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身電影的引路人】 #李行
有「臺灣電影教父」之稱的導演李行,19日因病逝世,消息一出,兩岸三地許多電影人同聲哀悼,為失去這麼一位前輩導師深深感慨。
李行出生於1930年的上海,大學時期於蘇州修讀戲劇,受費穆的《小城之春》影響,對電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但隨即因國共內戰被迫中斷學業,並輾轉遷徙至臺灣。
就讀師範學院期間,李行相當熱衷於表演,時常參與話劇社演出並擔任導演,即便退伍工作後,仍不改其志,總是主動尋求各種出演電影或加入製作的機會。
1958年,已出任多部電影副導的李行,終於迎來第一次執導的機會,處女作《王哥柳哥遊臺灣》不僅相當賣座,同時也掀起了臺語喜劇片的風潮,而他也陸續拍攝了《豬八戒與孫悟空》、《豬八戒救美》、《凸哥凹哥》、《王哥柳哥好過年》、《金鳳銀鵝》等電影,均取得不錯迴響。
1963年,李行改拍國語片《街頭巷尾》,這部電影不僅成了健康寫實路線的濫觴,也令他在被拒多次後終於成功進入中影。甫加入中影的他,即與李嘉合導了第一部彩色劇情長片《蚵女》,並獲得1964年亞洲影展最佳影片,隔年又再以《養鴨人家》拿下金馬獎最佳導演及最佳劇情片。
在寫實電影上獲得肯定,李行拍起文藝愛情片也毫不含糊,與瓊瑤合作拍出的《婉君表妹》、《啞女情深》、《彩雲飛》、《心有千千結》、《浪花》等電影,賣座之餘更捧紅了唐寶雲、柯俊雄、甄珍、鄧光榮、秦漢、秦祥林、林鳳嬌、張艾嘉一眾巨星。
1995年,李行獲金馬獎頒予第32屆終身成就特別獎,而這之前他已用《養鴨人家》、《路》、《秋決》、《吾土吾民》、《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早安臺北》在金馬累積了三座最佳導演和七部最佳劇情片,其中更於1978-1980年創下三連霸紀錄。
90年代開始,李行從專注個人職業生涯轉而為推展電影事業服務,不僅在金馬影展由民間主辦後接過主席之位,更積極推動兩岸電影文化交流,其執掌的十三年內,將金馬自原本的地區性獎項擴大格局,重新定位成全球華語電影的國際競賽,為後來金馬的輝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李行曾自述電影就是他的天命,他始終滿懷熱忱且樂於提攜後進,為臺灣電影留下難以抹滅的貢獻,回望近七十年的電影生涯,想來應是無愧於心,祝福他,一路安好。
#你對李導的哪部作品印象最深呢
#和大家一起來聊聊吧
#報時光UDNtime
來源:聯合報
日期:1979/2/15
攝影:張福興
圖說:導演李行在電影回顧展中表示他從事電影工作前後已廿個年頭。
歷史新聞
【1979-02-05/聯合報/07版/】
李行一心為國片前途而努力
電影圖書館為他舉辦回顧展
【本報記者黃寤蘭特稿】電影圖書館成立後舉辦的第一個活動,是為期一個半月的「李行作品回願展」。館方選擇了李行導演的十八部作品,從早期的台語片到最近的「小城故事」,放映給五百多位具有會員資格的人觀賞。
館方選擇李行的作品有很好的理由。李行的導演生涯前後二十二年,始終堅持著文藝片路線,從他的四十部作品裡,可以看出從民國四十六年到現在台灣文藝片轉變的趨勢,其中不乏影響風氣的作品。
四十部作品中,前九部是台語黑白片,第十部「兩相好」採國台語雙聲帶發音,是李行進入國語影壇的里程碑。第一部作品「王哥柳哥遊台灣」上下集即為製片人賺了大錢,李行就繼續走這種古裝滑稽喜鬧路線,又拍了「豬八戒與孫悟空」、「豬八戒救美」、「凸哥凹哥」、「王哥柳哥好過年」,「白賊七」及續集,「金鳳銀鵝」、「新妻鏡」等。矮仔財和李冠章是這個時期最受歡迎的明星。
那時歌仔戲盛行,「金鳳銀鵝」就是請戲班子來拍的電影,影棚搭在戲院裡,日夜兼拍,十天內要趕完,因為戲班子生意太好,超出十天就要算二十天計。日本片對台語片的影響也很深,「新妻鏡」就改編自日片,「兩相好」則模仿香港「南北和」、「南北兩家親」式的電影。
「街頭巷尾」是李行生命歷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點,這是他第一部國語片,最後一部黑白片,小銀幕,同步錄音。這部電影為國片影壇「健康寫實路線」的濫觴也使李行順利進入中影公司,成為彩色國語片的導演。這以前他屢次申請加盟中影都遭婉拒,「街」片上映時,當時的中影總經理龔弘才發現他的才華,而羅致旗下,簽了三年約。 進入中影,李行細膩而富鄉土色彩的風格得以發揮,連連導出「蚵女」、「養鴨人家」、「婉君表妹」、「啞女情深」等片,及與李嘉、白景瑞合導的「還我河山」,和一部非中影出品的「日出日落」。「蚵女」與李嘉合導,號稱台灣第一部獨立自製彩色寬銀幕電影,因為前此的數部彩色片「吳鳳」、「秦始皇」、「金門灣風雲」為中日技術合作,「梁紅玉」是小銀幕。不過「蚵女」底片仍是送到日本沖印的。這部片子打破國片在亞洲影展中抱鴨蛋或拿個童星獎的紀錄,奪得最佳影片獎。
細數前塵銀幕上 始終執著藝文片
「養鴨人家」是李行第一部獨立導演的彩色電影。那時黃梅調影片風行一時,「梁祝」在「蚵女」前造成空前轟動的紀錄,李翰祥來台創辦國聯公司,連連導出「七仙女」、「狀元及第」等賣座片,刺激台灣影業急起直追。「養鴨人家」再次得到亞洲影展最高榮譽,也是第一部進入香港市場的國片,以後黃梅調就漸趨式微了。
民國五十五年邵氏父子公司在香港闢雙麗(麗都、麗華)院線,專映國片,「還我河山」是開幕首映影片。這條院線持續了十餘年之久,最後終因國片失去了香港觀眾而為嘉禾合併。
「貞節牌坊」、「路」和「玉觀音」是李行摒棄市場因素純粹就電影藝術觀點而拍的作品,但這種嘗試卻使他因票房失敗而走入低潮,轉而朝「情人的眼淚」、「喜怒哀樂」、「羣星會」、「母與女」、「愛情一二三」等故事片發展。不過李行始終不曾放棄理想的創作慾望,「秋決」又使國語片壇產生一次震盪。
這以後李行走入都市型態浮華的文藝片階段,連連出品「風從那裏來」、「大三元」、「彩雲飛」、「心有千千結」、「婚姻大事」、「海鷗飛處」、「海韻」、「碧雲天」、「浪花」、「風鈴風鈴」、「白花飄雪花飄」等片,主角在甄珍、鄧光榮、秦祥林、林鳳嬌、秦漢等人身上打轉,和他前期風格迥異;其中只有一部「吾土吾民」特殊些。
近兩年,李行又企圖回到從前溫厚的鄉土風格,而拍出「汪洋中的一條船」及「小城故事」。他認為二十二年的導演生涯能為影壇證明兩件事,其一是電影事業需要按部就班由琢磨中成長,不是一夕可以成名的,其二是正統文藝片不會因潮流改變就倒下去,他還要繼續為國片前途奮鬥。
汪洋中一條船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海水藍民宿老闆鄭經理有許多感人的故事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台東縣卑南鄉海水藍民宿濱臨太平洋,與汪洋大海只隔一條馬路,風景優美,老闆鄭明秋曾經是領高薪的中華航空公司經理,後來為了照顧家人,還有與已過世妻子的生前約定,毅然決然辭去經理職位,返鄉到海邊開民宿,如今他身心變得健康,兒女也順利成長,每天都抱著愉快的心情工作。
鄭明秋是在人口稠密的台東市出生,因為父親常帶他到海邊遊玩,且傳授他有關大海的特性與知識,讓他從小就愛上海洋,常與親朋好友到海邊玩耍;成家立業後,更於十八年前在海邊買了一塊地,陪著父親一起釣魚,享受親子共遊的美好樂趣。
當完兵退伍, 他考上國泰航空公司當運務員,隻身前往桃園縣工作;兩年後,他轉往中華航空公司應試,順利考上營業員,每天默默的辛勤工作, 因此受到上級長官的重視與提拔,讓他的職位慢慢地爬升,最後登上營業處經理的位子,月薪多達十幾萬元。
由於工作壓力大,再加上妻子罹患癌症,嚴重到必須要他照顧,讓他得在公司下班後,立刻回家照料妻子,如此兩頭燒的煎熬生活,過了沒多久,他就得了憂鬱症,而且晚上常睡不著覺,開始過著每天靠吃藥維持身體健康的日子,苦不堪言。
當時,他的妻子心知自己活不了多久,擔心離世後,他們生育的一對兒女無人照顧,要求鄭明秋得想個辦法,讓他們的兒女可以過著無憂無慮的快樂日子,平安順利的長大。鄭明秋頓時想出一個開民宿的計劃,並把規劃告訴妻子,希望妻子能安心的養病,獲得認同也不再憂慮。
六年前,鄭明秋的妻子不幸棄世,他為了應驗對妻子生前的承諾,在心裡掙扎三年後,決定向華航提出辭呈,同事們對於他的舉動咸感驚訝,認為他輕易放棄甚高的收入,非常可惜,希望他能夠好好的考慮,但鄭明秋心意已決,毫無所動的打包離開。
返鄉後,鄭明秋很快就按照自己先前的規劃,把早年在台東卑南海邊買的一塊土地,親自動手打造一棟典雅美觀又舒適房子,取名為「海水藍民宿」開始對外營業,如此既有了收入又能照顧兒女,兩者得兼,可以安慰妻子在天之靈。
鄭明秋隱身在台東海邊開民宿,每天默默的辛勤工作,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揭開他過去的人生歷程,除了曾經是華航經理外,又發現他竟然是兩度登上國際新聞媒體的知名人物。
提起這些傲人的歷史,這要追朔到民國93年,鄭明秋帶著母親到泰國普吉島共度耶誕假期,當他們搭乘遊艇在海上乘風破浪前進,準備開往珊瑚島時,不料突然遇上規模九點零的強烈地震,接著就出現大海嘯,強波巨浪迎面而來,當時遊艇距離海岸約一百公尺,船上的廿四名乘客都以為就要沒命了,正不知所措。
所幸遊艇駕駛很有經驗,趕快把船頭對準海嘯來襲方向,讓船身隨波逐浪而不致翻覆,雖然船身被強浪劈了幾個大洞,但整個船幸好被沖到一座小島的山坡上,大家趕緊跳船跑到山頭,因此逃過一劫;鄭明秋後來協助傷者送醫、處理機位,把所有的團員平安帶回台灣,因此接受國際各大媒體訪問。談到這件差些奪命的驚險歷程,鄭明秋至今仍餘悸猶存。
三年多前,鄭明秋於農曆大年初四,與家人和朋友到台東海邊散步,發現沙灘上有一台有防水外殼的潛水相機,他們撿起來拆了外殼,發覺相機完好,並未生鏽,回家後從相機裡取出有點受潮的記憶卡,放進電腦讀取,螢幕畫面出現一名金髮少女,研判就是相機主人。鄭明秋猜測相機可能來自綠島或澳洲小島,後來從相機中一張寫有遊艇小字的照片,於是透過Google搜尋,再請華航夏威夷分公司總經理確認,終於查出,原來這台相機是從夏威夷的茂伊島,經過五年半時間,漂流近八千公里,慢慢地漂洋過海來到台灣,相片還完整保存,實在是個奇蹟。
鄭明秋希望幫相機主人找回珍貴的回憶,於是透過華航夏威夷分公司通知夏威夷政府和當地觀光局及媒體,展開尋人任務。華航在夏威夷公開尋人的消息,拜網路科技之賜,國外媒體及台灣媒體先後報導,同時華航也成立臉書專頁,才兩天時間就圓滿達成任務,失主是住在美國喬治亞州的史卡蘭女士,不久即順利的把相機交給失主。這個故事在美國爆紅,甚至登上國際媒體,不僅為華航做最好的公關廣告,更替台灣做了最佳的國民外交。
鄭明秋在航空界服務了大半輩子,只為了與亡妻的約定,才57歲就決定提早退休,在後山台東卑南鄉海邊開民宿;他開的「海水藍民宿」空間屬開放式,面對太平洋,與海只有一條道路及一排椰林之隔,坐在室內或陽台就能望見浩瀚大海,今人心曠神怡。經營民宿這些年來,鄭明秋看著自己的一對兒女快樂成長,先前罹患的憂鬱症早已痊癒,晚上也不必再吃安眠藥入睡,同時亦結交許多新朋友,讓他越活越年輕,越活越愉快。
汪洋中一條船書 在 看書的日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日常書摘
希臘三部曲改編影視!】
看到毛尖的影評才知道,原來杜瑞爾的《希臘三部曲》ITV改拍成電視影集(譯名《德雷爾一家》),而且已經播完三季!要找時間來看影集~另外,則是想辦法找找BBC電影版
----補上《我的家人和其他動物》的作者自序----
【作者自序】被告答辯
這本書講的是我和家人旅居希臘科孚島前後五年的故事,本來我打算以緬懷追溯的形式,記載島上的自然史,可惜我犯了一個大錯,一開頭就把我的家人介紹進來。他們一旦擠進文稿之間,便各據章節,呼朋引伴。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耍弄不少詭計,才零散搶回幾頁,專心描述動物。
我盡量準確而不誇張地描繪我的家人,忠實呈現他們在我眼中的模樣。關於他們的諸多古怪行徑,我想應該解釋一下:住在科孚的時候,我們都很年輕,大哥賴瑞二十三歲,萊斯里十九歲,瑪戈十八歲,純潔而易受影響的我最小,才十歲;我們一直不確定我媽的年齡,因為她從來都記不得自己的生日。我只能說她的年紀老得足以做四個孩子的媽;我媽並堅持要我報上她是寡婦的身分,她洞察世態地說:人言可畏啊!
為了把五年內發生的許多愉快生活經驗及觀察心得,囿限在少於《大英百科全書》的篇幅裡,我不得不做些刪減及剪接的工作,犧性情節的連續性,同時也被迫放棄不少本來想敘述的人物及插曲。
沒有下列這些人的熱心協助,本書不可能完成。我之所以提他們的名字,是為了讓讀者知道哪些錯該怪在誰頭上。
因此,我在此感謝:
席爾鐸.史提芬奈迪斯(Theodore Stephanides)醫生。一向慷慨的他,允許我引用他撰寫關於科孚島,但並未出版的材料,並提供我許多特爛的雙關語。(我用了一些!)
我的家人。畢竟是他們在無意之中提供了我許多題材,而且在我寫這本書的過程當中,也很熱心幫忙,每當我詢問起一件往事,便兇巴巴地爭論不休,極少達成共識。
我太太。讀原稿時她笑得前俯後仰,讓我十分得意。可是後來她告訴我,她笑的其實是我連篇的錯字。
蘇菲,我的祕書。文章裡所有的逗點都是她加上去的,她還狠心地劃掉許多副詞、形容詞。
我要特別感謝我母親,這本書是獻給她的;她像溫柔、熱心、又善體人意的諾亞,帶著一船稀奇古怪的人和動物,熟練地航過人生的汪洋,不斷面對叛變的危機,以及十面埋伏的銀行透支及揮霍浪費的險灘。她從來不確定船員是否讚許她的航海技術,只知道出了任何差錯,倒楣的鐵定是她。航行結束後,她還倖存,簡直就是一項奇蹟;更神奇的是,她的神智還挺健全。大哥賴瑞說得對,我們都應該對我們教育她的方式感到自豪,她有今天的成就,全是我們的功勞。她已深得涅槃,無驚無懼。最近這個週末發生的事就是個好例子,她一個人在家,收到一堆木箱,裡面裝有兩隻鶘(pelican)、一隻朱鷺(scarletibis)、一隻禿鷹和八隻猴子。平庸之人面對這種突發狀況,想必束手無策。但我媽可不同!週一早晨我看見她在車庫裡被隻氣呼呼的鵜鶘追得團團轉,卻仍鍥而不捨地想餵牠吃罐頭沙丁魚。
「真高興你來了,親愛的,」她氣喘吁吁地說:「這隻鵜鶘有點難纏。」我問她怎麼知道那些動物是我的,她答道:「當然是你的,親愛的!還有誰會寄鵜鶘給我?」
在幾個小孩裡面,至少她還挺瞭解其中一個。
最後,我要強調一點:所有關於科孚島的軼聞趣事都如假包換。生活在科孚島上,有點像活在彩色繽紛的低俗鬧劇中,那整個地方的氣氛和魅力,可以用我們家以前那張海域圖上的一段話做總結。那張圖詳細繪出科孚島以及附近的海岸線,但底下有一條小小的鑲邊,註明:
小心!由於標示淺灘的浮標經常移位,船員航行這一帶海域時,請自行保持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