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於安樂:八旗軍由盛轉衰的歷史教訓|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清代八旗軍早期戰鬥力甚強。從統一女真各部並征服蒙古、朝鮮,到推翻明王朝政權的歷次戰爭中,可以說是所向披靡。然而入關後不久,八旗軍便開始出現戰鬥力衰退的跡象。隨著清王朝在全國的統治日趨鞏固,戰事日漸稀少,這支軍隊也逐漸蛻變衰敗,及至晚清亟需用兵之際,它已完全變成一支不堪任戰的糜爛之師。本文將著重從軍事領域的各個不同側面,揭示其由盛轉衰的歷史教訓。
一、八旗軍由盛轉衰的歷史概況
八旗軍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創建的軍事組織。他起兵後不久,便對女真族氏族社會時期就存在的兼具生產和軍事職能的社會組織──牛錄進行改造,先後建立了黃、白、紅、藍、鑲黃、鑲藍、鑲白、鑲紅8旗。皇太極時,又按民族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軍八旗。各旗設立都統、副都統、參領、佐領等官職,逐級統轄。從努爾哈赤創建八旗到1644年清軍攻佔北京這一階段,八旗實行兵民合一,兼具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的職能。兵丁平時狩獵務農,戰時自備武器糧秣,隨軍作戰,「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堪稱一支能征善戰的精兵勁旅,作戰時軍紀頗嚴,有進無退,甚至在死傷慘重、屍相枕籍的情況下仍很少有人退縮逃陣。它曾以精兵6萬,採取集中兵力、連續作戰、逐路擊破的戰法,擊敗明朝10餘萬大軍,取得了薩爾滸大捷;用兩年的時間攻克明軍防守關外的寧錦防線,殲滅明軍5.4萬人;後來又在山海關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擊敗李自成大順軍,逐一消滅各地的反清力量,在建立清王朝、統一全中國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清軍入關並建立全國政權後,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度,將整個八旗組織原封不動地移入新的社會體系之中,成為完全由國家供養的職業軍隊和職業預備役軍人集團。八旗官兵攜家帶口,按建制集中居住在軍營之中,駐於京畿地區的部隊稱「京營八旗」,駐於全國各戰略要沖之地的部隊稱「駐防八旗」。軍營內生活設施齊備,旗兵及家屬不得私自外出。官兵嚴格從旗人內部選拔,「生則入檔,壯則當兵」。都統、參領、佐領等各級軍事長官同時又是行政長官,平時督促士兵從事生產、養活家口、操練武藝,戰時率部出征。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支柱,酬謝八旗軍功貴族,清廷開國之初即給予八旗將士相當優厚的待遇,期以免除官兵後顧之憂,專心練武,保持原有的軍事素質。同時也嚴格規定,八旗官兵不得做工經商或從事其它謀生之業。然而,事與願違。從順治、康熙年間起,八旗官兵便已出現追求享受、戰鬥意志衰退的傾向。在前線指揮戰鬥的親王、郡王和貝勒們「逗留觀望。不思振旅遄進,竟爾營私適己,希圖安便,或逶兵甲之不全,或托舟楫之不具,借端引日,坐失事機」。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中,八旗軍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綠營兵所取代。雍正、乾隆年間的一些重要戰爭,如柴達木之戰、平定大小和卓之戰、大小金川之戰中,儘管參戰的八旗官兵數量有限,其中一些號稱精銳的八旗部隊的表現卻不如綠營兵,昔日敢打敢沖的作風已不復存在。
嘉慶至清末,八旗軍逐漸演變成專靠國家供養的社會救濟組織,失去了起碼的戰鬥能力。1799年清軍在鎮壓白蓮教大起義時,曾一度把京營八旗中最精銳的健銳營和火器營派往前線,結果因軍紀敗壞,不聽約束,未及投入戰鬥就被迫撤軍回京。清朝末年,有人建議從八旗軍中挑選壯丁加以操練,使之恢復入關時驍勇善戰的面貌。而深知其弊的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此時早已不抱任何幻想,回答說:選練八旗丁壯是多年前的老辦法了,你們卻不知今天的八旗兵早已無可練習。
八旗軍的衰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官兵素質低下。八旗軍入關以後,尚武精神迅速失落,好逸惡勞的現象到處蔓延,直接導致了八旗官兵體能和軍事素質的全面下降。人人耽於安逸,優遊渡日,很少把心思用在練功習武上,掌握良好的鞍馬騎射技藝的官兵越來越少。1815年,嘉慶帝閱看左右兩翼前鋒營官兵射靶,200人內竟無一人能5箭全部射中。八旗兵每逢上操、應差大都是僱人頂替。在皇帝和大臣都要出席的玉泉山閱兵大典上,也是由僕人攜帶著兵器,騎馬乘車趕赴演武場,儼然一副老爺兵的模樣。當時京城中盛傳的謠諺「糙米要掉,見賊要跑,雇替要早,營營要少」,說的便是這幫旗下大爺每次領歲米月糧時都要刁難發放者,臨陣交鋒時唯恐奔逃不及,操演檢閱時都要預僱替身,平日儘量少到營中當差巡城的情形。上述不正常現象的長期存在,必然使八旗軍中充斥人殘技疏、羸弱不堪任戰之人。清末甲午戰爭中,京營八旗中最精銳的部隊神機營赴山海關佈防。有人在蘆溝橋遇見他們,但見「前二名皆已留髯,第三名則一十一二齡童子也,余多衣不周體,蹲踞道旁,不願前進」。這樣的老弱殘兵當然不會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有什麼作為。
訓練形同虛設。清朝建立以後,逐漸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軍事訓練制度。但因承平日久,這些制度實際上並無人認真執行。平日規定的每月練習步射、騎射,每年合操、考試大都草草了事。有的將領還肆意篡改條例,減少訓練次數,減輕訓練強度。如乾隆年間廣州駐防八旗的火炮訓練時間就由每年4周減為2周,射擊訓練的次數由10次減為5次。有的駐防八旗部隊,甚至因操場被出租賺錢,乾脆取消了火槍和火炮的射擊練習。
軍隊風氣敗壞。清軍入關以後,軍紀鬆懈、風氣敗壞的現象開始出現。終年仰食於官府的八旗官兵拋棄了以往淳樸簡約的社會風尚,以遊手好閒、華衣美食相標榜,追求安逸舒適的生活。平日裡很少有人按時巡城出操,而是「三五成群,手提雀籠雀架,終日閒遊甚或相互賭搏」,「肆無顧忌窩竊、窩娼、窩賭」。將領整日「居家彈箏擊築,衣繡策肥,日從賓客子弟飲」;士兵穿衣爭用綢緞,飲食必求醉飽,甚至將剛發下來的餉銀拿出來揮霍一空,剛領到的糧米轉手賤賣給商舖,換取銀錢大吃大喝,鬥雞走狗、入班唱戲以及抽大煙之風到處蔓延。一些人倚仗著自己的旗人身份,以為反正在生活過不下去時,官府要予以接濟,所以「多有以口腹之故,而鬻房賣產者,即如每飯必欲食肉,將一月所得錢糧,不過多食肉數次,即罄盡矣。又將每季米石,不思存貯備用,違背禁令,以賤價盡行糶賣,沽酒市肉,恣用無餘,以致閤家匱乏,凍餒交迫,尚自誇張,謂我從前曾食美物、服鮮衣。」一月的餉銀不足數日之需,餉米領出以後便行糶賣。
清中、後期,統治階級政治上的腐敗也嚴重地影響了八旗內部。在生活方面,一些軍官為了私人目的指使手下旗兵去做各種小差使、跑腿,打仗時則在隊伍中挑選精兵專門保護自己。一些軍官藉口各種公務對兵丁錢糧私行科斂。如旗人辦事,需要佐領出具保結,佐領往往要收受銀錢才出具手續,使旗人本來就難以養家餬口的兵餉被層層剋扣。還有一些軍官利用手中的權力對屬下兵丁放印子錢(高利貸)。有人甚至與商人勾結起來,讓兵丁先向米鋪借錢,到發放祿米的時候,則由軍官串通米鋪代領,剋扣折算欠款,等到兵丁缺糧少米時,只能向米鋪高價購買。軍官和米鋪商人靠這種卑劣手段獲取重利,不少普通兵丁卻因此家境日趨貧寒,負債纍纍。在用人方面,八旗將領往往以自己的隨營子弟立有戰功及鞍馬騎射技藝出眾為由,將他們提升為軍官。或不顧年齡的限制,挑選心腹及家屬中的孩子和老人當兵吃糧。像防禦和驍騎校這樣較低的軍官職務,簡直可以公開用錢來購買。太平天國戰爭期間,一位名叫陳升的廣州駐防八旗馬甲,就因為捐獻了2500箱火藥而被提升為防禦。八旗軍內部腐敗現象的盛行加速了官兵貧富分化的進程,使官兵關係趨於惡化,對軍隊戰鬥力的削弱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裝備殘缺廢損。按照制度規定,八旗官兵出征作戰時都應自備兵器糧草,清軍各級組織對官兵自備兵器的殘缺廢損情況平時要定期進行檢查。但從乾隆年間開始,相當一批八旗官兵的自備兵器已是徒存名目。有的八旗兵丁藉口經濟困難不按規定置辦軍器,還有人將已有軍器典當換錢,甚至偷偷地把軍中利器──火炮砸碎賣廢鐵。清廷三令五申,仍是屢禁不止,最後只好在軍器點驗時實行照顧政策,不再點驗旗員內護軍校、筆帖式以至六品武職的軍器。到了乾隆末年,那些沒有經過點驗的官員所擁有的軍器、盔甲大部分朽壞。皇宮各門所備兵器也都成了擺設,不具備起碼的殺傷功能。
當然,八旗兵衰敗的根本標誌還是其戰鬥力的喪失,是其作為一個武裝集團已失去執行自身職能的基本能力。而對此最嚴格、最全面的檢驗應當是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1659年鄭成功攻南京之役,鎮守南京的總管喀喀穆統八旗軍不敢迎戰,只好以綠營出擊,已初露衰弱之象。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大將軍多羅順承、郡王勒爾錦駐兵荊州,勞師數載,不敢進兵。聽說吳三桂軍隊到來,匆匆將大炮埋在土中倉惶退去。貝勒尚善、察尼、鄂鼐等領兵進攻岳州,藉口舟楫未具、風濤不測,屯兵城下一年之久,不敢一戰,聽到退卻的命令,竟「三軍歡聲如雷」。清中後期,八旗軍將無敢戰之膽、兵無縛雞之能的實情已為舉國上下所熟知,連清廷也不敢輕易把他們派上戰場了。
二、八旗軍衰敗的原因:
八旗軍從興盛走向衰敗是一個複雜的歷史過程,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八旗軍的興衰與清王朝的興衰是一致的。作為與廣大人民利益根本對立的封建貴族政權,清王朝的統治最終走向腐朽是歷史的必然。作為這一政權的統治工具,八旗軍由盛而衰也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並且是清王朝走向沒落的一個縮影。早在「康、乾盛世」時代,清王朝就開始顯露出種種敗兆。最明顯的表現是封建貴族們出於其追逐財富、剝削壓榨廣大民眾的階級本性,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各級官吏、豪紳,皆一改清初較為簡樸的風氣,肆意侵吞和揮霍人民的勞動果實,追求紙醉金迷的糜爛生活。康熙6次南巡,費用浩大,銀子花得跟淌海水似的。乾隆的豪侈則遠遠超過他的祖父和父親。為遊山玩水、尋歡作樂,他倣傚康熙6次南巡,途中修建行宮30處,運河上的隨行船隻達上千艘。每到一處,地方官百般討好,搭綵棚、辦筵席、進貢山珍海錯和土產方物,酒無虛日,城開不夜。乾隆還大興土木,修建宮殿、苑囿,如擴建康熙時修建的避暑山莊,建外八廟;擴建雍正時期建的圓明園,增建長春園、綺春園等,不知耗盡了多少民脂民膏。清朝的王公貴族、文武百官也上行下效,無不沾染上奢華沒落的風氣,貪污成風,賄賂公行。而歷朝皇帝大都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作深究。康熙朝掌握大權的索額圖、明珠、徐乾學和高士奇等人無不是聲名狼籍的貪贓枉法之徒。乾隆的內侄福康安也仗著自己的寵貴地位和特殊功勛,搜刮民財,生活異常奢汰,動輒拿出上萬金幣犒賞軍中將士,家中每日裡姬妾僅買花就花費數萬錢。最典型的是乾隆晚年執掌朝政的和坤。他任軍機大臣達24年之久,專權和貪婪之名,連外國人都知道得清清楚楚。1799年,乾隆死後,嘉慶將他治罪抄家,僅其家產的一部分就值2.2億多兩,相當於當時國庫5年多的收入。和坤的兩個僕人被抄沒的家產也值700多萬兩白銀。可見他們貪贓枉法已達到何種嚴重的程度。
清朝封建政治的腐敗必然會深刻地影響到八旗軍官兵,這是導致八旗軍衰敗的最根本原因。但八旗軍本身在治軍指導思想以及相關制度、決策上的種種謬誤弊端,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直接加速了其衰敗過程。
其一,對變化中的國家安全環境缺乏清醒意識,缺乏整軍經武、進行改革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清軍入關以後,所面臨的社會歷史環境發生了四大變化:由以遊牧狩獵經濟為主的滿、蒙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進入到以農業經濟為主、漢族佔絕大多數的關內廣大地區;由部族軍隊變成國家軍隊;由戰爭時期進入到相對和平時期;由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進入到火器時代。與此同時,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開始和歐洲通往東方航線的「開闢」,西方殖民勢力加快了從海上東侵亞洲各國的步伐,佔領了爪哇、蘇門達臘、菲律賓、印度、緬甸等許多中國周邊國家,將其變為自己的殖民地,甚至入侵中國的澎湖、台灣,竊據澳門。原先地處歐洲的俄羅斯也在短短近百年間,越過烏拉爾山,迅速佔領東、西西伯利亞的廣闊疆土,成為中國的北方強鄰。這些「千古未遇」的強敵逼處四鄰,虎視眈眈,給中國的安全環境帶來極大威脅。
上述變化客觀上要求清朝統治者從實際出發,對確立於戰爭年代的八旗制度進行改革,特別是將原先「軍民合一」的八旗軍的軍事組織職能與社會組織職能剝離開來,建立適應當時世界局勢及和平時期軍隊建設的軍事體制,將八旗官兵家口的生計問題交由社會去解決;要求清朝統治者不能僅僅滿足於應付國內問題,而要學習近代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編制體制和軍事思想,盡快使自己的軍隊擺脫落後狀態。
但清朝統治者卻無視這些客觀需求。他們死抱住「祖宗成法」不放,片面強調「辦理一切事件,皆法祖宗」,把建立適應新的社會環境的軍事制度與優待八旗軍功貴族對立起來,把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與保持旗人的尚武精神對立起來,軍事改革嚴重滯後。一旦有人主張對八旗制度做這樣那樣的變革,都遭到嚴厲斥責。例如,清中後期,旗人貧富分化日益嚴重,貧窮者不得不將清朝廷分給他們的土地大量典賣他人,單靠朝廷發放的兵餉俸祿生活。而隨著旗人家庭人口迅速增加,往往一份兵丁糧餉要養活十幾口人,致使許多貧苦旗人家徒四壁,有的旗人因為貧窮一輩子不敢結婚,有的旗人跑到農村去討飯甚至餓死。而清朝統治者眼看著大批旗人窮困潦倒,卻不肯對這一過時的制度進行根本性改革。嘉慶帝在聽取某御史關於派京城中的八旗閒散人丁到口外、西北一帶耕墾的建議時,曾大發雷霆說:「若如該御史所奏,八旗男婦皆以紡織為務,則騎射將置之不講。……於國家贍養八旗勁旅,屯駐京師本計,豈不大相刺謬乎」。另一方面,抱著「天朝上國」自大心態的清朝統治者,以為憑著老祖宗」馬上打天下」的騎射功夫足以揚威天下,因而無視近代西方軍事技術的高速發展,無視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現實,閉關鎖國,固步自封,聽任自己的軍事技術停滯落後。清軍征緬作戰時,已發現緬人所使用的來自西方的火槍性能遠遠超過清軍的火槍,但沒有引起乾隆皇帝的足夠重視。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出使中國時,曾帶來一支裝備有新式武器的衛隊。他邀請清朝名將福康安檢閱衛隊演習新式武器。福康安卻不屑一顧地說:「看也可,不看也可。這火器操法,諒來沒有什麼稀罕。」英國送給清王朝的新式火炮,被收藏到圓明園倉庫之中。直到百餘年後,露出強盜真面目的英國侵略軍打上門來,攻佔京城,火燒圓明園,又把這些沈睡多年的火炮重新搬上船運回國。鴉片戰爭失敗以後,清朝統治者雖然不斷接到中國軍事技術專家們關於仿製西洋火器的建議,卻並沒有產生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緊迫感,仍把這些先進火器打發到倉庫中去睡大覺,並再次下諭,命令八旗官兵們學好滿語、騎射功夫。
其二,當迫於現實壓力不得不進行改革時,卻往往以錯誤的思想做指導。頑固守舊的清朝統治者通常對改革抱著敵視的態度,但在客觀形勢的逼迫下,在陳腐的八旗制度實在難以維持下去時,不得不對其進行某些局部的改變。但在這種時候,卻往往是從優待八旗貴族、解決旗人生計問題出發,著眼於賙濟八旗老弱,為其提供起碼的衣食之需,背離了軍事組織以增強戰鬥力為宗旨的改革方向。比如,為了遏制旗人因為典賣土地,負債纍纍,經濟地位日益惡化的趨勢,清廷動用巨額公款代八旗兵丁回贖「民典」旗地,代還債務,賞賜銀兩錢糧。設立養育兵制度,從那些戶口滋盛,餘丁繁多,因無法補上兵額而生活窘迫旗人家庭中挑補養育兵,每月發一定數量的兵餉或祿米。在挑選馬甲等薪餉較多的職位時,不是以身體是否強壯、軍事素質好壞為標準,而是對貧乏孤寡之人,對無人贍養者,對年老者實行照顧政策,讓其領取更多的薪餉。有時,採取用國庫款項或挪用軍費經商,減少營馬數量,削減裝備和訓練方面的開支,將訓練場地和一些公共建築出租賺錢的辦法,來接濟貧困旗人。
這些措施,從本質上說是為了維護陳腐落後的八旗制度,解決旗人一時生活之需,而不是著眼於解決軍隊的機制問題,對整個軍事制度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所以並不能從根本上制止八旗官兵生活水平日益下滑的發展趨勢。為救濟貧困而增加的兵額與餘丁數量的迅猛增加相比,無異於杯水車薪。康熙年間是五名丁壯招收一兵,乾隆年間已達到八名丁壯招收一兵,其後兵、壯比例更為懸殊。靠著一名士兵每月一兩銀子、五斗米贍養一家十幾口人的情況相當普遍。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為旗兵贖回的土地很快又被賣掉。平日對八旗官兵的補助賞賜,也只能救一時而不能救長遠。但從另一方面看,這些以解決八旗生計為核心的做法卻嚴重地危害了八旗軍的建設。為了供養養育兵,救濟貧苦旗人,八旗將領採取減少戰馬和戰船數量的辦法,將原先給戰馬買草料或製造、修理戰船的錢來救濟士兵家口,甚至將戰鬥力比較強的騎兵兵額裁掉,挪出錢來養活更多的養育兵,使八旗軍隊中充斥戰鬥力較低、甚至完全沒有任何作戰能力的冗員。八旗將領用軍費和出租軍產經商,也對清軍內部腐敗現象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些人乘機大肆出售軍用牧場、演炮場,造成八旗戰馬數量銳減,士兵無處進行火炮射擊,就連射程比較近的火槍射擊,也因為操場長度不夠而只能在秋收後舉行。而八旗官員整天忙於經商,自然無心進行正常的軍事訓練,平日操演擺花架子,敷衍了事也就不足為怪了。
其三,軍事功能與社會功能混為一體,軍隊臃腫不堪。為了維持八旗成員特殊的政治、經濟地位,清廷將八旗官兵及其家屬全都包下來,給予他們授官襲爵,佔有土地、人丁等許多方面的好處。而長期供養「數十萬不士、不農、不工、不商、非兵、非民之徒,安坐而仰食於王家」,必然要給清朝的中央和地方財政帶來十分沈重的負擔,不得不竭盡全力搜括民財予以支撐。清軍軍費支出大體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兵餉馬干銀,主要來自於中央財政支出,其數額在雍正中期以前每年約1900萬兩左右,雍正末年以後每年約為2600萬兩左右。二是歲米月糧,由國家徵收的糧食中統一撥給實物,也有一部分糧米採取折成銀兩的辦法發放。三是武職養廉銀、兵器火藥製造費、軍事工程修造費等,主要由地方財政支出,大約每年500萬兩左右。在上述巨額軍費支出中,僅兵餉馬乾銀一項每年即佔康熙朝中央財政支出的70%,佔道光朝中央財政支出的72%。而其軍費的一半以上都耗費在人數最多時僅有27萬人的八旗軍身上。如嘉慶朝60萬綠營官兵每年兵餉馬干銀約1200萬兩,僅佔當年總數的46%,其餘1400餘萬兩為八旗官兵兵餉馬干,約佔總數的54%。
但在上述管理模式下,清廷每年花費的巨額軍費並沒有真正增強八旗軍的實力。這是因為在八旗俸餉總額中,官兵的家口、馬匹耗費佔了很大的比重。僅以西安駐防八旗為例,其官兵的俸餉佔餉銀總額的42%,所支糧食佔糧食總額的7.4%;而供養官兵家口的費用則佔餉銀總數的20.5%,所支糧食佔糧食總額的90.5%;養馬費用佔餉銀總數的37.5%,馬匹飼料糧佔糧食總數的2.1%。而馬匹飼養費項目的設立在很大程度上帶有補貼旗人家口生計的性質。清中後期,各駐防八旗軍營都大幅度減少,實際養馬數額,私下改騎兵為步兵,出租牧場,馬匹飼養費實際上是空有名目,大部分被挪做它用。即使是作為兵餉發放的軍費,也有相當數量花在為救濟旗兵生計而內部招收的養育兵身上。這些年幼體弱的「童子軍」數量十分可觀,乾隆年間總數即達到2.6萬餘人。嘉慶後期數量更多,僅八旗驍騎營中已達26872人,佔驍騎營總兵額的33.4%。他們每月所領的餉銀為3兩、2兩、1.5兩不等,按平均數計算,則每月耗銀不低於5萬兩,每年耗銀不低於60萬兩。但這些養育兵實際上是在空吃糧餉,根本不具備起碼的軍事技能,也就無法在戰場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更為嚴重的是,隨著八旗人口的不斷增加,八旗軍費日益增長,大大超出了清廷的財政支付能力,一旦遭逢災害、戰爭,收入劇減,軍費將無法保證按足額發放。清中、後期,由於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掠奪,國內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本來就捉襟見肘的清朝財政瀕於崩潰,清廷不得不在咸豐年間將旗餉減成發放,京營八旗官兵只能拿到原餉的六、七成。在一些地區,旗兵俸餉拖欠扣減現象更為嚴重。如光緒末年奉天旗人在兩年間總共發了9個月的俸餉,加上扣減攤派,每兵所得不及餉額的十之一二。而這種「既要吃皇糧,又吃不飽皇糧」的現象的出現,對本來就難以維持生計的旗人家庭無異於雪上加霜。一些旗人紛紛逃亡,另覓生路。有的旗人還違禁私下做起了小生意補貼家用,而無心上操應差。更多的人則因為長期享受優待政策,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把當兵看成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把遊手好閒、追求安逸奢侈的生活看成天經地義的權力,清廷補貼賞賜稍不如意,就四處鬧事。清代京營八旗兵丁曾幾次為增發津貼等事項,在皇宮門前或親王府中聚眾喧嘩,幾乎釀成大規模暴動,令清朝君臣都頭痛不已。
其四,治軍不嚴,訓練鬆垮,姑息成風。清廷給予八旗官兵特殊的優待政策,也使得「從嚴治軍」的信條在他們身上無法真正實行。事實上,八旗士兵在社會上惹事生非,打架鬥毆,作姦犯科,久已成為京城和各八旗軍防地的一項公害,各級旗營軍官總是曲加庇護,地方官吏也很少敢出面拿問,致使旗營無賴的氣焰愈加囂張。八旗軍的訓練,大都是虛應故事。不僅平日射箭拉弓,視為具文,就連三年一次的大閱兵,也不過臨時稍為演習,過後即置而不問。負責監督軍訓的御史大臣們雖心知肚明,卻仍層層欺瞞,不願意說出真相。一次,某王爺奉命閱操。有一名步軍校遲到,按例要受到鞭打的處罰。執刑人解開他的衣服,卻發現一大堆小古董從其身上掉下來。王爺問是怎麼回事。步軍校哭著回答說:「家中有人十口,每月只有五兩俸銀,吃不飽飯,只好從古董店裡領一些小古董到集市上販賣以養家口。今天早上正逢隆福寺廟會,所以上操遲到了。」最後連王爺也只好將他放了不加責罰。乾隆、嘉慶皇帝對八旗軍內部隱瞞真相、姑息遷就的情形並非毫無所知,也曾多次批評八旗官兵和監察御史。但他們除了在口頭上提倡「鞍馬騎射功夫」外,並沒有採取什麼有效措施來改變這一局面。相反,卻不斷降低軍官和士兵的軍事技能考核標準。如乾隆以後規定,各旗挑選馬甲時不再校閱騎射功夫,只是將備選之人傳赴衙門,令其拉弓,即行選取。據收藏在東洋文庫中的《雍正朝鑲紅旗檔案》記載:當時世襲祖先軍官職務的大多數人,軍事技能考試成績並不好,許多人的步射、騎射成績評語都是「劣」,個別為」平」,幾乎沒有得「優」的,卻都能照樣任官不誤。這些新的考核標準實際上是姑息了僅把當兵作為謀生手段的的八旗子弟,縱容了旗人不習武藝,整日遊蕩的風氣。
其五,實行封閉的用人制度,人才危機日益嚴重。軍隊是擔負專政職能的特殊武裝集團,只有廣泛吸納社會上的優秀人才,才能有效地履行這一職責。但八旗軍始終是關起門來,在自我封閉的小圈子裡搞軍隊建設。八旗制度規定軍職世襲。兵員都從旗人子弟中選募,旗人不得與漢人通婚,以保持血統的純潔;初級軍官主要靠世襲或由官學中學習滿漢語言、騎射功夫的八旗軍官子弟中間選拔。屬於中級軍官的佐領,有勳舊、世管、互管、公中諸種,除公中佐領外,都是由某一個或幾個世家子弟承襲。高級將領如都統、副都統全都由滿洲貴族世代壟斷。由於世襲範圍十分廣泛,八旗軍職的陞遷失去了競爭力,失去了公正性,使得八旗軍官隊伍中充斥昏庸無能、不思進取之輩。特別是清廷常派缺乏行伍經歷及戰爭閱歷的皇親國戚擔任大軍統帥。這些人從小生長在深宮官府之中,過慣了驕奢淫逸的生活,大多不具有擔任軍隊統帥的素質,卻硬被置於關係到戰爭勝敗、國家安危的重要崗位上,由此往往埋下失敗的種子。清軍在征討噶爾丹、平定準噶爾等作戰中屢次受挫,都是由於任用了昏庸無能的八旗貴族做主帥所致。比如清軍對準噶爾用兵時,雍正皇帝先後派出怯懦無能、寡謀魯莽的滿族貴族傅爾丹、馬爾賽為將,結果損兵折將,一敗塗地。而雍正皇帝不自省用人不當的教訓,反而極力庇護敗軍之將,遷怒於漢人將領。賜給傅爾丹御帶,卻將漢人寧遠大將軍岳鐘琪關進監獄,將漢人署寧遠大將軍紀成斌處死。有的八旗將領不僅無能,而且怕死,在戰場上鬧出不少笑話來。康熙年間的烏蘭布通之戰,擔任前敵將領的正白旗副都統色格,臨陣怯戰,推托中暑而下馬。他的家人說:「二品大員如此臨陣退怯,將來回去有什麼臉面見人呢?」又把他扶上馬。色格卻再次從馬鞍上滾下來,躲進草叢。等到打完仗回營時,還是渾身顫慄不已,身穿甲冑、蒙著大被抖到天亮,一時傳為軍中笑談。封閉的用人制度所帶來種種不利影響,從上述例子中可見一斑。
其六,以體恤八旗官兵為由,不願利用寶貴的臨戰機會對八旗軍隊做適度使用。清廷和八旗將領為了優待旗人,保存「國之根本」,一方面禁止他們與漢人接觸,免受漢文化的熏染。另一方面又以體恤生命為由,不願意在一些小規模戰爭中適度地使用八旗官兵。早在平定三藩之亂時,八旗大軍頓兵昆明堅城之下,不思進取。漢人將領趙良棟欲發動進攻,即遭到定遠平寇大將軍彰泰的反對,理由竟是「皇上豢養之滿州,豈可輕進,委之於敵?」其實不僅彰泰,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在歷次南北戰爭中都有不願多用八旗兵的想法。如1767年征緬甸之役,用兵25000名。其中綠營兵22000名,八旗兵僅僅3000名,綠營兵數多於八旗8倍有餘。1787年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用綠營兵10000名,八旗赴前敵者僅100名。1853年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清軍調集綠營兵53436名,八旗兵僅4999名,綠營出兵人數較八旗多出10倍有餘。即使是派八旗軍上戰場,打仗時也往往是由綠營兵甚至臨時招募的勇營兵打頭陣,八旗兵在後跟隨。這樣做表面上看起來是對八旗官兵的體恤優待,從長遠觀點看卻是坑害了他們。在相對和平時期,每一場戰事都是檢驗軍人素質和軍事訓練水平的難得機遇,也是將帥們積累作戰指揮經驗的極好機會。然而從清朝統治者到八旗官兵都千方百計逃避上戰場,只滿足於在平日的操演教閱中走過場、擺花架子,以領取糧餉度日。清後期,八旗官兵除了蒙古、吉林、黑龍江馬隊還稍能打仗以外,京營八旗和各駐防八旗大都是兵無縛雞之能,將無才智之士。當時荊州旗營官兵甚至連自己軍營中的財產都保護不了,還需要花一大筆錢僱人替他們站崗放哨,以防止小偷偷竊財物,由此不難看出其軍事素質之低劣。
綜上所述,八旗軍由盛轉衰是在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出現的現象,它的衰敗與封建統治階級腐朽沒落的趨勢是相一致的。但同時也要看到,任何軍隊從戰爭年代進入和平時期,都要面臨嚴峻的考驗。古今中外的軍隊都要經過這一關。八旗軍由盛轉衰的事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和平時期軍隊建設過程中某些普遍傾向。清朝統治者對和平時期軍隊建設的影響認識不足,固步自封,拒絕改革,直接導致了八旗軍的迅速衰敗。這一歷史教訓對後人仍然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海水比重計算」的推薦目錄:
- 關於海水比重計算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海水比重計算 在 阿榮自然農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海水比重計算 在 Re: [閒聊] 比重計,是我對不起你..... - 看板Aquarium 的評價
- 關於海水比重計算 在 鹽度比重&酸鹼值]... - Marine Magic 萬方水族台灣 的評價
- 關於海水比重計算 在 鹽度換算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海水比重計算 在 鹽度換算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海水比重計算 在 浮力(一)【03】(補充:比重計原理) - YouTube 的評價
海水比重計算 在 阿榮自然農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由林義隆上傳
6/23 今天整天, 我太太連絡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的黎醫師來台東!
分享今年五月與我太太等人, 在日本參觀幾個秀明自然農法農家的經驗, 重點是在 [旱田育苗]的農家參觀心得.
今天來了30多個人, 認同無肥料無農藥栽培的花東農友愈來愈多了!
早上與下午都有室內分享課, 中午在我和王龍的鳳梨田大樹蔭車道下用餐. 最後還有稻田邊的討論.
我今天邊聽邊作記錄如下, 很多喔!
分享給大家, 也會轉寄給秀明自然農法協會轉載!
*******************************************
秀明自然農法 日本參觀心得與水稻育苗方法
(記錄者: 夏耘自然生活農莊 林義隆)
主講者: 黎旭瀛醫師 (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
參加者: 共 31人
** 台東 –
秀明自然農法農友 : 日卡地自然農莊(王龍&大嫂), 轉角.上自然農場(Vivian), 浪人米(陳仁傑&明明, 永安, 一公頃水田), 黃素珍(龍田), 感恩米許壬佶(三公頃水田), 鴻泉小鋪(銘孝),夏耘自然生活農莊(曉萍&義隆),九叔公(有三分地), 詠情民宿-夢田農場(芳誼), 大雄(日卡地部落, 幫王龍)
無肥料無農藥栽培農友: 默默米(林柏宏), 芳瑜&趙笠(龍田新移民, 要耕作),
朱光亞(龍田新移民),黃建峪(100坪菜園), 小菇(龍田新移民) ,小鳥(種三分水梨) ,許淑玲(想在都蘭種一分稻田),小葛(龍田雜貨店店長, 阿榮自然農園小幫手),日卡地部落族人(種南瓜), 退輔會台東農場莊主任家庭2人
** 花蓮 –
秀明自然農法農友 : 四季耕讀農園(慧芸&慶豪), 豐裡自然田(高麗貞&杜芳群)
無肥料無農藥栽培農友: 二馬&雅玲 (壽豐種水稻)
地點: 日卡地自然農莊 (台東鹿野永安村日卡地部落)
日期: 2014年 6月23日(週一)
09:30 to 10:30 – 室內課程, 如記錄的第1, 2 , 3 點
10:40 to 12:10 -- 室內課程, 如記錄的第4, 5 , 6 點
14:00 to 15:30 -- 室內課程, 如記錄的第4, 5 , 6 點
15:30 to 16:30 – 田間討論 , 沒作記錄
1. 秀明自然農法簡單介紹
(1) 1935年岡田茂吉先生提倡
當時在日本是從舊的農法轉成化學農法的時代, 有很多人聽到這個方法覺得很奇怪, 但有上萬人開始遵循耕作. 當時有些農夫的水稻產量比傳統多了1.5倍, 草也變少(因為沒有肥料). 當時日本的主管農業單位認同此方法 (雖然在科學上不可能, 但實務上卻是可以), 正要開始推動時, 日本戰敗受到美國託管的壓力, 開始引進化學肥料.
(2) 現在看, 以科學方法解釋此農法有點行不通.
(3) 岡田茂吉自然農法論文集: 土壤為何? 土壤是造物主所作, 是為了養活生物, 就像個肥料堆. 當時沒有人相信, 因為剛開始種都種不好. 但現在的微生物學者認為自然農法的無肥料是沒問題的.
(4) 但為何大家現在還是有人仍種不好?
因為從微生物的角度看, 我們的土壤微生物不夠豐富. 以植物來看, 它只能吸收附近的肥料, 但土壤到處是肥料, 植物卻抓不到, 那是因為少了搬運肥料的微生物. 因此, 只要土地回到以前的健康狀態就會有這些搬運的微生物.
(5) 自然農法還有靈性的部份, 比如BD農法也有比重不輕的靈學方面而不是只有農業技術部份.
(6) 岡田茂吉先生的自然農法是無肥料, 但後來其它提倡自然農法的人卻說可以加肥料.
(7) 自然力 – 火水土
火: 太陽或X. 太陽也有光和熱, 每年都會發現太陽有新的粒子過來, 光就是氮素.
靈就是X。
水: 受月球與X的影響. 靈就是X。
土: 地球的中心是個火團, 是地熱的發生源頭, 地熱也有靈體兩面, 體就是氮素. 打雷的時候會有許多氮素 (雷就是雨和田拼成的字, 日本人說雷是水稻的太太, 當年閃電多就會生長的好). 靈就是X.
(8) 尊重自然, 順應自然是基本原則.
2. 木村秋則的蘋果園科學分析
(1) 土壤裡的氮素有 51.1 mg/Kg (但它已經實施了無肥料栽培 30多年), 而附近的慣行農法田卻是只有 46.6 mg/Kg.
(2) 弘前大學農學博士 – 出了一本書介紹無肥料栽培的自然農法. 這學者分析慣行農法農田的微生物含量是766mg/kg, 但木村秋則的田裡竟然是 1千多mg/Kg!
3. 微生物研究 -- 神慈秀明會與美國Rodale有機協會的合作
(1) 研究學者的土壤調查 (包括黎醫師家的土壤) –
不是要刻意去引進微生物菌, 而是要瞭解其運作. 人類無法瞭解整體的微生物運作, 因為有太多種了, 比如我們瞭解的EM菌只是土壤中細菌的99.99%之外的一種. 我們無法拿一種土壤去培養微生物, 因為在實驗室裡也不知道它會吃什麼東西? 我們瞭解它在實驗室裡的作用, 但無法瞭解它在自然界裡與其它微生物的互動關係.
現在新的研究方式是作出好多個洞, 放入不同的材料, 再於這些洞裡放入土壤樣品, 讓土壤樣品裡的微生物去吃這些不同的材料, 能吃愈多種的微生物就代表這土壤裡的微生物多樣性愈高. 微生物多樣性高, 作物生長的好, 也比較不會生病.
(2) 目前發現秀明自然農法的田裡微生物種類多, 昆蟲也多 (比如日本SNN古民家的秀明自然農法示範區域裡有80多種昆蟲, 但附近農田只有30多種).
(3) 日本研究學生霸凌現象發現: 易發生霸凌的班級多半是班級裡有一個特別強的學生並有其它追隨者. 而較不容易發生罷凌的, 則是一班裡的學生有很多不一樣的意見, 沒有人會聽誰的. 因此以土壤來看, 刻意放EM菌就是讓土壤裡有強者而產生霸凌.
(4) 土壤裡的氮素作用也需要有酵素才能吸收. 氮是如何來的? 有機質是植物枯死形成的, 但要有微生物分解才能形成氮. 而這個氮又會養微生物, 有些微生物會抓空氣中的氮, 有些會讓氮讓植物吸收, 有些會讓氮汽化. 若是這些作用很均衡, 這就是自然界的循環.
但人類加入化肥到土壤裡補充氮, 植物吃了很高興, 但若加了太多氮, 那些消耗型的微生物 (會讓它汽化的那些)就會變多, 久了之後, 化學肥料就會效果變差!
(5) 這樣的狀況在非洲出現, 非洲有些地方一開始加肥料長得不錯, 之後愈來愈長的不好 (所以使用化肥與農藥的綠色革命在非洲就不容易成功). 化肥讓作物依賴肥料, 土壤壞掉, 也會變成更需要水.
(6) 有機農法的堆肥與自然農法的草葉堆肥之意義不同
比如秀明自然農法要求水稻堆肥不用在旱田的作物, 旱田堆肥不用在水田的作物.
有機農法的肥料與慣行農法不同, 但仍是在計算肥料的氮磷鉀. 而自然農法的草葉肥料不去管其氮磷鉀比率, 而是在乎其提供的保溼性與保溫性.
(7) 保溫包溼對土壤來說, 形成團粒結構, 也是提供微生物更好的生存空間. 不同的細菌, 黴菌與線蟲等在這團粒構造的通道裡移動.
4. 秀明自然農法種水稻的方式簡介
(1) 稻子與蘋果不同, 稻子會用氮更多.
(2) 水稻產量推算
(a) 日本農學的一般常識:
調查水稻一分地要有500公斤(已脫殼, 碾成糙米狀態時)產量, 要有 10.7公斤氮. 這就形成慣行農法添加肥料的依據.
無肥料稻田的氮來源:有機質4.3公斤, 微生物固定或身體裡的 2公斤, 來自雨水與灌溉水的是 3公斤, 因此總量是 9.3公斤. 一般植物可吸收到一半氮素, 因此可吸收 4.75公斤. 照這個推算是不太夠, 因此無肥料栽培的水田, 照農學教授推算是應該只有 250公斤(已脫殼, 碾成糙米狀態時)產量
250公斤只有500公斤一半, 這是目前農學教授的推算.
(b) 木村秋則的學徒種出來的水稻是 325 公斤, 已到慣行農法的60%多.
日本有些地方作無肥料栽培的自然農法其產量又更高, 可以到達 500公斤.
這些狀況是如何產生的? 目前農學教授也無法確定!
5. 2014年5月日本秀明自然農法水田的參觀經驗 --日本木戶將之先生 (奈良縣櫻井市)
(1) 背景
-- 種了25年. 日本產量最高的水稻農家之一.
-- 原來是日本上班族, 先從通車開始假日到附近去種稻.
-- 神戶大地震之後公司倒閉且人被活埋被救出, 之後就開始作秀明自然農法
-- 剛開始以自然農法種稻的產量很少, 因此開始研究古代的農法, 但不是只學技術, 而是學習古人對待稻子的細膩之心.
-- 偶然間學會[旱田育苗]的方式, 這方式的水稻苗根系長得非常壯.
(註: 黎醫師試過一次旱田育苗但失敗, 但稻穀不是學他只灑七公克, 而是灑了較多的50公克)
(2) 產量至少 10包 (當地慣行農法水田的產量也大約在10包) – 而全日本自然農法的平均在 5包. 所以這個農場的水稻產量很驚人.
(3) 採種經驗
他們盡量採收走道邊的水稻種子, 因為這部份的水稻被風搖過會較強壯, 陽光較多也長得比較好.
(4) 這裡種的是晚生種 – 6月到 11月.
(註: 越光米在日本北邊寒冷的新潟縣是晚生種, 但到了南邊較熱的九州就變早生種且味道不一樣, 到了更南邊的台灣就變超早生種且可能無法採種).
(5) 這農場的育苗的方法很不同, 它是用 [乾式育苗法].
(a) 照片裡是40坪的苗田 –
先作表面粗耕 (轉速慢, 走速慢, 淺土) – 再將溝裡的土一大塊一大塊打上田畦 再用人力加鋤頭將翻上的土打細 準備好了! 播種直接播在苗床上 (稻種沒有溫湯處理, 只有水選; 因為採種的稻穀種已很強壯飽滿) 灑播不均勻的稻粒再以人力拿長夾子夾開, 讓它分佈很均勻
(一個60x 30公分苗盤只有 7公克穀種, 但台灣慣行農法是放 250公克穀種),
因此一分地只需要 450公克穀種 苗田再蓋上水田冬天長出的草, 蓋的很厚, 但灑種後沒有先覆土) 沒有澆水, 只有靠下雨, 溝裡也不放水 (土壤應該是正常的壤土) 剛播好種會在上方放上黑色透氣網子防鳥 (白網也可以), 苗剛長出會被網子壓住, 但稻子生命力強, 愈壓長愈好 大約2至3葉時, 稻穀已沒有養份, 鳥也不再來吃, 就可以將黑色網子拿走 大約5月長出苗, 此時本田已長出雜草 育苗2個月 苗田上也會有野草, 先用人力除草 六月取秧苗, 秧苗此時大約20多公分高且已分糱幾株, 並且其株莖都很粗 (手插秧只插當初的一個種子長出的這一整株) 取苗時會再選一次較好的苗 鏟苗之後, 苗的根上的土會先抖掉一些回苗田
(b) 手插秧 – 七分地
行距40公分, 株距 30公分 (比一般寬很多), 一穴只差一株 (一個種子),
(6) 插秧後
這個田有福壽螺, 但不多.
插秧後有放淺水, 大約一個月可以分糱到30株(註: 非常多). 最後變成 60多株 (且莖很粗)
收割時下方有矮矮的野草 (因水稻很高會遮住下方的草之陽光), 草相看來很單純 感覺很早就停水.
(7) 收割
成株收割機, 11/8日收割, 在田間倒掛曬稻約一週就好了.
(8) 倒掉曬稻
會追熟 (稻桿的養份會回流, 讓米粒變更飽滿).
不怕下雨, 但怕颱風帶來的雨.
要作防鳥的透明線
曬到剩下水份 14%.
(四季耕讀農園的慶豪補充說明: 台灣的糯米要悶, 低溫烘乾到水份剩一半先停火, 再加火; 但用倒吊的方式就很好, 會讓它白化變比較均勻)
(9) 分糱
一個分支後又繼續分支 (且後長的穗可以在同樣的時間成熟).
岡田茂吉先生的1952年論文: 一枝莖繼續長出其它莖 (穗又長穗), 因此產量變多.
(10) 2013年這方法在日本公布, 之後日本其它秀明自然農法追隨採用這樣的方法 (旱田育苗法) ,一旦採用之後就產量變多.
(11) 水稻長得好不好的七成是靠育苗.
(12) 台灣是否適合此方式? 要靠大家去研究!
(13) 在日本能吃到這農場的米的人不多, 是很好吃的米.
☆黎醫師補充說: 若是一般育苗, 作苗到一葉或2葉要放水, 放水會洗掉細菌, 要不然會生病.)
6. 2014年5月日本秀明自然農法水田的參觀經驗 --小林老師 (兵庫縣姬路市)
(1) 背景
很會作加工 – 米的粉 (古法石磨), 黑豆 (想出口到台灣)….
31歲, 12年日本的神慈秀明會老師, 長髮的太太會開收割機
(2) 用苗盤育苗 (穴盤) +稻桿堆肥試驗
(他是日本秀明自然農法高產量研究的稻農鈿先生的徒弟)
(3) 以前是採用山土來育苗, 因為穴盤的苗磐只有2公分的深度, 用真土時苗的根部長得不夠多, 無法用機器插秧. 因此才會與當地的農改場合作試驗 [稻桿堆肥] 試驗.
(a) 沒有打碎的稻梗捲成一圓桶, 放在田間兩年, 自然變成堆肥.
今年要試先將稻梗切碎再放置 (要試曳引機快速切碎).
堆肥的土就夠用了(是一般的育苗方法)
(b) 比例試驗:
100% 山土(日本叫真土)
30% 堆肥+真土
50% 堆肥+真土 這比例是三者之間地上部長的最漂亮, 地下部也長得較粗.
(c) 改善
– 實施50%堆肥+真土來育苗之後, 產量雖沒有提升 (但色彩選別機挑出留下來的變多), 但食味值可提高到85點 (這是最高的數值, 真的很好吃)
##默默米的柏宏補充:
2012年曾試過將稻桿切碎灑到苗床上, 但那次育苗失敗無法用機器插秧, 後來手插秧後之後, 此區的稻子卻長得很漂亮 (但以前育苗區的稻子都長不好).
重點 -- 是要成為好氧性的堆肥. 若變成厭氧性的堆肥, 微生物就容易攻擊作物.
(4) 低溫育苗 / 低溫催苗
(a) 用10度以下的水催芽20天, 就可以洗掉水溶性的抑制發芽物質 (很冷的泉水) 再放入正常的水中就會發芽
(b) 但日本慣行農法卻是在苗的塑膠棚裡加溫, 等於苗是從棚裡的高溫再到插秧後的田間低溫. 但這是違背日本的自然狀況.
☆ 黎醫師補充:
(a) 以前的人採種不採最高的位置, 而是採中間位置, 若是這樣的話, 可以不作鹽選處理.
(b) 溫湯處理是要去除抑制發芽的效果, 但搭配鹽水選要在一小時內一起作! 但小林老師沒足夠設備就不作鹽水選與溫湯處理. 但是必須其選出的穀種很飽滿, 只要夠飽滿也沒作鹽水選與溫湯處理.
(c) 鈿先生會在苗長到一到高度時先用割草機切斷, 讓苗見到光.
(5) 堆肥迷信
農場主人小林老師提醒不要變成堆肥試驗, 因為若大家都去割野外的草, 這樣野外的草就不夠了, 而且違反生態.
☆ 黎醫師總結:
(a) 日本黃島曾經發生過案例
曾經擴大面積種植, 因此砍了很多野草, 之後發現有鳥跑出來吃作物, 海水水質變差, 水草也長的變差. 於是之後就改變: 開始種樹! 開始種樹之後有些地方少砍草了, 海水變乾了, 海裡生物來了.
(b) 因此無農料無肥料只是基本, 但不只是只作這件事, 而是思考如何作才是更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c) 黎醫師第一年種稻
是作草葉堆肥 (用台灣苗盤), 產量有到 8包! 但後來幾年都不成功, 於是思考改變, 先從作苗的炒土開始, 但後來又發現這樣炒育苗土, 也會殺死炒過土壤裡的細菌. 再之後的改變, 就是用日本有許多孔的苗盤就較順利了.
(d) 蘋果農夫木村秋則先生種8年後不成功, 想去自殺, 但發現野外的樹長得很漂亮, 發現原來這株樹下的土壤很棒. 才回來思考作改變. 因此並不是作無肥料無農藥就夠了, 必須思考!
(e) 想像有一個遊戲: 讓蘋果成長是最終的遊戲終點!
慣行農法是參賽者一定會贏. 有機農法也是一個參賽者, 另一種是大自然農法也是參賽者, 但對勝負就隨緣. 自然農法卻不是參賽者, 而是監督者, 因為要讓土壤變好, 會去思考如何協助環境變好!
(f) 所以木村秋則先生總說 : 自己不是蘋果種植者, 而是蘋果樹要他作事!
☆ 對黎醫師的 Q & A:
(1) 肥毒影響產量?
(a) 黎醫師的經驗
第一年種稻經驗 – 種稻 5分地, 地主在中央種西瓜但有放肥料. 第二年地主不種了, 全部交給黎醫師種. 發現種過西瓜的部份卻連續三年長得比較黃 (但一般卻認為放過很多肥料的西瓜區應該是長得更好)!
種長豆的經驗 – 從外面買長豆種子, 到某個高度就停頓生長約三週, 之後下雨又開始長的很快.
(2) 肥毒如何去除?
(a) 土壤表層約20公分是肥毒層, 若挖了一個洞有 50公分. 用溫度計量洞裡的土溫, 會發現在某個深度有一層土壤溫度較低 (也許是有化學物質或被壓硬),
(b) 岡田茂吉先生說一開始可以用機械翻耕讓肥毒變風化. 或種植深根作物, 或種吸肥毒的作物 – 玉米或麥子.
7. 2014年5月日本秀明自然農法水田的參觀經驗 --橋本先生 (兵庫縣姬路市)
(1) 背景: 種 5公顷土地, 以蔬菜為主, 水稻只有一些.
(2) 他有特別之經驗 – 人與自然的連結
甜豌豆生吃很甜, 已採種很久. 去年想到要種一般的豌豆, 然後田間就自動出現這種了! 好像植物聽得懂他的想法.
** 夏耘自然生活農莊 曉萍的經驗補充: 曾經想種瓜, 結果在水田入口就長出一根瓜苗, 就取出去菜園種, 最後是長出哈蜜瓜, 就留下了哈蜜瓜的種子.
(3) 約20公分是肥毒層, 若挖了一個洞 50公分. 用溫度計量土溫, 會發現在某個深度有一層土壤溫度較低 (也許是有化學物質或被壓硬)
(4) 日本另外一個年輕農家, 現在這麼成功, 但以前有何契機造成這件事? 他想是:
先有一個念頭要作好一件事, 也許因為是態度改變了, 慢慢就會有發現田間很多現象, 然後就技術就來了.
☆ 對黎醫師的 Q & A:
(1) 養菌的問題
(a) 對一般農法的人如何溝通 (如 EM菌, KKF) – 農沒有說好壞, 只想到 EM菌是從自然界中找出四五種分解能力很好的, 可以很快分解有機質變成無機質, 作物就可以很快地吸收養份. 若把很強的微生物放入田裡, 田裡的有機質很快分解被用完, 之後這塊土地是否會愈來愈瘦? 當初發明日本EM菌的農學教授也有提到這個可能的危險. 造成土壤更需要不斷投入有機質.
(b) 1980年代以來持續再作的很有名的試驗
– 16個9x9公尺範為的土壤, 種下種類樣數不同的草, 從一種草到16種草.
-- 結果發現, 土壤養份隨
(C) KKF 也有類似EM菌的問題, 但是有可能有類似的問題 (秀明自然農法不能作)
KKF (取上游的土或山土, 用糖蜜養, 再放入田間) 是比較偏向好氧菌的環境, 應該也是分解能力強的菌種, 是否也是分解力過高造成循環.
(2) 防紫外線的保養
防氧化 (會消化掉自身的酵素, 所以要早睡, 少大魚大肉, 不抽煙)
盡量戴墨鏡, 戴帽子, 以防紫外線造成黃斑病變.
自然農法的水果蔬菜表面都有酵素.
(3) 台灣一年二期甚至三期的水稻栽培, 但日本卻是一年一期?
(a) 岡田茂吉說土地會記得稻子, 會產生適合的狀態, 微生物也會適合.
(b) 水旱田不輪作 (日本通常是這樣).
(c) 黎醫師的作法
土地只租半年, 另外半年是地主領休耕補助 (不加綠肥仍有補助, 但會少一點).
因此春作收完之後就立刻翻耕. 但地主不作任何事, 只是放著.
翻耕目的是不讓它長野草, 但到了春天就會長出野草到約小腿高, 若因人力不夠而直接將野草打入土裡, 但可能會造成厭氧菌增加影響生產. 水田的影響或許較少, 但旱田的影響更大.
(d) 在岡田茂吉論文之中, 較熱的地方不用作稻梗翻入田中的動作, 較冷的地方ok.
(e) 若有在水田中放入稻桿, 怕來不及腐爛, 可以再切斷.
(f) 日本也沒有人力將收割後的稻桿搬走, 因此收割時先留稻桿, 再淺耕! 淺耕之後因為稻桿腐坏造成厭氧的機會變低.
(g) 淺耕在日本是找有多一個履帶或類似鐵牛輪的曳引機.
(h) 日本九州有一個人種10公顷, 有所有機器, 在冬天就作好水田整平的事.
(i) 淺耕好處對日本前輩鈿先生來說:表面的土是農夫的事, 更深的土是 “自然” 的事.
(j) 對一期種稻, 一年種綠肥 (田菁與太陽麻) 的想法–
## 日卡地部落阿美族大雄的意見:
沒有施肥的土地一樣長出很漂亮的草, 代表不用肥料是 ok的.
但從土地永續利用的角度看, 一期不種稻而種油菜花等, 是不浪費土地!
## 黎醫師的意見:
(a)改造山坡地變梯田 (日本的里山 Satoyama) 是人類可以永續的生活方式.
里山觀念是自然經過一點人的改變, 對自然好也對人好, 這是雙贏的觀念.
以自家農場旁的茂盛竹林為例, 竹林在夏天會砍掉一些, 讓剩下的竹子長得更粗壯; 若除草也是一樣, 不需要一次除太多.
(b) 一般的綠肥作物是: 種下比較多氮的作物,但可能會補充過多的氮到土壤裡; 秀明自然農法規範是不能用綠肥.
(c) 貧瘠的土地要改善, 可以用的方式是落葉.
(d) 可以少翻耕的地方就不翻耕. 翻耕機的刀子取掉幾片, 讓它翻耕時只能翻成比較大的土塊, 這樣比較不會失去團粒構造.
(e) 草連根拔起與要用割的?? – 這是平衡的問題 (也許也可以將割下來草先搬回去).
(4) 從稻子去想: 稻子到底是否想要被一年種兩次?
日本秀明自然農法以前希望是在 5/5 插秧 (因為這時候是黃金週, 有較多農村人), 現在則改到六月, 因為古代的農法是約六月才插秧.
## 四季耕讀農園慶豪的補充:
現在只種一期, 都會晚點育苗, 因此苗的出穗是較好.
當地有經驗的老人家說: 驚蟄是三月底到四月, 這時候才有虫出來, 剛好吃到高度剛好的苗! 若晚一點插秧, 虫來還長不夠高, 因此晚一點插秧反而較好.
(5) 對福岡正信實施 [稻麥輪作] 的看法
這個方法在哲學性部份很強, 從無的禪學中去發展, 放在農業上較不容易進行. 目前在日本成功複製的經驗也很少.
(6) 在日本秀明自然農法成功的經驗
目前農家若務農都是以秀明自然農法, 有少數是兼作慣行自然農法.
有一些很成功的農家都是只作秀明自然農法, 經濟上很成功的也愈來愈多, 但大多數的日本農家是沒有經驗的半路務農人. 日本約500多個農家. 愈來愈多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在
(7) 從科學的角度去研究秀明自然農法, 這幾年才開始在神慈秀明會進行.
但有機農法的科學研究比較早就有人進行, 因此研究成果可以拿來參考.
----- The End ----- — 與王龍。
海水比重計算 在 鹽度比重&酸鹼值]... - Marine Magic 萬方水族台灣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海水 缸新手必知:鹽度比重&酸鹼值] 使用比重計定期測量,維持穩定 鹽度是用來計算海水內鹽的含量,gm/L為計算單位, 通常用來表示水的比重。 ... <看更多>
海水比重計算 在 鹽度換算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ppt不能以體積來計算, ppt要轉成重量來計算25ppt等於1000公克的溶液裡含有25克的鹽但是照二樓的算法來說, 會有出入: 1. 1公升的水不一定是1000公克, ... 科普三:海水比重 ... ... <看更多>
海水比重計算 在 Re: [閒聊] 比重計,是我對不起你..... - 看板Aquarium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引述《virgocoffee (悶騷處女座。)》之銘言:
: 在這段時間裡,當然也有買了一支50元的那種玻璃比重計,
: 但是每次換完水之後拿比重計去量,卻發現比重計上的讀數都比我換算的比重來的少
: 爬文之後,大家都說比重計多少都會有誤差,
: 於是呢,我就把比重計以"誤差太大"的罪名束之高閣起來..
比重計上的讀數當然會跟你算出來的數值不一樣
因為你算出來的東西叫做鹽度,比重計量出來的東西叫做比重
這兩個東西有完全不同的意義與單位,沒辦法直接換算
比重的定義是「與標準物質相比的密度比值」
通常這個標準物質會定為4度C時的水(密度=1.000g/cm3)
28度C時的水,密度為0.996g/cm3
0.996g / cm3
所以水在28度時的比重 = --------------- = 0.996
1.000g / cm3
數值部份沒有改變,只有單位因為比值計算的關係消失了
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比重不一定會以4度C時的水當作標準
像是光學比重計為了儀器的測量方便,常常會以室溫下的水(或某個固定溫度)作為標準
這時候測量出來的比重就會有所不同
例如一樣鹽度千分之35的標準海水,密度是1.022g / cm3
玻璃比重計如果準的話,量出來的比重會是1.022
但光學比重計若以28度的水作為標準,去量同樣28度C、鹽度為千分之35的標準海水
1.022g / cm3
量出來的比重 = ----------------- = 1.026
0.996g / cm3
所以你會發現,玻璃比重計上面的刻度,標準海水在1.022上下
而光學比重計的標準海水,則是在1.026上下左右
這並不是誰不準確,而是因為兩種不同比重計用的計算標準不同
所以同樣的海水,量出來的比重也是不同的
而鹽度的定義則是「在溶液中溶有多少的鹽類」
科學上常用的單位是「重量百分濃度」或是「重量/體積濃度」(或千分濃度)
你常常看到這樣的公式:
加了多少鹽類
鹽度 = --------------
加了多少水
這個公式算出來的其實是鹽度而非比重
單位是g/L(重量體積濃度)或是PPT(重量千分濃度)
就養魚的鹽度範圍而言,這樣的公式誤差很小,是可以接受的公式
但是要注意海水素若是有受潮,海水素的重量會因為含水而有極大的誤差
所以還是要用比重計驗證過比較保險
而另外有個常見的錯誤的公式是這樣:
比重 = 1.0XX,XX -> 你在每公升水裡面加了多少海水素 (X)
這個則是完全錯誤的!
最簡單的例子,舉標準海水來說,28度C、鹽度千分之35的標準海水
用這個錯誤的公式,算出來的比重竟然有1.035!
實際上應該只有1.022(玻璃比重計)或是1.026(光學比重計)才對
--
╭洄瀾夜月──────────────╮
│ https://blog.webs-tv.net/flyindeath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7.242.7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