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eon國際禁歌🇧🇦🇭🇰】薩拉熱窩本來是一個異族普遍通婚的地方﹐也是東歐的國際都會﹐曾主辦冬季奧運會﹐卻忽然變成種族分割的地獄。這樣的突變﹐一直是主權移交前港人心理的潛在恐懼﹕從前的美好﹐「是對青春小情人/眼睛多麼閃又亮/像晴天留住夏天/每度艷陽笑也笑得善良」﹐變成現實的殘酷﹕「但戰火封鎖危城/也蓋掩星星月亮/沒陽光唯共互牽/拼命地逃盼再見到艷陽」……這樣的反差﹐比戰爭本身更能打動香港人心。近來不斷有網民分享1997年前的經典電視節目《笑聲救地球》環節「九七前後」﹐這節目出現於波斯尼亞內戰以前﹐但正可反映港人對九七後變成單一文化、失去國際特色的憂慮......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5093162
▶️《一水南天》編劇張飛帆:海盜、米商與東南亞共同體,讓我們重新發掘香港的海洋屬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yZHpe1xwwI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2萬的網紅香港花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嘉賓:Carol 主持:Julian、Anthony 把花生留住,請付費支持:轉賬至滙豐銀行 023-280233-838,抬頭 HONG KONG INTERNET RADIO LIMITED 花生網頁: www.hkpeanuts.com PayPal 付款賬號: hkangrypeanut@...
「波斯尼亞內戰」的推薦目錄:
- 關於波斯尼亞內戰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波斯尼亞內戰 在 Linda Yau - 邱蓮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波斯尼亞內戰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波斯尼亞內戰 在 香港花生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波斯尼亞內戰 在 Re: [分享]南斯拉夫內戰餘生錄- 精華區Gossipi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波斯尼亞內戰 在 #波斯尼亞內戰 - 探索|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波斯尼亞內戰 在 波士尼亞戰爭歌曲Bosanska Artiljerija 波士尼亞砲兵 - YouTube 的評價
波斯尼亞內戰 在 Linda Yau - 邱蓮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近日上演的《突襲安全區》(Quo Vadis, Aida?)是一套令人沉重及反思戰爭禍害的電影,講述波斯尼亞內戰中最令人髮指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這場種族滅絕的屠殺行為令8000多名當地平民死亡。
直到現在,這段慘痛的歷史,仍未能確定真正的死亡人數,對波斯尼亞人來說是莫大的創傷。波黑的女導演Jasmila Žbanic 把這場悲劇搬到大銀幕上,獲得入圍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讓這輯作品成為戰爭有力的控訴,下星期即將是內戰的26週年悼念,讓各地的人以不同的觀感去正視這段歷史。
@universe_entertainment
@vii_pillars_ent_hk
Sharp Lead Management Ltd
寰宇影片 Universe Films
#blogger #traveler #travelblogger #trip #hkig #ighk #bloggerhk #lifestyle #photography #邱蓮達 #movie #film #突襲安全區 #波斯尼亞內戰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 #潔絲米拉茲巴尼奇 #奧斯卡 #BosnianWar #SrebrenicaMassacre #JasmilaŽbanic #Oscars #Oscarsacademyawards
#QuoVadisAida #624同呼吸共命運
#universefilms #寰宇電影
#viipillarsentertainment
#sharpleadmanagementltd
波斯尼亞內戰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沈旭暉國際政治錄音室🇧🇦】有網友談及這篇8年前的舊文,覺得此情此景重溫,更有感覺:
近年香港流行曲具國際視野的不多﹐開宗明義以國際時事為題材的絕無僅有﹐題材嚴肅又能大熱的更幾乎不可能﹐這一切都令《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成為特例。
這首1994年作品是鄭秀文走向穩重的代表作﹐雖然不是大碟第一主打﹐但叫好叫座。記得筆者當年曾在一些比賽彈這首歌為人伴奏﹐記憶中這是情侶年度最愛之一﹐旋律改編自日本的中島美雪﹐實在優美。不過令歌曲成為話題的自然是歌詞和時代背景﹐因為這改編自真人真事﹐即西方一部同名紀錄片。
這紀錄片以波斯尼亞內戰為背景﹐講述南斯拉夫解體後﹐薩拉熱窩圍城之戰的衝突雙方﹐即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人(他們不少後來被列為戰犯)﹐和波斯尼亞的穆斯林(後來與波斯尼亞的克羅地亞人結盟﹐因而獲西方支援)。在西方媒體﹐塞族人經常被列入邪惡一方﹐但在這紀律片﹐雙方都沒有道德高地﹕男主角是塞族人﹐女主角是穆斯林﹐他們相戀多年﹐希望逃離戰場﹐各自向交戰雙方的熟人打招呼﹐以為有了默契會被放行﹐怎知走到兩大陣營的交接區還是被槍殺﹐事後雙方軍隊都不承認責任。
波斯尼亞內戰自然是國際熱點﹐但其實並未為港人重視﹐相較於後來的9/11、伊拉克戰爭﹐這內戰由始至終未嘗出現在香港頭條。港人對東歐更是陌生﹐至今認識塞爾維亞、克羅地亞等國名的人還是不多﹐要代入薩拉熱窩的時空背景﹐更是困難。何況這首歌為鄭秀文帶來聲譽以後﹐唱片公司希望照辦煮碗﹐曾灌錄了一首講述德蘭修女的《加爾各答的天使》﹐但反應大不如前。若論熟悉程度﹐加爾各答總比薩拉熱窩深入民心﹐德蘭修女也比那對情侶廣為人知。因此﹐在歌曲質素以外﹐《薩》曲在香港流行﹐有其他被忽視的背景﹕
首先﹐薩拉熱窩原來是一個異族普遍通婚的地方﹐也是東歐的國際都會﹐曾主辦冬季奧運會﹐卻忽然變成種族分割的地獄。這樣的突變﹐一直是回歸前港人心理的潛在恐懼﹕從前的美好﹐「是對青春小情人/眼睛多麼閃又亮/像晴天留住夏天/每度艷陽笑也笑得善良」﹐變成現實的殘酷﹕「但戰火封鎖危城/也蓋掩星星月亮/沒陽光唯共互牽/拼命地逃盼再見到艷陽」……這樣的反差﹐比戰爭本身更能打動香港人心。近來不斷有網民分享回歸前的經典電視節目《笑聲救地球》環節「九七前後」﹐這節目出現於波斯尼亞內戰以前﹐但正可反映港人對九七後變成單一文化、失去國際特色的憂慮。
這首歌在當年情侶當中大行其道﹐也有宏觀原因﹕當時是香港移民潮的高峰﹐每年總有人移民加拿大、美國、澳洲、新西蘭﹐在中學階段已造就大量異地情﹐雖然一般都無疾而終﹐但也有細水長流。於是《薩》曲被不少移民港人對號入座﹐他們不管波斯尼亞內戰的背景﹐只以九七將他們分割﹐就自居羅密歐與茱麗葉、自編自導可歌可泣的故事內容﹐今天回看﹐雖然不無誇張﹐但當年人心惶惶﹐情侶講及國家前途卻是人之常情。
何況十二字的歌名雖然冗長﹐但沒有出現在歌詞內容的「薩拉熱窩」四字卻是神來之筆﹕正因為港人對真正的薩拉熱窩聞所未聞﹐歌曲才賦予他們無窮想象﹐讓港人輕易把本土情懷代入﹔反而加爾各答作為「一個有很多窮人的印度城市」廣為人知﹐什麼神秘感也沒有﹐就不利於移情。 其實﹐填詞人林振強並非沒有自己的香港創造。例如一句「縱各有信仰」﹐當然可以指塞族人的東正教信仰、穆斯林的伊斯蘭信仰﹐但其實波斯尼亞內戰的宗教元素遠少於種族元素﹐反而香港和內地不同主義的「各有信仰」﹐卻是當時社會話題。另一句「他跟她始終從沒更改立場」更是無厘頭﹐那雙情人和其他波斯尼亞內戰當事人一樣﹐談不上有什麼大是大非的「立場」要捍衛﹐這更似是後六四時代港人自我打氣的寫照。後來又一句「共離開塵俗萬千荒謬立場」更奇怪﹐實在套不上波斯尼亞﹐只會教人想起社會流傳的內地「荒謬立場」。可見這首歌在香港流行的背景具有相當諷刺性﹕正因為港人對那個背景全不認識﹐才容易流行起來。
假如需要比較研究﹐《薩》曲足以和許鞍華導演的經典電影《投奔怒海》相提並論﹕後者的背景是越南統一後的南越﹐大批從前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淪為難民﹐苦苦掙扎﹐千方百計逃亡海外﹐殘存下來的仰人鼻息﹐對此筆者曾在電影評論的書籍有所介紹。最有意思的是﹐這電影並非在越南取景﹐導演對真正的越南情況了解不多﹐一切都是以香港人回歸前的想象建構而成﹐說白了就是通過虛擬的越南﹐對回歸後香港的命運表達憂慮。薩拉熱窩不過是《投奔怒海》的越南翻版﹐鄭秀文適逢其會﹐就像《投奔怒海》的少年劉德華﹐卻為香港國際視野留下了經典。
沈旭暉 META Vol.14 2011年
波斯尼亞內戰 在 香港花生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嘉賓:Carol
主持:Julian、Anthony
把花生留住,請付費支持:轉賬至滙豐銀行 023-280233-838,抬頭 HONG KONG INTERNET RADIO LIMITED
花生網頁: www.hkpeanuts.com
PayPal 付款賬號: hkangrypeanut@gmail.com
FB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kpeanuts/
波斯尼亞內戰 在 #波斯尼亞內戰 - 探索|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My Cinema Europe HK 光影歐洲電影頻道 ... 波西尼亞內戰期間,美籍記者弗林和英國記者米高在薩拉熱窩採訪,發現一家孤兒院的同時並與一名孤兒建立了友情,要把他非法帶到 ... ... <看更多>
波斯尼亞內戰 在 波士尼亞戰爭歌曲Bosanska Artiljerija 波士尼亞砲兵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歌曲背景為 波士尼亞 戰爭由於算是 內戰 因此比較像是愛國歌曲的感覺圖片是1996年春,塞族部隊的T-34 / 85坦克從博伊附近的前線撤離歌詞內提到大量的 波士 ... ... <看更多>
波斯尼亞內戰 在 Re: [分享]南斯拉夫內戰餘生錄- 精華區Gossipi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引述《ThomasJP (筆劍春秋梁父吟)》之銘言:
: 標題: Re: [分享]南斯拉夫內戰餘生錄
: 時間: Thu Jun 28 18:12:53 2012
:
: → windpeter:可以問一下為什麼軍隊要圍這種只有老百姓的城嗎?
:
: 波士尼亞這個地方是塞爾維亞族,克羅地亞族跟穆斯林混居的地方
:
: 南斯拉夫在解體前,掌權的塞爾維亞人算是微弱多數
:
: 穆斯林最弱勢,好像是跟克族聯手
:
: 推 Bastain:圍城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城內的民眾可以識相自己離開 06/28 18:20
: 推 easycompany:還有三不管地帶 06/28 18:21
: 推 Bastain:某個程度來說塞爾維亞人要的是土地 他們希望其他人滾蛋 06/28 18:23
: 推 windpeter:理解了 06/28 18:27
: → darkdog0430:有記者出過書,自行離開的波士尼亞人不能帶走任何的有 06/28 19:32
: → darkdog0430:效文件或物資,等他們回城發現原本的房屋已經配給塞族 06/28 19:33
: → darkdog0430:人了,而且還有文件證明,當然證明文件是塞政府發的. 06/28 19:33
部分引文與我觀點相同﹐恕刪。主要對以上引文做一點修正和補充。
先講我的觀點﹐從原文推斷﹐原作者的描述﹐跟塞族可能是沒有關系的。
波士尼亞地區穆斯林最多﹐從戰前至今歷次人口統計﹐約佔40%-48%。
其次為塞族﹐佔31%-37%。克族僅14%-17%。塞族主要在東部、北部﹐
克族主要在西部、南部﹐穆斯林則是東南西北中均有。
事實上﹐穆斯林也可以算是塞族。塞族信仰東正教﹐克族信仰天主教﹐
在巴爾甘半島被奧斯曼土耳其統治時期﹐不少塞族改宗伊斯蘭教﹐成為了穆斯林。
二戰時﹐由於塞族跟德國敵對深﹐德國扶植克族建立傀儡政權﹐對塞族進行種族清洗﹐
雙方由此結仇。南斯拉夫成立之初﹐南斯拉夫共產政權為了限制塞族一族獨大﹐
將穆斯林從塞族中分出來﹐稱為波斯尼亞族﹐但在整個前南斯拉夫地區﹐
由於塞族人口比較多﹐因此整個南斯拉夫的政權﹐仍然是慢慢變成塞族為首。
這就使得在東歐劇變之後﹐其他各族都想脫離前南斯拉夫﹐獨立建國。
波斯尼亞地區也一樣。
但克族由於有母國存在(克國在波斯尼亞的北、西、南三邊包圍波斯尼亞)﹐
想要獨立為鬆散聯邦﹐未來可與母國合並。而穆斯林則想獨立為完全獨立的國家。
而塞族則想讓波斯尼亞繼續留在南斯拉夫之內而不獨立。
由於前南斯拉夫軍隊中﹐塞族人居多﹐因此戰前以塞族人軍力最強﹐
克族則由於有母國支援﹐軍力居第二﹐人口最多的穆斯林實力最弱。
其中﹐在前南斯拉夫撤出波斯尼亞時﹐有4萬前南斯拉夫軍人是波斯尼亞的塞族人﹐
他們留在了波斯尼亞﹐擁有戰車、軍機等武器。
這就使得克族與穆斯林不得不聯手共同對抗塞族。
1992年4月﹐波斯尼亞議會中的克族和穆斯林共同決議脫離南斯拉夫獨立﹐
塞族議員拒絕並成立宣稱不脫離南斯拉夫的塞族政權對抗﹐內戰於是開始。
在戰爭之初﹐塞族與穆斯林主要在波斯尼亞的東部與中部首都薩拉熱窩一帶交戰﹐
這一帶也是媒體關注的重點。而克族主要在西部和北部與塞族交戰。
而原作者所講的﹐他所居住的南部靠近克國的城市﹐在內戰之初是和平的。
內戰初期﹐塞族攻勢銳利﹐攻佔了許多地區﹐一度佔領全波斯尼亞的70%土地﹐
因此西方國家介入內戰﹐將克族、穆斯林控制區劃為安全區和禁飛區﹐
禁止塞族軍隊和戰機進入﹐而美國等西方國家也向安全區中的居民投放食品和醫藥
等人道救援物資﹐由於種種原因﹐塞族控制區並沒有得到多少人道救援。
此後西方國家連續提出多份和平解決方案﹐試圖讓雙方在塞族退讓﹐
用實力劃分地盤的前提下停戰﹐這些方案除了塞族嚴重不滿之外﹐
也導致了穆斯林的嚴重不滿。
穆斯林人口佔波斯尼亞的近一半﹐居住地區也很廣﹐卻因為實力最弱﹐
在各方案中獲得的地盤最少。(如1993年日內瓦和談方案中﹐克族佔30%領土﹐
穆斯林僅20%領土。)
因此就在這個時候﹐克族與穆斯林翻臉成仇﹐雙方在南部地區為爭奪領土和控制權﹐
以獲得更有利的談判條件。
以波斯尼亞南部重要城市莫斯塔爾為例(事實上﹐我差點認為原作者所講的就是
莫斯塔爾﹐除了人口上作者講他所居住城市人口比莫斯塔爾略少外﹐其他幾乎都相符。)
克族包圍了莫斯塔爾﹐但由於當時克國內部也有內戰﹐克國的軍隊在自己國內作戰﹐
波斯尼亞的克族沒能得到多少支援﹐故而克族無力佔領城市﹐僅能包圍城市﹐
並將原城市內的克-穆聯合政權癱瘓掉﹐以此對外宣稱為已經控制了城市。
為此﹐克族不惜將莫斯塔爾交通線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莫斯塔爾石拱古橋﹐
用炮火摧毀(1993年被毀﹐當時克族稱是穆斯林在橋上埋地雷引爆﹐
戰後克族承認當時為切斷交通有意炸毀﹐該橋2001-2004年用原橋散落河底的
石料為主重建。)
所以在當時這些南部城市中﹐並不象東部、北部城市塞族人種族清洗的城市那樣﹐
一來沒有武力驅趕某種族的人離城﹐而是放任其成為無秩序區。
二來是有人道物資救援﹐也沒有遭受塞族戰車戰機的攻擊。
十幾個月後﹐克族與穆斯林再度和解﹐攜手聯合對抗塞族﹐這些地區的困局就解除了。
而對於之前的克、穆內訌﹐也就刻意避免談起。
我想﹐這就是原作者說自己來自南部﹐卻不想說是哪個城市﹐
也沒有提及是哪支軍隊包圍了城市(他倒是有說﹐那軍隊本來是我們這邊的﹐
一夜之間變敵人了)﹐也說是包圍了大約一年時間﹐也沒有說後來怎樣解圍的原因吧。
畢竟如果敵軍是塞族的話﹐一直以來歐美媒體都以說塞族的不好為主﹐
沒什麼好隱瞞不說的。但作者沒有具體說出所在城市﹐我也是推測﹐不能做定論。
1994年2月﹐北約介入波斯尼亞內戰﹐在波斯尼亞中部要求塞族撤走重武器﹐
並擊落塞族戰機。3月﹐在美國的敦促下﹐就是上述的克族與穆斯林和解﹐
兩族成立穆-克聯邦及聯軍。4月﹐聯軍從安全區內出擊塞族﹐戰爭規模擴大﹐
但被塞族反攻﹐重新逼回安全區﹐此後北約空襲塞族陣地。
8月﹐塞族的後台﹐當時的後南斯拉夫(簡稱南聯盟﹐區別於之前的南聯邦)﹐
為擺脫制裁﹐不再支持波斯尼亞和克國境內的塞族武裝。
10月﹐穆-克聯軍再次從安全區大規模出擊﹐但到了11月再次被擊退回安全區﹐
北約再次空襲塞族陣地﹐雙方達成停戰協議。
1995年3月﹐戰端再起﹐這次塞族不再止步於安全區外﹐而是攻入穆-克領地。
其中﹐1995年7月在攻佔東部的斯雷布雷尼察安全區之後﹐塞族軍隊進行了大屠殺﹐
在驅趕兒童和婦女離開後﹐屠殺斯雷布雷尼察的近8000名穆斯林男子﹐
(塞族一直否認﹐但2004年承認了屠殺事實。該地原居民4萬多。)
同時塞族成立了斯雷布雷尼察政權﹐剝奪了原非塞族居民的各種財產﹐
以及扣押了聯合國在當地的維和人員。
這一事件及相關的報道、圖片、資料成為波斯尼亞內戰的標志﹐
也成為多數人對波黑內戰的印象。
8月﹐克國終於平定了克國東部(波斯尼亞北部以北)的克拉伊納共和國﹐
(1991年克國宣布脫離南斯拉夫﹐國內的塞族人不滿﹐宣布從克國獨立﹐
成立克拉伊納共和國﹐最多時曾控制克國三分之一領土)。
克國立即以5萬兵力投入波斯尼亞參戰﹐與波斯尼亞的穆-克聯軍成立三方聯軍。
8月-9月北約以3000多架次及飛彈攻擊塞族﹐塞族戰敗﹐於9月求和。
各方於11月在美國達成波黑和平框架協議﹐規定波斯尼亞分為穆-克聯邦及
塞族共和國兩大塊﹐穆克聯邦佔51%領土﹐塞族佔49%。議會、政府主席團、
最高法院的成員中﹐三族平均分配名額﹐雙方結成鬆散的波斯尼亞國﹐
另規定波斯尼亞國的塞族﹐不得進行獨立公投﹐不得脫離波斯尼亞﹐
不得跟南聯盟合並。
整個三年多的內戰中﹐波斯尼亞總共死亡、失蹤了各族27萬8千人﹐佔戰前人口的6.8%。
先後有11萬穆斯林、8萬塞族、5萬克族從軍參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3.4.230.9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