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法肯豪森的作為
賽克特就任顧問團團長的日子只有10個月,他對中國軍事的構想,許多才剛開展,有些則還未付出行動。繼任的法肯豪森所要做的,就是承接前任的措施並繼續發揚光大,而事實上,法肯豪森完全不負所託。
像在建軍方案,法肯豪斯於民國25年(西元1936年)提出強化過往曾被整編過的部隊,這個方案後來被定名為「調整師」。
順帶一提,現在若要在網路上搜尋中德軍事合作的相關資訊,通常會打上「德式師」或「德械師」等關鍵字。但當年的政府檔案可沒以上字眼,因為這些接受德國訓練的部隊正式名稱是「調整師」或「整理師」。尤其某些軍迷對「德械師」這個名詞非常反感,主要原因就是接受德國訓練的國軍未必拿德國兵器(大家可以回憶一下國軍的裝甲部隊就能了解狀況),所以如果你想在別人前面秀出你很懂民國軍事的逼格,可千萬別喊錯稱呼呀。
當時法肯豪斯建議:
一、
各步兵團應依照教導總隊步兵團之德國新編制盡速編齊,各團應裝備步兵榴彈砲、戰防砲各一連。
二、
為加強管支援火力,營迫砲排應增為四門、機槍連定數則增為九挺。
三、
各陸軍師應編成一個騎兵連,以落實戰場情資偵蒐。
四、
每個師中的戰鬥及勤務支援部隊,若是工兵及通信兵還無法達到營級規模,至少也要成立連級單位,另須特別重視通信裝備及光學觀測儀器。
五、
各師應加強炮兵編制,最好能成立內含三個營的炮兵團(其中兩個營裝備野戰炮或山炮,一個營裝備105mm輕榴彈炮)。
六、
兵器應統一使用中正式步槍、捷克式ZB26輕機槍、廿四式7.92mm重機槍。
七、
各陸軍師應設立修械所好保養維護兵器。
在此原則下,有30個師將率先調整,最終目標是完成60個調整師。而調整師的編制,以執行最徹底的88師為例,內容為:
每個師下轄2個旅,每旅各有2個步兵團(也就是從魏澤爾時代就確立的2旅4團制)
1個炮兵營,下轄3個炮兵連與1個通信排
1個工兵營,下轄3個工兵連與1個通信排
1個通信營,下轄2個有線電連與1個無線電連
1個輜重營,下轄2個連
1個高射炮防空營(這個編制後來被取消,因為後來格國顧問團決定成立專門的高射炮部隊,好將炮火集中使用,不過有些部隊仍保有此編制)
另有師本部直轄的特務連、騎兵連、戰車防禦炮連、野戰醫院各1個。
而作為戰鬥主力的步兵團,其編制為:
1個團下轄3個步兵營,通信連、步兵榴彈炮連各1,另有團本部直屬的特務排。
1個步兵營下轄3個步兵連、1個機槍連、迫炮排及特務排各1。(這裡特別註記一下,在原先魏澤爾編制的步兵營中,規劃的是配備2門20mm輕機炮的小炮排,而法肯豪斯此時則將小炮排升級成裝備2門八二式迫擊炮的迫炮排。)
1個步兵連下轄3個步兵排,每排下轄3個步兵班,每個班有14位成員並配給一挺輕機槍。
1個機槍連下轄3個機槍排,每排下轄2個機槍班,每個班配有一挺重機槍......
與舊有的編制相比,調整師特別著重提升支援兵種的質與量,像是增強火炮能力(輕機炮變迫擊炮、增加反坦克炮及口徑更大的榴彈炮),設立恢復傷員的野戰醫院,另外讓更多部隊都具有通訊能力以方便聯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裡我特別要提一下,在法克豪森任內多出來的新單位:野戰醫院
話說現代護理人員的精神象徵是南丁格爾,這位英國貴族小姐之所以能讓人意識到護理人員對醫療體系的重要性,是因為她參與了克里米亞戰爭。在這場英、法、俄三個歐洲強權對抗且耗時3年的戰爭中,南丁格爾改善傷兵醫院的品質,使她駐紮的傷兵死亡率從42%降低到了2%。
大家注意到沒有……傷兵死亡率原先是42%!這個死亡率高的可怕!
換言之,若是能提高醫療素質,將會有效減少軍隊人員的損失。後來在一次世界大戰,各國更是在慘烈的戰事中吸取經驗,像是1917年Wwkeen的《戰傷救治專書》就詳細說明傷兵收容、疏散及感染控制等内容,而1918年FrankKeeper的《軍事生基本手冊》内容也提及疾病、營養、飲食管理、野營行軍衛生、戰傷分類分級、排泄物處理、士兵培訓等基本常識。
國民政府在北伐成功後,於1927年設立軍政部軍醫司,之後在1935年4月將軍醫司與其他單位合併為「軍醫署」;順帶一提,法肯豪森是在1935年3月接任德國顧問團團長一職,或許這是國民政府逐步提升對軍醫的重視,才能讓法肯豪森在調整師的方案中,得以提出設立野戰醫院的方案。
截至1936年,軍醫學校培訓出1045名醫生、300名藥劑師,另有108名在校學員,每年則能加強陪訓50名醫生。而在1937年,林可勝編制出内容包含:毒氣戰、疾病控制、戰時衛生管理……等知識的野戰醫療手冊,可見軍醫的逐步發展。(這位林可勝被譽為中國生理學之父,日後擔任國防醫學院的第一任院長,是當時深受世界科學界推崇的中國科學家之一。)
雖然新部隊成立,如此里程碑值得掌聲喝采,但在後來的抗戰中證明……這些軍醫的功能極其有限。
首先很明顯的問題,是人數實在過於稀少。
當時國民政府包含陸海空三軍,粗略人數約300萬。1000多位醫療人員的比例有多麼稀少,那是不言可喻。事實上,當時一個陸軍師「理論上」設有2個衛生連,其成員包含:1名首席軍醫官、9名醫官、87名部屬;而他們的照顧對象大概是9000多人……當真需要能者多勞。
可真說到能者多勞,當時軍醫有第二個問題:素質堪憂。
剛剛提到有87名衛生連部屬,但這些護士、擔架兵、後勤人員其實並不具備醫療技術,因為他們大多是未經培訓的農民、苦力。大家想像當有士兵在戰場上被打到斷手,可是第一時間趕來的卻是耕田的王老先生……我想大家對結局應該是心裡有數。
那為何醫療人員素質堪憂呢?除了培訓資源稀缺外,這就帶出第三個原因:待遇低下。
首席軍醫官,聽上去非常威風,但實際上,軍醫官是沒有軍銜的。沒軍銜就代表沒加給薪水,在錢少事多沒資源的情況下,自然沒多少軍隊人員願意擔任或進行相關的研修。
甚至就連培訓機構也有問題,這就是第四點:醫療理念之爭。
在1934年以前,國軍的軍醫培訓走的是德日派路線。所謂德日派,起源來自於清末的北洋武備學堂,也就是中國現代化軍醫的起始點,而北洋軍在清末逐漸隸屬袁世凱麾下,袁世凱則在部隊內採用德國式訓練;而除了北洋軍,清末各省也有創設各地的新軍,只是他們的經費資源不如袁世凱豐厚,所以他們的軍官人才通常都是留學日本(因為比較近而且物價也比較便宜),而日本的陸軍也是效法德國,所以自清末以來的軍醫訓練,就以發源德國,再經日本轉化學習吸收,故稱為「德日派」,而此派特點是比較重視理論研究。但在民間的醫療體系中,卻有另一股強大的派系,那就是重視實踐操作的英美派,而看名字也知道,這源流來自英美兩國。這兩派其實並沒有明顯的優劣問題,可是在1934年,當時軍醫學校聘請一位來自民間醫療體系的學者擔任新任校長,而這位新任校長一上台就決定將軍校全面改走英美派路線,並將全校職員解聘後再重新招聘。還是強調,英美派與德日派並沒有孰優孰劣,但如此人事大變動,說不影響學生學習那是睜眼說瞎話。
在1937年的淞滬以及南京戰役,透過傳教士醫生的報導,當時國軍各部隊嚴重缺乏手術繃帶、破傷風血清、藥品、夾板、救護車……等醫療器械,亦無訓練有素的手術助理,而擔架兵的不足,導致大批傷兵直接被棄置於戰場,可見國軍的醫療體系的低下。
這樣說起來,我似乎Diss國軍,但其實我想說:當時的國軍就是在資源匱乏的萬難處境下,持續進行改革進展。雖說在就事論事的精神中,必須要檢討結果的不如意,但對創立以及成長的理念及付出,絕對值得旁人以及後人致敬。而以上理念,就是本人德式中央軍文章的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回來新成立的調整師,不只野戰醫院,其他單位雖在理想上應當擴增,但現實狀況卻是因為資源匱乏,許多部隊的裝備未能到位(像有些步兵團沒有迫擊炮,只能沿用以往的小型機炮,或是有些師沒有裝備反坦克炮),有些更慘的,僅完成表面上的編制重整,在武器及訓練上均不到位。加上後來抗戰突然爆發,所以國軍最終只成立35個調整師,以及還沒接受最新式改編但先前已有做到部分改造的24個整理師,以當時全國177個陸軍師來看,新軍的比例不算高,卻已是較具戰力的部隊。而這當中能夠達成顧問團設立標準的調整師可謂當時國軍中的戰力頂峰,這些部隊分別是:
中央軍校教導總隊
(不過這支部隊成立的本意是樣板,也就是擺出來好看的,並沒有足夠的實戰經驗,但正因為要擺出來好看,裝備絕對在各部隊中最為先進整齊。)
接受德式訓練最老資格的陸軍第87師、第88師,以及從以上兩師抽出補充團而擴編成的第36師。
而有財政部銀彈支持的稅警總隊,同樣戰力超群,有時甚至能比陸軍更早領到最先進的武器(至於原因就是……有錢是大爺)。
民國二十四年,政府為了檢視德式訓練部隊的戰力,還有提升多兵種搭配的作戰經驗,並且趁機模擬上海至南京一帶的攻守實戰演練(這地區是國軍預設未來對日衝突的戰場),於是進行一場秋季操演。
這當中,陸軍出動87師、36師、教導總隊,讓以上部隊分成東西軍對抗,另外加上裝甲部隊、空軍也一併參與。可以說,這是多年德式訓練的整體展現,雖然空軍及支援兵種的數量依舊偏少,顯示國家整體實力還不以支撐足夠規模的現代化部隊,但是步兵的作戰水準及觀念與過往相比已有飛躍式成長。
除了步兵的提升,法肯豪森特別注意炮兵的整頓,他協助國軍將現有火炮進行整編,然後將全國457門火炮分成了4個獨立炮兵旅、5個獨立炮兵團、4個獨立炮兵營。之後更是向德國購入24門150mm重榴彈炮以及36門105輕榴彈炮,因而建立最現代化的支援部隊─炮兵第10團、第11團。
這兩個團除了擁有最先進的火炮外,相比其他傳統炮兵部隊還停留在用騾馬載重牽引,他們可是購入了重炮牽引車還有裝炮彈的載重卡車,所以在機動力上大大提升(但也話說,現代化的火炮重量非常驚人,真要用馬匹去拉,估計馬都快累死炮卻動沒幾公里,所以使用摩托化移動是必要的提升)。
另外,由於中日兩國關係越加緊張,法肯豪森與顧問團規劃出諸多對日戰略。其具體內容為:
以徐州、鄭州、武漢、南昌、南京,為戰略規劃的重心,北方設定黃河為最後戰線,四川為戰略大後方。
以此為基準,四川需工業化,提供後勤。而長江會是整個戰略的核心,所以必要時須封鎖長江航道,防止日本海軍逆流而上的攻擊。黃河則作為最終防線,如果必要,需要進行有計畫的人工氾濫,增加對鄭州、武漢的防衛。(大家可以注意這一點,因為這將成為抗戰史上不容忽視且極具代表的一個事件。)
在賽克特─法肯豪斯的接力合作下,德式師日漸茁壯,但說了這麼多,到底這批耗費國家心血打造的部隊,相比其他派系軍隊會有何不同?接下來,老ㄕ就來好好介紹德式師的士兵有什麼特別的行頭。
圖片為: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Meck大叔,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店名:阿里小廚美式牛排餐廳 電話:02 2924-1314 地址: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一段117號(樂華夜市入口錢櫃ktv旁) 營業時間:am11:30–pm15:00 pm17:00–pm22:30 公休日:不定(粉絲團公告) 關於: 2016. 9/14初次開幕. 歡迎各位來嘗鮮,排餐專賣�菜單和...
「民國108年西元」的推薦目錄:
民國108年西元 在 溫士凱 Danny We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來來來,來去「猜火車」,看看下一班火車究竟會從那一邊進站呢?
台東的「多良」和「山里」這兩個火車站近來聽說人氣響亮,一個擁有最美的濱海車站美名;一個則是會讓人穿越時空的縱谷車站。
而我必須承認的是,這兩個車站的名字美,景致也都有特色,但是對我來説,最有趣的風景,還是看「鐵道迷們」在這裡猜火車了!
特別是當火車如風般倏地而過時,他們臉上揚起來那份心喜和驚艷時,如小劇場般快速上演和落幕,每個人的劇碼都不盡相同,甚是有趣。
然而,最美麗的劇場,還是在我們自己的臉上啊!
當我和友人不約而同的説出,這風景,像極了北海道的道東車站時,我們的眼角和嘴角彷彿一起出現了那時我們同遊的熟悉畫面,想念北海道的心情,一切盡在不言中🥰🥰🥰
#擁有好的旅伴是件幸福的事
#不能去北海道旅行在台東想念道東也是不錯的
#在北海道每天要吃冰淇淋在台東當然也要來支在地口味的冰棒
.......…..........................................................................
#多良火車站(文摘自交通部觀光局)
多良車站位於台九線417.5公里處。站址原本為山坡地,兩端均為隧道,南迴鐵路工程處特別將車站以高架設計,一樓為候車室與售票處,二樓為月台。原有兩條軌道可供列車交會,但因南迴線班次過少,不需辦理交會業務,山側軌道在南迴線開通不久即拆除,爾後業務清淡後,於民國95年(西元2006年)7月結束旅客服務。
鐵路局保留車站,架高設計車站,留下懷舊的月台欄杆,與藍色大海與蓊翠的山林,自然和諧的融合在一起,駐足於此欣賞美景,享受美好行旅時光,絕對不虛此行。
地址:臺東縣太麻里鄉多良村瀧溪路8-1號
網址: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16&id=A12-00377
#山里火車站(文摘自台東觀光旅遊網)
山里火車站於1982年6月27日設站,自鐵路東拓改線後因應東拓改線後列車交會需要而建造,北距鹿野6.2公里,南距台東8公里,目前車站平均每日使用人數約七人,對號列車均不停靠。
車站自東部鐵路電氣化改建後將原來岸式月台鋪上木板,島式月台則維持原狀,見證東拓時代的車站風格。
原來窄軌鐵路經過中興、嘉豐、初鹿、東成、賓朗、馬蘭等站,後因鐵路東拓,截彎取直下為提供單軌的鐵路東部縱貫線會車位置,新增山里、卑南兩站;在交通部鐵改局因花東鐵路電氣化而推動「花東新車站運動」時山里站也名列其中,鐵路電氣化後改建成現今樣貌。
自作家劉克襄稱山里車站為「到不了的車站」後,許多鐵道迷與遊客爭相前來拜訪這座隱藏在山裡的美麗小車站,在鐵路電氣化之前站方因顧慮遊客安危與方便管理,於站外空地建造了一座可居高觀看列車與車站的觀景台,現在雖稍微被電線杆與纜線阻擋視野,但登上觀景台居高臨下,依然可以觀賞列車行駛過山里站的風姿與眺望遠方的絕景。
地址:台東縣卑南鄉嘉豐村山里路108號
網址:https://tour.taitung.gov.tw/zh-tw/attraction/details/1286
民國108年西元 在 呂翊榮的財經讀書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70歲長者買保單擴大錄音錄範圍
銷售有解約金保單給70歲以上者,在經過客戶同意後,銷售過程要錄音錄影,如果客戶不配合,將無法核保,也就是保險公司不能接受當事人投保。
◎壽險、住院醫療與傷害險三大改款
壽險保單將有三大改款,包括保戶申請住院醫療費用時,壽險公司可以洽其他醫生的專業意見,會減少「濫賠」及浪費醫療資源等。影響壽險、醫療險及傷害險保單都要出新改款。
◎五大幣別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調降
壽險業「新契約責任準備金利率」,包括新台幣、美元、人民幣各年期均調降1碼與澳幣調降1~2碼(0.25~0.5%)、歐元逾6年期降1碼。
民國108年西元 在 Meck大叔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店名:阿里小廚美式牛排餐廳
電話:02 2924-1314
地址: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一段117號(樂華夜市入口錢櫃ktv旁)
營業時間:am11:30–pm15:00 pm17:00–pm22:30
公休日:不定(粉絲團公告)
關於:
2016. 9/14初次開幕. 歡迎各位來嘗鮮,排餐專賣�菜單和價位專頁有附圖,歡迎參考。
寺廟名:店仔街福德宮
電話:02 2925-6668
地址:新北市永和區秀朗路一段12號(鬍鬚張魯肉飯樂華店旁)
開放時間:am07:00-pm23:00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pg/TEL29256668/
關於:
三百多年前,清康熙十一年,西元一六七二年,永和為「平埔族秀朗社」居所,漢人進入開墾經商後,水運通達,商船由海入台北艋舺港,直駛永和,循新店溪上溯木柵、景美、新店,永和為中途站,水路貨運集散此地,商賈接踵,逐漸繁盛,無以為名,遂以「店仔街」稱之。古云:凡有社里,必有土地神守護,謂之上公。鄉人依俗建祠護佑地方,其始、為田莊道路旁之小祠,因能顯其靈,有求必應。遂在信眾的踴躍捐助下、歷經多次翻修方有今日之勢,逐漸成為居民及往來商旅之信仰中心。 近年來店仔街福德宮殿內、光明燈殿及香客服務處,風雨剝蝕、損壞嚴重,經由管理委員會全體委員、福德基金會董事、監事,一同擬出規劃,於103年8月開始進行整修,並採納地方居民、仕紳之建議,增設文昌帝君、五路財神、三寶佛祖、以應地方所需。現今宮內設有光明燈、文昌燈、太歲燈、月老燈、財神燈、藥師佛燈、蓮花智慧燈及福壽平安燈服務信眾。 然永和店仔街福德宮因土地問題一直未能完成寺廟登記,且財團法人新北市永和區福德慈善基金會(自基金會創設至今,其資金、善款皆來自於永和店仔街福德宮)因登記之初未能與店仔街福德宮合而為一及內部改革等問題····亟待解決,遂在管理委員會全體委員及基金會全體董事共同努力下,業於106年10月30日經新北市政府相關單位核准更名為【新北市永和店仔街福德宮福德基金會】,正名之後、福德宮管理委員會須在基金會之監督下進行管理運作。 且基金會於107年10月13日第七屆第二次董事會議及店仔街福德宮管理委員會第二屆第一次臨時會議中一致通過,自107年11月開始,每年店仔街福德宮之收入須捐助新台幣柒佰萬元整予以基金會從事公益活動;並附帶通過、爾後凡以公益項目之捐款,皆須開立福德基金會之收據做為公益支出(會議記錄皆已報請新北市政府主管單位備查)。改革的路是漫長的、是艱辛的,亦會觸怒一些【覬覦寺廟利益者】。我們不在乎外界的造謠、重傷,管理委員會在此重申:店仔街福德宮內無土地可以炒作,更無房產可以收租、且無大筆捐款之收入,僅靠販售每份100、200元金紙及以米代金收入之結餘及善信大德小額捐款之累積、聚沙成塔,積極推廣公益活動。 為了傳承「福德正神」之精神,除了延續過去多年來實行的—永和區民急難救助、冬令救濟、捐助銀髮族老人共餐所需之經費、各種災難救助、捐款等,現今更增設永和區九所公立國小、國中、高中及新北市偏鄉學校之社團經費補助、獎學金、在校生急難救助、開辦永和區中低收入戶獨居長者之中秋節聯歡晚會等,並於104年新北市【八仙塵爆】捐助新台幣六百萬元整、民國105年新北市永和耕莘醫院增設心導管室捐助新台幣一百萬元整,不勝枚舉。 為了響應「環保愛地球活動」店仔街福德宮開始推行【以米代金】並逐步減少焚燒金紙,此舉既可幫助農民推銷稻米,且拜完神明後又可食用或是捐助弱勢團體,環保就是修行,一舉數得。 宮廟只是一個善心銀行,永和店仔街福德宮的職責旨在累積每一個善心人士的愛心捐款、物資,將它用在需要關懷的人、團體、學校、事件上。我們經得起考驗,這三年來我們收到的每一筆善款,累積的每一分錢,用在什麼地方,都有公開告知,歡迎您加入我們的社團、檢視我們,共同創造一個【處處有溫馨】的生活環境,期使店仔街福德宮能夠在政府及信眾的監督下永續傳承。
#Meck大叔#阿里小廚美式牛排餐廳#店仔街福德宮
民國108年西元 在 Meck大叔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店名:鬍鬚張魯肉飯(永和樂華店)
電話:02 2921-5753
地址: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一段108-1號(店仔街福德宮附近)
營業時間:am10:00-am00:00
官網:https://www.fmsc.com.tw/ch/index.php
官方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FMSC1960.tw/
關於:
鬍鬚張的由來要追溯到民國四十九年(西元1960年),民生西路雙連市場對面的一個賣魯肉飯的攤子。由於味道好、口味佳、真材實料,所以好口碑帶來了極佳的生意。鬍鬚張的創辦人張炎泉先生。因為長期忙碌平均一天的睡眠時間大約三至四小時,實在挪不出時間整理他那和生意同樣茂盛的鬍子,久而久之親近的老顧客就暱稱他為「鬍鬚張」,因此「鬍鬚張」知名從此就不脛而走。倒和他魯肉飯同樣有名,於是魯肉飯和鬍鬚張成了不可分別的註冊商標。 初衷:傳承美食、追求幸福 願景:賣魯肉飯賣到全世界都知道 經營理念 誠信篤實 追求卓越 顧客滿意 永續成長。
民國108年西元 在 西元2019年中華民國108年4月21日農曆已亥年三月十七日...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