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影][澳洲]
現下的世道真的很令人灰心,沒完沒了的戰爭和瘟疫,背後都是政府和財閥的爭權奪利。星斗市民無縛雞之力,如果剛好出生於相對安穩和平的國家,似乎能逃過一劫,安坐家中看各地的波譎雲詭。哦,也不是了,瘟疫打亂了世界秩序,到處都是戰爭。
我不禁再次懷疑,國家的存在,是令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好嗎?是令人人變得更平等嗎?
應該不是吧。至少出生在澳洲的懶惰白種男性,怎麼都比出生在阿富汗的發憤女性幸福得多。
世道從來都不公平,只是國家的分野,令遭受不公的人雪上加霜。優渥的富裕國家,是個美麗新世界,似乎不吃人間煙火。不過這場瘟疫,撕破了美好面貌的假象。
不知由何時變成約定俗成的做法,國家政府可以由上而下,約束國民的言行。可以不同意嗎?對不起,不同意就是沒有道德,或是觸犯法律。如果看法有異,或者會遭受白眼,甚至群眾攻擊。為何你們這一小撮人,要破壞我們的安寧?多麼吊詭,原來要創造美好和諧的局面,沒有存異只有求同,為了安寧,我們乖乖奉上自己的自由意志,跟著大隊走,獲得認同,尋求安全感。
如果不喜歡某個國度,給強行賦予的遊戲規則,好命的話,就可以找個規則更能跟自己價值觀更吻合的國度,雖然最後換來的可能是失望,但至少會清楚明白,原來有時國與國之間,本質差別不太,不如湊合湊合,隻眼開隻眼閉,教自己適應曾經不喜歡,或不願服從的遊戲規則。
從俗沒有不好,放棄意志也沒有不好,這樣生活不就單純一點?反正,我們都沒有改變的權力不是嗎。
攝於墨爾本(封城前),澳洲。
Photo in Melbourne, Australia.
正 斗 墨爾本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墨爾本實在太多中菜
比想像中多好多
老人家嚟生活嘅話都唔洗擔心無嘢食呀
因為本人都比較喜歡食中菜嘅關係
今日都係去中式酒家食飯嘅
今日揀選嘅酒家是正斗Secret Kitchen
聽聞飲茶點心是好正的
下次要試下
小菜是暫時食過最好食嘅一間
第一道菜好似叫「非一般豉油皇春雞」
個賣相都贏咗9條街
然後個味係薑醋味嚟㗎~
第一啖覺得怪怪地
食落嗒嗒下又幾過癮
不過個雞嚡咗啲
但旁邊的半熟蛋同豆腐係好食嘅
炸魷魚好好食
終於唔係林啤啤嘅擦膠魷魚啦
炸得好酥脆同香口
肥熊大爺點咗條星班過我食
大約HK$480
因為好耐無食過蒸魚啦
貴貴的都豪一下啦
揀細size都咁嗱大條~嚇親
嘩~條魚超級好食
魚肉滑得嚟好有彈性
個魚豉油好好食
無令人後悔的HK$480
差本上每餐飯我都會點個菜
金銀蛋波菜 穩陣好食
食嘅嘢同飲珍珠奶茶呢part
其實同香港生活差唔多
開始有人問我係咪真係去咗澳洲
笑死(*゚▽゚*)
.
.
.
Outer / #mercibeaucoup
Inner Outer / @littlesillyhk
Skirt / @littlesillyhk
Bag / @littlesillyhk #theatreproducts
Sneakers / #acnestudios
正 斗 墨爾本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不同的文化看待男性與女性的方式為什麼會有所不同?1930年代,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她的著作《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透過對於不同部落社會性別文化的比較與探討,發現男性與女性性別的展演並非反映出天生或生物學上的原因,而使社會文化習俗對於性別角色建構的影響。我們身處於性別化的世界,日常生活對於男女角色的不同看法或期待,又如何影響我們大腦的選擇?讓我們透過 BBC中文網的這篇文章,來反思性別差異的刻板印象如何影響我們對人類社會行為的判斷與評價。
-----
這些最初的分歧似乎是無害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性別化的世界對孩子們長大後,如何理解自己和他們所做的選擇,以及如何在他們所處社會的行為,產生持久的影響。
...
更微妙的是我們面對男孩和女孩完全相同的行為,都會因應其性別以不同詞語去描述,再把玩具性別化來給小孩,都加強了男性和女性被分配的微小特徵和習慣。
兒童玩耍的方式是成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這是孩子們首先發展技能和興趣的形式。積木鼓勵構建,而玩偶則可以鼓勵觀點接納和照顧。
...
墨爾本大學的心理學家科迪莉亞‧弗尼(Cordelia Fine)解釋說,一旦孩子們了解了他們屬於哪個"性別部落",他們就會對性別標籤更加敏感,繼而影響他們的行為。
例如,玩具的展示方式也會改變孩子對它的興趣,女孩對顏色為粉紅色的,但典型男孩玩具也會感興趣。
但這有後果。如果我們只給女孩玩娃娃或美容套裝,而不給男孩,女孩會把自己與這些興趣聯繫起來,而男孩則被會更積極追求玩具工具和汽車。
然而,男孩們顯然也喜歡玩洋娃娃和手推車,但這些並不像是會通常為他們購買的那種玩具。我兒子像他姐姐一樣,喜歡抱著玩具嬰兒,用玩具車推著它四處走動。
「生命最初幾年的男孩也在學習培養和關愛,但我們很早就教他們這是一項女孩技能,我們懲罰男孩這樣做,」布朗說。
如果從嬰兒時期起,男孩就被勸阻不要玩我們可能認為是女性化的玩具,那麼他們可能無法發展他們以後可能需要的技能。
如果同輩不鼓勵他們玩洋娃娃,同時他們又看到自己的母親承擔了大部分育兒工作,這就有了誰該照顧孩子這樣一個問題。 結果, 我們進入了「生物本質主義」的領域,在那裏,我們將人類行為歸結於某種先天的基礎。 所以當我們再深究一步, 這一點不難理解。
玩具是一回事,但特徵也容易產生性別刻板印象。男孩的父母經常談論他們如何更加喧鬧,喜歡粗暴地玩耍,而女孩則更加溫柔和溫順。證據表明並非如此。
事實上,研究顯示,我們自身期望往往會框架了我們如何看待他人和自己。父母將性別中,憤怒的一面歸為男孩,而快樂和悲傷的一面則歸為女孩。
母親更有可能強調男孩的身體素質——甚至為男孩設定比女孩更多的冒險目標。儘管身體上沒有顯著差異,與女兒相比,他們也會高估了兒子的爬行能力。因此,人們自己的偏見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孩子,從而強化這些刻板印象。
語言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女孩多數更早學會說話,這是一個很小但可識別的影響,研究顯示,這可能是因為母親對女嬰的說話比對男嬰說話的多。換句話說,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讓女孩相信她們更健談和情緒化,而男孩則更具好斗好動。
布朗解釋說,很清楚為什麼這些誤解會在以後的生活中繼續存在,我們無視不符合我們期望的刻板印象的行為。
...
正如阿斯頓大學(Aston University)的神經科學家和作家吉娜·裏彭(Gina Rippon)所解釋稱,我們生活在一個性別化的世界,這一事實本身就創造了一個性別化的大腦。它創造了一種文化,男孩習慣於表現出更典型的男性特徵,如果他們不這樣做,可能會被同齡人排斥。
裏彭說,如果我們關注差異,這也意味著我們開始接受諸如男孩更擅長科學而女孩更擅長關懷等迷思。
這在成年後會繼續,當女性被問及她們在數學任務上的得分時,女性會低估自己的能力,而男性會高估自己的分數。如果女性首先被告知其性別通常會表現更差,那麼她們在測試中的表現也會更差。當然,這確實會影響學校、大學和職業選擇。
...
如果我們不能夠明白,其實男女與生俱來的相似性是多於差異,並差別地對待我們的孩子,我們的世界將繼續被性別化。推翻這些假設並不容易,但也許我們都可以先三思,再告訴小男孩他有多勇敢,或告訴小女孩她有多善良或完美。
(引用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739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