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一切問題源於「全球化」?》提到「流動性陷阱」一詞,有不少讀者希望我能解釋一下。
所謂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是指當利率水平降至相當低的水平時,具體點講,當美債和現金都是零息,同時對經濟前景不樂觀,人們寧願持有現金(美元),最後令傳統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失去了刺激經濟的作用。而我上一篇文章最後亦提到非傳統的貨幣政策,如央行強行入市買企業債、ETF、股票等證券,可能會是美聯儲的最後王牌,但王牌一出,將會令全球資產市場進一步扭曲,帶來的資源分配和長遠社會問題不堪想像。
我2016年5月時曾寫了一篇名為《傳統經濟理論過時》的文章,當中以費沙效應 (Fisher Effect) 所推論出來的貨幣理論解釋了流動性陷阱的概念,同時推論了貨幣政策的盡頭是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的進一步惡化。今天,感覺像是在繼續走同樣的路......
--------------------------------------------------------
傳統經濟理論過時 美聯儲不排除實施負利率 (寫於2016.5.16)
聯儲局主席耶倫急轉軚,表示不會完全排除實施負利率的可能性,向趨勢低頭。筆者之前的幾篇文章曾多次強調,以目前全球宏觀經濟條件來看,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反其道而行去加息,更遑論進入加息周期。負利率已是一個趨勢、一種手段,其他部份目前利率水平較高的國家,如澳洲、中國未來趨勢只會進一步減息。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帶頭量化寬鬆,大開印鈔機、降息救經濟﹔歐洲緊隨其後實施量寬,部份歐洲國家更帶頭減息至負利率﹔日本央行自安倍上台,實行安倍經濟學,同樣實施量寬,瘋狂印鈔,最近也減息至負利率。金融海嘯後,各國已習慣動不動就開動印鈔機,久不久就降息,貨幣政策成了國與國之間的一種搏奕。負利率或極低息環境將會成為一種新常態。
奇怪的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各國已多次實施量化寬鬆,銀紙不停印,按傳統經濟學理論,應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 (Hyperinflation),然後各國應該要加息以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加息最後又會引致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上升,最後經濟衰退 (Recession),這視之為經濟周期 (Economic Cycle)。這樣的經濟運作模式多年來未曾改變。然而,現時大家所能看見多次量化寬鬆後的情況是「經濟增長率低,失業率偏高,沒有明顯通貨膨脹,利率處極低水平」。原因為何?
根據經濟學中,著名的*費沙效應 (Fisher Effect) 所推論出來的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QTM)︰
MV = PQ
M - 貨幣供應 ;
V - 貨幣流通速度 ;
P - 物價水平 ;
Q - 各類商品的交易總量 (可視為實質GDP "Real GDP")。
傳統經濟學認為V和Q的變化不大,可視為constant,因此當實施量化寬鬆,銀紙不停印,M (money supply)會上升,在V和Q不變的情況下,P必然會上升,因此大家都很怕hyperinflation的來臨,亦做定了加息對抗通脹的心理準備,認為不久將來進入加息周期是必然的事。然而,事隔多年後的今時今日,我們所見到的情況並非如此,錢印了許多,而hyperinflation並沒有到來。
原因是V和Q並非永恆不變,以目前世界宏觀經濟情況為例,產能過盛情況嚴重,令Q處高水平未能有效消化,因此過往幾年Q是一直在上升軌中,而並非不變。海嘯後,全球信貸收縮,V (貨幣流通速度) 相比以前大幅下降。根據MV = PQ的公式,V的下降實際上抵消了M的上升,加上Q上升,因此P (普遍物價,並不代表資產價格) 很難會上升。在低通脹,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大家所期待的加息周期將遙遙無期。
事實上,在金融海嘯後,世界宏觀經濟出現了一個新經濟常態,傳統的經濟思維模式已不合時宜。現時全球信貸系統出現了一個結構性的問題,銀行有錢但不願貸款,特別是貸款予中小企做生意﹔想借款的中小企又借款無門。平錢周街都是,銀行出現水浸,因為印出來的新錢全部留存於銀行體系,量寬印錢只能增加貨幣基礎,而不是M2,只有M2增加才是真正可以令貨幣供應上升,沒有銀行體系的乘數效應 (Multipier Effect),貨幣供應實際上沒有大幅增加。
以目前情況來看,市場是處於流動性陷阱 (Liquidity Trap),V處極低水平。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設處境,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 (即像目前情況),人們就會產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就會變得無限大,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或是銀行不願貸出資金以致資金鎖死在銀行體系。發生流動性陷阱時,再寬松的貨幣政策也無法改變市場利率,使得貨幣政策失效。
沒錯銀行體系十分充裕,但未能有效推動經濟,主因是資金沒能有效投入實體經濟。銀行只願貸款予有磚頭抵押的按揭貸款 (Mortgage Loan),Mortgage Borrower借得貸款用來買樓自住或投資,間接又推高樓價;銀行又十分願意低息貸款予私人銀行客戶 (Private Bank Clients),僅1厘多資金成本借予客戶投資 (投資股票或債劵),間接又推高資產價格。以上兩種銀行很願意貸款的客戶,利率低至1%多。對於中小企貸款,越來越嚴謹,P+ 的利率想借也借不到,根本就是銀行不想做,但對有磚頭抵押借investment loan又十分願意做,借8成予你投資,又推高資產價格。新增的資金並沒有有效投入實體經濟,反而去了投資,結果是資產價格被推高。在市場普遍物價沒有大升而資產價格卻持續上升的大環境下,有錢的人會越有錢,貧窮的人會越貧窮,中產階層繼續窮忙,無產階層被市場懲罰。
其實以上的MV=PQ公式,可以同樣套用股票或住宅市場,結果也是一樣。以香港住宅市場為例,M=住宅市場內的資金;V=住宅市場內的資金周轉率;P=樓價;Q=預期住宅供應。根據傳統分析,M上升所以P上升,但以目前來說卻不一定對。自政府推出一系列辣招後,市場交投跌了很多,即V大幅下跌,表面上抵銷了流入市場的資金增長,預期樓市會因而冷卻。這是政府的算盤,而普遍市民當時都是這樣想,故樓價在辣招推出後曾短暫出現調整。
然而,香港住宅市場的關鍵其實在於Q。首先,一系列辣招的推出雖令V大幅下跌,但V的下跌同時鎖死了二手市場供應,Q 因此也下跌。在房屋本身已潛在供應不足的情況下,辣招再鎖死二手供應,Q下跌的幅度比V更大。當市場預期Q未來的增長比住宅需求的增長落後,M會上升得更快,繼而令樓價屢創新高。任何政府政策,包括推出各種稅收、收緊按揭成數等所謂的需求管理,表面上限制M的增加或令V下跌,但實際上都會使Q下跌,令市場乾升。
綜上所述,在新經濟常態下,傳統的經濟理論已經不合時宜,但理論框架仍然有用,只是分析時需要將新經濟常態下的所種因素加入考慮再加以分析調整,否則差之毫釐谬以千里。大家必須接受,新經濟模式下,極低利率或負利率將會是趨勢、是新常態,繼續複製以往成功模式經營傳統實業、投資住宅已經沒有優勢,而經營非傳產業、大數據平台投資、資本運作、錢搵錢的投資才擁有明顯的優勢。各位要在新時代來臨前想清自己的發展路向,同時為自己的多種被動收入來源作好準備。
*費沙效應 (Fisher Effect)︰一個國家的名義利率反映了該國預期的通貨膨脹調整後的實質利率(或可理解為實際回報率),也就是說造成各國名義利率不同的原因,僅僅是因為通貨膨脹率的預期不同。在投資者可進行自由的國際投資的情況下,各地的預期實質利率趨於相等。如果出現了不相等的情況,投資者為追求較高的投資收益就會進行套利活動,而套利的結果又使各地的實質利率趨於一致。
Starman
2016.5.16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6/05/blog-post_16.html
流動性陷阱貨幣需求利率彈性 在 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相較於上一次衰退之前的循環,美國本次循環的 GDP、勞動生產力和薪資增長都相對更低了。但是本輪的循環中,貨幣政策更寬鬆,利率不僅更低,量化寬鬆以及紓困金額等,高達 33 兆美元。
或許,美國現正反映了一項可能性:『流動性陷阱』。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又稱凱恩斯陷阱,當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無限大時,貨幣供給無論如何增加,都難以降低利率,均衡產出也不太會增加。也就是說,當貨幣政策完全無法對經濟面起刺激效果的情況,降低利率或增加更多貨幣供應量也沒有太大作用。」
流動性陷阱貨幣需求利率彈性 在 許添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立法委員許添財於財政委員會質詢審計部石素梅審計長、經建會副主委吳明機,台灣政府「違反學理、不切實際」政策為傷害台灣經濟主因。
許添財委員根據圖一(GDP季成長率)表示,2008年第三季以來,直至2009年第三季,台灣經濟連續五季皆呈現負成長,許委員表示連續兩季GDP成長率見負就是衰退,長達一年多的衰退,在新興國家中做為一個中度成長的國家-台灣的經濟成長率與他國相比,表現如何?
再以經濟成長循環表格(圖二)表示,於2001年第三季至2002年第三季為成長加速期(speed up);2002年第三季直至2003年第二季為連續三季的減速期(slow down)。至2008年以前,台灣經濟成長的加速期為一年、一年、三年;減速期為三季、三季、四季。2008年至2009年連續四季的減速期,2009至2010年只有一年的加速期,接著是2010至2012年長達九季的減速期。與過去十年相比,馬總統執政期間,減速期從以前三季拉長為四季,加速期從三年縮短為一年,這一波段減速期變成九季,加速期卻只有半年。表示長達兩年多的景氣變動遲緩,政府沒有採取正確的景氣對策,僅是被動等待景氣恢復動能,甚至下錯藥方,更加惡化。政府對經濟結構之改變沒對策,對於景氣對策無作為/作為無效,造成台灣連續長達三年以上經濟成長遲滯。
對於經建會副主委吳明機將台灣經濟遲滯歸咎於2008-2009年次貸風暴以及2012年的歐債危機,許委員表示台灣政府不應將台灣經濟發展衰退歸因於國際因素而隨波逐流,若政府不檢討、不擬訂對策亦不向台灣人民負責,那人民又為何需要這個政府。經建會或許只想要刺激需求,但方法錯誤結果對促進內需無效,因為所得效果與財富效果才是消費邊際傾向決定的主要因素,消費傾向提高才可能促進消費。台灣股價跌、貧富懸殊與薪資倒退,從財富效果與所得效果分析皆未能提高邊際效益傾向,政府作為只見浪費金錢、開錯藥方。
以消費券為例,消費券因為替代消費故抵銷了應發生的所得效果與財富效果,故邊際消費傾向不變,游資照樣泛濫、利率一樣沒彈性,台灣正陷於凱因斯流動性陷阱。看金管會的報告,銀行今年三月底比較2010年6月底對愛台12建設及六大新興產業之授信及投資金額從9158億元增為1兆3904億元,增幅高達51.8%;中央銀行也表示,到今年5月8日的一年間,台幣對美元貶了0.44%,比紐、泰、韓、菲、馬、人民幣、星、澳幣的升值,台幣對日幣升值23.13%均小於這些國家貨幣的升值,顯示貨幣政策的相對寬鬆,卻無法有效促進經濟成長。再以證所稅尤其訂定之8500點形成天險違反經濟學理為例表示,台灣經濟遲緩已高達九季,本無加稅空間,又以8500點天險叫大戶中實戶為避稅而讓股市在8500點下起伏震盪,坑殺散戶,財政部種種錯誤政策可說「違反學理、不切實際」,害死台灣經濟。
許委員建議應改變思維著重在供給面的改革並強調進口替代。例如,台電使用替代能源方式,運用台灣國內可就近取材之能源,長期發展進口替代;否則,台幣貶值造成油電上漲壓力大,提高生產與生活成本,得不償失。要注意油電已無再漲價的空間與必要,只會進一步害死經濟。許委員強調台灣應以進口替代來實施供給面改革,政府若僅想刺激需求、促進出口,反而迫使廠商以尋求低廉生產要素而續出走,促進出口的結果造成廠商長期且持續性出走。許委員強調,世界經濟結構已改變,政府在對策上不應違反學理、不切實際、下錯藥方,方能有效解決台灣經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