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編,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台灣的風電~
首先帶大家認識 一下風能發電的公式:
E=1/2(ρtsυ3)
式中:ρ!———空氣密度(千克/米2);
υ———風速(米/ 秒);
t———時間(秒);
S———截面面積(米2)。
它是風能利用中常常要用的公式。由風能公式可以看出,風能主要與風速、風所流經的面積、空氣密度三個因素有關,其關係如下:
(1)風能(E)的大小與風速的立方(υ3)成正比。也就是說,影響風能的最大因素是風速。
(2)風能(E)的大小與風所流經的面積(s)成正比。對於風力發電機來說,就是風能與風力發電機的風輪旋轉時的掃掠面積成正比。由於通常用風輪直徑作為風力發電機的主要參數,所以風能大小與風輪直徑的平方成正比。
(2)風能(E)的大小與空氣密度(ρ)成正比。空氣密度是指單位體積(m3)所容納空氣的質量(千克)。因此,計算風能時,必須要知道空氣密度ρ值。空氣密度ρ值與空氣的濕度、溫度和海拔高度有關,可以從相關的資料中查到。
資料來源:風傳媒:每日投條
然後小編再分享一篇文章,讓大家了解台灣目前風力發電的實際狀況是如何呢?
https://reurl.cc/728RVb
結論是台灣目前的風電:
#當基載不行
#當備載也不穩定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海拔 空氣密度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補一下常識。
在背風面縣市,要爬山呼吸新鮮空氣,就要爬高山,否則你吸到的反而是較純pm2.5 。
[這篇你要耐心讀,涉及的知識太廣了]
最低的衛星軌道高度是1000km,在此之下是各國私有領空,衛星不得侵犯。
艾佛勒斯峰高度8848m,相當於9km左右,是衛星高度的1%左右。
來來你試試看,一支筆比另一支筆長1%,兩支筆離得遠一點,你光靠肉眼,看得出哪一支比較長嗎?看得出來你就是木匠天才了。
因此你從衛星上往下看,從喜馬拉雅山區往南看到印度恆河大平原,你看到的是扁扁平平的一片地區,光靠肉眼看不出地形起伏。
==
地表的風都是水平走向,垂直分量極少,而且只有在山坡上,才觀察得到風的垂直分量(風會順坡上升下降)。
當地形從山坡上升到山頂,地面風的垂直分量就消失無蹤。
空氣的密度愈高,愈能裹脅帶動懸浮微粒一起流動。
空氣的密度愈高,能帶動的懸浮微粒尺寸愈大。
海平面空氣密度高,高海拔地區的空氣密度低。
垂直往上的風速分量愈大,愈能對抗地心引力,舉升懸浮微粒。
即使山坡一直往上無盡地延伸,山坡上有順坡上升的自然風,並因此獲得風的垂直分量,但因為空氣密度在上升過程中逐漸降低的緣故,風能舉升的懸浮微粒尺寸,會愈來愈小。
==
因此PM10只能存在於低海拔地區。
因此PM2.5能存在於低中海拔地區。
因此PM1能存在於低海拔與中高海拔地區。
因此高海拔地區的空氣非常乾淨,紫外線曬死人。
==
入冬以後,台灣海域吹起東北風。台灣西半部籠罩在中央山脈背風側的低風速迴流胞裡,地面只有低速向東的微風,此時地面產生的懸浮微粒都被拘束在陸地上,無法朝南中國海擴散,只能隨著微風,往東吹到中央山脈西麓。
粉塵微粒來到中央山脈西麓,以山腳下為出發點,隨著微風,一路順坡往上攻。這一路,空氣密度逐漸降低,能被微風舉升的粉塵微粒,尺寸逐漸變小。
因此中央山脈西麓山腳下,石岡,霧峰,名間,古坑,中埔,東山,玉井,內門,美濃,高樹,萬巒,枋寮這一線,是冬春兩季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地區。
==
微風舉升剩餘的粉塵微粒,繼續順坡往上攻。
接著我們來到海拔500-800m這一帶(埔里是典型代表),微風送君千里終須一別,PM2.5就舉升到這裡,因為海拔更高處,空氣密度與自然風速的垂直分量,不足以繼續舉升PM2.5。
冬春兩季的埔里空氣糟糕,原因在此。
==
微風舉升殘餘的粉塵微粒,繼續順坡往上攻。
最後我們來到海拔1500m左右的高山森林,PM1在此被森林攔截吸收了,即使不被吸收,PM1也沒"力氣"繼續往上跑了。
==
至於海拔更高的地方,不用問,空氣全年都是潔淨。當你從500m的埔里開車往上走,經過海拔1200m的仁愛鄉時,空氣品質已經好很多;繼續上山,來到清境地區時,天空全年都是蔚藍的;從清境往山下看,則經常能看到一片灰濛濛的霧霾。
台灣東部的花東地區,因為中央山脈以及東北季風走向的緣故,霧霾微粒沒有機會越過去,所以冬季的花東地區,空氣品質不受到西部霧霾的影響。
==
但是,最近為何花東地區也受到中國移入霧霾的影響呢?這是特例。
米塔颱風外圍環流,吹著北風,把位於中國華南的霧霾掃進南中國海;颱風遠離時,台灣海域改吹西南風和南風,把原先充填在南中國海,還來不及消散的霧霾,又捲到台灣海域,於是全台都受影響,包括花東在內。
==
這樣你會推理了沒有?下次又聽到無知愚昧的人利用霧霾在炮政治幹話的時候,請你不要跟著起鬨講幹話,但也不用得罪人,只要微笑容忍對方的愚蠢,然後轉貼這篇給對方看就好。
裝傻的人是教不懂的。我不期待以科學說服所有人,願意講理就講理,要說幹話你繼續隨便說不要緊。
海拔 空氣密度 在 風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地球超級冰窖 南極零下93.2度
2013年12月10日
楊芬瑩/綜合報導
暴風雪連日侵襲美國中西部,冰雨寒風席捲下,溫度陡降至攝氏零下10多度,不過跟南極最冷地點比較仍顯得溫暖。科學家引用衛星數據指出,南極洲東半部中心位置,阿爾戈斯冰穹(Dome Argus)與富士冰穹(Dome Fuji)冰穹之間,兩次測到攝氏零下93.2度的低溫,比目前最低溫紀錄還低了4度。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的科學家斯坎博(Ted Scambos),9日於美國地球物理協會(AGU)年會上公開上述發現。不過由於是衛星探測結果,而非實地測量,所以未列入金氏紀錄。
斯坎博表示,美國資源衛星「大地衛星」(Landsat-8)偵測南極地表上空數公尺處的空氣溫度,約等於極冰表面溫度。之前地球最低溫紀錄,是較南方位置俄羅斯南極東方站(Vostok Station),1983年7月21日測到攝氏零下89.2度的低溫。
*零下93.2度有多冷?
30年前的低溫紀錄在2010年8月10日被打破,斯坎博說:「這個溫度比美國阿拉斯加、俄羅斯西伯利亞的溫度低了45度,也比格陵蘭最冷冰峰溫度低了19度,這種溫度落差,就像水的沸點與冰點的差距。」
如此低溫容易發生在日照最短的黑暗冬日,尤其是海拔較高的位置,乾冷空氣加速熱輻射散逸,較容易產生低溫的南極高地、丘陵穹頂,連接起來就像一串珍珠,不過,相較於冰脊峰線,最低溫會發生於背側坡口袋地形處,因為那裏的冷空氣密度較高。
在這種溫度下,人類連呼吸都困難,斯坎博說:「南極的科學家會定期裸身衝入攝氏零下100度的戶外。依據經驗,在那種溫度下,人類大概只能生存3分鐘。」研究人員出門會帶上呼吸面罩,不會直接吸入冷冽空氣。
Twitter也能看到風傳媒新聞囉!立即加入風傳媒Twitter粉絲團:https://twitter.com/StormMediaGrp
好文章請讓更多人看見!如果您喜愛「風傳媒」的文章,請按讚或分享:www.facebook.com/storm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