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_4 【懷念廖南森】
廖南森是我1977~1980在水牛城的戰友。1977年中,我到水牛城,在紐約州立大學(UB)化學系作博士後研究,他是機械系的博士後。我們的天線都很靈敏,很快就發現彼此志同道合。
那年11月,許信良與歐憲瑜競選桃園縣長。國民黨做票,群眾包圍投票所。由於警察處理不公,演變成群眾翻覆警車,燒掉警察局,史稱「中壢事件」。這是二二八事件後的首次暴動,震驚全台。
南森說,我們來做點什麼吧。好!兩三個人就決定辦個地下刊物。但因大多留學生避談政治,我們乃以《水牛城台灣人權維護協會通訊》為名。「人權」聽起來比較「中性」。那時黨外的共同標誌是一個「拳頭」圖案,旁邊寫「人權」二字。
第1期(1977.12)談校園特務。那時有人在UB的校刊Spectrum 上揭發國民黨的校園特務活動,我們馬上轉載,大事渲染。
第2期(1978.01)報導中壢事件。編輯室刊出社論《向中壢人民致最大的敬意》。中壢事件點燃了民主運動的火種。2年後,發生美麗島事件;再過9年,反對黨成立;又1年,台灣解嚴;又過13年,首次政黨輪替。
第3期(1978.02)有讀者來函。二位中國學生批判國民黨之外,呼籲《為統一祖國盡力》。我們以《台灣的解放是台灣人民自己的任務》回應。
第4期(1978.03)報導《蔣經國登基》。也轉載了1935年蘇聯真理報的《蔣經國給他母親的一封信》,文中痛罵蔣介石。另外一篇《杜魯門論蔣介石》,譯自Merle Miller的杜魯門傳記,文中說「蔣介石夫婦、孔宋家族都是賊,偷走7億5千萬美援,納入私囊。」
第5期(1978.05)批判UB教授董保中。他與余光中唱和,大力吹捧國民黨,被批是剛好而已。
第6期(1978.11)報導陳菊被警總逮捕的抓放經過。那年六月,陳菊的住處被搜出違禁書籍。她躲到彰化羅厝天主堂,最後還是被捕,關了十幾天。庇護她的郭佳信神父被驅逐出境。這期也轉載了署名「山峯」(據說是淡江德文系教授)的一首詩《給陳菊》:
⋯ 女友,在我們的柔弱中
隱藏著我們的堅強
女友,在我們的苦難裡
昇起我們未來之花
當火焰燃起的一天
我們將拿起一切
衝向街道,衝向田莊
讓戰火埋葬敵人
讓自由的種子、愛的種子
在這裡發芽成長
讓我們在街頭,在田莊
牽手散步,大唱新歌
第7期(1978.12 ):12/15 卡特、華國鋒宣佈中美即將建交,國民黨藉機取消進行中的選舉,許多人都趕快移民。我們刊出一篇署名「老K」的短文《留取丹心賺美金》。文中的「葉同志」,真有其人。他一邊在水牛城打小報告,一邊申請綠卡。「留取丹心賺美金」是他的名言:
同志,我知道此刻
你們的心情一定又難過又沈重。
你們的黨,儘管一心向明月,
孰料明月薄倖,恩客無情,
怎不令人心碎呢?
夫國民黨乃同志們
所倚賴以終身者,竟至於斯,
你們自然要怨嘆遇人不淑了。
⋯⋯
倒是你們之中的智者葉同志,
早有先見之明,他曾英明地指出
「國民黨早晚是要倒的」,
因此他立志要:留取丹心賺美金
看,多麼拿得起,放得下啊!
第8期(1979.03),刊出《國民黨戒嚴令下第一次遊行示威紀實》:那時國民黨槍斃了假匪諜吳泰安,並逼他咬出余登發。黨外眾人再不反抗,就會一一入甕,乃於01/22 群聚高雄橋頭遊行抗議。另外一篇,也是老K寫的《最後的話語》,描寫眾老K:
在中美建交後⋯
日薄西山,形容消瘦,
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路上去。⋯
嚴冬正寒,春天雖然在望,
卻也不能使我們復活。
再會吧!老K。
可惜咀咒的效果不大,那些老K還是活得好好的,許多還回台當上高官。國民黨也又撐了二、三十年。
《通訊》共發行了八期,影響了不少同鄉,但很少人知道是我們幾個辦的。美麗島事件後,大家都知道國民黨是壞蛋了,我們覺得需要換個方式,就決定停刊。那時全美各地有很多這種留學生義勇軍刊物,自動、自發、自掏腰包,跟馬英九他們的《波士頓通訊》剛好相反。
廖南森是客家人,講「國語」跟我一樣少了一兩音。我記得,有天他很興奮地告訴我,台灣黨外出了一本美麗「鳥」雜誌。我們還在猜想,這一定是俱有什麼象徵意義的國鳥。
那時還沒有網路,黨外的消息很少。後來有位紐約同鄉經常打電話訪問黨外人士,放在電話答錄機上,供全美同鄉打進去聽,叫做《台灣之音》。美麗島事件期間,打進去的人太多,經常塞車。後來,各地都有同鄉轉錄起來,設立分台播放,就不必打長途電話,非常便利。水牛城分台設在我的朋友老趙家。我還記得,美麗島事件大逮捕,只有施明德逃掉。大家每天都打好幾次《台灣之音》,關心他的安危,直到有一天⋯唉。後來,唉⋯唉。
南森兄1980年回交大教書,曾任機械系系主任,卻不幸於1990年車禍過世。今早想起他,就翻箱倒櫃找到全套《水牛城台灣人權維護協會通訊》。這是我們年輕時對台灣表達的愛,彌足珍貴。
三十年了,喜樂悲傷都有,可惜老廖沒看到。
#那時還沒有中文電腦必須手抄
#怕被認出筆跡還請外地朋友抄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2萬的網紅香港花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Agnes、Thomas) 第2節:疑點求證,揭露真相,《焦點追擊》講述美國波士頓郵報調查天主教教會包庇神父性侵兒童案件,拍得低調冷靜,肯定新聞從業員捍衛報導立場的專業精神。...
波士頓 神父 在 宜蘭縣議會議員陳文昌服務處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之後竟收到林書豪共進午餐的邀約,「他碰面時告訴我,他不覺得下標原意有種族歧視目的,聽到他這麼說實在太重要了,我這輩子都會感謝他的寬大為懷,席間我們也聊了彼此對世界認識跟信仰」。
波士頓 神父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北電影節 台北電影獎 今晚舉辦頒獎典禮,百萬首獎到底會花落誰家呢??
❤小編會在現場第一時間將好消息傳遞給粉絲們~~
✍《#未來無恙》拍片筆記 03
【與恐懼的直球對決】
【本來要拍一部勵志片】
2011年,我去花蓮拍一部委託製作的短片。聯繫窗口是一位社工督導,他跟我說,他有位社工同事,在做很有意思的案子,我可能會有興趣。於是我跟督導口中這位有意思的社工,見面聊了一下,當下決定了啟動《未來無恙》的製作。
社工正在進行一個計畫:找到12位高中職休學的青少年,讓她/他們實習一些工作。譬如在餐廳、民宿、大型賣場做職涯體驗。其中最有挑戰性的體驗就是讓青少年去葬儀社體驗禮儀師的工作。
青少年禮儀師要待在太平間等大體、清洗大體、在告別式抬棺、協助火化等…所有跟葬儀相關的事物都必須學著做。
我覺得社工很酷,是很好的被攝者,故事雛形也精采,我期待青少年在半年後的變化。
不管有哪些變化,都是一個很好的勵志片題材。我當時這麼設想。
不過,接下來的幾年,這部片的長相,離勵志片越來越遠。
【走在崖邊的少女】
我在這個計畫裡認識了《未來無恙》的兩位主角J和P。
她們像是兩個走在懸崖邊的少女,一失足就掉落。為了不讓自己墜崖,她們長出強壯的力量。她們踩在地上的步法不是臨淵履薄,而是快意奔跑。那是因為青春。
我在旁邊卻心驚肉跳。
爬過山的人都知道懸崖是甚麼樣子。爬山的快樂是在崖邊看壯麗的景色,在山上放空、曬太陽、聽樹葉被風吹拂的聲音。
那是因為大部分的人能選擇不掉落。
J和P處在結構性貧窮的狀態,日常裡的危機很多。她們依然有一股野生的果敢。她們的堅強讓我尊敬。同時我開始害怕她們墜落。
【能說和不能說的】
拍攝到此,我十分焦慮。我看到太多了。
紀錄片的倫理叮嚀,一直是陪伴我製作紀錄片的良師益友。在處理《未來無恙》的時候,每個拍攝的場景都讓我產生無數的自我詰問:我在旁觀他人的痛苦嗎?我有複製刻板印象嗎?我在用影像剝削被攝者嗎?我在利用被攝者的處境成就作品、甚至讓自己獲得利益嗎?我有沒有善盡告知的責任,讓被攝者知道她們暴露在甚麼觀看脈絡?我有沒有落實被攝者的知情同意權?我有處理好被攝者的隱私保護嗎?我有沒有將她們塑造成無力的受害者?
這些提醒每天都在與我相處。
和兩位主角初認識時,我很確定她們不知道紀錄片是甚麼東西,更不知道影片在銀幕上呈現的後續效應。這些當然都必須以她們了解的方式說明,特別是受影響較大的J。
關於影片放映後對被攝者的影響,我和J有非常多次的討論。我問她:「如果有一個陌生人,看過這部紀錄片,後來走在路上認出妳來,跟妳說『我知道妳就是那個誰誰誰,妳以前發生過OOXX的事情』,妳會有甚麼感覺?妳覺得真的可以承受嗎?這是有可能會發生的事喔!」
幾年前她的回答是,她還不知道,她要想一想。直到去年和今年,她說:「阿姨,不要擔心我,我早就做好心理準備了」。
雖然她這麼說,我還是不斷跟她討論種種細節,務必讓她知道她應該了解的脈絡,她會如何受到影響,會不會遭到哪些惡意的互動。直到她覺得我太囉嗦為止。
回頭看,很奇妙的,對於她過去受到的創傷,這些話語變成一種陪伴,讓我和她都更有力量。因此有朋友問我,會不會覺得還好有我陪著她?
我完全沒有這種感覺。我覺得害怕。我怕有哪一樣事情顧慮不夠細緻,讓她受到傷害。
許多社會資源乍看豐沛,但一個卡一個,這種狀態讓我覺得孤立無援。我在一個距離之外都有這種感受,何況是身在其中的被攝者。
最終我只能說,在片中呈現的J,是她生命全貌的冰山一角。還有太多事我知道、看到、拍到,但不可以說。
影片製作中期,我因為經費嚴重透支,必須去申請補助。一位評審非常直白的跟我說:「等影片完成以後,妳等著被批死吧!」
我感到十分挫折。
【與恐懼的直球對決】
我必須坦白地承認,在剪接的過程中,我曾經因為太害怕而讓影片往勵志片靠近。影片架構已經有了:影片主角是社工,幾位青少年經過禮儀師和各種職涯體驗,對自己的生命有了不同的體悟。配樂催落去,催淚催淚再催淚。最後有一個光明的結尾,觀眾帶著希望回家。
影片架構出來之後,我感到十分慚愧。如果我剪出這樣的版本,接下來「導演的話」要怎麼寫?映後座談我要怎麼說?
我對自己無言以對,同時無顏以對。
我在研究所的研究以評論為主,我很知道如何做個文本,讓它因為「聰明的政治正確」而獲得掌聲。繞過所有的恐懼,避開可能的質疑,安全無虞。
剪接的過程像一段沒有終點的談話治療,我在其中和自己對話。一共剪了一百多個版本。每剪完一場就有十種聲音在我耳邊吵架。最後我決定和恐懼直球對決。
如果這次不面對恐懼,影片完成後,我將再也無法回答自己:創作是為了甚麼?
和恐懼對決的方式,是穿透它,而不是繞過它。那恐懼有點像一個超級颶風,我必須慢慢地穿透中心,經歷那些糾結與撕扯,然後看看我還剩下甚麼。
風撕裂我,我再將自己縫合。
這個過程歷時三年。
經過一次次的剪接,我知道我必須放棄「聰明的政治正確」,因為那只會讓我躲在安全傘下,自私的享受作品完成的快意。
每一次的剪接,必須檢視是不是細緻處理了文章前面提到的倫理問題。同時找到人物表現自身的方式。因此,才有了張娟芬在〈凶險的日常:我看《未來無恙》〉這篇文章中所看的日常感。
透過很深的看進拍到的素材,我看到素材本身的力量,以及鏡頭裡已經拍攝到的社會脈絡:空間裡看得出使用者的社會位置、人物之間的對話有社會關係。
素材裡面盡是飽漲的淚水、憤怒、失落、韌性、堅毅、歡笑。情緒飽滿到我不需要藉由剪接和配樂去堆疊甚麼。
甚至刻意不要堆疊情緒。有些時候節制是好的。
我的配樂夥伴是獲得金曲獎的柯智豪。剪接期的中期,他幫我做了大約十首配樂,我通通放進影片中。
後來一直刪,刪到剩下一首轉場音樂,一首片尾曲。
【以電影相遇】
很多人問我怎麼熬過這種過程。我想他們問的是:妳為什麼沒有得憂鬱症?
我很清楚這種壓力會產生很大的精神疾病風險,所以我靠有計畫的運動,讓自己身心平衡。主要是重量訓練和游泳,搭配規律的瑜珈。
我訂下目標,譬如兩個月後完成單腳側棒式、硬舉xx公斤…之類。有一次訂了一個目標:扛50公斤的槓片做蹲舉。達標那天,蹲舉中已力竭,但我不斷對自己說「加油!」。整套動作做完,我的眼淚也快要跟著汗水爆出來了。
游泳,我在上個月考上游泳教練了。不知情的人以為我多麼熱愛運動,其實這是自救機制的啟動。
運動方面的事,以後再多說,且擱下不表。
影片大部分的篇幅圍繞著兩位女孩的生活日常,但是她們背後結構性的問題,仍然應該呈現出來。找歷史素材的時候,找到39年前亞洲水泥在花蓮採礦的新聞畫面。問題是當前的採礦畫面不易取得。有一次和前輩柯金源柯師父聊天談及此事,他說:照緹,我最近正好要去花蓮,可以順便幫妳拍。
今昔畫面剪在一起,產生了一股巨大的力量,說明結構性因素之巨大。柯師父將素材給我的時候,我才知道他的「順便」是背著沉重的器材,爬了兩個小時的山,才抵達可以用鏡頭遠拍礦區的地點。為此我非常非常感謝他。
柯師父的作品《前進》在這次台北電影節也入圍了。有幸與提攜後進的柯師父以電影相遇,感到十分幸福。
【’If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it takes a village to abuse one’】
回到直面恐懼的過程。看電影《驚爆焦點》Spotlight,這部片談《波士頓環球報》記者揭發天主教會神父在波士頓性侵兒童的醜聞。其中的人權律師Mitchell Garabedian說了一句話:’If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it takes a village to abuse one’。「如果養育一個孩子需要整個聚落的力量,那麼摧殘一個孩子也是整個聚落的事。」
我的角色一半在內一半在外。就小範圍來說,我是outsider;就整個大範圍的社群來說,我是聚落中人。
在小範圍的脈絡,insider很難處理糾結其中的關係--因為太近而有很多難處。因此outsider,如我,可以發揮功能;在大範圍的脈絡,我也活在聚落中,當然應該接住我們的孩子。
如果有任何批評的砲火,就由我來承擔吧!
【從「受害者」到「反抗者」】
我不是那種對正義有盲目信仰的人。可能因為紀錄片拍久了,我看到的是非不是只有黑白兩色,而是有三百個灰階。在那灰階中充滿了人被結構拉扯的無奈。
在紀錄片倫理中,有一個重要的提醒:影片有沒有將被攝者塑造成無力的受害者?
主流社會對受害者有既定的刻板印象,受害者被套進影片設定的位置,只能乞求同情,失去力量,無法替自己辯解。也因為影片對受害者的再現,被攝者很難在這個位置上,賦予自己力量。
《未來無恙》中的兩位被攝者,不是受害者,而是反抗者。透過創傷經驗的敘說,重新成為主體。我要反問的是,當主流社會眼中的「受害者」準備好了,面向公眾,透過敘說創傷經驗,因此她得以繼續往前走。這時候,是誰不願意聽?這個巨大的社會結構,為什麼迴避?
【恐懼可以是毒藥,也可以是禮物】
製作《未來無恙》這7年來,我有一個體悟:恐懼可以是毒藥,也可以是禮物。
如果因為害怕而迴避它,它反而會成為回頭吞噬我的酷斯拉。如果勇敢地沉浸其中,不斷自我對話,問自己:我為什麼害怕?我怕失去甚麼?這些害怕失去的東西,如果都失去了,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最終,我會進入一個提問的核心:我是誰?
沉浸其中,誠實的哭泣、誠實的理解。恐懼的颶風的核心,有一個陰陽魔界。只有通過它的人才知道那裏面有甚麼。
用世俗可以理解的話語來說,那裏面有誘惑、有利益、有自私,也有人性之中值得尊敬的終極價值。
我很慶幸通過了這些詰問,得到恐懼送給我的禮物。
-
工作照是導演(右)和攝影師小伍在拍攝現場。
劇照攝影:江敬芳。
-
《未來無恙》電影製作發行計劃➤https://pse.is/GQVQ6
波士頓 神父 在 香港花生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主持:Agnes、Thomas)
第2節:疑點求證,揭露真相,《焦點追擊》講述美國波士頓郵報調查天主教教會包庇神父性侵兒童案件,拍得低調冷靜,肯定新聞從業員捍衛報導立場的專業精神。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fSO7OZBo74/hqdefault.jpg)
波士頓 神父 在 包庇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波士頓前樞機主教辭世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按讚加入上報粉絲團,觀看更多優質影音內容~ https://www.facebook.com/UPMEDIA.MG/?...➼按讚加入上報國際圈,帶你了解更多國際情勢~ ... ... <看更多>
波士頓 神父 在 名流電影粉絲團- 波士頓樞機主教管區內,頻傳神父不當性侵孩童的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波士頓 樞機主教管區內,頻傳神父不當性侵孩童的醜聞事件。教會知情卻視而不見,甚至暗中保護這群被指控性侵的神父,將他們派往別的教區,放任他們繼續犯罪。 ... <看更多>
波士頓 神父 在 [好雷] 驚爆焦點–談制度與行動- 看板movi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圖文版: https://weitzern.pixnet.net/blog/post/43491698
2001年,就在911發生前後,波士頓環球報底下的Spotlight小組在新任主編的要求下,調
查一起神父長年性侵兒童的案件,在調查的過程中他們竟發現這並非單一個案,而是一個
制度性缺陷而衍生的系統性犯罪,長達數十年,加害者及被害者的數量難以估計……本片
改編自普立茲新聞獎真實事件,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及最佳原創劇本獎。
雖然奧斯卡頒獎前就看過這部電影,但我一直覺得《神鬼獵人》(The Revenant)得獎機
率比較高,我原本私心偏好《間諜橋》(Bridge of Spies),特別喜歡 Tom Hanks 和
Mark Rylance 在冷戰氛圍中的特殊情誼和堅守價值的信念。沒想到獎項一路頒發,最佳
影片的大獎竟然是只獲頒最佳原創劇本的《驚爆焦點》(Spotlight),再重新爬梳這個
事件的始末之後,深深覺得一部電影的得獎不只是藝術性和政治正確,還包括其展現的精
神和態度,以及其對社會的深遠影響。
波士頓的天主教徒占絕大多數,波士頓環球報的訂閱者中超過 50% 是天主教徒,教會的
影響力無須贅述,當神父 Geoghan 猥褻兒童案爆發時,波士頓環球報並沒有放太多篇幅
做追蹤報導,一直到新任主編 Marty Baron 的到來,他是個不看棒球、不信天主教的外
來者,在他的堅持下,波士頓環球報的Spotlight小組開始調查這個案件。
他們自之前處理過另一個神父猥褻兒童案的原告律師 MacLeish 了解這類案子的處理概況
,然後向 Geoghan 案的律師 Garabedian 尋求協助,自報社的檔案庫蒐集神父名冊,然
後訪問受害者協會的組織者 Phil Saviano,在調查的過程中,他們發現 Geoghan 儘管犯
行長達數十年,被害者至少八十幾名,卻只是這類案件的冰山一角,神父猥褻孩童並非單
一個案,涉案神父的人數之廣遠高出他們的預期。
教會的獨身制度規定神父不得結婚,但性需求並沒有因此消失,許多神職人員的對於性的
心理狀態停留青少年時期,性伴侶和猥褻兒童變成一個隱而不宣的秘密,部分犯行的神父
甚至認為他們和男孩(而非女孩) "fool around" 能夠謹守他們的守貞的誓言。受害的
孩童多來自貧窮且缺乏父職的家庭,因為他們不易反抗,也不容易被發現,宗教信仰在他
們的心理佔了很高的比重,神父就像是神一般的存在,一開始,這些孩童覺得神父接近他
們是一種榮幸,然後陷入泥淖,他們被迫用這種方式認識性,當他們的心裡開始反抗,就
好像把宗教從他們的心中拔除,失去心靈的憑藉,加上家庭功能不彰,他們中的許多人用
酒精或毒品來填補心中的空缺,甚至走向死亡,因此曾為受害者的 Saviano 將他們這群
人稱為倖存者。
當這些神父被揭發,教會不會公開此事,他們得到的懲罰頂多是進入治療中心,他們的職
涯幾乎是頻繁地輪調教區,因為他們的行為並不會因為治療而痊癒,這幾乎是一種系統性
犯罪。2015年 New Yorker 專訪當初 Spotlight 的成員,Robinsons進一步闡述,神父的
的犯罪多半指涉為宗教上的「原罪」(sins),只要神父感到罪咎就可以被原諒,猥褻兒
童不被視為應該接受司法程序的犯罪,這些犯罪不經檢視就被視為個案,事實上早就應該
慎重看待加以研究,因為這些犯罪行為早已成為一種犯罪類型,在不同時期、不同個體的
身上一再發生。
"If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it takes a village to ruin one."
新主編 Baron 在第一次的工作會議上就問了環球報的成員, Geoghan 案的背後顯然還有
很多故事,為什麼 Spotlight 沒有做過調查?但對這份波士頓當地的報社來說,針對與
天主教會有關的犯罪案件進行調查擺明就是要對抗教會,加上閱報者中的天主教徒超過半
數,調查此案的行為對這些局內人來說是違反常識的,這些協助被害者的人無一例外地不
是非天主教徒,就是沒有那麼虔誠,此案原告律師 Garabedian 對調查成員 Rezendes 說
"It takes an outsider." 。身處其中的人們被制度限制了視野與行動,欲重新審視我
們習以為常的行為與慣例,需要一雙外來的眼睛。
作為一部電影,我覺得因為裏頭的演員沒有太多機會發揮演技,就是中規中矩,但這起事
件本身的意義大於電影的呈現(當然電影拍得很不錯),據報導,從2004年到2013年的十
年間,梵諦岡免職了 848 名猥褻性侵兒童的神父,懲戒 2572 名神職人員,教會已改變
以往的方針,但罪仍不論及主教。
本片之所以精彩,除了重新呈顯這個事件本身之外,它還揭露了另一個我們沒有意識到、
甚至不願面對的真相。
在 Spotlight 的調查過程中,他們發現 Phil Saviano 早在幾年前就曾把相關資料寄給
波士頓環球報,卻沒人在意,當時收到的人是 Spotlight 的督導 Ben,但當 Robinson
詢問 Ben 的時候,Ben 卻說 Saviano 之前根本就不可信;MacLeish 數年前因為擔任波
特案的原告律師而聲名大噪,但小組成員卻從受害者口中得知 MacLeish 多年來暗中「處
理」了多起類似案件,而他處理的方式正符合教會的利益,不在法院留下任何公開紀錄,
當 Robinson 質問 MacLeish 的時候,MacLeish 氣憤地說:他早在波特案爆發後就向波
士頓環球報告發十餘名涉嫌猥褻兒童的神父。
最關鍵的一幕是,在出版前夕,Robinson 在當天的會議上自白這些線索和證據早在我們
手裡,只是我們什麼都沒做。原來當初 MacLeish 就是將資料寄到 Robinson 負責的部門
,但 Robinson 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認真看待,甚至根本遺忘這件事情。我很喜歡 Baron
當下的註解:
"Sometimes it is easy to forget that we spend most of the time stumbling in
the dark. Suddenly a light gets turned on and there is a fair share of blame
to go around. "
有時候,當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突然被凸顯,人們很容易開始互相攻擊彼此。
「你當初為什麼沒有發現?」
「你當初為什麼沒有正視問題?」
「你當初為什麼毫無作為?」
其實有很多事情一直都發生在我們周遭,可能你的朋友遇到了什麼事,只是沒人留意;原
來家裡巷口轉角處,就有一棟治癒機構;可能曾經有人想要改變什麼,卻因為周遭的漠視
,而與結構同化。事情一直在發生,從來沒有停止,只是我們都視而不見,不知不覺。
事實是,與制度抗衡從來不可能簡單,因為個人所要面對的是法律、組織,和眾人的慣習
,所以 Spotlight 力圖證明主教對此知情已久卻毫無作為,他們必須直指制度才能造成
改變。然而,我們很容易忘記自己花了大部分時間在黑暗中前行,周遭的情況混沌不明,
人們步履蹣跚,試圖採取行動的少數人往往遭受體系的打壓,輿論的質疑,甚至彼此攻訐
,但正如 Baron 所說的,重點不是責任的歸屬或多寡,而是我們能否開始正視並傾聽我
們身處的世界,進而採取行動來糾正制度的缺陷。
--
延伸閱讀:
這篇 New Yorker 專訪 Spotlight team 的文章,雖然文長卻十分值得一讀。
“Spotlight” and Its Revelations, Sarah Larson, New Yorker, 2015/12/8
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sarah-larson/spotlight-and-its-revelation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73.70.207.2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58019762.A.E91.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