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為你讀一點書 📙 當疾病消滅青年 點開連結直接聽👉️ https://pse.is/3n3nc9
今天是九月主題「大難來時怎麼辦」的最後一集,明天,我們要交棒給下一個以青年為主題的「草莓不爛」。
這一集,我們要回到歷史的脈絡,談談我們眼下最關心的事情,就是疾病帶來的災難,而過去曾經有過什麼樣的疾病改變世界、甚至屠殺了一整個世代的青年?世界又怎樣從那樣的崩潰中站起來呢?
*本集節目是由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專任研究助理、蔡宗穎先生協助研究與撰稿,由黃建洋醫師協助審定。
*Photo by Anna Shvets from Pexels
-----
參考資料:
蔡承豪,〈雙疫來襲1918至1920年間阿緱廳的流感與霍亂疫情〉,《臺灣學研究》第11期(臺北:2011),121-142。
巫毓荃,「管與不管之間:1918至1920年臺灣殖民政府的流感防治對策」。https://covid19.ascdc.tw/essay/147 線上查閱時間:2021年9月10日。
顧雅文、張隆志,「世紀之疫―重訪百年前的臺灣流感」。https://covid19.ascdc.tw/essay/172
張麗俊著,許雪姬等編纂、解說,《水竹居主人日記(五)》,台北:中央研究院。
鄒翔,〈近代早期倫敦的疫病隔離與宗教界的反應〉,《齊魯學刊》第3期(2010),59-64。資料連結:https://reurl.cc/Rb0n9G 。
-----
#每天為你讀一點書
由謝金魚主持、慈濟基金會獨家贊助
每一集給你不一樣的雜學新知
Sound On:
https://pse.is/3n3nc9
Spotify:
https://pse.is/3jre63
KKBOX:
https://pse.is/3lxb47
apple:
https://pse.is/3m5nm2
Google:
https://pse.is/3lvsaj
水竹居主人日記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走讀台灣--
【烏令飄飄插頸斜—進香行腳的穿越行】(上)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百年前的搭火車進香
原本台灣每年三、四月的文化盛會媽祖繞境,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而取消或暫緩。隨著疫情穩定而解封後,大甲媽進香繞境已經在六月十一日晚間起駕。
然而回到百年前,台灣中南部的糖業鐵道交織,搭乘五分車進香更是受到大家的歡迎。就讓我們隨著嘉義文人賴惠川的竹枝詞:「烏令飄飄插頸斜 客婆頭上挺高杈北港燒金趕車早 鈴聲一路香鐙腳」,來一場穿越古今的進香行腳。
烏令飄飄嘉義線
賴惠川的竹枝詞中,一開始就描述車上進香客的裝扮--「烏令飄飄插頸斜 客婆頭上挺高杈」。他們在頸上斜插著一隻小黑旗,進香旗上綁著小鈴鐺,女生還把頭髮盤起,髮簪就像是一枝分叉的竹枝高高挺立,為了這趟朝聖之旅可說是重視至極。
所謂的烏令旗就是現在的進香旗,兩者旗面都為三角形,旗頭有葫蘆裝飾,並附有細長的劍帶。但以前的烏令旗布面黑色,不若現今色彩繽紛。烏令旗並用墨在旗布桿上書寫香客的姓名、居住地、進香時間等。現今北港朝天宮還保存有一面清朝道光年間,陳姓香客所屬的烏令旗。
當年車上眾多乘客的烏令旗,隨著開動的五分車而飄揚,搖晃的清脆鈴鐺,則是伴著香客一路前行到朝天宮。
嘉義線的另一位旅人
著有水竹居主人日記的豐原仕紳張麗俊,也曾在大正五年(西元1917年)搭乘五分車前往新港與北港進香。在其日記中清楚記載,6月24日跟隨媽祖進香團至南港(現在的新港)奉天宮,當晚夜宿新港。隔天再前往北港朝天宮,是日傍晚,又搭乘五分車從北港來到嘉義。
那時候他擔任豐原慈濟宮修建總理,因此他同時也考察奉天宮與朝天宮的廟宇建築。這趟進香旅程,他不只是進香鐵道上眾多「烏令頸斜」香客中的一位,更對香客心中的聖地--朝天宮,他在日記中留下「朝天宮之華美,比於奉天宮尤有甚焉者」。後來,明治四十三年因為主持朝天宮重建而聲名遠播的大木匠師陳應彬,也獲得張麗俊的禮聘前往豐原修建慈濟宮。
#走讀台灣
#進香行腳
#大甲媽進香繞境
(......未完待續)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www.lilac.org.tw/
水竹居主人日記 在 舊文化復新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古今中外都有高級餐廳,清末、日治享用美食到酒樓
「酒樓」出現在清末時期,當代仕紳階級可以在此宴飲或叫外送;酒樓出現前,仕紳階級通常在自家「花廳」宴客,比起有些現代人吃飯時依然低頭看手機,清末的仕紳似乎更懂得享受,主客們會在花廳裡一邊品嚐美饌,一邊聽曲或看戲,可說是視覺和味覺的雙重饗宴。
清末開港後,來台文人、富商、官員增加,應酬的需求也增多,這就是酒樓出現的契機,當時的酒樓有可以聽歌的藝旦表演,還有可以看戲的梨園演出,藝旦搭配曲師的演奏,從哀怨悠長的南音到活潑熱鬧的北管演唱通通有,賓客們飽足之際還能提升文化氣息。
隨著統治政權轉換為日本,除了酒樓更加興盛,也出現日人設立的日本料亭與西洋料理屋。在清朝當官可以透過科舉的管道,而日治時期沒有科舉,想要受到重視就得多跟日本人交際應酬,彰顯自己的社經地位。
日本料理較生冷,不甚符合當時台灣人的口味,因此臺灣仕紳和日本人的聚會場所仍以酒樓為主,這時的酒樓提供許多佳餚,多出自福州師傅的好手藝,這些福州師傅原為清朝上層社會的專任廚師。
當然吸引客人上門的除了佳餚還有娛樂表演,除了藝旦或梨園表演,日治時期的日本人還引進了「酌婦」服務,也就是陪酒女郎,〈水竹居主人日記〉中也有相關紀載,「演梨園三枱,內地女優一座,藝妓、酌婦侑酒,直燕飲至七時餘方散。」
果然古今中外「吃飯」一事可大可小,如何讓飯局成為一種享受也是一門學問呢!
⚡拒絕厭世找樂子 樂誌
水竹居主人日記 在 #水竹居主人日記 - Explore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一九〇九年一月二十一日,《#水竹居主人日記》提到#張麗俊 在農曆元旦前一天,前往葫蘆墩(豐原)購買年節用品,近午才歸。午後,開始貼門聯、拜神敬祖,慶祝這一年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