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推荐》
【地球最後一塊淨土 探索南極也要全力保護】
(<征戰南極>節目片段)
南極 地球的最南端,迄今為止地球上尚未開發未被汙染的最後一塊潔淨之地,這裡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有著大量未解之謎
曾經有科學家這樣描述,南極 碩大無比的亙古冰蓋,如同一座蘊藏著無數歷史上,大氣和氣候寶貴信息的圖書館,這裡是最好的研究地球空間的地區,也是世界上最好研究宇宙的地方。
(<築夢南極>節目片段)
人類在南極的越冬歷史開始在帆船時代結束後的30年,這個時期隨著國家考察隊的成立,和科學考察站的建設,陸續有探險者開始留守在南極的冬天,他們借助新發明的無線電和雪地摩托,留下了人類在南極冬天的足印,1899年10月15日挪威第一支南極越冬隊的尼古拉漢森,在越冬期間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成為了第一個長眠於荒涼白色大陸的人類居民,歷史上僅從1984年到1987年的三年期間,在南極地區已有11人死於極夜期間的暴風雪襲擊
目前已有近30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上百個科學考察基地,其中最多的國家是阿根廷,共設有14個考察站,而中國人第一次在南極大地上留印,始於1980年代,雖然起步較晚,卻很快迎頭趕上,目前已建成中山站 長城站 崑崙站與泰山站四個科考站,並計畫要再興建第五個科考站,深入探索這片白色世界的奧秘。
南極年均溫為零下25度,極端低溫更曾經下探至零下90度,是世界上最冷的大陸。
(胡馨/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隊廚師)
南極這邊它分為夏天和冬天兩個季節,夏天的話,它溫度達到零度左右,冬天的話最低也能達到負40度左右,手機的話拿出來,電一下就耗完了,手暴露在外面的話,幾分鐘就開始麻木了,像室內溫度的話,也就像我們南方的冬天一樣,10來度左右上下
而南極的冬天既漫長又難熬,都是對留守在此的科考隊員們身心巨大的挑戰。
(<築夢南極>節目片段)
中國南極中山站地區的極夜是從每年的5月中旬開始的,在極夜的黑幕下,低溫嚴寒和暴風雪這對惡魔最先發難,越冬隊員們的一切苦痛由此開始,惡劣的天氣 同樣也給考察隊員們的日常科學觀測帶來了困難,早期的南極氣象觀測,還沒有達到自動觀測的水平,這就要求負責氣象觀測的隊員,必須雷打不動的每天4次準時到室外氣象站抄錄數據,這些數據包括了溫度 氣壓 濕度 風向和風速,這些珍貴的數據將成為國際氣象觀測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正是南極這惡劣的天氣,讓歷史上的中國考察隊員,留下了至今還不能忘記的懊悔
(逯昌貴/中國南極考察越冬隊員)
有些沒有經驗的人,比如說我們出去觀測的時候,筆記本這個紀錄本沒有拿好,一吹掉,結果一個星期的資料全部就丟失了,因為沒有辦法追,因為當時在中山站,現場也放了一些建築的鐵板,40米/秒的風把鐵板刮起來,到空中以後跟一張紙似的,所以就不用想像一個筆記本,在那兒根本就沒辦法(撿回來) 很痛苦,這個在國內算是事故
由於缺乏經驗造成的遺憾還不只這一樁,第一次在南極越冬的中國考察隊隊員,至今仍忘不了那年冬天的"悲劇"。
(卞林根/中國南極考察首次越冬隊隊員)
我們的生活今天講起來,我覺得用一個"悲慘"可以說這個事,因為第一次長城站,越冬就沒有準備越冬的食品,所有的度夏食品 剩下來一些食品,當時就把它收集起來了,看看冬季能不能夠供下來,實際上魚也臭了 蝦也臭了,但是後來這一凍怎麼也看不出來了,後來拿出來 解凍化了吃都帶著一些臭味,當時我們艱苦也沒有說什麼東西,當時認為南極就是這個樣子嘛
食品是南極越冬考察站上的又一條生命線。
(吳雷釗/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中山站管理員)
(物資)每年都是由飛機和雪龍號帶到中山站,如果要是吃完了也沒有地方去買,只能夠等到下一次,船和飛機到南極的時候再補給,所以我必須要很精心做好,這一年全部物資的調配工作,不要出現前面幾個月這個大家吃得特別happy,但是到了後面幾個月的時候,反而沒有東西可吃的情況。白蘿蔔它已經爛了,爛得比較快,青椒能吃到現在已經不錯了,你看爛成這樣
長期過著孤島般的生活,食物的儲存與保鮮也成了最重要的課題。
(趙曙光/央視記者)
在南極呢,管理員必須每半個月到這裡來把這個雞蛋上下顛倒一次,學名叫"倒"蛋,所以掌握了這項絕技的管理員也被賦予了一個綽號,那就是"倒蛋員"
在這裡 新鮮的蔬菜比可口的肉跟海鮮都還要珍貴,中國的科考隊員硬是要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趙曙光/央視記者)
這裡就是冰雪南極的一小片青蔥世界,在中山站呢,蔬菜可能是比肉和海鮮之類的更加珍貴的食材,為了能夠讓科考隊員們在越冬期間都能夠吃到新鮮的蔬菜,中山站這裡是特意設置了一個無土栽培的溫室大棚
在不是極晝就是極夜的南極,醫生堅持每天開關燈,製造出晝夜交替的環境,好讓蔬菜成長茁壯。
(南極科考的冷知識/唐銘駿)
中國第33次南極考察隊中山站越冬醫生,我們這個溫室雖然不大,但是每周還是能保證我們越冬隊員,四到五次的蔬菜供應
溫室採用無土栽培就是為了保護南極大陸的環境,並採取各種措施避免外來物種破壞這裡的生態,包括種子要封裝,溫室用水要封閉運行不對外排放,垃圾處理也是慎之又慎。
在中山站的餐廳裡共有六個垃圾桶,根據不同屬性分類有不同處理方式,金屬跟玻璃製品打包回大陸回收,汙水也必須通過微生物降解的方式,才能排放回流到大海中。
(黃偉/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中山站越冬廚師)
我們把吃剩下的食物殘渣,只有食物殘渣 其他都不能,通過微生物24小時循環(攪拌),讓它分解之後集中起來量就變少了,然後再來進行二次處理
既然要確保冰雪大地的純淨,任何人類製造出來的東西,都不能留下一點痕跡。
(趙曙光/央視記者)
這個馬桶跟我們平時的馬桶有什麼不一樣呢?就是它不用水而是用火,那究竟怎麼用呢?我們給大家來演示一下,這邊有一個像漏斗一樣的紙,我們把馬桶蓋掀開,裡面也有一個了,我們可以看一下,這樣把它加到馬桶裡面,這樣就可以正常使用了,那關上以後呢,右下角有一個鍵我們踩一下,這樣它就掉到了下來,然後就到了最後一步,我們可以按一下這個鍵,把它按下去以後呢,就會把所有的排泄物全都焚燒掉,它焚燒之後最後的結果給大家看一下,這就是剛才這個編織袋當中的小秘密的答案
這些焚燒過後的排泄物要全部打包運回中山站區,再轉運回大陸國內處理,最大程度的降低人類活動對南極造成的汙染,然而即便如此,在相隔幾萬里的南冰洋,依然能看到人類對海洋的傷害。
(孫承君/大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生態中心研究員)
這是我們在南極海域首次發現微塑料,說明微塑料的影響非常深遠,在人跡罕至的地方都有微塑料的存在,我們初步發現這個密度,其實是略高於大洋的平均水平的
所謂微塑料是指尺寸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它化學性質較穩定 難以降解,可在海洋環境中存在數百或數千年,目前全球每年生產的塑料超過三億噸,其中約有10%的塑料會進入海洋,對於海洋生物帶來致命影響,這個發現令人沮喪,人類自私的行徑,已經讓南極冰川以驚人的速度消融,還玷污了潔淨的海洋環境,而我們會不會因此失去,這地球的最後一塊淨土呢?
Search
泰山氣象站 在 【360°今日中國】大陸南極氣象觀測站添新成員!昆侖站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