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憂鬱症:最燦爛的年華,最心痛的損失,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急需關注】:白色百合花飄散出淡淡的幽香,空氣中飄蕩的是輕柔而和緩的小提琴樂章。
這是屬於美智(化名)的日子。皮膚白皙、眼神機靈的她,跟往常一樣帶著一抹淺淺微笑,和大家一起參加她人生中最後的一場典禮。放眼場內,都是曾和她攜手共度許多美好時光的同學、同事、朋友,還有家人。
這一年,她才24歲,以決絕的方式告別了這個世界,錯過了研究所畢業典禮、婚禮,還有往後無數的春夏秋冬。這樣的離別,讓所有人措手不及。因為美智所就讀的學校,在短短的時間,連同她在內有4個學生自殺,震撼這所頂尖大學【註1】。
青少年憂鬱是近年重要議題,Z世代(千禧年後出生)的問題似乎更為嚴重。調查顯示台灣高中職學生每7人有1人、大學生每5人有1人有明顯憂鬱,但只有10分之1尋求協助。
另外,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人數連續3年創新高。校園自殺企圖由前年800多人,增加到去年(2020年)1350人,年增68%。Z世代的情緒風暴,值得全民重視【註2】。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副秘書長劉志洋強調:「自殺率、自殺死亡率,佔整體青少年的死亡原因裡面一直往上在攀升,這是一個讓我們很憂心(的事)。
另外一個我們去探究原因,我們通常都會看見說是人際情感議題、校園生活議題,我們很值得要再去注意的就是關於身心議題,在今天媒體的報導裡面,我們其實看到說身心議題的比例一直往上,而且已經超過其他原因。」【註3】
■「Z世代」是憂鬱症高危險群
▶相處「三不」守則:不強迫、不逃避、不給壓力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提到因為千禧年之後出生的年輕人,長年暴露在網路、手機與社群之中,容易在變化劇烈的年代找不到方向。
張家銘表示,這類年輕族群統稱「Z世代」【註4】,雖然物質不餘匱乏,但從出生起就飽受社群媒體影響,一旦生活不順,甚至出現失學、失業等「雙失」情形,就容易成為憂鬱與自殺的高風險群。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統計
台灣15至24歲自殺人數,從2018年的193人,成長到2020年的257人,增幅33.2%。自殺通報人數也從2018年4905人上升到7991人,增幅62.9%。一般統計,憂鬱症患者約15%到20%有自殺傾向,但是近年來的憂鬱症患者卻出現年輕化、自殺傾向更高的問題。
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近年來在心理諮詢服務電話1925專線中,15到24歲青少年尋求協助的電話增多,自殺傾向卻接近30%。換句話說,台灣15到24歲青少年比較無法解決自己的困難,等到求助時,心理已經走到比較後端的情況【註5】。
■「青少年憂鬱症」是什麼? 在解釋青少年憂鬱症之前,要先了解「憂鬱情緒」和「憂鬱症」的不同
▶「憂鬱情緒」
通常是生活遇到挫折,導致心情低落,可能是考試成績不好、和朋友吵架或是單純遇到梅雨季節,但這樣的情緒會隨著時間消散、雨過天晴。
▶「憂鬱症」
則是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等分泌異常導致,患者會長時間情緒低落、對熱愛的事情失去興趣、失眠、食慾不佳,甚至有自殺及自殘的念頭。
■青少年憂鬱症的症狀
青春期前的兒童及青少年可能有的症狀:
▶暴躁易怒
▶社交退縮
▶社交孤立
▶感到無助
▶社交互動減少
▶對於拒絕極度敏感
▶失去活力
▶對先前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
▶睡眠失調(睡眠時間減少或增加)
▶胃口變小或增加)或飲食習慣改變
▶活力降低
▶學業表現下降
▶與師長發生衝突
▶使用酒精及藥物
▶出現自殺的想法
■青少年憂鬱症經常被忽略的原因
照理說當周遭的人出現上述的症狀時,應該很容易察覺,但青少年的憂鬱症傾向卻經常被父母、師長解讀為「叛逆期的行為」,導致青少年憂鬱症經常被忽略,直到孩子出現嚴重的自殘、甚至自殺的行為時,父母才願意正視青少年憂鬱症的問題。
青春期是憂鬱症的好發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由於性荷爾蒙開始大量分泌,生理和心理的狀態都有重大的改變,開始積極尋求自我認同,而在這個過程中容易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心情浮動,因此種下青少年憂鬱症的危險因子。此外,同儕的相處、課業壓力及親子關係等也可能導致青少年憂鬱症。
■以下分享3種常見的青少年憂鬱症成因
1.青春期症候群:缺乏溝通,感覺自己不被理解
青春期的孩子除了荷爾蒙分泌出現變化之外,開始建立社交生活圈及塑造價值觀的過程中,很容易與家人、朋友發生衝突,如果和同儕的關係不好,父母又因為工作忽略孩子的感受,長時間缺乏溝通及抒發情緒的管道,就很容易罹患青少年憂鬱症。
2.青少年壓力:來自課業及同儕的壓力
由於升學壓力的影響,青春期的孩子會開始在意自己的成績表現,無形之中增加很多負擔。此外,與同儕相處的過程中也會形成很多壓力,會開始注意自己的穿著、打扮,害怕無法融入人群,有些班級團體甚至會有霸凌的現象,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累積很多負面情緒。
3.感情因素:在愛情中投入過多情感依賴
處於情竇初開的青春期,孩子很容易投入一段感情,有些人可以在感情中找到穩定的情感依託,進而紓解課業及生活中的壓力,但如果在感情的處理上不夠成熟,或是過度依賴這份情感,反而會造成反效果,產生很多痛苦的情緒。
不同年紀的年輕人還有可能會出現找不出原因的生理症狀,包括頭痛或胃痛,這些也都可能是憂鬱症的徵兆。在憂鬱症最嚴重的情況,患者可能會有扭曲現實,例如產生幻覺或是妄想的現象。
大多數意圖自殺或想過要自殺的孩子都為憂鬱症所苦,因此及時注意憂鬱症的症狀很重要。可能有些症狀未在此列出,若對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註6】。
■發現孩子患上憂鬱症,要如何幫助他們?
面對憂鬱症的孩子可以依偱這五個步驟來幫助孩子。
1.鼓勵孩子維繫社交
憂鬱的孩子通常會遠離朋友或減少去做喜愛的活動,但越離群無助憂鬱康復,因此父母可鼓勵和陪伴孩子與他人重新連繫,不論是做義工、參與朋友聚會或重新培養興趣,都有助孩子重新與社會連結。當然,父母不要安排過多活動使孩子無法負荷。
2.充分運動飲食睡眠
患上憂鬱和患上感冒類似,同樣需要三餐定時、營養均衡的飲食。也要有充足睡眠,並且鼓勵孩子多到戶外走走與運動,減少看3C的時間。
3.適時尋求專業協助
在尋求專業協助時,要緊記讓孩子一起參與討論,尋找孩子能信任的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良好的醫病關係對憂鬱症的康復很重要。
4.陪伴孩子走過治療
大部份的憂鬱症都能康復,但與感冒一樣,康復需要時間,切莫操之過急,應帶著同理與耐心,陪伴孩子走過服藥或心理治療的過程。
5.不要忽略照顧自己
為了照顧孩子,父母容易把全副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結果忽略了自己的身心狀態,結果孩子還沒好,父母反而病倒了。作為照顧者,要留意自己是否壓力過大,不要過於壓抑,也不要過於自責,可以的話,尋求更多親友的支持和協助。【註7】
根據臨床研究,青少年時期若已出現情緒困擾而沒有及時評估和治療,也有可能自己會好,但長大後面對挫折、壓力,就容易誘發各種更嚴重的憂鬱症、焦慮症或強迫症。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陳怡樺表示「憂鬱症就像感冒一樣,需要一段歷程,需要耐性,9成會好,必須先從生活上排除壓力事件,但也容易復發」。
心理學作家海苔熊比喻「憂鬱就像生命裡的黑洞,有很強的吸引力會把你吸到最底層、最糟的境地,但如果能掌握它、和它共處,你就會擁有很多力量」。在成長過程中,也許難保孩子不受傷,不論是來自不自知的父母、或不可測的人事物。
但孩子學會自我整理、照顧、呵護,懂得接納自己、欣賞自己,健壯內在心理,就能面對外在的壓力和挫折,要幫助憂鬱和心理生病的孩子走出黑洞,必須家庭和學校合作、需要每一個大人更願意理解、更盡力支持、更耐心陪伴,織成一張防護網來接住孩子,幫助孩子遠離憂鬱,或走出情緒黑洞【註8】。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天下雜誌)「頂大生接連自殺 青年憂鬱症:最燦爛的年華,最心痛的損失」:https://bit.ly/3quRwRQ
∎註2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青春不憂鬱 - Z世代的情緒風暴】:http://bit.ly/38n60wZ
∎註3
(公視新聞網 PNN)「休學高中生返校遭霸凌 2月間尋短輕生」:http://bit.ly/3rvGI7k
∎註4
「Z世代」
表示從 1990 年代末期(1997 年)到 2010 年代初期的出生的人們。這個世代的人們更熟悉科技產品,不過卻比其他世代在同年紀時比起來更自律、更在意學業表現和就業前景,不過更高的自我要求似乎帶來更多的心理壓力,以至於這個世代的人們容易有心理健康的問題。(udn.com 聯合新聞網)「新聞常讀到的X、Y、Z世代 代表今年的Generation C是什麼意思?」:http://bit.ly/3cj8gqd
∎註5
(Heho健康)青少年自殺率2年增33%!別再為憂鬱症患者「加油」,3技巧陪伴才有效
http://bit.ly/3l9O1PP
∎註6
(Hello醫師)「青少年與兒童憂鬱症:原因、症狀、診斷、治療」:https://bit.ly/3v9TF99
∎註7
(鋅鋰師拔麻的「小小額葉養成手札」)「像流感一樣能致命的疾病—青少年憂鬱症」:http://bit.ly/3qu5V0s
∎註8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憂鬱症成為青少年「不能說的秘密」?三級防護網避免孩子掉入情緒黑洞:http://bit.ly/3elJcBx
➤➤照片
∎註7
「跨越青少年憂鬱之谷」:搞懂青少年憂鬱,父母孩子不再懼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憂鬱症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流感高風險徵兆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新冠病毒充滿未知,醫學界至今學到了什麼?
【新冠病毒從武漢擴大散播到全球,科學家們持續研究並不斷有新發現。目前已知在美國病患有年輕化的趨勢,且五分之四患者染病都來自無症狀帶原者,且病毒在抵達人體後,會劫持人體的正常細胞不斷繁殖製造,損害肺泡或肺囊,但肺不是唯一受侵襲的器官,包括腸胃道、骨髓、肝臟、甚至腦部神經都可能受到影響。目前就算五六月會到達染病高峰,但疫情減緩可能還需要數個月的時間】
{內文}
(新聞旁白)
這是怎麼回事,我們對於未知完全一無所知,一個在飛機上臨座的人打噴嚏,可能是過敏,也可能真的有可能他們染上了新冠病毒而不自知,公共汽車 地鐵 計程車,還有餐廳裡那個剛遞給您菜單的人,他們有(感染)嗎?我們真的很難考慮這些東西,畢竟對於一個擁有3.3億人口的國家來說,確診病例的數量非常少,當然,我們不知道真實數字,因為檢測手段還不夠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稱,我們正進入「新冠病毒的時代」,在所知極其有限的情況下,「蒙眼打怪」。
(新聞旁白)
在2020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一個正式聲明,在過去的兩個星期裡,COVID-19在中國境外的病例數,已經增加了13倍,在未來的幾天,甚至幾周內,我們預估確診人數 死亡人數及受影響國家數目會大幅攀升
這個階段,中國內部疫情已漸趨和緩,全球確診與死亡病例卻在快速激增,新冠病毒究竟是如何感染並攻擊人體,科學家花了兩個月不斷研究,每次總以為摸出了大概,卻又有新發現冒出來全盤打翻。
(古柏塔醫師/CNN醫療特派記者)
追溯五分之四的新冠病毒確認病患,發現病毒多是從不知道已感染者的人身上傳來,五分之四的人,從不知道已感染的人那裡得到了它,所以我們所有人都必須假設自己感染了病毒,這就是我們從這些研究中學到的全部重點
曾經執著於旅遊與接觸史的美國學者,在新冠病毒進入大流行期後,親眼見識到它的獨特狡猾,紐時更把重點放在美CDC近期針對,境內2500名新冠確診病患的報告研究,點出美當下病患年齡層已年輕化,且多介於20到44歲之間,也就是所謂的千禧世代,這和疫情最初發展以攻擊老年人居多,如義大利及南韓的情況大不相同,這也使得逐漸升溫的美國疫情,在處理上格外棘手。
(古柏塔醫師/CNN醫療特派記者)
孩子們基本上對病毒來說存在保護力,這是基於某些早期數據所顯示的,的確,他們因病毒而感染或演變成重病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小,但是我看到同一份研究,該研究調查了大約2200名患者,其中一名十四歲男孩,一個孩子死了,他們發現 雖然成年人,其中約20%會發展成重症,但孩子們也有大概6%,雖然較低,但也不能忽略不計,如果您提到嬰兒,嬰兒也有11%可能被感染,可能發展成為重症
紐時近期一篇整合專家看法,深入探討新冠病毒致病機制的文章,再次確認了確診病患幾乎都具備,發燒 咳嗽 呼吸急促等主要徵兆,但也強調疼痛與其他輕度症狀仍可能發生。
(Julia Belluz/資深醫療記者)
根據中國所公布的數據,絕大部分的案例都沒有性命危急的情況,在80%的案例中,病患只會出現輕症,但是剩下的20%,這種疾病會造成更嚴重的病症,就會發展成較嚴重的肺炎,嚴重到病患必須住院治療 並且裝上呼吸器
報導稱,新冠病毒在抵達人體後,它的遺傳物質某種程度上,會「劫持」人體正常細胞的新陳代謝,也就是逼迫人體幫助病毒不斷進行繁殖製造,它們「逐漸在支氣管中爬行」,一抵達肺部就會導致黏膜發炎,損害肺泡或肺囊,肺部一旦充滿膿液和死細胞,人體就會因缺乏足夠的呼吸支持致死。
(Chris Smith/英國劍橋大學病毒學家)
實際任何年齡超過40歲的人風險都在增加,任何已存在健康宿疾的人也有較高風險,這意味著心臟病 高血壓 糖尿病 腎臟病和胸腔問題的人,包含老菸槍都更容易染病
英國劍橋大學病毒學家Chris Smith教授說,新冠病毒比起流感更具傳染力,感染後平均五到六天才會感到身體不適,並開始出現症狀,這些症狀嚴重程度不盡相同,但可怕的是,某些已確診感染的病患,絲毫沒有外顯症狀,卻已具備傳播的能力。
(Chris Smith/英國劍橋大學病毒學家)
潛伏期大約為5天,在此期間,您不會明顯地知道自己生病了,但是症狀通常會接踵而來,當症狀出現時,它們通常會在三到五天內變得更加強烈,大約有五分之一的人會等比較久的時間才出現症狀,有些人症狀則會持續較長時間,甚至更嚴重,相較於其它人來說,如果您生病時間更長,則可能要拖好幾週才能康復起來
幾乎同一時間,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病理教授蕭書淵,近期深入研究了中國新冠病毒患者的病理報告,發現新冠病毒多始於肺兩側的外圍區域,需要一段時間才會抵達上呼吸道 氣管及中央呼吸道,這導致武漢最早的許多病例,沒有立即被發現,而中國一開始的治療方案,並未著重於肺部周圍的感染,這才導致疫情迅速擴散,如今病毒散播全球,真正的高峰也恐將比預期要來得晚。
(Chris Smith/英國劍橋大學病毒學家)
據我們所知 在英國可能會有大約五分之四的人會在這個季節感染新冠病毒 現在還不知道要花多久才能繼續前進 我們期望 我們可能會在五六月的某個時間點看到病例數的高峰 顯然從那時起 這不意味著它會突然消失 它會慢慢消失 但是可能還是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肺不是身體唯一受影響的部分,感染也可以從鼻子透過黏膜或血液通往直腸,換言之,就算肺部看起來毫髮未損,仍能傷害腸胃系統,造成患者腹瀉或消化不良,此外,治癒美國第一名確診新冠病毒患者的華盛頓醫學中心感染科負責人喬治迪亞茲George Diaz教授,甚至驚訝發現,患者的骨髓和肝臟等器官,在感染新冠病毒後也會發炎,至於對大腦的影響,有鑑於SARS病毒,可能會侵入某些患者的神經系統,科學家也不排除,新冠病毒在這方面的殺傷力。
(Chris Smith/英國劍橋大學病毒學家)
我懷疑這種(新冠)病毒,會和它的冠狀病毒家族一樣,將來可能發生的情況是,您會在年輕時感染它,就像我們兒時感冒的一個小症狀,所以這就像是冬天的小感冒,然後您將終生免疫,所以我認為從長遠來看,其後果將是我們年輕時,就會感染這種病毒,我們會對此免疫,我們再也不會得到它,處於危險境地的老年數量將真正減少,因此我認為這在未來將不再會是頭疼問題
美哈佛大學校長Lawrence Bacow,日前在通知學生,因COVID-19病毒撤離校園的信中寫到,沒人能預知後面幾個星期,我們即將面對什麼樣的處境,但我們每個人都要懂得,COVID-19將考驗我們在危機時刻所顯示,超脫自我的善良與慷慨,如今你我共同的職責是竭盡所能,在這個非我所願的複雜混沌時刻,展現自己最好的品格與作為,願我們與智慧和風度同行。
流感高風險徵兆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公費抗流感病毒藥劑使用對象調整 ~ 12/01起】
即將進入流感高峰期,疾管署把
「伴隨危險徵兆之類流感患者」
調整為「未滿5歲及65歲以上之類流感患者」
及「確診或疑似罹患流感住院(含急診待床)之病患」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那是不是會延誤治療,難道都要等到需要住院才給藥?
不過12月開始,有群聚可能的,就可以給藥;「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真的有疑慮,再和醫師討論吧。
其實,還是建議流感疫苗能打就去打一打吧;然後流行期間,出入公共場所,記得戴口罩、多洗手。不然真的中流感時,超不舒服的。
以下列出12月之後,公費抗流感藥物使用對象:
1。符合「流感併發重症」通報病例
2。孕婦經評估需及時用藥者
3。未滿5歲及65歲以上之類流感患者
4。確診或疑似罹患流感住院(含急診待床)之病患
5。具重大傷病、免疫不全(含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或流感高風險慢性疾病之類流感患者
6。肥胖之類流感患者(BMI≧30)
7。經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認可之類流感群聚事件
8。符合新型A型流感通報定義者
9。新型A型流感極可能/確定病例之密切接觸者
10。動物流感發生場所撲殺清場工作人員
11。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
http://www.cdc.gov.tw/info.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