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很有事 #訪問高俊宏導演 #大豹社研究 #拉流斗霸
「台灣人為什麼會不知道 #隘勇線 這個東西?我覺得非常奇怪。這是一個活生生,血的歷史,為什麼就如此輕易的被遺忘?它那麼龐大的系統,可是我們的理解竟然是萬分之一。」─ 高俊宏
#這宗日軍殲滅原住民的第一波行動,遠比霧社事件更早, 但被「滅社」的泰雅族「#大豹社」,卻幾乎無人知曉。導演入山百回追尋著線索,翻開台灣歷史中的空白頁....公視藝術很有事,曾和高俊宏導演一起入山,拍攝他的大豹社計畫 ! 一起跟著導演的腳步,來看看紀錄片《拉流斗霸》中的幕後故事 !
從2016年到2020年,藝術家高俊宏在山裡從事隘勇線的實地踏查,入山百回,在荒煙蔓草中不斷踏查,找尋泰雅族大豹社族人被遺忘的血淚歷史,他以GPS定位,透過拍照、攝影和手繪的方式記錄。並對大豹社遺族進行多次口述訪談。導演將多年踏查的歷程拍成紀錄片《#拉流斗霸》!
⠀
【#拉流斗霸】𝐋𝐥𝐲𝐨𝐧𝐠 𝐓𝐨𝐩𝐚
📺公視13 台┃9/30 (四) 22:00┃紀錄觀點
🈶網路直播 🈶公視+免費線上看 (9/30-10/7)
🎬導演:高俊宏
┃#紀錄觀點┃ 首播 周四晚間十點 ┃重播 周五凌晨01:02
╔═══════════════╗
►設 紀錄觀點 為最愛!不再錯過好電影!
╚═══════════════╝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670的網紅希兒,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前陣子(疫情前)去了梨山藝術節,聽到梨山大多數的人想到的是梨山的水果吧(笑) 這次去泰雅環山部落哦!出發梨山的車程約4小時,途中還有很多美景,我們是往東走宜蘭上去,因為藝術季的關係,有好幾個裝置藝術這邊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或許你們之後也可以去看看這些裝置跟它們合影留念啦~(一路會留至年底哦!) IG...
泰雅族 藝術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懷抱著很多沒進過部落的平地人才會有的虛幻想像,我進入了環山部落。
.
環山部落因四周被3000公尺以上的南湖大山及雪山連峰所環繞而得名,人口構成主要是泰雅族,舊名「Sqoyaw志佳揚社」,站在部落裡陡峭的斜坡上向部落主要街道區遠望,經典紅綠鐵皮相間的矮房點綴在一片綠油油的山林間,頗有來到隱世移居的桃花源之感。位在街區中心前方,是一大片看不見盡頭的果樹,是住在這個部落裡居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接待家庭哇哈妮的經營者、也是 #梨山地景藝術節 參展的泰雅族藝術家—— Labi Unaw (詹韋儒)跟我們分享,這裡依季節種植很多水果,蜜梨、水蜜桃、甜柿,「我先生種了很多水果,但我其實也搞不太清楚他種了什麼哈哈哈哈。」面對原住民樂天的個性,我只能跟著她一起傻笑。
.
Labi Unaw 沒有一直待在部落裡,她也和其他在厚厚的柏油與水泥間,尋找自我文化的部落青年一般,在「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的自我懷疑中成長。她雖明白泰雅的苧麻織布工藝在原住民諸族當中數一數二,但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已和這樣的傳統文化失聯,畢業於嶺東服飾設計系的她,決心要一步一腳印地找回自己的根,只是傳統技藝最重代代傳承,相關技術已在上一代失傳,在部落各地尋尋覓覓,發現她的嬸婆Yungay Walis 還記得一些,於是跟著嬸婆在過去的舊相片裡找線索,也訊問部落的耆老,一點一滴地進行泰雅 Sqoyaw群傳統織布工藝的重建工作。
.
她為梨山地景藝術節製作了一個代表她心聲作品——《#部落的水精靈 Qulih balay》。梨山地景藝術節基地鄰近大甲溪,其上游七家灣溪是台灣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的故鄉,這個作品是一群想要返鄉迴游的鮭魚,她利用弓箭、黃藤製作出魚身,再使用她擅長的 Sqoyaw群織布工藝,織作出條紋、三角形紋、菱形紋等幾何織紋。每隻鮭魚姿態各異,身上垂掛著厚重繁複織布,是因應高山氣候而自然演變的風格。此作品陳列在梨山部落的櫻緣丘,有隻鮭魚與其他同伴方向不同,魚頭指向遠方環山部落,Labi Unaw 說,「那是代表我想回故鄉的心情,做這些事情,最大的意義就是傳承知識給下一代。」
.
#若想繼續閱讀連結網址請看留言
#我在梨山不離山
#山間遊蹤
#交通部觀光局
#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新佳陽部落
#梨山部落
#松茂部落
#環山部落
泰雅族 藝術家 在 華姵-長笛百變天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這裡~ 今年是第11年.....
謝謝你們,帶我找到我童年的那份純粹與初衷🙏我永遠都在.....因為「愛」🌹
🎬明天晚上7月4號星期天晚間五點
大愛電視台一臺「立德路2號」與你分享
愛.....
立德路2號YouTube頻道連結:
https://reurl.cc/k3XyG
華姵 長笛 (青蛇)X (白蛇)京劇 朱安麗
長笛擬人的手法演繹「青蛇」!
首度跨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長笛古典樂、京劇、馬來樂交織「新氣象跨界製作」
─《#還我一個青白》各大實體、網路通路都可購買─
風潮音樂:https://reurl.cc/GdK9Wd 👉點進可試聽
讀冊生活:https://reurl.cc/6yQ1py
博 客 來:https://reurl.cc/e9deqM
金 石 堂:https://reurl.cc/qm0x9E
誠 品:https://reurl.cc/9ZRjga
PChome:https://reurl.cc/v56lrl
#大愛電視台立德路2號專訪華姵
#華姵雙料金鐘金曲長笛演奏家跨界音樂作品還我一個青白
#實戰派跨界的長笛藝術家
#要做全能的藝術家真心不容易
#桃園復興鄉霞雲國小泰雅族長笛團華姵老師
#桃園復興鄉霞雲國小羅幼蓮校長為孩子們付出愛心與熱情
#疫情退散表演藝術界大家撐著
泰雅族 藝術家 在 希兒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前陣子(疫情前)去了梨山藝術節,聽到梨山大多數的人想到的是梨山的水果吧(笑)
這次去泰雅環山部落哦!出發梨山的車程約4小時,途中還有很多美景,我們是往東走宜蘭上去,因為藝術季的關係,有好幾個裝置藝術這邊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或許你們之後也可以去看看這些裝置跟它們合影留念啦~(一路會留至年底哦!)
IG也有貼文歡迎參考!!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原住民風味餐」
用當地的新鮮食材製作的午餐,精緻又豐富
而藝術裝置有各種各樣的樣貌,其中包括了泰雅族編織的設計跟紋面的圖騰很常出現在作品中,很多藝術家也是回來梨山做創作!
這邊夏天能看紫藤,秋天能賞楓,冬季有梅花櫻花
這次疫情關係,沒辦法出國旅遊,
但其實台灣地區也有非常多美麗的地方!
還有櫻花鉤吻鮭的原生地區—七家灣溪
現今已經瀕危的特有種在這裡的溪裡還是有牠們的身影呢!
等著大家去發掘,在大家都待在家的這段日子,
剛好可以筆記一下,之後想去也不怕沒地方可去哦!
#梨山地景藝術節
#山間遊蹤
#我在梨山不離山
#台灣景點
特別感謝
taiwan 交通部觀光局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桔禾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泰雅族 藝術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常設展介紹
專訪:黃冠龍 說明員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是國立臺灣博物館(臺博館)21世紀以來首度推出的全新常設展,同時也是本館預定陸續推出的三場常設展中之「首部曲」。作為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的「首部曲」,本展覽將時間回溯至臺博館的源起,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當時稱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初創立的20世紀初,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擅場的「發現年代」,重新審視那些奠定今日臺博館收藏基礎、形塑臺博館風貌的博物學發現、發現者、與發現傳統。因此,這不是一部介紹臺灣自然世界的博物學展覽,而是一個回顧臺灣自然世界是如何被近代博物學所「發現」的展覽。故展名為「發現臺灣」。
「發現臺灣」內容主要分為三大主題單元:發現之道、臺灣新象、過去的未來。
發現之道
第一單元「發現之道」聚焦於20世紀初博物學家的調查傳統。透過兩位傳奇採集調查者: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的田野故事與蒐藏,勾勒出那一代博物學家強調親身實地踏查—即所謂「知識是人走出來的」之調查傳統。
另一方面,田野調查者所現地採集的物質憑證,構成了博物館的「標本世界」。標本並非調查的紀念品,而是物種的代表,許多不同標本的集合讓博物館體現出一個微型的自然界,在博物館裡重現了自然物種的分類階序與演化秩序。「標本中發現自然秩序」因此就構成另一個當時博物學傳統的重要特色,也是本單元的第二個主題。
臺灣新象
本展第二單元:「臺灣新象」則以專題方式細數臺博館歷史上重要的博物學者與他們的重要發現。如首任館長川上瀧彌主導調查的臺灣高山植物、臺灣昆蟲研究開創者素木得一所發現的「寬尾鳳蝶」、博物館的傳奇標本採集者菊池米太郎所採集的「黑長尾雉(帝雉)」、臺灣礦物研究先驅岡本要八郎發現的「北投石」、全能型博物學者堀川安市採集的貝類標本與其發現的新種蝸牛:堀川氏煙管蝸牛、戰後首任館長陳兼善與其學生梁潤生所採集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獨幟一格的歷史博物學者尾崎秀真所蒐集的原住民籐編器與珠衣,還有在1910年代由森丑之助指導製作的臺灣原住民各族「博多人偶」、1920年代末蒐集的「佐久間財團蒐集品」、1960年代造成萬人空巷的深海活化石—「龍宮翁戎螺」,與1970年代臺灣化石大發現出土的「早坂犀」等,館史上重要的發現者與發現,莫不在本單元的展場中翩然現身。
過去的未來
最後,名為「過去的未來」的本展第三單元,則始於一個問題:究竟這些臺博館典藏的歷史性標本在當代有何意義?換句話說,博物館的標本除了能夠帶我們回到過去,是否也能讓我們反省當下,甚至展望未來呢?。展場裡以三個物件回答此問題。第一件是臺灣雲豹標本,臺灣雲豹的野生族群已經在2014年正式宣告絕跡,因此博物館收藏雲豹標本就不再只是過去物種的歷史紀錄,同時也成為一把通往未來的鑰匙—透過其中保存的遺傳資訊而提供未來重建物種的可能線索。
另一方面,博物館裡的老標本同樣也能提供當代創作者充分的素材與靈感。本展場最後兩件「標本」是兩件當代藝術創作者的「作品」:泰雅族織藝師尤瑪・達陸的《古虹新姿》與多媒體藝術家王俊傑的創作:《過去的未來》,分別取材自博物館內古老織品的紋樣與各種標本的型態,衍生發展出兩件匠心獨具、新舊交融的裝置藝術作品。在博物館裡,「過去」也就是「未來」。
回歸收藏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也是一個回歸博物館收藏的展覽。展場內總共展出367件的博物學標本及文物,其中屬於臺博館藏品者共計265件,在這265件臺博館藏品中,其中不乏出自於著名發現者本人所親手採集並標註的歷史性標本,如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在上個世紀初所採集的泰雅長衣、史前石器、與鳥類標本;更有一些雖非經名家採集,卻是屬於首度亮相的「歷史性首展」,如近年發現的佐久間財團在1920年代末所收藏的莫那魯道之貝珠踝飾。
同時,為了忠實呈現這些藏/展品作為「標本」的採集入藏脈絡,許多當時採集或入藏時的「歷史標籤」,都「破例」隨著其「物主」一起於展場中展出,細看其上不難可發現一些著名的調查採集者,如森丑之助、岡本要八郎、堀川安市等人的親筆墨跡,至今仍斑斑可識。
泰雅族 藝術家 在 台灣1001個故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苗栗泰安鄉有一個司馬限部落,
因為八八風災讓村民家都沒了,
只好住組合屋,村民才陸續回鄉,
於是一位族人尤帕斯,
他跟部落的藝術家老師多乃,
就開始用油漆來彩繪房屋,
也讓色彩溫暖了部落,
族人們也因為彩繪,
更加凝聚了向心力。
■台灣1001個故事 說不完的故事
每周日晚間9點,請鎖定東森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唷!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台灣1001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user/ettvtaiwan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