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其實也是藥材!
全國第一座原住民藥用植物展館在去年10月30日開館,昨天(3/10)特別安排參觀。雖然這個原住民藥用植物展館只有小小的區域,但原民會跟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為落實小英總統的「原住民族傳統醫療知識復振政策」,也開始一步步前進中,真心希望未來原住民藥用植物展館裡的收藏可以越來越豐富,將原住民的傳統醫學文物都保存下來。
昨天看了許多原住民的藥用植物,其中廣為討論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檳榔」,而會引起廣泛討論的原因是展館中所介紹的檳榔是具有驅蟲、抗真菌、降血壓、抗癌等的藥理價值的作用,但現在大家聽到檳榔就會說它是口腔癌的原兇,整個相差十萬八千里。
原住民的文化中「檳榔」常用於祭典及重大節日中,它更象徵結緣及祝福多子多孫之意,故常當成朋友間餽贈互表善意的禮品。除此之外,特別對我們卑南族來說,檳榔更是祭司做法時的重要法器(Kiyakarunan),我們會用30至50顆的檳榔、陶珠、苧麻繩跟酒來進行儀式。中醫藥研究所所長也提到,古早時期檳榔用於治療的配方,是用荖葉(胡椒科胡椒屬藤本植物)、蓽撥、檳榔、桂皮、甘草。這個處方,在古早時期,當中藥進口價格太高時,或便利基層民眾使用的前提下,是可以來代替中醫傷寒論經典的「麻黃湯、桂枝湯」。
生活文化長期保留有它的意義存在,檳榔在中醫藥方中確實有當藥材使用,所以即使真的有致癌的風險,應該是跟食用量多寡、食用方式有關,這些有關單位應研究清楚,傳遞民眾正確觀念。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檳榔 荖葉 價格 在 屏東新聞 PT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解決可可全利用,以利輔導檳榔轉型
政府積極輔導檳榔轉作,其中可可是頗具發展潛力的替代作物,但可可產業在推動過程中卻面臨嚴重的瓶頸障礙,立委鍾佳濱繼舉辦二次座談會後,進一步在立法院質詢要求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主動、積極解決可可果的全利用障礙,以挽救可可產業發展危機。陳吉仲承諾積極處理。
鍾佳濱指出,檳榔曾號稱綠金,全盛時期種植面積曾近6萬公頃,目前雖減為4萬2000公頃,但也是僅次於水稻的第二大作物,年產值約114億元,賴以為生的人口約60至70萬人,轉作退場影響層面甚廣。
陳吉仲表示,自家也有種植荖葉,但基於水土保持及個人健康,農委會推廣檳榔廢園轉作,而在農委會水保局及屏東縣政府輔導下,屏東已成為全國可可種植面積最大的縣市。
鍾佳濱說,農民生產的農作物能同時賣給盤商或消費者,才能有穩定收入。以檳榔為例,除了檳榔外,半天筍、檳榔花等也可直接賣給消費者與檳榔盤商,而可可果在原產國,包括可可豆、可可果肉、可可豆殼整顆都能食用,但在台灣卻只能取可可豆加工做巧克力、可可粉,用途受限,影響農民種植意願,也因可可果無法全利用,可可產業正面臨發展瓶頸。
鍾佳濱曾為此召開二次座談會,業者紛紛抱怨,屏東檳榔已是夕陽產業,因此縣府積極推廣可可替代,而可可的果豆、肉等全株食用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但在台灣受限於法令規定,在政府認定可食用前尚無法販售,甚至可可乾豆外殼磨成粉製作茶包也被禁,導致可可產業重創,不只價格大跌,產品被查扣,甚至有些農民還考慮將可可作物砍除。
在鍾佳濱的要求下,農委會農試所已在9月16日完成可可果肉、可可豆殼是否屬於非傳統性食品原料的問卷,並交給衛福部食藥署轉交外審單位評估中,鍾佳濱要求農委會更積極主動出擊追蹤食藥署辦理進度,並加強溝通協調,於10月底給明確答案,協助農民排除可可果全利用障礙,解決產業危機。
檳榔 荖葉 價格 在 黃治維 台東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面對台東重要的農金,養活數萬人口的產業,一定要強烈反對進口荖葉,支持立委提案!
劉櫂豪立委針對荖葉荖花進口量從103年的73公噸逐年增加至106年的1,914公噸,衝擊荖葉價格,影響台東荖葉農生計,而且也對政府推動檳榔防制帶來負面效果,因此特擬訂海關進口稅則修正草案,將原本荖葉荖花的0%及20%關稅,均提高至200%,期能配合政府檳榔防制措施,並兼顧保護國內產業,現階段確保荖葉農之生計,且對檳榔價格衝擊每顆不到1/4元,實為多贏局面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