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海事展系列之一
#新濱碼頭軍艦展區
圖文:洪正 Âng Chèng、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成功級巡防艦岳飛軍艦、沱江級巡邏艦、海巡屬CG129高雄艦,於9月28日至9月30日在新濱碼頭供民眾免費參觀。
這幾艘軍艦,是三個時期、兩類單位不同的國艦國造代表作。趁著今天參觀的機會,我就和職業軍人退伍,對三軍軍史與戰略規劃都有完整了解的 李欣翰 一起來介紹這三艘船艦:
#成功級巡防艦
成功級藍本來自美國派里級巡防艦,原本是1970年代用來替換大量二戰水面艦的通用巡防艦,在航母打擊群中與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等一級艦形成「高低搭配」,是相對可犧牲的二級艦。
但對於美國盟國而言,此種具備區域防空能力,還能搭載反潛直升機與拖曳陣列聲納(選配,成功級無)的廉價可靠軍艦相當好用,目前仍有十個國家在役,是使用者最廣的美製軍艦之一。
1980年代,大量美援陽字號驅逐艦已過標準艦齡,雖然經過武進1/2/3系統的改裝現代化,但越來越無法因應現代作戰所需。然而,在與美斷交後,武器取得不易,缺乏水面主戰艦建造能力的台灣在1981年開始發展「忠義計畫」,想自製3000噸級巡防艦,但因技術風險過高並未執行。而是1987年取得了美國授權生產派里級,並依台灣需求略做調整,稱為「光華一號」計畫,後命名為成功級。
1989年,中船(現名台船)取得7艘成功級艦建造合約。1980年代的中船營運不善,缺乏競爭力。15億美元的成功級訂單,對船廠的營運和經驗傳承都有相當幫助。第一艘成功級巡防艦成功號在1991年下水,1993年成軍,為派里級FlightIV的加長版,並加強了水面打擊能力。
原本成功級的8號艦田單號預計將放大船身,加裝先進戰鬥系統(Advance Combat System, ACS),配備SPY-1D被動式相位陣列雷達,也就是所謂的神盾系統。原本的構形非常類似現今西班牙的阿瓦羅.巴贊級神盾艦,但後因預算不足和性能不穩定致建造計畫被取消,改為建造一艘普通的成功級艦。而艦隊防空的性能空缺後來則引進四艘基隆級驅逐艦代替。
整體而言,成功級的性價比,部署費用都符合台灣海軍需求,和航速與耐波性稍差,且缺乏區域防空性能的拉法葉艦;或是火力強大但太耗油的基隆級艦相比,成功級在各項偵防運補任務中,具有最高出勤率,是相當可靠的一級軍艦,國造過程也相當順利。
#沱江級巡邏艦
在2004年8艘成功級艦都建造完成後,由於海軍有點意外地取得基隆級,加上國造潛艦難產,主力艦地國艦國造沈寂了一段時間,好在和航太產業較不同,期間仍有光華六號等較小型計畫推動,對於船舶中心與國內船廠的能量維持尚有幫助。
然而,和發展過程類似的南韓相比,韓國在建造KDX-1巡防艦後,不斷累積經驗並堅持國艦國造道路,後續建造了5000噸級的KDX-II和性能足以和伯克級最新批次媲美的KDX-III神盾艦。台灣的國防政策似乎較缺乏延續性,且水面艦的技術水準也逐漸落後鄰近的中、日、韓等國。
另一個問題是,在1980年代的光華一號/二號計畫中,原本是以一種多功能水面艦(取代陽字號),搭配一種較小型艦隻(取代山字號)的「高低配」為目標。但在各種因素下,台灣買到了價位和噸位堪比一級艦,但防空武裝有所不足的拉法葉,而成為了防空/防潛搭配的兩種一級艦。
結果近岸巡防的角色,就變成由光華三號的錦江級來補足,但相對山字號的1400級,錦江艦500噸級的標準排水量,在耐航性與改裝可能性上都較低,限制了性能與運用範圍。
隨著中國侵略野心不斷擴大,逐漸擴充海軍同時,台灣需要更多高性能、高生存性的二級艦擔負近海防禦任務,但又要壓低成本和人力需求,於是有了訊海艦(沱江級)的計畫。
沱江級採用雙船體規劃,好處是可以在相當於錦江級的排水量下,增加更多空間,並取得更高航速。艦體採鋁合金匿蹤外型,並搭配模組化設計,最多可搭載16枚雄二+雄三飛彈,最大航速達40節,作戰時搭配接戰系統引導,在匿蹤設計協助下快速接近與脫離戰場,對目標施以飽和攻擊,故有「航母殺手」之稱。
由於台灣過去沒有雙船體船身主戰艦,因此第一艘沱江艦是「原型艦」,透過實際操作獲取經驗後,明年起將陸續量產。但測試中也發現船體耐波性仍然未令人滿意。未來海軍也將設計了1400噸級巡邏艦,補足二級艦的戰術應用空缺。
#3000噸級高雄艦
海巡高雄艦由中信造船建造,2015年成軍,和同型艦宜蘭艦是目前海巡最大的兩艘艦隻,也搭配有40mm快砲,可起降直升機。
近年台灣周邊海域陸續出現釣魚台、南海等區域利益爭端,各國通常不會讓海軍上第一線,而由海巡作為執法/展現國力主力。因此各國的海巡均再擴編,並進行艦隻大型化,甚至有5000噸級以上艦隻。
而中國也在今年將海警改隸於「武裝警察部隊」,訓練和編制比造海軍,頗有類似美國國民兵建立「第二海軍」的趨勢,是中國遂行其侵略野心,在周邊海域欺凌弱小的一大警訊。
在此情況下,台灣海巡也接連推出「強化海巡編裝發展方案」與「籌建海巡艦艇發展計畫」,陸續進行海巡艦隊更新,未來將進一步籌建4000噸級海巡艦,並規劃部分艦隻與海軍通用,戰時可抽換模組武裝化,擴充海軍打擊力量。
#以國防自主滿足戰略需求
從這三艘船艦的歷史,我們看到,不論是一級艦搖擺在自製和外購之間的矛盾;尋求符合台灣海域需要的二級艦的掙扎;以及海巡艦隊的建立都可證明:必須要具備足夠「國艦國造」能量,才能為台灣防衛需求量身訂做所需要的海上力量。
這三艘船艦中,岳飛艦與高雄艦分別是由高雄的台船和中信承造,沱江艦雖是宜蘭龍德造船得標,但後續大量建造高雄在地船廠也很有機會。龐大的海軍與海巡艦隊需求,將能帶動高雄在地產業發展。
另一方面,不論是漁業、海上能源探勘與科學發展,也都需要足夠的國力支撐,這些海洋產業的擴大,也和國防唇齒相依。認為經濟與國防可以脫鉤,甚至可以把台灣海洋資源拱手讓給「國(ㄓ ㄨ ㄥ )際( ㄍㄨ ㄛ ˊ)」投標,這種既天真又危險的想法,才是戕害高雄以及國家的愚昧政策!
楠 梓 齒模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921震災19週年
#居安思危認識高雄地震風險
文: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今天早上不是邊緣人的大家想必都有收到國家級「地震演習警報」,以及「海嘯演習警報」。很遺憾的,居然有少數民眾認為警報演習擾民,想必是完全忽視了防災演練和提升防災意識的重要性。
921地震造成 2415人死亡,此後行政院訂9月21日為「國家防災日」,每年都有防災週相關宣導活動,以國家層次推廣地震避難智能,提升應變能力。
也因此,今天9點21分傳送的是「地震演習警報」,並提醒民眾地震常來不及行走逃離,應採「趴下、掩護、穩住」抗震3步驟保命。 而10點傳送的是「海嘯演習警報」,僅有沿海居民會收到,提醒民眾收到警報時應「立即往高處避難」。
以我們居住的高雄來說,大部份民眾都會收到這兩則警報,到底高雄實際遭受地震海嘯的機率有多高? 我在去年曾為大家整理了各項研究資料,在「國家防災日」的今天,我們再來複習一下:
#南台大地震?
從台灣歷史地震資料來說,高雄和桃園地區是兩個地震危害較小的都會區。而從目前最新預測研究「科技部2015年版臺灣地震危害潛勢報告」指出:50年內位於高雄市周邊的斷層危害可能如下:
旗山斷層(最大可能規模6.6,發震機率6%,但2016年發生過了規模6.4的美濃地震,近期機率降低);小岡山斷層(6.2,21%)、高屏溪構造(6.6,3%),加上屏東潮州斷層(7.0,6%),恆春斷層(6.8,24%)與 恆春離岸斷層(6.3,23%)。
但更危險的顯然是台南周邊的 後甲里斷層(6.0,44%)、中州構造(6.9,37%)、六甲斷層(6.8,32%),整體而言,未來30年南台灣發生規模6.5以上地震機率達64%,如過拉長到50年,機率更高82%!而最有可能發生的位置是在台南周邊,預計重災區會是人口密集的東區、永康區。當然,高雄市也可能受到衝擊,特別是北高雄。
#馬尼拉海溝大海嘯
考慮地質與震波傳遞等因素,高雄市區相對地表震動強度超標機率遠較嘉南平原小,但要小心的是地震引發的「海嘯」。其中以馬尼拉海溝對高雄影響最大。
假設馬尼拉海溝第一段發生地震,最大預測規模約達8.2級,雖相較其他海溝型海嘯為小,然而由於海嘯方向直接面對台灣,加上台灣西南沿海所特有之斜坡地形,將導致海嘯放大並侵襲台灣西南沿海包括墾丁、屏東、高雄與台南等地。高雄與台南均有淹溢災情。
在最壞情況下,海嘯將於地震後26分鐘襲擊高雄港,預定將有2~2.5公尺之溯上高。這樣的海嘯是多高呢? 以311東日本大震災引發的海嘯而言,最高達到嚇死人的40公尺,函館、銚子是2.4公尺,橫濱是1.6公尺。換句話說,是可能破壞港口設施但傷亡不會太慘烈的高度。
但要注意的是,馬尼拉海溝大地震時,核三廠將有10公尺之溯上高,南灣一帶會被摧毀。核電廠的安全性,以及屏東沿海的安危,更需優先考量。
#居安思危做好準備
看完以上報告,如果今天沒有收到地震與海嘯簡訊,除了檢討自己是不是邊緣人(誤),更重要的是檢查手機形式與設定,例如2G手機是完全收不到訊息的。2016年3月1日之後的3G與4G手機都可以收到訊息。而2016年2月29日前的3G與4G手機,則需要OTA升級,才能收到訊息。可至NCC「手機型式認證資料查詢」確認。
而目前防災系統,考量發訊系統運作時間和P波S波時間差,大概要在震央70公里以外才能收到訊號。也就是說若在地震發生機率較高的台南中州、六甲一帶發生地震,台南市區甚至到北高雄將「沒有地震預警」,南高雄也可能只有五秒鐘。做好防災準備,訓練立即「趴下、掩護、穩住」反射甚為重要。
而以海嘯來講,預警時間較為充足,可能在20分鐘以上,平時就該做了解防災路線與高地區域,不要鐵齒,一收到訊息就按指示撤離,才能將風險降到最小。
同時,我們還是要強調,必須回到「韌性城市」的概念,對於高雄的民生、產業等基礎建設規劃加強。
舉例而言,南科台南園區在不久後的未來,可能會遭遇嚴重地震,產業的分散佈局與緊急應變措施就應先行考量,包含分散到高雄園區在內。另外,高雄洲際貨櫃中心乃至未來循環園區,均有遭受海嘯威脅可能。但這樣的威脅應可透過加強防護、提升設備存活能力等方向因應,甚至這些填海造陸區還能起到保護市區的作用,這些都是計畫未來50年的高雄市要考慮進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