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森之旅系列活動-從龍貓給妹妹的橡實,認識臺灣的殼斗森林與保育】報名請上👉 https://bit.ly/3gMPE4C
-
🌰宮崎駿的電影《龍貓》中,一顆顆橡實隨著龍貓與小月兩姊妹的發芽舞快速成長為大樹畫面,打動了無數人們的心。日常生活中,栗子也是常見的食物和零嘴,他們被植物學家稱為殼斗科植物(Fagaceae)。
🌰殼斗是招牌特徵,與堅果共同組合成為橡實(Acorn),殼斗的造型十分多樣,有的是盤狀或碗狀,堅果外露,猶如金屬底座鑲著寶石;有的則長得像海膽一樣,滿身尖銳的硬刺包覆著堅果,可以說是大自然中最吸引人們目光的果實。
🌰許多臺灣人以為這樣樹木只有日本和歐美等溫帶國家才有,但卻不知道,臺灣也有高達40多種殼斗科樹木,還是森林中數量最多的樹木成員,其中臺東南端一帶又是殼斗樹木的熱點(Biodiversity Hotspot),是名符其實的「龍貓森林」,卻因為開發面臨消失的壓力。本演講希望透過殼斗科植物,讓大家了解這座龍貓森林的重要性與未來所面對的困境。
※本場次活動為現場+線上
🌳🌳🌳🌳🌳🌳🌳
🔶日期:2021/10/16(六)
🔶時間:14:00-17:00
🔶講者:
▪ 林奐慶|臺灣橡實家族圖鑑:45種殼斗科植物完整寫真》作者。有機農夫
▪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山林百年紀》作者
🔶講座內容:
▪ 透過殼斗科植物,讓大家了解龍貓森林的重要性與未來所面對的困境。
▪ 一場寧靜的森林保育運動:台東安朔--台灣殼斗科保育案例。
🔶現場參加:地球公民高雄總部(前金區中華四路282號5樓)
🔶線上參加:TEAMS
-
#森之旅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eLun_fitnessTW,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部歷時11年的台灣黑熊紀錄片,珍貴的畫面在黃美秀教授與麥覺明導演,一次又一次的上山尋訪熊跡中,點點滴滴的紀錄了下來,我們總把黑熊當作吉祥物,當作台灣的親善大使,但其實我們對黑熊的了解實在是少之又少,透過了影片的解說,我們終於對黑熊的一切多了一點點的認識。 #17TKBAR一起推坑吧#一輪的運動日常...
森林保育運動 在 地球公民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0/16【森之旅系列活動-從龍貓給妹妹的橡實,認識臺灣的殼斗森林與保育】報名請上👉 https://bit.ly/3gMPE4C
-
🌰宮崎駿的電影《龍貓》中,一顆顆橡實隨著龍貓與小月兩姊妹的發芽舞快速成長為大樹畫面,打動了無數人們的心。日常生活中,栗子也是常見的食物和零嘴,他們被植物學家稱為殼斗科植物(Fagaceae)。
🌰殼斗是招牌特徵,與堅果共同組合成為橡實(Acorn),殼斗的造型十分多樣,有的是盤狀或碗狀,堅果外露,猶如金屬底座鑲著寶石;有的則長得像海膽一樣,滿身尖銳的硬刺包覆著堅果,可以說是大自然中最吸引人們目光的果實。
🌰許多臺灣人以為這樣樹木只有日本和歐美等溫帶國家才有,但卻不知道,臺灣也有高達40多種殼斗科樹木,還是森林中數量最多的樹木成員,其中臺東南端一帶又是殼斗樹木的熱點(Biodiversity Hotspot),是名符其實的「龍貓森林」,卻因為開發面臨消失的壓力。本演講希望透過殼斗科植物,讓大家了解這座龍貓森林的重要性與未來所面對的困境。
※本場次活動為現場+線上
🌳🌳🌳🌳🌳🌳🌳
🔶日期:2021/10/16(六)
🔶時間:14:00-17:00
🔶講者:
▪ 林奐慶|臺灣橡實家族圖鑑:45種殼斗科植物完整寫真》作者。有機農夫
▪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山林百年紀》作者
🔶講座內容:
▪ 透過殼斗科植物,讓大家了解龍貓森林的重要性與未來所面對的困境。
▪ 一場寧靜的森林保育運動:台東安朔--台灣殼斗科保育案例。
🔶現場參加:地球公民高雄總部(前金區中華四路282號5樓)
🔶線上參加:TEAMS
-
#森之旅
森林保育運動 在 桃園在地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摘:
「每個人都是在一起學習,人生就是這樣學習過來。」傳奇環運先行者林聖崇回顧從棲蘭山森林保育運動、反核、反五輕、反濱南、反六輕、反高爾夫球場、搶救高美濕地、香山溼地、古蹟保存等40年來,在民主與環保議題披荊斬棘的來時路,期待更多的民間力參與公共事務,如此才有可能改變深層政府的結構性問題。
http://www.gcaa.org.tw/post.php?aid=630
另一角度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CEPU8986727/videos/3580304765419301
森林保育運動 在 eLun_fitnessTW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一部歷時11年的台灣黑熊紀錄片,珍貴的畫面在黃美秀教授與麥覺明導演,一次又一次的上山尋訪熊跡中,點點滴滴的紀錄了下來,我們總把黑熊當作吉祥物,當作台灣的親善大使,但其實我們對黑熊的了解實在是少之又少,透過了影片的解說,我們終於對黑熊的一切多了一點點的認識。
#17TKBAR一起推坑吧#一輪的運動日常#黑熊來了#台灣黑熊#保育動物#瀕危#大分#八通關古道
《其他平台》
●FB:https://www.facebook.com/elunTW/
●一輪IG:elun1020
森林保育運動 在 Jordan到處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歷經13年打造的台北市立動物園「熱帶雨林館」於108/7/9開幕,民眾可近距離觀賞珍稀動物。熱帶雨林館佔地約1.5公頃,包含6個戶外活動區、1個以穿山甲為鋼構造型設計的室內館。室內館以大型喬木營造熱帶雨林風貌,並有海底隧道、天空森林步道…等,種植大量中南美洲原生鳳梨科植物,民眾可近距離觀賞樹獺、阿氏夜猴、粗尾侏儒狐猴、小懶猴等動物;戶外活動區有水豚、樹獺、小懶猴等,以及多種列名IUCN(自然生態保育聯盟)瀕危物種。
#台北景點 #台北市立動物園 #熱帶雨林館 #穿山甲館 #動物園
🔑【副頻道「Jordan日常」】https://bit.ly/3hhOQDg
🔑【「Jordan到處走」粉絲頁】 https://bit.ly/2XaazF9
--- 交通資訊 ---
※ 開車:Google Map
輸入 https://goo.gl/maps/poiEU3tDYcPvQ5899 ,可導航臺北市立動物園
輸入 https://goo.gl/maps/9gwvBGfUXq36FBHr5 ,可導航至木柵動物園停車場,然後步行3分鐘到臺北市立動物園
※ 捷運:
搭乘文湖線,在「動物園」站下車
※ 公車:
搭到「捷運動物園站」
--- Traffic Information ---
※ Driving :
Use the Google Map link
https://goo.gl/maps/bKHef2sMbepwwsXK8 to find Taipei Zoo
https://goo.gl/maps/HCg64u9kSrMotKndA to find the parking lot, then walk 3 minutes to Taipei Zoo
※ MRT:
Take Wenhu Line to " Taipei Zoo Station "
※ Bus:
Take a Bus to " MRT Taipei Zoo Sta. "
健行影片 https://bit.ly/30XNJBD
渡假村、飯店住宿 https://bit.ly/3fcCDh6
陽明山景點 https://bit.ly/2P3URqC
賞花系列 https://bit.ly/336ZOHj
夏天避暑清涼步道 https://bit.ly/2CYLRk4
兒童遊戲場 https://bit.ly/3f9qXf5
玩水系列 https://bit.ly/2Xab4Px
歷史建築古蹟 https://bit.ly/2BGNzWR
博物館 https://bit.ly/3094SZS
台北景點 https://bit.ly/39BY0HN
基隆景點 https://bit.ly/2PaYsDa
宜蘭景點 https://bit.ly/3098Mly
新北市瑞芳區景點 https://bit.ly/3368SMD
新北市淡水區景點 https://bit.ly/2D0q6R4
新北市石門區景點 https://bit.ly/2BHDCbJ
新北市萬里區景點 https://bit.ly/3gblYMx
新北市貢寮區景點 https://bit.ly/2X7JgLN
新北市汐止區景點 https://bit.ly/2D1Tp5B
新北市平溪區景點 https://bit.ly/3gejH2Z
台南景點 https://bit.ly/2Dh8fFm
🔔商業配合聯絡方式:
1. FB粉絲專頁「Jordan到處走」私訊
2. E-mail:driversjuju@gmail.com
森林保育運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介紹
訪問作者:柯金源 (Ke Chin Yuan)
內容簡介:
首篇導演自剖,如何從一開始追求影像美學表現,到自我反省環境紀錄工作者應該要表現的本質為何,至今返歸真實、企圖透過鏡頭傳達種種災難之因並對社會大眾與決策者形成影響的歷程。
第二至四章,是海陸交界與海岸線的總體檢。第二章綜觀臺灣海岸線大尺度、規模性的改變,直指重要指標現象是如何形成,如自然海岸消失與人工海岸水泥化問題。
第三章進入各地樣區,透過錯落在大尺度當中的單點案例,細數人為開發的演變,說明自然與經濟活動間的衝突,以及保育的重要。
第四章以作者的家鄉彰化為記主軸,描述一路以來田野對生命的感動,以及人、生物與環境互動的海岸群像。
第五章與第六章談臺灣日日都在經歷的天災與汙染問題。島嶼無可迴避的天災包括地震、颱風,自然創傷已難平復,人為破壞卻讓天災加劇。如今在氣候變遷之下,複合式災難更年年考驗著島民的智慧。這幾十年來,自然資源從正常運轉到逐漸消失,除了天災,更因為環境汙染。滋養我們的土地、無所不在的空氣、生養萬物的海洋,這些環境汙染,是怎麼一步步走到這裡的?
第七章到第九章的主題別是森林生態、臺灣附近重要島群生態變化以及生物多元價值。第七章論及森林若海洋,一樹一島嶼。臺灣在世界的位置,標誌著生物多樣之島。人們對待山林的態度將決定環境會以協合或是衝突回應。第八章則是細數離島。臺灣是島嶼型國家,每座島嶼都擁有不同的生態重要性與歷史意義,甚至是臺灣的前哨。當我們不瞭解臺灣周遭海域發生了什麼國際紛爭或是生態破壞,我們將無從面對共同未來。第九章則透過指標物種的命運,看到了珊瑚死亡的悲劇,也看到了軟絲成功復育的希望。
最終章則回顧環境命運為何是一場你我必須共同扛起的未竟之戰。環境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這是一本關於你與我的書。這是過去以及現在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一步一步共同刻寫出來的環境啟示錄。
作者簡介:柯金源
人稱柯導、柯師傅。彰化伸港人。
現任: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1993年起在平面媒體撰寫環境議題專欄,前後長達十二年,共累積了超過三十萬字的臺灣環境田野調查資料。1998年,進入公共電視新聞部。近年作品多關注產業政策變遷下,臺灣自然環境如何遭受破壞;以及在公民意識覺醒的年代,政府該如何訂定未來環境保護計畫、企業該如何落實社會責任。多項作品入圍並獲得國內外重要影展獎項。
1980年代以打工方式購買第一部照相機,開始記錄自然生態景觀。
1985年 進入專業視覺語言學習之路。
1986年 拍攝主題以人文、社會現象為主,並進入媒體,主跑政治與經濟、社會運動。
1990年代 臺灣媒體開放,閱聽大眾的資訊使用與娛樂方式產生質變。為了更貼近閱聽人以達到環境資訊的傳播目的,開始參與電子媒體「生態類與人文紀實類節目」的拍攝與製作,大量累積影音資料。
1998年 參與公視新聞部「我們的島」環境新聞雜誌的企劃採訪拍攝製作。並擔任深度報導記者、社會組召集人、編採組長、採訪組副組長。
2002年 為了完整呈現環境的變遷與觀點,並結合影音創意形式,「環境類型紀錄片」成為重要的呈現形式。
主要獲獎紀錄:
1997年起,入圍與獲得國內外超過一百個重要獎項,其中包括個人入圍七次電視金鐘獎、獲頒攝影與非戲劇導演三座金鐘獎,以「動物救援」獲得NPO媒體報導獎【電視報導首獎】,《獼猴的戰爭與和平》更同時獲得美國【CINE金鷹獎】、美國廣播電視博物館【永久典藏】以及美國蒙大拿國際野生動物影展IWFF兩項大獎與九項優異獎,近年代表作為紀錄片《海》,記錄臺灣近二十幾年來的海洋環境變遷,全片沒有旁白與配樂,以質樸的影像敘事深入海洋。多部作品入圍加拿大、瑞典、印度、新加坡、泰國、中國、西班牙等各國相關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