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參加線上法會的李雯琪,透過法師講解開示,而後禮拜《地藏懺》,了解地藏法門偉大的地方,就是能夠包容、負載萬物,與其忍辱、忍耐的精神。拜懺過程中,感受到紊亂的心念逐漸安定,並透過觀想現今各地深受天災、戰爭與疫病所苦的眾生,領會地藏菩薩難行能行、誓度眾生的大悲願心,發願更加精進修行,祈願接引更多眾生一同安定身心、修學佛道。
=======================================
📰紫雲寺領眾禮拜《地藏懺》 祈願全球疫病止息
法鼓山高雄紫雲寺中元報恩法會,連續一週持誦《地藏經》,8/29接續領眾精進禮拜《地藏懺》,共有近千人在雲端相聚拜懺,將累積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祈願全球災禍遠離、人類安居樂業。
著重於心的啟發,法師線上帶領大眾透過拜懺洗滌心靈、淨化身口意,從地藏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願心中,效法其為眾生拔贖離苦的精神,並從體會眾生的苦難中,發願自度度人、行菩薩道。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擔任主法的果雲法師透過視訊向大眾開示,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拜懺貴在實踐,透過拜佛、行懺、誦經,生慚愧心發露懺悔,清淨身口意,契入佛法正知見,勤修戒定慧、滅除貪瞋痴,同時發菩提心、斷惡修善、精進修行,才能與佛相應、轉迷為悟,鼓勵大眾應盡其所能利益有緣眾生,一起得解脫自在。
初次參加線上法會的李雯琪,透過法師講解開示,而後禮拜《地藏懺》,了解地藏法門偉大的地方,就是能夠包容、負載萬物,與其忍辱、忍耐的精神。拜懺過程中,感受到紊亂的心念逐漸安定,並透過觀想現今各地深受天災、戰爭與疫病所苦的眾生,領會地藏菩薩難行能行、誓度眾生的大悲願心,發願更加精進修行,祈願接引更多眾生一同安定身心、修學佛道。
經營民宿的王錦雀分享,參加網路共修才發現有這麼多善心人士正在學習效法地藏菩薩的大願行,默默地為全球祈福,心中滿是感恩。面對各種天災、人禍的無常示現,讓自己更懂得珍惜當下,並期許時常觀照初發心,消融自我,以謙卑柔軟的心學習佛法,以堅毅的心護持弘揚佛法。
協助布置贊普區的義工楊承哲表示,今年由青年義工設計的贊普構圖有著視覺的美感,象徵大地無私與平等慈悲滋養著萬物,最後呈現佛光普照中,一片祥和的藍天白雲,從中體現佛法是智慧的生活方法,讓他在培福中又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課程。
紫雲寺表示,未來將持續開設線上課程、講座、法會,歡迎共襄盛舉,持續精進不退轉,請隨時留意官網訊息( https://zyt.ddm.org.tw/ )。
#法鼓新聞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心靈語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禪心】 ☯『心經』中的智慧 .......♪♬❤《心經》觀自在菩薩....... http://a88.piee.pw/DPE98 https://goo.gl/efBu7M 《心經》這268字, 教導我們 在聖凡悟之間 怎樣處理修行者 所面對的 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 《心經》這268字, 包...
止觀法門的實踐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學佛Q&A】 為什麼要拜懺?
煩惱一直揮之不去?生活與修行總是不如意?……,每逢遇到種種的人生考驗時,法師總是會勸人多拜懺,才能心安平安。很多人也確實感受到拜懺能讓人煥然一新,恢復信心,重新出發,因此無論生活再忙碌,每個月都會固定參加拜懺共修,讓自己能夠不斷成長。
雖然拜懺共修的清淨修行氛圍,感染著每一個禮佛懺悔的人,但是在一禮一懺的當下,除了感受法會的殊勝莊嚴,我們是否能夠真正了解禮懺的意義,將懺悔的精神融入身心?還是抱持參加廟會趕集的心態,盤算著拜懺之後消災解厄的效益?
拜懺是修行的根本
拜懺是漢傳佛教中重要的實踐法門,藉著行懺來消除罪障,清淨身心。因此,拜懺的意義,不只是在參與拜懺法會數個小時的洗滌淨化,而是要將禮懺的精神進一步延續到日常生活中,隨時自我觀照,拜懺的力量才能從根本改變我們的生命。
如果拜懺的動機,只是為了自己的現實利益,希望萬事如意,就如同日常生活中與人發生摩擦或得罪他人時,沒有真心感到慚愧抱歉,卻希望對方不要斤斤計較,這樣是無法讓懺悔的淨化作用,發生在自己的生命中。拜懺的精神在於誠實面對自己的過錯,並發起不再造惡業的心,這才是懺悔的精神。
《地藏菩薩本願經》說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我們會生死輪迴,正是因為業力牽引,如果過去生不曾造作罪業,此生便不會輪迴受罪。想要解脫自在,拜懺正是懺悔罪業的修行良方。
懺悔是重要的日常恆課
人畢竟很難不犯錯,經常在不知不覺中犯錯而不自知,因此,不一定要等到犯了錯才懺悔,應隨時心存慚愧、懺悔,而參加拜懺便是將自己的心放入佛法的清涼水中,藉著一次又一次地禮佛懺悔,讓染汙的心恢復自性清明,如此也才能納受佛法的清涼自在。
聖嚴法師於《學佛知津》一書勉勵我們,懺悔是在家居士不能缺少的日常恆課:「唯有在不斷地懺悔之中,才能不斷地改往修來,才能不斷地邁向成佛之道;唯有天天都是生活在『覺今是而昨非』的新境界中,才是最能變換氣質的人,才是最有新希望、最有新發現的人。」
如果能每月固定參加拜懺共修, 能每天抽出幾分鐘做懺悔,誦念〈懺悔偈〉,將能幫助我們卸下心事,提起願心,走出懊惱,重拾信心!讓自己日新又新,迎向未來!
--本文摘自《拜懺50問》
更多學佛Q&A https://pse.is/39kvyp
#學佛問與答
止觀法門的實踐 在 李伯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本週國內外發生非常多事,國內從教育部長口中得知從年初至今已76位大學生自殺,在他回覆立委質詢後幾天又發生三件大學生自殺事件!接著是又有一架F-16戰機失事墮落!而美國總統大選至今真相似乎漸漸水落石出,但仍靜待後續相關證據保全及司法上的攻防。
截至昨日才發生的事,NCC對中天做出不予換照的處分,震驚各界!
另一個對照組美國主流媒體CNN因為此次美國總統大選偏頗的報導,導致美國人民"自發性"拒看,致收視率大幅下降不堪虧損而決定出售!
西方古諺有云:我雖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媒體做為第四權,對於言論自由的保障,到最深層整個民主法治的文化形塑,有著不可抹滅的影響!乍看NCC的不予換照的理由,是中天新聞台的媒體自律不佳,比例原則下有三個派生的子原則,第一適當性原則,不予換照無疑符合適當性原則,但不予換照通得過最小侵害性原則(在相同有效的方法中選擇侵害最小的)和衡平性原則(不以大砲打小鳥)嗎?媒體紀律不佳,需要以最強手段不予換照(關台)來加以懲處嗎?
阻止政府專制獨裁的不二法門是公民覺醒運動,因為人民是政府的頭家,但這有一個前提是:一個完善整全的教育政策加上實踐,才會使每一個覺醒的人都在同一把標準尺上。國家(道德)興亡,匹夫有責,我們預備好成為國家改造的參與者亦或是旁觀者呢?
止觀法門的實踐 在 心靈語坊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禪心】 ☯『心經』中的智慧 .......♪♬❤《心經》觀自在菩薩.......
http://a88.piee.pw/DPE98
https://goo.gl/efBu7M
《心經》這268字,
教導我們
在聖凡悟之間
怎樣處理修行者
所面對的
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
《心經》這268字,
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內容。
它主要是
教導我們怎樣
觀照當下的
精神和物質生活境界,
歡迎免費訂閱 "心靈語坊" 影音 https://goo.gl/zp0G0k
華語好歌*超級好聽*~ 有字幕~卡拉 ok https://goo.gl/MgJTKJ
最新影片請訂閱 心靈語坊 LINE ID 【 @a0931695598】
歡迎免費訂閱 "綠野花香" 影音 https://goo.gl/NRsrJj
心靈語坊 粉絲團 歡迎按讚 https://goo.gl/KYwHh9
歡迎加入 心靈語坊 社團 https://goo.gl/ugNWIL
歡迎加入 心靈語坊 (紅) 社團 https://goo.gl/UuKJy1
傷感情歌 https://goo.gl/TVHriU
*************************************
【禪心】『心經』中的智慧_20190108
我們經常念的一本經,
也是字數最少的一本經。
它就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簡稱《心經》。
《心經》共268字,
正文260字,題目8字。
這268字,
把佛教的要義,
把宇宙人生的
真理講得極為透徹。
《心經》
是打開佛法大門的鑰匙,
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綱領,
也是我們
觀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心經》這268字,
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內容。
它主要是
教導我們怎樣
觀照當下的
精神和物質生活境界,
教導我們
在聖凡悟之間
怎樣處理修行者
所面對的
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
《心經》
突出地講了一個
「空」字,
這一個「空」字,
掃除了凡情聖解,
也突出地講了一個無字,
這一個「無」字,
顯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門。
《心經》還有兩句話,
一個是真實不虛,
一句是「究竟涅槃」。
這八個字,
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標。
所以說《心經》
雖然字數很少,
內容卻很深刻,
道理很透徹。
要把《心經》學透徹,
是我們每個學佛人
天天要訓練,天天要思考
天天要體會,
天天要觀照的中心內容。
可以這樣說,
佛學是透徹、完整、
精闢地揭示了
宇宙生命的
真相和奧秘的學問。
宇宙的精華
久經考驗是生命,
生命的精華是人,
人的精華是般若智慧。
佛學的核心,
就是講人生的大智慧,
《般若心經》
就是講人生的大智慧。
佛法的大智慧
就是告訴我們
怎樣來處理內心的煩惱、
生命深處的煩惱、
生活中的煩惱,
就是告訴我們
怎麼樣開發每個人
生命深處的潛在能量。
這個潛在的能量
就是大智慧,
就是我們人人
本具的真如佛性。
我們每個人生活工作中,
在處世接物中,
往往有許困惑
與窘迫、煩惱與痛苦,
人生道路上往往
會遇到種種坎坷,
種種難以逾越的困難。
這些都是生命的現實,
生活的現實。
面對這些現實,
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心經》這本僅有
268字的無上寶典,
為我們提供了
生活的大智慧。
《心經》
開宗明義告訴我們: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只有時時以甚深的
般若進行觀照,
才能見到
我們身心世界
五蘊皆空所顯示的真理。
見到了真理,
開發了大智慧,
才能夠度一切苦厄。
《心經》
開宗明義的第一句,
就是這本經的總綱。
般若要用,要觀照,
才有自在,般若要行,
行深般若,
才能照見五蘊緣生
無自性的空理。
般若要深觀、要深行,
才有在真理
指導下的度一切苦厄。
般若智慧不是靜止的。
對於每一位修行者來說,
般若是在觀照中
不斷深化、不斷升華的。
五蘊不是五件事,
其實是一件事。
色受想行識
就是我們生命的當下,
生命的現實,
生活的現實。
《心經》
開示明義的這一句話,
既是此經的綱要,
也是整個佛法的綱要。
佛法所要解決的問題,
就是人生
如何從迷惑中覺醒過來,
度脫一切苦厄。
這一句話指出了
修行般若的作務是什麼,
實踐是什麼,
所取得的效果是什麼。
『觀自在菩薩』
是修行般若的人,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所修的般若行。
『照見五蘊皆空』
是修行般若的
境界、任務。
『度一切苦厄』
是修行般若的效果。
整個佛法修行的過程
不外乎境、行、果。
《心經》這第一句話,
就把學佛任務(境)、
實踐(行)和效果(果)
三者包括無遺。
所以說這一句話就是
《心經》的總綱,
也是我們每一位學佛人
修行的總綱,
也是佛法的總綱。
*************************************
歡迎免費訂閱 心靈語坊 官網 LINE ID 【 @a0931695598】
將會第一時間收到 "心靈語坊" 最新發佈的影片。
背景音樂~~
****************************************************************
lrc 歌詞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心靈語坊 心靈天使 米米 美玉
華中音樂網 綠野花香
止觀法門的實踐 在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02 - 顯明老法師[音頻]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修習 止觀 坐禪法要(小 止觀 ) 第二講次台灣法輪講堂修習 止觀 坐禪法要(一曰童蒙 止觀 亦名小 止觀 )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智顗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 <看更多>
止觀法門的實踐 在 帕奧西亞多與止觀禪修(中英字幕) Sketch of An Excellent Man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帕奧西亞多與 止觀 禪修(中英字幕) Sketch of An Excellent Man 深深地感恩最尊敬的帕奧西亞多(帕奧禪師) 不知疲倦、毫無保留地教導此《清淨道論》教 ... ... <看更多>
止觀法門的實踐 在 [法語] 玅境長老|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二) - 看板Buddhism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二)
玅境長老
1991年於埔里佛光寺
釋經題
現在我解釋這個題目。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修習止觀」這四個字可以念一句。「修習止觀法要」、「坐禪法要」,可以念成兩句。
這個「修習」這句話怎麼講呢?「修」這個字,就是「習」的意思,或者修就是「學」,
修習就是學習。在《俱舍論》上說,其他的《雜集論》上也有提到。「修」這個字在聞思
修三慧裡邊是修慧,是說你已經得到色界四禪了,得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了,你在
禪定裡邊你修某一種法門,那個時候叫做「修」。這樣子這個「修」是一種很有程度,程
度很高了的時候才叫做修。我們沒得禪定的時候,都是聞思的境界。沒得禪定的人,我們
想要用功,都是在聞思的境界裡邊,不是「修」。這樣講,這是一種講法。但是本書似乎
不適合這樣說。
就按一般的來說,這個修有兩個意思。比如我們造房子,也可以說修造,或者是修改,也
可以說是修,這樣說這個不合適的地方把它改造了,叫做「修」。我們有不滿意的地方,
我們重新創造。這樣說,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裡面創造一種清淨的功德,那麼那叫做「修」
。我們心裡面有很多的垃圾,有很多污穢的地方,我們去掉它,那麼也叫做「修」,這也
正好就是「修行」的意思,就是破惡生善的意思。這裡最明顯的當然就是修止觀。
這個「習」這個字,就是數數不斷地學習,一次又一次地重覆不斷地這麼樣去做,叫做「
習」。修習止觀這件事不是一下子會成功的,也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會成功的,你要
數數地去修習,不斷地這麼樣去修習,才可以成功的,所以叫做修習。
這個「止」字,印度的梵語叫「奢摩他」,翻中國話是「止」。「止」這個意思就是一心
不亂、你心能專一而不散亂,就叫做「止」了。或者是「明靜而住」叫做「止」。我們這
個心,這是指內心說的,這個內心裡邊有的時候,我們睡著覺了,睡眠的時候不做夢,這
個內心裡面的境界就是無所覺知的,是昏迷的。我們睡醒了以後,我們能見色聞聲,能分
別種種事情,這時候叫做「明」。現在說這個明,是在你沒有昏沉,也不是睡眠,心裡面
很明了的,叫做「明」。這個「靜」是什麼意思呢?沒有雜念,沒有雜念的時候。心裡面
東想西想很多的妄想,那就不是靜,那就是亂。現在說這個「止」就是心裡面明了而沒有
雜念,沒有雜念而心裡面又明了,那麼叫「明靜而住」。我們睡著覺的時候,心裡面是沒
有妄想,睡眠不做夢心裡面沒有妄想是靜,但是什麼也不知道,就不是明。我們不睡覺的
時候,心裡面明了,但是妄想很多,明而不靜。現在說這個「止」就是又明又靜的這樣子
繼續下去,那麼叫做「止」,這樣意思。
這個「觀」是什麼意思呢?這個「觀」是觀察、觀想,是思惟的意思。有人講心裡面明了
就是觀,這個靜就是止,明而靜、靜而明就是止觀,這個說法我不同意。這裡說這個觀是
思惟的意思,就是思惟真理,叫思惟。當然這個「思惟真理」,我們是根據佛說的經、法
而思惟的,不是說自己隨便亂思惟,那個不是觀。修習這個止,也要修習觀;修習觀也要
修習止,學習這樣的法門。這個文簡單就這樣解釋好了。
「坐禪」,這個「禪」這個字其實也就是止觀。我們說這個六波羅蜜裡邊,般若波羅蜜是
最後,前面是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前面是個禪。這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第五個
是禪、第六個是般若波羅蜜。這個次第,這個禪放在般若的前面,般若放在禪的後邊。我
們怎麼樣解釋呢?這個禪裡邊也有智慧的,那麼禪後邊又有一個智慧,這應該怎麼解釋呢
?解釋是很多很多的解釋的,我們現在說一種。這個般若波羅蜜是聖人的智慧,佛菩薩的
清淨無漏的智慧叫般若波羅蜜。這個禪裡邊的智慧就不是無漏的,在得無漏慧之前的這些
智慧都放在禪裡邊,這樣說禪裡邊也有智慧的。
這個「禪」中國話翻作「靜慮」。這個「靜慮」,「靜」就是「止」,這個「慮」就是那
個「觀」,正好是「止觀」的意思。這個禪有世間的禪,有出世間的禪。現在說這個禪是
佛法裡邊的禪,不是世間外道的禪,也就是修習止觀的意思。可是前面加個「坐」字,那
麼是「坐禪」,就是修這個禪的時候,四威儀都可以修禪,行、住、坐、臥,你走路也可
以修禪,你立在那裡也可以修這個禪,坐臥都可以修禪。但是初開始學習禪的人,坐的威
儀比較好。如果你臥在那裡修禪很容易睡著覺了,所以不如坐的好。這個走路的時候也可
以修禪,但是初開始修行的人還不太合適。因為身體若動,心也隨著動,你叫他去修禪可
能有點困難,坐在那裡心安身也安,所以叫坐禪,這是為初發心學禪的人說坐禪。那麼前
面這修習止觀也就是禪,這裡又說坐禪;那麼就是前面只是說你的內心裡面修習止觀,叫
「修習止觀」。「坐禪」就把這個表現於外的形象也加上去了,那麼勸你坐在那裡修禪,
這和前面只是這麼一點不同。或者說「坐禪」和「法要」兩個字連起來念,「坐禪法要」
。這個「修習止觀」這一句話可以包括全部的佛法在內的,是很廣也很深的,現在我們不
要說得那麼廣,我們只是說修習止觀的「法要」,提要說這一少部分,那麼這樣講就不同
於前面修習止觀的意思了。修習止觀是廣,坐禪法要是略,由廣而略,這個題目也就看出
了本書的一個形式、一個內容,它的內容就是這樣意思。這個坐禪的法門的大要,它其中
重要的部份。其實「重要部份」這句話,就是我們初開始修禪的人的程度來說,這是最重
要的。若是你已得無生法忍了,那麼可能就不同了,可能這個「坐禪法要」不是這樣了,
可能另有別的說法了。所以就我們初發心修行禪的人來說,是這樣的「坐禪法要」。或者
可以這樣解釋。
天台智顗禪師說。慧辯記。
是慧辯禪師記載的。這個慧辯禪師在《佛祖統紀》上也有他的傳,但是很簡單。就說他這
個人的記憶力非常強,記憶力很好。智者大師講的這個禪法,他能完全的記得住,一個字
也不漏掉的。那麼這個人他必是修止觀修得很成功。後來他就是把這個木頭架起來,像樓
似的,他坐在那上面就火化了。不是說有病;沒有病,就坐在那裡就這麼火化了身體。那
麼他的舍利很多。這個慧辯禪師他這個傳就是簡單的這麼一個意思。沒有說記錄「修習止
觀坐禪法要」這回事情,沒有。這是我把它簡單的這樣解釋完了。我們現在就講這個正文
。
文章來源(附音頻):https://fayun.org/public/#!/fy/player/zen/chan/8/audio/0
==============================================================================
心得: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
般若波羅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8.114.4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26190802.A.D47.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