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一下,已有18個月沒出國散心,以往工作到一個煩躁程度,我總會就買張機票到離我家車程不到5分鐘的松山機場,瀟灑地出境到日本去,換個環境也換個生活氣氛,好像就能找回辛勤工作的活力,疫情後喪失了這樣的選擇,但也讓喜歡藉著旅遊體驗非日常發散壓力的我,發現更多台灣國內山水的美好,在疫情終於緩解的夏天尾聲,我去了一趟基隆和平島。
.
基隆,一個聽起來好像很遠其實很近的地方,坐上客運40分鐘內就能到,可能跟你坐捷運去一趟淡水的時間差不多。而 和平島公園 Heping Island Park 又是基隆境內很特別的一個存在,靠著兩座橋與台灣本島相連,海岸受海水強烈侵蝕,海蝕地形發達,有蕈狀石、海蝕平台與海蝕崖等,平台的砂岩呈現棋盤式格子地形被稱之為「豆腐岩」,日本人稱呼為「千疊敷岩」,像是一千張榻榻米組成,造就成奇特地形景觀。
.
這樣的地形特色也被應用到和平島公園的VI設計,由低調的在地基隆團隊進行設計,將和平島三字幻化為奇景構成元素,「和」是日出日落的絕美景觀;「平」是綻放在夜空下的奇岩;「島」則結合海浪與島狀,看過許許多多觀光景點的VI設計,和平島可說我看過最美的一組,很敬佩經營團隊—— #宏岳國際 對設計的重視。
.
他們不只設計有品味,活動企劃也設計得很有趣精緻,最近推出的「#換換氣」企劃,其實是因應防疫而產生的有趣活動,疫情嚴重時不鼓勵出遊,但當疫情趨緩時,如何玩得安全、又能玩得放鬆開心就是企劃創意的關竅。園區經營單位宏岳國際利用和平島公園天然地景,圈出數個不同地理區塊,衍伸出四大換換氣行程:海邊、青草、自由、秘境,強調在一個自然景觀中,#同組人馬可獨自包場上下午一個時段,除了同行者與工作人員外,基本上放眼望去不會看到別人,也能放心遊玩。換句話說,如果等到疫情真正退去,再度湧進大量人潮時,像這樣宛如無人島包場的活動也很難再度實施,#可說是正因為疫情才有的超貴重企劃!
.
「海邊換換氣」、「自由換換氣」的情境主要落點在海岸,有幾個不同的行程可以選擇,你可以跟同行者一起在海邊獨立包廂放空、聽海浪的聲音,躺在沙灘上翻翻書、聽聽音樂,如果是有小朋友的家庭,他們也很貼心設計小朋友行程,海灘包廂前面有一個淺水灣,小孩可以在裡面安全玩水堆沙堡,大人在包廂放風,也有手工製皂課程可以讓一家人體驗,想要動感一點的,也可以另外預約海上獨木舟行程,到近海漂流一下思緒。
.
「#青草換換氣」則是適合想在草地上悠閒野餐打滾的朋友,有兩個景點可以選擇,可以看大船出港、或是欣賞海蝕地形,地勢較高的關係,可以遠眺基隆嶼。
.
「秘境換換氣」則是很適合揪一群人去開趴,可以一邊欣賞遠方的海天一色,一邊探索阿拉寶灣秘境中的海蝕地形。阿拉寶灣今年夏天才首次開放,因長期風化侵蝕與浪濤衝擊,海岸邊形成了蕈狀石、豆腐岩、海蝕平台等奇特地質地貌,宛如一座雕刻美術館;島工將海岸與阿拉寶灣中十個造型特殊的石頭特別取名,集合了「#十大守護岩」,如人面獅身岩、鱷魚岩淚、花豹岩等。
大地餐桌就位在這奇岩環繞的環境中。管家帶大家走到定點後,便送上在地美食宴席,可以好好感受在海蝕地形上用餐的奇異感受。這個行程還能追加 戶外瑜伽課 的課程,讓老師帶著大家在海岸聆聽海浪與自我的聲音,排除一個禮拜累積在身上的壓力與毒素。在阿拉寶灣包場的全配行程中,#主辦單位還很貼心地準備隨行攝影師,能為大家拍下在戶外餐桌歡聚以及體驗戶外瑜伽的畫面,讓參與的每個人都能盡情地將自己放逐於大自然之中。
.
體驗時,用了一天體驗了海邊、自由、秘境的換換氣行程。很喜歡「#海邊換換氣」海岸邊獨立包廂的概念,裡頭有鋪上色彩鮮豔的棉麻布與抱枕,就算什麼都不做在當中發呆,也能讓人暫時從煩悶生活中逃離幾個小時,建議去的時候可以帶藍芽音響,放一點自己喜歡的鬆軟音樂,得到身心靈的放鬆。而「#秘境換換氣」行程中,阿拉寶灣的大地餐桌也很有趣,在抵達之前我們走過一條很特別的步道,是園方在疫情衝擊不得不休園的期間,使用減少生態影響之工法所鋪設的「#生態石籠步道」,避開生態豐富的潮池,從搬運石頭、鐵網到固定步道,每個步驟都是由園方島工們細心親手完成,並且再三確定是否安全無虞,這樣為生態付出的用心實在讓我歎為觀止。
.
後來進行「#自由換換氣」的動感行程,我們到海岸邊體驗了不同強度的戶外活動,首先搭上了 #獨木舟 跟隨教練出海,人生沒玩過獨木舟的我可說是緊張非常,隨海浪漂流一陣,跟同伴很有默契地快速掌握訣竅,10分鐘後就已能在海面上自由進退轉彎,感覺自己明年可以去參加端午滑龍舟。後來看到另外一組人在實驗嘗試「#SUP」(Stand Up Paddle),中文是「立式划槳」,看到許多人不斷在槳板上站起又落水,實在不知道自己是否能駕馭這項水上活動,半推半就下上了槳板,意外地站得很穩,看來是平常重訓練腿發揮奇效,但懷抱著可能落水的恐懼無法自由滑水前進,感覺需要再花點時間練習。
玩了一整天到夕陽時分,我們走上瑜珈墊開始體驗 #戶外瑜伽 的課程。隨著老師一字一句帶領伸展扭轉肢體,耳邊伴隨著一陣一陣的海潮之聲,氛圍十分放鬆,感覺靈魂好像要出竅飛進海面的夕陽餘暉,為整個行程畫上最美的終點。
.
目前這個限定企劃開放到9月底,行程都有附上管家為參與者準備的在地美食,當然你也可以多帶一些自己喜歡的酒或食物加菜,重點是趕快抓緊夏末的尾巴,為這個疫情搗亂的夏天,預約留下美好的回憶。
換換氣企劃官網
https://www.hpipark.org/take-a-breathe
#預約買票網址我放連結
#和平島公園 #換換氣
#picnic #summer #relax #sup #surfing #food
#drink #afternoontea #sea #park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
海上 美術館 基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也是深愛大海的人類嗎?織一片大海-漁網再造設計工作營開催中]
.
#4天3夜的漁網設計工作營
#超猛師資帶領進入創作的世界
.
你也是熱愛土地的人嗎?
那也許這是一個契機讓我們可以親自感受「漁網」的更多可能性,
這次 星濱山-正濱港町藝術共創 帶來的是去年廣受好評的設計工作營,
不僅能接觸漁網並且進行創作,
更可以在四天三夜裡用力地參與這座漁港,
除了跟著超棒的老師們討論並且思考自己的創作,
更可以坐船繞行基隆嶼,
美味的海鮮也同時近在咫尺,
讓我們一起再次用漁網,
#激起內心的創作魂吧!
.
--------------------------------------------------
[ 2021漁網再造設計工作營 ]
今年九月,你將跟著編織專長設計師到漁港邊踏查,在創作期間走入正濱漁港,學習職人漁網編織技藝、了解港邊的歷史與人文,感受光陰故事的流動與激盪創作靈感,將各個世代的文化,編織成漁網的N種新可能!
.
#四天三夜工作營,你可以…
學習編織技法 / 創作漁網相關作品 / 與三位設計師交流互動 / 認識地方文史故事 / 參與三府王爺文化季 / 海上遊船 / 品嘗在地原民料理......
.
一針一線,織出港邊的技藝x記憶
.
⚓️ ⚓️ ⚓️
#師資介紹
#個個創作經歷豐富精彩
#王彥臻(拉拉)| 圈在藝起 主理人
臺灣藝術家、教育工作者。
在複合回收材料中探索環境與人文議題,嘗試從材料起源至成品到消耗後的去向,將此歷程消化後創作成作品中的語彙,傳遞友善與思考空間給觀者。
#鍾瓊儀(Eileen)| 糸島織物 mee.textile 主理人
透過纖維的應用與變化,將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出現的材質混搭,跳脫織品原有的質感,表現出無限的可能性, 轉變成各式各樣的物件。
#吳有容 | 嘿 ,你有空嗎 主理人
生於高雄鳳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主修纖維藝術,關注於藝術家與社會,人與山、河、土地間多維度的關係,創作手法多樣。近期以非傳統纖維的編織、染色結合行為與裝置,回應歷史、土地與人。
.
__2021漁網再造設計工作營__
活動時間:2021.09.09(四)-09.12(日)
報名時間:即日起-08.31(日) 23:59 截止
地點:基隆正濱漁港/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適合對象:對工藝、地方、創作有興趣之18歲以上之國內外青年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R1SeAoLtZhPJnuEd9
官網:https://zhengbinart.wixsite.com/design/post/fishingnet-2021
.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
#暑假 #漁網 #編織 #職人 #漁港 #基隆 #正濱漁港 #和平島 #八斗子 #海邊 #星濱山 #永晝海濱美術館 #ZhengBinArt #雨島人推薦
海上 美術館 基隆 在 希遊記 Silvia the travel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終於前進基隆嶼了!🥰🥰🥰
自從基隆嶼開放登島後
就是期盼這神秘的海上秘境阿啊!
今天從碧砂漁港搭了 #玉龍捌號 的船出發
天氣超好的~我簡直晴天娃娃來著
四合一行程帶我們海上繞島、看象鼻岩,還有登島、上基隆嶼燈塔...
導遊一路解說導覽豐富
烈日下登上燈塔一覽360度美景超有成就感
也讓太太如願出門走跳曬太陽了!🥰🥰🥰
腳踢嬰兒床的傷還沒完全好
照顧睡眠倒退艾立克幾乎沒睡很累
但最累的還是那個超級大太陽!☀️☀️☀️
熱情地在我們身上留下吻痕
對,我們忘了帶防曬霜了😂😂😂😂
但是豐富行程真的很值得啊!
先放上手機隨手拍的幾張照片給你流口水
之後等我整理相機的美照啊!🥰
啊!千萬別忘了有好康的
8/20前成功預訂基隆嶼行程
同時報上 #希遊記 的名字
金船長會給大家小驚喜喔!🤩🤩🤩
可預約日期8/10 ~ 10/31,錯過又要等明年囉!
☀️☀️☀️☀️☀️☀️☀️☀️☀️☀️☀️☀️☀️☀️☀️
去基隆嶼玩耍的行程有分三合一、四合一
要是我,當然一次全包,選四合一行程啊!
🌟基隆嶼 三合一 行程(環海步道+燈塔+繞島=3.5小時)
*碧砂漁港出發 到基隆嶼 船程20分鐘
*環海步道約20分鐘
*爬山上燈塔到下來 約1.5~2小時
*海上繞島約20分鐘
如果不想走太久,也可以走環海步道或是有景觀平台座位休息,還有小島美術館 有座位,候船處也有座位休息。
🌟基隆嶼 四合一 行程 (環海步道+燈塔+繞島+象鼻岩=4小時)
*除了三合一藍色公路遊程,再多30分鐘海上觀光導覽:潮境公園、潮境海灣、酋長岩及象鼻岩,海上一睹大象全景。
走吧!走吧!登島去吧!😍
海上 美術館 基隆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