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附近有間可愛的花店,因此常常經過就帶兒子們買點植物🌳買點花。
搬家至今兩年了,記得當初挺著大肚子找房子、產後帶著嬰兒到處跑工廠挑石材盯裝潢(因為本人有強迫症非要跟著設計師一起去)有夠辛苦但都過了。
順帶一提,本來當初裝潢時完全以孩子為考量,因此全室內沒任何家具有尖角、三廳打通(讓他們開車),客廳做了簡單臥榻。我有一度滿想打掉臥榻(因為不知道要衝三小🤣)改成L型大沙發圍繞客廳,親友多時比較好坐,但反當時也沒想太多,現在要更動實在太麻煩,算了。
如今小兒子快兩歲,發現臥榻雖然有點小廢廢,卻已經綠意一片,儼然是我的小小植物園,默默跟兒子們一起不斷長大茁壯呢。
用可愛的植物迎接夏天吧!
#謝謝參觀我的小花圃
#我沒有迷戀觀葉植物
#每棵樹都是第一眼的眼緣
#完全憑感覺
#相信植物跟人一樣講緣分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80的網紅黃宇寒,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哪位工作室出品 —————————— 黃宇寒Han 「有時有日Someday」首張客語專輯 2019.12.20 數位平台全面上線 2020.01.17 全台實體上架 低潮籠罩我的天空,但在我身邊有一群可愛的朋友們, 他們在我難過時候安慰我、在我憤怒時候跟我一起出氣、在我開心的時候陪我一起狂...
每棵樹都是第一眼的眼緣 在 黃宇寒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這哪位工作室出品
——————————
黃宇寒Han 「有時有日Someday」首張客語專輯
2019.12.20 數位平台全面上線
2020.01.17 全台實體上架
低潮籠罩我的天空,但在我身邊有一群可愛的朋友們,
他們在我難過時候安慰我、在我憤怒時候跟我一起出氣、在我開心的時候陪我一起狂歡、在我快樂的時候一起共享這份雀躍,
因為有你們,本是黑暗的天空漸漸地天亮了,漸漸天光了。
——————————
導演尚融想說的話:
興許每個人在失落時尋找的宣洩方式並不相同,
有人喜歡獨處、有人需要陪伴或是為自己找些事情去做。
但無論是什麼樣的形式,總有能為你撥雲見日,
帶來那片天光的方法,總有個如同家一般的存在,
給你依靠。
——————————
▶ 數位平台點聽
https://huangyuhan.lnk.to/Someday
▶ 街聲點聽
https://streetvoice.com/dqdq212/songs...
——————————
天光
詞曲 | 黃宇寒 Huang Yu Han
頭一擺見面个時節
日頭烈烈掛在東片
天氣 翕熱
後來半路上相見
這一支鉛筆寫出个緣
牽連 亻厓等
某日下晝頭共下走到屋簷下
為著 寄雨
溫暖个人 分亻厓幸運
滋養內心成⻑
飛到天空該片
想伸手摸到恁遠
過了一百年碧海⻘天亻厓毋會忘忒
一間一間个大別莊 一隻一隻个大樹仔
一空一缺 記得
蹶到山頂該片
分目光看到恁遠
過了一千年天闊地闊亻厓毋會忘忒
一句一句个打嘴鼓 一隻一隻个笑面容
亻厓毋會放忒 永遠
企在人生這一條路
失志失望失魂失落
深刻又深切
面對自家多做多錯
怨嘆怨怪怨恨怨氣
想從世界洩走
烏暗天該時節
光線慢慢仔反射
就恁樣出現在身邊
溫柔个人 分亻厓鼓勵
奮發煞猛向前
飛到天空該片
想伸手摸到恁遠
過了一百年碧海⻘天亻厓毋會忘忒
一間一間个大別莊 一隻一隻个大樹仔
一空一缺 記得
蹶到山頂該片
分目光看到恁遠
過了一千年天闊地闊亻厓毋會忘忒
一句一句个打嘴鼓 一隻一隻个笑面容
亻厓毋會放忒 永遠 無變
(以下為中文翻譯)
第一次見面的時候 太陽高掛在東邊
天氣 悶熱
後來半路上遇見
一支鉛筆寫出的緣
牽連 我們
某天下午一起跑進同個屋簷下
為了躲雨
溫暖的人 給我幸運
滋養內心成⻑
飛到天空另一邊
想伸手觸摸到更遠
過了一百年碧海藍天我不會忘記
一間一間的大別墅 一棵一棵的大樹
全部都記得
爬到山頂另一頭
讓視線看的更遠
過了一千年天高地闊我不會忘記
一句一句的談天 一張一張的笑容
我不會忘記 永遠
站在人生這一條路
失志失望失魂失落
深刻又深切
面對自己多做多錯
怨嘆怨怪怨恨怨氣
想從世界消失
陰天的時候
光線慢慢的劃破天際
就這樣出現在身邊
溫柔的人 給我鼓勵
奮發努力向前
飛到天空另一邊
想伸手觸摸到更遠
過了一百年碧海藍天我不會忘記
一間一間的大別墅 一棵一棵的大樹
全部都記得
爬到山頂另一頭
讓視線看的更遠
過了一千年天高地闊我不會忘記
一句一句的談天 一張一張的笑容
我不會忘記 永遠 不變
——————————
*音樂製作團隊*
詞曲 Lyricist&Composer | 黃宇寒 Huang Yu Han
編曲 Arrangement | 陳威達 Wei Da Chen
製作人 Producer | 林易祺 LNiCH
配唱製作人 Vocal Producer | 黃宇寒 Huang Yu Han
和聲&和聲編寫 Chorus &Chorus Arrangement | 黃宇寒 Huang Yu Han
錄音工程師 Recording Engineer | 陳以霖 Yi Lin Chen (Vocal)
人聲錄音室 Vocal Recording Studios|大小眼錄音室 Twin Eyes Studio
人聲剪輯工程師 Vocal Edit Engineer|林正 Jan Lin
混音工程師 Mixing Engineer | Nicky Howard @ Fat Master
母帶後期處理製作人 Mastering Producer | 林易祺 LNiCH
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 Mastering Engineer | Matty Harris @ Class A Mixing and Mastering Studios
——————————
*影像製作* | 穴工
特別感謝|陳鏡思、哥吉拉、王申、于世青
——————————
▶更多 黃宇寒Han 相關資訊
Facebook................. https://goo.gl/BEjoDi
instagram..... https://goo.gl/p4Xd3S
Youtube........ https://goo.gl/1xrAzN
StreetVoice... https://goo.gl/TkB85A
#黃宇寒Han
#天光
#Twilight
每棵樹都是第一眼的眼緣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主持人: 李基銘
實習主持人: 何佳芸、 高玉霖(國防大學新聞系學生)
本集主題: #陶藝創作展 陳妍臻 (Yan-Jhen Chen)專訪
細微末節間的重複現象
創作者陳妍臻來自苗栗,幼時於鄉間田野中成長,她的兒時記憶中,沿著家門口出來即面對著緩緩的山坡,另一邊則盡覽著廣大遼闊的稻田。尚未搬到那喧鬧的台北前,她的生活被大自然的環境所環繞著,無論是下課時撿取松果,在經常有昆蟲出沒的遊樂器材區玩耍、去學校後山探險、幫忙家裡農務等。
每逢週末假日,陳妍臻與姐姐們常花約3個鐘頭的路程,到十公里遠的外公家遊玩,從田野小徑直到水泥砌成的道路,常一路望著天空唱歌、聊天,閱覽大自然的景色,因而養成這不經意時顯現的習慣:她的目光總會不自覺得,找尋週遭自然環境間的細微變化。
陳妍臻就讀高職時,主修數位媒體動畫,當時因緣際會下進入了畫室,而開始了純藝術的學習。這也是她第一次接觸陶藝的地方,因為在畫室裡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日子,日後進入大學時,便更加對陶藝及雕塑有著濃厚的興趣。大學期間的創作主題,陳妍臻皆以自己為中心發展,來感受家人、朋友及外在,給予她內心的想法,作為起初創作的養份。直到升上研究所後,她漸漸從過往的創作脈絡裡,挖掘到自己潛意識裡一直關注的題材。
喜歡攝影的陳妍臻,以拍照的方式將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捕捉起來,將鏡頭作為她的眼睛,把雙眼所看到的事物紀錄下來。但對於當下所產生的心情與情感,往往難以呈現在一個畫面中,內心的想像更是無法用影像的方式保存。創作,能夠使她心中所有想像具體化呈現,而陶瓷這媒材擁有可保存千年的特性,讓一瞬即逝的風景、甚至是記憶的消退,不會再因為時間而消逝。
親手捏塑的真實感 豐盈了自己
陶土是陳妍臻人生轉折的初始點,代表著新生。初次接觸陶藝時,她感受到這媒材竟充滿了能量,無論是土本身的韌性,或是她本身的力量,在施做的過程的捏塑、堆砌、刮土的動作,都讓她在其中感受到真實的自我。每一次的創作都代表著對自己新的認識,也包含著生活中所帶給陳妍臻的感動、體悟,還有挑戰。
「我不喜歡重複,而我的生活和創作中卻充滿了重複性。」陳妍臻每日從住家到學校之間往返的日常生活,就像是卓別林在《摩登時代 》中飾演的角色般,重複又乏味。即使不是在創作,她也常常輪播著同一首歌、同一齣電視劇,就像上了癮般的,即便她聽過、看過無數遍,還是得要撥放著甚麼,才能夠使她的內心感到安定,常常因為循環多次培養了慣性,如果一天沒有聽、沒有看,便會覺得渾身不自在。
她跟重複不斷糾結著,於是她便開始從看似充滿重複性的生活裡,尋求微小的差異性。就如同安迪‧沃荷的《康寶濃湯罐頭》,是生活中常見的罐頭食品,也是經常在電視廣告中、大賣場出現的大眾商品,即便看似重複,其實仔細地檢視,當中必然發現有些微的差異。
習以為常的事情 未必如此
陳妍臻的創作動機,來自於某次與父親一起除草時的事件,當中對一種植物所產生的好奇,使她開始注意到:原來習以為常的自然生態象,都是以人為的角度,將它合理、想像化了,察覺了現實上與想像中的差異,當下的打擊也觸動了她,終於明瞭到自然之於她的意義。
當時她在山谷間看到許多樹木被藤蔓覆蓋著,好似自然編織而成的綠色地毯般,便慣性的將大自然的「美景」視為理所當然。陳妍臻描述了當下的情景,那時父親教她如何將野櫻花樹上的爬藤植物除去,她才驚覺一棵樹長得再好,若只要被爬藤植物纏住,爬藤植物會為了生存攀爬至樹木的頂端,包覆並阻礙樹木的生長,使樹木被攔腰折斷、或是見不到太陽慢慢枯死,無法長久存活。原來這爬藤植物名為「小花蔓澤蘭」,導致其它植物難以生存,影響了自然的生態。
關注日常生活的細微處
在我們的生活週遭,有許多細微渺小的自然生態,也許大家都曾和陳妍臻一樣,不自覺地用人為的慣性將自然的視覺表象加以合理化,將自然美景當作為生活娛樂的一部分,而遺忘其存在的根本價值與意義。陳妍臻也希望透過她的作品,能使觀者重新認識生活當中,對生態、對人們而言,最重要的小事。
陳妍臻簡歷:
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教育研究所 (碩三)
長榮大學 美術系-立體組 畢業
復興商工 美工科-電腦繪圖組 畢業
每棵樹都是第一眼的眼緣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洄瀾光影油畫展 #温宛菁專訪
對外婆的追憶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循著童年的記憶,以油畫創作訴說東部淨土簡單美感的生命印象
左手拿解剖刀,右手執畫筆
藝術家温宛菁,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研究所專研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但直至研究所畢業,卻未畫出任何一張人體素描。之後,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手持解剖刀,在螢光顯微鏡下解析細胞的生命奧祕。某日,偶然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後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運用彩筆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而成為左手拿解剖刀、右手拿畫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藝術玩人」。近年,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住民生態智慧,而常回到母親的故鄉 —花蓮,追逐燦爛的陽光,留意尋常的美景;更恣意揮灑畫布,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
對於外婆的依戀.對於光影的迷戀
温宛菁,台北人,但從小就和台灣東部有著不解之緣,對於光和影一直都有一種深刻的迷戀。記憶中,艷陽下,東部外婆家的樹木與光線交織而成瞬息萬變的投射,總能讓她蹲在樹蔭下癡迷許久;而對於外婆的依戀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外婆過世後,院子裡的草木就成為一種對人的追憶,宅院裡斑駁牆面上的海棠花在光與影、虛和實之間搖曳,彷彿是外婆的一生,即便身處困境仍然保持著生命中的彈性。
外婆是道地的傳統客家婦女,十九歲時隨著外公從西部到後山打拼,大半輩子就這麼在花蓮的鳳林小鎮上落地生根。宛菁印象中的外婆慈祥婉約,寡言多能,喜歡蒔花養草;外婆和外公好像比賽似的在前後院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時常跟著任教職的母親回鳳林的宛菁,在那兒度過了無數個寒暑假,就連小時候得了腸病毒,也是回到這個小鎮上休養。於是在這幢日式宅院綿生的記憶裡,外公的蘭花、外婆的海棠花,孕育出宛菁的第一件與第二件感人的作品。
不引人注目但保有獨特的美感與生命歷程
在油畫作品中,藝術家想要表現的不是壯麗遼闊的東部風景,而是平凡生活中的一小片光影。記憶中的花蓮生活,是從吃完中餐開始,趁著外公睡午覺的當兒,鄰家玩伴會聚集在蘭花架下玩沙泥。宛菁卻愛一個人踩著腳踏車,跑出小鎮亂晃,有時來到中央山脈山腳下,蹲在一棵棵不同姿態的大樹底下觀察光影,享受著光影交織的虛實心境。
藉由對於童年的回憶以及對於外婆的思念,宛菁循著外婆行走過的足跡,畫出當下心情的悸動。她說:「庭院裡牆頭上的那一株海棠花隨風飄逸,很像外婆的人生,不名貴不顯眼,但卻堅忍不拔,我的畫作中那種寧靜其實是在訴說外婆給我的安心感。」十二年前外婆過世時,宛菁感覺頓時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心靈支柱;直到如今,每次回到日式老宅院中,就彷若看見那位安靜的坐在屋子裡,將世界隔絕在外,專注踩踏著縫紉機的外婆。對於宛菁來說,這是生命中很重要的光影。
從理性科學到感性美學
溫宛菁從小就喜歡塗鴉,小學到高中,常常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得獎,但由於家族親人的期待而念了第三類組。從中興大學的生命科學系到台大研究所的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再到中央研究院的基礎醫學研究,事事要求完美的個性總是讓她非常忙碌,幾乎鎮日窩在實驗室裡埋首做研究。直到幾年前的某個假日,媽媽請她陪著一位學生去「拉丁區畫室」學畫,沒想到啟動了她學習油畫的興趣,因此而遇見了油畫啟蒙老師—沈辯。相距這件事之前,宛菁最後一次拿畫筆是在大學時的國畫社揮毫,無疑的,油畫媒材對她而言是全新的接觸。只要周末得空,她就會趕到畫室習畫。沈老師指導的不只是繪畫創作上的技巧,還有對於美的感受和認知,還常下書單讓宛菁多方面接觸藝術領域。拿起油畫筆的那一刻,生命中最重要的光影—日式宅院、外婆的身影油然而生,於是就這樣陸陸續續畫出了記憶中的依戀。第一件作品「外婆的海棠花」讓她在畫中揣摩了許久許久,終至感動到落淚;第二件作品「外公的蘭花」也是她在忙碌的實驗室生活之暇緩慢地完成的。
30歲那年的低潮與轉機
實驗工作有段時間非常忙碌,以至於很久沒去畫室習畫。某天,沈老師捎來一個令宛菁驚喜的消息,沒料到擱置在老師家的畫作居然被某位畫廊經紀人欣賞,並問是否有意願辦個展。温宛菁和母親聽到這個消息時,只是一笑置之,但時隔半年後,因為夜以繼日的實驗工作和心理的壓力,讓宛菁的身體不堪負荷而造成胃出血,正好此時也被教授告知在中研院努力多時的實驗失敗。頓時,宛菁的心情跌入幽谷,原以為自己會一直順遂的走這條喜歡的路,沒想到在這時候遇到了瓶頸!人生的低潮讓宛菁有些喪志失意,此刻半年前的一笑置之湧上心頭,她開始認真思考是否要讓30歲的自己做點不一樣的事情,於是便規劃了自己嶄新的人生方向——先畫出心中的感動吧!
與東部的機緣,被踢離原本的軌道
在研究所灰心喪志的那段時日,宛菁心中的鬱卒難解,於是常跑去她最熟悉的東部海邊沉潛,蒙受燦爛陽光的撫慰。沒想到因此慢慢地與東部的原住民部落有了連結,而開始認識了令她著迷的原民文化,起初是受人之託寫了東部的部落故事,後來因為東部發展條例的討論而變成義務志工。有一段日子,白天她在中研院趕實驗,晚上則是趕去參加「東部議題」校園巡迴的分享講座;而在NGO組織裡認識的老師也邀請她一起做宜花東的能源研究。諸多的機緣讓溫宛菁被踢離原本的軌道,嘗試了許多新的可能性;但她認為自己並沒有放棄生物醫學研究,只是單純的希望透過展覽,將這些年對於東部的光影、親情的追憶呈現出來,將這份美好分享給更多人知道。(文:金車文藝中心)
温宛菁簡歷:
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但直至臺大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畢業,卻未畫出一張人體素描。之後,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用螢光顯微鏡試圖解析肉眼看不見的生命奧祕。某日,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成為左手拿解剖刀、右手拿畫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玩人」。
近年,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民生態智慧,常在東部追逐燦爛的陽光,留意身邊的尋常之美,而恣意揮灑在畫布上。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與一起生活的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