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大招風》最佳電影,實至名歸
重溫一次這篇影評
[#沈旭暉每月電影評論] 《樹大招風》:如何重構回歸前十年的香港
杜琪峰、游乃海監製,三位香港新銳導演執導的《樹大招風》頗受好評,贏得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剪接」之餘,也掀動了不少香港人的情感。電影以上世紀末香港「三大賊王」的真實經歷為藍本,理應和一般「好人」的生活毫無交接,但偏偏令觀眾對回歸前夕、處在中英之間、黑白道漩渦中的世道人心,感到似曾相識,還可以借古鑒今。這就是高明。
「沈旭暉每月電影評論」的推薦目錄:
沈旭暉每月電影評論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沈旭暉每月電影評論] 《樹大招風》:如何重構回歸前十年的香港
杜琪峰、游乃海監製,三位香港新銳導演執導的《樹大招風》頗受好評,贏得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剪接」之餘,也掀動了不少香港人的情感。電影以上世紀末香港「三大賊王」的真實經歷為藍本,理應和一般「好人」的生活毫無交接,但偏偏令觀眾對回歸前夕、處在中英之間、黑白道漩渦中的世道人心,感到似曾相識,還可以借古鑒今。這就是高明。
沈旭暉每月電影評論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沈旭暉每月電影評論] 《玩轉4字頭》(While We Were Young):中年危機的全球投射
這齣電影上映時,除了發行商,還有很多朋友專門建議我去看,大概發現我的心境,和主角頗有相像;其實我早在飛機看過,也確有共鳴。一方面,自然是因為結婚生子後,常感到青春不再,卻對人生下一階段不感到雀躍,私人空間卻越來越被侵蝕,工作也失去挑戰,不時偷偷希望奪回自己的時光,這種「mid-life crisis」,在同輩中,自然十分普遍。另一方面,卻是因為電影講述的美式中產x文青家庭,也令曾在美國讀書的我,產生莫名親切感。而這一切,也可以從大選後的美國談起。
影片中,代表美國中產階級的,是一對居住在紐約市、人近中年,但尚未得子的夫婦Josh和Cornelia。他們的意識形態、生活習慣,可謂剛當選美國總統的特朗普代表的對立面。Josh 是一位紀錄片導演,早年曾拍出不少佳作,在業界開拓了一片立足之地,但如同多數中產一樣,進入了發展瓶頸期。在事業方面,他的創作靈感日益枯竭,雄心壯志日漸被消磨;他試圖繼續忠於早年創作的原則,用長達十數年的時間追蹤、記錄一個普通人平淡無奇的生活,再用冗長的記錄,試圖呈現背後某種「真理」。可惜,世界變化得太快,Josh 的思維,已經跟不上新時代,作品也不再得到業界、觀眾和金主賞識。在情感方面,Josh 面臨日復一日單調乏味的節奏,狹窄到只剩下妻子閨蜜的社交圈子,以至於夫妻出遊對他們而言,已是很久之前的記憶。
偽文青的背後:傳統精英Vs新生精英
可以說,Josh 的人生狀態,正是典型中產階級的中年危機:生活無憂,但卻平淡無聊,人生也在沒有目標。在學界,學者尚未對「中產階級」的定義和劃分標準有完全共識,但在不同分層模型中,Josh 夫婦這樣的人群,都被視為美國中產階級代表。他們約佔據美國社會人口1/3,也就是廣義的傳統精英,擁有一技之長,也有聯繫國際社會的能力,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獲得了一定認可,收入能夠維持體面的生活方式,往往看不起沒有受大學教育、粗豪沒有文化、除了金錢外別無追求的另一群人。但與此同時,他們仍舊感到通貨膨脹、撫養後代等經濟壓力,而且因為有精英的包袱,往往比另一群人更難宣洩,心理壓力也更大。
電影中的另一對主角,與 Josh 夫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對年輕、生機勃勃又充滿野心的「偽文青」,Jamie和Darby。兩個組合的crossover相當有趣:Jamie 因為與 Josh 有相同對紀錄片的愛好而相識,逐漸成為忘年交,Josh 驚訝地發現,Jamie這一輩「文青」,反而繼承了不少上世紀美國人文藝生活的傳統,如聽唱片、錄音帶、用打字機寫作、在市場外運動等。Josh 的生活,因爲這對年輕文青的闖入而發生巨變,他開始頻頻參與青年人的社交互動,彷彿要尋回失去的青春。電影結局自然是回到現實,Josh 將自己在拍攝圈的朋友慷慨介紹給 Jamie,最終卻發現 Josh 本來就是衝著自己的人脈而來,刻意交往只是為上位,拍攝紀錄片也只求成名,而非追求什麼人生體悟。
Josh 發覺自己被利用後,應該憤怒嗎?他起初自然覺得被出賣,但如果從文青活在當下的立場看,ends justify the means,在這個規則已被打破的亂世,也許亦是無可奈何的處世之道。當代美國文青不乏這樣一群人,他們一方面追求「復古」生活,來凸顯自己與世俗大眾的不同,另一方面又不避諱遵循世俗規則,尤其是在這個商業消費大行其道的社會。其實,他們不過是新一代精英,只是沒有跟隨原來的模式,也知道原來僵硬的社會架構,在新世代已逐漸崩潰,唯有各施各法,以求殊途同歸。在政治光譜上,這些文青一般公開支持民主黨桑德斯一類左翼、甚至綠黨,對特朗普、希拉里都不喜歡,但那只是他們身份認同的一部分;到了工作時間,他們往往可以出奇地務實,這種性格分裂,往往為老一輩文青難以理解,也難以認同。
「死藤水儀式」的象徵意義
那麽,傳統精英和新世代精英可以如何交融?影片有一個很值一提場景,就是 Josh 和 Jamie 從初識到決意合作的過程,這一情節中的催化劑,是一種美國偏鋒文青中頗流行的儀式:「Ayahuasca」。這在華語通譯為「死藤水」,是源自南美洲印第安部落的飲料。在印第安人傳說中,藤類植物具有意識,是大自然的靈魂,當地土著時常舉行一種通靈儀式,參加者飲用由藤類植物熬製成的飲品,這類飲品含有致幻成份,可以讓人在一段時間內產生視覺、精神上的幻覺,印第安人視為「通靈」,而在hipsters眼中,自然是另類迷幻藥。這儀式在20世紀末開始,逐漸在北美和歐洲流行,最熱衷的就是一眾真假文青。用「死藤水」後,他們追求「超感」體驗,將之視作個人精神的「升華」;根據服用者反饋,「死藤水」還具有「治愈」作用,能在短期內通過幻象,緩解心理和情緒壓力。或許正是因此,即便是步入中年的 Josh 夫婦,也在Jamie 等年輕人的帶領下,尋得暫時的慰藉。
回到現實,傳統精英和新生代精英,要水乳交融地生活,也殊不容易,因為雙方有一個根本的階級性差異:假如跟隨傳統階梯,新生代精英恐怕永遠爬不到前者的位置;但假如用其他手段超過了前者,傳統精英卻會覺得是旁門左道,或起碼是不知規矩。要他們共融,也許只有靠一泉一泉的「死藤水」,去放下各自心底裡的階級、社會包袱,對現在日漸崩潰的社會,產生要改造的共同目標,然後互補長短、也是各取所需地走下去。這樣,才是呼應「中年危機」的自處之道。假如還要像上一代人那樣天天擔心被取代,那樣,我們就真是老了。
#中年危機 #傳統精英 #新生代精英
沈旭暉 信報財經月刊 2017年1月
延伸閱讀:2016美國大選:精英政治的終結?
http://bit.ly/2exQz6b
沈旭暉每月電影評論 在 【堅離地傾174】于非:無論世界怎變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于非(王陽翎)是近年活躍網絡的時事 評論 員,由早年在《香港人網》,到在台灣《關鍵 評論 網》當編輯,再到現在主辦自己的平台《悶透社》, ... ... <看更多>
沈旭暉每月電影評論 在 [#沈旭暉每月電影評論] 東京奧運的動漫:日本軟實力再思在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沈旭暉每月電影評論] 東京奧運的動漫:日本軟實力再思 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里約奧運會閉幕禮,主辦方按慣例將臨近結束的時間,交給下一屆主辦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