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台灣的體育環境如何改變?
奧運的中華健兒們,不停從東京傳來捷報,感動之餘也團結了全台灣的人心!但是,每逢重大賽事,眾人必感慨國家運動員培育資源不足「沒有獎盃前是孤兒,得了獎盃才是台灣的孩子」。如何把握這次契機,讓台灣的體育發展更好,是現在我所關心的事。
今天與 連勝文 、許毓仁、Kevin Lin 林義傑 相約一起看籃球,平常我們就經常交換看法。我也想趁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關於體育政策的一些想法。
我們主張,體育署升格為「 #運動發展部」,讓教育部專注在學校教育上。手段上用產業思維引入社會力量,產官學民合作;制度上不能只看到明星選手,更要深化所有包括選手、教練、訓練及後勤人員的權益保障,真正改變台灣的體育發展環境!
#為國爭光? #為生計跑光? #生涯保障?
體育選手乘載著國家榮譽的使命,付出旁人難以想像的努力,在國訓中心時領著不高的「零用金」,卻連基本的勞保都沒有,經年累月的受訓與參賽,有一天離開體壇後,重覓新職年資卻得從零開始。諸多不公平的待遇,讓很多選手撐不到為國爭光就黯淡離開。
所有選手都是台灣的孩子,有沒有得牌都是台灣之光。讓選手沒有無後顧之憂是政府的責任,重視體育,至少要先從重視選手的勞退權益開始。
#問題不是靠錢就可以解決
四年前網球選手謝淑薇委屈宣布要退出台灣網壇,永不接受國家徵召;四年後,空手道「型男」王翌達母親呼籲政府福利不好選手活不下去,桌球教父莊智淵為了培育桌球選手花光積蓄又得貸款,這些現象豈能視而不見。
每次有重要賽事,選手背後辛酸委屈的故事也隨之浮現,所以每次在大型比賽過後,檢討的聲音都特別大,發錢的速度也特別快。四年前里約奧運時後,蔡政府說要提升體育經費10%以上;三年前雅加達亞運後,賴清德副總統說要全方位培養優秀運動選手,但是成效卻是肉眼可見的少。
可見台灣的體育環境不是錢投得不夠多,是整體發展環境都有問題。
是時候從根做起,真正改變了!
#體育發展要有產業思維
一個國家要在國際賽事綻放異彩,背後離不開熱愛運動的國民跟好的體育產業。有熱愛「動」的國民,才會有龐大的運動人口,各種職業運動的市場才會形成。有了好的體育產業,圍繞以體育賽事為核心形成的各項活動,才會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創造經濟效應。
儘管目前有許多單項體育協會是都是民營的,但多數仍由政府資源補助運作。政府的資源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民間力量是無窮的,政府應該投入資源推動國民運動,創造一個真正自由開放的運動產業環境,讓有競爭力的協會和民間企業聯手,藉由投資選手、舉辦賽會獲得利潤產生良性循環,才能永續發展運動產業。
美國MLB與NBA、歐洲足球聯賽、日本職業棒球賽與職業足球賽,每年都創造出巨大的經濟產值以及就業人數,豐厚地方財政資源,相關的收入可以再投入國際賽事選手的養成與培育,才會形成一個 #良性循環。日本以及韓國用於運動振興的財源,就是來自於運動消費以及賽事門票等收入。而英國與韓國近年的體育改革,也從重視菁英運動走向推廣大眾運動。
#教育部專注學校教育 #運動發展部專注運動產業及制度發展
體育教育很重要,但是以教育為主的思維並不適合整體運動產業發展。現行的體育政策如果只有教育思維沒有產業思維,那麼投入再多的經費,寫再多的檢討報告都無法改變現狀。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曾經說過:「 #體育有改變世界的力量」,體育能鼓舞民眾,團結民心。這一次,我們說改就改,不要再等下一個四年了!
#朱立倫倡議 #國政議題
#國民黨要改變 #從與社會連結做
永 續 發展部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傳統領域」指的是歷史上臺灣原住民族生活過土地的範圍,除了部落所在地,也包括海域與河流、與部落族人生存息息相關的農耕地、獵場、漁場、聖地等等。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原住民族被迫離開原有生活空間以及維持生計的土地。儘管近年來隨著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的推動,傳統領域的界定與使用規範也成為關注的焦點,但時至今日,國家與社會對於傳統領域意涵的理解仍十分有限,在法律上的劃設定義仍存在爭議。
讓我們透過 大學plus 的這篇演講側寫筆記,跟著林益仁老師,從馬告國家公園設立和抗爭歷史,爬梳政府、環境組織與原住民族之間協商傳統領域的衝突與對話過程,看見建構與形塑「傳統領域」概念的不同力量。同時也讓我們思考原住民族文化生活乃至維繫傳統生態知識的重要性,及其與國家政策法律對話的可能性。
------
當冰箱被封起來:當代治理下被忽略的傳統生態知識
然而現代土地治理政策,破壞了泰雅族的土地利用,林地歸林務局管、農地歸農委會、河川歸水土保持局管……。不同的地目有不同的主管機關,使得族人們在利用土地時,面對各種規範與限制。
...
如果說山林是泰雅族的冰箱,現代的土地劃分與治理,就像是把泰雅族人的冰箱封了起來。這樣的比喻現在聽來或許生動傳神,但卻是講師經驗的累積,「很多東西都是在衝突和行動中得到理解和啟發」他這麼說。而雪山山脈為主要範圍的馬告國家公園設立和抗爭,就是關於冰箱到底要封還是不封的案例。
1998-1999年,環保團體因生態調查,發現有原始檜木林分佈在新竹、宜蘭交界一帶,便提起設立馬告國家公園的計畫。但卻忽略了泰雅族傳統領域和國家公園的空間重疊,保育團體、原住民的立場因此產生衝突。
過程中因原住民不斷抗爭,環保團體也逐漸了解族人的立場,改而提出共管的可能,陳水扁也承諾讓原住民參與共管。但其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有不少的反對聲浪,國家公園最終並沒有成立。但共管的機制被廣泛討論,也進一步帶動2004年森林法的修法,更出現了傳統領域的概念。
另外一個更加諷刺的案例,則是司馬庫斯櫸木事件。2005年的颱風,對新竹尖石造成衝擊,許多櫸木隨著土石滾下山,族人想帶回漂流的櫸木,卻被起訴。森林法看似賦予族人取得森林資源的權利,但在實際行動上,卻難以帶給族人保障。傳統領域的範圍、慣俗依據如何認定?最後經歷五年的訴訟,族人才取得無罪判決。
傳統領域的認定,需要多個部落取得共識,還需要專家學者的協助與佐證,才取得法院的肯認。但族人有使用權利的土地資源在當代法律中,其實只涵蓋原保地,而非整個傳統領域。族人雖然對空間資源瞭若指掌,卻難以取得合法使用的權利。
由以上兩個事件,可以看到國家法律、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的了解十分有限,且科學知識往往不包含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態知識。學術界中雖然有生態學家、植物學家、動物學家,但族人對環境所具備的知識可能比學術研究為主的專家還深入。而「族人的知識,有沒有可能進入科學內涵的邊界中被討論?」講師認為,傳統知識不一定和國家政策衝突,而是可以互相補充搭配。
...
然而疫情對部落還是帶來了影響,族人不得不去思考新的產銷策略。疫情之下物流業不堪負荷,即便消費者願意負擔運輸成本,也無法提供運輸服務,這才讓族人意識到他們其實沒有想像中自主。「沒有黑貓,我們只好出動山貓!」然而族人之間要如何共享彼此的運輸資源,共識仍有待形成。雖然目前希望發展部落內部的『自主性物流系統』,沒有想像中容易,需要重新建立取部落的人際網絡,但部落的桃子,仍風塵僕僕地送到了每位顧客手中。
在部落中,講師的身分似乎扮演著科學和傳統知識間轉譯者的角色,讓主流社會去理解部落的想法和知識。除了小米方舟,講師其實也在部落推廣「走讀」。因為他認為很多原住民的知識,無法用文字精準表達,而是要透過感官和身體來感受體會,因此透過走讀來串連部落族人,除了讓身體的知識能更精準的被呈現,也能讓族人的主體性有所展現。
(引用自https://ntuplus.ntu.edu.tw/?p=2017)
永 續 發展部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各位粉絲朋友們,馬來西亞是新南向市場中的璀璨之星,近年更全力發展為國際清真食品中心,是進軍全球清真產品市場的有利跳板。今天的文章要帶大家了解馬來西亞的清真認證與需求現況,讓您的投資與佈局事半功倍。
<清真系列文章三>
【馬來西亞清真認證與需求現況】
國立中興大學 李宗儒教授
嶺東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助理教授 林永順
馬來西亞目前全國人口數為3,200萬人,信奉回教的穆斯林人口就佔6成,為進一步加強馬來西亞的清真中心領導地位,馬來西亞政府將清真事務區分成兩塊,清真認證事務由JAKIM (Jabatan Kemajuan Islam Malaysia)負責,清真產業發展由另一官方機構是馬來西亞清真產業發展機構(Halal Industr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HDC)負責。馬來西亞將於2021年至2030年的「第12及第13大馬計畫」落實「2030年共享繁榮願景」概念(Shared Prosperity Vision 2030),其中清真產業計畫2.0(Halal Industry Masterplan 2.0)將是其中6大關鍵經濟成長活動(清真食品和食品中心),期能促成馬來西亞成為全球清真產業極具競爭力的參與國。馬來西亞清真產業發展機構表示除伊斯蘭合作組織國家(Organization of Islamic Cooperation)外,新興國家對清真產品亦擁有龐大需求。馬來西亞將透過2021年清真產業實施計畫(Halal Sectoral Roadmap Implementation 2021),期能在2025年時,清真產品營收可達416億馬幣(約101.17億美元);其中400億馬幣(約97.28億美元)源自清真食品,其餘16億馬幣(約3.89億美元)來自清真藥品(經濟透視,2021)。State of the Global Islamic Economy Report(2020)報告指出馬來西亞持續強化其伊斯蘭經濟企業的生態系統,馬來西亞制訂穆斯林相關法規,推動全球對清真認證機構認證措施。此外,馬來西亞當地第二大銀行「聯昌國際回教銀行」(Commerce International Merchant Bank)亦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以發展當地穆斯林經濟。
國際間最早的清真認證始於馬來西亞,1974年由首相辦公室的伊斯蘭事務課頒授相關認證;1994年馬來西亞推出清真認證標章;2005年馬來西亞伊斯蘭宗教發展部(JAKIM)實施清真認證制度,並負責監管及執行清真準則,其清真認證標章如圖1所示。
此外,馬來西亞為發展清真產業,特設有25個清真產業園區,比如設立恩斯德科技園區為了清真藥品的生產及研發;丹戎馬尼斯清真食品工業園區則為水產養殖及相關清真食品加工;Prima清真食品工業園區專門從事清真加工食品製造等(何則文,2019)。馬來西亞亦是伊斯蘭會議組織(Organizaiton of the Islamic Conference, OIC)的會員國,馬來西亞的清真認證是由政府支持,在國際間更具有公信力,深受伊斯蘭國家民眾信任,目前馬來西亞核發的清真認證獲得33個國家、56所外國清真認證機構的承認,讓馬來西亞清真食品加工產業的發展潛能甚高(何則文,2019)。此外,JAKIM目前承認45個國家、78個認證單位所核發之清真認證,包括新加坡、印尼、泰國與菲律賓等國,馬來西亞國內外企業獲得 JAKIM 核發之清真認證家數已多達1萬餘家企業(中華民國無店面零售商業公會,2019)。
各位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的朋友們,馬來西亞信奉回教的穆斯林人口佔全國人口數6成,積極推動各項清真計畫並設置清真認證產業園區以提升穆斯林經濟發展。由於馬來西亞與我國外交關係密切,大家可以多多瞭解馬來西亞在清真認證產品方面的需求與做法,藉由自身企業品牌與產品類別連結穆斯林國家經濟需求,並透過臺灣相關單位協助辦理取得JAKIM核發或認可之清真認證標章,以符合馬來西亞清真產品之規範,提升企業經營成效。
參考文獻:
1.中華民國無店面零售商業同業公會(2019)。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陳報2019 年全球清真高峰會 (Global Halal Summit 2019) 重點報告。2021年3月22日取自https://www.cnra.org.tw/index.php?action=news_ detail &cid=130&id=628
2.何則文(2019)。花12年規劃「清真」產業!得到馬來西亞清真標章 = 拿到伊斯蘭世界產品通行證。2021年3月20日取自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26627
3.經濟透視(2021)。馬來西亞預測至2025年,清真產品營收可達416億馬幣。http://xn--202155trademag-li5xp65jmp0avjebq9m.org.tw/page/newsid1/?id=7837135&iz=6。
4.State of the Global Islamic Economy Report (2020). 2019/2020 State of the Global Islamic Economy Report。2021年3月10日取自https://www.siicex.gob.pe/siicex/documentosportal/alertas/documento/ doc/661967144radC8C6E.pdf。
#婦女專欄
#清真系列文章
#新南向市場
#馬來西亞清真認證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s://new.lilac.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