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森塔爾效應:當你真心將孩子視為大人,他就能展現大人的模樣!】
段考第一天,就有學生因考試時手機響,被記了一支小過。
段考前,我已經把全班手機都暫時保管,因此看到過單時,一方面覺得這學生不誠實,二方面也為他的失誤感到生氣!
放學時,我將全班留下,責問他:「手機老師都收了,你為甚麼沒有全都交上來?」
學生回答說:「我不知道還有一支手機在書包裡。」
我對「不知道」這樣的答案無法理解又生氣,學生一再說他「真的不知道」也讓人很無言。
「你連自己的事情都不知道,還有誰會知道?你覺得如果你身為大人,出了問題,別人問你原因,你卻說『不知道』,對方可以接受嗎?他會怎麼看待你?」
「你每天把書包帶來帶去,怎麼連自己帶了甚麼都不知道?如果別人要害你,不是很容易嗎?(過去曾發生有人把煙與違禁品放在同學書包裡的狀況)」
「我第一次收手機,就出現這種狀況,如果大家以後出了任何問題都說『不知道』,那制度還要不要執行下去?」
一連三個追問,是希望學生能追根究柢去思考原因、後果,以及態度跟回應是否正確。
「如果今天是大考,你考試時手機響了,那一科就是零分,就算平常再怎麼用功、努力再久都沒用!」
「我要你們把一件事情想明白,全班留下來一起跟著面對問題,是因為我不希望這種『對自己一無所知的失誤』會成為你們未來的敗筆,從今以後,我們班也不存在『不知道』這種答案,你們以後出社會用這種答案回應任何人,只會有不專業、不被信任的結果!」
最後,我對全班說。
———
心理學中的「#羅森塔爾效應」又可稱為「#畢馬龍效應」,是指信念、成見和期望對一個人的影響,也是一種期待效應,無論工作或學習,只要寄予厚望,加以鼓勵輔導,對方往往就會產生出相應於這種期望的特性。
對還沒有目標意識的人而言,可先從為他們建立「人格期待」、「行為意識」開始,透過行為改變策略,最終讓他們從他人期待轉為自我期待,並形成自律人格。
師長對孩子的影響是雙向的,影響結果雖有個別差異(及技巧不同),但這種正向期待對孩子而言是好事,也的確在各種後續實驗中獲得證實:每個孩子都能產生羅森塔爾效應,#每個人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羅森塔爾效應」也是帶班的信念之一。
學校是進入社會的預備階段,除了多運用正向肯定外,我也真心將學生視為「大人」,要求自己以「大人的信任和管理」去帶領他們,並將導師班視為一間公司,期待最終達到自主管理、運作良好,甚至高度發展的目標。
同樣的,遇到狀況時,我也會以「大人」的標準和情境,要求他們反省:「如果今天的狀況發生在公司,你面對的不是我,而是你的主管,那你這樣的態度會得到甚麼結果?你又給別人甚麼形象呢?」
遇到學生抱怨老師的教學風格時,也會要求他們試著把老師視為「主管」:「如果他是你的主管,如果你需要這份工作,那面對他提出的任何要求,與他的表達方式,你是不是都會想辦法接受、理解、完成?」
我相信用大人之道看待他們,他們就會展現出大人的樣子;當他們可以理解大人世界的規則,就不會那麼以自我為中心,減少抱怨,相對成熟許多。雖然學生畢竟是學生,仍舊有許多待教導的思考和習性,但預先對比當下的行為在社會上的結果,就能提前產生自律和自覺。
「你不需要精準零失誤,但你必須對你的失誤有所認知,我生氣你的『不知道』是因為你的自我管理讓我擔心,讓我覺得你不像一個高中生,不是一個大人。如果持續下去,會導致我只好回到小孩的方式管教你,但我覺得應該不需要這樣,你是可以被尊重的,可以被視為大人給予自由和彈性的。」
這是我的心裡話,我希望他們不是「屁孩」,而是「大人」。
———
我也將這個原理用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上:
「你需要媽媽處罰你,還是用說的就可以懂了?」
「用說的就可以了。」
「好,你已經是大人了,我希望我們更多是歡笑和分享,而不是一直在重複問題和生氣,你很聰明都懂媽媽的意思,也不用人家一定要用罵用處罰才會改,對嗎?」
「對!」
其實這樣的對話,從他們三歲左右就開始了。而當孩子重複再犯錯時,比起情緒跟責罵,我會更強調「視他們為大人的信念和行為期待」,並勾勒出最終的願景!
💖羅森塔爾效應也可運用在自我管理上,你長成自己設定的樣子,你的一切都來自於自我定義!
你,可以按自己的意願過一生!
___
❤️【女王的學習策略課|四小時自律與效率的養成訓練】 https://ps.yottau.net/L9U7P
❤️LINE@「女王的教室」群組,珍惜每一個你!https://line.me/R/ti/p/%40sunnyikea
比馬龍效應定義 在 閱讀再進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對自己期望高,你就會變好
美國知名社會心理學家史提爾,專門研究刻板印象對於個人發展的影響。他在《韋瓦第效應》這本書中提到一個著名實驗:
科學家請兩群白人學生打高爾夫,沒有特別抽選,兩組人的體能、背景都是亂數挑選。
不同之處在於,科學家告訴其中一組人:這個實驗是要測量白人的運動天分水平。另一組則什麼也沒說。
「被告知實驗目的」的這一組學生,成績竟然比起另外一群單純找來打球的低許多。史提爾認為,這就是刻板印象的標籤造成的影響,因為美國整體大環境認為白人體育細胞不如黑人,「被告知實驗目的」的那一群學生,受到刻板印象暗示:
自己或許體育天分不夠好。
簡單的話語暗示力量,竟然可以影響實質層面!從這個實驗可看出,社會的價值體系有可能內化成你我心中的一種制約,並且以一種負面的、限制潛能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個實驗暴露了一個根本的問題:學生其實沒有察覺到,自己的潛能竟然會被這種價值體系與刻板印象所限制住。
別人對你期望高,你也會變好
另外一個社會心理學的著名期許效應是畢馬龍效應,源於
一九六零年代兩位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的研究。「畢馬龍」代表的是美夢成真的人,他本來深愛雕刻,期待自己的作品有天能成為真正的人,最後獲得天神應許,讓他的雕刻作品變成真人。
這個實驗中,兩位教授告訴學校裡一群一到六年級擔任對照組的孩子說,要對他們做智商測驗;然後告訴實驗組的另一群學生說,他們擁有較高的智商及潛能。
其實,對照組和實驗組都是亂數分配。然而那些「被資優」的普通小孩,一年後竟然成績都大幅提高,且智商測驗的分數也勝過對照組。
科學家發現,這個「小謊話」竟然讓教師跟學生還有家長都「相信」自己的孩子擁有高人一等的智商及潛力,連帶願意投入更多資源照顧孩子或設計更精深的課程,而且願意花更多時間在這些孩子身上。
在這樣的期許效應下,許多原本資質普通的孩子,也因為這個美麗的誤會有了自信。後來畢馬龍效應被廣泛應用在其他領域,例如管理學。
你可以採用「自我肯定」的練習
兩位史丹佛大學的學者也做了一個實驗,想要對抗外在標籤造成的影響。他們認為,當人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脅後,應該讓他退一步,透過「自我肯定」來修補刻板印象帶來的自我懷疑。
他們於是找了一些七年級的學生,請他們寫一封給自己的信,內容必須用正面、積極的方式,闡述跟定義自己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三個價值。寫完後彌封交給老師,並定期追蹤,要他們寫新的信給自己。
透過這個自我肯定練習,短短三周後,參與的學生在學習成效上出現了大幅進步。而沒有做這些肯定練習的同學,卻因為其他學生的進步,而顯得名次後退了。
兩位學者認為,這個實驗代表的是,學生在自我肯定的過程中,開始專注在自我內部價值的實踐,從而忽視了外在的刻板印象、社會貼的標籤等負面訊息。學生們也暫時忘了社會階級帶來的不公平,反而專注在自我的進步上。
這是一種探詢自我的過程,這種過程能有效減少對自己的懷疑跟焦慮,梳理自己人生的大方向跟目標。
--何則文《別讓世界定義你》
好想看看這本書:http://bit.ly/2PMmash
#用5個新眼光開始企畫屬於你的勝利人生、#閱讀再進化最懂你
🌸 歡迎分享文章給您的家人朋友。
🌸 將「閱讀再進化」設為搶先看,接收最新閱讀消息
比馬龍效應定義 在 閱讀再進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對自己期望高,你就會變好
美國知名社會心理學家史提爾,專門研究刻板印象對於個人發展的影響。他在《韋瓦第效應》這本書中提到一個著名實驗:
科學家請兩群白人學生打高爾夫,沒有特別抽選,兩組人的體能、背景都是亂數挑選。
不同之處在於,科學家告訴其中一組人:這個實驗是要測量白人的運動天分水平。另一組則什麼也沒說。
「被告知實驗目的」的這一組學生,成績竟然比起另外一群單純找來打球的低許多。史提爾認為,這就是刻板印象的標籤造成的影響,因為美國整體大環境認為白人體育細胞不如黑人,「被告知實驗目的」的那一群學生,受到刻板印象暗示:
自己或許體育天分不夠好。
簡單的話語暗示力量,竟然可以影響實質層面!從這個實驗可看出,社會的價值體系有可能內化成你我心中的一種制約,並且以一種負面的、限制潛能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個實驗暴露了一個根本的問題:學生其實沒有察覺到,自己的潛能竟然會被這種價值體系與刻板印象所限制住。
別人對你期望高,你也會變好
另外一個社會心理學的著名期許效應是畢馬龍效應,源於
一九六零年代兩位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的研究。「畢馬龍」代表的是美夢成真的人,他本來深愛雕刻,期待自己的作品有天能成為真正的人,最後獲得天神應許,讓他的雕刻作品變成真人。
這個實驗中,兩位教授告訴學校裡一群一到六年級擔任對照組的孩子說,要對他們做智商測驗;然後告訴實驗組的另一群學生說,他們擁有較高的智商及潛能。
其實,對照組和實驗組都是亂數分配。然而那些「被資優」的普通小孩,一年後竟然成績都大幅提高,且智商測驗的分數也勝過對照組。
科學家發現,這個「小謊話」竟然讓教師跟學生還有家長都「相信」自己的孩子擁有高人一等的智商及潛力,連帶願意投入更多資源照顧孩子或設計更精深的課程,而且願意花更多時間在這些孩子身上。
在這樣的期許效應下,許多原本資質普通的孩子,也因為這個美麗的誤會有了自信。後來畢馬龍效應被廣泛應用在其他領域,例如管理學。
你可以採用「自我肯定」的練習
兩位史丹佛大學的學者也做了一個實驗,想要對抗外在標籤造成的影響。他們認為,當人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脅後,應該讓他退一步,透過「自我肯定」來修補刻板印象帶來的自我懷疑。
他們於是找了一些七年級的學生,請他們寫一封給自己的信,內容必須用正面、積極的方式,闡述跟定義自己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三個價值。寫完後彌封交給老師,並定期追蹤,要他們寫新的信給自己。
透過這個自我肯定練習,短短三周後,參與的學生在學習成效上出現了大幅進步。而沒有做這些肯定練習的同學,卻因為其他學生的進步,而顯得名次後退了。
兩位學者認為,這個實驗代表的是,學生在自我肯定的過程中,開始專注在自我內部價值的實踐,從而忽視了外在的刻板印象、社會貼的標籤等負面訊息。學生們也暫時忘了社會階級帶來的不公平,反而專注在自我的進步上。
這是一種探詢自我的過程,這種過程能有效減少對自己的懷疑跟焦慮,梳理自己人生的大方向跟目標。
--何則文《別讓世界定義你》
好想看看這本書:http://bit.ly/2PMmash
#用5個新眼光開始企畫屬於你的勝利人生、#閱讀再進化最懂你
🌸 歡迎分享文章給您的家人朋友。
🌸 將「閱讀再進化」設為搶先看,接收最新閱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