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我們對北約,也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印象,都停留在它是一個西方國家的協防組織,這個概念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像是介於歐亞之間的土耳其,其實也是北約最早成員國之一,另外在蘇聯解體後,許多原本隸屬敵對集團──華沙公約組織之下的東歐國家,也陸陸續續都在近年,加入了北約的陣營。很多人,包括美國前總統川普,都常在私底下或是檯面上公開質疑:北約的原始目的是要對抗共產集團的擴張,或是防止德國在二戰後再起,但這些威脅其實在當下的國際局勢裡,早已消失或者說變得不重要,因此北約也在實質上,等於是失去了它的存在目的。但很弔詭的是,就在許多前蘇聯附庸國,近年來紛紛脫離俄羅斯羽翼之下,轉而加入北約陣營的時候,北約的擴張,反而又把北約陣營的分界線,拉到了俄羅斯邊界的附近,因而引起了俄羅斯的警戒,導致了北約組織和俄國之間,對立氣氛逐步升高,有點倒因為果地讓北約似乎又重新找到了它存在的意義。從2014年的克里米亞半島兼併事件後,防禦俄國的軍事進逼,現在就成了北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不過,另一方面,隨著美中對抗態勢越來越激化,美國總統拜登上周接連出席七國高峰會,還有北約峰會時,都隨身攜帶著華府現在最在意的外交議題:也就是號召盟友一起加入「抗中集團」的行列,而北約開會之後發表的公報,果然不出意外,也在美方的遊說下,特別加進了關切中國「挑戰」的文字。然而和近鄰俄羅斯的威脅比起來,中國說實在地,並不是此刻歐洲國家最擔心的問題,多數北約成員國也不認為中國是急迫的挑戰,反而是在氣候變遷和抗疫等工作上,歐洲很積極地想和中國進行合作。
{內文}
69年前,北約第一任秘書長,曾任英國首相邱吉爾二戰期間最高軍事顧問的哈斯汀斯蘭諾將軍曾說:北約的宗旨,是把蘇聯擋在外頭,將美國拉進裡頭,同時讓德國沒有想頭...
北約組織宣傳影片:
...彼此結盟,意味著將我們的意志和情感,全部凝聚在一起...藉由群體合作,達成個體無法完成的目標...不同身分族群,各懷不同技能,群聚一堂,立下盟約...因為我們都嚮往「自由」,所以我們挺起胸膛,大聲宣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69年後的今天,當拜登的空軍一號坐機,停靠在北約總部布魯塞爾停機坪上,準備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舉辦的第31屆領袖峰會時,重新回味蘭諾將軍當年那段美蘇德論述,除了德國這部分,與當年英美法等創始國所設想的國際局勢,已經恍若隔世之外,讓人驚嘆的是,現在對照彼時,歐亞大陸上的情勢竟是如此相似,就彷彿七十年只是一晃眼,世界仍是沿著意識形態的隔閡,一分為二,冷戰對峙。
14號的峰會場上,各國政要勾肩搭背,呼朋引伴,氣氛熱絡的程度,就彷彿多年未見的小學同學會,或是同鄉聯誼社、不少人甚至拿下口罩,交頭接耳,扒著肩膀,就談起國家大事。在這場繼七國高峰會後,睽違已久的大堆頭、大規模實體國際集會上,30位歐洲與北美國家領袖和行政首長,與他們的一級幕僚,先把對病毒的憂慮擺在一旁,把迫切待解的集體國防議題,和懸而未決的內部爭議事項,搬上了桌面,尋求協商共識,因為畢竟,這是北約領頭羊美國的強勢回歸,光是拜登一句我們「回來了」,就足以讓在場盟國領袖,心跳加速。
北約秘書長 史托騰伯格:
各位先生女士,竭誠歡迎各位來到這裡,非常高興能重新和大家面對面,我們的聯盟正面臨關鍵時刻:地緣鬥爭加劇、區域動盪、恐怖主義、網路攻擊,還有氣候變遷問題。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獨自因應這些挑戰,但歐洲和北美並不孤單,我們擁有北約這個平台。這張會議桌旁的30個國家,
是全球最堅實的民主陣營,涵蓋10億人口,擁有超過全球半數的軍武,只要有志一同,我們可以抵禦任何外來威脅。
荷蘭總理 呂特:
我想拜登給大家的感覺,是比較不「奇怪」...
盧森堡總理 貝特爾:
至少我們知道,現在這位美國總統相信多邊主義...
美國總統 川普(2018.6.10)
我們不能被人家佔便宜,他們一直欺負我們;我們的挹注占了北約經費七成,坦白說,他們是受益者,我們是花錢的人,所以...看著辦吧!
美國總統 拜登:
我要再次重申:北約至關重要──對美國利益來說;如果北約不存在,我們還得「弄」一個北約出來...
迥異於他的前任川普,曾經放話北約已經過氣,不再具有存在的意義,甚至批評德國形同是俄羅斯的俘虜;美國總統拜登親訪布魯塞爾,重新擁抱北約,與盟友肩並肩,對著攝影機露出微笑,這些動作的本身,就已經釋放出拜登此行最想對外釋放的訊息:也就是美國不再是過去四年那個無法預測、脫軌暴走的美國,今天的拜登政府已經重拾起多邊主義,走回了以禮相待、溫和漸進的國際外交中道路線。然而,在歡樂大合照與溫馨開場白、替歐洲做足面子之後,拜登想從峰會場子上拿回來的裡子,卻是個歐洲國家一時間有些尷尬的承諾:由於美中矛盾加深,拜登希望北約,這個原本視野只及於大西洋周邊地帶的協防組織,能夠就過去歐洲並不熟悉,也無意插手的亞洲威脅,做出表態。
英國首相 強森:
我認為中國,就如我過去一再強調的,中國已經是個無法忽視的巨大存在,對北約來說也是必須思考的策略因素,畢竟過去72年當中,北約大多數時間,都聚焦在蘇聯...那個前蘇聯,與其陣營所帶來的各種威脅當中。但我覺得中國問題必須要...我不認為,今天在場人士中,有誰想要和中國爆發一場新冷戰,我不認為如此,但我想大家確實,確實看到了挑戰
延續拜登此趟歐洲行,從G7到北約一以貫之的外交戰略目標,中國,也首度赫然紙上,在北約峰會會後發表的聯合公報中,被點名是北約必須關注的對象之一。公報文中第三條,直指北約現在面臨來自專制強權國家,多面相的威脅,和系統性的競爭,而除了傳統宿敵,來自俄羅斯的侵略行徑對北約形成的威脅之外,公報中也應美方要求,特別載明了中國不斷擴張的影響力,和其外交手段,對於北大西洋公約國家帶來了「挑戰」,其中包括解放軍軍火庫裡,不斷充實的核武軍備。
北約秘書長 史托騰伯格:
我們關注中國的脅迫手段,因為這完全違背了我們在華盛頓公約中樹立的基本價值。中國正快速擴張其核武軍備,包括了核彈頭,與大量先進載彈系統。
短短一星期內,兩大國際集團,都在美方策動之下,做出堪稱是有史以來,對中國最強烈的言詞表態,先是七國高峰會後的共同宣言,洋洋灑灑羅列了香港、台海、南海、新疆維吾爾人權和新冠溯源問題,再加上中國的一帶一路,逐項給予針對性的批判,提議抗衡舉措;緊接著,北約峰會也把北京向外擴張,靠著投資、貿易、與科技設備,輸出影響力到歐陸內部的行為,貼上紅色標籤,發聲示警。而中國官方對於華府接連出招的聯外抗中,也隨即重砲回擊:環球時報社論聲稱美國的終極目標,顯然不是與中國熱戰,而是要炒作美中緊張氣氛,升高各國危機意識,藉此拉攏盟友,孤立中國,收割霸權角力的政治利益;另一方面,美國紐約時報則是觀察到,雖然北約國家樂見美國重回領導地位,但不少歐洲領袖卻對拜登會見普丁,向俄羅斯伸出橄欖枝,回過頭卻要求北約搖旗吶喊,充當美國抗中啦啦隊的做法,並不認同;東歐外交人士甚至警告,白宮明顯地厚此薄彼,忽略俄羅斯威脅,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踏進莫斯科的戰術陷阱,賠上歐洲邊境安全。
德國總理 梅克爾:
從中俄聯合陣線的角度來看,我們不能忽略中國問題,但我也覺得不應該過度反應,要嘗試拿捏分寸,中國在某些領域是勁敵,但其他方面卻是夥伴,這我昨天在G7峰會就說過了。
法國總統 馬克洪:
我必須再次強調:七大工業國不是反中俱樂部。七國集團是一個民主國家集團,我們設法解決全球問題,而中國也願意和我們合作,不管是在氣候議題,還是世界貿易協定的規範,還是國際開發,或是在非洲債務問題上,雙方都有合作空間。
對多數歐陸國家,尤其是那些蘇聯解體後脫離華沙公約,獨立建國並加入北約的東歐政體而言,俄羅斯在邊境部署大軍、近在呎尺的武力威脅,對東歐而言才是具體,又迫切的危機,相較之下,中國不但缺乏地緣關係,雙方在氣候變遷等全球性共通議題方面,更是合作的好處遠遠大於對立的必要性,而德、法、英等歐洲大國,則是在私底下擔心原本區域性的北大西洋防禦聯盟,有可能因為轉向遙遠的亞洲,而稀釋有限資源,在不知不覺中,無故被扯入另一場,意識型態掛帥的東西新冷戰。
美國總統 拜登:
...因為有很多獨裁國家都自認,他們的政府可以比我們這些民主體制,更有效率、更成功、更能因應變換的世局。我們將證明他們大錯特錯。
《外交事務》期刊一篇由兩位美國政治學者聯合撰文的評論指出,近年來,由於美國頻傳內部分裂、種族衝突等問題、又遭受疫情重創,國際間也開始響起有關民主與極權,到底誰是王道的論戰;拜登上台之後,為了重振民主陣營聲勢,一馬當先地高舉意識形態大旗,加入了制度的論戰,其結果,卻是和北京的大外宣正面碰撞,導致美中進入了準冷戰狀態。學者認為,華府現行的抗中策略,並不聰明,只會重演冷戰的空轉和虛耗;事實上,今天的美中關係,並不同於當年的美蘇態勢,北京對外輸出影響力的方式,主要是透過經濟和科技力施壓,而非政治思想的滲透;而美國的內部分裂,也唯有透過自身制度的改革與政治和解才有望解決,不可能光靠誇大外來的威脅轉移焦點;因此,對於華府來說,如何建立一個有彈性的新國際秩序,嘗試與北京共存,而非激化對立,才是穩定局勢、找回美式民主的優越性與自信的有效策略。
https://youtu.be/rba_EpkCk5I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TVBS%E6%96%87%E8%8C%9C......
並開啟🔔
歐洲區域性經濟組織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歐盟綠色振興方案重點目標:建築翻新、再生能源與氫動力、乾淨交通(05/25/2020 EIC環境資訊中心)
歐盟執委會的綠色振興計畫將集中在建築翻新、再生能源與氫動力、乾淨交通和循環經濟
(編按:歐盟已經在2020年所正式通過的歐盟綠色振興計畫細節官方說明網頁:
Recovery plan for Europe
https://ec.europa.eu/info/strategy/recovery-plan-europe_en )
(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根據EURACTIV取得的一份外流工作文件,歐盟執委會的綠色振興計畫將集中在建築翻新、再生能源與氫動力、乾淨交通和循環經濟。
歐盟執委會正積極擬定振興方案,以幫助歐盟經濟從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中復甦,準備投入至少1兆歐元。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本月初向歐洲議會報告振興計畫的大方向,並承諾將以綠色政綱為中心。
該計畫預定於5月27日發表,雖然還沒有資金相關細節,但部份資訊已開始浮上檯面。昨(19日)EURACTIV掌握了振興計畫中一份與環境相關的工作草案。
歐盟執委會通常不會對草案發表評論。但是,當EURACTIV主動聯繫時,執委會發言人馬默(Eric Mamer)並沒有立即否認文件的真實性,僅敦促記者處理所謂的外流文件時要「謹慎」。
這份文件來自可靠消息來源,但是僅涉及振興計畫中與環境相關的內容,而沒有其他公共衛生和財務等資訊。文件中包含建築翻新、再生能源和氫動力、乾淨交通。總結如下:
建築翻新
歐盟的建物更新潮已於去年9月宣布啟動,目標是使更新率增加兩倍,目前更新率約為建物總量的1%。
透過振興方案,執委會希望「更快、更深層的建物更新」,並表示這是實現歐盟氣候中和的必要工作,對綠色、數位化和公平的振興方案來說是雙贏的投資。
在資金方面,歐洲執委會打算採取「歐洲更新融資機制」,初步籌措每年910億歐元的資金,並與其他資金來源結合,達到每年3500億歐元的投資。
公部門建物將是優先更新對象,尤其是醫院、學校、社會住宅和其他形式的低收入優惠住宅。對於私人住宅,該方案將支持綠色抵押貸款,動員500億歐元的資金「開發出有吸引力的大眾市場金融商品」。
為了進一步支持建物更新,執委會還計畫在2021年前審查相關的國家援助規範,讓公部門有關當局有法源依據可支持高品質的更新工作。
再生能源和氫動力
執委會表示,儘管武肺危機期間,再生能源比化石燃料適應力更佳,但供應鏈已受到嚴重影響,預計太陽能和風能市場今年將萎縮20-33%。
振興計畫建議同時關注再生能源和氫動力,並表示要深度脫碳,兩者都很重要。文件指出:「再生能源市場持續成長,歐洲乾淨氫動力才有發展空間,而永續的氫技術將是經濟脫碳的關鍵角色。」
振興計畫中再生能源相關要點包括:
一項為期兩年、價值15GW的再生電力計畫標案,總資本額為250億歐元。
透過歐洲投資銀行(EIB)的聯合融資,兩年內為國家計畫提供100億歐元的金援。
關於乾淨氫動力,執委會規劃:
乾淨氫技術研究和創新資金增加一倍,目前為6.5億歐元。
未來10年內包括共同出資再加碼100億歐元,以大幅降低氫技術等大型複雜計畫的風險。
為了擴大乾淨氫的生產,執委會還打算啟動「100萬噸乾淨氫承諾」,包括支持乾淨氫生產的「價差合約制度(Contracts for difference﹐CfDs)試點計畫。CfDs類似再生能源招標系統,可以彌補排放交易體系中的二氧化碳履約價和實際價格之間的差額,CfDs可以填補傳統氫和脫碳氫之間的成本差距。
此外將設立一個每年價值100億歐元的基金,由歐洲投資銀行管理,用於為氫能基礎設施提供貸款。
乾淨交通
針對汽車業,計畫建議:
(1)設置一個全歐盟的乾淨車輛採購設施,可依歐盟標準減少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的排放。投資金額是未來兩年內200億歐元。
(2)設置乾淨汽車投資基金,加速零排放傳動系統投資,投資金額是400至600億歐元。
(3)對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投資增加一倍,2025年達到200萬個公共充電和替代性能源補充站。
針對鐵路:
(1)鐵路投資復興計畫,著重旅客和貨物至鐵路的接駁,金額:400億歐元。
(2)資助鐵路車輛轉換,讓夜間列車服務重回歐洲。
振興計畫還預計將提供更多資金給歐盟的區域性計畫,如自行車基礎設施等都市交通計畫。另有兩章專門討論循環經濟和農業,著重領域的數位化。
環團的擔憂在執委會振興計畫大致底定之際,部分環團憂心該草案可能過度著重於氫。
綠色和平組織成員賽巴斯丁.孟(Sebastian Mang)說:「執委會建議將天然氣和再生能源用於生產大量的氫氣,而非藉由再生能源盡快淘汰化石燃料。」
孟表示,比較好的資金運用方式是「分散式再生能源、減少肉類和奶製品的消耗,以及增加公共交通和自行車道的使用等已經明確證實可以減碳的方案。」
環保人士還擔心,草案過於強調汽車業,冷落乾淨交通。「汽車業或航空公司的公共資金必須以2028年淘汰柴油和汽油車銷售為條件,嚴格限制短途飛行,留住工人並大幅度減少排放。」綠色和平組織歐盟運輸顧問里莫斯(Lorelei Limousin)說。
EU Hydrogen Strategy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FS_20_1296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api/files/attachment/865942/EU_Hydrogen_Strategy.pdf.pdf
Recovery plan for Europe
https://ec.europa.eu/info/strategy/recovery-plan-europe_en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e-info.org.tw/node/224759
♡
歐洲區域性經濟組織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
1.經濟學人一個月前曾經預言,除非擁有疫苗且廣泛施打,否則人們註定將迎來更多波的流行。世衛秘書長譚德塞本周第六度宣布全球衛生緊急狀態,且認為這是最嚴重的一次。
2.全球疫情再延燒,本周拉美確診個案首度超越美加,成為全球最嚴重疫區,除哥倫比亞延長封城一個月,巴西竟重啟國際航空旅行刺激經濟;歐洲也面臨相同難題,西班牙單日新增1229例,破5月封城後最高紀錄,也迫使英德北歐等多國立即對西下達旅遊禁令。且第一波防疫模範生包括德國、越南、香港、日韓相繼破功,第二波封鎖已迫在眉睫。
3.在尋求防疫與經濟再平衡下,局部或區域性封鎖將成主旋律,甚至是佛系應對,只要找得出病例間的關聯性,就只需要打擊特定熱點,關閉學校或工作場所,重點是建立良好的檢測追蹤與隔離系統。
{內文}
(影片旁白)
新冠病毒大流行改變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全球封鎖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單一實驗,《經濟學人》一直在關注其所造成的影響,從全球經濟到人們工作 旅行及互動的模式,對於許多即將擺脫封鎖的國家而言,真正擔心的是第二波浪潮即將來臨
(Zanny Minton Beddoes/經濟學人總編輯)
我認為現實是除非我們擁有疫苗,且能夠廣泛施打疫苗,否則我們將迎來更多波的流行
《經濟學人》一個月前的預言,如今已成全球揮之不去的夢靨,當全球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在本周正式突破1700萬,死亡人數堂堂邁向70萬大關之際,世衛組織提醒,確診數量翻倍所需的時間已縮短至六星期,且無論當下是第一第二還是第三波,疫情的危急程度都有增無減。
(譚德塞/世衛秘書長)
這個星期四標誌著世衛組織,自宣布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狀態以來,已滿六個月,這是根據國際衛生法規,第六度宣布全球衛生緊急狀態,但這也是最嚴重的一次
以拉美疫情而言,7月26號周日確診人數首度超越美加,成為全球最嚴重災區,不只染病人數強占全球確診數量26.83%,全球確診數量最多的前十個國家當中,還囊括了第二名的巴西,及六七八名的墨西哥 秘魯 智利。
不過令人震驚的是,當最貧窮的玻利維亞民眾,還正因就醫困難引爆示威,抗疫也只能仰賴偏方,甚至任憑確診病患死在街頭,墨西哥醫療體系崩潰到,已逼得有能力的人,紛紛跨境前往加州就醫,確診數量已突破250萬,死亡總數快速邁向六位數的巴西當局,仍決定重啟國際航空旅行,希望重振備受打擊的旅遊觀光業,只剩下近來單日新增確診破萬的哥倫比亞政府,還在死守著封城禁足令,希望透過延長一個月的封鎖,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快速擴散。
(Carissa Etienne/泛美衛生組織)
這是錯誤的選擇,以為必須在健康和經濟復甦之間選擇,我們已經一次又一次地看到,除非我們能控制這種病毒,否則無法恢復全面的經濟活動
謹慎的歐洲,沒有人不對第二波疫情感到憂心,收緊邊境管制,並針對高風險國家入境旅客強制採檢,幾乎已勢不可擋,因為變種後的新冠病毒,不只讓法國疫情瞬間暴增27%,鄰近的比利時立刻宣布擴大防疫限制,連防疫模範生德國也宣告淪陷,過去一周德國全境新增確診500多例,已足足比六月下旬要增加近一倍,公衛專家分析指出,這波疫情多是源自暑假期間年輕人舉辦派對,或出國度假將病毒帶回境內,英國首相強森在接受媒體訪問時甚至拋出,必須將二次全國封鎖看成「核威懾力」,強調自己並不想實施,但絕不會放棄下令的權力。
(強森/英國首相)
我們要做的就是採取迅速果斷的行動,我們認為風險已開始再次上升
紐時報導稱,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是,全球第一波防疫模範生,幾乎都在近期相繼破功,特別是東南亞的越南,零死亡個案曾經被視為一個奇蹟,但當局卻在連續一百天,沒有本土個案的時候宣布,病毒始終潛伏於國內且仍在傳播,然後不到幾天時間,確診病例就來到了450起,而鄰近日韓澳近來竄出的疫情,雖然迅速獲得控制,卻都不約而同出現多起找不到源頭的本土案例,正如數月以來,病例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的香港,新一輪大爆發讓人完全摸不著頭腦,隨著療養院與餐館陸續出現群聚感染,第二波的封鎖勢必也無法避免。
(Hans Kluge/世衛組織官員)
第二波疫情,並不意味著第二次封鎖經濟和暫停教育系統,我們已經學會了如何在病毒傳播下,同時運行經濟和教育系統,但關鍵是我們知道該怎麼做,讓我們加大對病毒傳播的難度,讓我們不要太容易感染病毒
越來越多專家呼籲,在尋求防疫與經濟的再平衡下,局部或區域性的封鎖,將成為接下來應對新冠病毒疫情的主旋律,法國衛生部長近期也公開表明,即便法國再宣布二次封鎖,也將不會比照三月全封,而是針對特定高風險區域,因為根據瑞銀財富管理部門提出的數據,各國全境封鎖每月恐將導致最高3%GDP的損失,就算是最富裕的國家,也無法承受兩三個月的完全封鎖。
(Dr. Sarah Jarvis/英國倫敦全科醫師)
如果您處於高風險地區,如果現在做出一些小犧牲,則可以真正幫助(抑制)更大的(傳染發生)情況
英國倫敦大學健康心理學教授Susan Michie日前受訪時表示,當各國防疫措施漏洞百出,全世界的人們又已處在嚴重的抗疫疲勞狀態,就連防疫模範生都很難不被攻破,更不要說先前疫情重災國家,很可能會再重燃野火。
(Susan Michie/英國倫敦大學健康心理學教授)
我們正處於危險境地,我們還處於這樣一種情況,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接收到的訊息非常龐雜,且(各國政府)以一種相當混亂的方式開放了所有不同限制,一部分人變得更加自滿,所以他們甚至連走進諸如健身房 餐廳和酒吧等封閉空間,都不知道自己已處於高風險狀態
試想,一個連口罩都不戴好,也拒絕維持社交距離的地方,不正是社區感染大爆發的溫床,當全球民眾不約而同,對疫情所可能導致的二次封鎖感到焦慮,我們的社會能否存在一個在解封與與完全封鎖之外的中間地帶,讓疫情防控能與經濟活動和諧共處,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強化檢測追蹤與隔離的配套措施,斬斷病毒任何可能的傳播途徑,在疫苗與治療藥物被證實安全有效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