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如何統治和日常生活?|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夏朝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稱為「殷」或「殷商」。
商代有很多方國,方國在殷墟甲骨文中稱為「某方」「多方」「邦方」等,方國首領可稱為「候」「伯」「邦伯」「任」「田」等。這些方國多由各部族獨立發展演變而來,與商王國缺乏內在聯繫,因而具有很強的獨立性。諸方國與商王國的關係錯綜複雜,有的始終為敵,有的或降或叛,有的長期結盟。
商朝並不是大一統的國家,而是一個以商王國為主體的鬆散聯盟。
殷商與方國是同盟關係,而商王影響力取決於商王國勢力的興衰,只有在政治和經濟實力雄厚之時,商王國才能凌駕於諸方國之上,形同中央王國。這時,商王才能以諸侯之長和盟主的身份對外行使王權,以命令的口吻支使方國首領。這種命令稱為「呼」 或 「令」。殷墟卜辭中有許多商王「呼」(「令」)某候、某伯的記載,說明商王對這些方國有一定的支配權。就連西方最強的周國,名義上同樣也承認商王為天下之共主。(雷海宗《國史綱要》)
商王對這些外部方國,只能以武力服人,而非以德服人。古人用「德化」或「德澤」這類詞彙表示君王聖德遠播四方。大國要謀求對小國的控制,就需要毅然地進行征伐,而支配征伐的靈力就是「德」。商、周二代的「德」就是靠征伐來實現的。
商代當時大國與小國是城市與城市的關係。城市國家很容易被征服,為了使統治永久化,有時不得不頻繁地進行征伐。
商代是城市國家,只要將對方的城池攻克,那麼對方就臣服了,再搶點戰利品和人民就可以得勝回朝。
商代時期還有大片空白領地,對商王國來說,沒有足夠多的人將這些領土全部佔領,當時是將主要敵對力量消滅,然後發佈命令讓佔領區的人民執行就可以了。這些政策稱為「律令」,同樣也是「德」。被佔領城市國家需要對中央王國表示臣服並定時朝貢。
商代時期建都要考慮環境條件,水源、地形、位置與交通、自然資源等因素。
大河支流沿岸多有商人聚落群,這樣的選址取水方便、可利用水運、便於農作,還能防火。考古發掘,商代聚落有城牆、城壕,聚落由內向外的排水設施。
為了保護居住環境,商代城址中手工業作坊大多數位於城址邊緣。為保證水源的清潔,商代水井許多打入生土下面的岩層,為防止泥沙混進井水,還有濾水設施。處理固體廢棄物,商代也有法律的規定。《韓非子.內儲說上》曰:「殷之法,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廢棄物要堆放在指定位置。
商代聚落的選址、規劃、建築及環保等體現了和諧的人地關係。商代曆法和物候學知識表明了商文化的先進性,商的文化逐漸向四周擴展,傳播到長江流域和四川,對南方文化產生了影響。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殷代 曆法 考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天淨沙 ◎羅青
枯 藤:鏡頭從
一條電線
移到一團
或緊或鬆或糾纏不清的電線
然後跟著出現
一朵被千萬條電線
五花大綁的白雲
出現出現出現
不斷的出現
老 樹:鏡頭順著
一隻狗抬起的腿
上移到水泥柱渾圓的腰
特寫──紅色的「高壓危險,請勿靠近」
特寫──藍色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特寫──金色的「保留戶推出歡迎訂購」
再上去,是搖搖欲墜的變壓器
是半節孤零零的水銀燈
雙雙被掛在水泥柱的頂端
維持不平衡的平衡
變壓器夢囈似的震動著
嘶喊出一串模糊的口號
水銀燈獨眼似的眨動著
拍發出一組不祥的密碼
提示著各式各樣若隱若現的
危機
昏 鴨:然後
鏡頭從
閃爍的路燈移向
一顆閃爍的星
拉近──來一個特寫
原來是一架飛機的尾燈
尾燈下,緩緩浮現出萬家燈火大小屋頂
屋頂上,霍然凌空的是千百支電視天線
天線平展雙翅
似千百隻昏鴨的枯骨
在日曬雨淋風吹地震之間
在十字架似的竹竿之上
默默忍受
各種訊息的電擊
小 橋:鏡頭由昏鴨的骨架
移到工程的鷹架
再移到結構複雜的鋼架
鏡頭拉開
一組四通八達的人行路橋
赫然在目
特寫「保密防諜,人人有責」
特寫「蜂蜜香皂,彩蝶褲襪」
特寫「服兵役是國民最光榮的義務」
特寫「新版出國移民辦法大全發售」
特寫「團結奮鬥,謹防分化」
特寫「亂鳴喇叭,罰九佰元」
橋上人擠人(有扒手在活動)
路標一「總統府方向」
路標二「中興橋方向」
路標三「大中華戲院方向」
路標四「大世界劇場方向」
遠處(不良少年在相互鬥毆)
電動字幕上出現
板橋方面嚴重塞車堵車
士林方向交通號誌失靈
往三峽方向的臺灣汽車客運
在建國南北高架橋上拋錨
流 水:然而高架橋下的黑色流水
在翻滾一陣子之後
仍若無其事的流下去
鏡頭推近
特寫並分析水質
成份是:腳踏車、機車、轎車
大卡車、軍車、警車
於是鏡頭一陣伸縮
在舊的淡水河道上
一條新的淡水河
以蒙太奇的手法
五顏六色的正式宣告誕生
人 家:淡水河上
開始出現一條條
彩色的蛇影
從兩岸的公寓中
紛紛遊走到河邊來聚飲
華西街的夜市
開始錦蛇般的蠕動了起來
中華毒蛇研究所的對面是
回春性病專門醫院
精割包皮的招牌(特寫)
鱷魚皮包的商標(特寫)
蛇鞭、蛇羹、蛇膽、蛇酒之後
是一堆又一堆價錢愈來愈賤的
進口蘋果(請搖動鏡頭)
大人小孩邊走邊吃
順便把蘋果種子隨意吐在
兒童樂園與動物園之間
古 道:樂園外面
是平坦寬敞的立體交叉高速公路
計程車在其上橫衝直撞
來往穿梭(請伸縮鏡頭)
時間計程,費用計程
通過交流道(特寫)
通過收費站(特寫)
保持距離,保持速度
通過霧飄區(特寫)
通過休息站(特寫)
在國際機場附近
有許多冷氣觀光遊覽車
忙進忙出(剪接快速跳動)
在楊梅交流道附近
有一列市立殯儀館的靈柩車
消失在往龍潭方向的路上
那首家喻戶曉的
古道進行曲
在車聲消失以後
變無聲的飄揚起來
無聲飄揚,飄揚無聲
飄起一天黃花地丁的種子(特寫)
在一座黃花開滿的岡上(特寫)
西 風:時間當然是三月二十幾號
風當然是西風
所有被吹起的種子花球
都在研討爭論風的
正確方向──並進一步懷疑曆法的真偽
有些種子是早在數百年前
就飄過來落地生根的(淡入)
有些則從這裡飄入數百年前
不再出現(淡出)
有些尚在半空中踟躕浮游
有些已決定在雲間流浪
更多的是降落在高速公路
粘附在各種車輛的輪胎上
不顧一切的向前滾進
瘦 馬:一輛千里馬(特寫)
飛速駛過造橋
通霄駛過后里
豐原不停,花壇不停,白河不停
開進中船公司、中鋼公司
開進亞洲最大的貨櫃轉運中心
把善化、彌陀、佛光山拋在輪後
在佳冬加油之後
開足馬力──衝向恆春
衝向恆春核能電廠
不料──車子在墾丁國家公園附近
出了車禍
現場一攤攤的汽油
燃燒起
巴士海峽經心動魄的晚霞
(新藝綜合立體彩色寬銀幕)
夕 陽:巴士海峽的夕陽
一枚沉重的水雷
渾身是刺
顏色殷紅
西 下:噗通一聲──
從南中國海與東京灣的海圖中
潛入冰冷又純白的浪花之內
(一切都按分鏡計畫表
完美無缺的在進行拍攝)
斷腸人:(按照拍攝進度)
一條半浮半沉的大木船
此刻應出現在
畫面的左邊
向右飄流
飄來了一船
瞪著大眼睛的
中國人
在天涯:(開麥拉)
大木船開始在大海中下沉
特寫:遊艇在鞭炮聲中下水
幾隻腳在浪花中踢動淹沒
特寫:許多手在遊行的隊伍中舉起
長長的頭髮在水藻的糾纏中散開
特寫:香皂滑過的細腰在電視裡出浴
許多吶喊在風雲中消失
特寫:「以建民國」的歌聲在戲院中
響起
(沉船的地方)
海水
浪花
海水
浪花
(沉船的地方)日出
海水
浪花
海水
浪花
(沉船的地方)
一架出國包機的影子
輕輕撫過
沉船的地方
那轟隆轟隆的影子
有如一張貼不住的廉價膏藥
隨貼隨落
有如一張被揉皺的紙片十字架
隨風滾動
而那架飛機
則如一把製作精巧的玩具裁紙刀
在破碎的亞洲地圖上
姿勢優雅的,一掠而過
--
◎作者簡介:
本名羅青哲,湖南省湘潭縣人,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五日生於青島。輔仁大學英文系畢業,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任輔仁大學、政治大學英語系副教授,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所、翻研所、美術系所教授,中國語言文化中心主任。明道大學藝術中心主任、英語系主任。一九九三年獲傅爾布萊德國際交換教授獎。
一九七四年獲頒第一屆中國現代詩獎,國內外獲獎無數,被翻譯成英、法、德、義、瑞典等十三種語言。畫作亦獲獎多次,並獲大英博物館、德國柏林東方美術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美術館、美國聖路易美術館、中國美術館、遼寧美術館、臺灣美術館等國內外公私立美術館收藏。曾出版詩集、詩畫集、畫集、論文集、畫論集五十餘種。
--
◎小編哲佑賞析:
羅青在八零年代發表《錄影詩學》詩集,不僅以詩作實踐,更在詩集後記清楚的說明對錄影詩學看法。羅青認為中西在詩作和繪畫上有著不同的表現語言,西方著重時態時序,漢語傾向於直觀、直陳、直探本源,在繪畫上亦有「手卷思考」和「散點透視」的特徵,較不受時空次序限制。而現代鏡頭可定點,可散點,可全景,彷彿融合了中西兩方特色,嘗試用文字來重現鏡頭,也可以減少作者分析性的解說,讓讀者能夠更主動參與詩中意象的言外之意。
這首長詩改寫馬致遠的〈天淨沙〉,但關涉的層面很廣,不僅在寫作手法上力圖創新,更擴充了〈天淨沙〉的鄉愁意蘊。首先,開篇一節「枯藤」變為「電線」,孤獨的衰朽遂成分割的天空,「五花大綁的白雲」象徵著失去的自由。延續著分割意象,「老樹」上貼著各樣告示牌,紅藍金黑各有標語,都是撒尿佔地的痕跡;「昏鴨」原來是飛機的尾燈,又彷彿已成枯骨,是十字架般平翅的天線,每日接收爆炸訊息,卻再也無法飛行。
這些訊息是什麼呢?「橋」作為溝通連結的憑藉,在此如電線般繁複,密諜與蜜蝶難分,一面宣示效忠一面大舉移民,甚至「總統」、「中興」與「大中華」、「大世界」,原來可能都只是一齣大戲,身在台灣的我們幾乎寸步難行。下兩小節的「流水」、「人家」,聚焦在時間之流中的芸芸眾生,而紛亂的樂園外圍卻是彷彿送終暗示的「古道」和「西風」,飄揚的黃花自然就是失敗的革命了。到此,整首詩不斷的轉換場景,又不斷的透過羅列景物滲入作者個人的寓意,可說是「錄影詩學」的具體實踐。
然而從「瘦馬」開始,詩作的調性漸漸有了轉變──敘事性增強,「敘事者」的角色介入更多,比如「瘦馬」疾駛不停而在前往核能電廠中車禍,暗喻著以經濟發展為第一目標的危險;「夕陽」與「西下」巧妙的運用了「太陽」在中國、日本共同擁有情感寄託,讓它在台灣成為一枚「水雷」;而最後的斷腸人在天涯,明白說出了斷腸人就是就是「中國人」,來到台灣原來不過是「一張貼不住的廉價膏藥」,〈天淨沙〉原作的孤獨鄉愁在此轉為大敘事的國族失根,一切都只是隨風輕意掠過的紙片,映照著破碎的國土,像浪花,也像砂石,在風中遙想完整。
--
美術設計:林宇軒
圖片來源:林宇軒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羅青 #天淨沙 #錄影詩學 #詩與畫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8.html?m=1
殷代 曆法 考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古人是如何區分「一年四季」?|舊史新知
我們都知道,一年分為四季,分別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為開始,春天萬物復蘇是希望的季節,夏、秋、冬各有特點,那麼,在很久以前,古人是用什麼方法來劃分四季的呢,又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根據考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姓就已經創設四象,以觀測日月的運行來確定四季。所謂四象,是在四時中的四仲中星基礎上發展而來,在古籍《堯典》中就有關於四仲中星的說明:「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古代測四仲中星以定四時的思想由來已久,而人們最終把各大恒星分為四群以分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星象的想法也就逐漸形成。
經過曆法的日趨嚴密,人們以地球在赤道上的位置為標準最終劃分了四季。在農曆中,春季是一到三月,夏季是四到六月,秋季是七到九月,冬季是十到十二月;按陽曆曆法來看,通常是陽曆三到五月為春季,六到八月為夏季,九到十一月為秋季,十二月到來年的二月為冬季。而用物候法判定就是:楊柳展葉,桃花綻蕊,是春天;綠樹成蔭,烈日炎炎,是夏天;果樹葉落,水清露寒,時序至秋;草衰花凋,北風怒號就是人冬了。
知道了一年四季怎麼區分,當我們再讀到歐陽修《醉翁亭記》中的「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也就多了一層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