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台灣的活力加油!與長風夥伴相聚交流。」
今晚,孟楷受邀參與江宜樺前院長所創立的長風基金會所舉辦小型交流會,討論著「#後疫情時代對於各產業的影響與未來可能的發展」,聽著各界分享及交流,孟楷感觸很深。
江院長從行政院長職務退下來後,一直扮演著深耕和傾聽的角色,為台灣的活力找尋出路,而長風基金會創立時,就是取「長風破浪會有時」的理念,只要是金子,總有發光發亮的一天。歷任的行院院長,我敢說,江宜樺絕對是最挺、也最了解台灣的年輕朋友的一位院長。
而今晚主要探討後疫情時代的產業發展可能,在場幾位觀光產業的朋友也相互分享,可惜是因為我時間有限,無法久坐,所以一個小時的時間內,聽了幾位業界的觀點,與過去這段時間在立法院質詢時所搜集彙整的資料相結合,初淺分析如下:
第一、 振興券七月十五日上路確實慢了。
過去疫情期間,政府最愛掛在嘴邊的就是「超前部署」四個字,這個部會超前強制量體溫、明天換那個部會超前要求戴口罩,每個部會都在比誰禁止的比較多、比較快;面對未知的疫情,這無可厚非。然而在疫情趨緩之際,六月七日就已經連續56天沒有本土新增案例,代表台灣已經度過四個14天的觀察期。如此安全的境內環境,卻還要再等一個多月才有振興券出爐刺激消費?
今日在場的幾位夥伴表示,「有墾丁的潛水業者說到九月前已經全部額滿」、「最近感受到報復性消費的威力」,代表,民眾已經開始自我解禁。既然如此,應該借力使力的振興券為何還沒出場?除了為印製而印製,實在找不到其他理由,當初如果從善如流發現金,會否又是不同的光景?
第二、「旅遊泡泡」圈應該成形,政府角色責無旁貸。
旅遊泡泡(Travel Bubble)指的是受到新冠疫情衝擊影響,全球觀光、旅遊相關產業嚴重受挫,而為了振興區域旅行,在旅遊泡泡內合作國家能不需檢疫入出境,就好像將兩個國家包在一個受保護的泡泡裡一樣。
而台灣在過去疫情嚴峻期間成功守下,應該是大好時機來跟目前疫情也不嚴重的國家簽訂相關合作來共同雙邊開放,組成一個聯盟概念,在聯盟內可自由進出,然而到目前為止,除了五月初有過相關媒體報導外,到現在都還是只聞樓梯響、不見泡泡成形。防疫當然是首要,但防疫做了一百分,不就是希望能夠換取早點回到正常生活軌道的速度嗎?無法結合其他防疫做得好的國家一起組成泡泡,防疫需要國家隊、振興復甦也一樣需要國家隊呀!
第三、旅遊產品的延伸進化。
今天一位夥伴分享,過去國內旅遊產品比較像是「結合現有景點、住宿、餐廳,再加上合理利潤」產生出一條路線,提供消費者選擇買單,但這樣的方式其實已不適用現在的情況,而後疫情因為暫時無法出國,所以國內旅遊須更多元、深度、有價值,是以現在旅行業者會主動發掘設計出不同路線,整合飯店與餐飲業者共同設計,創造出一條有主題性的路線。
如同之前有看到的「電動自行車登山之旅」、或是「無人島露營之旅」,有特色,才有可能脫穎而出,也才能創造同一地持續造訪的需求性。
今日雖然時間不長,但對孟楷來說收穫不少,也看到葉匡時副市長、蔡玉玲政委等人,對於台灣,我們都有著有自信、能更好、共同推一把的使命,如同長風基金會開宗明義的特點,要「一起為台灣找出路」,拋開政治意識形態,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認真做、用心拚,我是洪孟楷,一起為您努力、為台灣加油!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