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新聞
看晚間新聞可能會讓你覺得跟現實更合拍,但真相是,新聞會扭曲你對世界的觀感。新聞往往把人概括成一個個團體,好比說政客、菁英、種族主義者和難民。更糟的是,新聞還會把鏡頭拉近對準害群之馬。
社群媒體也是如此。一開始只是幾個仗勢欺人的霸凌者在一段距離外亂噴仇恨發言,卻被演算法推到了我們臉書和推特的頁面頂端。這些數位平台利用我們的負面偏誤來賺它們的錢,使用者表現得愈差勁,它們的利潤就愈高。因為差勁的行為會抓住我們的注意力,而就是這樣的東西能產生最多點擊,而我們點擊哪邊,廣告收入就到哪邊。這就把社群媒體變成了一種放大我們最糟特質的系統。
神經學家指出,我們對新聞以及推播通知的胃口,都展現出所有上癮的症狀,而矽谷老早就明白了這一點。臉書和Google等公司的管理人嚴格限制自己孩子花在網路和「社群」媒體上的時間。即便教育大師頌揚著學校裡的iPad和數位技術,但科技菁英就像毒梟一樣,會保護他們自己的孩子不受自己的毒品企業影響。
我的經驗談?我有好幾個:避開電視新聞和推播通知,改讀更細緻的週日報刊以及深度特寫,線上或非線上的都可。擺脫你的螢幕,跟有血有肉的真人見面。仔細想想你拿了什麼資訊餵養你的心智,就像你會留意你拿什麼食物餵自己的身體那樣。
.
《#人慈》
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
.
作者:羅格.布雷格曼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今天(9/7)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97%的人認為,人性自私又貪婪,但當危機來襲,我們展現的是人類最好的本質。」
「世界遠比我們想像的美好,真正的威脅,是我們對於自己太悲觀。」
這本書是9月博客來、誠品、金石堂書店選書,相當厲害。書厚,知識量大,故事精彩,帶著我們洞悉人性。
這本書對於經典的心理學實驗,有相當讓人信服的另外一種解析觀點,讓我更新了對教科書上知識的詮釋。如同一位有智慧的朋友所說:「教科書上講的也不一定是真的」。
這本書在談,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良善。但我們之所以把人性描繪得險惡,這也跟摘文中提到的新聞媒體有關。
每次社會有重大災禍,反覆播送的新聞引發當事人產生焦慮症狀,我總是提醒:請謹慎收看新聞的來源與頻率。我尤其不贊成某些家庭裡的常態,根本整天都開著新聞台。
偏頗的報導,煽動的標題,已經明顯影響到當事人的心理健康。其實,大部分人都受到了程度不等的負面影響,我們都得要警覺,我們正在拿什麼訊息餵養自己。
如同昨天贈書直播所說,我們接近什麼樣的環境,我們就容易受到那樣的影響。新聞裡所描寫的人性,常跟現實有落差。
祝願您,能看見世界的美好,覺察我們對自己的悲觀看待!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4萬的網紅閱部客,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成為大會員:https://youtube.com/閱部客/join 🙇🏻🙇🏻 更多閲部客影片:https://goo.gl/YbtPFh 👏👏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你無法認真的完成 10分鐘的注意力測驗呢? 難道現代的資訊太多了搞得你靜不下心? 送給想要挑戰注意力的BOOK們 挑戰完成記得跟我說...
注意力 心理學實驗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選手的致勝心理秘訣:賽前不刻意去想 "比賽結果" 會是如何。
不曉得大家在觀賞奧運賽事時有無發現,在比賽開始之前,若選手受訪時被問到,是否有自信奪金?對奪牌有幾分把握時,
多數選手給的答覆是…他們會盡全力專注發揮、努力專注比賽、把能力發會到最大,通常不會直言,「我一定能拿到金牌。」「我要拿到第一」等等。
這除了謙虛、不傲慢自大以外,其實,也和運動員長期的心理訓練有所相關。
藉由這次的奧運風潮,粿想帶大家一起來了解運動員的心理訓練關鍵,我們可以從中學習、也嘗試用在自己的生活裡,提升專注力💪
.
英國體育學院心理學系主任Kate Hays,她曾在受訪時提及運動員的「心理演練」細節,她表示,運動員在上場之前,都會先進行專屬的心理演練流程。
而當運動員在想像賽場情形時,他們並不會一直去想「比賽結果」、「要奪得獎牌」、「最後贏得勝利」,或是去想像自己戰勝的場景,
Kate解析,如果一直去想著「無法預知、難以掌控的結果」會是怎麼樣,運動員反而只會萌生更大的焦慮和緊張,這無助於獲得勝利,還影響屆時上場的表現。
另外,曾任帕拉林匹克運動會(身障奧運會)英國隊運動心理醫師Rebecca Symes也提過類似見解,她則提到,比起一直想要贏得勝利戰果、奪牌,
越是專注投入在 訓練、練習、比賽的「過程」裡,才有更高的機率,去獲得好成績和好表現。
.
上述兩位運動心理專家的分析,可以再回推至心理學實驗「白熊效應」來找出端倪。
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者Daniel Wegner,他曾進行一項有趣的研究,
他要求實驗受測者 "請不要去想像一隻白色的大熊" ,沒想到受試者聽到他這麼要求,卻更加發揮想像力、各自去想像出模樣不同的白熊了。
Daniel研究後提出這樣的結果:
人們的思維越是受到指使,或被要求、被壓抑、強加刻意為之,
就會發生無意識地「自主監視」情形,變得更往 背馳心意 的方向去思考和想像,
明明應該是要讓思緒更為精簡和專注,反而更加膨脹、雜亂。
這場實驗就被稱為👉「白熊效應」
Daniel認為
我們應該把專注力放在
" 既有已具備的能力 "
" 當下能做到的、能完成的 "
這兩件事上
而非一昧想著
" 最後一定要達到多高的目標 "
" 完成多大的成果 "
想法上的轉換、舉例來說像是如此
:下次要全場最快、拿第一(❌)
:下次上場前,我努力練習,100公尺距離控制在15秒內(⭕️)
.
那麼,關於上述源於運動心理訓練的技巧,我們可以如何應用於生活中呢?
若此刻手邊已經有必須完成的事、已立下確切要達成的目標,以Rebecca Symes的論點為基礎、粿於此延伸統整有助於「集中注意力、提升信心」的三個方法
給大家參考:
● 全面掌握、透徹分析 將要著手進行的事情範疇:
先全心投入在「過程」裡,接著把整體事情去劃分為「階段性任務」,也進行「優先時間」的分配。
● 給自己建立一支「啦啦隊」後援會:
獨自要完成長期的重責固然不容易,我們可以找身邊的家人、具專業見解的人,或是能傾聽訴說的朋友,從旁鼓勵自己、從他們身上獲得動力和支持。
● 在「類似情境」中練習:
這邊我們假設…即將要進行的事情、是一場重要面試好了,或是任何正式的、面對群眾的嚴肅場合,
一來你可以先向身邊、有類似經驗的人取經,或是蒐集書裡的、網路上的參考資校或專家經驗,預先學習和吸收;
二來,你也可以回憶過往,若自己過往已經有類似經歷,你可以回想當時的自己是如何迎戰、面對;
此外,你也可以在家中、在方便的場合裡「就地取材演練」,像是對著鏡子練習口條,或是先找身邊朋友、面對面演練類似對答內容。
.
寫至此,粿想起已故傳奇籃球員Kobe Bryant曾說過一句:
「如果你正害怕著會失敗,那你就很有可能真會失敗。」
(If you’re afraid to fail, then you're probably going to fail.)
我想Kobe或許就是想藉由自己百戰後的實際感觸、來告訴大家:
別被內心的恐懼綁架,
無須過度擔憂未知的結果,
專注於當下、
把手中握有的能力極致發揮,
無疑是最實際、最快抵達成功的秘訣了!
/
奧運賽事至今,粿相信比起獎牌拿了多少,運動員、國手們在場上汗水淋漓、充滿鬥志的模樣,已經讓你我十足熱血又感動不已,
看到每位運動員都是那樣年輕、看似青澀害羞,卻都能爆發如此強大而震撼的力量,實在讓人敬佩,
仔細去了解之後才知道,
除了體能上長時間的魔鬼訓練,
原來他們的心理應戰技巧,
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之處!
/
最後,粿要私心地再次向所有運動員呼喊:辛苦了~~~你們真的都超棒啦😍🎉
#郭婞淳是神力女超人無誤💛
#小林同學根本天才少年💙
#為台灣參賽的各位選手都超棒
#運動心理學
#Tokyo2020olympic
(完)
-----
💜更多心理議題圖卡,都在粿的IG
https://instagram.com/healingquei
●如您想讓身邊更多人看見本文內容,請於文首標明出處來源、抑或是直接轉發本文原連結,勿擅自抄寫、截圖或改寫,感謝您。
注意力 心理學實驗 在 哇賽心理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做白日夢似乎常常被認為是心思不夠專注、認真,大家對此總是帶著負面印象,拿來形容一個人想法太過於異想天開、癡人說夢。
人的很多行為都有一體兩面、有好有壞的。國外有研究發現,做白日夢會比較有創造力哦。
白日夢指得就是腦海裡老是會想東想西,沒有專注於眼前要做的事。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心理學家舒馬赫為此設計了一個實驗,從校園裡招募了109位自願參加實驗的學生。實驗內容會請學生集中注意力並注視電腦螢幕上的一個小黑點,需持續約5分鐘。因為光是看著一個小黑點真的是太無聊了,所以這些學生可能會失去專注力,開始分心,腦海裡會忍不住想起別的事情。心理學家會透過一台精密的儀器掃瞄這些人在注視小黑點的時候,他們大腦的活動以及大腦各部位之間分工合作的情形。待學生完成注視小黑點的任務之後,再請他們填寫一些測量注意力、智力以及創造力的問卷測驗,以瞭解每人在這些認知表現的情況。
結果發現,較常做白日夢的學生,他們的大腦活動較為活躍,運作得更有效率,除此之外,這些較常做白日夢的學生,在智力與創造力測驗所獲得的分數也會比較高哦。
心理學家舒馬赫認為,做白日夢就好像是一種能力,當大腦在進行簡單的任務時,因為感到太無聊,所以就開始分心,東想想西想想的。這即是說,當你的大腦可以快速又輕鬆地完成一個任務時,便會將多餘的心力拿來胡思亂想,做做白日夢。
但是啊,可別以為整天做白日夢就代表你是一個聰明人哦。聰明的人比別人花費更少時間學會新事物,因此他可以用多出來的時間神遊、做做白日夢,所以還是要先把該做的事情完成才行。如果不僅沒辦法比別人更快速學習,反而整日做白日夢,這可就不是個聰明的人呵!
不過,下次聽到別人說做白日夢不切實際時,你就可以提起這個心理學實驗,告訴對方說做白日夢可是表示大腦運作效率太好,可不是一點好處都沒有的哦!
注意力 心理學實驗 在 閱部客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成為大會員:https://youtube.com/閱部客/join 🙇🏻🙇🏻
更多閲部客影片:https://goo.gl/YbtPFh 👏👏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你無法認真的完成
10分鐘的注意力測驗呢?
難道現代的資訊太多了搞得你靜不下心?
送給想要挑戰注意力的BOOK們
挑戰完成記得跟我說!
【注意力實驗】: https://youtu.be/1yaXfkVdo54
:::::::👊【更多影片】:::::::
閱說書▊https://goo.gl/28WFVy
學習的知識▊https://goo.gl/hnGHH1
心理學的知識▊https://goo.gl/PsWGn9
大學系列▊https://goo.gl/PrHMMM
徵求BOOK們一起讓閲部客更好,徵求翻譯者!!!
▶️翻譯閲部客:https://goo.gl/NP1hKi
:::::::👊【關於我們】:::::::
我們是閱部客
水丰刀👩🏻
喜歡書、喜歡玩遊戲、喜歡讓自己的生命精彩
有祐👦🏻
喜歡睡、喜歡吃、喜歡料理
快來''訂閱''不要錯過我們每日最新內容唷!!!!
👇你今天''閱''了嗎? 👆
訂閱我們►►https://goo.gl/crn2yo
特別感謝以下成為會員的朋友►►https://goo.gl/pZfqoW
:::::::👊【追蹤我們】:::::::
FaceBooK
https://goo.gl/DM279v
Instagram
https://goo.gl/8W3K2S
Youtube
https://goo.gl/xDvL6R
Twitter
https://goo.gl/wYJoZU
B站
https://goo.gl/MaZ6iw
微博
https://goo.gl/ehj6gh
知乎
https://goo.gl/Gy3B2q
::::::👊【業務合作】:::::::
請聯絡信箱
yuubuke@gmail.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GP3-ce5UL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