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SDGs國際論壇專題座談,桃市府分享永續城市推動經驗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25)日下午前往三創生活園區,出席「2021地球呼吸行動-SDGs國際論壇」,以「城市溫度與永續治理」為題,分享桃園的治理經驗。鄭市長表示,桃園在升格後人口成長約21萬,目前總人口數達227萬,無論是人口成長率或生育率皆為六都第一,市民平均年齡也是6都最年輕的城市;此外,在經濟部投資台灣三大方案中,桃園投資金額達2,429億元,佔全國20%。鄭市長說,在他擔任市長以來,全方位推動桃園低碳城市、綠色城市、永續城市及智慧城市四大目標,不僅通過「桃園市發展低碳綠色城市自治條例」,去(109)年也發表桃園推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自願檢視報告,期盼透過市民、公部門及企業間的協力關係,持續推動永續城市政策發展指標。
鄭市長談到,桃園在升格前托育公共化比例不到二成,市府在6年間增加84所公立及非營利幼兒園,達成公私幼據點數4比6的目標,並率先推出生育補助及育兒津貼等政策;此外,市府也規劃興建1萬2千戶社會住宅,3成保障弱勢家庭,7成提供年輕人居住,平均租金6,000元至 15,000元,社宅的低樓層並規劃公托中心及日照中心等多元福利設施,冷氣傢俱則採取租賃方式,期盼縮短世代間的差距,讓年輕人甜蜜多一點、負擔少一點。
鄭市長提及,去年桃園約有2萬青年求職,市府提供首度就業津貼最高補助2.1萬元,考取技術士證照或修習青年自主學習學分皆提供補助,青年平均投保薪資從升格前27,046元,提升至目前平均30,795元;市府也針對企業大型關廠事件協助勞資雙方進行協商,並採取進廠專案徵才、就業轉銜服務等方式,在華映及宏達電資遺案協助轉介員工就職。
鄭市長指出,復興區為桃園原鄉,市府協商3個加壓站送水到復興區,讓在地居民能有自來水可飲用,並增設ATM提款機、加油站及10座防災型基地台,山區道路也提升為市區道路等級,並成立6都第一所原住民族實驗高中,今(110)年羅浮高中將開始招生,期盼「桃原新政」讓原鄉居民生活更便利。
鄭市長提到,桃園市民卡已發行超過167萬張,整合交通票證、公共服務、多卡整合、多元載具、活動積點、消費優惠等6大類服務,提供31項智慧生活服務,並與聯邦銀行及第一銀行發行聯名信用卡,外籍配偶第1年即享有相同服務,創造市民認同感;鄭市長也說,桃園是全台電動機車的領航城市,二行程機車也淘汰最快,目前僅剩3.3萬輛,新購電動機車數量全台最多,達7.6萬輛,未來亦將推動生態物流車隊朝向電動貨車或油電貨車方向發展。
鄭市長也表示,為打造城市魅力綠洲,市府採取低環境衝擊工法,6年內興建40座主題特色公園;在海洋保護方面,桃園海岸有四大生態亮點,包括許厝港濕地、草漯沙丘地質公園、觀新藻礁及新屋石滬,市府與民間合作成立海岸巡護隊17隊、環保艦隊2隊、環保潛水隊3隊,致力推動永續海洋生態;而在河川治理方面,全面推動工業排放管制,污水下水道接管率由升格前5%提升至25%,預計4年內到達50%,包括老街溪、新街溪及南崁溪等11條主要河川逐漸恢復生命力,成為居民生活休閒的好所在。
今日包括市府研考會主委吳君婷、秘書處長顏子傑、新聞處長詹賀舜等均一同出席活動。
治理 學分 費 在 林欽榮Charles Li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智慧車流分析、強化科技執法 義隆電AI科技整合應用 為改善高雄交通提供新戰略思考
今天邀請義隆電子葉儀晧董事長及其旗下義碩智能公司的卓訓榮策略長(也是我在交通大學任教期間的教授好友)、胡中平副處長,以及交大的林健正教授等,一行人來高雄市府演講,為市府團隊展示其與中研院共同合作研發的AI科技應用技術—影像偵測辨識,搭配DBW駕駛行為輔助系統、大車盲點偵測(內輪差視野死角)等技術整合,為交通現況進行科學分析,進而提出解決方案。
午後,與義隆電子葉儀晧董事長團隊一席暢談與討論,為本府交通局智運中心、警察局交通大隊、養工處、觀光局、環保局等市府團隊成員,帶來極具啟發性的思考,這也正是陳市長所交付需要大力推動高雄發展智慧城市的初衷,需用科技來推動高雄城市治理的翻轉與革新,是城市發展必經之途,更是城市轉型的關鍵思維。
目前交通局刻正規劃新一代智慧運輸系統建置案,提出「三策略、四層次」,重新建構新一代智慧運輸服務系統。「三策略」指的是:
1. 健資料-健全資料來源
2. 深分析-強化AI分析與巨量資料演算
3. 展功能-連結整合交通治理策略
至於,「四層次」則包含感知層、網路層、平台層、應用層的發展架構,例如路口攝影機導入AI辨識功能,以感知層健全交通數據資料來源,而現有路口攝影機除了作為路況觀察使用,未來加入AI分析功能後,便可在下述面向發揮更大的功效:
1.交通資料蒐集:車輛軌跡追踨、車種、轉向流量統計、路口服務水準、尖峰小時分析。
2.智慧號誌控制:整合CCTV、TC設備資訊、AI智慧號誌控制策略。
3.科技執法:整合CCTV、AVI、TC、CMS設備資訊車輛、行人軌跡追踨、車輛違規行為偵測。
4.安全輔助:AI車輛異常行為偵測。
5.道路設施管理:AI道路異常狀況偵測。
此外,警察局交通大隊也在本市多個重要路口與易肇事路段,如大中華夏、博愛新莊、鳳頂過埤等處設置「多向違規監測系統」,結合AI車牌辨識與影像偵測技術;交通局也在中華時代、中華正勤設置機車違規轉向警示系統,共同運用科技執法,善用AI科技,藉由違規示警、及時提醒用路人,有效降低違規肇事發生率。
高市府將持續提升智慧運輸系統路側感知設備功能,並應用於路口肇事防制、科技執法等項目,積極向交通部爭取110~113年度智慧運輸系統發展計畫補助,我也期許市府團隊,莫忘初衷—「科技」只是手段,而真正讓市民幸福的關鍵,始終在於「人性」。
今日義隆電葉董事長演講說明其獨步全球的AI影像辨識技術,讓我瞭解到這類運用邊緣運算的數位演算法,不僅在科技執法與智慧車流等領域有極佳的效能表現,也可廣泛應用於防救災、觀光、環保等面向。
此刻正值中央編列前瞻2.0數位建設預算挹注於5G基礎建設與AIoT應用;期許我市府團隊各機關更應積極爭取相關預算補助,如交通局的新一代智慧運輸系統建置、路口安全防護警示應用計畫、公車式小黃2.0服務升級計畫等案件,經費需求逾億元;市府的智慧城市推動平台更應促使各局處明確出題,讓高雄成為開放性實驗場域,邀請ICT以及電信商各領域內,擁有智慧技術或專利的廠商量身解題,相信有越來越多的合作夥伴,會持續加入高雄智慧城市的行列。
治理 學分 費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政策諮詢報導
衛福部於2017年起全力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如今政策執行已屆滿四年,為了回顧攸關國民健康的重大計畫,本智庫於八月二十五日召開政策諮詢會議,會中邀請台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馮燕、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研究員吳靜如、台北市產業總工會理事長鄭雅惠、台中市前副市長林依瑩,就不同面向提供各自的見解與分析。
開場與會者就以自身使用長照服務的經驗,指出目前長照申請流程相當複雜,不易於民眾申請使用;根據被照顧者不同的情況,可服務的機構分為A級單位(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B級單位(複合型服務中心)、C級單位(巷弄長照站);除了三級單位之外,在長照系統中還有個管師、照服員、復健師等不同的角色負責不同的長照服務。這樣的分級結構,對一般家庭來說相當複雜;因此,當有長照需求時,每一個家庭都需要耗費相當大的心力,去洽詢長照資源,並等候評估入戶,大多數的家庭都無法負擔這樣的成本。
談及整體長照執行情況,中央補助長照經費雖逐年增加,然而實際執行情況不甚理想。舉例來說,106年與107年執行率僅達五成左右,其中智慧健康發展計畫只有不到三成,108年為了拉高執行率,放寬補助條件致使執行率提高達92%,但缺乏稽核管控的政策補助,造成不少專家學者對於品質的疑慮。另一方面,中央為了補足長照經費缺口,設立長照服務發展基金,並訂立額度目標,預計逐年成長至115年可編達736.48億。許多專家學者批評,今年僅預算400億的計畫,目標五年後要成長將近一倍的預算,迄今卻沒有穩定的財源,很難想像未來的長照計畫要如何實現。
根據研究統計,實際上在台灣照顧服務提供者,多數優先考量為家屬(61.2%)42萬人,再來是外籍移工(28.5%)20萬人、機構照顧(4.9%)3.4萬人、居家照顧服務(5.4%)。回到照顧現場,當家庭有照顧需求時,大多數人第一首選是從移工找起。此外,家庭照護類移工一方面不受勞基法管轄,同時也被長照政策體系排除在外,延伸出不少照護問題。
整體而言,台灣老年人口已達14.9%已屬於高齡化社會,每年家庭看護需求量都處於直線上升的狀態。若目前長照政策思維,都維持在將「長照服務視為商品」的話,恐怕只會創造出更廉價的服務品質,造成更惡劣的勞動條件。
長照2.0為實現在地老化,發展了龐大的照顧體系,但執行情形卻遭一線工作者批評不符實際需求,為了解長照政策執行情況,本智庫於九月八日召開政策諮詢會議,會中邀請婦女新知秘書長周于萱、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副主任謝雅涵、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副主任張筱嬋,各自針對長照政策不同執行面做分析。
開場與會者先剖析目前照顧服務的家庭困境,根據研究統計,台灣1153萬就業人口中,粗估有231萬人受照顧責任影響,因「照顧」離職約有13.3萬人。這些人所要面對的不僅是家庭的照顧需求,還有離開職場所需承擔的後果;因此長照計畫的核心應以「照顧不離職」為目的,減緩這些人的照顧負擔。但事實上,目前政策限制僅能提供22小時居家服務,這對有需求的家庭來說遠遠不足。
另有與會者指出,目前所謂A級單位(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發展未能符合初期的社區整合服務理念。有民眾不斷反映A級單位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甚至有許多A級單位的個案管理人員,連目前長照計畫能為個案提供什麼樣的服務都不甚清楚。此外,目前支付制度為單項服務支付,當家庭需要洗澡服務,就申請洗澡服務;需要交通接送服務,就申請交通接送服務;服務提供相當片段且缺乏完整性,不力於支持照顧者長期照顧需求與生活安排喘息,建議考量開發包裹式照顧服務,以因應照顧者需求與區域資源不足的問題。
最後提及長照服務員的問題,為了快速擴張人員帳面數字,目前在長照2.0的政策規劃底下,訓練時數僅需90小時,進入門檻相對低。即使如此,大多數人接受完訓練後,也未必都會投入長照產業服務,原因在於相同的工作內容,在醫院從事看護工作,或是自行出來接案當居家服務員,其薪資水準都優於待在政府的長照體系裏面。因此與會者建議政府考量政策時,不應僅考慮如何解決家庭長照服務的需求,也應更全面的思考這些家庭照顧者的培訓問題,以及後續就業支持問題。
台灣長照目前的問題,並不僅止於供給面不足而已,而是有更多的問題在於長照供給者缺乏支持體系。以目前台灣家庭照顧者的樣貌統計,平均照顧時間高達9.9年,每天照顧時間更是高達13.6小時。這些人不僅面臨家庭照顧壓力,同時還要面臨受到照顧責任影響,因而減少工時的壓力,此情況在台灣1153萬就業人口當中,粗估就佔231萬人。若政府沒有提供健全的政策環境,並給予民眾有充分的選擇權,減少被迫成為照顧者的壓力,家庭照顧者的失能與崩壞,將會是另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少子化社會來臨伴隨著高教冰河期,甚至連國立大學碩博士都出現招生掛零的情況,為了解高教產業實際情況,本智庫於九月十五日分別政策諮詢會議,會中邀請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副教授、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全國私校工會理事長,就不同高教產業面向提供現況與見解。
一開始與會者先談及整個大學發展歷史,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早期中世界的大學主要組成,是由一群學生對學術有興趣,找學術上有成就的老師教學,抑或是學者們對於傳授知識有興趣,找來一群學生來上課。無論何種方式都以學習為主體,直到美國地方州政府捐地給大學,要求成立理工學院,以此開始定調大學要為社會服務。後來台灣政府治理開始實施新管理主義,提供許多績效獎金補助,讓各個大學在指定的績效成績上做競爭,以至於學校為維護自身補助利益,各校之間不再合作。與此同時,私校在評鑑績效的壓力之下,為了追求補助與成績,會高薪聘請教育部門神(曾任職教育部高階主管的教授)協助學校評鑑。種種為應付評鑑績效的作法,衍生出許多高教問題。
另有與會者沉痛指出「政府喜歡把高教困境,歸類在少子化問題;這做法其實很危險,因為少子化是結果。不可能叫國民現在多生小孩來解決此事;執政當局不能把社會問題推給自然現象,然後雙手一攤表示束手無策」與會者指出高教私有化才是高教困境的背景根源,包含政府挹注教育資源不足,以及為節省成本縱容私人倚靠學費辦學,還有放任學校不計手段節省成本。各種私有化節省成本的手段,衍生出教學品質參差不齊、過高生師比等問題,嚴重影響本國高教品質。
與會者以自身私校多年經驗表示,我國私校高達三百多所,每年需照顧110萬名學生。政府干預私校相當密切,包含管制招生數量、教學品質、學雜費等等,但同時分配給予私校學生的資源卻相當稀少。整個教育資源在計劃經濟下分配相當不均。私校之所以今天會有經營上問題,在於與公校在招生市場上有著不公平的競爭,為了維持財務平衡,只能針對學生不斷減少教育支出,包含零學分服務學習、減少開課、大班教學、凍結師資等;針對老師則是不發年終獎金、扣減研究費、增加授課時數等。如此樽節支出,才能夠勉強持續辦學。
總結台灣高教問題,在於台灣大學數量太多,整體對教育的投資相當不足;以台灣為例,七間國立頂尖大學的預算加起來,幾乎僅等於中國二線城市武漢大學一年的預算經費。除此之外,政府隨著經濟成長,稅收逐漸增加,也因為少子化因素,學生數量減少,所以每一位學生能分配到的教育資源理應增加。因此政府應該要調整高教政策,從私有化思維轉向公共化的政策方針,才能夠解決現今少子化的高教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