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會做什麼?治水議題之 #議員也有話要說】🤧
今日臨時會市府專案報告的主題之一是「#氣候變遷下的水災防洪」。
工務處的報告,與我在五一七之後協助北區處理淹水情況時,所看到的問題類似。當時我原本要把所看到的狀況在定期會質詢時請市府說明,後來因故沒有提出來(其實是時間不夠,全用在 #雙語學校政策 啦!😭)。不過,這些私下跟市長、相關局處長交換意見的心得,跟用功做出的投影片簡報,仍然想趁機會拿出來跟大家分享~。😌
我把517之後多次協助處理淹水、現勘時,現場聽到民眾反應的一些狀況,加上跟市府同仁的討論跟思考,並調出近十年的淹水地點,標製成地圖,跟消防局「#第三代淹水潛勢」圖資來比對。
比對之後發現(我特別注意的是北區跟南寮地區):
👉517的淹水地點比起近十年的淹水地點,有擴散的跡象。顯示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淹水問題確實不能輕忽。
👉有些地點是重複淹水,顯示現有的治水作法,距離解決淹水,還有努力空間。
👉實際的淹水地點,與「第三代淹水潛勢地圖」的預測有落差。
由於「第三代淹水潛勢地圖」是綜合了雨勢、地勢高低、溝渠排水能力,來預測淹水狀況,它是政府救災系統在災害預警系統啟動時部署救難器材跟消防設施的重要參考依據。因此,預測的淹水點與實際淹水地點不同,不但會造成救災的效率不夠,災情也容易擴大。致力於 #潛勢預估能符合實際狀況,當然是一個很重要、不斷修正、需要長期努力的目標。
👀而這次預測跟實際的落差,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1.是排水系統淤積、阻塞。這是計算淹水潛勢時,沒有納入計算的因素。
2.市政府主管的排水系統,與水利會主管的灌溉系統,在銜接時有排水瓶頸。(這一點是多年來的整合問題,平時沒有感覺,一但豪雨成災時卻苦不堪言🤢)
我想到的解決的方法是:
1.加強清除溝渠的淤泥、布袋蓮,讓水流順暢。
2.在排水系統的瓶頸點,例如吉羊路、西濱路一段等地,機動性的設置抽水機。
3.排水系統太弱無法支撐巨量雨水的地區(例如機場周邊),挖設滯洪池。
今日工務處的報告內容已經反映了以上的建議,但未來長期的工作,我希望:
1.未來市政府要加強跟水利會的合作,最好是事權統一,讓排水跟灌溉功能並進。
2.對於機場東方的淹水地區(例如士林里),積極考慮設置滯洪池或是抽水站來解決淹水。
🤕治水好難,但不治不行。極端氣候來襲,面對環境變遷,大家要集思廣益,一齊努力!
#枯燥的報告謝謝看完
#被淹水的鄉親真的辛苦了!
#港北里 #機場周邊 #南寮地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PanSci 泛科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可能性調查署 治水的錢都是在放水流嗎?我們有沒有辦法杜絕水患呢? 為了治水,政府每年編列了許多預算,然而,每當颱風季節、豪雨來臨時,我們卻仍會為水患所苦。讓我們從頭了解各種治水的方法和各國的治水工程,一起來想想:身為台灣的居民,我們該如何與水共生? #千年一遇總是讓人無福消受 #例如...
氣候變遷下的水災防洪 在 PanSci 泛科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可能性調查署
治水的錢都是在放水流嗎?我們有沒有辦法杜絕水患呢?
為了治水,政府每年編列了許多預算,然而,每當颱風季節、豪雨來臨時,我們卻仍會為水患所苦。讓我們從頭了解各種治水的方法和各國的治水工程,一起來想想:身為台灣的居民,我們該如何與水共生?
#千年一遇總是讓人無福消受
#例如令人心醉的橋本環奈
#例如令人心碎的八八風災
延伸閱讀:
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更要聰明的與水一起生活──《科學月刊》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1060
如何面對「旱澇並存」的未來?氣候變遷下區域豪雨和旱災的科學成因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50046
#水災 #莫拉克颱風 #重現期距
氣候變遷下的水災防洪 在 Foodbank - 每次水災在牆壁上留下的淹水刻度,證明氣候變遷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每次水災在牆壁上留下的淹水刻度,證明氣候變遷的速度,但我們的防洪疏濬設施,這幾年下來有趕上氣候變遷的速度嗎?每年治水,每年淹水的我們,需要一起努力思考更長遠 ... ... <看更多>
氣候變遷下的水災防洪 在 [閒聊] 極端氣候下防洪的應對心態- 看板Kaohsiung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剛剛看完公視十點的紀錄觀點,今天播的是紀錄片”綠色東京”註1裡面講到東京近年因
為都市熱島效應常有“游擊式暴雨”,所以東京目前的防洪工程是在河流下做了五個超大
的防洪水泥筒倉(回應裡gunng大更正此防洪工程本體在鄰近的埼玉縣,所以也查了一下
資料補充在註2)。剛好今天高雄淹水,看了很有fu。
這集的來賓是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副教授廖桂賢,映後討論講到東京的防洪措施她卻
覺得這種“人定勝天”的治水思維應該要再審視,因為極端氣候下的洪水只會越來越頻繁
。好奇之下去找了廖老師的其他文章,發現她去年有寫了一篇文章,討論去年823以來的
淹水。我先將其文章轉貼於此:(文長)
**********************************************************************
極端氣候下的水患治理:先丟棄「快速流下主義」!註3
廖桂賢 10 Sep, 2018
夏末秋初的台灣,不斷被暴雨伺候:先是8月23、28日的中南部,再來是9月8、9日的北北
基,都經歷了時雨量破百的超強降雨,造成大規模的淹水。台灣人對淹水事件不陌生,但
每次淹水後造成更嚴重「水」災的,卻是政客與酸民不負責任亂噴的口水,讓台灣社會無
法理性討論氣候變遷下的減災策略。我們真正需要嚴肅思考的是:如何在愈來愈頻繁的淹
水事件中,汲取經驗,讓台灣更具韌性?
許多人都以為只要發生淹水事件,就是「治水破功」,接著,需要選票的政客要求加碼治
水。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水災的背後,透露的卻是一個人們不願面對的事實:
「治水」這帖藥已經無法再起作用了!繼續下同樣的猛藥,反而讓水患更為嚴重!
治水就是設法控制水幾乎被認為是「水患治理」的全部;而且,所謂「快速流下
主義」一直是治水工程的真理。即便不是水患治理的專家,許多人多半都會認同快速排水
的重要性。但是,極端氣候下的水患治理,最需要檢討的就是傳統的快速流下主義!
快速流下主義,唯一安全的路?
快速流下主義,簡單來說,就是將水盡可能快速排掉的思維。在內水(雨水逕流)的治理
上,國際上早已開始挑戰快速流下主義,也因此出現了「低衝擊開發」(LID: Low Impac
t Development)、「水敏城市設計」(WSUD: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永
續排水系統」(SUDS: 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等概念。以上雨水逕流治
理的新觀念,先是在台灣被稱為「海綿城市」來推廣;現在在中國則成為一個全國推動的
重要政策。
為何快速流下主義在雨水逕流治理上受到挑戰?因為,數十年來以下水道、排水溝處理雨
水逕流的經驗顯示,這樣的系統設計無法真正解決伴隨著雨水逕流的水患及水質污染問題
,只不過是把問題從一個地方推到另外一個地方:雖然一個地方的水被快速排除,卻增加
了被排放端的水患風險與水質污染。海綿城市的概念背離快速流下主義,反其道行,訴求
雨水逕流應盡量現地處理。
在學界推廣了多年之後,海綿城市的觀念已經被台灣政府接受。水利署已經成功推動了《
水利法》的修法,納入了「逕流分擔,出流管制」的概念。所謂「出流管制」,就是要求
土地開發案不能像以前那樣,仰賴現有的雨水下水道系統來排除綠地變建地所產生的雨水
逕流,而是必須自行想辦法在基地內吸收處理。這樣的規範,簡單來說,就是要求「自己
的內水自己處理」。
快速流下主義雖然在內水的治理上已被檢討,但是在外水(河川溪流的洪水)的治理上卻
仍然是不可撼動的價值。為了「防洪」,也就是防止河川在本來就是其自然洪泛平原的土
地上氾濫,我們除了用堤防和防洪牆來抵擋,還更近一步改變河川廊道的物理環境,減少
摩擦力,使其光滑一點,好讓河水流得越快越好,增加排洪效率。於是,大河小溪中河道
中所有代表摩擦力的岩石、沙洲、植物,乃至於河岸的濱水帶和高灘地的樹林,全都因為
阻礙水流所以都得被剷除乾淨。防洪整治最極端的「成品」(人定勝天價值中的「上品」
),就是完全水泥化的三面光河道。
今天,即便水利工程界已經不太敢再做被許多人嫌棄的三面光河道,而改以所謂「生態工
法」來整治河川,但是基本的觀念仍然不變,就是要盡可能降低河川廊道的摩擦力,以利
快速排洪。所以,雖然今天在前瞻基礎建計畫下,政府投注了大量經費來矯正醜陋的三面
光水道,提升河川的水質和親水性,改善後的結果仍然是高度水泥化的河道(例如台中的
綠川和柳川),這正是因為沒有挑戰快速流下主義的結果。
快速流下主義之下的防洪整治,讓大河小溪的生態毀滅殆盡,讓生態和環保界人士極為痛
心,紛紛指責。但是,除了水利專業者,連一般民眾也急著舉起「安全」大旗,嘲笑生態
和環保人士不切實際,「只顧生態不顧安全」,並再度強調快速排洪之必要性。但是,生
態和安全並非相斥的啊! 好,姑且不論快速流下主義造成的河溪生態破壞,我們應該仔
細探究:快速流下主義真的是通往「安全」的唯一道路?
極端氣候中,捉襟見肘的快速流下主義
如果在內水的治理上,快速流下主義已被體認會增加被排放端的水患風險,那麼在外水的
治理上又何嘗不會?
今天,台灣的大河小溪早已被整治成能高效排洪的單一功能渠道,政府還繼續往上游治理
,讓人煙稀少的上游野溪也能夠高效排洪。理想上,當一個流域從上游到中游到下游的河
道都被完全整治,在管理維護良好、沒有阻塞、沒有碰上大潮的情況下,暢快排水,那麼
的確有可能成功防洪。但是,我們面對的畢竟是一個非常複雜(complex)的世界,事情
永遠沒有想像中的簡單!
讓我們想像一下這個狀況:整個流域都降下高強度的暴雨,河川水位太高且正逢大潮,下
游城市的排水系統不但不及吸收大量內水,又無法將雨水下水道的內水排出;同時,上游
河道與眾多支流因為排洪效率高,更高效地將洪水匯集到下游,顯著增加下游洪峰量,造
成溢堤,並且在某些地方造成潰堤。洪水從堤防上、破口中兇猛地沖下,造成如海嘯般的
恐怖災難。這樣的情境,有可能發生嗎?恕我烏鴉嘴,當然有可能!而且,在極端降雨頻
仍的今天,只是早晚的問題。
為了防止較小規模(重現期小於設計保護標準)的淹水,我們創造了一個會讓規模較大(
重現期大於設計保護標準)的洪水造成更嚴重災害的水文環境。在快速流下主義的指導之
下,我們以防洪排水工程除去了自然環境中原本的摩擦力,創造出一個可以高效排水、卻
非常危險的水環境。雪上加霜的是:城市中除了光滑的大排、雨水下水道、以及水泥排水
溝,不要忘了還有各種光滑的不透水鋪面,包括許許多多的道路和水泥擋土牆。只要是有
一點坡度的道路,在大雨時就會成為排水路,會高效地將水匯集到最低窪的地方。
9月6日,台南市的永康也不過降了不到十分鐘的雨,而且只有18.5毫米的雨量,就造成及
膝的積水。咎其原因,是排水系統出問題,所以本來應該可以排走的水排不出去。雖然這
起事件的問題看似是失靈的排水系統,但是我們是否應更一進步思考:為何一場小雨就製
造出那麼多的水?為何我們的建成環境竟如此脆弱?
當一個流域從河道到土地都成為水可以奔流無阻的環境,那麼淹水就很容易以「暴洪」(
flash flood)的形式發生:水來得非常快,快到可能連應變、逃命的時間都沒有。
用快速流下主義來治水防洪,在氣候溫和、降雨還沒有那麼極端的年代,是有效果的,的
確可以減少淹水頻率。但是,在極端降雨已經是進行式的今天,快速流下主義反而會讓水
災更為嚴重,因為,一個地方的成功排洪,很可能代表另一個地方的洪峰增加,且造成恐
怖的暴洪。所以,我們不能再繼續緊守著快速流下主義不放,也不該繼續癡心妄想要永遠
不淹水。
自己的洪水自己處理
若我們持續將焦點放在快速排洪、加碼治水、提高防洪排水設施的設計保護標準,這不但
不智,也是不道德的。快速流下主義根本上是以鄰為壑:水就是那麼多,不會憑空消失,
防洪排水工程本質上就是把洪水在時間和空間上乾坤大挪移;但是,今天台灣的平原地區
如果不是開發成人口密集的聚落、就是農地或科學園區,水該排去哪裡?誰的防洪保護標
準應該先提高?在國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那些經濟、社會、和政治上的弱勢社區,大概
很難獲得國家(政客)的關愛眼神,第一個成為倒霉鬼。但是,難道只是因為在社會文化
和政治上弱勢,就應該要承受別人不想要的洪水?
水患治理已經到了該徹底改變觀念的時候。最先需要被揚棄的,就是快速流下主義!無論
是內水或外水,都應該「就地處理」,換句話說,就是「自己的洪水自己處理」。這對絕
大多數的人來說,絕對是很難吞嚥消化的觀念,因為「防洪排水」的概念根深蒂固,難以
扭轉。但是,難以接受的觀念,不代表不應該挑戰,更不代表不應該提出。
且讓我繼續嘗試幫忙大家消化這樣的概念。防洪排水與快速流下主義之所以被認為是不得
不然的手段,是因為我們對「淹水」這個現象的錯誤理解: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淹水就
等於水災。許多台灣人不熟悉水、不願意面對防洪排水工程有極限、也不願意接受我們處
在一個高度變動的環境,因此總是嫌惡積水/淹水的現象,甚至稱其為「惡水」。但是,
如果積水/淹水只造成短暫不方便,並未真正造成生命與經濟損失,那就不應該被視為「
災難」。換句話說,有積水/淹水,絕不等於有「災情」。
很多人因為積水/淹水造成的不便,就認為一個地方一定不能淹水。但是,今天我們不能
不面對的現實是:未來還會有更多類似823、828、908因強降雨造成的積水/淹水事件發
生。(還記得去年6月2日,北台灣也因為強降雨而淹水嗎?)當「不淹水」的目標已經不
切實際,我們就不能持續將所有淹水情事都視為「不正常」。唯有將淹水視為城鄉動態不
可避免的一環,我們才能突破快速流下主義的桎梏。
丟棄快速流下主義吧!在極端氣候之下,當然有更永續前瞻的水患治理方式:我們需要的
工具不再是堤防、下水道等更高規格的傳統水利工程,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考量水文變動的
「環境設計」。水患治理需要都市設計、地景建築、與建築專業者的積極投入,與了解水
文、流體力學的水利專業者一起改造我們不耐水淹的建成環境,打造一個韌性城市,使其
不怕水淹!
************************************************************************
先聲明請別誤會我貼這篇文章是幫韓總今日所說”水退得比以前快”來護航,廖老師發表
的那個時間點(去年九月)還比較像幫當時各縣市首長說話呢!誰會想到幾個月後的今天高
雄市是韓總來坐鎮災害豪雨坐鎮中心呢(掩面)?當然該做的還是要做,ㄧ心兩用的市長能
為市政出力多少,市民也是點滴在心頭。引用這篇只是想藉由一個都市計畫專家的角度,
提供大家另一個觀點,畢竟在氣候變遷下不管是誰主政,人民都不可能是局外人,可能需
要整合更多專業和與時俱進的城市設計,人民和城市才能共榮共存。
天佑高雄,天佑地球每一個受極端氣候威脅的城市。
註解:
(1)綠色東京紀錄片可在你管看到,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唷。防洪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還有其他東京填海綠化、綠屋頂、垃圾減量等等綠化措施。
(2)這個工程的正式名稱叫做“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在埼玉縣春日部市,網路上可以
預約每日限額的參觀唷!
(3)廖老師的原文網址貼於此,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8048/3358778
原文還有連結到另一篇文章”怎樣才能成為不怕水淹的韌性城市?“,是向其他低窪地區
國家城市設計借鏡的整理。
--(以下請勿刪除)------------------------------
高雄板非心情板、個板,無關高雄廣泛市民之文章請勿張貼。
例如:我家隔壁的母貓生了小貓、對面的阿婆一個人獨居之類的。
這裡是高雄板,請討論與多數高雄市民有直接關聯性的文章。
高雄點請參考板規1-2
修改文章標題請於文章列表按大寫T
修改文章內文請於文章列表按大寫E
同性質文章請以大E修改內文方式加註,請勿於板上重覆多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68.18.18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Kaohsiung/M.1563555504.A.050.html
※ 編輯: dandeliontea (219.68.18.189 臺灣), 07/21/2019 00:59:2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