臉書上有許多對李登輝前總統的懷念,而我也想趁機做一件去年我就想做的事情:在綠島出田野的過程中,我受到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的許多解說員的幫助。在訪問、跟他們相處之後,我實在覺得,如果你認同歷史教育的重要性,那這些解說員的工作實在值得一點基本的尊敬。
#如果你也認同
#請幫忙按個喜歡或讚
#那些你去博物館不一定會注意到的人物
#那些你以為很涼的工作
#他們的任務不是只有告訴你廁所在哪邊
#遇到不中立不理性也是只能秉持歷史真實
#還要加上微笑
當民眾試圖了解博物館,導覽解說員往往是他們最常求助的對象。然而全球博物館在疫情的陰影下,過去館內基層工作人員的不平等待遇逐漸暴露出來。有新聞報導這樣譬喻:「資歷要求多、職缺少、待遇差、升遷機會不明,幾乎是全球博物館業普遍的抱怨」,或是「賺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
(相關新聞: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4657069
)
那麼在臺灣呢?以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為例,目前有六位專業解說員,皆由在地綠島人擔任,多數資深者已經在此服務八年。要成為國家級博物館的解說員並不容易。解說員思婷說:「以前剛起步的解說員評核時,光是禮堂就要求你要會講半個小時,八卦樓至少也要四十分鐘。」而為了因應這些高標準的考核,解說員除了應用博物館提供的資料,還要自行閱讀大量的政治受難者口述記錄,也向各學者、政治受難者請教,不斷增進自己對白色恐怖的認識,再配合他們身為在地人的居住經驗,發展出具有個人風格、又帶有在地特色的解說內容。
#六個導覽員每個風格都不同
#颱風天還糾團開車去看園區狀況
#海浪會打上來很可怕
對於解說員而言,外界對於綠島歷史的陌生,正是他們堅持歷史教育的理由。然而在綠島主流的觀光活動下,要維持高水準的解說並不容易。綠島園區每年參觀人次約為15至20萬人,僅六位輪班的解說員與現場保全維持現場參觀秩序。解說員除了一再重申園區內禁止錄影、請地方導遊避免麥克風音量干擾參觀等繁瑣的基本規定,還要在綠島炎熱的天氣下提供定時全區導覽服務(長度為1.5小時起跳)。
#然後他們還要分開顧各三個館區
#爆熱的大地遊戲
#甚至颳風下雨
#照樣天天粗乃玩
又因為綠島觀光興起後,部分導遊為了加深顧客的印象,增添了「綠島燕子洞是槍決場」、「陳菊和呂秀蓮關過綠島」等有待商榷的說法。這些說法也是導覽員必須澄清的訊息。面對身為第一線人員的困境,解說員雁婷自嘲:「有人以為我們的工作很好,坐著不用動就可以領個六七八萬。」以前她也會生氣,現在就跟對方開玩笑說「多出來的薪水你給我」。
除了這些幾乎已經變成日常的挑戰以外,自疫情爆發以來,解說員考慮到綠島園區高流量參觀人數的風險,也配合政策,在第一線與民眾溝通、維護防疫安全和參觀水準。若遇到遊客質疑防疫措施的必要,他們也必須耐著性子說明手續的重要性。在暑假旅遊旺季及「報復性出遊」的人潮中,這些解說員依然根據他們的經驗,提出最符合綠島現況的應對措施,並配合官方規定,堅持職責。然而在爆量的人潮與疫情的陰影下,我不知道這樣的熱誠還能承受多少的溝通失誤與不理解。從數字看人潮好像沒什麼感覺,綠島的車流看起來可以當獵奇的笑話,去公共場合要量體溫填資料感覺好像很煩,但是如果你是博物館解說員,那真的不是什麼「新聞」,而是在既有的辛苦工作為前提下,加速耗損精神的現實。
#簡單來說
#博物館雖然沒有直接裁掉他們
#但是某個意義上他們也是被疫情報復了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