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ohsiung 高雄
\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想什麼,但可以由自己出發,去影響些什麼。」
⠀⠀⠀⠀⠀⠀
高雄美術館前面的大草皮上,發現有像我的「M」名字英文字!立馬拍起來。
可以看到這疫情爆發後,這兩個月在放假有空閒時,我會分享在限時動態我做了什麼食物,但我真的不是熱愛煮飯的人,也很不會煮飯,只是因為想吃的東西不容易買,做想吃的,然後拍照分享出來。
從以前到現在,我想不管男女生,都有面臨到一些性別偏見或刻板印象,像是開車偏見這件事,普遍人認為,開車技術不好直接會聯想到車上駕駛可能是女生???這句話真的很令人憤怒,但也可以反diss:常常車禍上社會新聞的可能是男生。不~看到這裡請先冷靜(冒汗),我不是要引發性別衝突,只是把自己很常聽到的例子告訴給你聽。還有男生要陽剛、不能哭、要有肩膀,女生要溫柔、會煮飯、要聽話,聽到這些性別刻印象真的無所不在。
前些日子看到 LuLu 寫的一篇,說因為自己常煮飯,很多人留言對她說「可以嫁了」之類的留言,當然這只是直觀稱讚,但反觀來思考:「為什麼會煮飯就直接聯想可以嫁了」?
自己不是一個多麼極端女權主義的人,但認為,如果「煮飯等於可以嫁」,那麽我想,這社會單身的人以及婚姻幸福比率應該很好才對(笑)。我想,男生應該想娶的是「彼此相愛的人吧」,而不是一個很會煮飯的煮婦,那就跟電鍋沒什麼兩樣了,電鍋也很會煮飯,請男生娶電鍋(笑)。
現在有越來越多男生會煮飯,對我來說也很有魅力,畢竟自己還蠻愛吃美食,能有個人煮飯給自己吃也是種幸福。是啊!進廚房煮飯不就是出自於愛?煮一頓暖飯給自己的愛人或家人,或是煮給自己吃暖暖胃,能夠一屋煮三餐走過四季,是多麼一件日常的幸福。
不管男生女生或者任何誰,為我們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是應該的。做好自己、做個自在的自己,去吧!
⠀⠀⠀⠀⠀⠀
⠀⠀⠀⠀⠀⠀ ⠀⠀⠀⠀⠀⠀⠀ ⠀⠀⠀⠀⠀⠀⠀ ⠀⠀⠀⠀⠀⠀⠀ ⠀⠀⠀⠀⠀⠀⠀ ⠀⠀⠀⠀⠀⠀⠀ ⠀⠀⠀⠀⠀⠀⠀ ⠀⠀⠀⠀⠀⠀⠀ ⠀⠀⠀⠀⠀⠀⠀ ⠀⠀⠀⠀⠀⠀⠀ ⠀⠀⠀⠀⠀⠀⠀ ⠀⠀⠀⠀⠀⠀⠀ ⠀⠀⠀⠀⠀⠀⠀ ⠀⠀
#誰會煮給我吃飯我就嫁給誰(誤
#高雄背包客自助旅行 ⠀⠀⠀⠀⠀⠀⠀ ⠀⠀
⠀⠀⠀⠀⠀⠀⠀ ⠀⠀⠀⠀⠀⠀⠀ ⠀⠀⠀⠀⠀⠀⠀ ⠀⠀⠀⠀⠀⠀⠀ ⠀⠀⠀⠀⠀⠀⠀ ⠀⠀⠀⠀⠀⠀⠀ ⠀⠀⠀⠀⠀⠀⠀ ⠀⠀⠀⠀⠀⠀⠀ ⠀⠀⠀⠀⠀⠀✄--------------------
⚲ 高雄美術館⠀⠀⠀⠀⠀⠀⠀
+更多高雄景點請搜尋 #pick高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脫口秀是殘忍的嗎?可以拿鄭南榕開玩笑嗎?可以拿客家人開玩笑嗎?可以拿黑人來開玩笑嗎?界線在哪裡? #冷血 #藝術 #歧視 ─── ☞〈冷血告白〉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8/07/09/冷血告白 ☞IG:https://www.i...
極端女權主義例子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The Art of Logic in an Illogical World
不講邏輯的世界裡的邏輯藝術
萬維鋼專欄最近在講一本2018年出版的新書,英文書名是《The Art of Logic in an Illogical World》,作者是Eugenia Cheng。內容主要在討論邏輯思維這個題目,聽一聽覺得這本書真的很有趣,但是應該繁簡中文都還沒有。
萬維鋼說:「我感覺很多人犯邏輯錯誤並不是因為真不懂邏輯。日常生活中的邏輯都是比較簡單的,你要給他講理他其實能聽明白,但是他總要自覺不自覺地犯這種錯誤。」
Eugenia Cheng寫這本書的本意是讓讀者學會避免邏輯錯誤。不過萬維鋼更深一層,將裡面的概念拿來當武器用,教我們識別一些常見的邏輯錯誤,來辨識一般人的邏輯漏洞(吵架很好用?🤪)
不過我覺得用在決策思考或投資上也都很有幫助啦❗️
其中一章討論三個最常見的邏輯錯誤,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1️⃣ 逆命題
命題是有方向的。最基本的邏輯推導A ⇒ B,如果命題 A ⇒ B 成立,我們說 A 是 B 的「充分條件」,B 是 A 的「必要條件」。調轉方向,命題 A ⇒ B 的「逆命題」,是B ⇒ A
👉 這是我們之前在學校就學過的東西,這裡要強調的是,命題和逆命題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一個命題成立,完全不代表它的逆命題也成立❗️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一位女權主義者說:「所有女性都經歷過性別歧視」。
用邏輯語言,她這個命題就是:你是女性 ⇒ 你經歷過性別歧視。
有人反對她的意見,說「不對啊,我是個男的,我也經歷過性別歧視!」
這個反對就是無效的。這個反對者真正在反對的其實是上面那個命題的逆命題:你經歷過性別歧視⇒你是女性
👉 而我們知道,命題和逆命題完全是兩碼事。
這位反對者強烈地想說話,可是他說不到點子上。他有反駁的意願但是沒有反駁的能力,他只是在發表圍觀群眾的感言而已。
那到底應該怎樣否定一個命題呢❓
2️⃣ 否命題
如果我說「橘子比蘋果好吃」,你應該怎麼否定我這句話呢?
從直覺上來說,可能很多人給的答案是「蘋果比橘子好吃」 ,但這個答案是錯的。
正確的否定是「橘子不比蘋果好吃」,因為哪怕橘子和蘋果一樣好吃,我說的命題也錯了。
👉 「橘子不比蘋果好吃」,這是「邏輯否定」。如果你非要說「蘋果比橘子好吃」,那就是一個「極端否定」。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喜歡用極端否定,但那是不合邏輯的,你應該使用邏輯否定。
再舉幾個例子:
命題:奧巴馬是黑人。
極端否定:奧巴馬是白人。
邏輯否定:奧巴馬不是黑人。事實上奧巴馬的爸爸是黑人,媽媽是白人,所以奧巴馬是個混血兒。
👉 你要否定黑,不一定非要說它是白的,灰色足以否定黑。但灰色不太符合我們的思維習慣。
但是人們實在太喜歡使用極端否定了,因為我們在感情上覺得不出手則已,一旦出手就應該往死裡打擊,什麼「矯枉必須過正」 - 殊不知你這個出手如果不合邏輯,它就是脆弱的,它就會遭到合法的反擊。
3️⃣ 應該指責誰?
另一個常犯的錯誤是出事之後應該指責誰。小明這次考試沒過,家長指責小明不好好學習,小明說這是因為老師不負責任不好好教課。家長又說,那為什麼別的同學能考好呢?如果你努力學習,就算老師不好,你也應該能考好!
這件事其實是一個「與(and)」邏輯。兩個因素,A,小明沒有努力,B,老師沒有好好教,同時導致了 C,小明考試沒過。這是A and B ⇒ C
為了讓 C 不發生,我們需要「非(A and B ) 」,而從邏輯上來說,非(A and B 😞 非(A) or 非(B)
如果一件事是幾個原因綜合促成的話,那只要其中任何一個原因不成立,這件事就可以不發生。也就是說,從邏輯上講,你可以指責任何一方。但是如果你一上來就專門指責某一方,那就恰恰是不合邏輯的。因為各方都可能出問題。
👉 有句話叫「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你說你指責誰呢?所以作者Eugenia Cheng對這個問題的結論是與其琢磨該指責哪一方,還不如好好理解一下這個「系統」到底是怎麼回事。
📝 結論:
有些事兒的確是可以指責一方的。比如你的眼鏡掉在地上摔碎了,這難道應該怪地太硬嗎?肯定要怪你自己不小心。找到責任方可能比較難,但我們並不是完全沒有辦法。
人們犯邏輯錯誤,或者是因為被某種強烈的感情所刺激,或者是出於某種目的,想要跳過邏輯,提出很激烈的說法。邏輯,總是要求你穩一點、慢一點,說得淺一點。邏輯要求我們不被感情挾持,保持理性的克制。這麼做絕不是軟弱,講邏輯才是最硬的、能確保自己不受攻擊的力量。
👉 講邏輯,有理有利有節,你在任何爭論中都會立於不敗之地。
#萬維鋼 #邏輯思維 #TheArtofLogicinanIllogicalWorld #不講邏輯的世界裡的邏輯藝術
極端女權主義例子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中華民國是這樣】
「為何可以露奶?!」、「到底是在大家面前啊~ 要裸體不要出門很難嗎?」、「這種家長,跟放任小孩在公共場所馬路吵鬧亂跑的家長有什麼不一樣?」、「教育真的不能等!」、「乖乖在家不行嗎?」、「 為何可以到外面露鳥?」、「 難看死了!簡直就是妨害風化!」、「女權主義者什麼都不知道,就亂哭亂吠一通,覺得ㄨ國女權高的話妳們滾過去啊!女性主義者和中國國民黨一樣都只會破壞台灣而已。」、「仇恨台灣人或仇男好像不會怎樣」、「女性主義就是仇恨台灣人兼仇男的例子。」#難怪台灣女權過高 #中華民國最美的風景
中華民國是個「神奇」的地方。
如果那個仇女言論,改成仇恨原住民、仇恨外省人、仇恨街友、仇恨台灣人、仇恨同性戀,會怎麼樣?就知道這事情有多麼「特別」了。
來源: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976855305658135&id=100000010556416
#這樣我怎麼教小孩?
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 魯迅 《而已集·小雜感》
#說好的國際觀?
當你說國外都怎樣的時候,他跟你說這裡是台灣;當你跟他說台灣怎樣的時候,他跟你說要有國際觀要與國際接軌。#話都給中華兒女進青豬瘟說就飽了
台灣特色的「國際觀」:能夠背誦 Wikipedia 即可查得到的詞條,藉此沾沾自喜,並可嘲笑島國內居民
https://twitter.com/jserv/status/776960400445153280?s=19
關於乳頭解放,你也許不知道的歷史。
1930 年代之前,男女的乳頭都是猥褻的、羞恥的、禁忌的。現在男人可以脫得很瀟灑自然,是前人用肉身衝撞爭取來的。沒有什麼權利是天上掉下來、本該如此的。也沒有什麼不可能轉變。
http://bittersweet.asia/…/03/free-the-nipple-a-bit-of-hist…/
奪冠後,法國街頭的瘋狂👍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571591222970321&id=565018316960955
爭取No Bra權利 美高中生示威抗議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07938292647645&id=449884271786386
7月9日「世界無胸罩日」 女孩們解放吧,現在!
https://fashion.ettoday.net/news/238037
【用裸體來實踐女性主義,FEMEN 創辦人Shachko自殺】
文:方綺
在烏克蘭,有群女性利用「裸露上空」來反對性別歧視、與色情產業的盛行。
長年政治動盪的烏克蘭,經濟情況也十分蕭條,不少年輕女孩為了謀求生計而被迫下海賣春。有些年輕女孩以為可以藉此與有錢的外國客來場豔遇、從此人生境遇大不同。
殊不知在這些客戶的眼中,她們只是個純粹的「洩欲機器」。
FEMEN 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誕生的。一群年輕的女大學生,裸露上空,在身體上寫下「烏克蘭不是妓院」、或是像「反對極權政府」等標語,試圖讓大眾意識到國內的性別或政治問題。
其實「上空」並不是個一開始就採用的運動策略。曾有參與者表示,他們原本沒打算脫掉上衣,但沒有引起太多注意,「在烏克蘭妳要讓性別訴求被聽見,脫掉衣服就是唯一的方法」。
即便這樣的理由十分諷刺、再度印證了國內對於女性權益的忽視。然而換個角度想,脫掉上衣卻也意味著奪回身體自主權、由女性自由選擇什麼時候該脫、而不再是由國外的嫖客脫下。
今日,FEMEN的創辦人Oksana Shachko被發現陳屍於巴黎公寓,死因於自殺。她們的團隊稱她為「時代的女英雄,為了不公義而戰、為了自己、為了其他女性而戰。」
這樣的抗爭策略(女性極端主義,Sextremism),讓抗爭者面臨極大的運動傷害。許多圍觀者會嘲弄這群運動者,衝撞的態度也使這群女性容易吃上法律責任。
然而,她們依舊選擇用盡力氣、使用身體實踐女性主義。
延伸閱讀:Femen founder, artist, and activist Oksana Shachko found dead in Paris,https://goo.gl/1n3nLC
#有事即時
#解放女性
#femen #Sextremism #烏克蘭
極端女權主義例子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脫口秀是殘忍的嗎?可以拿鄭南榕開玩笑嗎?可以拿客家人開玩笑嗎?可以拿黑人來開玩笑嗎?界線在哪裡?
#冷血 #藝術 #歧視
───
☞〈冷血告白〉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8/07/09/冷血告白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當一個小說家有多辛苦?我們往往以為藝術創作者都很任性,可以毫無顧忌地消遣他人,消費現實;但其實藝術本身也很可能反過來剝削作者、消費作者自身。脫口秀演員博恩以鄭南榕自焚為題材的笑話引來了諸多批評;而近日也出現了一陣以「客家人很吝嗇」為主題的笑話創作風潮──這很可能都是「藝術嗜血」的例子。這是我們今天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冷血告白:論藝術嗜血〉。
上一集我們講述了電影《柯波帝:冷血告白》的故事,Capote採訪滅門血案兇手,寫此非虛構小說《冷血》,但這同時也令他陷入了權力慾、道德兩難與私人情感的困局。冷血的是誰?看似是滅門血案的兇手,但其實也是藝術家Capote自身。
......事實上,作為藝術形式之一種,小說當然也是嗜血的。小說對作者的剝削何其恐怖。小說家的心智,往往必須時常來回擺盪於「極端殘忍冷靜」與「極端溫暖熱情」之間。正如上一集所提到的,因拍攝蘇丹飢荒中的垂死小女孩而飽受抨擊的Kevin Carter──小說家必須冷血(如同攝影師冷靜等待禿鷹翅膀展開之瞬刻),小說家又必須時時充滿同情(才拍得出小女孩的飢餓與痛苦)。作品必須冷酷精準(夠冷血才能辦到),又必須滿懷悲憫(心地柔軟才能辦到)。
所以對於小說家來說,駱以軍所說的「身份移位」、「奪胎換骨」,確實都只是基本功而已。小說家必須分飾多角,設身處地,投入情感,塑造出不同角色的生命──而這些,都屬於極基本的細節。如若缺乏基本功,那麼此一藝術品必然便稱不上是一部好作品。藝術家為此傾注之情感(無論此一情感是冷酷、同情、鄙夷、嘲諷、震驚,或是溫柔)往往正是小說之核心,述說著人性的幽微;而小說此一藝術形式若有任何「深刻」之可能,即在於此。那就是超越在所有「全景」之上的靈光。然而這些靈光,卻可能被小說建築完成後醒目的「全景」所遮蔽。當我們看到一部偉大小說的完成,總會被成品醒目的全景所震攝,忘了這壯闊奇觀的背後,小說家如何艱難地一磚一瓦建造它......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