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聊聊料理之骨,鹽~
有兩種食材我有蒐集癖,一是蜂蜜、二是鹽。我覺得蜂蜜跟鹽都帶著產地的靈魂,在嘴裡的滋味是能夠牽動心弦的。
尤其是鹽,看來不起眼,但卻撐起料理的骨幹。煮食者手中的一撮鹽,放入的時間、加入的手法、使用的品種,就能決定一盤菜最後的命運。
照片裡是我手邊的存鹽,形狀色澤風味各異,各有各的特色,背景、產地都是故事;依照編號、我們來看圖說故事:
1. Australian Pink Salt (Murray River salt) 澳洲粉紅鹽
---- 這種鹽是從澳洲墨瑞河流域採收提煉而成。澳洲內陸地下水層含鹽豐富,到了一個地步使得墨瑞河面臨鹽化的危機,於是開始發展食用鹽業,同時淨化河水,從古老天然的鹽水層提煉出來的鹽富含其他礦物質,呈現迷人的粉桃色,滋味雅緻細膩。
2. Cyprus Pyramid Salt (Cyprus Flake Salt) 賽普勒斯片鹽
---- 產於地中海的島國“賽普勒斯”,是歐洲與亞洲交界處的一個島國,位於地中海東部。當地特產的片鹽,顏色雪白,每顆結晶都呈金字塔三角形狀,非常特別,口感脆、並充滿海洋味道,鹹味重,適合作肉類調味。
3. Haleakala Red Sea Salt (Alaea Hawaiian Sea Salt)夏威夷紅泥海鹽
---- 這是一種從夏威夷Molokai海域採收的海鹽、富含一種夏威夷特有的紅泥土Alaea,添加了鐵質,呈現特殊的深棗紅色,並帶有獨特的礦物味道,富層次感。
4. Hickory Smoked Sea Salt 煙燻海鹽
---- 屬於調味鹽的一種,將海鹽加工、經過煙燻過程製成,香味濃郁並強烈,非常適合於肉類或是海鮮料理中置頂提味。
5. Homemade Rosemary Sea Salt 手工迷迭香粗鹽
---- 這是我自己製作的香料鹽,用的是自家種的迷迭香:採葉頂、洗淨、晾乾,再混入粗海鹽內。這罐已經封了好一段時間,迷迭香的精油已經盡數混入鹽內;我很喜歡製作香料鹽,尤其是迷迭香鹽,手邊更是少不了。我常用來醃漬肉類,尤其是大塊的焗烤,像是帶骨勒眼,搭佐起來非常迷人。
6. Himalayan Pink Salt 喜馬拉雅山粉紅鹽
---- 喜馬拉雅山粉紅鹽是岩鹽的一種,有著獨特的粉紅色澤。據說採鹽人要攀上超過一萬呎高的山上開採,再運送到尼泊爾山谷,真是大費周折的功夫鹽。岩鹽含豐富礦物質,如鈣、鎂、鉀、銅。我購買的是粗鹽粒,之後入研磨機、隨用隨磨;磨出的鹽粉幼細易溶,風味細膩回甘,冷盤涼拌,或是搭配清爽的蔬菜、海產料理,都非常合適。
7. Death Valley Salt 死谷湖鹽
---- 這瓶鹽是某年到死谷旅遊的紀念,因緣際會得到一塊鹽礦(其實就是塊破石頭)、回家後自己煉製而成。煉這一小罐鹽總共花了我三天,不斷的熬煮、過濾,再熬煮、再過濾,一直到最後剩下潔白的結晶。因為各地的礦物不同,煉出來的死谷湖鹽、味道跟一般的鹽迥異,餘韻渾厚;不過因為產量不多,這罐得來不易的湖鹽捨不得用、只有偶爾拿出來消磨,純屬紀念。
8. French Black Truffle Gray Salt 法國天然黑松露灰鹽
---- 這款松露灰鹽花了大價錢,但卻非常值得。它是用法國天然灰鹽研磨細緻、再加上當地產的黑松露製作。灰鹽含豐富礦物質,鹽粒比一般海鹽粗,製作方式天然,藉由海水迂迴流經鹽池、蒸發結晶,然後再由鹽農手工輕柔採收結晶,之後再經曝曬、滴水後,單純碾壓攆碎而成,完整保留最原始的粗獷滋味,不另外加工,甘醇自然;加上黑松露特殊的氣味加持,可說是鹽中之王(我們家自封的啦),即使是最簡單的義大利麵上輕灑些許,料理整體的風味就大大提升。
9. Kilauea Black Sea Salt 夏威夷黑熔岩海鹽
---- 同樣的夏威夷海鹽,在曝曬的過程中混入了當地的黑色火山熔岩同入一池,於是成品染上墨黑的碳色、並同時融入熔岩中的礦物質。我最喜愛它於擺盤時的增色作用,總是能夠為料理帶來亮點、驚呼、與討論。
10. Hawaiian Bamboo Jade 夏威夷竹綠海鹽
---- 夏威夷海鹽加上竹葉萃取、染成淡淡的灰綠色,我個人覺得沒有太特殊的香氣,同樣是增加視覺效果的部份比較加分。
以上。
就說鹽是有靈魂的食材呀!
然後我對鹽的喜愛以及無可救藥之蒐集癖,長此以往、還會繼續下去。
(若同為愛鹽之人,也歡迎留言或照片分享手邊好鹽哦~)
歐特有機黑棗乾 在 【_天啊,拎杯的日本丈夫好靠北_】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龍哥自從前陣子去做胃部小手術後,飲食都要遵照醫生的營養菜單規定😌為了重新養好龍哥的胃,龍哥很認真吃著每一餐💪🏻
最近龍哥忙著幫痛包們趕出貨,沒有時間在廚房準備營養菜單,所以趕年前出貨那週、龍哥放縱自己吃外食一週!
一直以來龍哥其實不愛吃太營養的東西(不然怎麼會搞壞自己的胃),但是給秘密跟髮髮吃的東西有板桓在把關、相對地食材的選擇上都會比較謹慎,營養上的考量也會比較均衡💪🏻
每天早上趕著帶兩隻小獸出門,雖然學校有點心,但還是希望可以先讓兩隻吃點東西墊胃,畢竟秘密一早起容易有低血糖,不能空腹到學校。
🌹這次收到 #Vison米森 的 #有機紅藜麥多穀奶,紅藜麥是歐美超級食物、這幾年開始在台灣也紅翻天♥️
這款紅藜麥多穀奶有顛覆孩子們對這類多穀奶的印象,以前印象都是會沒甜味又稠稠很難入口,他們總是喝一口就吐掉。但這次龍哥泡了一杯給秘密跟髮髮喝,泡好的多穀奶不只有奶香,還有一點點類似堅果香的味道,入口後微甜不會膩口💕
【誠實豆沙包】無加糖的版本龍哥比較喜歡,因為堅果香氣十足、喝完也很有飽足感。現在龍哥不只戒掉了手搖飲料、連糖也戒掉了。
如果不習慣吃無加糖的小妞,有加糖的也不會甜到太膩。因為米森主打健康,所以不用怕甜到造成身體負擔!
—
🍪米森小編知道龍哥喜歡吃些餅乾小零食,也跟龍哥推薦了這款 #有機餅乾_有機黑芝麻餅_有機牛奶藜麥餅,這餅乾的大小尺寸超適合一口一口吃不停的放進嘴巴,小孩吃也不怕太大片,尤其黑芝麻餅乾小小一片上面竟然超多黑芝麻,入口後的黑芝麻香真的有齒頰留香的感覺!
【誠實豆沙包】龍哥好久沒有吃餅乾了!!(嘶吼)黑芝麻的餅乾不油、還有滿滿的芝麻香。牛奶藜麥餅充滿奶香味、令人回味無窮!而且其中添加的也是紐西蘭有機牛奶粉和葵花油,不用擔心會有反式脂肪,吃起來更安心。
—
💕這次還收到米森小編也很推薦的 #有機去籽蜜黑棗乾,這款不僅嚴選法國Agen所產的昂特有機蜜黑棗乾,而且還通過IGP的驗證,從種植、挑選、乾燥、包裝都在同區域完成,是全程嚴格控管品質安全的,再加上農場沒有使用農藥的有機栽種,採用法國原裝進口保鮮殺菌袋包裝,每顆蜜黑棗顆顆飽滿、肉質酸甜適中,連聞起來也不會膩~
【誠實豆沙包】打開包裝每顆蜜黑棗真的都很大、很迷人,龍哥一吃驚為天人,龍哥吃著忍不住讚嘆「好吃!這真的好吃~💕」龍哥在拍照時就忍不住吃了好幾顆😆
#髮髮超愛吃_一顆接一顆
#酸甜飽滿的口感_喜歡蜜黑棗的小妞可以盡情享用
— — —
龍哥這次接受胃部手術,重新審視自己才發現自己都吃錯了。很多養生醫學報導都說,澱粉該吃原有顏色的(大概念也就是原型食物)、要避免白色澱粉(例如白飯、麵粉⋯等)
#Vison米森 主打健康跟有機!#有機紅藜麥多穀奶 龍哥則覺得對以前的龍哥來說,可能味道會太健康、太淡了,但不致於很難入口~
龍哥以前都覺得健康的東西會很難吃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但這次的 #有機去籽蜜黑棗乾 跟 #有機餅乾_有機黑芝麻餅_有機牛奶藜麥餅 都好吃到一個靠北~~~~
好吃又健康的小零嘴也很適合給孩子解饞!如果有零食避不掉的場合(類似拜訪親戚家的時候)龍哥都會從包包拿出這兩個秘密武器!孩子不至於看著別人吃、卻又不用妥協有害的色素餅乾與不乾淨的醃製食品!
👉🏻 https://bit.ly/2u0IWD7
#米森 #有機紅藜麥多穀奶 #有機餅乾 #去籽蜜黑棗
歐特有機黑棗乾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長,慎入,但如果隊歷史教育有興趣的,那就需要來瞧瞧。
對於高中不再用編年史上歷史課,我其實蠻贊成的。畢竟現在高中課本不過就是國中課本的深化版,已經學過的東西再學一遍,其實對於學生來說,吸引力自然下降,很容易有倦怠感。
(說一個不值得學習的經驗,我在高中時期,看到課本跟國中大同小異,重點是裡面的知識我都懂了,所以我高一跟高二的歷史課索性都睡覺去了,因為真的沒意思。)
但依照教授所言,高中以後改用專題,而平均一個專題只有2堂課可以教......
這沒能解決授課時數不足所以被逼得趕課的現況呀!
趕課,代表老師上的辛苦,而且往往覺得不能完整的教授歷史內容;學生也被逼得痛苦,而且面對被縮減的課程,往往搞不懂時代或是事件間的邏輯連結,因此跟歷史內容脫節;一句話:雙輸雙慘。
當然,課本內容已經訂好,所以咱們這些第一線老師也只能認命來教,但具體狀況如何呢?
我其實不表示悲觀(因為還沒做,沒必要先唱衰),但真的希望在第一年執行之後,教育第一線的狀況能良好的傳遞到政策制定者手中呀。
我對十二年國教「歷史課綱」的一些憂慮
(文長! 慎入! )
歷經多年波折和醞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終於在2018年十月由教育部拍板公布了。課綱擬定茲事體大,研修小組辛苦費心,不在話下。但從關切歷史教學的角度來說,大家仍應多與新「歷史課綱」良性對話,這種論辯互動為的不只是現在,還有未來,相信這才能使歷史教育不斷往前邁進。
我曾在不同場合提到,這次新的歷史課綱有個亮點,也是我認為最具里程碑意義的籌劃,那就是將「探究與實作」這個元素納入了課程中。我相信此一規範會改變歷史教學現況,無論影響是大是小,中學歷史教學的前景必然會有不同。
但是,在欣喜於歷史課綱加入了新的精神、促使教師有機會稍稍擺脫習慣的「傳授灌輸」並帶領學生朝向探究之餘,也對其中若干規劃頗感憂心,我看到了教科書編輯、教師教歷史、學生學歷史可能面對的困難與限制。
國中通史-編年架構、教學景況更嚴酷
國中歷史課程沿襲以往,三個年級的歷史都是採行自古至今的通史架構,從台灣通史、到中國通史、再到九年級世界通史。或有人認為,國中部分改變不大,倒是好事;反正長期以來編年取向下,教師必須時時趕進度的問題早已見怪不怪。但麻煩的是,這次課綱社會科教學時數都縮減了,國中必修歷史比過去少了1-2個學分,亦即三個年級每星期只有一節45分鐘的課程。時間的壓縮,可以想見歷史教師教學壓力更甚於以往。而為了要上完三個領域自古至今的通史,教師「追趕跑跳」式的教學只會更為嚴重。
另一方面,時數減了,通史編年內容理應裁切減少,況教科書又有字數限制,這些條件下編寫成的課本敘述恐怕比以往更加稀釋和簡化,其結果是,教科書會變得更無趣單調,任何史事現象只能兩三行草草帶過,還真比不上「維基百科」!(現已如此,未來會否更為嚴重?)至於國中生能不能因為學過這些通史,而具備三個領域的歷史知識基礎,好為高中專題課程做準備?若對照上述從教科書到教與學遠較過去嚴峻的情況,這恐怕是理想甚於實際的期待。
高中主題多又難、易流於簡化空洞
此次改變最大的是高中部分。和前一輪課綱很不一樣,高中課程採用專題設計、主題方式呈現。台灣史、中國與東亞、世界史三個領域,各有三個範疇及相關主題。這個規劃想必出自一個重要的構思:解決長期以來國高中歷史教學為人詬病的「重複」學習問題。確實,多年來這兩個學習階段無論那個領域都採用通史架構,導致學生在國中學完一輪歷史後到高中再學一次,差別只在前後所學內容多少而已。新課綱把通史留予國中,高中改走主題學習路線,這不能不說用心良苦。另一方面,高中捨棄通史編年型式,以主題編排課程,或基於此一理想:使教學更為聚焦、深入探討,避免如編年流程瑣細無所不包,散漫沒有重心。
主題式課程設計常見兩種型態,一是以時間為軸、針對某個專題在長時段中的流變。這種專題「發展史」,旨在讓學生掌握一些現象的演進,學習認識變遷與延續的痕跡。第二種型態是在特定時空下選擇若干問題深度探索,著重人、事在短時限內的發展變化,學生可藉以瞭解原因和影響涉及的多重複雜因素。的確,縱長和深度探索兩種主題設計都見於新的高中課綱,甚至可說,這兩種課程型態譜成了此次改革的主調。如台灣史和中國與東亞領域的「移民」、「人群移動與交流」屬於發展史,世界史的「文藝復興」、「冷戰期間的政治局勢」是深度探索。然而,這兩類課程儘管是針對編年通史之弊,卻也有需要慎行之處。
試看英國自1970年代以來歷史教育改革運動,同樣是捨棄編年史綱、改採專題發展史如交通史、醫學史、戰爭史,以及深度探索如中世紀的城堡、文藝復興等。但多年的實驗教學,以及1990年代後隨國定課程而普遍施行於中學歷史課程後,引發許多問題與討論。原因出在這兩種課程架構最需要的是充分的教學時間。英國歷史教研者指出,發展史的主題課程,若課時不足,無法呈現變遷的複雜背景,或展示促成變遷的歷史脈絡,一樣會產生「去繁從簡」的困境;如果發展史只是將某個專題孤立而論,仍會步上編年史的後塵:不過就是一些依時間排列的事實、乾枯無意義的組合而已。至於深度探索課題,更需搭配足夠時程,學生始能領會歷史的錯綜曲折。因此,若設計不當、時間不足,可能導致空有主題設計之名,而無歷史探索之實。
回頭看看十二年國教高中歷史課程。課綱內三個領域編排形式都同,依次展示:主題-項目-條目-說明。嚴格來說,如台灣史的「多元族群社會的形成」、「經濟與文化的多樣性」,中國與東亞的「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與交流」等「主題」,更該說是「範疇」或者「主軸」。真正展現「主題」意義的是其下各「條目」,如「戰後來台的移民」、「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明清時期東亞人群移動與特色」、「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
那麼究竟新課綱為各領域每個學期規劃多少主題?扣除導論,三個領域的條目∕主題各是:台灣史15、中國與東亞14、台灣與世界16。
一個學期多達十餘個條目∕主題,教學時間又是多少?課綱建議每學期各領域、條目課數共是30節,所以每個條目∕主題平均只有兩節、100分鐘。未來教學之緊縮和難處,已可預見。何況各個條目涵蓋面廣、時間縱長,如台灣史「多元的信仰與祭祀活動」條目,課綱說明:「多元信仰包括佛教、道教、民間宗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及原、漢的信仰改宗及其與自身傳統文化的可能衝突。」這顯然是「台灣宗教發展史」,學生必須面面俱到地瞭解多個宗教在台傳布以及引發的文化衝突。範圍之大,只有100分鐘的學習時間。又如中國與東亞領域:「從漢、晉到宋、元時期東亞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影響」、「明清時期東亞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影響」,兩個主題關乎移民於兩個長時段下的宏觀變動。空間範圍則包含中國大陸以及日本韓國。而課綱建議,教學時應針對兩大時段的中國與東亞之間因「戰爭、災疫、商貿或宗教等因素」所造成各種人群的移動,並注意「不同時期因人群的移動所帶來的文化交流與相互影響,包括政經重心的轉移、文化與宗教的傳布」。如此複雜的內容可用的時間為兩節半,約125分鐘。至於世界史,「中古基督教世界」、「文藝復興」、「從宗教改革到啟蒙運動」,這些主題同樣是100分鐘。
換言之,新課綱所列數十個條目∕主題,多屬概括性以及跨時空的發展史和專題探究,但課時有限下,這些既廣又深的課題幾乎僅能有100分鐘教學。試想會有多少餘裕讓師生好好思考、深入討論?揣測教科書編寫,大概也只能簡單放入一些「基本」史實,最後可能成了「主題編年史」。而當教師沒有足夠時間介紹各主題所需相關背景知識時,學生可能就是囫圇吞棗、死記硬背課本那些專門陌生的內容。凡此,是否有違原本主題設計、意在深入探索的意義?
歷史科政治化、政治正確取向
新高中歷史課綱另一個必須留意和警覺的是,歷史科政治化以及政治正確的取向。課綱研修小組或許太希望讓歷史與「現在」接軌,但最後卻蹈入歷史不再是歷史的危險。
很多人都關注,高中加深加廣選修課:「族群、性別與國家的歷史」首度納入「轉型正義」課題。其實,這部分應該從更高的視野來審度,也是我認為今版課綱另一個有別於過去之處:若干主題流露出以「現在主義」看待過去的心態。以下僅舉數例說明:
(1)台灣史-「日治時期的人權情況與政治、社會運動」條目。「人權」成為今天人們共識以及衡量是非正義的標準是晚近以來的發展。二十世紀中葉才有「世界人權宣言」問世,而就算有此宣言,其精神普及和具體落實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遑論在此之前。課綱竟要求學生學習日治時期的人權情況,是否意指要採用今人自覺正義的標準來評價過去?
(2)中國和東亞領域-「國家與社會」條目,課綱要求探討「不同類型的傳統政權如何論述其正當性、國家採取哪些措施協助統治…並從人民的主體觀點反省傳統政治結構下人民的可能境遇」。此處是指,要用「人民的主體觀點」反省過往那些無論上層下層階級從不認為人民是主體的時代與社會?再如「現代化的歷程」下,課綱兩度強調重心擺在「近代東亞國家追求現代化」過程中所面對的挑戰。此似意指近代東亞各國都是主動、努力、有意識地「追求」現代化?如是,這毋寧反映著某種「輝格」式的進步觀點。然課綱隨後所舉出的重點卻是要求探討明末、晚清、日本、越南如何「被動地回應」西方帝國主義的入侵。
(3)世界史-「歐洲文化與現代世界」範疇下,課綱指示的探究重點為「歐洲文化的遺產,及其在現代世界的意義」,建議處理的問題:「1.神話與哲學、基督教傳統與文藝復興的遺產,在型塑歐洲現代性上所扮演的角色」、「2. 對個人、自由與理性等價值的尊重,是民主政治、公民權利發展的重要基礎,探討它們的崛起與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關係,及這些價值在資本主義…上的反映。」這些敘述都有著現在主義的影子,尤其「遺產」(heritage)一詞,讓人觸目驚心。用遺產的角度來決定過去中哪些重要、哪些值得學習,顯示的是以歷史宣揚當代特有價值。亦即學習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不是因為它們就是它們,不是因為這些過去有其獨特之處,與今日所行所思差別甚大,故能成為培養理解他者、感知異己的泉源,而是因為它們有些樣貌類似今日,它們「預示」了自由民主的演進,以作為今人珍視價值觀歷史悠久的保證。環顧現今各國歷史教育改革,多半努力要脫除「遺產式」的教學傳統、走往培養神入與理解他者的方向,我們的課綱看來是反其道而行,實令人憂心!
(4)選修的加深加廣課程:-「現在主義」色彩更為明顯。其實,問題不在「轉型正義」、「女性權利」、「性別意識」、「戰爭殺戮」、「國家暴力」該不該納入歷史課,而在於教導這些課題的方式。眾所周知,諸如「轉型正義」、「國家暴力」這些語詞絕非不證自明,其界線複雜模糊,內涵難以確定,價值也多所爭論。好的歷史教學正應該檢視這些語詞的淵源與意義轉變,帶領學生探討各種觀念爭議及其由來。
亦即,歷史學與歷史教學在面對人類各種制度觀念時,都必須從時空的視角、也就是「歷史化」的方式切入思考。即便是西方乃至今日各國所標舉的民主、理性、科學、世俗化、個人主義、國家、人權等等,在歷史學家眼中都是特定∕近代時期的產物,並非古今皆然的鐵律。歷史必須去檢視、理解這些被稱為「普世價值」的主張如何形成以及其中顯現的矛盾、衝突、反轉、弔詭等各種面向,好提供大家反思。
遺憾的是,加深加廣課程的條目與授課建議,多處飄散著濃濃的「道德教誨」氣味,似乎已先在若干議題上畫出一條是非分明的界線,要求肯定、認同。若干介紹文句也立於某一邊發言:「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族都有其傳統社會、傳統領域與知識體系,但受到外來者的衝擊,面臨…弱化。」「傳統的歷史書寫一向以男性為中心,以女性為主題的書寫觀點經常受到忽略。」「傳統性別秩序與性別體制看似天經地義,實則與特定的歷史脈絡與社會文化相關。」「戰爭不僅造成人命死傷,也帶來心理創傷,並型塑集體記憶。」「現代國家以違反人權的手段對人民施加暴力的傷害所在多有,如何回覆受害者的權利、追求轉型正義的課題亟待討論。」課綱理應有其高度,但這些敘述凸顯出「傳統」與「現在」二元對立、錯與對截然分明,甚至包含著今是昨非的立場。
然而,傳統、現代究竟各是固定的模型或更是一個不斷變動與交錯相融的過程?原住民與外來者、現代及國家的關係會是單一的嗎?如果傳統的性別秩序有其歷史文化起源,現代的性別觀念何嘗不是歷史的產物?「國家」不也曾在過去與現今被寄予厚望,做為個人安全、自由的保障?戰爭的殺戮豈止限於二十世紀?哥倫布及近代殖民國家對外征服同樣殘暴,課綱卻談「大航海時代以來,不同地區的物種交流」。而美國獨立革命戰爭不也被課綱按上「現代國家的建立」、賦予正面的意義?
意義多元化時代、課綱應展現多面向
任何時代、現象的意義從來不是固定唯一,歷史正是要教人看見多元與多面。就算我們在某些方面自覺進步開明,但歷史教學並不在高踞今日正義舞台,俯視過往眾生,予以指點「批判」,而更應引導青年學子學會「理解」當時那些發展所特有的社會文化與價值觀。同樣重要的,歷史教學也必須教導學生注意,即使在箝制之下,人仍有其主動性;女性、猶太人或各種弱勢群體在過去時日中縱使受到壓迫性的待遇,總還有些人那麼努力而且成功地求得一些空間,展現了自己,甚至向世界發聲,還可能做出貢獻、影響時代的發展。
歷史要讓學生看到:無論那個時代哪種體制,都有其「黑暗」的一面,但環境再如何不利,卻也並非滴水不漏、毫無間隙;個人並非只能是大洪流下的棋子傀儡,人有動能,會力圖突破和超越困境。因此,歷史要展現的一個個過去圖像,不是相較於光明今日的黑暗沈重單一,而是獨特、寬闊與複雜,也是積極而可以引發省思的。如果歷史教學的確具有教育公民的作用,那麼呈現這樣的圖像不正是最好的公民教育!
整體來看,高中歷史新課綱有其立意良好之處,但也在許多書寫以及預設價值觀上,使歷史處於與教義一線之隔的危境。我們總是期待學生-未來的公民具有「批判」思考,歷來課綱也多把培養「批判」精神作為各科共同的教學目標。於是,我們社會從不缺乏站在自己這邊、以自己為對他人為錯的撻伐之聲。但,我們缺乏的是看見對方這個「人」(不是某個觀點而已)究竟想什麼、為什麼這麼想的「理解」。這正是歷史理解、或說歷史的批判思考之價值:感知我與他者的差異以及認識差異的由來。而以現在批判過去,恐會逾越了歷史所以為歷史的分際。
誠然,沒有完美的課綱,任何課程標準都是各方勢力競逐妥協的結果。即使如此,我們仍應把課綱視為文本,洞悉其中的假定和可能的問題,除了以此對未來課綱修訂有所期許外,也藉著分析,提醒教科書作者或是教學者謹慎小心,甚而彌補、超越。這樣,我們也就展現了人的動能性!
歐特有機黑棗乾 在 【歐特有機黑棗乾補貨囉 】 各位久等了~ 前一陣子賣到缺貨的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歐特陪你吃有機 ... 前一陣子賣到缺貨的#歐特有機黑棗乾 終於補貨完成最近會迅速為大家出貨! ... ▸ 首次訂購就送100元紅利金,馬上做折抵! ... No photo description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