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香港】城裏一邊經歷疫情,一邊離人收拾行裝,相約送行離別。早在幾年前,甄拔濤的劇本已觸及人的流動和離散,近月公演完畢的《有你,故我在》說的是女獄的同志愛戀,出獄兩人各自走上不同的路,直到九七到來,有人移民,才再重遇,卻道永別,日後只能聽着《下世紀再嬉戲》,追憶似水年華,舊歡似夢。劇本與香港當下吻合:入獄與移民。全文:https://bit.ly/34CjrXj
「這年頭,我們都有分別的場面。至於去留的問題,我總想到佛學中說的中觀,人應不落苦樂兩邊。人生許多煩惱都是因為我們被困在非黑即白之中,這使我去想也許去留也不是我們的結局,人們選擇離開或留下都是僵固的選擇,在這之中香港人是否有第三個選項?」甄拔濤反問道。
---
延伸閱讀:
不再單身看:一個戀家的藝術家 白雙全
https://bit.ly/2TvxZG6
《濁水漂流》導演李駿碩:展現橋底實相 化悲憤為力量
https://bit.ly/2TyvbIg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甄拔濤 #香港戲劇 #劇團 #有你,故我在 #未來簡史 #移民 #英國 #倫敦 #巴黎 #德國 #柏林 #時代 #九七回歸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4集 ☞IG:https://www.instagram....
「永別了柏林」的推薦目錄:
- 關於永別了柏林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永別了柏林 在 新聞人事全面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永別了柏林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永別了柏林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永別了柏林 在 James Yang 楊永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永別了柏林 在 [好雷] 永別了,柏林!Fabian oder Der Gang vor die Hunde ... 的評價
- 關於永別了柏林 在 柏林》 Fabian: Going to... - 海鵬影業/ Swallow Wings Films 的評價
- 關於永別了柏林 在 [好雷] 永別了,柏林!Fabian oder Der Gang vor die Hunde ... 的評價
- 關於永別了柏林 在 永別了,柏林FABIAN: GOING TO THE DOGS - KKTM - Pinterest 的評價
永別了柏林 在 新聞人事全面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值得一看。
梁家權的兄長,是前大台及亞視主播,現時廣播處長梁家榮。
(2011年前亞視誤報江澤民死訊時,梁家榮是亞視新聞總監,當年他有客串報《六點鐘新聞》。)
【 永別了香港的好 】
記者協會前主席岑倚蘭在fb上載了記者鄭美姿訪問末代港督智囊顅汝德的舊文章⋯⋯重讀,憶故人,哀今天!
👇👇👇
文: 鄭美姿
【永別了香港的好】N年前的訪問,今日睇番,先記得佢曾經講過這麼多記者的好,有種溫暖心靈的感覺,但溫暖之後,虛空加倍。香港的好永遠過去了,不要再懷緬了。
====全文=====
16/7/2011/ iMoney 鄭美姿
末代港督智囊顧汝德︰高官聰明人做蠢事
午後的國金二期大堂,陽光照進了室內,記者迎來清癯的顧汝德。他奉上一個大大的笑容,看見記者獨自一人,卻沒有攝影同事在旁,竟翻一個白眼道:「Oh, the photographer一定去了yum cha(飲茶)啦!」然後興致勃勃拉記者去咖啡廳,嚷著要一塊兒「飲茶」。
「飲茶」是行內術語,一班記者開完記招後,往往聚在一塊飲茶交換八卦情報。顧汝德突如其來自口中吐出這個小小的術語,親切感油生,無怪乎當年他就任港督衛奕信和彭定康的智囊身為中央政策組首席問時,曾討不少傳媒歡心,更獲記者通風報訊救過一命。這位外號「魔僧」的前朝顧問,事隔14年後出山月旦政事,給香港高官的贈言是:「曾蔭權等高官都是聰明人,只是偶爾還是會做出愚蠢的事情。」
「魔僧」顧汝德多年沒有在鎂光燈前高調亮相,最近他一本關於官商勾結的新書推出,又時值民怨沸騰的七一遊行月,媒體都找他月旦特區政策功過。前朝智囊事隔14年後再出山,政府制度已變但不少人面依舊,不論曾蔭權、曾俊華,還是某些立法會議員,都曾跟顧汝德共事前朝政府。
他對於復建居屋、財政預算,以至教育政策等,意見無一不與特區政府唱對台,但談到昔日人物今天落得弱勢下場時,顧汝德的表情反倒讓記者有點意料之外。他收起了一副看透世情的淡定,卻皺皺眉頭,煞有介事的說:「他們幾位都是很聰明(Clever)的人,老實說,在港英政府時期,他們的表現比當時的外籍官員全都要好。我也老大不明白,為何今天他們有時會做出了愚蠢的事情?」
他口中的「愚蠢的事情」,包括曾蔭權被傳媒發現其住所有僭建物後所作出的回應,還有唐英年的「點解你做唔到李嘉誠」言論,以及政府的直資學校政策、高官對示威人士所落的「激進」標籤等等。
顧汝德對記者的提問幾乎都有問必答,唯一是請他解釋為何高官會由以前很聰明的人,變成今天總在幹蠢事時,他思量了一會後終也棄權,「Um......I don't know.」
以記者新聞觸覺辦事
當學者和記者出身,廿幾歲在英國大學研究院畢業後,他取得英聯邦獎學金前赴香港大學做學術研究,並當過港大的經濟系教授。他隻身由威爾斯來到1962的香港,住進銅鑼灣的?房,400幾呎住了幾伙人。劏房日子給他的回憶不是髒亂卻是香港人原來很「斯文」,原本說着英語的他,刻意加進「斯文」這個廣東話:「一屋幾戶卻得一個廁所,地方擠迫,但人人都好斯文,相處太平,我就覺得香港人有前途,會進步。後來我又住過香港仔,日日看見那些水上戶帶子女上學,而小孩子的校服都是白色的,很乾淨,我在想,人人不論貧富都有書讀,這個地方未來必然很好。」
擅於發掘生活裏的美好細節,處處以其植根心內的Journalistic Trait(新聞工作者的特性)為榮,大概就是這種精神,讓他有別於今日特區政府的中央政策顧問組。「我喜歡新聞記者,因為我自己也是從那裏來的,從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在《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做過逾10年記者。就是那種Journalistic Trait,讓我經常採用一種新聞工作的方法去做政府顧問工作。」
六四自發上街「數人頭」
如何才算是運用記者的「Trait」去施行政策和體恤民情?顧汝德側一側頭,跟記者說起了1989年100萬香港人上街、聲援北京學運的那段軼事。彼時他就任港英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不過兩個月,5月便發生了港人上街事件。當時港督衛奕信沒有委派他任何工作,可他卻於遊行當日獨個兒走到灣仔去,站在遊行路線的一個轉角位,一心想着算一算遊行的人潮。
「我希望得到一個梗概,想親眼看看遊行的人是如何互動的,而警察的反應又是怎樣。方法只是算一算每分鐘走過的人數,每15分鐘再重複數算。其實我這樣做只是基於我的記者特質(Trait),挺自然的。」
顧汝德當下的直覺是,港府毋須憂慮香港人對回歸會反應過激,他認為港人能夠順利過渡很多風風浪浪,「那次是很文明的遊行體驗,警察對巿民好友善,巿民也不對警方反感。這對記者來說是一些很直接的觀察和氣氛感受,是了解民情的重要資訊。」
後來衛奕信從其他人口中得知顧汝德公餘時間親身視察,遂緊張地追問他的所見所聞,更請他呈上一份見聞報告。說著顧汝德眨眨眼道:「那我對著衛奕信當然一口答應,難道還說那不是我獲分派的工作不成?」
顧汝德偏愛香港,他能夠從香港經常被詬病的「批評文化」中,看出難能可貴的社會動力;而他也很偏心新聞記者,總能看出他們稜角背後的真心好意。說得宿命論一點,難道這是緣份?但顧汝德不至感性如此,他想一想說:「我曾有過不少愉快經驗,就是當事情有可能搞砸時,幸得人家的提醒,讓我銘記於心。」
這種美好記憶錘鍊成他的生活智慧,就是不要漠視任何人的任何意見。特區政府強調聆聽民意,但早自十幾年前,顧汝德這個前朝顧問已行這一套,他四出收風探取民情,再寫成報告上呈港督,意見直抵天庭,是為朝中的心腹顧問。他曾立下一條規矩,精神是但凡任何人想求見發表意見,他也不會推辭、不會拒絕。「一個人的想法有限,你需要靠其他很多很多意見才能琢磨好一個政策。」
然後,考驗來了。
一個電話救一任港督
那是1995年施政報告發表前兩天的早晨,他正在埋頭做最後的修辭和校對工作。那天「肥彭」彭定康要求他必須於「before lunch」的時間,將一份「perfect」的施政報告放在他的案頭。顧汝德自覺忙昏了,恰恰這時,他的秘書走過來,說有一名記者來電。「我認識這個記者的,但她不是做硬新聞的人,通常報道軟性故事。所以我說不聽了,很忙啊!」
誰料秘書小姐拉長了臉,揶揄顧汝德不總是說身為中央政策組必須來者不拒的嗎?雙方對峙了好長的一分鐘後,顧汝德擺擺手投降,拿起了電話筒,而那時已經11時許了。
「記者在電話中說,前一晚她出席了某官員的off record簡布會,官員說施政報告中有一個關於政府某個特別項目的數是錯的,準確的數字會於周五才公布。」施政報告的公布日期為周三,但那位職位極高的官員卻提供了一個錯誤的數目,用意是要讓港督難堪。
顧汝德獲告知這件事後,隨即給這個高官打了一通電話,但沒人接聽。他遂動身到港督府,用府中的電話直接給該高官致電,高官不敢不接來自港督府的電話,惟他仍然堅持不肯提供準確的數字,說這不關顧汝德的事。
「我當了記者這麼多年,有幾多次你寫一個新聞,是能一個版本到尾的?你總是不斷有東西要更新、有文字要修改。施政報告頁數和很多內容已經編印了,不能改,我只能在某些地方拿掉一個百分比,再改一兩個字眼,減低那個錯誤數據的殺傷力。」
這個秘密顧汝德守了這麼多年,卻不能讓人知道,連港督也給蒙在鼓裏,「不,我不能報仇,因為如果讓港督府知道,這就是一件醜聞(Scandal)。我只能應付了問題再前行,不能開火。」
事件給顧汝德的啟發是,你必須聆聽所有意見,你不能設限,只能來者不拒。而且你最好懂得欣賞記者,以及肯定新聞工作的價值,「我素來喜歡新聞記者,why not?因為我自己也是那裏來的。記者總是經常想告訴你,你哪裏出錯了,他們喜歡判斷(Judge)事情,他們會問所有的問題。一般的批評是,記者說的寫的不一定對。這我當然知道,我當日寫的那份施政報告就幾乎出錯了嘛!但我的總結是,不要小看新聞記者,他們批評你,但他們也擁有一些消息,一些資訊,是你所不知道的。有需要時請相信他們,傳媒在真正把關時,都是有道德的人(Ethical people)。」
回歸後不捨得離開香港
兩星期前的七一遊行,人數是最近幾年之冠。如果你也是走出來遊行的一員、如果你也擁有一點Journalistic Trait,或許你能夠觀察到,人潮中竟偶爾亮出了一方方A4尺寸大小的港英殖民旗幟。香港回歸已經14年,14年以後你還能在示威人群中得見前朝遺痕,也夠耐人尋味。
這叫顧汝德回想起昔日1997年殖民政權告終,他是萬般不捨的離開香港,他說自己不是眷戀港英皇朝,只是赫然發現自己必須告別廣東人社會而返回英語國家,竟心生徬徨。「雖然我的確是鬼佬,但我留在香港35年,其間曾經回家的日子少過3個月,你要我回國,我覺得奇怪極了,我想留在這裏,但不行。」
「作為前朝的高層,一個政權完結之時,最漂亮的做法是離開。那時候很多私人企業給我聘書,他們看中你的人脈關係,認為有利其公司發展。他們給你很高人工,純粹因為你的關係,我受不了,受不了由一個專業的職位,變成一個純搞關係的人。況且這甚至算是某種形式的貪污。」
港人甚麼都要100分
顧汝德最後到了愛爾蘭,在大學裏做研究,直至2003年政府改行問制責,管治制度全然改變,他才高高興興的接受了PCCW一個業務拓展的職位,回流香港,做了一年。重返這個讓他偏心的地方,他在批評聲中,看見了香港討人喜歡之處。
「遊行和反對政府這些事情,你以為以前沒有嗎?1967年暴動、七十年代公務員罷工、教學語言示威,八十年代政局動盪,個個年代如此。香港人甚麼都要Excellence,接受不了Quite excellence,所以地鐵遲了少少就投訴也要上頭條。這件事在倫敦在紐約不會發生,不代表在香港發生就是問題。」
說着他突然又轉講招牌式「唔鹹唔淡」的廣東話,揚揚眉頭得意的說:「香港人乜嘢都要十分好!This is not an excuse but what Hong Kong is.」
對香港的好、香港的壞,他也包容的照單全收,顧汝德就是這樣的偏心,他口中的讚美總比批評多,整個訪問他唯一最狠的用字也不過是說曾蔭權和某些高官偶爾的言論夠「Stupid」(愚蠢),一邊說還一邊笑得真誠,令人誤以為他真的沒有輕蔑之意。大概這就是英式風度的一種,也是唯一一樣特區高官縱使聰明卻永遠學不來的風範,也算是顧汝德曲筆留給記者的回應,解釋了為何聰明的人會幹出愚蠢的事。
-\-\-\-\-\-\-\-\-\-\-\-\-\-\-\-\-\-\-\-\-\-\-\-\-\-\-\-\-\-\-\-\-\-\
我看特區政府︰
「港英時代在政府擔任要職的港人,都很聰明,而且表現較其他外籍官員優秀得多,因為AO競爭非常激烈,留任到現在的高官,質素都很高。問題是這群高職的人沒有勇氣和眼界去服務香港,而唯一試練他們的方法,是透過選舉,所以普選是必要的。香港根本沒有面對甚麼真正的危機,財政儲備多得浪費,政府必須信任巿民,必須有勇氣作出改變。」
我看有錢人︰
「聖經說:『How hard it is for the richman to go to heaven』,有錢人很難做,因為他們距離一般民眾太遠,他們相信人窮是因為沒有努力,這是最愚蠢的想法。我當記者時接觸過很多四十至七十年代的大商家,他們經歷過戰亂,體驗過戰爭時人與人的互助互愛,他們對人是很關愛的。縱使一般不相信福利制度,不認同政府花錢搞福利,但他們會關照自己廠的工人,對下屬和員工心存厚道。」
我看富二代︰
「他們小在國際學校讀書,留學外國,生活圈子全是有錢人,令他們以為自己很優越。距離一般階層太遠,他們對大眾不能信任,還覺得害怕,以為一般人都想騙錢(有時是對的,但不是常態)。富二代沒有了父輩的厚道,態度傲慢。反而富三、四代會有改變,他們不再沉迷地愛錢,因為生活太過人工化,是回歸常態工作生活的契機。」
我看新聞記者︰
1. 必須喜歡發掘事情背後的所以然;
2. 對「準確性」要求嚴格;
3.喜歡跟人接觸和聊天,不論對方是富是貧、是好是壞,也不要存有偏見,因為『人』是記者採訪故事的開始,是報道的來源。」
我看直資學校︰
「聰明的孩子是基因使然,而不是由於其父母有錢。有錢加上成績優異的10%學生上直資學校,另外10%成績同樣優秀的卻要上其他學校,這是浪費人才,荒謬的制度,對香港不是好事。兼且這是沒必要的,因為特區政府有足夠儲備、足夠金錢去資助學校教育,根本毋須搞這一套。」
我看八十後︰
「政府中央政策組做過調查,指八十後是本港有史以來所受教育最高的一群,但他們的就業前景卻最差。我覺得這壞透了,八十後面對這個困局反應負面很正常,我覺得他們好斯文。他們很多的投訴都是對的,不是嗎?」
我看弱勢社群︰
「給予耐性,並且時刻保持樂觀,必須相信你們的問題可以解決。我出身在威爾斯鄉郊,家裏一直沒電力沒廁所,只得一個水喉,有老鼠牆壁永遠潮濕,傳來異味。但我上了大學和寫書,我有一些天份,但並不因為我有錢,不因為我父母是好人。不同人有不同天資,即使貧窮也沒有例外,你必須懷抱希望。」
Leo Goodstadt 顧汝德
˙1962年獲英聯邦獎學金由英國來港,在香港大學任經濟系教授及進行學術研究
˙留港任新聞界逾10年,曾為財經雜誌《Euromoney》特派記者及《遠東經濟評論》副編輯
˙1989年港英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為前港督衛奕信和彭定康心腹
˙1997年定居愛爾蘭,從事學術研究
˙2003年回流香港後曾任職商業機構
˙現為都柏林大學聖三一書院商學院兼任教授,一半時間留港。
永別了柏林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許久沒看到這麼喜歡的新片,論主題,論演員,論故事,論劇情,論節奏,《無聲革命》都是一部值得誠心推薦的電影,敘事流暢沉穩,張力層層積累,慢慢攀爬至最高點一次爆發,在萬千被政治恐怖撕裂的家庭關係底下,可見歷史碎片壓在人們肩上幾近窒息的不堪與折磨,只能選擇遺忘,只能選避而不談,但這巨大到難以直視的傷痕深至幾代人的生活,又豈是國家的專制與父母的噤聲可以彌平?
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的《無聲革命》正是述說一班即將從高中畢業的優秀學生,卻處於 1956 年戰後由蘇聯占領的東德,那時鐵幕尚未完全落下,柏林圍牆誕生在這群學生的以後,搭上火車就能穿梭於兩個世界。兩名少年一次偷溜到美軍占領區的西德,無意間在電影院裡得知匈牙利十月事件的革命現狀,瞬間像是在充滿活力、熱情的心裡點燃一個小小的火種,從此發覺了另一片天空的存在。觀影當下,有許多場景讓人憶起《春風化雨》,彷彿換了時空,換了國家,卻迎來天堂與地獄的結局,但不變的始終都是那一份追求自由、突破現狀的渴望。十七、八歲的他們懵懵懂懂,憑著自己的感知與良心摸索一切,為了被政府迫害而喪命的人們默哀本來是再尋常不過的純真行為,兩分鐘的集體沉默卻因一句「抗議行動」,而令無法容下異音的專制集權國家像驚弓之鳥般,大舉定調學生為「國家的敵人」與「反革命行動」,以小題大作的手段來實踐當權者的政治美學理想。
「你們這麼做,又能幫助匈牙利人什麼呢?」
就如多數不知不覺被體制剝奪至一無所有的大人們,漸漸不做徒勞的事,漸漸屈服於現狀,無所不用其極只為達到目的。《無聲革命》出色在不刻意著重意識形態複雜的矛盾和衝突,聚焦這群孩子親身的感受,他們沒有選擇國家、時代的權利,他們勢單力薄甚至還未成年,便只能任人威脅利誘、挑撥分化,睜著眼得知那些父母不光彩的過去,睜著眼走入政治仇恨的深淵,青少年的真誠對比高層的嘴臉更令人為這些不知所措的身影深深心疼。
那一張被折痕劃破的黑白照片,集中營內有一個人的父親被處以絞刑,有另一個人的父親在旁面無表情,背後乘載多少痛心疾首的民族傷疤和歷史共業,無從與孩子說明,亦無從面對自身良心的譴責。但更動人的,是每個忍氣吞聲的家庭、每個曾經為求生存背對良心的父母,依然深愛著自己的孩子與故鄉,他們的根始終紮在東德,即使換了政權、換了當權者,故鄉還是故鄉,當環境給不起孩子翅膀的時候,無聲的永別也如課堂上的默哀一樣震耳欲聾。
正因給不起,只能含淚放手,與兒子無比相像的爸爸,一個頷首化做千言萬語;從未對孩子流露情緒的爸爸,一個簽名成為最溫暖的祝福;等待列車前進的稚嫩面龐忐忑不安,他們其去未知,即使跌跌撞撞的成長路上沒有一位老師努力呵護生命的焰火,教導他們站在桌上以不同角度看待世界,他們依然義無反顧為彼此挺身而出,為心中的自由扭轉命運。
永別了柏林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4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解說 #影評 #諾蘭 #解析
─────
上一集我們以一種不嚴密但直觀的思考方式大致走完了本系列的第一個論證:「時間」可能並不存在──或者至少可以確定,時間是個「怪怪的」,很不尋常的物理量。它和長度、重量等其他物理量是截然不同的東西。然而問題來了:這和「因果律」或《天能》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的。讓我們再次回到《天能》主角的受訓時刻──面對主角的質疑(「**因果律**該怎麼說呢?原因不是應該先於結果嗎?」),女科學家並未正面回答,反而莫名其妙地強調了兩件事。一是,「別試著理解它。去感受它」;二是回應主角,「自由意志還是很重要的」。
何謂「自由意志還是很重要的」?這是最初當主角尚未掌握將逆轉子彈由桌上「吸回」手中的技巧時,女科學家的指點──「你心中要想像自己正意圖將子彈放下」。而類似心法則重複出現於主角練習射擊時──對的,逆行物質的正確用法是,你同樣必須「想像將子彈射出」;而當你如此想像,亦即試圖**實現個人射出子彈的自由意志**時,子彈便會由牆上硬生生地「時間逆行」回到原本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的手槍彈匣中。
換言之,作者諾蘭是毫無保留地高舉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這是大白話了。而女科學家的文不對題也同時洩漏了《天能》的斧鑿痕跡──沒錯,這對話不太自然,是以雖然情節上那是一場「教學」,但實際上,我們也可將之理解為作者自己的個人看法。否則你怎麼老答得有些牛頭不對馬嘴呢?
但讓我們暫時忘卻這些對話的生硬(且認定確實就是諾蘭的斧鑿與失誤吧),回到關於時間與因果律的討論。如前所述,於上一講中,我們論證了**時間並不存在**。伊格言說,事實上,關於此一命題,我們還有個旁證──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其實也早就證實,時間是相對的。換言之,時間是「有觀點」的;先後次序也並非絕對。對你而言,A事實先於B事實發生,但對另一個人而言,A與B的先後次序卻可能並無意義(而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資訊的傳播需要時間,並非瞬間完成,而且無法快過光速這件事)。
在此讓我們稍作整理:首先,時間並非絕對──至少不是傳統的線性時間觀所預設的那樣,有個固定的、不可更易的先後次序。時間甚至可能並不存在,而自始至終只是人類意識中的想像。當時間變得如此曖昧難定,因果律也就變得無比可疑;因為你總該先有個固定的次序(先有因而後有果),才好判定因果關係吧?
這正是諾蘭之所以藉主角之口「摧毀因果律」的原因。記得電影結尾Neil對主角的真情告白嗎?永別之前,Neil將演算器的一部分交給主角(且後續即將逆行回到戰場坑道中迎接死亡)時,告訴他,「這是我們美麗友情的結束。我們的友情,對我來說是很久以前的過去;但對你來說,卻是很久以後的未來」──毫無疑問,這正是時間逆行所導致的「因果律的崩毀」。事實上,根據邏輯學家朱迪亞・珀爾(Judea Pearl)著作《因果革命:人工智慧的大未來》(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書中闡述,人類對因果關係的判定,來自於「人類意識的主觀預設」與「人類對客觀事實的實質體驗」二項因素的彼此互動、彼此修正。這並不代表因果關係是不理性的,而是指,因果關係顯然無法脫離人的主觀預設;它必然帶有主觀色彩。換言之,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客觀的因果。但這是另一大題了,有機會我們會另做一組影片來討論 ( ←老高上身 )......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永別了柏林 在 James Yang 楊永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這是關於生離死別的歌。
James楊永聰在《Wind in the Pines》歌裡寫下的,是在他腦海裡所想像出來的,與愛人永別的畫面。虛構的人事物,添加了些許奇幻色彩。如果你曾讀過Edgar Allan Poe(愛倫坡) 描述喪妻之痛的詩《Annabel Lee》(安娜貝爾.李),那麼在這首歌裡,你也同樣能聽見那般淒美的心境。
∮數位平台線上收聽&下載&購買:https://JamesYang.lnk.to/VyTM8
《Wind in the Pines》
詞/曲:James Yang 楊永聰
Amongst the pine cones,
I tugged my coat closed,
and I tried in vain to get some sleep,
But the howling winds,
they blew through the trees,
and they robbed all chance of slumber from me.
So I carried my love to the mountain top,
and I buried her where angels come to die,
How the heavens wept,
cried their heavy tears,
against a cold steel grey and barren sky.
Wohohoh is there anything left of me?
Wohohoh is there anything left of me…
without you?
I laid down by your graveside,
and I finally slept a thousand stolen years,
But when I awoke,
I found my face was covered,
by a river of ten thousand frozen tears.
The photographs we took,
faded, and strewn across the dusty floor.
The marks we left growing up,
Now just forgotten stains,
remembered only by those rotting walls.
《Wind in the Pines》
詞/曲:James Yang 楊永聰
製作人 Producer:陳建騏 George Chen
編曲 Arranger:James Yang 楊永聰
吉他 Guitar:James Yang 楊永聰
錄音師 Recording Engineer:徐振程 Jason Hsu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玉成戲院錄音室 Yu Cheng Cinema Studio
混音工程師 Mixing Engineer:莊鈞智 Thomas Chuang
混音錄音室 Mixing Studio:完美聲音錄音室 Perfect Sound Studio
母帶後期工程師 Mastering Engineer:莊鈞智 Thomas Chuang
母帶後期處理錄音室 Mastering Studio:完美聲音錄音室
Perfect Sound Studio
OP:闊思音樂有限公司 CROS MUSIC LTD.
SP:闊思音樂有限公司 CROS MUSIC LTD.
ISRC:TWBR11812012
影像拍攝 Video:王柏林@柏林創意視覺有限公司
#JamesYang楊永聰 #WindinthePines #LostAndFound
永別了柏林 在 柏林》 Fabian: Going to... - 海鵬影業/ Swallow Wings Films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永別了,柏林 》 Fabian: Going to the Dogs 一場末世愛戀和充滿未知的未來 獲選柏林影展金熊獎競賽片 橫掃德國電影獎最佳影片10項大獎提名 改編納粹禁書耶 ... ... <看更多>
永別了柏林 在 [好雷] 永別了,柏林!Fabian oder Der Gang vor die Hunde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本週上映的德國片《永別了,柏林!》有今年德國蘿拉獎影帝Albrecht Schuch交出頹廢派熱情演出!雖然他演的只是配角,不過這配角對本月台灣是有那麼點 ... ... <看更多>
永別了柏林 在 [好雷] 永別了,柏林!Fabian oder Der Gang vor die Hunde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本週上映的德國片《永別了,柏林!》有今年德國蘿拉獎影帝 Albrecht Schuch交出頹廢派熱情演出!雖然他演的只是配角,不過這配角對本月台灣是有那麼點應景的:一個學術機構要審一本論文 (!),是能夠堅守學術品質追求真理、還是會屈服於政治壓力與時代風向?不過本片與其說關注大環境的公理正義,不如說早把不理不義當成了前提 (!),反而要問亂世人們會如何自處,譬如你的論文遭到不公對待難道你就默默自殺嗎 XD 話說這位 Albrecht Schuch在台知名度雖不高,但十年前《丈量世界》與三年前《蘿莉破壞王》都他主演的,是近年優作最多的德國年輕演技派!
https://fr.web.img5.acsta.net/pictures/21/02/11/11/42/3887275.jpg
此片主角還是台灣觀眾從《英雄教育》看他長大的「柏林男孩」Tom Schilling ,這男孩當了都快二十年還保持一張娃娃臉,連片中老鴇都說「雖然你年紀偏大」但貴太太們都可以 XD 話說上次台灣觀眾看他展露演技應是《無主之作》,尤其是懷念姑姑的那一幕「公車喇叭交響曲」,結果這回《永別了,柏林》就把姑姑帶到床上去 XD 上回演姑姑的年輕演員 Saskia Rosendahl 也是二十多歲這代德國演技派新秀,過去演小片主角大片配角這次終於升級女一,今年德國獎季新片《無人與小牛同行》已升格主角還提名了蘿拉獎。那這三位德國嚴選青壯世代演員要演什麼故事呢?
中譯片名《永別了,柏林!》直指「納粹」烏雲將至,本片這 1931 年威瑪共和曾一度看似百花齊放的「黃金二零」老柏林,沒過幾年軟體將一去不返硬體將夷為平地;英文片名 "Fabian: Going to the Dogs",意指曾走大道的文明柏林、即將墮落下去走上「狗道」步向「毀滅」?但德文片名 "Fabian oder der Gang vor die Hunde" 並非僅有「狗道」與「毀滅」一途而仍保留了「選擇」:片頭第一鏡,就是柏林某古老地鐵站的地下長鏡頭,跟著人流慢慢走向通往地面的 Ausgang,但人流默默分為兩邊片名也分為兩半:可走左邊這條「法比安」、或走右邊那條「毀滅路」。
這第一鏡也很驚悚的是:開鏡是我們 2020s的當代柏林年輕人們、同一個隧道走著走著出來就變 1931 威瑪共和,儼然暗示我們 2020s今天和當年一點不遙遠?看看主角 Fabian 等三人與其身遭,建築陳設與服裝器物與其說古裝更像是時裝,而他們所經歷的各種好事壞事也處處和 2020s似曾相識:覺得讀書讀到博士應有體面的出路、學文科的做產業廣告覺得高不成低不就、對國家有志上街搞運動卻叫天不應叫地不靈;每日下班只好上酒店買醉談文論藝去,失業潮很快跟上激起憤懣不平,有人很快隨波逐流找到了苟活生路,有人很有原則不願髒手而一事無成只能寫寫部落格。
https://de.web.img3.acsta.net/pictures/21/06/24/11/29/3461902.jpg
本片背景:1931 原著小說 "Fabian. Die Geschichte eines Moralisten" 直譯「法比安。一個道德家的故事」,在那納粹開始奪權不久言論自由快要消失的最後一兩年出版,以幽默又惡劣的口吻描繪不堪入目的社會百態!當然不久納粹全面奪權就被禁書燒書,近年才重新出版重見天日。而本片改名叫"Fabian Oder der Gang vor die Hunde"「法比安或狗之路」,大概可解讀為「道德家之路與敗德之路」吧?反正片頭開宗明義本片對原著的姿態只是 "Frei nach"「自由改編」,我們觀影也不用去在意有沒有看過小說,就專心看編導 Dominik Graf 呈現他想像的柏林 1931 。
本片形式:從頭到尾幾乎全「派對電影」,主角雖有工作生活愛情家庭,但這些場景柴米油鹽充滿義務與期待令他抑鬱不得志,他真能解放還在「夜夜笙歌」的迷醉忘憂!關於柏林 1920s派對場景近年可參考德劇《金迷卡迪威》Eldorado KaDeWe 與《巴比倫柏林》Babylon Berlin,本片則不但要用有限場景重建上自咖啡館調情下至舞廳夜店召妓的 1931 地下景觀、要用各類歷史檔案黑白影像復古海報與建築雕像搭配填補二戰轟炸已不復存的地上柏林,更要在拍攝手法上處處描摹二三零老片從默片到有聲的過度手法、彷彿是有人在 Fabian 身旁手持跟拍一場 1931 當下直播!
本片視角:理論上當然以「道德家」主角 Fabian 視角出發,跟他一起抽菸喝酒寫小筆記從他眼光看社會百態?不過手持鏡頭快速切換隨時拉近拉遠、近的時候讓他憤世嫉俗抒發控訴振振有辭、突然拉遠又讓觀眾看他知識份子只會空談多可笑,驀地拉回對方臉上三條線不可置信你竟是這樣看我、耳邊旁白默默響起彷彿穿越時空早知結局冷眼旁觀笑看這一切。回顧這整個故事與其說是 1931 這單一年,不如說是整個德國從 1918 到 1933 威瑪共和實驗的縮影;與其說這故事僅發生在 Fabian, Stephan & Cornelia 三人身上,不如說三人都在代言威瑪年代迷惘眾生的三種取向。
https://de.web.img2.acsta.net/pictures/21/04/21/16/05/3119385.jpg
窮哈哈的文學博士主角 Fabian ,人從德勒斯登農家來柏林讀書向學耕耘文才觀察世界,少年時在一戰也當過砲兵如今聽到槍砲都會做惡夢,戰後讀書拿到博士應該匆匆已 32 歲,只是這戰後承諾多元文化百花齊放的「威瑪共和」又兌現了什麼?上層紙醉金迷夜夜笙歌時基層大失業排隊領救濟、當知識份子高不成低不就只被拿來當裁員藉口,讀了這麼多書是知識份子應該「堅守風骨」過「體面生活」、但物質明明無以為繼只好硬撐西裝革履!於是他高學歷寄生廣告工作卻仍待不住、他空有文采觀察世界但根本沒人要給他出版、他夜夜笙歌還跟女友浪漫約會但其實一貧如洗!
富二代文學博班主角 Stephan,跟爸爸住裝飾藝術鄉間別墅、在柏林租青年風格豪華公寓,當 Fabian 還在茶米油鹽錙銖必較硬撐體面時、他毫無物質包袱純追求精神理想!他這博士讀很慢嘔心瀝血交出大作等光榮載譽、自己富裕但心繫黎民乃貢獻知識投身共產運動,他的波希米亞生活不像 Fabian 買醉解愁而追求感官極致體驗、更大方打開別墅豪宅歡迎 Fabian 帶來女友各言爾志過個勾勒夢想的夏日!他雖富貴但絕不敗家,反而如他研究的萊辛是個啟蒙理想家:我們知識菁英不就該「理性解決實存問題」?誰知這混亂世界連學術都棄守理性 (!),不願流俗的就去死一死。
沒讀過書但保持神秘的女主角 Cornelia ,初登場看似文青有法律學位卻力爭上游心懷明星夢,與自命懷才不遇沉潛蟄伏的 Fabian 真一拍即合!但真要追問她出身人生甚至專長學歷等德國紳士「不應該問的問題」時又笑笑不多說... 本片前半 Cornelia & Fabian犯著「家徒四壁」「三餐不繼」也要勾勒替代想像打造浪漫愛情,一度令我欣慰覺得就算物質世界天崩地裂了、人們仍能在內心劃下靜謐角落打造理想田園!但到中段一次硬撐體面的「拜見媽媽」晚餐約會,她毅然脫離體面出賣自己討好包養權貴!難道對比「法比恩」這尊嚴正道、她已踏上自甘墮落的「狗之道」?
https://de.web.img3.acsta.net/pictures/21/04/21/16/05/3133426.jpg
德文的 "vor die Hunde"在字面的「走向狗」之外還有「自甘墮落」與「惦惦墮落」乃至「步向毀滅」之意,儼然暗示道德的「自甘墮落」就是人在做天會看的「步向毀滅」?但在這位女主角 Cornelia 身上本片又把這刻板印象重審好幾次:三位主角都有夢想、只是兩位知識份子男人不願流俗,卻不知世道本身已流俗向下、也許反而如 Cornelia 懂得放下自己才能打造一點真夢想?「弄髒自己是為了洗淨自己、離開你是為了和你在一起」真是最卑微卻最堅定的浪漫!只是堅守理想從未流俗的男孩聽不懂,只能含淚「財富一日日天差地遠、我的愛卻一日日加深」扭曲隱忍了。
但以我們今日早已多次毀滅多次重生的眼光看來,如 Cornelia 這樣不吝出賣自己換點理想空間的沈潛隱忍,真要稱之「自甘墮落」嗎?那恐怕只是歐洲傳統直到一戰初次崩潰、而在 1920s初次解放仍在懵懵懂懂中的道貌岸然,電影到後段就會讓我們知道那曾經在豪宅別墅「各言爾志」度過青春夏日的三位主角、最後真正圓了一點夢想實踐一點志向甚至「留得青山在」保得了香火的那人又是誰... 以這角度來看說不定 Fabian & Stephan 這些白天道德崇高晚上夜店買醉的知識份子才是「走不出舒適圈」呢。不過更有趣的第四位角色也許才要告訴我們「狗之道」可以有多狗:
片初明明有中產丈夫但縱慾過度去當妓女的 Irene Moll 由本片最資深的 Meret Becker 墮落演出!她在片初社會尚未崩壞時人已經縱慾流俗、到了片中社會已經崩壞時她倒是很快地弄髒雙手當個老鴇做起自己事業來,尤其在飯店前面她有錢就是老大讓 Fabian 當開門小弟乞求打賞時、看似正是「與其孤芳自賞不如捲起袖管」的沈痛警示?彷彿出身卑微的女人都知道捲起袖管忍辱負重打造真實人生了、你們出身尊貴或高風亮節的男人只道貌岸然一事無成?這個「警醒」必須小心看待:Irene 是徹底失心流落物質以為能買得愛情、Cornelia卻是忍辱沈潛心懷理想長存抱柱信。
https://de.web.img2.acsta.net/pictures/21/02/11/11/42/3901315.jpg
相較於兩位「墮落派」女子有其不同的精神脊骨、兩位「道德派」男子也可有不同選擇:富二代好友 Stephan當然是個理想家,但他總將自己理想投射在不可知的外在世界而成為了「浪漫幻想」,幻想有個理想的未婚妻會等我、結果沒幾天就放棄等待追她自己夢,幻想有個理想的公民社會可公共討論、結果一做社會運動很快以卵擊石被打壓,幻想柏林學術殿堂堅守「學術倫理」會讓真正高品質論文出頭、結果還不用上層壓力只要底層偷天換日狗吠亂咬(!) 大教授很快就縮了... 也許可說 Stephan的「道德理想」都投射在他不能掌握的外在,反把本能掌握的自己逼到了死路。
只是本片結局也回歸了 1931 的原著結局,只是在 1931 作者下筆時可能有其悲觀預言?在 2021 導演新拍則早知命運注定只能長嘆一聲:主角「法比安」這個威瑪共和道德家,他好不容易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在世道與個人之間、在高層與底層之間、在男性與女性之間、試著推翻自己對「道德與墮落之間」的刻板印象而重構了新的入世道德觀,正恍然大悟滿心歡喜要去攜手心的同道 Cornelia 展開全新人生時,才赫然發現這威瑪共和十幾年來他只忙著寫作思索卻「忘了學游泳」XD 而且全片路標廣告不知道多少次都聲聲提醒「趕快學游泳」!這還不學只能死好沈沒洪流中。
如果我們要把這個 1931 年的《法比安》當作一場戰間期搖搖欲墜的「威瑪共和」寓言,那原著作者 Erich Kästner 給予主角的悲劇結局儼然預示了悲觀命運,任何民主社會驕傲捍衛的「正直善良理性中道公共討論」等道德價值,在人慾橫流百鬼橫行道德毀棄的「洪流」之中都已不值一哂,反而「游泳」這種非關價值純求生存的沈潛之道又有幾人學會了?又有幾人活下留到末日後?留到末日後的又有幾人如 Cornelia 般對美善理想「長存抱柱信」?而更令人悚然一驚的,則是編導 Dominik Graf 以貫穿地鐵的「時間長河」長鏡頭展開,是在拍他們的過去還是我們的未來?
https://de.web.img2.acsta.net/pictures/21/04/21/16/05/3105345.jpg
現在畢竟是暑假,還是放鬆心情把它當部「夏日電影」來看吧:歐洲人包括德國人的夏日,就是平常工作再累再苦都要渡個假,要遠離柏林來到鄉間租個別墅「各言爾志」揮灑青春,因為說不定青春就只在這一瞬沒有下次了 XD 其次是既然暑假出去玩了就要學「游泳」,指不定哪天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地中海淹沒、人人平日都要「跳過水坑」甚至「游泳上班」呢?再來,屬於有寫過論文的你我「知識份子」的夏日,不論交論文審論文都要堅守「學術倫理」與各種倫理,不管機構挺不挺得住壓力守不守得住原則,至少我們每個人都能守住心理準備好身體、迎接末日伺機再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QFk1DMzvv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9.5.3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59243790.A.1B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