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治時代開始,六本木就是日本陸軍第一和第三連隊的駐紮地,從而發展成陸軍軍人所居住的區域。現在位於乃木坂的國立新美術館的入口處,就有著舊步兵第三連隊的軍營模型。而現在的東京中城(東京ミッドタウン/Tokyo Midtown,後文介紹),則是當時大日本帝國陸軍第一連隊的駐紮地。而這兩個陸軍連隊,也正是發生於昭和11年(1936),日本陸軍的部分「皇道派」青年軍官與士兵對政府及軍方高級成員中的「統制派」進行刺殺的2・26事件之主要成員。而既然六本木當時是做為軍隊的用地,可以想見,當時這裡不但不是鬧區,而且也沒有什麼居民,因此才能給予軍隊如此龐大的用地。而在江戶時代,六本木則完全是個鄉村。元祿時期(1688~1704)的俳句詩人,松尾芭蕉的弟子服部嵐雪,從曾描述當時的六本木總是聽到老鷹的悲鳴聲與蟬鳴。就算是到了明治初年,這裡還是有著田野的氣息。到一直到甲午與日俄戰爭之後,六本木才染上了軍事重鎮的色彩。
而在昭和20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美軍便順理成章地接收了這些軍事設施,並建立了被稱為「哈迪軍營」(ハーディー・バラックス/Hardy Barracks,這個名稱是為紀念1950年7月1日韓戰的任務行動中,一場飛機事故二十名死者之一的「埃爾默·哈迪伍長」)的美軍基地。而這個美軍基地現在則是赤坂新聞中心(Akasaka Press Center/赤坂プレスセンター),是東京二十三區內唯一一座駐日美軍基地。而那時被美軍佔領下的日本的六本木,由於美國人非常地多,因此被稱為「東京租界」。也因為這樣,六本木逐漸開了以美國人對象的商店與餐廳。其後附近又開設多間電視台,加上這裡本來外國使館就多,於是這裡便演變成酒吧、舞廳等夜店林立的鬧區。1961年,日本料理「瀬里奈」最早在此創業,販售高級的神戶牛與螃蟹料理,直到現在(瀬里奈 本店 (せりな):東京都港区六本木3-12-2);1963年創業的「香妃園」則是中華料理,就開在「瀬里奈」對面棟的二樓,燉雞麵是其招牌料理,從開幕之後,這裡就是各大電視台、廣告公司和從事其它大眾媒體的從業員與藝人深夜流連於六本木的「御用」餐廳,其菜色多達200種,營業時間則是直到凌晨四點(東京都港区六本木3-8-15瀬里奈ビレッジ2F)。
而早在昭和19年(1944)就在六本木開業的義大利餐廳「安東尼奧」(アントニオ),則是在昭和60年(1985)搬到了南青山的現址,第一代老闆Antonio Cancemi,於校長為墨索里尼的料理學校畢業後,就指派給了是前義大利海軍司令官做為廚師。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在這些六本木的餐廳老店中,只有「安東尼奧」是在日本二戰戰敗前就開了的。這是因為那時日本與義大利是同盟國,因此他隨著他的老闆由義大利來到盟國日本。現在「安東尼奧」則由第二代和第三代延續的他的理念,繼續經營著這家餐廳(Ristorante Italiano ANTONIO'S & ANTONIO'S DELI:港区南青山 7-3-6 南青山HYビル 1F)。
隨著1952年舊金山對日和約的簽定與1953年韓戰的停戰,日本逐漸由戰後的蕭條與混亂中走出,而美軍的佔領也告一段落。美軍走了,原先在六本木開的那些專門針對美軍做生意的商家、餐廳、酒吧和夜店,也隨之被年輕的哈美族擁入。他們曾經在戰後邊追的美軍吉普車後面,邊跑邊說「Give me chocolate!」現在,他們則是穿著夏威夷衫,戴著太陽眼鏡,以美式風格走在時代的先端,流連於夜色朦朧的六本木街頭。1958年12月23日,東京鐵塔落成,六本木成了「離世界第一高塔最近的町」,更是吸引了全日本年輕人的目光。1959年之後,「六本木族」出現了。昭和36(1961)年,渡邊麻理(渡辺マリ)的歌〈東京動動趴女〉(東京ドドンパ娘)大賣後,更是吸引了愛跳舞的年輕男女湧入六本木(「動動趴」(ドドンパ)是美軍佔領日本期間,由菲律賓傳入的一種曼波舞曲)。
昭和39年(1964)的東京奧運會之後,隨著地下鐵日比谷線的開通,加上都電和巴士,鄰近銀座又可以在澀谷轉乘的六本木更進一步地成為了年輕人集結之處。整個1970年代,迪士可舞廳一家又一家地開。到了1980年代的泡沫經濟時期,以當時地上十層,地下兩層樓的六本木廣場大樓(六本木スクエアビル)為中心,共有數十間迪士可舞廳。後來,隨著泡沫經濟的崩壞,在1990年代的時候許多這裡的迪士可舞廳紛紛倒閉,取而代之的是卡拉OK與日式小酒店キャバクラ,六本木廣場大樓也在2007年,由於已經老朽,再加上再開發計劃必須拆掉而封館。
以前比較常住在新宿時,其實因為去六本木還是要轉車,所以還是沒那麼方便,直到都營大江戶線於2000年(平成12年)12月12日全線開通後,才能新宿直達六本木。現在要去六本木,除了有最早開通的日比谷線外,還可以坐南北線到麻布十番佔站或六本木一丁目站,坐千代田線到乃木坂,以及坐都營大江戶線到六本木站或麻布十番站。
那麼,現在的六本木呢?從軍隊之町、美國之町,到年輕人之町,六本木還有什麼新的樣貌?
要這樣說起來的話,那就是六本木突然多了好多美術館和藝廊了,而這些美術館和藝廊的出現,則與兩棟最新在六本木登場的建築物有關,一是2003年(平成15年)開業的六本木之丘(六本木ヒルズ/ろっぽんぎヒルズ/Roppongi Hills),一是2007年(平成19年)建成的東京中城(東京ミッドタウン/とうきょうミッドタウン/Tokyo Midtown)。
同時也有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Shaun&Nic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伊勢國桑名的刀匠。 於文龜時代的稱呼為右衛門尉。 在戰國時期,被視為能打造出最為鋒利刀刃的刀匠一族之初代人物。 (雖然也有將貞治所鑄的村正刀視為初代,傳承三代至應永年間的江戶時期資料,不過 能夠確認到,由村正一族所打造的最早作品是文龜元年之物。 因此,本作將文龜元年的村正給視為初代) 應永時代...
江 戶 時代 戰爭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港區之美:
「芝」(しば)是東京鐵塔的所在地,位於港區的東半部,與麻布、赤坂、四谷、牛込、小石川、本鄉都屬於「山之手」(山の手/やまのて)區域。在這裡我們趁機會來介紹一下東京被分為最大的兩個區域,一個就是山之手,另一個就是下町。
很多讀者應該都看過日本作家池井戶潤原著,2015年由TBS電視台翻拍為連續劇,由阿部寬主演的《下町火箭》(下町ロケット/したまちロケット),也常聽到下町風情之類的描述。在東京,「山之手」與「下町」是自江戶時代以來,就將江戶/東京的風土民情一分為二的一個區分,「山之手」是優雅的,而「下町」是直爽的;「山之手」是高級的,而「下町」是庶民的這樣的印象,深深烙印在東京人的心中。不過,這樣的劃分卻並非是自然形成,而是人為的。東京的地勢是由東北部的武藏也台地往西南越來越低,而比較高的山區或靠近山的地區就被稱為山之手,下町指的則是位於下方、面積廣大的町,也就是江戶川、荒川等河川匯流於東京灣,由泥沙堆積而成的,稱為東京低地的,包括淺草、神田、日本橋、本所、深川等地的三角洲。由於江戶時代的幕府在推動江戶的造町計劃時,為了準備寬廣的空間給來自各地的武家建造宅邸,於是便把山之手劃給了武家,而讓商人和工匠們集中居住在下町。進入明治時代後,這樣的劃分依然維持著,居住在山之手的,都是官僚政治家和軍人等上流階層,下町則依然是商人和工匠的居住地。久而久之,山之手與下町便發展與承襲了各自不同的特質。以現在東京的行政區劃分來看的話,山之手包括了千代田區西部、新宿區東部、港區、文京區。而在大正十二年(1923)的關東大地震後,出現的在豐島區、中野區、杉並區、世田谷區、大田區等新興住宅區,也被認為屬於山之手區域。而下町則包括了中央區、千代田區東部、江東區、墨田區一帶,並在關東大地震後,隨著災民的移入,擴大至葛飾區、足立區和江戶川區。
昭和33(1958)年,由有著「塔博士」之稱的日本耐震構造之父內藤多仲所設計的東京鐵塔,在港區芝的芝公園完工了。內藤多仲博士於留學美國時,由於受到拿掉隔板而導致行李箱壞掉的經驗,以及船隻結構所得到的啟發,研究後發明了剪力牆結構計算理論,先後設計了1954年完工的名古屋電視塔、1956年的第二代通天閣、1957年的別府塔、札幌電視塔,以及1964年完工的博多港塔,加上東京鐵塔,被稱為「日本高塔六兄弟」。
東京鐵塔矗立於一個公園之中,這個公園叫做芝公園。芝公園在1873年(明治6年)開園,上野恩賜公園在1876年開園,兩者都是東京歷史最久的公園。但其實,這兩個公園原本都是江戶時代重要寺廟周圍的綠地,前者為增上寺(ぞうじょうじ),後者是寛永寺(かんえいじ),而且兩者都是為了封住江戶的鬼門而興建,還都是歷代將軍的菩提寺(供奉祖先牌位的寺廟),埋藏著歷代將軍的遺骨。不過,由於在戊辰戰爭江戶無血開城後,駐守上野的幕府軍彰義隊堅守寬永寺,在新政府軍的猛烈進攻下,寬永寺內超過半數的建築物都毀於一旦,因此榮光不在。而增上寺的規模雖不及寬永寺,但只有寺內的五重塔與德川家靈廟在二戰時燒毀。
江 戶 時代 戰爭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1860 年臺灣開港通商後,自此捲入西方強權在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角力。
一方面,南臺灣海域歷來海難頻繁,不時有漂民被視為入侵者遭原住民殺害;而清廷長年將瑯嶠一帶視為「化外之地」,治理態度消極,國際強權因而獲得可乘之機。
相隔不到十年的「羅妹號事件」(1867)、 「牡丹社事件」(1874),便是強權藉口船難爭端、嘗試搶占臺灣的例子。
當時,以漢人為經營體系的糖、樟腦、茶葉出口,讓臺灣躋身世界貿易體系。不過從考古學調查,被清國視為化外之地的原住民部落,也並非與世隔絕。
1980 年代在墾丁一帶發現的「社頂遺址」,石棺內採用屈肢蹲踞葬、複體多次葬,判斷是古時排灣人盛行的墓葬形式。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郭素秋副研究員進一步做考證。
她將考古挖掘的社頂、龜子角遺址地點,與 1904 年日人繪製的「臺灣堡圖」套疊,進行古今比對,證實了這兩處應該就是「羅妹號事件」中力戰美軍的主角──龜仔甪社的相關遺址!
剽悍的龜仔甪社族人,是否孤立封閉、鮮少與外界接觸?考古研究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社頂遺址的陪葬品相當精緻豐富,有銅環、瑪瑙珠、玻璃珠,閩粵的瓷碗、瓷壺,甚至還有西班牙、墨西哥銀幣,都出現在排灣部族的石棺內。這些充滿「異國風味」的器物,與其他排灣遺址的考古發現相當吻合。
「從屏東牡丹鄉、滿州鄉、來義鄉的出土文物,大概三四百年前,原住民就大量使用福建燒製的陶罐和青花瓷。」
郭素秋解釋, 來義、恆春半島等排灣舊社皆位居深山,但從考古挖掘的出土文物,十三至十五世紀(宋元時期),部落已經出現福建的青瓷、白瓷。
十七至十九世紀(明清時期),排灣族家屋的出土文物,幾乎看不見部落傳統的手製軟陶,中國閩、粵陶瓷器取而代之成為日常用品。
來義舊社甚至挖出日本江戶時代的銅錢。
上述種種的考古發掘意味著:
「三、四百年前,深山部落與外界已有活絡的交流往來,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度很高,也是海外陶瓷器的消費者。」
「我完全沒料到會找到這麼多海洋性器物!部落看起來很山區、很邊緣,但並不是一般想像的貧瘠和無知。他們大量使用舶來品作為日用品,代表可以穩定地持續取得這些器物。」
郭素秋打趣地說,「其實部落可能過得挺好的,有大鐵鍋,還能用銀幣、瑪瑙珠、瓷碗陪葬。」
但這些海外器物,怎麼遠渡重洋到達南部深山?西班牙、墨西哥銀幣,又怎麼來到龜仔甪社的石棺裡?
目前仍是待解之謎。郭素秋推測,因緣於大航海時代下的殖民浪潮與全球貿易,讓遠在墨西哥的銀幣、菲律賓(西班牙殖民地)的物資,有機會飄洋過海。
同一時期的福建,也出現類似銀幣,隱然勾勒出在美洲墨西哥城、菲律賓馬尼拉、中國廈門、臺灣瑯嶠之間輾轉流通的貨貿關係。
透過出土文物、文物的使用痕跡和記號,對照歷史脈絡,考古學家雖無法完全還原銀幣流通的路線,卻獲得了一幅全球尺度的圖像,映照出各地人群透過戰爭、殖民、貿易產生的連結。
而從這一枚銀幣,也隱約窺見臺灣原住民曾在全球貿易舞臺「參一腳」。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1867 年發生在恆春半島南端的「羅妹號事件」,深刻地影響了臺灣日後的發展。
看完公視年度大戲《斯卡羅》,想要更認識這段臺灣歷史?想要理解歷史上各族群在事件中如何互動,並在國際關係中彼此角力?想要知道劇情與史實有哪些差異?
鎖定故事的FB和IG,我們會隨著劇情發展,分享相關歷史知識。和我們一起認識這段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歡迎一起邊看邊討論!
#斯卡羅 #瑯嶠 #原住民 #排灣族 #龜仔甪社 #陪葬品 #社頂 #社頂遺址 #舶來品 #貿易
閱讀完整文章:
【研之有物】▹《斯卡羅》真實考古揭密:羅妹號事件中擊退美軍的排灣族,其實是熱愛舶來品的大戶 https://bit.ly/2VyeTR3
江 戶 時代 戰爭 在 Shaun&Nic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伊勢國桑名的刀匠。
於文龜時代的稱呼為右衛門尉。
在戰國時期,被視為能打造出最為鋒利刀刃的刀匠一族之初代人物。
(雖然也有將貞治所鑄的村正刀視為初代,傳承三代至應永年間的江戶時期資料,不過
能夠確認到,由村正一族所打造的最早作品是文龜元年之物。
因此,本作將文龜元年的村正給視為初代)
應永時代約為西元1394~1428年左右
在『英靈劍豪七番勝負』中做為抑止力所派遣的英靈,在白紙化的地球中則作為受到
『異星神』召喚的英靈登場。
有關其內在,真相究竟是──
「啊啊?
才沒有什麼謎團還是不可思議的啦!
我只要能接到令我滿意的工作這樣就夠了!」
身高/體重:167cm‧58kg
出處:史實
地區:日本
屬性:混沌‧中庸
性別:男性
「把一個臨死前的老爺子內心,放在一副可以放肆胡鬧的身體裡頭。
這就是人家說的返老還童嗎?」
〇性格
為了鑄刀而奉獻生涯的老人。
雖然在現世時的外觀是名精壯青年,不過精神面反而趨近於晚年狀態。
充滿活力,毫無迷惘,不會耿耿於懷的性格。
說話毫不留情,就連客套話也算不上好聽。
雖然乍看之下會令人覺得是個冷淡之人,一旦試著與他來往過後則是很會照顧他人。
有著助人為樂的個性。
雖然這算是村正本人的性格沒錯,不過也算是所依附的肉體的性格。
……又或者說,成為他所依附的這副身軀的少年能夠安然邁入老年期的話,就會形成了
這麼樣的人格吧,這麼一回事。
不論對象是誰,不論內容為何,一旦收到工作委託的話,就會抱有著將其『完成到』
能令自己感到滿意般自豪的(熱愛)工作之人。
雖然為了工作,有時也會用上冷酷‧無情的手段。
不過唯獨不會接下骯髒工作的樣子。
在鍛造了為數眾多的刀劍的戰國時代,於日本各地的無數刀匠建起了工房。
有時,他們也會一同親赴戰場,在戰場中修理毀損的刀劍。
據說其中又以身為伊勢國桑名刀工的千子村正身為名匠而為人所知,尤其是三河的武士們
會特地尋求他的刀劍。
村正一派的刀劍有著傳說。
是作為妖刀,為德川將軍家帶來禍害之物。
用於斬殺家康的祖父‧松平清康所用之刀,
斬殺其父‧廣忠所用之刀,
為長男‧松平信康斬首時所用之刀,
並且割傷了家康本人之刀……
據說不論哪一把刀,上頭都有著「村正」的刀銘。
作為名刀,殺害德川的妖刀。
為人所懼的村正。
在眾多的歌舞伎,故事流傳中,『村正』都作為嗜血妖刀出現。
也有出自於德川敵對者的傳言。
據說西元1651年,企圖顛覆幕府的由井正雪便是村正的持有者,而在『名將言行錄』中
真田幸村也是其持有者。
在幕末時期則是由西鄉隆盛為首,倒幕派的志士們都在追求著村正刀。
據說於戌辰戰爭時,東征大將軍‧有栖川宮熾仁親王則佩帶著『村正』刀。
○陣地作成:A
千子村正將自身的工房──
鍛造場作為據點進行活動。
當然這與魔術師們的工房有所差異,不過據他的說法則是作為從者現世時而被賦予了
Caster的職階技能。
作為工匠們的領袖而言,具備著極為罕見的陣地作成技能。
○刀劍審美:A
與藝術審美似是而非的技能。
針對武裝的理解。
並非寶具,而是只要對一般的武器瞧上一眼,便能理解應該要以什麼方式用於戰鬥。
在A級以上的情況下,就連刀劍以外的武裝也能進行掌握。
對我方而言能夠給予準確的提議而發揮作用,對敵方而言則是能夠看穿其弱點。
〇當代不吉:B
圍繞著擁有村正刀銘的刀劍之傳說,也就是『妖刀村正』此一傳說由來的技能。
據說經由千子村正與其一派之手所打造的刀,會對身為支配者的德川家帶來災禍。
在FGO中則是作為『針對執政者‧王的特攻』而發揮作用。
〇樣物:B+
試用品。
也可說是試砍,試劍術。
用於測試刀劍鋒利度,性能的技法。
千子村正能夠隨心所欲的,引發出被他握在手中的武器所具備的威力。
只要他有心的話,甚至能夠僅憑一次揮舞就使出足以令武器自毀般程度的最大威力。
〇宿業之眼:A
肉體所具備的潛在能力。
技能‧千里眼的亞種。
令靜止視力‧動態視力一同提升。
只針對戰鬥行為所特化的能力。
這副身軀本應……是無法像千里眼那般看穿命運的,然而基於村正窮極一生於火焰當中
凝視著『宿業』的價值觀之故,鷹眼並非只是緊盯獵物,而是連位於其前方的因果亦能
將之貫穿。
〇焰:EX
賭上所有身心靈,足以將自身燃燒殆盡般的鑄造鍛鍊。
「一切的收斂,一切的宿願,一切所不屬前世之業因──
悉數只為,達至如今的一刀」
『無元劍製』
等級:A+
種類:對人寶具
範圍:1~10
最大捕捉:10人
Tsumukarimuramasa。
創造出究極一刀的寶具。
藉由展開特殊的固有結界
(據說與英靈Emiya所具有的『無限劍製(Unlimited‧Bladeworks)』相似)
變為無數的劍之荒野後,擊碎所有的劍令其如雪花般飄散,在千子村正的手中僅剩下唯一
的一把刀。
將時間與空間,連同因果斬斷的一刀。
刀銘為「都牟刈村正(Tsumukarimuramasa)」。
都牟刈所指的便是都牟刈之太刀(都牟羽之太刀)。
也即是從素盞鳴尊所殺掉的八岐大蛇,有著八頭八尾的紅眼妖怪──有著橫跨了八座山谷
與山峰般巨大,日本最大的災害龍尾部所現身的神器‧天叢雲劍/草薙劍一事。
#FGO #千子村正
江 戶 時代 戰爭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住在淡水20年,完全沒有發現,原來農會超市停車場裡的那塊石碑,是日治時代的遺跡。整個台北地區現存 4 塊動物慰靈碑,淡水就有一塊。淡水「#畜魂碑」建立於昭和18年(1943),位在水源街上,現址為淡水農會超市。這裡在日治時代為公設屠宰場,目的在方便收稅且保持公衛,並引入日本佛教慣習,立碑用以安慰被宰動物的魂魄。(真辺将之,2017)
.
▓ #動物慰靈的信仰
.
在日本的傳統宗教中,原本就有滿滿的動物信仰,像是大神神社的「蛇」、稻荷神社的「狐」、日吉大社的「猿」、春日神社的「鹿」、大鳥神社的「鷹」。因此,當佛教不殺生的概念傳入後,形成一種自然共生思想(佐藤衆介,1992)。
.
所以,從天武天皇的「#禽獸食禁令」(「禽獣食禁の令),到江戶時代的「#生類憐憫令」(生類憐みの令),在在都顯示,傳統上而言,日本人其實不太以食肉為飲食中心。一直到明治時期的西化趕超,才開始認真吃肉。
.
▓ #戰爭前後的家畜發展
.
兩次大戰前後,因為軍事上強健體魄的需求,進行畜業推動,透過屠宰場的專設,展開食肉習慣的推廣,也方便執行納稅與維持衛生。但也因為食肉習慣與長久下來自然共生觀念互相衝突,因此就產生在屠畜場設置「#動物慰靈碑」,以供養動物靈魂的習慣。(相田満,2018)
.
▓ #供養的設置
.
台灣在1895-1945年的日治過程中,與日本本土同樣設立公家屠宰場,維護公共衛生,同時也將日本供養家畜獸魂的習慣帶進台灣,全台目前尚存幾近 30 座「畜魂碑」。
.
據資料,淡水公設屠宰場的附近還有獨立的自來水道與檢查所,從地形上也可以領略日治時代屠宰場選址的意圖。
.
等等就來去散步。
|
📌 #參考文獻
.
1. 真辺将之. (2017). 日本統治時代台湾の動物慰霊碑-畜魂碑・獣魂碑を中心に. 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紀要, (62), 650-624.
2. 相田満. (2018). 「生き物供養」 と 「何でも供養」 の連関性を求めて―日本と台湾の比較から―. じんもんこん 2018 論文集, 2018, 27-32.
3. 佐藤衆介. (1992). 日本における農用家畜保護思想および研究の展開. 日本家畜管理研究会誌, 27(3), 91-96.
|
#淡水日治遺跡
#淡水農會
#本土豬好吃
江 戶 時代 戰爭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雖然「#新竹動物園」在2019年底早已風光開幕,也成為IG熱門的打卡聖地,但因為開幕初期的人山人海與後來武漢肺炎爆發等因素,便沒去實地訪查。因為新竹動物園的空間可以說是「#台灣最早的動物園」,整體規劃可追溯到日治時期,這次終於有機會去體驗觀察一下這個特別的空間。我們今天就以 #影片實境走訪的方式,來感受、觀察、探索、分析新竹動物園,從城市政策、動物園文化史、空間與建築變遷面向,來認真逛玩動物園。
.
▓ #新竹之森的政策論述
.
從2017年開始,新竹市政府開始提出他們的城市願景,以「#新竹之森」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軸論述,展開一系列圍繞著「水」與「森」的都市規劃,試著從啓蒙市府與市民美感的思維力,推動美感教育,讓新竹市邁向更雋永的城市,創造城市品牌。可以見到「美感」是「新竹之森」論述所強調的關鍵面向。而這個視覺性、感受性便實踐推展於各種的實際規劃上,新竹動物園當然也是。
.
▓ #日治時代的新竹兒童遊園地
.
重整了三年,新竹動物園於2019年底重新開園,因令人驚艷的美學設計,吸引大量參觀人潮。新竹市立動物園,是目前臺灣原址現存最老的動物園,1935年,為慶祝新竹街改為新竹市五週年,由市民捐款興建「#新竹市兒童遊園地」。1936年8月,日治時期新竹州新竹公園內的兒童遊園地正式開園,園內附設動物園區。對照今昔園區規畫,基本格局與範圍變化不大,遊逛園區可以清楚體驗到時間流變下的空間更迭。
.
▓ #近代動物園的發生
.
要談動物園之前,要先稍微認識一下日本「遊園地」的發生。研究者若生謙二(1984)羅列了日本動物園的發展史:
.
1. 見世物園地時代(江戶時期中末)
2. 山下町博物館時代(明治6年頃~明15年)
3. 上野動物園開設與展開時代(明15年~明治42年頃)
4. 京都、大阪、名古屋動物園開設時代(明治30年代~大正末期)
5. 電鐵資本遊園地型動物園開設時代(昭和初年~昭和17年頃)
6. 戰時體制時代(昭和18年~昭和22年)
7. 地方自治體動物園開設時代(昭和23年~昭和30年頃)
8. 昭和30年代以降的動物園
.
最初的動物園,起於江戶時代賞玩「見世物」的奇觀娛樂,有點像是台灣觀光區會出現的「搜奇博物館」,讓人觀看一些稀有的(動)物,例如「大阪孔雀茶屋」(中藤保則,1984)。這樣的遊園地展開,興於日本大眾城市發展初期,提供都市娛樂空間。這股風潮在「電鐵資本遊園地型動物園」時期最為高漲,也是日本近代動物園典型,北海道知名的旭山動物園是代表之一,強調「休閒」與「娛樂」,讓大眾可以「#愉快地觀賞動物」。(若生謙二,2010)
.
▓ #動物與戰爭
.
台灣的動物園始於日治時代,如圓山動物園、新竹動物園等。除前述電鐵公司出資建立的動物園,所帶著的大眾娛樂功能,動物園的設置,也說明著日本強化民族國家與殖民治理的特質,透過動物展示、自然知識的掌握,展演與宣傳國家權力。新竹兒童遊園地裡的附設動物園,在戰爭時期,被遷移到台北圓山動物園寄養。
.
新竹兒童遊園地一方面顯示了日治時代末期專業化、大型化樂園休閒機制的誕生,園區內以「#散步」、「#觀賞」、「#參與」的空間設計與裝置,形成了台灣民眾現代休閒生活的經驗與方式。但也還是可見到日治政府將公共休閒視為社會教育的一種方式,官方制定的休閒娛樂和公共設施,成為執政者推行其教養和教化工作的工具(徐聖凱,2019)。而被遷移到圓山動物園的動物們,也化身為提升戰爭道德(war moral)的代言人,以「大象」為例,大象同時被作為是「觀賞動物」與「戰場駝獸」,連結了後方與前線的戰爭心靈(鄭麗榕,2013)。
.
直至戰後才又重新開放,逐步成為後來的新竹動物園。因此我們可以在新竹動物園裡,看見舊大門、噴水池、黃魚鴞欄舍等歷史建築,其保有日治時期到現在的空間軌跡。
.
▓ #沒有籠子的動物園
.
跟著動物園的發展觀點一路走來,可以鮮明地感受到這類「園區」對大眾集體休閒生活的形構。同樣地,在「新竹之森」的美感論述下,建築師邱文傑延續新竹城市願景,打造了一個設計感、美感十足的動物園空間。建築師強調,新竹動物園是一個「沒有籠子的動物園」,以「動物」為中心的園區設計,讓大眾可以更親近地參與到動物的生活中。
.
新竹動物園的空間設計十分有層次感,在視野上,創造了一個具體而微,又開闊流暢的空間,從大門進入開始,高起的平台俯視動物園整體,旋即進入的地底親近動物的生活,小河水岸不時出現在散步的路線上,樹木與丘陵所構成的層次感讓規模不大的園區有豐富的身體參與。各時代的舊有建築物有意識、有意義地被保存下來,例如日治時代的豪華大門、大象綾子的故事屋、開放給人類使用的大鳥籠,整體而言,對人類的美感而言,是很好的「公園裡的動物園」。
.
▓ #動物裡的公園或是公園裡的動物園
.
對於動物而言,棲息空間或許還是稍嫌狹小或規畫不妥,這方面我並非專家,可見《沒有籠子的動物園,圓了誰的夢?從改建後的新竹動物園談起》(https://wuo-wuo.com/report/57-comment/1106-hsinchu-zoo-opinion)。不過,在遊歷新竹動物園時,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動物與人的距離被拉近成一種參與關係,像是走進公園碰見動物,這與現代動物園科普式的知識展示不太一樣。究竟「#動物裡的公園」或是「#公園裡的動物園」哪一個更好呢?值得大家去動物園拜訪時感受一下、思考一下。
.
🗂 #參考文獻
.
1. 若生謙二(1982)。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動物園の発展過程に関する研究。造園雑誌,46(1),1-12。
2. 若生謙二(2010)。動物園革命。岩波書店。
3. 中藤保則(1984)。遊園地の文化史。自由現代社。
4. 鄭麗榕(2013)。戰爭與動物: 臺北圓山動物園的社會文化史。師大台灣史學報。
5. 徐聖凱。(2019)。日治時期臺灣的公共休閒與休閒近代化。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