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過日考察系列:第十七
#只是面子工程的清溪川經驗?
台灣各地進行水岸空間改造時,往往以清溪川為例,但清溪川成功在哪裡呢?受理事長陳信諭 醫師召喚,特派員重出江湖,為大家提供現場觀察。
清溪川是漢江支流,流經首爾市區的長度約為5.84公里,和廣闊的漢江相比,清溪川是一條更貼近人民生活的水路,也因此自李朝時期就是漢城居民排放廢水的水道。
韓戰後,清溪川兩側被難民窟佔據,污染日益嚴重。政府為了解決環境問題,同時紓解快速成長的首都交通,1958年起先是將清溪川加蓋,1967年更開始在清溪川上興建高架道路,成為首爾第一條高架快速道路,一度是進步的象徵。兩旁也隨著經濟發展成為首爾重要的金融、商業區。
但時間過去,清溪快速道路變得壅塞不堪,2002年首爾市長大選,李明博提出一個大膽的承諾:要讓清溪川起死回生!讓首爾市中心成為生態城市而非汽車為主的城市,也正是這個承諾使李明博成功當選首爾市長。
李明博當選市長後,以「韓國特色」的大刀闊斧,跳過許多環評程序,在第二年(2003)7月就開始拆除清溪高架道路、重新挖掘河道,並進行景觀工程,總計工程費用超過9000億韓園(約300億台幣),在兩年後完工。
重見天日的清溪川,不但成為重要觀光景點,也是首爾市民重要的活動與大型集會場所,根據官方宣稱,創造超過6千億台幣的經濟效益。而一些人擔心的交通壅塞問題,則從未產生,反倒讓市中心的行人空間更為通暢。過去清溪川快速道路沿線,因熱島效應溫度高出首爾平均溫度5度C以上,整治後則比低了3.6度C。
似乎,在經濟、社會、生態層面上,清溪川都取得成功,一些媒體甚至成為「第二次漢江奇蹟」,紅遍海內外下,也成為李明博進取總統大位的最佳後盾。
然而,質疑清溪川奇蹟只是「#政治經濟導向的人工河道」的聲浪也不小,例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李永展先生就提到:「為了不影響清溪川底下的首爾地鐵系統,河床下方及兩側邊坡都舖上不透水層,這正是近年來台灣批評最力的『三面光』施工方式;簡言之,過度的水泥化及人工化,不可能使清溪川孕育出魚蝦能自然存活的生態系。」
但筆者實際造訪東大門段清溪川時,卻實際看到魚蝦活蹦亂跳,昆蟲在草叢穿梭。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事實上,清溪川工程並不是沒有考量生態復育,而是依河道段有別。上游主題為「自然中的河流」,著重回復自然景觀;中游主題為「文化中的河流」強調濱水空間的休閒性和文化特質;下游則以「生態中的河流」為主題,積極保留自然河灘沙洲,取消設置邊坡護岸。 媒體照片中水深極淺,只有瀑布和水泥面的,是光化門廣場一帶的清溪川,往下游的生態逐漸豐富起來,不論水生植物、魚類、鳥類都有復育趨勢。
然而,更大的問題可能是水源,清溪川的水大約80%抽取自漢江、20%來自淨化後的污水,需要耗費大量能源與經費(年約2億台幣)維持河流運作,以至於韓國造景學會理事長金晟均即批評,「清溪川太過人工化,為了維持運作,必須持續人工供水,但首爾一直在發展,未來可能不會有足夠的用水,一旦停止供水,或者供水出問題,清溪川就死了!」
這類結合「#再生水」(凈化處理的城市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取水方式,再加上污水分流等措施,基本上也正是今日陳信諭理事長提到台中 #柳川、#綠川 的整治模式。事實上清溪川還在下游加入了人工濕地等工程,自淨力可能還稍勝一籌。
同時,也沒有人否認清溪川整治後還是大勝於整治前。先不說整治方式,透過水域改造、增加開放空間、減少車輛來營造城市的想法是各界一致讚許的,然而在台灣的城市河川空間改造中卻較少看到這樣的總體思維。
另外一個較少人注意的,是李明博的決策過程雖然進步,也近乎「霸道」,以當選後的民意為後盾,規避了許多環評與意見收集的程序,也失去了使用更永續、更自然水源設計的折衝可能。而清溪川的整治造成周邊房價高漲,某種程度也忽視了社會正義性。這些背後的決策過程,也很值得我們研究。
再回到高雄,在「清溪川奇蹟」過後十二年,更成熟的生態工法或淨水設計都不是問題。但當我們討論城市水域規劃時,或許最重要的不是何種工法最好,而是如何透過市民參與「城市的價值抉擇」,再選擇適當的方法實踐,並保持檢討與改進的機制,這才是永續城市的完整樣貌。
#高雄 #首爾 #清溪川 #永續發展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