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學以致用?
這是我和Serene在最新一集Podcast在探討的內容。
學了那麼久的專業,最後沒有選擇它當工作,會不會覺得很可惜?花了這麼多錢出國唸書,最後沒有留在那裡就業,會不會覺得很可惜?
我常常在想,會覺得可惜,是什麼原因呢?
如果我現在想做的就不是這些,為什麼還會覺得可惜?還是我們因為他人已經上路,而我們沒有及時追趕上,所以覺得可惜?
可是人生這麼長,現在想做的事情不馬上去做,不是更可惜嗎?可見不只學以致用,連可惜的定義每個人都不一樣呢!
說著說著,就想起Serene年初的時候和我說想做這本日曆的初衷。我想我們都努力地在專業和興趣上摸索,不斷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是我們現在最想做的事情。
漫遊者號9/23已開始早鳥預購了,這本日曆每天會帶你認識一個海洋生物,有精美的插畫和質感爆棚的包裝。還在物色2022日曆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喔!
集資額的 1% 也將捐贈給 NGO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支持他們為海洋、山林、土地發聲。
👉🏻 https://lihi1.cc/dRXmX
@oceanroverslog
@serene_her_morning_elegance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taylorlmw,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基於研究所的關係(讀的是編劇!)所以拍了這部微電影?短片? 想要呈現一個憂鬱症女孩的故事,主角叫做莫妮,也是我書裡面的其中一位主角,這部片其實也只是我研究所的一個作業,不敢說拍得有多好,就是已經對得起自己了,拍片太難了。 解釋一下片名《鯨落》 鯨落的意思是,當龐大的鯨魚死去,牠的屍體沈入海床,數千...
海洋生物 定義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研究推薦】Be Water, My Friend 解放新.海洋空間想像 #都市化洋謀 #9月專研
提到海,大部分香港人大概會想起與樓價密切相關的海景、娛樂化的水上活動、貴價深海海鮮食材、人工沙灘,或不時有臭味的海濱長廊,以至填海、明日大嶼願景,而理解海洋本身似乎一片空白,彷彿只有在以上商業及地產框架內,海洋才有其價值。除此之外,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海洋?
一篇2015年由英國杜倫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Philip Steinberg及英國威爾斯亞伯立斯威大學地理及地球科學學系學系學者 Kimberley Peters發佈有關「海洋本體論」的學術文章 ”Wet Ontologies, Fluid Spaces: Giving Depth to Volume through Oceanic Thinking”。文章帶領我們離開以人類為中心、以陸地為主的視野,由本體論(ontology)的角度重新認識海洋的運動(motion)、流動性(fluidity)、深度(depth)、容量(volume)以及隨性(randomness)等特性,簡而言之,就是從海洋本身出發,去問海洋是甚麼?
這正好回應,現時海洋簡單地被視為可被「填平」的空間,將海洋中的特性視如無物,亦不清楚陸地與海洋規劃的分別,有時甚至連填海物料也不太清楚是什麼。這種思維正進一步收窄我們對於海洋的空間想像,讓我們應對「明日大嶼」等填海計劃時亦顯得乏力。
文中一開頭引用德國法學家施密特(Carl Schmitt) 於”The Nomos of the Earth” 一文中,認為海洋並沒有特性,除了海浪就只有海浪(The sea has no character, ...... On the waves there is nothing but waves)。撇開當代有關海洋符號學以及地緣政治學的學術理解,這種扁平化的海洋想像亦會引伸出一套「土地規劃」視覺,將海洋像陸地領土一樣切割、分配及加工建設,人為置入式改造海洋。最近的龍尾「海膽黑沙灘」為例,正好凸顯這種「暴力」人工改海的潛在災難,忽視吐露港一帶的水質評估、海灘選址的海水對流動向、以及鄰近具生態價值的海洋生物等等以海洋為整體的規劃考量。
海洋既非空無一物,那我們應如何定義海洋?作者認為,海洋除了充滿各樣的生物,作為一個流動的世界,地方(place)永遠正在形成,更是一個權力關係投射、通過及圍繞的空間(a world of fluidities where place is forever in formation and where power is simultaneously projected on, through, in, and about space)。可見,陸地平面的、可理解的、有確立邊界的特性幾乎與海洋完全相反。海洋為本的思考除了海洋本質上跟陸地不同,亦會影響如何認知海洋中的物質與非物質互動。相信以此作為出發點,我們才能找尋與陸上視覺以外海洋規劃新出路。
要理解何謂流動(fluidity)的海洋,除了要閱讀今次推薦文章外,亦推薦透過呈現海洋生態的紀錄片,作為理解海洋流動且多變的特質的方法,除了講述正在消失的粉紅色「魚頭」的紀錄片《白海豚失樂園》(Breathing Room)外,近日最新一套關於香港海洋聲音的《聲之海Sea of noise》,亦呈現香港海洋作為一個不斷有各種不同聲音流動混雜的空間。
紀錄片中呈現,聲音在海洋裏傳播的速度為在陸地上的五倍,傳播的距離也比在陸地上遠得多。原來對於倚靠聲音作溝通媒介的海洋生物而言,海洋工程的影響下,置身海洋中就如長期在工地裏生活,噪音大大影響牠們探索環境、與同伴溝通、甚至覓食。再反思香港近年在海上的基建,為補償三跑工程對白海豚生境作出的破壞而設立的大小磨刀洲海岸公園,竟選址在三跑項目旁邊,該海城一直受高速船影響,鄰近又不斷有工程進行,成立這個名義上的海岸公園,其成效不足可想而知,嘗試滿足的,可能只是反對三跑的民意。
放眼未來,不斷上馬的大型填海項目明日大嶼、海洋旅遊化等海洋產業,以規劃土地的眼光去規劃海洋,除了對環境做成不可彌補的破壞,更甚進一步收窄我們對於海洋的豐富想像。因而,要尋求現時香港海洋規劃的新出路,第一步先要理解陸地與海洋的巨大差異:海洋既沒有如陸地般有意義的邊界,亦是個擁有不同流動性與特質的空間。輕率將陸地城市發展的思維貿然在放在海中心,或許會出現「蝴蝶效應」,招致意想像不到的災難。
#圖片由研究員Kristy提供
#研究員潛水訓身演出
#bewatermyfriend
#海洋規劃新出路
#研究閱讀
Reference
Steinberg, P., & Peters, K. (2015). Wet Ontologies, Fluid Spaces: Giving Depth to Volume through Oceanic Thinki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33(2), 247–264.
💪 研究自主 月捐撐起最新專研系列: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戶口號碼:匯豐銀行 640-198305-001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HK) COMPANY LIMITED)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海洋生物 定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有亞斯的特質,這會讓你在治療工作上有一些限制,但另外一方面,也會讓你在某些部分比較有創造力。」某一次結束督導之後,他跟我說,我心裡面真是百感交集。
在前陣子很紅的影集 #我是遺物整理師 當中的主角 #韓可魯 ,也是亞斯確診的「患者」(此「病名」後來已經移除)**,他每句話最後面都會接上一個「斯密達」(雖然我看到最後還是不知道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在某些人眼裡,他非常奇怪,焦慮的時候會不斷唸一些海洋生物的種類和部位、有些時候甚至會拿頭去撞牆壁、一眼就能夠記下所有的數字和東西、執行任何動作的時候嘴巴要碎碎念等等,可是當他善用他的特質在恰當的地方,反而能夠有很好的結果。所以或許你可以說他是「患者」,也可以說他有屬於他獨特的「寶藏」。
我想一想,既然我有亞斯特質,就會相對來說比較相信數字,可是做完這個測驗之後,很意外比我想像當中的分數還要低一些(你可以玩玩看自己有沒有大於32分)。或許這些年來被治療和工作上面的學習,也改變了我許多。
根據我粗淺的了解(如果有錯請不吝指正我),亞斯雖然是一種疾病診斷,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亞斯特質」,而是一個光譜,可以分成這個特質較高的,以及這個特質比較低的人,至於有沒有到「病症」的程度,不能夠單靠這個量表來確定,還需要加上其他的種種因素來判斷。換句話說,在這個測驗當中如果你得到滿分50分,也不代表你真的是亞斯柏格症的患者,只是代表你對於某一些細節、某一些東西特別在意跟執著,如果你需要明確的診斷,可能還是求助身心科醫師比較好。
你可能會問說,如果我的得分很高,那我還有救嗎?除了這個測驗本身有它的限制之外,老實說,在做這個測驗的時候我還有一種感覺:以前的我跟現在的我好像有點不一樣。包含對人際的敏感度,察言觀色、語言相處的感覺等等,似乎在學習諮商之後,我變成一個「比較社會化的亞斯特質的人」,比方說「我很難察言觀色」這一個題目,對以前的我來說是「絕對同意」(小時候我媽都說我是一個不會察言觀色的小孩),但透過一些課程的訓練,我慢慢「知道」,兩隻手放在前面交叉可能是防衛、用手托著下巴,或許代表專注聆聽,眼神接觸,可能表示這個人願意跟你談到他的心情,而眼睛看著地上,或許他正在逃避某些東西、逃避互動等等——這些「很基本的人際互動法則」我原本都不知道,是透過訓練之後慢慢知道的(能不能感覺得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從這個角度看來,雖然花了很多學費還沒畢業,但也算是值回票價的!(感謝一直以來沒有放棄我的朋友跟老師們XD)
換言之,你可能因為經歷了一些學習或者是調整,你身上的某些特質、有些部分是可以改變的(這句話的背面,就是有些部分是無法改變的)。重點不是你改變了多少,而是你有沒有辦法展現出你比較擅長的那一個部分,把它當成你生命的翅膀,陪你飛向更遠的地方。而那些你不擅長的部分,一方面要感謝陪在你身邊的友人*(例如劇中的 #尹樹木 ),一方面也要謝謝你自己,用你自己的方式,活出你生命的色彩。
沒有人是完美的,不論是不是亞斯都一樣。一直看著自己陰暗的部分,只會越陷越深;嘗試用你擅長的地方,把你的人生點亮,你會發現,當你活出真正的自己,雖然身邊的人不一定會喜歡你,但至少,你會變得比較自在一點,而這個一點點,就像是海洋上面的燈塔,讓你在迷惘當中慢慢長大,安頓下來,不再害怕。
#這裡做測驗 Re-lab
#亞斯伯格成人量表
https://relab.cc/baron-cohen/
——
*如果你是亞斯特質的人,當你發現自己有些部分和別人格格不入,別人覺得你很奇怪的時候,請先不要先入為主的覺得是自己的問題,這可能是症狀或者是你的特色本身,可以改變很好,不能改變也沒關係,畢竟這可能跟大腦的一些結構有關;如果你是亞斯特質的人的朋友或是伴侶,可能會面臨所謂的的 #卡珊德拉症候群 ,你在一種壓力和痛苦當中,但別人卻看不出來,甚至認為「有問題的人是你」。關於這個症候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尋這個詞的意思,應該可以找到一些因應與相處的方法。
** 感謝讀者的留言補充: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最新定義,取消了亞斯伯格症這個「病名」,放到自閉症類群(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分類當中,留言的部分有一些討論,大家可以參考。
海洋生物 定義 在 taylorlmw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基於研究所的關係(讀的是編劇!)所以拍了這部微電影?短片?
想要呈現一個憂鬱症女孩的故事,主角叫做莫妮,也是我書裡面的其中一位主角,這部片其實也只是我研究所的一個作業,不敢說拍得有多好,就是已經對得起自己了,拍片太難了。
解釋一下片名《鯨落》
鯨落的意思是,當龐大的鯨魚死去,牠的屍體沈入海床,數千萬種海洋生物會仰賴此為生,鯨魚的掉落豢養著萬物。雖然很悲傷,但有一句很美的話叫做,一鯨落,萬物生。
知道要拍片後,經歷了漫長的掙扎和糾結,首先是我從來沒有拍過片,再來的是,我一點都不想當導演。當時我就在想,我想寫一個關於憂鬱症的片子,可是它會很淒涼,那這樣我們拍片的時候就不會太開心,我想寫一些生病時真實的狀態,但這樣的一部片子,沒什麼內容,因為生病的人根本就是一團模糊。
磨了兩個月,中間又在處理各種研究所和寫書出版的事情,去年12月中,我用了兩個小時寫完劇本,用了一個禮拜組成劇組,在這裡我要謝謝我的攝影師吉米,我的製片尚螢,從最初我們三個人到最後十來人的劇組,是你們一手一腳湊成的。
拍片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決定以後更加尊重每一部片子、電影、電視劇,無論故事寫得好或不好,技術上能完成一部片子,就是很了不起的事。
其實關於這部片子我還有很多東西想說,包括事實上哪裡有什麼細節,為什麼要這樣寫台詞,鏡頭為什麼要這麼運用,聲音音效的大小等等,但是我決定這些都留在心裡面,因為每個故事的定義是觀看的人決定的。
這個youtube帳號是拿來分享生活的,所以上傳鯨落之前想了很久,不想給大家傳遞那麼悲傷的事情,但是也想要記錄這一個階段的自己,感謝大家觀看,謝謝大家包容一無是處的我。
編:我
導:我
演:我
大家看看就好,我去交作業了~
音樂bgm
https://artlist.io/song/12919/behind-every-decision
https://artlist.io/song/35968/away-from-danger
https://artlist.io/song/53096/yearning#
https://artlist.io/song/1497/begin-again
Whale Fall
Filmed by Taylor
海洋生物 定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文化廳
今天是第一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由館方研究典藏組的 #潘美璟小姐,來為大家介紹這個常設展。
為什麼在一個「海洋科技博物館」內會有一個名為「海洋文化」的展廳存在?在這,請您不妨先拋開「海洋文化」的各種學術型定義,單純回歸「文化」的本質。文化,就是生活的累積,不管是有形抑或無形。在台灣這個四面環海的國家,海洋與生存在島上的子民在不同的面向中織羅出一張緊密的網。在海科館中,除了讓您認識台灣多元且多變的海洋環境、有機會進一步接觸平日不易接觸的海洋科學與科技領域、認識各種海洋生物與非生物資源在生活的應用外,我們還希望有一個空間,讓故事的主角從「海洋」回到「人」,認識這些我們平常可能陌生、但卻真切存在的與海共生、共存的一群人,聽聽他們的故事,感受一下他們的生活,再進一步思考,我們的「海洋文化」精神與本質究竟是什麼?
海洋生物 定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談海洋教育
本集再次邀請到 #羅力,他目前是映像生活工作室的導演,自由媒體工作者,同時熱衷投入海洋保育工作與影像紀錄片的拍攝,現在是多所社區大學與許多縣市推動海洋保育、紀錄片拍攝的講師。以下是這次節目的訪談重點,讓聽眾朋友了解何謂海洋教育。
一、 淺談台灣的海洋教育:台灣海洋立國2000年,海洋政策白皮書2004年,海洋教育白皮書2007年,2010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公布環境教育法海洋教育也成為環境教育的一個重要內涵。2011年起教育部將海洋教育列為「重要議題之一」正式融入各級教育的各個科目當中。但是回憶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內容中,有多少涵蓋海洋教育,民國97年統計過小學有海洋相關內容只有8%左右,國中部分大約10%,可見我們的海洋教育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然而台灣海岸漁村的現況:老人鄉兒童村、外勞代替本土人力、海洋生活技能的沒落、海鮮文化取代了傳統生態平衡的觀念…。台灣海岸大約有70%左右的水泥化,而西部的95%非常嚴重,東部海岸的消波塊,西部海岸的防波堤,除了改變自然生態外,也產生了嚴重後果如:凸堤效應、侵蝕效應~新竹南寮漁港、花蓮鹽寮漁港、台東大武漁港…不勝枚舉。
二、 我心目中的海洋教育不應該只是個議題,而應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應該在下個議題產生後而逐漸消失,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了解海洋、認識海洋、親近海洋、熱愛海洋、善用海洋資源。
三、 如何執行?
1. 從接觸開始:吃海鮮(海洋文化中吃的文化,列舉蘭嶼人的傳統智慧)。
2. 到海邊走走:感受海洋的魅力。
3. 觀察海岸及生態(善用海生館及海科館,探討如何認識海洋生物,介紹自然名的特質)。
4. 選擇適切的海洋遊憩:從遊憩中培養愛海的樂趣。
5. 先感受再求知:海洋教育的定義「普通、專業」。
6. 海洋教育多用「提點少用代勞」。
四、 教育的本質: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來探討教育現場對海洋教育應有的態度。
五、 討論海洋教育中,體制內老師的角色。專業人士的角色。學者專家的角色。
六、 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