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覺得既然已考牌,就要去最靚的地方潛水。但近年心態轉了,我會去不靚的地方潛水去執垃圾,回饋海洋,因為這個地方給我很多美好回憶!」疫情下,藝人兼潛水教練余曉彤(Hidy)的潛水班生意大受影響,連拉大隊潛水執垃圾的活動都辦不了,卻無損她保育海洋的決心,近日還開拓網上平台宣揚海洋文化。
「我們想把有關潛水的database整合,把重要的海洋資訊傳遞給大家,希望 DEVE www.devehk.com 會成為一個重要的海洋資訊平台。」現階段,她就和澳洲的海洋地理頻道合作,將最新有關海洋保育的英文文章繙譯。
視海洋保育為使命之一的 Hidy 說:「我和一班熱愛潛水的朋友,都是不求回報地做這個平台,賺錢不是首要目的。長遠來說,希望和不同設計師合作推出不會傷害到海洋的產品,包括一些不含微膠粒的護膚品。」她強調潛水雖然是小圈子活動,但海洋是屬於所有人,這也是她累積了15年潛水教練經驗後的覺醒。
#DEVE #海洋資訊平台 #海洋保育 #海洋垃圾 #潛水 #水底執垃圾 #清理鬼網 #回饋海洋
海洋 保育 地理 資訊 平台 在 台客劇場 TKstor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字有點太多,不過他們說得很好。
重點是:
🐋減塑運動回饋到的是自身🐋
【別管珍奶了,讓我們來談談海廢治理】
文/張卉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近日因環保署預告明年7月後四大場所「內用」禁塑膠吸管引發大眾熱烈討論,又因「用湯匙喝珍奶」進一步提高話題熱度,支持與反對的意見都有非常多的激辯,顯見民眾對於「不塑概念」相較於十年前要來得進步許多,過去乏人問津的海洋廢棄物問題如今已經成為眾所皆知的顯學,不再是所謂「環保人士」同溫層之間的對話。
回過頭來看台灣的海廢議題發展之路,從2000年起由民間團體一步一腳印串連推動開始,到2018年環保署終於敞開大門,與民間團體共同組成「海廢治理平台」,全面檢視既有的政策與民間成果,並從影響民生較小的吸管做為開端,讓民眾漸漸有感——其實,塑膠吸管只是環保署限塑政策的開頭,在接下來環保署與民間團體共同規劃的「台灣海廢治理行動方案107年第一版」計畫中,將包含源頭減量、預防與移除、研究調查、擴大參與等四大面向逐步推行,期盼能展現台灣在面對海洋廢棄物汙染問題的決心。雖然政策推行之初,必會受到許多考驗與阻礙,但這是改變的必經之路,海洋和整個地球環境的現況,不斷透過各種訊息向人類傳達重要的訊息︰再不改變我們消費和生活的方式,人類未來的生存處境值得憂慮。
🐋民間團體在海廢議題行動的軌跡🐋
自2000年起迄今,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每年與各組織團體共同合作,清除海灘上及海域的各式廢棄物,將所清除的海洋廢棄物分類並紀錄數量,再由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彙整各地團體的淨灘成果,傳送至TOC,供分析海洋廢棄物來源之用。2010年起,五個長期關心海洋廢棄物議題的非營利組織,包括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台南市社區大學、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組成『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簡稱T.O.C.A淨海聯盟),共同為台灣海洋廢棄物議題努力,每年持續辦理ICC國際淨灘行動,以期能發揮更大的力量。
2016年開始,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會、慈心基金會和綠色和平等團體也加入了海洋廢棄物監測和推廣的行列,讓台灣在地團體的力量持續在各地發酵,也有像「台客劇場」、「雪莉不要鬧」、「金魚腦」等Youtuber透過自媒體的製作分享海廢問題、號召民眾自力淨灘等活動,以及臉書的社團「不塑之客」也吸引了眾多生活中實踐減塑的一般大眾,在社群媒體中分享各種減塑產品的使用心得和挑戰,社團中也不乏各種不塑的相關資訊交流;民間自發組成的淨灘團體「RETHINK」、「海湧工作室」、「寶島淨鄉團」也舉辦了各種別具創意的淨灘活動,這幾年「淨灘」在一般大眾的生活經驗中已漸漸普及,可以說台灣民間響應減塑的風氣比公部門頒布政策的腳步還要快,成果也更為精彩。
🐋公部門限塑政策追上腳步🐋
不論是台灣民間團體的努力、民眾意識的勃發、海洋發出的警訊及生物受困的證據越來越多、或是各國在限塑政策的風起雲湧,也許是種種原因提醒了台灣的公部門需要在海廢議題上以對待空汙議題一樣的強度,將海洋廢棄物的問題提升到「汙染」的層級啟動相對應的策略與措施。2018年年初開始,環保署與長期關心海洋保育的環保公民團體(NGO)、海科館及學術界代表,共同發布「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公開宣示將在2030年全面禁用包括購物用塑膠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及塑膠吸管等一次用塑膠製品,且2019年將將以塑膠吸管的部分限制做為開端,希望早日達成「無塑海洋」的目標。環保署網站上載明針對四類一次性塑膠用品減量訂出明確期程,未來將尋求社會各階層包括民眾、塑膠製造業者及商家等進行廣泛對話並尋求共識。
而如前文所述,在海廢行動方案重點涵蓋「源頭減量」、「預防與移除」、「研究調查」及「擴大合作參與」4大面向共34項未來行動,包括禁限用一次性塑膠製品期程中,「塑膠吸管」因為在全台灣的海岸一直都是排名前十名的垃圾,而在當前國際間各種一次性塑膠的禁限令中最具代表的除了塑膠袋之外就是吸管了,各國也都紛紛提出針對吸管的限用規模和時程表,可見這是一個重要的國際趨勢,台灣政府目前預告的其實只針對「內用」禁止提供一次性塑膠吸管,相信這對於民間早就在推行減塑行動的台灣社會並不至於造成餐飲業的重大衝擊,而在外帶仍允許附吸管的現況之下,短時間內無法戒掉塑膠吸管便利性的大眾,還有時間慢慢調適。
🐋民間團體當前課題🐋
基於海洋廢棄物跨知識領域、跨地理區域、跨治理權責的複雜特性,無法僅採用單一層面的汙染治理政策。「海洋廢棄物行動方案」(Marine Debris Action Plan)已是世界各國對付海廢的最新趨勢,採用跨領域整合、公私協力的方式,凝聚利害關係人的共識與力量,不僅日本、韓國、英國與美國已公布相關國家級行動方案,歐盟、二十國集團(G20)等組織也相繼頒布相關政策指引。
當公部門也開始投入之後,從2000年就長期在關注海廢議題的民間團體們當然有更多的工作要做。過去是努力收集第一手數據,要求政府部門重視海洋環境問題,現在好不容易環保署與民間團體攜手合作,共同實現由下而上的政策參與模式,另一方面在今年4月成立揭牌的海洋保育署也是眾所期待,盼能發揮功能,積極制定及落實海洋保育政策,民間團體在此時的角色更像是引路人,要讓資源最豐富的公部門投入力氣在對的事情上,才不至於流於作秀、累積政治籌碼,最終仍是徒勞。
因此,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今年透過「島航」計畫的執行,以「塑膠微粒」、「海水溶氧」及「水下聲景」三項檢測指標進行繞行台灣一圈的採樣行動,同時在行程中進行海域的觀察,但在航行中的初步觀察,可以看出台灣西部海域與東部海域的差異,除了地景截然不同之外,西部海域在人為活動、居住密度、沿岸產業、垃圾量和溶氧量的數值都呈現較高的現象,尤其是航行到曾文溪出海口以南的檢測點,保麗龍發泡成分的微粒明顯增多、二仁溪出海口之後的後勁溪、高屏溪等重要河川,溶氧數值也有明顯飆升,海域油污和潮界線上聚集物質的成分也相對濃稠,團隊在高雄港近紅毛港外海甚至發現了一條散發著臭味的泡沫潮界線,綿延長達近一公里的區域,當日島航團隊馬上進行採樣並送交海保署做進一步成分化驗。
在台灣海域採集的水樣、撈上來的塑膠微粒數目與成分尚待進一步的分析,將於年底提出更進一步的報告。島航行動的目的除了建立台灣藍色國土當前的體檢資料之外,更重要的其實是召喚台灣民眾對海域問題的重視、關懷並投入家鄉海域的調查。長期在東部海域作海洋廢棄物、鯨豚目擊記錄等長期基礎調查的黑潮深知長期在地監測的重要性,這有賴於地方團體在自己家鄉的海域推動、進行,並非透過幾年一次的大規模調查可以取代的,也需要新成立的海保署投入相對資源,針對海域作長期的監測。
於此同時,綠色和平與荒野保護協會也聯手推動陸域的「海岸廢棄物快篩調查」,透過邀請韓國、日本學者分享海岸監測的科學調查方法,也和台灣長期合作的『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成員團體共同討論出台灣的海岸廢棄物監測方法,並計畫與各地團體合作,共同找出海洋廢棄物聚集的陸域熱點和垃圾種類,期能將資源投注在重點海域的清理。
🐋減塑運動回饋到的是自身🐋
當減塑意識普及全民時,才是環境運動的開始。
正因為海洋不是私人的、地球不是環保團體的,才需要每個身在環境之中的人一起來努力。過去長久的生活方式我們習慣了便利,卻消耗了看不見的環境成本,如今我們即將透支下一代的生存資本,雖然海洋面對到的環境考驗和成因十分複雜,但我們相信減少一次性物品使用的需求、降低環境的壓力,是值得支持的方向。相較於世界各國的限塑政策,台灣起步並不算早,而整個環境條件也禁不起再繼續拖延。說到底,環境問題源自於人的問題,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其實沒有想像中的不方便,雖然市面上有許多替代材質的研發,但替代材質的製程是另一個需要被關注的課題,其實重要的是改變「一次性」的使用習慣!!相信只要克服慣性,你我都能成為在生活中實踐環境保護的「不塑之客」。
#黑潮20
#島航計畫
#歡迎成為槳一起為海洋環境努力
海洋 保育 地理 資訊 平台 在 漂浪島嶼--munch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知本濕地設立太陽能光電場,台東縣政府在訪問中,明確表達會「尊重部落決議」。
現今部落「拒絕設立光電場」的決議已出爐,台東縣政府也該遵守信諾,不要食言!
為什麽卡大地布部落不同意「知本建康段太陽光電示範專區開發案」記者會新聞稿
※請問知本建康段太陽光電開發基地,是那個部落的傳統領域,誰是這塊土地的主人?
104及105年本部落申請文化部的村落文化補助作業要點,辦理「挽救流逝中的部落文史:大知本傳統文化地名行動計畫」,經過田野調查、耆老訪談、文獻蒐集及實地踏查,出版了《心知地名:卡大地布部落文史紀錄》,共記載了知本溪流域的114個傳統文化地名。在這本書的第一章談到知本建康段太陽光電開發案基地-Muveneng〈姆芙嫩/知本濕地〉地區10個傳統地名,裡頭記載著這塊土地的歷史過往、人文內涵與地理環境。
在17世紀,約1640年左右,荷蘭人據台期間為了尋找黃金,在知本濕地的溪口登陸,沿著知本溪北岸往山區前進,在長滿甜根子草叢的河岸射殺了水鹿及梅花鹿。住在知本濕地旁Kanaluvang〈卡那魯汎/沼澤地帶〉的卡大地布Pakaruku〈巴卡魯固〉家族人因此第一次遇見西洋人,也見識到火繩槍的威力,因而將荷人射殺鹿隻的地方稱之為Kinkuwangan〈今古哇岸/槍響的地方〉。荷蘭兵士休息時吞雲吐霧的抽著手捲菸,族人才知道那是tamaku〈打麻固/香菸〉,於是菸草引進了台東。荷人希望部落族人能帶他們到知本山區尋找黃金,因而以明朝出產的龍紋酒醰做為酬勞,這喝完的酒醰也留在部落傳了下來,目前由天主教會花蓮教區輔理主教曾建次先生保管。
從以上所述的傳統地名歷史由來,以及荷人留下的酒醰證物,可知知本建康段太陽光電開發基地是我們卡大地布部落傳統領域,我們是這塊土地的主人。
※請問知本建康段太陽光電開發案,有尊重過土地的主人卡大地布部落嗎?
台東縣政府利用知本濕地及知本溪北岸共226公頃土地,做為太陽光電示範專區土地,該案已於107年1月10日公告招標,預訂於3月13日開標。然而,近一年的規劃時間,縣府僅於去年6月舉辦一場期中座談會,今年1月5日召開一場說明會,在部落族人還不知道什麼是太陽光電,以及未辦理公聽會前,就火速在說明會五天後片面公告招標,完全不尊重我們卡大地布部落。先期規劃報告內容,直到標租公告才公布,沒有我們族人的意見及想法、沒有與部落開會的紀錄與徵詢、更沒有這開發基地的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調查,僅想利用土地獲取標租及發電的回饋利益,缺乏對土地的關愛及生態的守護,根本是不及格的規劃報告書。
為了讓族人認識太陽光電與國內案例,部落與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合作自籌經費,於107年2月3至4日辦理「2018卡大地布傳統領域知情同意權工作坊」課程,邀請前屏東縣長曹啟鴻老師及其工作團隊,講解屏東縣政府推動民間養水種電的緣由與負擔責任,認識太陽光電的類型、利弊及對周遭環境的影響,以及與農牧漁業結合的成果和得失。這樣的學習場域,臺東縣政府不曾提供過,還要部落自己想辦法,欠缺了為地方解決問題的服務態度。
※請問知本建康段太陽光電開發案,有落實原基法第21條的立法精神嗎?
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第一項規定「政府或私人於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及其周邊一定範圍內之公有土地從事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應諮商並取得原住民族或部落同意或參與,原住民得分享相關利益」。該法條首要之立法精神在於「諮商」,依其該法條的釋義:「諮商或諮詢指提供充分且能夠有效傳遞之資訊,並徵求原住民族意見之行為」,簡單的說就是「諮商或諮詢的目的是要讓原住民族或部落自由且充分知情」,在這前題下部落才能行使同意權及參與權,以及訂立契約分享利益。請問此案從先期規劃,約一年的時間,臺東縣政府有提供充分且能夠有效傳遞資訊給部落嗎?並廣大的徵求或調查族人意見嗎?在部落尚未自由且充分知情前,就驟然公告招標,完全違反了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立法精神。
再者,雖然招標須知寫到「本標租區域係屬原住民傳統領域範圍,本案之開發得標廠商應負責依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及諮商取得原住民族部落同意參與辦法取得部落同意。」卻已限定廠商「最低完工設備設置容量要達100MPw」,且要求得標廠商於租賃契約生效日起21日內,就提送投資營運計畫書,經台東縣政府審議通過後,才來進行部落諮商同意權。該流程已變成由縣府和廠商片面決定計畫內容,非但未尊重部落規劃權,又把諮商責任丟給廠商去承擔,何況後續的規劃設計及施工規劃是依照這不及格的規劃計畫書作為藍本,既然這諮商程序欠缺正義且推諉卸責,部落當然不會同意。
※請問知本建康段太陽光電開發案,具備著好的友善的綠色能源價值嗎?
卡大地布部落的傳統領域共分為10個區塊,知本建康段這個區域我們稱之為Muveneng〈姆芙嫩/知本濕地〉,這裡有著藍色海洋、美麗沙灘、海岸植物、草澤濕地、珍稀野鳥與候鳥、還有廣濶的樹叢、灌叢及容易瀕臨消失危險植物。自古我們祖先利用這邊的資源,耕作、放牧、捕魚,在更早以前在這邊獵鹿,大家快樂的生活著,但殖民政權來了以後占有它把它劃為己有。今台東縣政府把這地區開發為知本建康段太陽光電基地,為增加發電量獲取利益,光電板密集的排列在地面上,其面積約161公頃,嚴重破壞該地區生態環境及景觀。
「2018卡大地布傳統領域知情同意權工作坊」的課程,經過專家學者與族人、學員的充分討論,認為一個好的友善的綠色能源要具備下列幾種價值:1、是為解決地方問題而不是製造新問題。2、善待開發基地環境,不破壞環境。3、不排擠土地資源原有重要功能。4、可以跟地方協商,並可彈性規劃讓各方需求共存共融。5、可以分享利益。6、能夠達到多贏目標。以知本建康段太陽光電開發案來說,這六大面向僅第5點因原基法第21條的規定或許可達成,其他的條件很難具備,所以知本建康段太陽光電開發案呈現之價值,與部落想要的綠色能源觀點落差太大,當然我們不可能接受。
★★卡大地布部落的聲明與要求:
一、綜合上述,我們卡大地布部落不同意「知本建康段太陽光電教育及示範專區開發計畫」,請政府或私人尊重國家法令承認原住民族的權利。
二、本部落將循國土計畫法提出傳統領域土地之「原住民族特定區域計畫」,建立傳統領域具體規劃藍圖,確立土地現況使用需求,訂立部落未來發展願景,提供政府或私人利用該領域土地之參據或協商。
三、請臺東縣政府打破官民之界限,與部落締結「夥伴關係」,建立傳統領域土地共管平台,以平等互惠分享之原則,發展傳統領域土地優質之經濟效益。
四、請政府或私人落實原住民族第21條之立法精神,善盡諮商或諮詢的責任,提供部落參與規劃、設計、審查、訂約、經營與管理的機會與場域,讓部落在自由且充分知情的前題下行使諮商同意權。
五、部落並不反對綠能,本次台東縣政府107年1月10日公告之「知本建康段太陽光電教育及示範專區開發計畫」必須撤銷,其基地範圍應包含整個「知本綜合遊樂區開發計畫」約285公頃的面積,因該區域土地之特性與功能是不可分割的,重新規劃之計畫內容含括光電活化、主權保障、生態守護、人文運用、教育推廣、遊憩休閒、種電農場及經濟發展等多面向機能,其計畫名稱暫定為「卡大地布人文生態光電教育及休憩園區開發計畫」。
六、生態環境景觀與原住民人文特色,才是台東縣發展之基石,不要迷信於經濟利益至上之狹隘觀點,光電、生態與人文是可以相容並存的,這樣才是友善土地的綠色能源建設與價值,並達到多贏的目標。
卡大地布部落(2018/02/13新聞稿)
#超豐富同時具有原住民族史觀兼主權與綠能思考之新聞稿
#環權扶助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