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裡偷閒寫了二篇序給助理交出去,助理笑說很驚訝我這個立委除了自己寫臉書、親筆寫推薦函,還親自寫「序」?哈哈,喜歡分享故事而已、只是不怕人笑而已啦!
#和平畫廊畫刊 序
2018年的春天,我從簡訊收到一幅畫,畫的是我耶,心情小複雜,有少許的害羞,多的是驚喜,並且包裹著竟然被人惦記的激動。
話說從頭,2010年我在泰武國小災後臨時校園認識了《和平畫廊》劉國樑、張文松二位老師。言談中得知他們多年來上山下海,融入當地人生活,一起收小米、挖竹筍,參加拼板舟下水慶典,於是畫作呈現的多是泰雅、魯凱、排灣、達悟各族的人文風土印記。
令我感動的是,畫家文松並不是科班出身,他是一個從小為了畫畫可以忘記吃飯的孩子,因而踏入早期的電影看板臨摹,但是這樣的繪畫工作只會讓生活陷入困頓。好朋友國樑,不忍畫家的熱情、才華就此停擺,於是帶著文松上山下海,朝自我創作之路邁進。
如今他們不但有自己的畫廊,常受邀辦展,作品也吸引不少大老闆、商界名人注意,主動上門買畫。
我很高興認識這二位喜愛原住民的朋友,但我萬萬沒有想到我是幸運的。2016年,我在地磨兒國小再次遇見他們,他們說「妳做原住民教育,很想畫一幅學生圍繞在妳身邊的樣子。」
2018年,我已經借調在縣政府原民處,收到的這幅畫並沒有學生圍繞在旁,但是國樑說:「文松說畫妳抱著陶壺望向遠方更有意境。」我聽到這句話特別震驚,因為只有真正認識原住民文化的人,才明白陶壺所代表的意義。
2020年對我來說是新的階段,欣聞二位老師的和平畫廊要出《和平畫廊畫刊》,在此謝謝和平畫廊在綜藝化、市場化、宣傳化的時代,帶給我們一股單純的力量,透過畫筆記錄台灣原住民族的美好。祝福和平畫廊四面八方、開刊大吉、店門昌盛,帶給我們更美麗的新視界!
#Vikung的昆蟲世界 序
聽說Vikung即將出版一本書,要我猜是什麼書?肯定是關於昆蟲的書啊!果然,12歲的宥勳,畢業前夕決定將六年來對於昆蟲的觀察與實作心得,集結成《昆蟲世界》分享給大家,也做為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
我當了Vikung一年的校長,後來成為粉絲,他在YouTube 有一個和爸爸一起經營的「viking昆蟲小教室」訂閱頻道,像個天生的昆蟲學家如數家珍,混合著排灣族語介紹自己培育、照顧的各類昆蟲。
對於他的「不一樣」,我們引以為傲。對於學習,宥勳有高度的熱情與專注,喜歡動手實作,寒暑假帶回學校的作業,總是引來一堆人圍觀。
104學年度我來到地磨兒國小,當時Viking 宥勳進入一年級,我們一起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成為全國第一個原住民族教育實驗班,用自己排灣族本位的教科書,有自己的課程理念、學習素養。他們的導師楊萍常常跟我說,vikung說很喜歡我們自己的課本,說我們使用的是「高級的數學、國語、自然課本」,他們要成為高級的學生。
果不其然,在爸爸、媽媽的陪伴,老師的悉心指導,宥勳和他的同學們成就了許多美事,包括上個月獲得了原住民科學競賽「金獎」全國第一的肯定!
這讓我想起教育家華生曾說:「給我一打孩子,我能把他們教育成為不一樣的人。」是的,教育的迷人之處在於孩子有可塑性。聽到vikung要出書了,我特別感佩他的父母、老師及朋友,因為你們,讓我們看到一個有不同的恩賜的vikung,讓我們看見造物主在他的生命預備的美好見證。
祝福vikung的書一本接一本,生命愈來愈強壯,帶給大家更多的看見與分享!
.
民族昆蟲是什麼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位百年前的日本博物學家,前往南洋踏查三百多天,他看到了什麼有趣事物?他在日記中描繪的自然人文風景,對於今日的台灣讀者,有哪些意義?Openbook邀請 #作家吳明益、#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 以及本書譯者 #自然史博士蔡思薇,來與大家分享聊聊,還有限量小物贈送~
林業試驗所(aka 台北植物園 Taipei Botanical Garden)近期出版博物學者川上瀧彌作品《椰子的葉蔭》,雖然身為臺灣博物館首任館長,但在當時想要出國,也必須申請政府計畫才行。順利展開旅程後,川上並不是寫寫結案報告了事,而是興奮打開日記,記錄每一天所見所聞,從沿途植物分析、戀上榴槤的心路歷程、分享暹羅貓貓有多可愛(貓奴無誤),或者不時吟詩感懷一下,博物學家的性格立體鮮明。
旅行過程中,川上的文章同步連載於台灣第一大報《日日新報》。百年前的川上如同當今的直播主一樣,渴望即時和觀眾分享一切感動;而這本百年前的精彩日記,在台北植物園專家們勞心勞神的翻譯與審校之後,現在~終於~與我們相遇了。
這場百年老書的新書發表會,將有自然feat.人文強強講者參與,當天參加的讀者更有機會得到限量小物:
▋ 限量小物(名額有限,送完為止)
🌱 川上桑著迷の南洋異香:伊蘭伊蘭 氣味書籤(原料來自台北植物園)
🌱 植物園「方舟計畫」紀念磁鐵:貼在冰箱,隨時欣賞珍貴的台灣特有種植物
▋ 獨家!川上桑の私章簽名任你蓋
🌱 植物園特別復刻川上私章,當天購書,即可蓋上作者印章
🌱《椰子的葉蔭》與林試所專書,現場優惠價
▋大綱
19:30-21:00
🌱 館長的身世、博物學家出國套裝行程大公開
🌱 植物學家們的冒險
🌱 作為一種文學或史料的意義:植物書寫
🌱 過去與現在的植物學家
21:00-21:30
🌱 QA聊一聊
▋活動資訊
🌱 時間:7/25(六)19:30-21:30
🌱 地點:閱樂書店(110台灣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松菸文創區內生態池旁綠色小木屋)
🌱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rTGJSUbn75qmYzuE9
本活動為免費入場,#為配合政府疫情管理,請【務必填寫報名表】
▋注意事項:
1. 活動當日,進出場地閱樂書店,請務必【配戴口罩】,並配合量測額溫、手部消毒。未配戴口罩或體溫高於37.5℃者恕無法入場。
2. 因現場座位有限,收到報名表後,3工作天內工作人員會回覆您報名結果:
★報名成功>您的座位將會保留至活動日晚間19:25,請提前抵達入場
★候補報名成功>歡迎前來,當天19:25後會開放現場候位讀者入座(依現場抵達順序)
3. 本課程納入公務人員終身學習課程暨環境教育課程,給予上課公務人員相關時數,請於下方填列身份證字號俾後續登錄。
4. 表單聯絡資訊僅作為活動聯繫與疫情管理,請放心填寫。
5. 主辦單位保有活動調整的權利。
▋講師介紹
🌱 吳明益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有時寫作,畫圖,攝影,旅行,談論文學,副業是文學研究。
著有散文集《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浮光》;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天橋上的魔術師》;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單車失竊記》,論文「以書寫解放自然系列」三冊。
🌱 董景生
作家、昆蟲與生態專家,曾任台北植物園園長。
不按常理出牌的研究人員。台灣大學昆蟲所博士,現任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研究員,同時擔任植物園組組長,推動台灣的植物園研究與教育。興趣廣泛,專注於昆蟲與植物的關係—蟲癭,同時也對台灣南島民族植物感興趣。
由於對植物園、自然史充滿好奇,公務生涯投入台灣的植物園規劃,規劃管理的過程不斷發現新的老故事,以及更多人與植物之間的美麗故事。
🌱 蔡思薇
《椰子的葉蔭》譯者。臺北人,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博士論文以來研究的是日治時期的臺灣自然史相關,對當時的植物學者與其時代精神、文化景觀深深著迷。
▋活動主辦單位
主辦:台北植物園
執行:社團法人台灣閱讀推進協會
民族昆蟲是什麼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店溪畔 ◎趙天儀
⠀
從這裡靜靜地遙望
新店溪奔向了大海的方向
我們並排地散步在橋上
視野遼闊,沒有任何的阻擋或遮攔
⠀
暮色將盡,西方的山頭上
有一片微明的晚空
晚霞悄悄地裱在遠方的地平線上
宇宙深邃得蒼涼
⠀
從這裡靜靜地遙望
橫臥的青山是一座舞台的背景
拓寬的公路已經擁擠不堪
新蓋的公寓也已填滿了許多的荒地與廢墟
⠀
雨後的天空是一片潔淨的天窗
弓形的虹掛在山頂上
而山腰的叢林
卻充滿了昆蟲鳴聲的交響
⠀
從這裡靜靜地遙望
晴朗的日子,我們曾在橋下的溪水中游泳
風雨的日子,我們曾在橋邊的長堤上佇立
看洪水滾滾,翻轉的濁流化成許多漩渦,許多跳躍的浪花
古老的索橋依然是潭上的一條顫慄的希望
通往空軍公墓的紀念塔
通往林蔭深處的髮髻寺
也通向登山者必經的情人谷
從這裡靜靜地遙望
我們吸納無盡的天象在眼簾
我們鳥瞰遼廣的大地在周邊
讓我探索,讓我沉思,也讓我輕鬆地邁步
我探索那一支蒼勁的蘆葦
我沉思這一條通往大海的溪流
靜靜地徜徉吧,我們依然並排地散步在橋上
悄悄地流動吧,我們依然俯視著時清時濁的激流……
-
◎作者簡介
趙天儀(1935年9月10日-2020年4月29日),台灣著名詩人、評論家。筆名柳文哲。曾任台大哲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代理系所主任,也曾擔任靜宜大學中文系教授兼文學院長、台文系講座教授、生態所教授等職務。曾榮獲台灣省台中文藝協會自強文藝獎章新詩獎、巫永福評論獎、行政院文建會文耕獎、大墩文學獎、台灣文學家牛津獎等獎項。
趙天儀生平著有多部作品及評論,同時也積極創辦、參與文學社團,如:笠詩社、台灣筆會、台灣省兒童文學協會、中國新詩協會、台灣美學藝術學學會等社團。曾經主編過笠詩刊、台灣文藝、台灣春秋、滿天星等多種刊物。
-
◎小編 Y 賞析
許多年輕一輩的讀者,對於今年離世的詩人、評論家趙天儀可能已不甚熟悉,但仍對於一九六〇年代台灣/本土意識濃厚的現代詩社「笠詩社」這段詩史有許印象。作為創辦人之一的前行者趙天儀,不僅留下了數量可觀的創作,在評論、開創台灣文學的面向上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這週所要談的主題「台灣──家園與土地認同」,也是趙天儀重要的創作圖像之一。
詩人向陽在早年編撰《趙天儀集》中,即在後記中將趙天儀也視為早期的「地誌詩人」之一。所謂的地誌書寫,即是具體的描寫地方景觀與其空間幽微的變化、轉折、人文、風情,透過文字勾勒出景物的文學性。而「地誌詩」也常常蘊含了社會/家國的地域情感、國族認同等政治元素。在趙天儀年輕時的著作《菓園的造訪》與《大安溪畔》等書就已經出現大量景物、鄉土的描寫,字裡行間充滿了對自然生態與人文精神的抒情關懷。在一九七〇年代鄉土文學蓬勃風湧時,也許可以引用趙天儀的評論所述:「我認為從生活中挖掘豐富的現代感受,錘煉精緻的現代語言,才是創作的正當途徑。因此,所謂的鄉土性、民族性、社會性,我們早就在自我覺醒中深深地加以肯定了。」為時代、自身的文學觀劃下一個有力的註解。
本詩〈新店溪畔〉則收錄於趙天儀中期的詩集《林間的水鄉》。詩人的語言乾淨而簡樸,以地景新店溪出發,詩人「從這裡靜靜地遙望」,描寫溪畔、青山、寺等地。也有如「晚霞悄悄地裱在遠方的地平線上/宇宙深邃得蒼涼」這種非常抒情浪漫的字句。除了詠地抒情,也隱約能穿透景致的背面,「看洪水滾滾,翻轉的濁流化成許多漩渦,許多跳躍的浪花」、「古老的索橋依然是潭上的一條顫慄的希望」讀出詩人對土地、自然的關懷。
在倒數第二段中詩人寫道:「我們吸納無盡的天象在眼簾/我們鳥瞰遼廣的大地在周邊/讓我探索,讓我沈思,也讓我輕鬆地邁步」意象似乎又更為明朗。趙天儀試圖透過文字書寫的筆勁,「我探索那一支蒼勁的蘆葦」指涉的不僅是自然萬物,更象徵著這塊島嶼所要邁向的未來藍圖,「我沈思這一條通往大海的溪流」。詩人辭世後的這個時代仍會不斷更迭,也許我們能做的即是:在這座共同佇立的橋上,一起靜靜地面朝更遠的他方,持續敞徉、持續流動。
-
美術設計:@arteditor053
圖片來源:宇軒拍河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台灣是什麼 #新店溪 #趙天儀 #髮髻寺 #情人谷 #笠 #土地關懷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6/20200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