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確診到痊癒,只花了五天!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教你如何快速有效加強免疫力封面故事
加強自身免疫力,是對付病毒的關鍵。居家期間雖然有點悶,但也是改變生活型態與習慣的契機。
這波新冠肺炎來勢洶洶,台灣的疫情愈來愈緊繃,全國也將停課至6月14日。才過了幾週,家長們已經大喊吃不消,而在彼岸的美國,孩子們大都上了一年多的網課。「到了第三個月的時候,我們已經悶慌了,必須找有意義的事來做!」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這樣說。
美國的疫情慘重,醫院病房嚴重不足,大部分輕症患者都只能待在家裡自行隔離。今年一月,陳博士剛好在台灣有事,延遲回到美國,但於此同時,他的太太和兩個女兒,卻不幸在美感染新冠病毒,當時在台灣的他,只能越洋連線指導。值得慶幸的是,他的太太在確診後第四天,幾乎完全痊癒,也沒有留下後遺症。從確診到治癒,只花了短短五天。
許多讀者一定很好奇,這是如何做到的?陳俊旭是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也是多本健康相關暢銷書作家,對於推廣健康自然醫學不遺餘力,這次他特別接受專訪,分享整個過程,同時也提醒讀者,在疫情中如何提高免疫力,戰勝病毒!
提升免疫力 加快痊癒速度
他的太太和兩個女兒都是輕症,陳博士特別提醒,重症患者還是需要去醫院治療,每個人的體質與症狀都可能不同。
從他太太的發病日期往前推算,他研判可能是前幾天搭飛機感染的,通常新冠肺炎的潛伏期應該是二到十四天。一開始的症狀是喉嚨怪怪的,往常都是用咽炎噴劑就會好,可是用了兩三天都沒有用,陳太太才覺得不對勁,擔心可能得到新冠肺炎,第三天她去預約做檢測,第四天Drive Thru做PCR檢驗,而隔天便得知確診。之後,便遵照陳博士的指導,用了以下幾個方法:
1.服用大量的維他命C
尚未得知確診前,陳太太原本每天只吃一顆500mg的劑量,確診後她則加量四十倍,一天吃到20公克。陳博士說,健康的人吃維他命C時,應該是酸的,但當身體急速需要時,口感會變甜,當時他的太太在症狀最嚴重的時候,維他命C就覺得特別的甜,當時20公克是很恰當的劑量,等到快要痊癒時,味覺又開始變酸時,必須要減量,也表示病快好了。
2.保持身體溫暖和泡腳
當時陳太太的另一大症狀就是畏寒,尤其冷空氣一吸進肺裡,就想咳嗽。後來她開暖氣,將室溫調至攝氏三十度左右,就比較舒服(當時是冬天)。陳博士觀察,新冠病毒會導致末梢血液變差,很多病患有腳趾發紅或紫的現象,顯示血液流通不好。泡腳能夠改善血液循環,使得身體變暖。而陳太太曾經咳嗽到非常嚴重,但只要一泡腳與流汗,症狀就會減緩,也比較好入睡。
3.根據體質搭配中藥
陳太太發熱不明顯,開始有微燒,泡腳後會發汗,比較舒緩。陳博士根據其傷風症狀怕冷,沒有熱象,開了小青龍湯的處方。大陸用「清肺排毒湯」,在台灣則推「清冠一號」的單方,都宣稱能夠治療新冠肺炎,不過陳博士認為,還是必須依照個人症狀開藥,較為妥當。
4.其他保健食品包括大蒜粉、納豆激酶、NAC、硫辛酸
每天喝大骨湯加大量蒜粉,直到發汗,也會吃納豆激酶(避免血栓),NAC清肺方(修復肺部),這是一種特殊氨基酸,可清痰。
陳博士高三和小五的兩個女兒,在媽媽發病幾天後,也開始出現症狀,不過十分輕微。高三的姊姊起初也只是喉嚨痛,但中間一度完全失去嗅覺和味覺。陳博士形容,她可以咬一整顆洋蔥完全沒有感覺,絲毫不覺嗆辣!但即使沒有嗅覺和味覺,因為仗著年輕,也沒有特別吃保健食品或中藥,便慢慢改善,只不過時間拖得比較久,近乎十天,比情況嚴重的媽媽還長。期間女兒曾經一度恢復嗅覺味覺,但因為熬夜,第二天症狀又出現了,也顯示睡眠對於抵抗力的重要。
年紀小免疫力反而好
「年紀愈小反而愈沒事!」陳博士說,小女兒只有在第一天有點喉嚨痛,後來完全沒有症狀,精神與活動度完全不受影響,她還擔起照顧媽媽和姊姊的責任,每天煮三餐,把餐點放在他們房門口。
陳博士解釋,之前在美國參加線上醫學研討會時,就得知人體的胸線(Thymus)是對抗新冠肺炎最有效的利器。胸線是身體裡面產生T細胞的腺體。T細胞和身體是否能產生抗體有很大的關係,小孩的胸線最發達,到了二十歲胸線開始逐漸萎縮,老年人的胸腺幾乎不存在,這解釋為何小孩得到新冠肺炎絕大部分無症狀,年紀愈大愈容易轉重症甚至死亡。
免疫力分為兩種:天然免疫力是靠NK細胞和巨噬細胞,一起對抗外來的病菌。一般來說,健康的成年人和小孩子,主要靠NK細胞,把受外來病毒侵犯的細胞瓦解掉。後天免疫力是透過T細胞和B細胞,在病毒進來一兩週後,身體產生抗體,未來可以對付相同的病毒。而疫苗就是一種後天的免疫力。
現在台灣疫情愈來愈緊繃,在家隔離期間,該如何提升免疫力呢?陳博士認為以下五點很重要:
1.大量維他命C的攝取
維生素C對抗過敏、抗發炎、抗自體免疫疾病都極為重要。特別是有壓力的人,不管短期或長期,都需要攝取足量的維生素C 。尤其在防疫階段,建議每天服用1-3克的維他命C。
2.足夠的維他命D
維他命D是身體免疫力的荷爾蒙,和免疫力的高下直接相關。很多人容易感冒、腰痠背痛,或是長期骨質疏鬆,都是因為缺乏維他命D。
陳博士認為,判斷D是否充足,最好的方式還是驗血。他診所的癌症病人,驗出來的維他命D含量都是個位數。很難從食物中獲取足量的維他命D,曬太陽是很好的來源,但最終還是要由驗血來判斷,現階段防疫期間若無法檢驗,也無法到戶外曬太陽,可以每天補充5000IU的維他命D。
3.維持腸道的健康
身體最大的免疫器官是腸胃道,腸道如果很健康,免疫力才會好。如果長期拉肚子、便秘、腹瀉、消化不良、腸躁症、胃潰瘍或胃食道逆流,要特別小心。如果對食物過敏,也要注意。
平時可以吃益生菌,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腸道的學問很大,腸胃如果不好,整個免疫力就會下降。
4.充足睡眠
睡眠是一種深沉的紓壓方式,但前提是睡覺的時段要正確,熟睡時間要足夠。晚上11點到凌晨3點是最重要的黃金4小時。有些人每天只睡4、5個小時,還是精力十足,這都是靠腎上腺皮質醇硬撐的結果,很快身體就要進入疲乏期。
另外有一點要特別注意,醒來以後不要馬上起床,大約等5-10分鐘以上,等唾液開始分泌後再起床,這樣整天的精神會比較好,也就是說,能夠自然醒是最健康的。只要有優質睡眠,身體修復的效果很明顯,睡眠其實是最好的療法。
5.正確運動
運動雖然對身體很好,也很有必要,但如果要運動,切記一定要先補足睡眠。身體一定要在睡眠飽足的情況下,才會發揮最大的健身效果。
身心運動(伸展拉筋、瑜伽體操、太極拳等)是比較低強度的運動,適合各階段執行,而且結合意念,對於調整交感和副交感神經,有其他運動不能取代的功效,因此在疲乏期或大病初癒,建議先做身心運動,等筋骨慢慢鬆開了、氣慢慢補起來了,再來提高運動強度與時間,最終目標是要執行高強度運動和重量訓練,那麼就能讓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態。
陳博士認為,只要擁有充足的免疫力,即使遇到病毒來襲,也可能是輕症或無症狀,不用過度焦慮。居家期間雖然有點悶,但是可能也是改變生活型態與習慣的契機。
轉載、分享
感謝🙏分享
汗症 中藥 在 中醫師 李嘉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AZ疫苗副作用的中醫理論及芳療建議處方🌳
你是疫苗認證的老人還是年輕人呢?前一篇分享了我的老人認證體驗文,這一篇則是用中醫概念做個芳療建議處方的總整理。
https://www.facebook.com/Aroma.TCM.Dr.Lee/posts/1858934720936571?locale=zh_TW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在COVID-19疫苗核心教材🍀
AZ疫苗的副作用如下:
(1)非常常見(≥1/10) :接種部位紅腫疼痛、疲倦、發燒(≥ 38°C)、惡寒、頭痛、噁心、關節痛、肌肉痛。
(2)常見(≥1/100 ~ <1/10) :嘔吐、接種部位硬塊。
(3)不常見(≥1/1,000 ~ <1/100) ;淋巴結腫大、食慾降低、頭暈、腹痛、多汗症、皮膚搔癢、皮疹。
其中需特別注意的是,施打COVID-19 AZ疫苗後4-28天內,開始發生以下症狀之一,臨床需懷疑可能是疫苗引起之「免疫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症」,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
1. 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任一皆為腦靜脈竇血栓之可能症狀)。
2. 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腹內靜脈血栓之可能症狀)。
3. 下肢腫脹或疼痛(深層靜脈血栓之症狀)。
4. 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肺栓塞之可能症狀)。
5. 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
接種疫苗後可能發燒,通常約48小時可緩解。有些人會有呼吸喘促的情況,這時候手邊如果有血氧機,可以量測血氧是否有下降。如果持續發燒(可能另有感染或其他原因),或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或昏厥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管署。
🍀COVID-19 AZ疫苗副作用的中醫理論🍀
衛氣營血辨證,是清代葉天士總結前人理論,而創立的溫病辨證方法。COVID-19是瘟疫,屬於溫病範疇,使用的是衛氣營血辨證。葉天士提出溫病的治療原則,則是著重在使邪有出路和養陰保津:「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直須涼血散血。」
接種COVID-19 AZ疫苗後產生的副作用,基本上也是使用此辨證系統及治療原則。COVID-19 AZ疫苗的副作用多數屬於衛分證的表衛階段(由於比較沒有呼吸道症狀所以還沒到表肺階段),我認為是在衛分時就讓你的免疫細胞發揮抵禦外邪的作用。
衛分證的表衛階段(或稱衛表,指體表皮毛)症狀包括發燒、惡寒、痠痛、頭痛、四肢無力、疲倦等。一般來說,會採用疏風解表的治法,再看這個風邪往寒或是往熱發展。
黃帝內經:「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衛氣,根源於下焦,起源於中焦,開發於上焦。如果單用疏風解表的治療效果不佳時,一定要考慮到體質的問題。當然,一位臨床經驗豐富的中醫師,治療前已經看到患者體質偏倚,必定會先在處方中加入治本的藥物。
🍀COVID-19 AZ疫苗副作用的芳療建議處方🍀
衛分證,盡量不要吹冷氣或是直吹電風扇,因為這時候你的毛孔是開的。
(1) 表衛階段,中藥經常使用荊防敗毒散,芳療首選就是疏風的氧化物,稀釋3 ∼ 5%,全身塗抹、泡澡或塗抹膀胱經。(或是參考「中醫芳療診察室」p309流感剋星配方)
(2) 風寒束表(表衛有惡寒症狀時),中藥會用桂枝湯或是葛根湯,芳療則是加上熱性精油(如肉桂、薑等)。 (或是參考「中醫芳療診察室」p316流感病毒的配方,或是p204脾經配方)
(3) 表衛化熱(開始發燒時),中藥會用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或是銀翹散,芳療則是加上「透熱」的精油如白玉蘭葉、紅玉蘭、粉紅蓮花等。(或是參考「中醫芳療診察室」p318 sama油配方)
表衛化熱時,由於芳療和中藥的路徑不同,中藥是口服,有其他引經藥物可以將清熱藥帶到需解熱的某一層次或某一部位,例如有解表藥可以帶到體表解表清熱。芳療是外用,絕對不可以使用寒性精油全身塗抹或泡澡,除了不會達到苦寒直折的效果以外,反而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寒邪束表,造成「涼遏、寒凝、冰伏」,毛孔緊縮而熱勢更盛、加重病情,所以只能選擇「透熱」的精油。(理由在「中醫芳療診察室」p322腸病毒有記載)
開始流汗之後,因為汗為心之液,中藥會用生脈飲或是炙甘草湯,怕冷嚴重甚至會加上四逆湯。芳療可以用花梨木強心,再加上一些酯類、苯基酯(茉莉類、玉蘭類)或花類(依蘭、橙花、玫瑰等)以養陰保津。記得多補充電解質水份。
有的人會有噁心、嘔吐、腹瀉、食慾不振等消化道症狀,中藥可以用藿香正氣散,芳療可以再加一些廣藿香或是沉香醇百里香精油(或是參考「中醫芳療診察室」p326腸胃型感冒的配方)。記住這段時間盡量不要吃冰涼或是寒性食物。
如果平常血液循環就不好,要預防血栓,中藥可以用濃縮的地龍膠囊,芳療可以增加化瘀精油的劑量,常用永久花、索馬利亞乳香精油,或是參考「中醫芳療百科」的血瘀章節。
針對治本的方面,中藥就不在此論述了,以臨床看到患者的狀況為主調整。芳療的話可以考慮以下的精油。
(1) 疲倦:加上松科、酯類、單萜醇類精油,個人偏好歐洲赤松、真正薰衣草、花梨木。
(2) 化瘀:乳香、沒藥、永久花、岩玫瑰。(惡寒才可用熱性的化瘀精油如川芎)。
請芳療愛好者永遠要記住的一件事,芳療有天花板,在補腎、補血方面效果沒有中藥好,還有你平常如果營養不均衡,治療效果也不會很好。
🍀COVID-19 AZ疫苗注射部位腫痛的芳療建議處方🍀
打針的局部會有紅腫痠痛的情況,可以用「肌膚急救變方」。去年我帶兒子去打預防針,隔天早上他跟我說打針的地方會痛,我本來以為他只是不想上學,結果手臂真的有紅腫,難怪會痛,拿出隨身攜帶的肌膚急救調油塗抹,再隔一天已經不會痛了。https://www.facebook.com/Aroma.TCM.Dr.Lee/posts/1862102267286483?locale=zh_TW
前一篇我的老人認證體驗文發出隔天,我的手臂打針的地方其實還蠻痛的。這次的疫苗除了局部紅腫以外,還會影響周圍的筋膜伴隨僵硬痠痛。
身為愛好舞蹈的人,常因過度練習(其實也只有前一陣子公演很認真啦)導致拉傷有常備一罐痠痛配方(也是肌膚急救配方變方),塗抹在注射部位及周邊一天後就不會痛了,給大家參考:大馬士革玫瑰1D、甜馬鬱蘭2D、頭狀永久花2D、德國洋甘菊1D、索馬利亞乳香2D、玫瑰天竺葵2D,基底油10ml。
🍀插曲🍀
我這次接受AZ疫苗後沒有產生惡寒的症狀,可能是我剛好注射疫苗前、月經來的時候正在試一個暖宮的配方(硬是要解釋自己不應該是老年人)。
這個配方如下:大馬士革玫瑰1D、玫瑰天竺葵2D、索馬利亞乳香2D、印度茉莉1D、歐洲赤松2D、肉桂葉1D、西伯利亞冷杉1D,基底油10ml。
這個配方我才塗抹一些,結果太熱導致頭痛,我的舌頭邊尖根都有少許朱點,體質原本就有一些火,所以再加上德國洋甘菊1D、岩蘭草梔子花1D,整個配方就變得非常舒服。
人的體質不是非寒即熱,更常是寒熱夾雜。中藥有一個「溫經湯」,也是寒熱夾雜、治療月經不調的方劑,所以治療婦科問題,不是只有暖宮一途,大家看到這類的廣告真的要格外謹慎!
🍀接受注射疫苗前可以如何養生?🍀
許多人長期追蹤我的粉專,知道我強調防疫期間一定要規律運動,因為新冠肺炎最怕肺部血液循環不好。
關於飲食方面,平時也要少喝冷飲和少吃寒涼食物,不要吃太多零食和加工食品,可以多吃一些植物性膠質的食物(因為細胞風暴應該是氣血兩燔、入營血傷陰的開始)。有一些人認為只要有吃飽就好,卻因為飲食不均衡而有血虛的問題。
此外,過度緊張也會影響免疫力,我最近的患者都加了許多疏肝和柔肝的中藥,芳療方面養陰平肝是很好的組合,可以參考「中醫芳療百科」氣鬱及陰虛章節。
注射疫苗前,專家建議盡量不要預防服用解熱鎮痛藥(如普拿疼或NSAIDs),因為事先給予解熱鎮痛劑容易壓制免疫反應而降低抗體的產生。注射疫苗後,如果有不適的症狀,則可以適當地服用解熱鎮痛藥幫助緩解症狀。
許多中醫師也有親身接受施打AZ疫苗的經驗,並藉由中藥來降低疫苗的副作用。當然,我一樣不建議你預防性用藥,但是你可以跟就近的中醫師拿預防副作用的中藥,一旦副作用產生就可以馬上服用,因為產生副作用的當下,我相信你應該也沒有體力來看醫師。
如果你本身的免疫力就能夠調節疫苗的反應,那也不一定要吃藥或是用油,就交給身體的免疫細胞處理吧!
做好防疫工作,有疫苗就快打,特殊族群可以諮詢醫師適合的疫苗種類。
#不標重點因為全篇都是重點
#恭喜你看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