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受某媒體採訪有關甲狀腺癌標靶藥物的幾個問題和感想, 我覺得最難決定的是何時啟動治療, 通常是放射碘無效而腫瘤又持續生長的時候, 證明放射碘無效要先有足夠劑量的治療, 透過碘-131掃描判別是否有病灶吸收, 如果吸收不明顯或根本沒有, 放射碘無效的要件就成立了, 但腫瘤有無持續生長就必須透過其他影像的連續測量和比較, 3-4 個月做一次電腦斷層 (CT) 或磁振造影 (MRI) 測量病灶變化, 如果超過20-30%的長大應該就醫定要使用標靶藥物, 另一方面病灶吸收有時雖然明顯, 但足夠劑量的治療後仍然病灶變大, 也是該啟動治療的時機, 此外利用正子影像 (PET) 看到病灶顯著葡萄糖吸收, 或者病患有嚴重症狀(如腫瘤壓迫正常組織, 呼吸困難, 吞嚥障礙, 咳血等) 都應考慮及早使用標靶藥物.
標靶藥物的選擇是好問題也是藝術, 以藥效反應快速來講會考慮"樂 X 瑪 (L)", 但副作用不能不小心 (主要有高血壓, 疲倦, 蛋白尿, 偶而也有皮膚與毛髮症狀, 腸胃不適), 另外一個藥物"蕾 X 瓦 (N)", 相對而言副作用少些 (主要有皮膚與毛髮症狀, 輕微疲倦, 腸胃不適, 偶而也有心血管的問題), 可是對於進展速度極快的去分化甲狀腺癌 (de-differentiated) 效果就不如前者顯著, 還有就是標靶藥物的副作用發生時間與程度往往很難預料, 有些病友才吃1-2天就發生嚴重副作用, 也有好一陣子才發生, 嚴重程度因人而異, 但減少藥量往往也能減少副作用, 但相對藥效也會打折扣.
這個星期特約門診有位 C 先生讓我印象深刻, 他今年67 歲罹患乳突癌超過10 年, 原本在石牌某醫學中心手術, 術後做過碘131治療, 曾經復發再次手術加上電療及碘131治療, 碘131治療後頸部病灶吸收不明顯, 但正子影像是有病灶顯著葡萄糖吸收情形, 但C 先生沒有不舒服症狀, 而前幾年追蹤的 CT, MRI 都沒有病灶變大情形, 而甲狀球蛋白(Tg) 也不高, 而 ATA 抗體也是陰性, 前年的 PET看起來病灶就只有頸部深層一處和以往相比沒有變化, 去年有位在他原先手術的醫院教授級醫師幫他安排追蹤PET 也沒告訴他有無異樣 (但我無法取的影像閱讀), 今年1月 C 先生說左肩好像有 "五十肩", 原本已經在享受退休生活常打高爾夫和爬山, 最近有點吃力, 還有偶而咳血的現象, 我隱約覺得不對了!
雖然Tg 還是沒有上升很高, 只是在3~7 左右起伏, 而安排頸部超音波雖看到有些淋巴變大了, 且骨掃描 (bone scan) 也沒有明顯異常, 但是週二正子影像卻看到全身骨骼多處轉移, 尤其左鎖骨遠端已經蝕骨破壞產生, 脊椎和右側骨盆都有病灶, 肺部和中膈腔也有轉移, 這種"來勢洶洶"的病情變化只能迅即決定標靶藥物治療求得速效
我的感想是:
1. 如果 1-2 年前開始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可能不會演變成現在的情形
2. 去年在他院追蹤PET 結果的無異樣有點存疑
3. Tg 變化在 C 先生無法反映腫瘤情形, 其實就是去分化甲狀腺癌 (de-differentiated) 的現象
4. 骨掃描 (bone scan) 對於蝕骨轉移診斷效果極差, 而蝕骨轉移卻又是甲狀腺癌的常見現象
5. 持續追蹤真的不能鬆懈, 但追蹤的工具絕對要選適當的
接下來的故事就等藥物的反應了!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