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阿公送的兩個太陽餅,對我的影響!
文/林均賢(內科專研醫師)
最近在醫院的佈告欄又看到醫學院開辦醫用台語的課,猶豫了一下報了名。白天在病房一陣忙亂後,下班隨便吃個飯就趕緊走到隔壁醫學院的教室裡坐下來跟著一群醫學生學羅馬拼音。看著台上的老先生精神抖擻的講古相當陶醉,搖頭晃腦地帶著大家一起讀台語,發出一陣吵雜又親切的聲音。
因著阿公的影響,懂得聽說台語,竟在異鄉得到兩個太陽餅,彷彿再次提醒我人生最寶貴的東西:語言、歷史與文化不能忘記。
#台語與醫療 #母語的文化與情感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原住民族教育體系是自治的基石 原住民族學校法是最後一塊拼圖 ~高金素梅2020.05.29 總質詢 我們來回顧30多年來,幾次重要的原住民族權利主張。 1987年,「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也就是原權會)發表了《台灣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原住民個人教育機會均等,不應因其身分而在升學或就業上遭受不當...
母語的文化與情感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原住民族教育體系是自治的基石
原住民族學校法是最後一塊拼圖
~高金素梅2020.05.29 總質詢
我們來回顧30多年來,幾次重要的原住民族權利主張。
1987年,「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也就是原權會)發表了《台灣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原住民個人教育機會均等,不應因其身分而在升學或就業上遭受不當對待,原住民有權用自己的母語受教育,成立自己的學校。』
現在的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就是1987年的原權會會長劉文雄。
1994年,「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國家應依原住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地位及政治參與,並對其教育文化、交通水利、衛生醫療、經濟土地及社會福利事業,予以保障扶助並促其發展。』
2003年,第一次執政的民進黨,由行政院提出了《原住民族自治區法草案》。草䅁中的第六條:『自治區居民享有平等參與自治區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及文化生活之權利,並受同等對待。』
而提案當時的行政院長就是我們現在的立法院游錫堃院長。
從這幾次重要的原住民族權利主張來看,尊重和依照原住民族意願來進行自治、給予保障、扶助、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就是確立了原住民族的主體性,這應該是大家的共識。
所以,依照這樣的原住民族主體性的原則,在研擬《原住民族學校法》的時候,就應該將原住民族委員會列為主管機關,並會同教育部,協助原民會發展原住民族教育。這樣才符合原住民族的主體性原則。
原住民族學校,原住民族的教育刻不容緩,我們有責任要盡快讓我們的孩子在歷史文化自主自決之中,鍛鍊民族自信,深化民族情感,維護民族利益,在學有所成之後,貢獻智慧和熱情,豐富全人類多樣化的知識體系。 本席期望政府部門、我的立委同事們及社會大眾能夠尊重、理解,並且支持「原住民族學校法」。
總質詢稿圖文連結:https://reurl.cc/0oQKk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e80Cz_Elsg/hqdefault.jpg)
母語的文化與情感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從去年開始,盧盈良堅持以台語說話,這是由於2016年他以自己家族為題材拍攝《神人之家》後,當愈是勇於面對家庭的各種問題,也就愈是瞭解自己。對盧盈良來說,台語是母語,唯有使用這種語言說話,才是真實的他,真實的感受。
其第一部紀錄片《小騎士闖通關》(短版,長版名之為《小騎士闖通關之美夢成真》),是透過拍攝腦麻小孩如何在馬術治療中心找回存在感,而老師們與家屬又是帶著怎麼樣的心情持續不懈協助孩子們面對自身的狀態,勇敢無畏地前進。
《淡水最後的老街》(短版,長版是《能不能留住你》)是盧盈良的紀錄短片,經由平面攝影師程許忠的人生故事,帶出重建街的生活與文化景觀。盧盈良認為,一旦人的情感被凝視了,文化的底蘊也就會自然生長。
《牧者》是盧盈良紀念同光同志長老教會創辦人楊雅惠牧師的故事。他看了雅惠牧師的自傳後,有一種無法阻止的激動,非要把拍出來不可。盧盈良表示,《牧者》是一部探討人權表現與爭取過程的影片。
已進入後製階段的《神人之家》是盧盈良的新作,即將面世。原名《阿志》的《神人之家》是盧盈良長年顧看他者人生以後,終於回過頭張望自己家族的影片。起初是想拍通靈兄長阿志如何面對神力降身與庸俗日常的艱難,隨著與家人更多的相處以及家族問題的理解,很早就離家的盧盈良,也一步步走回家中,片子的走向乃變成是整個家族的故事。而最後,盧盈良也坦白地承認,《神人之家》其實已經是記錄他回家的故事。
小檔案
盧盈良,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畢業。自由紀錄片工作者,影像創作多以弱勢族群與社會脈動為主題,其作品有《二姊的家》、《小騎士闖通關》、《小騎士闖通關之美夢成真》、《淡水最後的老街》、《能不能留住你》等片,屢獲國內外影展好評,2018年以《牧者》獲得金穗獎及捷克國際獨立影展最佳紀錄片,並入選美國費城獨立電影獎。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scU9cvwtyQ/hqdefault.jpg)
母語的文化與情感 在 yuppiemusic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視像來源:
中國之星第一季:許志安《怎麼捨得你》致敬張學友 崔健炮轟林憶蓮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5ODU4ODk0OA==.html
視頻: 崔健惹惱香港樂壇?!現場真相還原!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wMzI5MTMzMg==.html
文字來源:http://goo.gl/PgzNr9
崔健:謝謝,我真的是對這首歌實在是不太瞭解,我也沒有聽懂,我再仔細看這個歌詞。所以我特別想說,上次跟你聊天以後,在休息室最後等結果的時候,我第一個跟你說話的,我覺得你特別寬容,因為我覺得我上次有點不禮貌,上來就問歌詞誰寫的,好像你當時也沒回答出來,因為我當時我只是想找一個溝通的橋樑(按:上次許志安唱的《為什麼你背著我愛別人》作詞的是張翠華,是張洪量姊姊)。因為我確實對陌生的一個歌曲和一個世界,我希望找一些依據找一些通道,當然你特別寬容,你說你一點不介意,謝謝你。下邊我想跟阿蓮聊一聊,你為什麼想選擇安排這樣的歌曲?我想問一下,你知道不知道,咱們這一台晚會,大部分的歌曲都有點雷同?都是有點慢的情歌。我真的不知道,如果我知道的話,我可能不會讓楊樂剛才唱那首慢的歌,我希望讓楊樂唱一首快的歌。
林憶蓮:第一,我覺得我會尊重歌手他自己本身他要唱什麼樣的歌,他對這個歌的情感。《怎麼捨得你》這首歌,其實在香港,是很多很多朋友心目中被打動的一個歌。
崔健:可是我覺得咱們現在生活在21世紀,2015年,我知道這首歌是上一個世紀的歌對吧?所以你唱,讓現在的觀眾,年輕人聽一個老歌,而且用廣東話唱,你的寓意是什麼?我想大家是否也渴望得到一個有意義的回答?好不好?
林憶蓮:我覺得第一他是代表香港的歌手,他其實也需要很多的勇氣,在中國的舞臺上面,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語來跟大家溝通,來唱這首歌。其實音樂是一個大家共通語言,最重要的是音樂裡面表達的感情情緒,我相信大家應該有感受到安仔的投入跟表達這首歌的感覺。
觀眾:能。
林憶蓮:對吧?
崔健:可是我覺得一個真正代表一個區域的一個文化,不光是一個語言,應該有他的精神,應該有他的獨到之處,甚至有他的堅持。可是我更渴望聽到來自香港的,代表他們香港本地人聲音的一些音樂。當然聽流行歌曲,也許很多人會認為,20年以前的香港的情歌已經足夠代表香港了,但是我堅決不同意,為什麼沒有更現代更年輕一點的香港人,來登到大陸舞臺上,去表現他們自己的聲音?讓我們大陸人也多瞭解一些香港人好不好?不要再看到一些亂七八糟的新聞,讓我們去錯誤地認為,香港人是這麼看大陸人。
林憶蓮:這一點,我絕對同意,我絕對也支持在香港應該有更新的音樂的創作。安仔他拿了他心中很重要的一首香港的歌曲,用他現在在2015年,用他的表現的方式,全新的編曲,去把這首歌呈現給大家。
崔健:謝謝,謝謝阿蓮。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FPd0tQYhMA/hqdefault.jpg)
母語的文化與情感 在 實現會社- 「如果爸爸媽媽可以用著自己滿滿情感的母語來唸繪本,滿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長期從事原住民運動與環境議題的巴奈.庫穗Panai Kusui,在26 歲才重新找回族名,父親為卑南族、母親是阿美族的她開始尋回原住民文化,也為了原住民的語言與土地而努力。 ... <看更多>
母語的文化與情感 在 [討論] 沒有感情的語言- 看板TW-languag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語言的傳載需要有文化的支撐,沒有了文化,依賴家庭的傳承也只是多延續幾代。
文化傳承的力量有別於傳統,在現今21世紀脫離不了媒體的傳播,科技的進步所影響。
傳統的歌仔戲、布袋戲也逐漸沒落,現在年輕人根本很少人收看,阿公阿嬤那年代每
天收看,父母輩走過禁說方言年代,雲州大儒俠一度以國語配音,在更早的皇民化時期也
有台語歌被改為日語歌來宣傳的情形,以上也就是以政治力優勢來壓制母語背後的文化,
時間一久容易出現人才培養不足而產生的文化斷層。
現在年輕客家人會客家話的更少,也對於唱客家山歌、採茶歌,做客家菜等興趣缺缺
或學不來,年輕原民朋友多都到都市討生活,回到部落的陌生感,相信對於自己該族的
傳統文化也未必瞭解。
也就是各族群的傳統文化在沒落的同時,老一代一生接觸的文化時間長,說台灣母語
的感情能夠和文化記憶有強烈連結感,中年人小時候也對於文化有所接觸,長大後雖然
時空環境改變,但依舊有部分說母語的感情帶有兒時文化記憶,但年輕一代在沒有傳統文
化上接觸和沒有意願了解的情形,因為後來才又重頭學起母語,或是不講母語了,因為社
會上的娛樂不是看廟會、看歌仔戲等,而講母語沒帶有文化上情感,久了就難以產生說自
己母語的認同感。
因為在後天學習一個語言往往有諸多原因,
1.不是對該文化有興趣
2.就是覺得該語言未來有用(社會很多人用或是經濟上強勢等)
3.有另一半或想交朋友
4.純粹學好玩
其中第一點文化的傳承隨著時代改變,要做出新型態的改變,不可能把原汁原味的歌
仔戲搬到現代來,加入創新的元素,有認同感,才能讓年輕人有興趣,這也解釋為何部分
年輕人對母語有停留在只有中老人才講的印象,以及沒有學母語的動力,此外又回歸到第
一段媒體的傳播依然是關鍵,會型塑對於講母語背後文化的既有印象,台灣傳統文化在電
視出現的比例低,考量節目收視率是很現實,受教育不只語言也是文化傳承的動力所在,
例如大學開設台灣民族、語言等研究,如果出外不說母語,在家裡講母語就會對母語比較
有感情嗎?
這也回歸到本篇想知道的沒有感情的語言,
核心問題是不是依舊出在文化,或只是不常講、不想講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6.31.9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W-language/M.1464324543.A.29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