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電力止血、預防,與改變體質的建議】( 修訂版)
蔡總統鈞鑒:
因為興達電廠接連導致停電的情況,我把看到的問題和危機寫了兩篇文章。
第一篇<缺電有三種,為什麼出現這兩種?>,我用高速公路塞車的比喻,解釋台灣長期以來為什麼沒有「結構性」缺電風險(公路數量不夠),但是為什麼尖峰負載期間容易出現「時間管理性」缺電風險(年節連假大塞車),和「技術管理性」缺電風險(養工處出問題)。
我基於五年前參與「開放台電」計劃,加上後續的觀察,指出主因是台電一直侷限於電力生產者的立場,只習慣於擴建大電廠來增加電力供給(新建大高速公路),而不知調節電力供需(疏導交通流量)。我也說明興達電廠接連出事導致停電,為什麼不是個案,而是未來更可能頻繁發生的預警。
第二篇<以台積電為代表的「貨櫃車」問題>,我說明近二十年來,台灣的電力高速公路上,工業用高壓電戶和超高壓電戶(大貨車和貨櫃車)增加得又多又快又大的現象,以及為什麼需要重視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所說水電價便宜到「現在是納稅人補貼大戶」的不合理現象。而這是二、三十年來台灣沒有新的產業政策與能源政策,只有經濟部配合工業大老提供便宜用電的政策所導致。
我也指出如何面對台積電的用電需求已經是關鍵課題。接下來在國際對台灣半導體業需求加大、對岸台商回流、全球氣候劇變這三個因素的影響下,如果經濟部和台電繼續因循舊有的思維和習慣走下去,為什麼可能使台灣墜入無底深淵。
我所看到的,都在文章裡。請您參閱,也和您的執政團隊討論。
因為有許多短期、長期需要面對的挑戰,我也再提一些建議。
以現在有許多裡外病症發作的情況來看,我的建議分「止血」、「預防」、「調理體質」三個層面。
先說「止血」,這是指真正的高熱、用電高峰期四個月即將到來,有哪些可以防範停電問題再頻繁發生的注意事項。重點都在要求台電落實重視調節電力供需,以避免電力尖峰負載期間容易出現「時間管理性」缺電風險,和「技術管理性」缺電風險。
--------止血之一:「高壓即時電價」--------
解鈴還需繫鈴人。
因為工業用戶的用電量最大,所以先看如何應對這方面。
針對高壓電用戶,台電拖到去年才設計出按24小時每小時不同的「高壓即時電價」,並且也只有300戶試用,佔全部25,000戶的百分之一多一點,是他們怠惰。
但也因為光這300名百分之一多一點的試用戶,都讓台電說「在電價最高時段平均約有14%的抑低量」,那當然要立即要台電去全面執行。
所以從半杯水的另一個角度來看,現在只做到了百分之一多一點,也表示如果積極改進,空間是非常大的。
所有高壓電用戶都安裝了智慧電表,不必任何新的投資;台電的24小時「高壓即時電價」也已經設計好,不必花時間再規劃,這是可以要求台電劍及履及做到的事情。
如我在第一篇文章裡所言,2016年的531 電力緊急事件,後來接任台電董事長的朱文成說是他使用「需量競價」誘使企業用戶在尖峰負載期間少用電,然後把節省下來的電賣回給台電,當天「省了0.4 GW」的電,渡過難關。
當時還沒有這些按24小時每小時不同的「高壓即時電價」。現在有了這些辦法,應該要求台電全面實行。從工業用電戶著手,先防止從他們身上出現「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止血辦法。
這是台電最重要的任務,沒有之一。
政府應該緊盯台電落實這件事情,並看如何提供協助。如果是因為高壓電價本來就太便宜,便宜到分24小時的差別電價都沒有吸引力的話,那就該另外協助台電。
--------止血之二:善用100萬戶的智慧電表--------
在低壓電方面,也是一樣,先要求台電把可做而沒做到的事馬上補正。
代表性的問題就是:低壓電1,460萬戶裡,到去年底安裝了100萬台智慧電表,佔百分之七。而「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推廣了四年,使用者才12萬戶,連1,460萬戶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世界上只聽過因為沒安裝智慧電表所以不方便使用分時電價的,沒聽過安裝了智慧電表,卻不使用分時電價的。
政府應該要求台電馬上把「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使用者由百分之一拉高到百分之七。也就是起碼讓所有已經安裝了智慧電表的低壓電用戶,知道使用分時電價可以一起舒緩尖峰負載期間的用電,自己還能享受到比單一電價更多的好處。
低壓電用戶已經安裝100萬台智慧電表,雖然只佔百分之七,總比安裝了卻只有百分之一在用好。
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根本不需要再推動智慧電表。
--------止血之三:推廣「低壓新三段式時間電價」--------
5月17日的停電,是發生在傍晚。台電承認是「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之外,還有說明是因為傍晚太陽下山,光電供應少了的問題。
有人又因而批評光電不足憑。
其實這也不是新問題,這本來就是光電要和風電搭配的道理。也至少不是台電沒意料過的問題。
去年,台電就已經為了緩和太陽光電下山造成的夜間供電壓力,設計了「低壓新三段式時間電價」,「將尖峰時間往後移,調整為13-17時、18-20時,藉此宣示未來電價時間帶即將改變」。而這個三段式新電價是預定今年推動。
但是到現在五月是否推動了呢?推動了多少?
所以,517停電既然證明了太陽光電下山造成的夜間供電壓力大,那就該馬上盡最大的努力來推動這個辦法。
前面這三點,都不需要台電另外投資任何事物,另花時間規劃任何計劃,只要把他們已經擬好,卻怠惰不前的腳步加快就好。
--------止血之四:讓「汽電共生」救援投手透明化--------
以上所說的,都是從調節電力需求,進而舒緩尖峰負載壓力,免得因為跳電而出現停電情況。
回到台電善長的增加電力供給面,應該要求台電把未來四個月「汽電共生」業者可供調度的電力做好詳細的排程說明。
「汽電共生」是我在前兩篇文章裡沒有寫到的,也是我們在「開放台電」期間看到的最大黑箱之一。
「汽電共生」業者就是可以自己發電自用,但台電在需要時也可以購買他們的電,因而可以說是一種救援投手。有這樣的救援投手,在尖峰負載期間會有很大助益。
但是「開放台電」的研究期間,台電到底可以在何種情況買「汽電共生」業者的多少電,始終講不明白。有一次會議中一再說是得靠「友情協商」,還引得林全院長甚為不悅,當場講了這句話而結束會議:「跟他們說,企業也該有企業責任。」
現在既然在緊急期間要止血,要動用一切可應急之用的發電來源,政府需要讓台電把未來幾個月內到底可以調動多少「救援投手」整理清楚,切實使用。
--------止血之五:善用儲能設備--------
此外,還有一點,相信應該是台電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危機的重要工具。
就是儲能設備。從馬斯克建立儲能設備協助澳洲電廠渡過難關之後,已經證明這種技術和設備之可行,並且也日益便宜。
如前所言,台電習於以擴建新電廠,而不是調節電力供需來舒解尖峰負載期間的「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那投資儲能設備應該是另一條路,相當於不必新建高速公路,卻可以多出臨時的調撥車道,所花的代價肯定比新建高速公路便宜很多。
五年前「開放台電」計劃時,還沒有儲能設備的技術可用,但是歷經五年的時間,到最近連續發生這些停電事故都沒有在新聞中聽到台電有準備任何儲能設備,甚感意外。
這方面,政府如果要行動,應該會找到許多專家協助。
--------止血之六:避免出現「技術管理性」缺電--------
在避免「技術管理性」問題上,以我的經驗,想到兩點。
第一,513興達電廠事故導致停電,經濟部和台電先是解釋了四個原因,除了「用電高於預期」之外,還有一個是「大型機組正在歲修」。當時我看到想的是「又來了」。
2016年531電力緊張事件,促使「開放台電」研究計劃出現。而我們在研究後,發現那天出現問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歲修機組佔了9%。
而當時林全院長得知了這個原因之後,還特別指示「我也特別要求台電注意歲修時間的安排,因應氣候劇烈變化,不應該將歲修時間排在用電尖峰的月份。」
這次輪修的情況到底如何,是否有明知故犯的情況,應該查明。最少現在開始針對未來幾個月仔細防範,不要有因歲修機組而再發生類似情況。
第二,513興達電廠事故導致停電後,經濟部在第二次說明原因時,改口說是操作失誤所導致。
這和2017年的815停電事件一樣,當時也是說承攬商(中油員工)在操作上失誤所造成。
雖然說起來都是個人操作失誤,但是在815事件後我訪問幾位專家就聽過:台電如果平素多加注意內部管理,在許多重要關節上多分配些資源裝置防呆、防錯機制,以爭取出現意外的時候多些處理時間,不致於因為一個人的疏失就造成偌大風波。
我在第一篇文章裡有特別寫到輸配線路的善加維護,不只可以改善供電效能,還涉及基本的安全。
至少未來四個月,需要特別緊盯台電落實檢查輸配線路。
--------「預防」之一:請鄭崇華提供建議--------
止血之外,預防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是您應該請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說明他所看到的工業電價所有不合理的現象,並請他提出建議。
以鄭崇華本人是身受其益的工業大戶的身分,卻指出台灣水電價格便宜得不合理,可知其不合理的地步。
難得高壓電工業用戶中有人如此公開呼籲,如果政府置之罔聞,那就更加不可思議。
甚至我相信,台電推動那「24小時即時高壓電價」緩慢,如果有除了他們怠惰之外的其他工業界的感受問題,鄭崇華也應該是最能指點迷津的人。
--------預防之二:面對台積電的課題--------
如我第二篇文章所言,台積電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到2019年的用電高達每年143.27億度,相當於全台北市一年用電量的91%。並且,照分析,到2023年,台積電的用電量將再擴增一倍。
昨天我找出台積電過去多年的社會責任報告看了一遍,整理出下列一些分析:
1. 2018、2019兩年,台積電只列總用電量,沒有列出台灣廠區和海外其他地區的用電量。但是從那之前有分列的十一年裡,可以看出台積電在台灣地區的用電量,並沒有因為有海外據點而減少比重,近年反而是持續上升到95% 以上。如表一。
2. 從2004年到2017年,台積電在台灣地區用電量的增速,確實是遠超過台灣工業用電量的增速。如表二。
3. 從台積電總用電量來看,過去確實呈現一種每五年用電量就會倍增的走勢。最近專家推測接下來是四年會倍增,那是說又加速了。
在台積電如此用電的需求下,他們到底如何使用綠能,備極重要。
我看一下他們紀錄,台積電在民國104年購買 1 億度綠電,佔他們當年台灣廠區用電量的1.3%;民國105年購買 2 億度綠電,佔當年台灣廠區用電的2.3%;民國106年持續購買 1 億度綠電,佔當年台灣廠區用電量的0.9%。
接下來,在民國107年他們只說「全球購買約 8.8 億度再生能源、憑證及碳權 」,沒說在台灣是買多少;民國108年,說「購買約 9.1億度再 生能源、憑證及碳權 」,也沒說在台灣購買了多少。並且從這兩年起,台積電也不再分列台灣廠區和海外地區的用電量,所以也沒法像前幾年一樣,知道他們在台灣購買的綠能到底佔他們在台灣廠區用電量的多少。
我提到這些的原因,是因為即使台積電這兩年購買的綠能全都是來自台灣,但是以他們在台灣廠區急速擴大的用電需求來說,也是太小的比例。
世界頂級企業,都在推動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台積電在台灣以外的據點,百分之百都使用再生能源,顯然是呼應這個趨勢。但是為什麼在台灣只這麼消極地購買這麼小比例的再生能源?
尤其在2025 非核家園走到關鍵時刻的現在,增速擴大用電需求的台積電如何使用綠能,不只關係非核家園的成敗,更根本性地影響台灣的整體能源版圖與電力版圖的走向。
我寫台積電在綠能上只扮演了消極的消費者,有人回應說可能是因為他們在台灣購買不到足夠的綠能。
所以我給您的第二個建議是:應該儘快要求政府部門和台積電𨤳清他們的需求,看到底是有什麼政府可以協助之處,還是以台積電這種規模與層級的企業,應該另有其他擔當。
我在第二篇文章裡提到台電董事長朱文成曾經說有次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問他是否能自建電廠,朱文成說只要台積電想,他一切都可以搞定。但是台積電最後還是沒有。
這個問題到了今天更迫切。
以台積電目前每四年擴增一倍用電量的速度來看,他們到2030年的用電需求是2019年的八倍,也就是每年八個全台北市的用電;而照他們在2019年所說的十年計劃,要到2030年才只實現「生產廠房25%用電量為再生能源」,那就是說台灣要在那之前再提供可供六個台北市用電量的傳統發電設備。
以一個台北市用電量需要 2GW 的發電機組來估算,六個台北市用電量需要12GW 的設備,相當於6個核二廠機組,或者中火24 部機組。如果台積電不擴大使用綠能,屆時就需要這麼大量的傳統發電設備來供應其需求。我相信您需要協同執政團隊仔細評估,才知道這是否可能。
如果仍然侷限於過去的思維,為了供應「護國神山」的電力,可能成為台灣不可承受之重。
相反地,如果能和台積電一起找到方向,台積電有足夠實力扮演重新型塑台灣能源版圖與企圖的領頭羊。
--------預防之三:有關「三接」與「藻礁」--------
正如以上所言,因為太多情勢都在劇變之中,政府需要重新檢視整體產業和電力供需版圖的階段,所以我建議不必把「三接」的成敗當成台灣能源能否轉型的唯一關鍵。因為以台積電的用電需求為例,還有太多其他影響更大、更多的因素。如果政府以為「三接」是最重要的關鍵,我擔心是錯失焦點,耽誤對更重要事務的重新規劃。
這一點我寫在第二篇文章裡,就不贅言。
也因為除了「三接」之外還有許多議題需要關心能源的人共同努力,包括遏止又想借屍還魂的核四,所有為了反核努力了這麼久的人,不必為了對「護藻礁」的立場不同而決裂,也不要酸言相向。
所以建議您對「三接」保持中立。您的態度會有很大影響。
--------有關「調理體質」的建議--------
最後的建議,還是回到台電身上。
從2016年進行「開放台電」的研究,而開始對台電有些了解,再到今天看他們仍然那麼多事情在原地踏步,一再歷史重演,我想提一個構想,請您參考。
我認為幾十年來台電自己的盲點,以及台灣整體社會圍繞著電力所迷漫的濃霧,固然有台電侷限於自己傳統守舊思維的問題,但另外一塊也可能是其他人也以傳統守舊的思維侷限了台電。
譬如,把台電下屬於經濟部,當經濟部本身就苦於規劃新的產業政策,遑論能源政策的時候,台電就只能成為依從經濟部來以低價電力服務工商大老的小弟。
所以,我的建議是,既然是需要大破大立的時代,何不讓台電不要再下屬於經濟部。
今天的世界,能源具備等同於國家戰略級的重要性,本來就該和經濟策略的規劃平起平坐;能源開發,充滿眾多新奇而多樣的可能。
先進國家都在開發5G智慧電網,台電到現在1,400萬低壓電戶超過九成在手抄電表;多元、小型、分散式的能源是世界趨勢,但台電對再生能源一直「另眼」相看,總愛裝設大型發電機組,做不了核電的就做天然氣的…..
這都是看來打不開的死結,但我們如果給台電換一個位置,台電會不會也就換一個腦袋?
有人可能會說:台電?他們怎麼可能?
我說的正是因為在原來的位置永不可能,所以才更值得給他們一個機會,重新定位自己,擔負起自我更新的使命,擁有完全不同生命、精神和形貌。
我們想像著台電開始樂於善用澎湖海域世界僅有的絕佳風場,樂於探索台灣特有的地熱開發可能、黑潮發電的可能,才會覺得今天不停地忙於奔波止血是有意義和代價的吧。
請您參考。
以上。
祝
政安
郝明義 謹啟
中華民國 110年5月23日
副本並陳
行政院蘇貞昌院長
「比喻 人 多 但是 資源 太 少 不夠 分配」的推薦目錄:
比喻 人 多 但是 資源 太 少 不夠 分配 在 李民傑(奸的好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想要孩子分錢給你的自私自利行為】
/李民傑
我在Facebook上有留言說起我和子女互動的處境,我描寫了一段故事,內容是說我女兒如何在互動時,跟我搶吃冰淇淋,女兒是透過關心我的健康,擔心我吃太多冰淇淋會傷風,所以他下指令給我說,我不能吃太多。
除此,我因為忍住想笑,不小心咳嗽了一下,女兒馬上借用我的媽媽,借用了一個「官」來壓著我,自己繼續獨享冰淇淋的故事。
那時,有讀者就留言說,將來孩子賺到錢不會跟我分享,因為我告訴她自私自利行為不同人分享,又找藉口合理化自私自利的行為!
(你可以想像一下,本來我和子女的互動是有趣的過癮的靈活的,一旦李小出招時,我馬上跟李小說:「女兒,其實你知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不應該的,你知道嗎,今天我們有好東西是要跟大家分享的,就好像這個冰淇淋,你應該是跟爸爸一起分享的。」也許教條主義者並不懂她這個教條式的教養等於將孩子靈敏性給予抹煞掉!)
(如果將真實世界變成只是淺薄的直線思維,不是你被人吃就是人吃你,我情願我女兒是吃人的哪個,真實的世界並不是遊戲世界的二選一發展,真實世界是多線綜合式的發展)
其實做父母的,在孩子三歲多的時候,做父母要教會她如何分享,背後的邏輯推理竟然是『將來賺到錢,是可以跟父母分享』——單單是這個念頭,已經是一個今天對孩子的教養是為了將來孩子賺到錢要分給父母,這已經自私自利行為了!
對這種人來說,如果你跟他說,這種想法是自私自利的,他會告訴你孩子要拿錢回來這個行為是重要的。
要注意,孩子有沒有拿錢回來,在華人世界的父母是好像天大的事情,如果孩子在外工作,賺回來的錢,拿多少回來才是正確?
父母為了孩子要履行這個義務、責任、包袱,都不管孩子在外賺取的資源夠不夠自己用?
好比說,當年我做倉庫薪水700馬幣,我給父母各100馬幣,我剩下500馬幣(事實扣除公積金等已經沒有500馬幣),那麼接下來我個人的生活已經是百上加斤了。
當然,很多父母會很大聲地咆哮說,這是他的責任,對這個家庭的責任!
可能說這句話的父母不懂一個真相,原來歷史上違背人性的孔融讓梨,這個很懂得分享的孔融說過什麼話,孔融當年就說過,如果父母說這是孩子的責任,那麼孩子是不是願意來到這個家庭呢?那麼,父母因為性愛下的產物,搞到孩子下來這個家庭,到底要承擔這個家庭的責任是誰呢?
當然孔融這句話當時招來很多爭議,很多人狂罵孔融這個人無父無母不孝的道德敗壞者,如果孔融不是被曹操全家消滅,他也不會一下子變成分享者的模範生!
用回孔融這個邏輯,家庭的責任?這個家庭是誰的責任?怎麼一下子變成孩子的責任?
注意,孩子有沒有責任感,跟有沒有拿錢回家,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做父母的就不要把孩子有沒有拿錢回家變成是一個天大的罪行吧,或者變成是一個道德枷鎖來套下一代吧!
我在做一個比喻,我爸媽對我,他第一關心的不是我有沒有拿錢回家,我媽媽一生人最擔心的是,我賺的錢夠不夠用,如果講拿錢回家,我比起我哥哥差太多了,我做貨倉給了一個月,我爸爸說,你暫時不要給,你留下來給自己用,你那些錢自己都不夠用!
我做銷售員,有給!
後來,開會罵老闆,離職後浮沈了一段時間,沒有給!
之後,又開始有給。
生活好了,媽媽要買什麼,她只要是住我的家,近乎是一分錢都不需要花費,
我這個以身示範的例子要說明什麼?
我的父母,從小到大,我的父母是沒有計算著希望我對他們有什麼回報的,我的父母只有一個信念,希望我可以過得很好!
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個做父母的,他一開始想用道德教育教會孩子分享,他背後的邏輯是說,今天不會跟人分享,將來也不會跟父母分享,這種父母已經活在計算的自私自利當中了。
我這篇文章,沒有罵自私是不好,自私是天性,自私沒有不好,但是我這篇文章是罵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他自己的思維已經是極端自私,可是又搬出很大的道理教分享,然後又告訴我們自私如何不好,而他的自私有什麼不好其中的邏輯竟然是孩子賺到錢不懂的分享給自己的父母。
你只需要想一想,這個要分享的自私想法,其實說穿了就是孩子在小時候就謀算著孩子將來賺到錢要分享給自己!
只不過這些人為自己極端自私自利的隱動機找到一個更大的自欺欺人的藉口罷了!
最好笑的是「今天的犧牲與付出,將來肯定有回報」,而從前面的邏輯來看這個回報是回報給誰?
難道又是回報給父母?
我的教養觀很簡單:不要孩子有這種淺薄又直線的思維!
自私與共享都是大腦的功能,因為只需要教會他如何思考、判斷、選擇,如:
什麼時候自私?
該跟什麼人分享?
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分享。
如果你手上僅有這個資源,你如何分配這個資源 ……
上述說的都比做人不要自私,要學會分享,「自私是不應該的,要分享才是對」的教條主義腐化主義強得多!。
對的,自私沒有什麼不好,也不是對錯,自私只不過是本性。
注意,共享不是什麼道德,也不是對錯,共享只不過是本性。
【幼稚又淺薄的思維】
/李民傑
人純粹用單一的角度看世界,就變成直線式一個層面的刻板思考。
如果你要被奴化自己的思想還無所謂,但你要變成多層面會深入思考的話,就不要用這種直線式一個層面的思考。
這種一個層面的思考,既沒有橫向也沒有深層面,我們可以稱之為淺薄!
越是用淺薄的思維,成為慣性之後,我們對答案要求就比較傾向非A既B的追尋。
還有,會落入快速下結論的機械反應,如:如果你做A的話肯定死定!
憑什麼你排除所有的「變因」說別人做A就是肯定死定呢?!
就好像如果你肯認錯,所有人都會原諒你,你肯認錯是一回事,別人願意不願意原諒你,又是另一回事。
就好像你肯付出與犧牲,將來肯定會有回報,問題是在真實的世界,你的付出與犧牲不一定會有等值的回報,
(你買股票活房地產都有機會燒到手,更可況是人際交往?)
其實,如果預設了你的付出與犧牲有回報,這種淺薄思維,你若肯用大腦去思考,這個已經不是付出與犧牲了,而是一個幼稚又不成熟的淺薄投資觀念!
而且你所有的付出與犧牲有沒有事前協議呢?
如果沒有,用大腦做多幾個層面去思考,是誰叫你去付出與犧牲呢?
你的這個付出與犧牲,到底是一廂情願,還是彼此的協議呢?
如果是你自己的一廂情願,你是不是患上「幻想回報的白日夢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