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灣最短的老街:桃園三坑老街的客家巡禮
台灣各地都有老街,最神奇的是街上景物大同小異,當大家被各式攤販、老廟宇吸引的同時,鮮少注意老街背後的文化故事。全台最短的老街就在桃園龍潭,三坑老街接近河岸,是一個因水運而興起的客家文化聚落,在鐵公路取代水運之後因此沒落,早期三坑是泰雅族的領域,漢人為了開墾經常與原住民發生衝突,這影響了聚落的出入規劃,像是進入三坑老街前需要彎兩個彎,是利於防禦、設埋伏的入口道路設計;客家建築特色包含經濟實惠的就地取材,這裏的建材以土與木為主,並以土燒成紅磚與烏磚混雜使用,早期磚較薄、晚期磚較厚。目前老街內的連續店面僅存九間,下次到三坑老街不妨觀察看看這九間店鋪的門面,也具有客家商鋪的建築設計特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
泰雅族燒墾 在 阮義忠攝影工作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碧侯村的濃煙
報載泰雅族原鄉之路:具兩百年歷史的「南澳古道」經整修後即將開放遊覽;三十年前造訪南澳的回憶又被勾起。
這條古道又名「比亞毫」,是當年帶領族人遷徙的頭目名字,漢字音譯「碧侯」。那年耶誕節我恰好在南澳鄉,聼說碧侯村有平安夜晚會,便專程入山。在舉村皆是基督徒的部落裡,這可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活動。全村老少興奮地忙着佈置教會、準備表演道具,有個人卻孤單單地在空曠的山谷田間除草、燒稻梗。我好奇地趨前探視,才知道他不是原住民,也不是本省人,而是當年隨國民黨政府遷台的退役軍人,俗稱「老芋仔」。
為什麼叫「老芋仔」呢?有人說,那是因為芋頭那裡扔那裡長,營養豐富卻價格低廉。也有人說,「芋」是「愚」的諧音,因為這批人傻得可以,十來歲就離鄉背井為台灣拼到老,卻落個晚景淒涼。青壯年時保家衛國,退役後又投入開發南北橫貫公路、蘇花公路等台灣重要交通幹線。工程結束後,有些人留在山上墾荒闢果園、娶妻生子。成不了家,或是被姑娘騙光積蓄的,便只有在「榮民之家」殘喘餘生。即便是比較幸運,能過上好日子的人,大半輩子也脫離不了思鄉之苦、棄親之疚的折磨。
我問這位碧侯的新居民:「怎麼不去與村民同樂?」
他只是淺笑,口音帶著大陸的北方腔:「事情總要有人做啊!」
惆悵就像是周遭的濃煙,悶悶地一陣又一陣地冒,飄向遠方。
圖、文:阮義忠,宜蘭縣南澳鄉,1981
轉載自《人與土地》照片故事集(行人出版社)
定價:380元 (阮義忠攝影工作坊 博客來 誠品皆有販售)
泰雅族燒墾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語族先民在冰河期後,又飄洋過海而來,成為原住民的祖先。
第一區
本區介紹臺灣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前,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重要的史前文化。內容包括距今二、三萬年前,臺灣目前所知最早的化石人類:「左鎮人」,西部新石器時代各階段的文化遺物,東部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別是晚期「卑南文化」的墓葬與陪葬品,以及以十三行文化為代表的鐵器時代的文化內容。
第二區
本區共有11個展示主題,分別是:平埔族群文化、泰雅族、布農族、賽夏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邵族。
平埔族群
分布在臺灣東北部、西部的原住民族群,與漢人經過數百年的接觸,目前多已失去其固有文化與語言,而在臺灣的漢人卻也融入了相當成份的平埔族群血統。本區展出平埔族群中位於東北部的噶瑪蘭族、中部的巴宰族、與南部西拉雅族等三族重要的文化特色。
泰雅族
分布在臺灣中、北部等八縣境內內山區,地區遼闊,為臺灣原住民中第二大族。該族主要的物質文化特色為編織及紋面,其中貝珠衣尤為特出,而紋面則被視為是成年必要的象徵。
布農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中部山區,而以南投縣為中心,為臺灣原住民中第四大族。該族居住在約一千至兩千公尺左右的山區,傳統以山田墾燒與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男性衣服以皮製為主。臺灣原住民沒有文字,布農族卻發展出獨特的「祭事曆板」以記載年中的農耕祭典時序。
賽夏族
分布在新竹與苗栗兩縣,分為男群與北群,是臺灣原住民中人口較少的族群。該族在物質文化受泰雅族影響較巨,特別是服飾和紋面方面。矮靈祭為該族最盛大的祭典,也是其信仰之特色。
鄒族
分布在南投、嘉義與高雄縣境內,分為南鄒與北鄒,目前人口約有七千餘人。該族為山居族群,以狩獵為主,輔以燒墾農業。鄒族為父系氏族社會,各氏族有自己的獵場與漁場,大的部落則有男子會所。
排灣族
主要分布在屏東、高雄與臺東縣境內,是臺灣原住民中第三大族。該族在物質文化上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青銅刀與雕刻而著名,發展出獨特的藝術傳統,也反映出階級制度的社會體制與對祖靈、靈蛇的信仰。
魯凱族
分布在臺灣南部的屏東縣霧臺鄉、高雄縣茂林鄉與臺東縣卑南鄉境內。該族亦為一階級性社會,著重貴族的家名與家系,因而發展出獨特的服飾與家屋雕刻。物質文化上亦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與雕刻工藝而著稱。
卑南族
分布在臺東縣卑南鄉與台東市一帶,分為卑南與知本兩群。該族男子11至13歲舉行刺猴儀式,進入少年會所接受訓練,19至20歲舉行成年禮,這種年齡制度與會所組織,是卑南族立足台東平原的基石。
阿美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花蓮、臺東與屏東一帶,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一族。該族為母系社會,行招贅婚,但男子成年後均納入年齡組織,奠定長幼有序的社會體制。物質文化上則以女性的製陶為特色。
雅美族
居住在臺灣東南方的蘭嶼島上,現今人口約三千餘人,是臺灣原住民唯一不居住於臺灣本島的族群。該族為典型的捕魚民族,精雕彩飾的拼板漁船,木雕、製陶與金銀工藝為其物質文化特色。該族稱「人」為達悟,所以近年來有有改稱為「達悟族」。
邵族
居住在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畔,人口約兩百八十多人,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少的一族。傳統生產方式有農耕、狩獵、漁撈與採集。因為近日月潭之便,故發展出如「浮嶼誘魚」等多種獨特的捕魚方式與「獨木舟」等湖上交通工具。
「臺灣的原住民族」常設展區,目前展示的現生臺灣的原住民族,概分為原來的法定「原住民」九族及「平埔族群」三族,但由於原住民正名運動後,政府頒定新增為十六族,該館常設展區將配合時代的脈動,局部更新展示的內容及規劃。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泰雅族燒墾 在 具意涵的紋面藝術–泰雅族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阿美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中人數最多者,傳統社會制度以母系氏族組織為主,傳統祭儀以部落之豐年祭為主。 泰雅族:傳統生活以狩獵、山田燒墾為主。有紋面習俗,社會組織 ... ... <看更多>
泰雅族燒墾 在 部落食農|山田燒墾農耕為了之後播種工作,老師帶著孩子們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部落食農|山田 燒墾 農耕為了之後播種工作,老師帶著孩子們實際進行耕作、親近土地,真實地感受開墾的辛苦。 ... 天放晴了,讓今日的 泰雅 傳統家.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