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食嘅餐廳係位於銅鑼灣嘅<柞木炭家>。這間是全港首間以炸木炭韓式燒烤嘅餐廳,呢一點係吸引我來呢度嘅原因。
🥢免費前菜:
👍生醃魷魚: 我有時會特登去韓式超市買生淹八爪魚同魷魚,估唔到呢度前菜都有得食,真係要俾個like佢了👍。味道方面, 魷魚辣度適中,口感好煙韌。
👍泡菜: 酸辣程度啱啱好,亦唔會過鹹,正宗的味道。
🥢小食:
👍擔擔味噌茄子: 茄子係啱啱熟嘅程度,咬落去好爽口,配埋個微辣擔擔味噌醬真係好開胃。
👍壽喜燒和牛西冷: 西冷嘅油花好靚好平均,全程都係會有店員幫你燒, 保證生熟程度啱啱好!
味道方面,西冷嘅肉味好濃郁,連埋生蛋黃口感好嫩滑。
👌慶州極上黑毛豬梅肉: 個肉味好濃完全冇豬肉嘅騷味,因為佢係梅頭肉嘅部分,所以豬肉都好腍。
👌和牛牛肋肉: 牛肉有醃製過,食落有好傳統嘅韓式鹹甜風味,牛肋肉嘅肉質比較厚,呢個我建議燒熟啲會好食啲,全熟嘅情況之下,將肉汁鎖曬喺入面,咬落去個肉都會嫩D,味道都比較濃。
👍👍濟洲活鰻魚: 今餐叫咗幾款燒肉裏面最鍾意食嘅,鰻魚好新鮮,份量都好大件啊! 在場都會有店員即場幫你燒。
味道方面真係好鮮甜啊,而且鰻魚去咗骨,啖啖肉,鰻魚嘅表皮燒得脆波波,外脆內軟,呢個真係食到停唔到口啊!
👍和牛三文治: 這個真係不得了啊,首先麵包係烘過,表面係脆嘅,而入面都搽左啲芥末醬提昇和牛嘅鮮味,而和牛就係厚切嘅,和牛表層輕輕煎熟,中間呈粉紅色,牛肉嘅油脂都好豐富。咬落好鬆軟,牛味都好濃。
🥢飲品方面:
👌杯荔枝梳打,這個無什麼特別。
👍季節限定蜜瓜沙冰,當時店員同我講呢個蜜瓜沙冰係即叫即整,但我估唔到佢竟然俾咗成個蜜瓜我😍,個蜜瓜真係超大個,蜜瓜肉都好甜,分量情侶可以叫呢個一齊share飲都仲得。
總括嚟講,我覺得呢間餐廳食物質素一流,由前菜到主菜都充滿驚喜。唯一要改善的地方是餐廳樓面的清潔,地板有點癡立立。餐廳環境都好有情調同埋坐得好舒服。店員服務都好友善。如果大家都想試下正宗嘅韓式炭燒,不妨試下呢間啦!😉
味道:⭐⭐⭐⭐⭐
環境:⭐⭐⭐⭐
衛生:⭐⭐⭐
服務: ⭐⭐⭐⭐
抵食:⭐⭐⭐⭐
(5星最高)
💡Coming Soon 實況影片---> YouTube: April Lai
#thecharcoalroomhk #thecharcoalroom #koreancuisine #koreanbbq #柞木炭家 #柞木 #韓國菜 #韓燒 #燒肉 #和牛 #韓牛 #koreanfood #hkfood #hkfoodie #和牛三文治 #燒鰻魚 #hkvlogger #hkyoutuber #hungrybear #hktravel #香港美食 #香港旅遊 #香港韓燒 #打卡餐廳
同時也有6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梳打粉是什麼」的推薦目錄:
梳打粉是什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Bye-bye, September🚗
不知不覺,九月要過完了。這個月產能降低,再次空了一個月的粉專,深感抱歉🙈,但現實生活的忙碌與挑戰一點也沒有減少,也認識不少新朋友,見了很多老朋友,練習相處之道,一來一往,今天是九月二十九日,就用這篇長文當作九月的總結吧😌。
#台灣與歐洲的錯位
走在台南的巷弄轉角,過一個彎,映入眼簾的是猶如義大利般的繽紛色彩,台南的暖陽跟一切的氛圍好搭。主人在走廊上細心栽培的植物們也好好看呀😍!
#對腦袋植入我愛開車的意象訓練
九月總歸來說是學開車的日子,剛教完前面幾個關卡,獲得教練稱讚我開得好👍🏻,然後我就被放生了,一時之間真不知道該開心還是該難過🥲。雖然自己練習的時間也是蠻好的,但如果有人在旁邊或是外面監督,才能更快察覺做不夠完美的細節是出錯在什麼地方(而且我心知肚明當時能被稱讚是因為在教練來之前,我就自練超過半小了嗚嗚😶)。
好像逐漸懂為什麼有人喜歡開車,開車那種掌控感不是開玩笑的,我想尤其是手排車,能夠順利微調,把車玩弄在股掌之間(?)真的愉悅🤭。隨著進度加快,慢慢在場內必須感受被前後車包夾的壓力,那種緊逼感讓人心臟好痛🫀,但在學習階段,就是不能怕丟臉錯了就請教,發生卡住的情況學得更快😂。立志既然要學就要開得過還要開得好,這個月我認真跟你拼了😤💪🏻。
#人的智慧並非隨年齡增長
這陣子剛好碰上了一些事情,讓我不得不又重新思考這類應對進退做人處事的能力與方式。我總說常常我遇上的人事物就是一面鏡子,無需檢討他人也無力改變他人行為,不如用來檢視自身吧🪞。
首先是禮貌。如果面對未曾謀面的陌生人都沒有擁有適當的禮貌,亦不尊重每個人不同的口味取向,要如何讓人繼續對話。所謂對話卻沒有一來一往而是自顧自地單方面洩洪式的輸出,這樣的溝通讓人感到疲憊。沒有開頭,沒有過程,沒有結尾,讓人摸不著頭緒,耳朵不曾打開聽聽互動真實的聲音,還有其實不需要的過度熱情與執著,都在提醒人適當築起一座高牆避而遠之走為上策😂。
#假委婉真辭不達意
另一種是假委婉真辭不達意😮💨。表面上問出口的問題是這個,但是我其實知道對方實際上想要問的、質疑的是什麼。錯誤的委婉反而變成不知道在說什麼,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問這個,一樣讓人摸不著頭緒。有時候即使我知道問題中質疑的本意,我也不會點出來覺得沒必要。因為如果你想質疑就要自己有擔當地說出來,這樣的委婉不是委婉,這樣的引導式提問也不是引導,只是一種希望獲得你想要的回答的陷阱。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對餐廳的料理、器材好奇,但這些問答也建立在雙方的一來一往,而不是只專注在自身,不顧也未曾聆聽對方的回應,一昧執著於自己想要的答案,有時候答案往往會出現在彼此心情都很好的時候,心情好就多給你一點額外的,心情不好大可以全部變成商業機密緘口不談。建立一個開心的氛圍很重要,尤其如果你有想要得到的東西,先無論成功與否,至少每個人都可以開心直到結束。問:所以你來這樣的餐廳之前是抱著什麼想法?我:Enjoy😇😇😇。
常常有些話不吐不快,但不方便明說。文字的輸出是梳理的過程,第一時間往往未能明朗,反覆的將事件釐清才能好好地下筆✍🏻。
勇敢承認自己的無知跟錯誤,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即使書寫這些的我可能也讓人或多或少感到不愉快,我也還在不斷修正、學習跟進步。但如果建立起自己的標準,就不需要輕易妥協。無論如何對於能看到最後,產生任何想法的你我都心存感謝,至少代表你是看完的那位,謝謝你的閱讀😆❤️。
#碎念起來話總是很多🤪
梳打粉是什麼 在 永康曾咖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關於某人去子宮頸環紮>
想說有很多咖粉私訊詢問,就請某人把完整的過程分享給大家~
原本以為會順順的孕期,沒想到遇上出血跟子宮頸長度問題,才剛完成了子宮頸環紮手術,想說把過程分享出來,讓遇上跟我相同問題的媽媽們參考。
剛撐過前三個月的孕吐地獄,在 15 週的時候孕吐的狀況似乎有緩和,真的超開心,終於恢復食慾,身體狀況也漸漸穩定,就在準備開始回到日常生活步調的時候。某天晚上突然在護墊上看到一點鮮血,當下很緊張,馬上跟咖郎衝急診,醫生用陰超看完說,說子宮頸上有不小的裂痕,如果持續撕裂沒有復原的話,隨著寶寶與羊水變大,可能會撐不住重量,要我在家安胎一週後回診看狀況。
因為身體一直都蠻健康,我覺得躺一週裂痕應該就會好了吧,聽醫生乖乖地躺一週後回診,想說聽到的應該會是好消息。結果醫生一看,裂痕不但沒有復原,甚至變寬了,子宮頸的長度也來到臨界值 2.1 公分(及格邊緣是 2.5 公分),當下建議我做子宮頸環紮手術,減少未來寶寶掉出的風險。
當下真的很慌,擔心寶寶會有三長兩短,馬上答應兩天後手術。回家上網查了一下環紮手術,除了要住院一天觀察,讓我最害怕的莫過於要從脊隨打麻醉,就這樣戰戰兢兢來到手術當天。
一早跟咖郎到診所報到,醫護人員先要我換上病服,簽手術同意書,然後在手上戳針打點滴(QQ 好痛,他們說我血管不好打...這邊就好痛我後面怎麼辦)。接著就準備要推進手術室,躺在手術台上我超爆緊張,最恐怖的麻醉橋段要來了嗎!這邊提醒媽媽們,如果你脊椎有受過傷,一定要跟麻醉醫師講。我因為之前尾椎受過傷歪掉,很怕麻醉醫師打錯地方,所以有跟他提到這件事情。
麻醉醫師人很好,跟我說他用得針很細,不會很痛的(真的嗎QQ)。 在做每個步驟都會跟我講,首先身體要捲成蝦子狀,讓麻醉師可以觸摸到正確的下針地方,接著它會用酒精大面積塗在脊椎處,「3,2,1,下針囉!」麻醉醫師說完我立馬感受到一陣痛感,身體縮了一下,伴隨而來的是酸酸的液體注入身體。整個過程很快速,我自己是閉眼睛、牙一咬就過去了。
然後麻醉醫師隔 5 分鐘後就會叫你抬抬看屁股,我使盡吃奶的力氣都抬不起來,他確認麻醉生效沒問題了,就會叫醫生進來。我被打麻醉後其實整個超想睡覺,醫生進來後大概只花了 5 分鐘做環紮手術,我只感受到下半身好像有拉扯的感覺而已,整個手術過程 30 分鐘內結束。
結束後麻醉醫師就幫我上止痛點滴,問我會不會孕吐,我說最近有比較好一點但偶爾還是會想吐,麻醉醫師了解後有先幫我加了一劑止吐針在點滴裡。之後就被推到病房中,但在過程中我已經爆想吐,一直忍到病房跟護理師說我不行了,我要吐了。護理師急忙拿塑膠袋鋪在我的頭右側,由於半身麻醉後必須完全平躺 4 小時,因此我只能頭一轉開始狂吐,嘔吐物隨著臉頰流到頭髮跟耳朵,真的非常狼狽。
手術順利結束了,但迎接我的是恐怖的嘔吐地獄,我開始每 30 ~45 分鐘吐一次,是那種胃經攣式的吐法,從中午吐到深夜,每次要吐就會跟咖郎說「我要吐了!」然後他趕快拿袋子接住,事後幫我擦拭臉頰跟頭髮。(咖郎說他看我這樣也快哭了)
由於術前 12 小時不能吃東西,我想我吐出來的應該是胃酸或膽汁之類的,吐到後面我真的快虛脫。醫生判斷我應該是身體對麻醉止痛很敏感,副作用比一般人還要強。期間加的第二針健保止吐,效果大概只能維持一小時,到深夜醫生建議我們打自費止吐,我才比較好一點......(可能也是因為麻醉止痛退得差不多)
昏昏沈沈在病房度過一晚,隔天才能慢慢起身梳洗。整個過程中對我來說最恐怖的是嘔吐副作用,手術的傷口其實沒什麼感覺。出院前醫生內診幫我把止血紗布取出來,也一起看子宮頸跟寶寶的狀況,子宮頸裂痕在手術後看不到了,子宮頸長度也到了4.5公分,重點是寶寶很健康,我跟咖郎都鬆了口氣。
之後就被囑咐要好好吃抗生素跟安胎藥,一週後回診即可,結束了我的子宮頸環紮手術之旅。
回想雖然嘔吐過程很痛苦,但很幸運可以在還來得及的時候觀察到子宮頸的問題,即早手術。這邊也建議各位媽媽,如果有出血一定要到醫院看看,因為自己真的不會知道裡面發生什麼事情 QQ
話說這篇本來也要在媽寶版分享 結果太久沒發文沒看弄懂版規就被水桶了 XD
梳打粉是什麼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梳打粉是什麼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梳打粉是什麼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梳打粉是什麼 在 蘇打粉又稱『小蘇打』、『梳打粉』或『重曹』,化學名為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蘇打粉又稱『小蘇打』、『梳打粉』或『重曹』,化學名為『碳酸氫鈉』或是重碳酸鈉,呈弱鹼性,英文名Baking Soda,簡稱B.S,除了用做糕餅烘痛的發粉,也是西點膨大劑的 ... ... <看更多>
梳打粉是什麼 在 可惜很少人知道|基于物化性質和學術研究的小蘇打用途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網絡上經常有朋友用小蘇打+醋來DIY清潔,殊不知這樣的效果是1+1小于2. ... 醃牛肉,原味、啤酒、木瓜、 梳打粉 ,一次過為你示範,看看那一款最適合你?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