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你知道現在職場上最關鍵的隱藏技能是什麼嗎?你知道可以不說一句話就讓合作機會找上門嗎?你知道如何在充滿雜訊和紛擾的年代脫穎而出嗎?答案就是,學會寫作。寫作一直都是關鍵的技能,只是它的重要性在時代的演變之下只會變得愈來愈重要。你或許會問,為什麼要寫作?如何寫作?寫些什麼?我想透過這篇文章回答你。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writing-as-weapon/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的作者是中國知名的寫作教育培訓教練師北宸,曾任鳳凰網科技頻道前主編和中國 LinkedIn 公關部門,現為《紐約時報》中文版專欄作家。他將在線下寫作課面對無數學員的教學經驗,搭配眾多的寫作案例,彙整成這本談寫作的書。
這本書裡面談的重點偏重於寫作的「心態」和「心法」,強調從建立內心的基本功先做起,先理解寫作會帶來的好處,然後認識一個好的寫作者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心理素質,最後才是如何寫作的「技巧」和作者本身的經驗分享。
所以,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充滿了「寫作技巧」的操作手冊,這本書或許不適合你。如果你從來不曾覺得寫作很重要、想要了解寫作真正能帶來的好處、想知道如何建立正確的寫作心態,那麼這本書是初次接觸「寫作」的你很好的起點。在這篇文章裡,我試著用容易理解的方式總結這本書的一些重點跟你分享。
.
【為什麼要寫作?】
#無形之間行銷自己
作者認為,把自己「行銷」出去,是每個人一輩子都在做的事情。在求職履歷上做自我介紹時,是在行銷自己的職場能力。在向上級提案做預算企劃時,是在行銷自己的策劃能力。在寫給隔壁部門的會議結論和待辦任務時,是在行銷自己的跨部門合作能力。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行銷自己。
矽谷創業公司 37 signal 的創辦人傑生.佛里德(Jason Fried)曾經分享他如何挑選一個職位的最適合人選,他說:「要招募就招那個寫作最厲害的」。因為一個優秀的寫作者會有很清晰的思路,而且他們懂得表達和溝通,他們讓事情更容易被理解,也會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事情。
無論對管理階層、行銷人、設計師、程式開發人員,寫作技巧都非常重要,一個優秀寫作者的特質,也是雇主想在任何求職者身上看到的特質。透過寫作,我們可以培養和精進自己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內心的想法有組織、有脈絡地付諸文字之上,讓別人從文章裡進一步認識你這個人。
.
#內向者的社交利器
我曾經聽過一個說法,身為一個內向者所能擁有最好的武器,就是寫作。作者在這本書裡面用這句話傳達總結了這個觀念:「好文章自己會走路。對於內向的人來說,這是最好不過的社交方式。」對於不擅長在社交場合中侃侃而談的內向者而言,寫作是一個非常值得建立的技能。
作者進一步說明:「內向的人很容易被人認為是以自我為中心,孤僻而不愛交際的。事實上,性格內向的人往往更能聚焦於內在世界,有更強的感受和反思能力,這反而能幫助內向的人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內向者在旁人看來孤僻不善社交的缺點,反而在寫作的時候得以發揮優勢。
在另一本寫給內向者的《安靜,就是力量》書中有一段是這麼說的:「內向者聽得多講得少,並且比較容易從寫作、而不是從對話中表達自己的意思。他們不喜歡衝突。他們很討厭閒談瞎扯,但是喜歡有意義的討論。」好的文章不但會自己走路,還會幫你說話。
.
#自我精進的武器
你身處的環境決定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開始寫作,可以讓你沉浸在一個持續精進的環境裡面。作者他舉自己為例,一開始他的英文特別差,但是他試著把自己浸泡在《紐約時報》和《紐約客》的高品質英文媒體環境裡,也訂閱了上百家科技媒體的文章大量閱讀。
此後,他一篇又一篇的翻譯優質的文章,不但提升了英文能力,也打下了撰寫科技文章的深厚基礎,造就他後來踏上媒體主編和寫作教練的道路。他調侃道自己開始寫作的時候就像是「群體裡面最差的人」,從寫作新手開始出發的他,等於無時無刻都要向更優秀的寫作者學習,讓自已沉浸在比自己的知識和視野更高的環境,才能不斷進步、寫出更好的文章。
我認為,高品質的文章本身就是一個「資訊含量充沛」而且容易「重複閱讀和賞味」的資訊載體,而且你很容易可以「照著寫寫看」。不同於影音之類的媒體,你要照著做的成本和門檻相對比較高。從高手的文章模仿寫作,挑選框架來給自己用,相對而言都是更簡單可上手的方式。學習寫作同時也會帶來自我精進,讓自己沉浸在好文章的環境之下,是一個跟高手的思維不斷靠近的過程。
.
【該如何寫作?】
#善用萬能的框架
在這本書裡,作者沒有教你一百種寫作技巧,而是只教你「一個」寫作技巧,那就是「萬能寫作法」。這是一個無論在什麼情境都可以運用的框架,簡單、易懂、好執行。無論是單一模組使用,或者是擴大成更大的框架,甚至是大框架包小框架,都可以有各種運用的方式。
萬能寫作法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觀點」,指的是有價值導向的主觀論點,或描述的客觀事實。第二個是「案例」,引用軼聞趣事、實驗案例、研究數據來輔助說明你的觀點。第三個是「總結」,回顧主題,用一句話、一個段落,總結核心觀點。
以下引用一個我自己的寫作範例給你參考。我在分享《與成功有約》這本書的讀書心得時,分別說明了書中提到的七個高效人士習慣,其中第一個習慣「主動積極」的說明我是這麼寫的:
前半段是「觀點」:第一個是「主動積極」,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行為歸咎環境或他人;待人接物是根據本身原則與價值觀,做出有意識的選擇。
中段則是「案例」:史蒂芬引述《活出意義來》 作者法蘭柯的說法:「刺激與回應之間始終有段距離,而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利用這段距離。」法蘭柯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經歷過所有身外之物、僅有的尊嚴和身體自由完全被剝奪,身旁盡是絕望與痛苦的氛圍。
後半段是「總結」:他體悟到儘管外在環境再怎樣無法忍受、不受自己控制,人的內心卻仍可保有「人類終極的自由」,也就是選擇如何回應生命意義的自由。積極,是一種選擇。
善用這種萬能寫作法的框架,你就可以把任何想要表達的觀點,用你想要引用的案例來說明,最後再透過總結來加深讀者的記憶。你可以把這樣一個段落當成是一個「模組」,一篇文章就是好幾個模組的組合。如同作者所說:「寫作之道,大道至簡」,掌握這個寫法,你可以應用在無限種不同的場景裡面。
.
#閱讀高品質資訊
要練就一身好的寫作本領就要注意自己吸收的資訊品質。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你,就是你吃進去的東西。」意思是你如果常吃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就會養成不健康的身體。嚮往健康的人們很在乎自己攝取的卡路里是否超標,也傾向選擇健康的食物。可是,我們對大腦「吃進去的食物」是否也有同樣程度的關注?
我們要去買新鮮和頂級的食材,需要付出相對高昂的成本;但是閱讀頂級的精神糧食,卻不一定要付出多麼高昂的代價。你攝取的資訊,決定了你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如同《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中提倡要攝取「慢媒體」的原因是「 吸收少量優質的東西,通常比吸收大量劣質的東西更好」,我自己很推薦從《華爾街日報》之類的優質新聞來源去吸收資訊,這通常會比看八卦小報和農場新聞的文章來得更好。
就很像做數據分析的科學家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垃圾進、垃圾出」,如果一個人總是吸收劣質和低廉的資訊來源,那些資訊就會影響他下筆寫出來的東西。因此,我們要慎選資訊來源,為自己營造出一個高品質的資訊環境。一個寫作者首先要有好的輸入,才可能有更好的輸出。
.
#寫作時必須誠實
在這本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心,作者他說:「讀者不需要你完美,但他們需要你誠實。」起初我在練習寫作,並且鼓起勇氣公發表的時候,時常會在乎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會不會被人嘲笑太淺、太無聊。有時候想著想著,乾脆就不寫了,至今回想起來,也錯失了暢談許多主題的機會。那些自己還未臻成熟的想法、還不夠完美的表現,時常會在害怕和自我質疑的時候偷偷藏起來。
作者認為,人們之所以「不敢誠實」有一個主要原因,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缺點後,看不起、看不上自己。但是這種「害怕」,其實是對別人的不信任。一個作者如果不敢誠實,等於是不信任自己的讀者。真正支持你的讀者,會理解和體諒你,並且和你站在一起。如果一個作者不敢信任讀者,那麼讀者也難以信任作者。如果要寫出更好的文章,必須對自己的不完美更誠實,而且不要害怕公開自己的誠實。
.
【可以寫些什麼?】
#總是勤做筆記
在這本書中讓我很有收穫的,是作者提到他在寫作訓練營裡面,總結給學員們的最重要的經驗:第一,找到你這個行業最好的資料並努力深挖。第二,一定要做筆記,把你看到的、聽到的、讀到的、想到的、有價值的內容通通記下來。如果要讓寫下的文章自己會走路,就公開分享出來。
作者提到他寫筆記的方式是從紙本筆記,轉變成電子筆記,再變成電子和紙本,到最後全部轉為紙本筆記。只要是對他有幫助的、他感興趣的、未來寫作主題可能會用到的,他一定毫不猶豫全部記錄下來。只是很可惜的是,書中說了很多他寫筆記的原因,但是對寫筆記具體的「方法」卻著墨甚少。
我在閱讀的時候也不斷懷疑,純紙本筆記真的比較好嗎?因為我本身習慣用數位的 Notion 筆記 App 和紙本的子彈筆記,數位筆記利於搜尋,紙本筆記利於激發思考。稍做比較之後,我還沒有作者這般把「所有」所見所聞都記錄下來的習慣,這點倒是值得每個寫作者持續探究的主題。
.
#寫日記週記總結
除了作筆記之外,我們還能寫些什麼?作者提供了三個很有意思的寫作練習方法,很適合每個想學習寫作的人開始提筆。分別是每天寫日記,每週寫複盤週記,嘗試對事情做出總結。
首先,每天寫日記。作者認為最好的寫日記時段,是每天醒來的第一個小時。如同我在《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的讀後心得寫下:「早晨醒來的時候,精神品質和心情都處在清空的最佳狀態」,在起床後開始寫點東西,是最好的起床儀式之一。寫日記可以帶來五個好處:
1. 計畫性:可以做好一天的準備。
2. 忠實性:可以準確寫出昨天發生的事情。
3. 中立性:冷靜思考前一天的事情,可以中立地看待事情。
4. 持續性:對於大部分午餐和晚餐都奉獻給工作的上班族來說,早上是自己最自由自在的時間,不會讓寫日記的習慣被中斷。
5. 活用性:可以將過去的寶貴經驗運用在當天。
寫日記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承諾和一致性」。《影響力》這本書的作者曾經說過人類有一種天性:「人們一旦對自己的行為或選擇做出承諾,就會努力保持言行一致。」善用這種天性,利用日記來驅策自己完成每天早上對自己做出的承諾。
其次,每週寫複盤週記。作者認為定期整理筆記可以帶來去蕪存菁的效果,他每週會重新對筆記大掃除,把無意義和不重要的扔掉,留下那些可以強化現在和未來的有意義的筆記。複盤的時候,他也會思考自己當週哪裡做得不好,並思考改善的方式。用寫作的方法來複盤,可以讓你更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也方便日後回顧自己的轉變歷程。
最後,嘗試對事情做出總結。作者舉工作為例,有些工作出現的頻率只佔 2%,卻可能影響你 90% 的工作績效,這件工作就是成果總結。所以平常期間,我們就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完成的事情,透過有主題性、系列性的方式做出總結。總結是屬於平時練習的少,可是卻很重要的工作。
.
#持續寫任何東西都好
很多人會以為寫作的時候,要有很多的「靈感」才寫得出來。但這是對寫作的根本誤解。作者提醒,無論是寫什麼,寫就對了。就像知名的高產出作家村上村樹和史蒂芬.金(Stephen King)都是以持續且規律的方式在寫作。
我很喜歡美國畫家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曾經說過的這句話:「靈感是給業餘人士用的,我們其他的人就只是每天出現並投入工作。如果你等著烏雲散去,或等著一道閃電擊中你的大腦,你就不會做出很多工作。所有最好的想法都來自於過程;它們來自於工作本身。」
因此,不要相信靈感,不要期待一個不會天天憑空出現的東西。寫作這個行為的本身,一定要養成習慣。你可以參考《彈性習慣》這本書提到的核心觀念,你想養成的習慣不能太困難,必須要可以在你狀況最差的那一天照樣能夠執行。重點不是去拼靈感爆發,而是建立能維持規律寫作的方式。
.
【後記:寫作永不嫌遲】
從《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的閱讀過程之中,令我收穫最豐富的就是「讀者要看的不是你的文筆,他們要的是真實的你」這個觀念。作者希望我們擺脫寫作就是要文筆優美的老舊觀念,而更強調寫作對生活和職涯可以帶來的具體好處,以及如何建立正確的寫作心態。
這本書有點像是學習寫作的心靈雞湯,而不是技巧工具箱。如果你想學習除了「萬能寫作法」框架之外的技巧,我很推薦《高產出的本事》這本有著豐富寫作框架和步驟的書,其作者劉奕酉對使用框架是這麼評論的:「使用框架是為了跳脫框架,發展出自我的思考脈絡。」說得真好。
我也很慶幸自己曾經紀錄下來當初學習寫作的一些心路歷程,現在回味起來真的別有一番滋味。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我在《學得更好》這篇讀後感分享過的六種學習寫作步驟,以及我在《心流》這篇讀後感分享透過寫作進入心流的方法。我透過這種書寫練習找到了自己寫作的意義。
最後,寫作真的會「讓機會自動找上你」。最近「生鮮時書」就找上瓦基一起合作,即將要開一堂「化輸入為輸出」的線上課程(早鳥問卷調查和優惠),我會淬鍊自己經營部落格兩年多來的經驗,分享有效輸入、高效輸出的實戰本領,教你如何在資訊紛擾的時代靠優質的文章內容脫穎而出。
寫作可以幫你達成自我行銷、提升職場形象、加深社交品質的功效,寫作也是最好的自我成長和精進的方式。或許,你也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動作開啟自己的寫作練習,不妨在留言寫下你讀完這篇文章之後,有什麼想法上的改變和收穫吧。開始寫作,永不嫌遲。
.
瓦基的第一堂線上課程「化輸入為輸出」早鳥問券和優惠進行中
https://user134068.psee.io/3jdfxx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mcN0ZK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WRITE
使用期限:8/22~8/29
.
感謝 新樂園出版 與你悅讀 提供抽獎贈書
「活出意義來瓦基」的推薦目錄:
- 關於活出意義來瓦基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活出意義來瓦基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活出意義來瓦基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活出意義來瓦基 在 [心得] 《活出意義來》在絕地裡找到逢生之處-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活出意義來瓦基 在 [心得] 《活出意義來》用行動來回答命運-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活出意義來瓦基 在 EP.54 《活出意義來》納粹集中營倖存者教我的3件事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活出意義來瓦基 在 閱讀前哨站 的評價
- 關於活出意義來瓦基 在 [心得] 《活出意義來》用行動來回答命運-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活出意義來瓦基 在 【好書推薦】2020年,為我帶來最多啟發的10本好書- 書籍板 的評價
活出意義來瓦基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新一集 #下一本讀什麼 Podcast 第54集上架囉!
《活出意義來》讀後心得:集中營倖存者教我的3件事
.
《活出意義來》是一本改變我人生觀,帶給我十分多啟發的經典好書。這本書談人生的意義、面對痛苦的方式、人類終極的自由,這本書之所以非常能夠說服我,就是作者親身經歷過納粹集中營地獄般的環境,且在生命的意義這個題目上,給予我許多的共鳴。
.
為什麼會挑這本書名非常俗氣的書來讀?因為我在太多經典書籍、其他愛書人的部落格中、甚至許多名人的推薦書單裡,看到這本書了。作者 Viktor Frankl 是個在二戰時期經歷過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他同時也是一位神經學家暨心理醫生。這本書就是他在集中營的真實經歷。
.
🎧希望你從這個頻道認識更多好書,找到你的下一本讀什麼
👉Apple Podcasts https://apple.co/34gUy39
👉Google Podcasts https://bit.ly/2SfLGF9
👉Spotify https://spoti.fi/3i71G70
✍️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mans-search-of-meaning/
.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說書方式,邀請你前往 Apple Podcasts 給予五星評價和留言,這是對瓦基最大的鼓勵唷!
活出意義來瓦基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BuzzOrange】我們從猿人時期就被大自然逼迫著流浪求生,直到「定居」生活出現
在這耗時十萬多年,跨越全球的人類遷徙歷史中,目前最早發現的地圖估計是西元前二三○○年的泥板地圖,地點在兩河流域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這也是人類最早發展出農耕文明的地方。繪圖者在泥板上刻畫了居住地巴比倫城內外空間的地景與許多人造建築物,包括農田、渠道、農舍、神廟、原野、道路……範圍最大的「世界地圖」包括了中央的巴比倫城、屹立北方的高山與周邊的波斯灣海面,這些地圖所勾勒的是他們世代傳承的家園環境。
最初的地圖出現在最初的農耕文明並非偶然,人類在採集與狩獵的階段,尤其面對冰河時期變化無常的環境,處於不斷遷徙尋找食物的狀態,沒有地方等候他們回返,下一個落腳點總是令人不安的未知之境。對這些人類原始部落而言,移動身體的歇息之處除了資源依賴之外缺乏「地方認同」,透過繪製「地圖」紀錄與保存環境面貌,並不符合現實生存需求。
發明地圖的關鍵:人類從採集到農耕生活
農耕定居才是地圖在人類歷史中登場的契機 ,其中的關鍵就在人類透過「設計」對於「環境」意義的改造。人類扭轉宿命化被動為主動,控制(譬如學會用火)甚至創造了「人造」的環境條件,是人類演化到定居生活的前提。農耕代表著人類跟土地產生深度而且穩定的連結,它不僅是採集與狩獵之外的第三種生存形態,人類對動植物的「馴化」(domestication)過程,在自然界打造出一個服侍人類需求的「文化」環境。如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何「文化」(culture)一詞究其語源有「培育」(cultivate)的意思,在歐洲中世紀更直接有空間的指涉,意味「物種培育的土地」。
稻米、玉米、豬、羊、牛、狗等作物與家畜,實質上是人類透過反覆挑選與配種,經過許多世代的「純種化」終於穩定了人類對生物遺傳染色體DNA的資訊控制。小麥一旦成熟便快速落種,人類排除了小麥的自然競爭優勢,反而刻意栽培留在頂端方便摘取的「劣質」麥粒;不夠凶狠不夠獨立的野狼,笨拙地接近營地被人類輕易殺害,在人類的引誘慣養下開枝散葉,繁衍出極為親人的後代:犬類。
人擇的設計「反淘汰」取代了自然界的天擇,「馴化」本來就有帶到家裡來的意思,以農耕為基礎的定居生活創造了「家園」的文化環境。人類馴化動植物,發展出農耕定居文化經歷漫長的試誤摸索,但這個模式一旦穩定,隨著人口增長就開啟了之後財產、市場、城市、奴隸、軍隊、法典、城邦……乃至帝國一一誕生的人類文明擴張之路。冰河時期結束的一萬兩千年前是個關鍵,也是國際氣候會議界定我們目前所處「全新世」(Holocene)地球史的分隔線,全球氣候的回暖成為各地農作試驗成功的珍貴契機。
尼安德塔人與丹尼索瓦人為什麼在冰河結束前就滅絕?許多過去言之確鑿的理論已被推翻,不管就體型耐力、語言溝通能力、用火的能耐、集體狩獵戰略、石器工藝技術、壁畫儀式的表現,智人與他們都沒有明顯差異。因智人大屠殺而種族滅絕的想像固然非常戲劇性,但從沒發現古戰場作為廝殺證據。真正的原因極可能是智人在馴化定居的過程中所增強的競爭優勢,狗的祖先是最早被智人馴化的動物,為狩獵行動增加了人犬協同作戰的優勢,狗的嗅覺循跡與追逐速度也擴大了智人狩獵的作戰半徑,相對之下也就限縮、掠奪了其他人族的生存資源。隨著智人馴化植物家畜的摸索過程而逐漸增加的「基地」(homebase)切割了其他人族小部落接觸繁衍的基礎數量,讓他們在生態資源的物種競爭中逐漸失去人口再生產的內在動力。
地圖的出現,標誌人類的安定感
地圖是人類在空間中移動的資訊工具。人類從古猿人露西開始就一直被大自然逼迫著四處奔走苟活求生,這樣意義的「環境」變化無常、冷酷無情全然引不起人們動手「抽象製圖」的動機。我們追蹤了人類從東非出發到席捲全球的漫長移動歷史,定位了比預期較晚的「地圖」誕生座標,確認了一個道理: 地圖的繪製預設了觀看地圖、伺機準備移動的人類身體對於環境的本體安定感 (ontological security)。只有經歷世代的在地化帶來傳承定居的家園,人們才會對早就在那裡的環境萌生資訊理解的渴望:我們什麼時候來到這裡?我們身在何處?我還沒走到的世界還有多大?定居範圍之外的世界是什麼模樣?
馴化野生動植物是人類倒轉與環境的主從關係的設計關鍵,人類從選種到配種、操縱動植物的DNA染色體,取代天擇創造了符合人類所需各種工具性品種,靠馴化動植物為己所用創造出定居其中日益豐富的文化,才開始有了地圖以圖像抽象掌握空間的意義。文化(別忘了它的一個語源是「因培育馴化而出現的土地」)於焉化身為地圖上的故事,在這過去、現在與未來重疊一起的空間舞台展開,標記描繪出關於「我們」的過往傳說、當下行動與未來野望。我們繞行許久的地圖之旅終於在人類移動的歷史中找到起源的「文化之地」,也揭開了理解地圖的最後一塊拼圖。
要使用地圖前,得先知道自己身在何方
讓我們從遠古回到未來,再思考一次我朋友「這年頭誰還在用地圖?」的發問,很多人都會同意她的看法,不是嗎?看著手機裡的谷歌地圖邊在大都會裡匆忙奔走的我們,請你回想看看,為什麼會模糊了自己正在使用地圖的身體感受?
試著喚醒你的身體經驗回答這個問題:「使用地圖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我收到的回答幾乎千篇一律,讓我感到驚訝:「當然是先找到目的地!」是的沒錯,地圖是人們企畫各種活動不可缺的一環,東京都地鐵每天四千多萬次的搭乘就有四千多萬個移動目的,在大都會華麗多樣的人類文化大堡礁中遊走,我們需要先有個「目的地」才有移動路徑的盤算與規畫。「行走的人」始終以跨步前傾的姿態存在,總是懷著夢想在前往某個目的地的路上。但我認為正確使用地圖的方式是:「首先,找到自己在哪裡!」
不知身在何處,無法將身體與地圖上的某處疊合,目的地與規畫路徑都將失去參照。谷歌地圖的導航功能極為便利有效,在我們動心起念移動時,它快速提供了「客製」(tailor-made)路徑建議。攤開傳統全觀地圖閱讀的瞬間,難免有「嗯,我在哪裡?」的喃喃疑慮,也在谷歌地圖「放大」(zoom in)貼近你此刻週遭的貼心服務中消失了!如今反覆拿起、放下手機讓使用地圖的過程變得片段且零碎,但為何我們身體在地圖上移動的直覺依舊統合流暢?原因是,找到自己在哪裡照理更直覺原始的第一個動作被手機殷勤迅速的 GPS 定位服務給取代了。
但不要忘了,地圖仍舊與我們同在。回到地圖原點的歷史旅程提醒我們,人的移動無論穿越時空的距離、不論載具與動力有多大差異,速度與路徑如何轉轍變換,始終是帶著身體移動內在親密的經驗。從真實生存所在位置的熟悉確認出發,到邊界之外未知世界的試探好奇,固然「地圖為探索而生!」彰顯人類不懈地拓邊冒險的精神偉大,但不管是大航海時代的船隊艦長,都市叢林裡奔走不懈的企業戰士,翻山越嶺夢想攀高的登山客,或者電影《星際效應》中困在與時間競賽兩難的寂寞太空人,最終能夠回到原點的家才是沒有遺憾的完美旅程。
我在哪裡?我來自何方?我的目的地在哪裡?怎樣的人與物在路途上等著我?下個左/右轉的決斷時刻將出現在哪裡?蜿蜒曲折的長路末端之後,我將會成為怎樣的人?最後,無論到達目的地與否,我可以找到回首的歸鄉路嗎?在人類世成為眾多糾纏人類困境的爭議主題的當代,人類分辨得出家園的面貌嗎?人類找得到回家的路嗎?人類還有家可歸嗎?這些看似鄉愁的發問不再浪漫,已經成為我們無法迴避的嚴峻課題,我在翻頁的下一章等你會合再出發。
#文化 #社會 #歷史
活出意義來瓦基 在 [心得] 《活出意義來》用行動來回答命運- 看板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EP24上架囉!依目前樹懶的更新頻率,
很開心昨天一上架就有近百人收聽了 #感恩
《活出意義來》閱讀心得:用行動來回答命運
Podcast收聽圖文好讀版:https://fishappyworld.com/mans-search-for-meaning/
#為什麼我想看這本《活出意義來》呢?
2-3年前的疫情期間,我在工作上相當低潮,
內耗的流程,讓我常常思考著這份工作有什麼意義呢?
那時瓦基用他溫暖的口吻分享《活出意義來》的讀後心得,
帶給我一份很大的力量,我記得收聽這集的那天,
抵達公司時,我在停車場上擦乾眼淚,重新整理心情,再打卡上班。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長期以來,我一直有種被受困在公司裡的感受,
內部有一些不成文的文化是我的觀念有著衝突,
但這份優渥的薪水與同事間的互相幫忙也帶給我很大的幫助,
透過《活出意義來》幫我建立了心靈支柱,
我了解到,人是可以保有內心的自由的。
**我,有能力並有權力賦予自己內心的自由**。
人最後的內在自由,絕不可以失喪,
他們配得上他們所受的苦。他們承受痛苦的方式,
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正是這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
使得生命充滿意義且有其目的。
《活出意義來》
#誰適合讀這本書《活出意義來》?
我想推薦這本書給
‧ 在生活感到受困的人
‧ 若家裡有特殊兒,而感到苦難的人
‧ 身體正遭受疾病而苦的人
‧ 不曉得自己為何而活的人
‧ 想學習如何同理別人的讀者,在書中有許多心理學的分析,可學習人性的許多面向
#《活出意義來》是一本怎麼樣的書?
《活出意義來》的故事場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作者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被納粹逮捕到集中營(1942-1945)
三年期間,他因為醫生的身份而最後倖存下來,
他的母親、兄弟都被納粹殺害。
脫困後,也得知他的太太也在集中營身亡了。
弗蘭克的人生下半場,都在推廣「意義療法」,
展現他堅韌的生命力。
先前我推薦的來自德國的《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的作者韓丁格博士 Dr.Boglarka Hadinger也是接受弗蘭克的親身指導喔!。
書中前半段使用故事性的敘述手法,
回顧弗蘭克在集中營的惡劣生活,
囚禁者常在雪地之中連一雙鞋子都沒有,一邊做著苦勞,
腳因此凍傷出血,長出一層又一層的繭。
弗蘭克以為不可能會在如此糟糕的環境下睡著,
被操累了一整天,吃的只有一小塊麵包、一碗湯,
即便好幾天不能洗澡,囚禁者仍能在夢裡得到幾小時的安眠。
集中營的人活在恐懼之中,
你不曉得今天會不會因為身體柔弱而被淘汰送去毒氣營,
每天充滿未知數,有什麼苦難等著你呢?
弗蘭克將這三年集中營的親身經歷寫出,
利用文字刻畫出:人因外在環境的堆疊,產生的各種心理變化,
進而剖析,是心理學的意義療法一份活生生的真實教材。
讓我從陌生感到同理。
#《活出意義來》讓我學習到的三件事
1. 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培養幽默感的重要性
一直以來我是一個不怎麼有幽默感的人,
有時朋友講的冷笑話,還抓不到笑點,
朋友對我的評語是:「很不有趣耶。」
總之,我是有點太過正經的一個人。
近期透過人類圖的自我探索才知道我的「情緒中心完全空白」,
解析為對於周遭的情緒表現非常慢熱,
所以大家常覺得我看起來沒有脾氣,不會生氣,很像一杯靜止的水,
或許是因我的內在情緒的節奏非常非常的慢呢。
在集中營的恐懼之中,弗蘭克闡述:
「若能懂得欣賞枝微末節的小事,並轉換成幽默的眼光看待事物,
會是研究生活藝術必學的一招功夫!極其瑣碎的小事,也可以引發莫大的喜悅。」
正當我思考怎麼增加生活的幽默感,
剛好聽到曾寶儀訪問朱延平導演,
讓我回想起我的父親總是特別愛看「大頭兵系列」的電影,
裡面很多對話很低級的好笑(雖國小的我,覺得不怎麼好笑),
我回想起有經歷過當兵的男人們,應該都會覺得超幽默,
超好笑的,這些當兵的痛苦事也不是什麼嘛!
在職場,同事曾經幽默的調侃:
「帶粗框眼鏡上班,既能好好好好保護用眼過度的眼睛,
就算翻白眼也不會被人發現。」
真是幽默,又有益健康啊。(我仍苦笑)
能笑看生活,依我來看,這是一種超然的境界了。
真心是門值得學習的功夫!
2. 你的不順遂,背後帶有人生功課
不順遂的生活,其背後是有所目的的,
這會是讓你提升自我,成長的一大契機。
我知道也明白,在這個當下會是非常難受的,
但知道了這個觀點,我會往「這件事是想要教會我什麼什麼呢?」
(我有沒有收到上天要帶給我的訊息?)我常常這樣思考著生活遇到的挫折。
若我的應對不夠好,代表著我應該還要繼續修練。
周遭朋友家中有特殊兒,她們的故事也帶給我很大的啓發,
從一開始的難以接受到接納,經過一年的沉澱與努力,
可在同儕團體之中互助分享,母親的堅強提升到我感到非常敬佩的境界。
人生若真的有意義,痛苦自我有其意義。
痛苦正如命運和死亡是一樣,沒有痛苦與死亡,
人的生命就無法完整。
《活出意義來》
世界的運作告訴著我們,有「白天」就有「黑夜」;
就像「太極」一樣有「陰」與「陽」,
若能將兩者能和諧的運作著,人能在一個很舒服的狀態。
之前在法國自助旅行時,六月份的白天特別長,
明明已經晚上九點了,天還是亮著,那時的我覺得身體好疲累!
以前的我,並不覺得特休的自由時光如此珍貴;
但有著被孩子佔據大部份的時間後,
讓我懂得珍惜時間,更能好好的活在每一個屬於自我的時光。
3. 活在過去,埋伏了危機
在書中有一段是這麼說的:
「因為看不到未來而沉淪,便容易有滿腹的懷舊秋思。
喜歡回味過去,來忘卻眼前的痛苦,現狀因此變得比較不踏實。
可是在剝奪現狀中的真實特質,可能伏下一個危機,而忽略了當下的危機。」
這情況讓我連想到好多情境,
首先,第一個想到的是男女之間的關係,
以前我學生時期的戀愛,常常會卡在想念前男友的一個狀況,
當我心智成熟後,發現這樣不健康的!搞的自己垂頭喪氣的,
應該要正視眼前的真實狀況,才能有健康的男女關係。
這懷舊的滿腹情懷也常發生在個人成長的過程,
如果現況不如意,我們應該要讓能量流動,
看如何能夠調整為自己喜歡的的狀態,好好的活在當下,
若真的有埋伏新的課題,便能察覺到它。
不花太多的時間談論過去,
我們更需要的是去討論現在、未來的話題。
#個人結語
個人只要受制於外在的影響,他就是處於奴役狀態;
而只要和上帝、自然達成一致,
人們就不再受制於這種影響,而能獲得相對的自由,
也因此擺脫恐懼。
巴魯赫·史賓諾沙 (17世紀荷蘭哲學家)
在閱讀過程,我也發現了一個很關鍵的線索。
弗蘭克提到「除非痛苦是必須的,否則它就沒有意義。」
如病人有其它治療的方法,
不應該要病人背著十字架忍受,變成「被虐」的狀態。
不應該去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麼?
必須要認清,我們才是被詢問的人。
而我,今年也勇敢面對了自己內心長久以來的聲音,
決定要在職場生活中展開新的旅程,來試著來回答生命。
--
《活出意義來》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作者: 弗蘭克
原文作者: Viktor E. Frankl
譯者: 趙可式、沈錦惠
出版社:光啟文化
出版日期:2008/03/3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2.118.16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94644406.A.DB6.html
... <看更多>
活出意義來瓦基 在 EP.54 《活出意義來》納粹集中營倖存者教我的3件事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用單次或每個月,小額支持 瓦基 持續創作贊助 瓦基 : https://readingoutpost.com/support/ #讀書心得#好書介紹#說書推薦#書摘濃縮#閱讀筆記. ... <看更多>
活出意義來瓦基 在 [心得] 《活出意義來》在絕地裡找到逢生之處- 看板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部落格圖文好讀版:https://treesplanter.com/mans-search-for-meaning/
*
如果要簡單形容《活出意義來》,我會說它是一張黝黑但微微閃爍光芒的網。
當陷入人生極其幽深的谷底,周遭彷彿毫無生機之時,它會慢慢浮現,將我們溫柔地承接
起來,讓我們知道,只要擁有軀殼、呼吸和自由的精神意志,即使一無所有,還是能找到
屬於自己的路,好好地走下去。
/
|為什麼想讀《活出意義來》?|
起先在電扶梯走左邊的Podcast裡,透過瓦基的介紹認識了這本書。其中,人人都擁有絕
對自由的「選擇權」的觀念讓我深受啟發。深入了解後,發現這本書的作者弗蘭克(
Frankel E. Viktor)本業即為精神科醫師,擁有醫學、心理學、哲學的學識背景,特殊
的是,他曾在二戰時被送入集中營三年,被美軍解放後,家人、妻子皆不復在。但弗蘭克
(Frankel E. Viktor)沒有因此被打垮,反而以他在集中營遭遇到的非人對待、痛楚及
體悟集結成冊,創立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強調即使面對痛苦、罪惡、死亡時,
人都能有精神上自由,而且可以為每件事賦予意義。
如同他最愛引用的尼采經典:「打不垮我的,將使我更形堅強。」
我曾在2016年參訪位在德國慕尼黑的達豪集中營(**Dachau concentration camp**),
即使天氣清朗,幢幢建築仍透出止不住的陰森感,我把每個展間的圖片、文獻都細細讀聽
了一次,看到納粹可以在茶餘飯後以獵殺囚犯為樂,還有毒氣室裡堆積如山的人骨,就再
也無法直視。僅是在近一個世紀後的現在,走入集中營就感到如此窒息,實在無法想像當
時的囚犯要如何面對如此極惡極凶的環境。弗蘭克(Frankel E. Viktor)的生平與故事
,讓我忍不住想探索更多。
在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的相關著作中,這本《活出意義來》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銷售量高達900萬冊,中文版自1967年初版至今也已十刷。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它
的魅力吧。
/
|掌握人生的三把鑰匙|
面對絕境的時候,我們也有能力掌握自己的人生嗎?
《活出意義來》的中文譯者趙可式教授提到:
> 各樣的人生,深深體會一但進入生命的邊際問題:諸如痛苦、罪惡、死亡、意義等問題
時,科學、心理學、醫學就無能為力。」
>
但閱讀《活出意義來》後,有三個方法不斷縈繞在我的腦中,當我遭遇失落和痛苦時,複
習一下可以有效地把我抓回正軌。我把它們化為三把鑰匙,放在你我的口袋裡,祈望透過
它們,帶我們穿越人生起伏。
/
|第一把鑰匙—選擇|
**相信選擇權永遠把持在自己手裡**
想要好好地體驗人生,就得先明白「痛苦」是人生的必然。如同《活出意義來》提到的:
> 痛苦正如命運和死亡一樣,是生命中無可抹殺的一部分。沒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
無法完整。
>
可是,有些痛苦如溺了水般地絕望,到底該怎麼安然游過?關鍵就在「選擇」。
書中提到,這些痛苦終究是一種「暫時的存在」,要知道在人生長河裡,如此黑暗的狀態
終只占據一段,唯有選擇相信這樣的暗無天日會結束,痛苦才有終結的一天。
讀到這裡,你注意到了嗎?我們可以在精神上「選擇」相信,而且其實「自我的精神世界
」才是最可靠的。設想最壞的情況吧:
當一個人身陷病痛、動彈不得,也沒有經濟能力,此時,他還是擁有精神上的自由,光是
腦中的想像,就能替他開拓一片花園,擁有活下去的養份。而人一旦願意活下去,未來的
日子都絕對有許多轉寰的可能。
就像《活出意義來》的作者分享的親身經驗:
> 有次,我隨著漫長的隊伍由營區步向工地。由於穿了雙破鞋子,兩腳滿是凍瘡和擦傷,
幾公里的路下來,我痛得幾乎掉淚。天氣十分寒冷,凜冽的風颼颼地吹著。我腦海裡不斷
想著這種悲慘生涯中層出不窮的小問題,實在是厭倦透了。我強迫把自己的思潮轉向另一
個主題。突然間,我看到自己置身於一間明亮、溫暖、高雅的講堂,並且站在講壇上,面
對著全場凝神靚聲的來賓發表演說。演說的題目,則是關於集中營的心理學!
>
我們都知道,後來的弗蘭克(Frankel E. Viktor),真正實現了他在集中營的想望。
/
|第二把鑰匙—命運|
**人生而沒有預測命運的能力**
《活出意義來》對我的第二個大啟發,就是人生而有限,無法料想的「變化」才是不變的
準則。
這裡的有限指的是每個人的生活經驗有限,就算是社會普遍思想,恐怕也難以跨越時代。
就像上個世紀的觀念中,認為同性戀有罪不被允許,但這個世代同性婚姻已在各國一一合
法,所以什麼是「一定」? 沒有絕對的標準。更甚者,更無形的「命運」,又有誰能預
測呢? 就像2020年年初的人類,不會想到新冠肺炎的襲來,會帶給世界如此翻天覆地的
改變,接著2022年俄烏戰爭,股市大跌,都足以崩解某些人一生的信仰。
因此面對命運時,弗蘭克(Frankel E. Viktor)的建議是跟著內心的平靜走吧。如果某
個符合社會標準的決定讓你感到不安,你也能選擇果斷放棄。且看下面節自《活出意義來
》的句子:
> 營中人很怕作決定,也怕主動作任何事情。這是因為大家都強烈地感覺到命運是人的主
宰,人不能企圖改變它,只能任由它自然發展所致。
>
在集中營裡,許多人需要閃電般地做出生死攸關的決定,例如要不要冒險逃亡? 要不要
偷偷見家人一面?作者弗蘭克(Frankel E. Viktor)曾在戰火逼近時有過逃亡機會
登上一輛轉送俘虜至瑞典的卡車,當時他因被疏忽而無法登上,正感懊惱絕望,卻在幾天
後發現,其他自以為登上自由卡車的俘虜,早已被載到另一個營中,且被活活燒死了。
/
|第三把鑰匙—活水|
**幽默、好奇與發現美是活絡生命的妙方**
剛開始在《活出意義來》中,看到作者提到 對一切事物以好奇心、幽默感看待,或是在
集中營中也有音樂表演等等的形容,我真是嚇了好大的一跳。想著,都已經痛苦得快要死
掉了,怎麼還有心情對自己開玩笑? 閒散地準備藝術表演呢?
細細咀嚼後,才感受到死囚的生死瞬間,常取決於是否有這樣的「活水」。如果失去了搞
笑能力,看不到生活裡既有且已存在的美,原本已相當絕望的情景會帶來更深沉的痛苦,
在意志消沈間,很可能會做出對自己不利的選擇。
作者在書中引用了叔本華所說的「苦中作樂」(freedom from suffering),說明即使是
一件極其瑣碎的的小事,都可以讓營中的囚犯獲得莫大喜悅,例如放飯時間遇到分湯比較
公正的伙夫,就算是一種小確幸。這部分讓我想到去年讀到的《脆弱的力量》,其中提到
書寫感恩日記正是抵抗脆弱的關鍵,過去一年我的生活遭遇很大的分離與失落,在心情的
擺盪間,「感恩」真的把我拉起來很多次,感謝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反而讓我感到紓
解放鬆,進而能張開雙手,迎接新的可能。
★ 好奇心
> **每當我遭逢意外、處境危險,在緊要關頭之中,我所感到的只是好奇。我想知道自己
究竟能全身生還,或者負傷而歸。即使在奧殊維茲,冷靜的好奇心仍然凌駕一切,使得理
智能超越周遭的環境,進而以客觀的眼光看待周遭。**
>
★ 幽默感
> 幽默是人類性情當中,最能使人超越任何情境的一種。即使超越的時間只是短短數秒,
也是彌足珍貴的能力。
>
★ 發現美
> 內在生活一旦活絡起來,俘虜對藝術和自然的美也會有前所未有的體驗。
>
/
|《活出意義來》如何支撐我面對生命中的重要變動?|
2022年年中,我因為探索到自我某塊的不可變,而考慮結束一段超過十年的感情。提出這
個決定對我來說非常艱難,畢竟兩人曾擁有對未來的藍圖,也有許多珍貴的回憶,甚至,
在一年前,我也因想與另一半好好努力,搬來了工作資源不那麼豐富的城市。我很擔心一
旦分手會就此一蹶不振,也對龐大的未知感到害怕。
在種種糾結中,我讀了《活出意義來》,書中的「絕境」很符合我當時的心境,也幫助我
勇敢做出選擇。在分開的適應期中,面對失去另一半的失落,與工作上的抉擇,心理十分
煎熬,然而透過複習《活出意義來》得到的三個啟發選擇、命運、活水(幽默感、好
奇心、發現美)一次又一次地將我拉起,當我想到我在精神上擁有絕對的自由和想像,也
能跟朋友自嘲處境,心裡龐大的難受感彷彿一一化解,開成朵朵清麗的小花,種在心底。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在在提醒了我們,對於生命裡的不可控,都要記得自己擁有精神自
由,即使人生處境再艱難,都抱著這只是「暫時」的心,相信痛苦會結束,痛苦才能真正
地結束。這樣,如果下次再碰到大變化,也能擁有足夠的心智力量去面對。
僅以此書,獻給所有想為自己好好生活下去的人們。
> 那天傍晚,大夥兒都站在屋外,看到西天一片駝紅,朵朵雲彩不斷變幻其形狀與顏色,
整個天空真是絢爛至極、生動萬分。相形之下,灰黑的破茅舍顯出強烈的對比;泥濘的集
合場上,大大小小的坑窪則映出燦爛奪目的晚天。大夥兒屏息良久,一個俘虜才慨然一歎
:「這世界怎麼會這麼美啊!」
>
*
來IG一起聊聊書:https://www.instagram.com/treesplanter.rea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00.91.4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56836238.A.460.html
※ 編輯: forestfresh (1.200.91.46 臺灣), 07/03/2022 16:23:26
※ 編輯: forestfresh (1.200.91.46 臺灣), 07/03/2022 16:24:13
※ 編輯: forestfresh (1.200.91.46 臺灣), 07/03/2022 16:24:48
※ 編輯: forestfresh (1.200.91.46 臺灣), 07/03/2022 16:29:4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