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的價值】+ #班表
本週的國際大事,都和「人命的價值」有關:泰國少年足球隊,13人受困洞穴救援事件,還有日本在2018年7月6號上午,一次處決7名死刑犯,他們的罪名是:1995年,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加害者,全案造成的死亡人數,亦是13人。
.
先看泰國洞穴救援事件的最新進度,目前受困少年和教練們全都平安,但前去救援的其中一名救難人員,卻在過程中因為缺氧而死;全球電動車大廠TESLA的創辦人,已經開口願意提供泰國政府新科技來協助救援;而洞穴上方的泰國農民們,也大方對媒體表示,即便救援行動抽水會導致他們的農田全部泡水,他們也無怨無悔,「因為那13條都是人命──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呀」。
.
類似的事件,如果發生在臺灣、日本或是南韓呢?民眾是否可以如此坦然的擁有「自毀也要救人」精神呢?我想起一部南韓電影《失控隧道》,男主角開車過隧道時遭遇坍塌,受困其中長達35天,整個救難過程中,大眾從一開始「發現倖存者」的集體喜悅,到時間過長,輿論開始質疑「勞民傷財」的罵聲紛起,後期因為救難人員喪命,「倖存者的家人」成為眾矢之的,甚至最後必須主動放棄救援…….全片結局,我就不爆雷了,但亦可謂奇蹟中的奇蹟;不過上述過程,我想以亞洲文化背景來說,殘酷,卻不可說不寫實。
.
泰國人民真正的想法,除非深入民間,並且有熟識的人,否則恐怕很難聽到「真相」,因為新泰皇已經頒布感謝狀了,老百姓又能多說什麼呢?順便提醒大家,本月份新泰皇過生日,按規定只能穿白衣或黃衣,請前進泰國的民眾多多注意。
.
一樣是13條人命,東京沙林毒氣事件,則是在23年後的今天,加害者終於伏法,為什麼要拖這麼久?其實日本和台灣遇到的難題或許差不多,國內有7成以上民眾是支持死刑的,但是這些該簽死刑執行狀的官員們,卻鮮有人簽,導致一名死刑犯,從起訴到判刑確定,再到執行,花費的時間逾10年幾乎是常態,更甚者,「只殺一個人」,被判死刑的比例相對偏低,東京沙林毒氣事件,要不是惡性重大被視為「恐怖攻擊」,全案有所了結的可能性或許更爲渺茫。
.
但死刑存廢與否的爭議點,一直在於,「這是否真的是一種了結?」,支持死刑的民眾,想法多半如下:「殺人者死,殺人者該付出代價,應該給被害者/被害人家屬一個交待」;而反死刑者的想法卻是:「刑罰應對社會有積極甚至教化意義,殺了一個人以後能遏止犯罪嗎?誰有權再去剝奪另一個人的性命?難道沒有冤獄的可能性?」
.
查過相關文獻之後,我發現日本文化對於廢死的態度,還有一個更特別的觀點:「與其讓壞人痛快赴死,還不如好好留著他一條命,折磨他。」,所謂的Karma,報應,誰來給?怎麼給?永遠是生死難解的一道課題。
.
《班表》
7/09(一)07.08.10
7/10(二)09.11
7/12(四)07.08.10
7/13(五)07.08.10
7/14(六)12.13.17
泰國洞穴救援 結局 在 國際新聞主播 林佳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命的價值】+ #班表
本週的國際大事,都和「人命的價值」有關:泰國少年足球隊,13人受困洞穴救援事件,還有日本在2018年7月6號上午,一次處決7名死刑犯,他們的罪名是:1995年,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加害者,全案造成的死亡人數,亦是13人。
.
先看泰國洞穴救援事件的最新進度,目前受困少年和教練們全都平安,但前去救援的其中一名救難人員,卻在過程中因為缺氧而死;全球電動車大廠TESLA的創辦人,已經開口願意提供泰國政府新科技來協助救援;而洞穴上方的泰國農民們,也大方對媒體表示,即便救援行動抽水會導致他們的農田全部泡水,他們也無怨無悔,「因為那13條都是人命──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呀」。
.
類似的事件,如果發生在臺灣、日本或是南韓呢?民眾是否可以如此坦然的擁有「自毀也要救人」精神呢?我想起一部南韓電影《失控隧道》,男主角開車過隧道時遭遇坍塌,受困其中長達35天,整個救難過程中,大眾從一開始「發現倖存者」的集體喜悅,到時間過長,輿論開始質疑「勞民傷財」的罵聲紛起,後期因為救難人員喪命,「倖存者的家人」成為眾矢之的,甚至最後必須主動放棄救援…….全片結局,我就不爆雷了,但亦可謂奇蹟中的奇蹟;不過上述過程,我想以亞洲文化背景來說,殘酷,卻不可說不寫實。
.
泰國人民真正的想法,除非深入民間,並且有熟識的人,否則恐怕很難聽到「真相」,因為新泰皇已經頒布感謝狀了,老百姓又能多說什麼呢?順便提醒大家,本月份新泰皇過生日,按規定只能穿白衣或黃衣,請前進泰國的民眾多多注意。
.
一樣是13條人命,東京沙林毒氣事件,則是在23年後的今天,加害者終於伏法,為什麼要拖這麼久?其實日本和台灣遇到的難題或許差不多,國內有7成以上民眾是支持死刑的,但是這些該簽死刑執行狀的官員們,卻鮮有人簽,導致一名死刑犯,從起訴到判刑確定,再到執行,花費的時間逾10年幾乎是常態,更甚者,「只殺一個人」,被判死刑的比例相對偏低,東京沙林毒氣事件,要不是惡性重大被視為「恐怖攻擊」,全案有所了結的可能性或許更爲渺茫。
.
但死刑存廢與否的爭議點,一直在於,「這是否真的是一種了結?」,支持死刑的民眾,想法多半如下:「殺人者死,殺人者該付出代價,應該給被害者/被害人家屬一個交待」;而反死刑者的想法卻是:「刑罰應對社會有積極甚至教化意義,殺了一個人以後能遏止犯罪嗎?誰有權再去剝奪另一個人的性命?難道沒有冤獄的可能性?」
.
查過相關文獻之後,我發現日本文化對於廢死的態度,還有一個更特別的觀點:「與其讓壞人痛快赴死,還不如好好留著他一條命,折磨他。」,所謂的Karma,報應,誰來給?怎麼給?永遠是生死難解的一道課題。
.
《班表》
7/09(一)07.08.10
7/10(二)09.11
7/12(四)07.08.10
7/13(五)07.08.10
7/14(六)12.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