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上禮拜看到許多物理治療師和復健科醫師在討論電療無效論,正確的物理治療概念等內容。其中,史考特醫師的貼文吸引我們的注意,他說「人有個特性,因與果之間如果隔一段時間,人的行為就會很不受控。」在看到這句話的當下,我們很直覺的反應:這不就是操作制約的概念嗎(笑)。所以今天我們從操作制約的觀點和大家分享為何多數人傾像電療也不要做運動訓練
在解釋原因之前,我們要先來跟大家介紹什麼是操作制約,操作制約是:當一個行為出現後,我們給予一個增強物,來增加或減少這個行為的出現頻率;很抽象吧,讓我們來舉個例子:當荷馬在核電廠表現優異(行為),郭董給他加薪(增強物),之後荷馬可能會更努力工作
增強的種類有四種,分別是:
1.正增強:給予想要的東西,增加行為頻率(如:小時候考100分,可以拿到100塊)
2.負增強:拿走不喜歡的東西,增加行為頻率(如:只要把這一組做完,就可以提前下課)
3.處罰:給予不喜歡的東西,減少行為頻率(如:今天表現不佳,賽後留下來特訓)
4.削弱:拿走喜歡的東西,減少行為頻率(如:表現不佳,取消用手機的時間)
而行為和給予增強的時間間隔越長,人就越難從中學習。把這個概念放在復健上:電療完立即獲得舒緩,跟運動訓練要好一陣子才會獲得改善(延宕增強)比起來,大眾自然會比較偏好電療。那麼,要如何讓大眾願意接受運動訓練呢?我們認為,在每一次運動訓練後,「立刻」給予具體的回饋,如:今天屈曲的角度比上週進步,這週活動範圍變大了(甚至拿出照片比對增加說服力);讓患者覺得運動訓練是有效的,並激發他願意持續來的動機。之後視情況,慢慢將回饋間隔拉長(每堂課都給回饋到兩堂課再給),或調整練習難度與內容變化增加患者的動機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邊,有任何想法或心得都歡迎留言告訴我們,我們下篇文章見~
#運動 #心理 #運動心理 #健心運動心理 #壯猿運動訓練室 #匯傑國際行銷junction #物理治療 #電療 #徒手治療 #運動訓練 #制約 #動機 #行為模式
正增強 負增強 削弱 在 【食尚夫妻】職能治療師&插畫家&寶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處罰孩子前先找出『原因』】
常聽到『打』很立即見效,但這個過程卻破壞了親子關係
孩子因為懼怕『被打』,而在『打他的人』面前,『不敢』去做那些事情,而往往在『不會打他的人』面前又故態復萌。
但其實自己也慢慢變成被孩子所懼怕的人,犧牲親子關係來教育孩子,值得嗎?
.
我們從小都有被打的經驗,自己都很清楚內心所產生的感受
我們有更多選擇,來處理孩子的行為
只是這些選擇,需要我們去學習
.
打或體罰都屬於『處罰』,此外還有『正增強』『削弱』『負增強』等策略
至少有四個策略可以選擇,通常會優先使用『正增強』和『削弱』
舉例來說:我們期待孩子收拾玩具
💡『正增強』:孩子有收拾玩具,給予他讚美鼓勵(社會性增強)。
💡『削弱』:孩子沒有收拾玩具,三天都不能玩他所喜愛的玩具。(剝奪的必須是他所喜愛的玩具,並非他沒有收拾的玩具)
💡『負增強』:孩子沒有收拾玩具,會出現他最討厭的東西,他把玩具收拾好再移除他最討厭的東西。(舉例:不收拾玩具,掃地機器人會開始動,收拾好掃地機器人就回家)
💡『處罰』:孩子沒有收拾玩具,就以體罰或口語指責,通常會伴隨痛苦的感受。
💡此外,我們要處理的是『原因』而非『行為』
不收拾玩具第一步應該是去了解孩子『不收拾的原因』
是因為玩得太累?還是玩具太多?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分類歸位?
還是其實一直都是拗爸爸媽媽,變成了習慣?
找出原因也避免誤會,也才能找到合適的方式來處理。
沒有人天生會教養孩子,我們也是學習過來的,希望能與爸媽們一起用正向的方式來幫助孩子。
✅寶皇一家人IG日常生活:
https://bit.ly/2FPXqZZ
🎬Youtube定期更新影片與花絮
bit.ly/2H2HUIR
正增強 負增強 削弱 在 【食尚夫妻】職能治療師&插畫家&寶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處罰孩子前先找出『原因』】
常聽到『打』很立即見效,但這個過程卻破壞了親子關係
孩子因為懼怕『被打』,而在『打他的人』面前,『不敢』去做那些事情,而往往在『不會打他的人』面前又故態復萌。
但其實自己也慢慢變成被孩子所懼怕的人,犧牲親子關係來教育孩子,值得嗎?
.
我們從小都有被打的經驗,自己都很清楚內心所產生的感受
我們有更多選擇,來處理孩子的行為
只是這些選擇,需要我們去學習
.
打或體罰都屬於『處罰』,此外還有『正增強』『削弱』『負增強』等策略
至少有四個策略可以選擇,通常會優先使用『正增強』和『削弱』
舉例來說:我們期待孩子收拾玩具
💡『正增強』:孩子有收拾玩具,給予他讚美鼓勵(社會性增強)。
💡『削弱』:孩子沒有收拾玩具,三天都不能玩他所喜愛的玩具。(剝奪的必須是他所喜愛的玩具,並非他沒有收拾的玩具)
💡『負增強』:孩子沒有收拾玩具,會出現他最討厭的東西,他把玩具收拾好再移除他最討厭的東西。(舉例:不收拾玩具,掃地機器人會開始動,收拾好掃地機器人就回家)
💡『處罰』:孩子沒有收拾玩具,就以體罰或口語指責,通常會伴隨痛苦的感受。
💡此外,我們要處理的是『原因』而非『行為』
不收拾玩具第一步應該是去了解孩子『不收拾的原因』
是因為玩得太累?還是玩具太多?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分類歸位?
還是其實一直都是拗爸爸媽媽,變成了習慣?
找出原因也避免誤會,也才能找到合適的方式來處理。
沒有人天生會教養孩子,我們也是學習過來的,希望能與爸媽們一起用正向的方式來幫助孩子。
✅寶皇一家人IG日常生活:
https://bit.ly/2FPXqZZ
🎬Youtube定期更新影片與花絮
bit.ly/2H2HU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