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賈樟柯的早期著作,其中包括早期他為《南方周末》寫的一些電影專文。結果被下面這篇震撼了,內容談到他在2000年與2001年間,對楊德昌《一一》、王家衛《花樣年華》與李安《臥虎藏龍》三部2000年出品之作的感想,其反思現在看來依然擲地有聲。
.
這篇文章刊出於2001年,當時賈樟柯的太太仍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同學朱炯,不過兩人聚少離多。他在文中也透露了自己陪著趙濤看電影的過程,還爆料她最愛的電影是《獅子王》,兩人的關係似乎也頗值得玩味。
.
附上賈樟柯全文,已進行繁體化,並將內容改為台灣習慣使用的譯名,並搭配英文原名與年份。僅供學術交流分享,如果涉及版權問題,隨時下架。推薦大家網購《賈想1996—2008:賈樟柯電影手記》,內容相當精彩。
.
標題:〈誰在開創華語電影的新世紀〉
.
去年威尼斯電影節結束後,我和《站台》(2000)的女主角趙濤一起輾轉法國,準備去多倫多影展做宣傳。在巴黎逗留時,我從《解放報》上看到了楊德昌新片《一一》(2000)公映的廣告,畫面上是一個小孩兒的背影,他正在拾階而上,攀登紅色的高高樓梯。
.
單從廣告上看,我以為楊導又在重覆以前電影中的毛病。他從前的作品不太敢恭維,即使是最出色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也多意氣而少控制。楊導喜歡弄理念,我不喜歡這種氣味。
.
趙濤聽說是華語片便想去看,我陪她坐地鐵一路擁擠去龐畢度藝術中心附近的影院買票。沒想到電影院外排著長隊,細雨中等待入場的觀眾極其安靜。我被這種觀影氣氛感動,頓時覺得電影聖潔,有歐.亨利(O. Henry)小說中流浪漢路過教堂時聽到風琴聲的意境。
.
但我還是暗自在笑。小趙曾經說過,她最喜歡的電影是《獅子王 The Lion King》(1994),便想她肯定無法接受老楊這部長達兩小時四十分鐘的「哲學電影」。想想自己也不是楊迷,便有了中途退場的心理準備。
.
但電影開演後,我一下跌進了楊德昌細心安排的世俗生活中。這是一部關於家庭、關於中年人、關於人類處境的電影。故事從吳念真飾演的中產階級擴展開去,展示了一個「幸福」的華人標準家庭背後的真相。我無法將這部電影的故事一一道出,因為整部影片彌漫著的「幸福」真相讓人緊張而心碎。結尾小孩一句「我才七歲,但我覺得我老了」更讓我黯然神傷。楊德昌的這部傑作平實地寫出了生之壓力,甚至讓我感覺到了疲憊的喘息。我無法將《一一》與他從前的電影相聯繫,因為楊德昌真的超越了自己。他可貴的生命經驗終於沒有被喧賓奪主的理念打斷,在緩慢而痛苦的剝落中,裸露了五十歲的真情。而我自己也在巴黎這個落雨的下午看到了2000年最精彩的電影。
.
影院的燈亮以後,我發現趙濤眼圈微紅。我沒想到像她這樣喜歡卡通片的女孩會看完這麽長的電影,也沒想到滿場的法國觀眾幾乎無一人退場。大家鼓起了掌。面對銀幕,面對剛剛消逝的影像,我們都看到了自己。做舞蹈教師的趙濤問我大陸為什麽看不到這樣的電影,我無法回答。我們的電影不尋找真相,幸福就可以了,幸福沒有真相。
.
轉眼到了9月,《站台》要在釜山影展做亞洲首映,我和攝影師余力為前往參加。《花樣年華》是這次影展的閉幕電影,余力為也是《花樣年華》(2000)的第二攝影,但還沒有看過成片,等待閉幕的時候一睹為快。
.
在酒店碰到王家衛,墨鏡後一臉壞笑,說要去北京一起喝酒。談下去才知道他非常得意,《花樣年華》在大陸已經獲准通過,我知道這是他真心的喜悅,想想自己的電影公映遙遙無期,多少有點惆悵。釜山到處彌漫著「花樣年華」的氣氛,年輕人手裡握著一個紙筒,十有八九是《花樣年華》的海報。我沒有參加閉幕式便回國。據說閉幕那天突然降溫,《花樣年華》露天放映,幾千個觀眾在寒風中享受流行。
.
流行的力量是無窮的,我中午一到北京,下午便買到了《花樣年華》的VCD。當王家衛的敘事中斷,張曼玉和梁朝偉在高速攝影和音樂的雙重作用下舞蹈般行走時,我突然想起了古代章回小說中承接上下篇的詩歌。原來王導演熟諳古代流行,一張一弛都露出國學底子。不能說是旗袍和偷情故事吸引了中年觀眾,但王家衛拍出了一種氣息,這種氣息使中年觀眾也接受流行。
.
再次回到巴黎已經到了10月底,巴黎地鐵站都換上了《臥虎藏龍》(2000)的海報。市政廳的廣場上立著一面電視牆,電視裡周潤發和章子怡在竹林中飛來飛去,看呆了過路的行人。我猜他們正在回憶自己的力學知識,琢磨著中國人怎麽會擺脫地心引力。這是《臥虎藏龍》的電影廣告,精明的法國片商將片名精簡為了「龍和虎」。我從初二開始看港台武打片,這些意境早在胡金銓的《空山靈雨》(1979)和《俠女》(1971)中有所見識,但神秘的東方色彩還是迷住了觀眾。因為美國還沒有上片,便有紐約的朋友來電話,讓我寄去盜版「龍和虎」。
.
幾天後在倫敦見到李安,全球的成功讓他疲憊不堪。大家在一家掛滿安迪.沃荷(Andy Warhol)作品的酒吧聊天,我懷疑空調都會把他吹倒。談到《臥虎藏龍》時他說了一句:不要想觀眾愛看什麽,要想他們沒看過什麽。我把這句話看做李安的生意經,並記在了心中。
.
楊德昌、王家衛、李安的電影正好代表了三種創作方向:楊德昌描繪生命經驗,王家衛制造時尚流行,李安生產大眾消費。而這三種不同的創作方向,顯現了華語電影在不同模式的生產中都蘊藏著巨大的創作能量,呈現了良好的電影生態和結構。今天我們已經無需再描述這三部電影所獲得的成功,在法國,《一一》的觀眾超過了三十萬人次,《花樣年華》超過了六十萬人次,而《臥虎藏龍》更高達一百八十萬人次。了解電影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基本上是一個奇蹟。而這個奇蹟使華語電影重新受到人們的關注。日漸低落的華語電影聲譽被他們挽回。我自己也在得益於他們三位開拓的局面,《站台》賣得不錯,也就是說會有觀眾緣。
.
然而我們會發現,這三位導演兩位來自台灣,一位來自香港。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廣闊的大陸似乎已經沉沒,而拯救華語電影的英雄卻都來自潮濕的小島。從90年代中期開始,我們的國產電影就失去了創作活力和國際市場信譽。那些國際大導演其實早在幾年前就幾乎沒有了國際發行,靠著媒體炒作裝點門面。而那些以為自己有觀眾的導演也只能操著京腔模仿阿Q。巨大的影像空白呈現在我們面前。我看?我們能看什麽?
.
我們看到楊德昌、王家衛、李安三個導演在開創華語電影的新世紀,而其中大陸導演的缺失似乎並未引起從業人員的不安。他們的這種「從容」,讓我確信一個新的時代必須馬上開始。
.
《南方周末》(2001年2月16日)
梁玉潔舞蹈學院 在 方文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東風破的前世與菊花台的今生
About the past life of Dongfeng po and the present life of Juhua tai
◾️創作論述 / 方文山 Vincent Fang
.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西壁上有幅《鹿王本生圖》的佛教藝術壁畫,這幅成畫於公元5世紀北魏時期的故事壁畫 ,是莫高窟知名的壁畫藝術代表之一。而那隻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被畫下的九色鹿,就是當時壁畫家,用他能掌握的繪畫技術,勾勒出源自他內心想像的九色鹿。壁畫裡…這《鹿王本生》故事的構圖、用色的濃淡、顏料的取捨,以及線條描繪,還有整體的繪畫布局,再再都是他的追求。只是他可能沒意識到,這樣的追求,就是在跟這個世界對話!
怎樣會更好?或更特別!
在往後數千年的歲月中,不論朝代如何更迭,滄海如何桑田,創作者對藝術的極致追求,從未間斷,也從未改變。因為藝術創作就是在跟這個世界對話,所不同的只是,你對話的載體是什麼?是繪畫、音樂、雕塑、舞蹈或者文學,你對話的形式是什麼?是抽象、寫實,是隱喻或諷刺,是通俗化還是純藝術?
對流行歌詞創作者的我而言
詞曲作品脫離了專輯唱片,它能夠以電影、戲劇,舞台劇的形式重新獲得新的生命。一直以來,我思索的是,歌詞文字脫離了音樂旋律後,它將以何種面目與表情存在…
.
關於《東風破》的前世
音樂是情感的催化劑,歌詞文字因為旋律的承載,因為與音樂結合,而有了生命。流傳度夠廣的歌曲,總是會形成某個時代的共同記憶,那些被旋律呼喚出來的情愫,總能觸及我們的心靈深處。《東風破》這首歌收錄在2003年《葉惠美》專輯裡,算算時間已過去了十七年之久。這首歌是我與杰倫合作的中國風創作中,第一首在詞、曲、編曲三方面都很符合所謂中國風概念的歌,當年也入圍了台灣《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
《東風破》是用五聲音階創作的,五聲音階也就是「宮商角徵羽」,是中國五聲音階中五個不同音的名稱。它與其他音階曲式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沒有fa跟si,只有do,re,mi,sol,la。但這首五聲音階的《東風破》,因為編曲配器的使用,其實混著R&B的「血統」,使這首歌擁有中國風曲調的同時,兼具時尚的節奏感。甚至可以說《東風破》有著中國古典音樂的骨架和西方流行音樂的血肉。
《東風破》這首歌,是我首次將歌詞文字脫離音樂,轉換成當代的裝置藝術,而這轉換必須有一個媒介,或者說一種儀式感。很明顯的,這媒介就是將美學奉為圭臬準則,甚至是信仰的北宋,而這儀式感指的就是,將平面轉換成立體。《東風破》的「破」字,是流行於宋代樂舞形式的名稱,如「琵琶獨彈曲破」十五曲,另外,蘇軾的一首詞牌《蝶戀花·京口得鄉書》裡有一句:「…一紙鄉書來萬里。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白首送春拚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這句「東風吹破千行淚」 著實令我印象深刻,再著參考宋詞牌名的命名形式,如《破陣子》、《如夢令》、《東坡引》、《陽關曲》等,《東風破》這三個字的歌名也就呼之欲出了。
也因此,《東風破》這件歌詞裝置藝術,除了原歌名是仿宋詞牌外,再以蒸氣龐克風的機械山水呼應宋代的青綠山水,歌詞書法則引用宋四大家之一米芾的行書。可以說,這件作品迴盪著一股濃郁的宋代美學情懷,媚俗一點的說法是,《東風破》這件裝置藝術,它的前世來自九百多年前的北宋。
.
《東風破》詞/ 方文山 曲/ 周杰倫
一盞離愁 孤單佇立在窗口
我在門後 假裝你人還沒走
舊地如重遊 月圓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燭火 不忍苛責我
一壺漂泊 浪跡天涯難入喉
你走之後 酒暖回憶思念瘦
水向東流 時間怎麼偷
花開就一次成熟 我卻錯過
誰在用琵琶彈奏 一曲東風破
歲月在牆上剝落 看見小時候
猶記得那年我們都還很年幼
而如今琴聲幽幽 我的等候 你沒聽過
誰在用琵琶彈奏 一曲東風破
楓葉將故事染色 結局我看透
籬笆外的古道我牽著你走過
荒煙蔓草的年頭 就連分手都很沉默
.
蒸汽龐克裡的有機生命體
蒸汽龐克(Steampunk)是現今當代藝術,特別是裝置藝術所攫取與引用的創作元素之一。早期具蒸汽龐克風格的影視作品,其背景多為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但現今則多成為架空世界的故事場景。如宮崎駿著名的動畫《霍爾的移動城堡》、《天空之城》,與大友克洋的《蒸氣男孩》;還有電影《太極系列》、《飆風戰警》、《雨果的冒險》、《移動城市:致命引擎》,以及《瘋狂麥斯:憤怒道》等。
對我而言,影視作品裡以蒸汽龐克為背景,並由齒輪、煙囪、儀錶板與大量的管線,以及蒸汽引擎等,所構築出的城市面貌,其建築外觀如工廠般充滿機械感,深深吸引著我。特別是街景巷弄中瀰漫著一股頹廢與懷舊的色調,那些斑駁著銅綠與鐵鏽的機械構件,其機械細節裡的結構美;與錯亂中,卻仍維持著的秩序美;以及老舊機械構件上,自然氧化的色差所形成的歲月美;如深邃的老靈魂,如誘人的鬼魅,幾乎壟斷我對機械美學的所有認知與解釋。
在我的理解中,蒸汽龐克風格,應該就等同於機械文明裡的古典主義。除此之外,電影銀幕上,另一類機械文明之展現,如人造衛星與太空梭類的所謂飛行器,其幾乎一體成形的機械外殼,與色調統一的外觀烤漆,還有一堆懸空觸控的液晶螢幕等,確實充滿未來感與科技感,可以理解成機械文明裡的現代主義。但卻如同鋼骨結構,與玻璃帷幕所建構的摩登大樓一樣,整體質感上,就是少了歲月與故事,沒有溫度跟細節,等同於沒有情緒與表情,不是我所偏愛的美學調性。
也因此,我還是鍾情於會氧化鏽蝕的蒸汽龐克,會風化斑駁的老建築。這二者共同的迷人之處在於,它們的外觀會斑駁,如同衰老;表層會鏽蝕,如同皺紋,有著時間經過的歲月感。也唯有如此,才顯得出它們也是有機的生命體。而我將這隱藏在蒸汽龐克裡的有機生命體,轉換構築成立體的、有著機械生命的《千里江山圖》。
.
《千里江山圖》中的美學基因
《千里江山圖》是北宋少年畫家王希孟(1096-1119)唯一傳世的絹本設色青綠山水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幅鴻篇巨制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對此畫作的賞析,也就不再累字贅語的添加溢美之詞。在此探討的是,東西方繪畫技術層面中,其根本上的審美差異,或可稱之為二種迥然不同的美學基因。
《千里江山圖》是青綠山水畫,但對一般觀山賞水的普羅大眾而言,山水畫的既定印象,通常是水墨,而非青綠。因為美術館裡的書畫展,除書法外,看得到的畫作,多為水墨山水,而非青綠山水。水墨畫現已成為中國繪畫的代表,某種程度上等同於狹義的所謂「國畫」。但其實中國的山水畫,是先有設色,後有水墨,而這所謂的設色,主要也就是青與綠。
清代張庚曾言:「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那水墨畫風為何後來居上成為國畫主流,我的理解是,對追求形近神似的畫家而言,山水畫裡的青綠色還是太寫實、太具象了,太反映出真實環境。再者青綠山水,你還是需要研磨石青、石綠等礦物成粉,再入水調其色,多了一道工序。倒不如僅以一墨一水,即能繪出大千世界,來得瀟灑愜意,甚至帶點禪宗意味,或許也因此,水墨畫最終成為中國山水畫的主流。
如水墨畫為東方的代表性繪畫,那西方繪畫藝術的主旋律,就是顏料多彩、用色多元的油畫。西方油畫的用色,相對於東方的水墨畫,幾乎是二條等距平行線,永不可能交錯般的思維與想像,因為我們的水墨畫,其顏料只有單一的墨,用色也只分白、黑,與不同層次的灰,而實際上這裡所謂的白,指的是在畫作宣紙上不用墨而留白。水墨畫與油畫的繪畫用色,在美學觀念上,與繪畫技巧上,是多麼巨大的差異,如同日本也有獨樹一格的浮世繪版畫。而這也正是人類文化多元的意義,因為不同民族對美的定義,對美的話語權,都是獨立互不干擾的。其美學養成教育,來自不同的文化養分,與不同的文化傳承,各自擁有獨特的民族美學基因。當然,在現今全球化的浪潮下,各民族獨立的美學調性,已逐漸趨近一致性,或者說,在交互影響下更顯多元繽紛。
如今我將這九百多年前,還未受到西方繪畫影響,美學觀點相對純粹與原味的《千里江山圖》做為我此次歌詞裝置藝術的美學載體之一,將宋代美學重新組構與解讀,顛覆既定的單一感官經驗,去面對、去迎接、未知的,任何與創作有關的種種挑戰。
.
不同文明間的碰撞與對話
「建築」是一座城市的表情,一塊土地的記憶;也是最立體的文化符號,最具象的民族圖騰。也或者說,建築是城市的名片;傳統建築,則是城市的文化名片。那麼一座帶著蒸汽龐克風格銅綠色調的機械城堡,又是誰的民族記憶?誰的文化圖騰?或者說,又是屬於誰的城市表情?!
暴露在戶外的機械構件,它們金屬表面上的銅綠與鐵鏽,其腐蝕跟氧化的程度與色澤,是濕度、是陽光,是風雨決定的。機械構件歷經歲月打磨、風雨侵襲,所呈現出的那種頹廢與滄桑感,是恣意野生的,是隨機發生的,是無法人為的,有著一種無從速成的獨特美感。對我而言,這種野生美極其迷人。也因此,這展座上的機械城堡,其色調,有故事潛伏在裡面;其鏽斑,則有歲月行走在其間。
《東風破》展座上這十一座機械城堡,其山勢結構跟擺設位置,呼應的是,北宋王希孟(1096-1119)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中的第二段。原畫作非常長,使用了整絹一匹(縱51.5cm;橫1191.5cm)。我在創作的設定中,以銅綠色調,對應青綠山水;以立體的裝置藝術,對照傳統的絹本設色畫;其時間軸橫跨了九百多年。
千年前北宋(960-1127)絹本設色的青綠山水,以孕育自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的蒸汽龐克之機械山水表現,是此裝置藝術的設計初衷與核心概念。以100多年前英國的蒸汽龐克,來對比與轉換及重構近千年前北宋的山水畫作,這是二個不同文明間的時間碰撞,與空間對話。在垂直縱向的歷史長河裡,尋求水平橫向的邂逅與交錯。
.
碑石文字 一種新的嘗試
這座銅綠機械城堡的底座歌詞,是米芾(1051-1107)的《行書集字》。米芾為北宋年間的書畫家,也在朝為官,他與王希孟是同一個時代的人。被宋徽宗刻意栽培的王希孟肯定看過米芾這位前輩大師的書畫作品,但二人應該永遠沒見過面,王希孟年幼米芾45歲,等他15歲進入汴京(現開封)的翰林書畫院時,米芾早已離世4年,享壽56。此件作品將米芾的行書立體化,把原來在宣紙或拓印法帖上的平面書法,轉換成有碑石刻鑿效果的石刻文字,賦予米芾行書視覺上的新質感,一種欣賞書法的新視野。
此處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我們欣賞書法字體的角度,幾千年下來,未曾改變,全都是以平面藝術的思維去鑑賞書法。所謂的書畫同源,跟水墨山水畫作一樣,書法字帖一直以來,也都是書寫在紙或絹、或木板、或屏風上,甚至還有瓷器瓶身。但不論書寫的材質如何改變,字本身都還是維持著平面的墨色體。然後承載書法藝術的作品格式,可能以中堂、橫幅、楹聯、鏡片、扇面、匾額等形式出現,當然此書寫儀式感,是書法之所以為書法的根本精神,因為立體的字體都已是二次創作,而非真跡。如拓印的法帖,基本上也不再是原汁原味的真跡,因為再精準的刻匠雕工,都無可能百分百還原手寫的真跡!特別是魏碑,雕工匠人,也都應算入書法作品的團隊內了。書法書寫的儀式感,不容改變,也不應改變。只是此次的作品,有個還原法帖字體的再創造,將平面的法帖書法,轉換為立體的碑石文字,此概念或許是將平面書法納入立體裝置藝術的一種新嘗試,一種創作上的新選項。
至於這底座上的11大座與2小座的機械山水,其3D零件設計模組超過130個,總零組件數連同機械城堡內大小不一的基本磚,將近4500多個獨立的3D零件。我可謂一磚一瓦的搭蓋出這11大座2小座的機械山水,再交由團隊將其修邊對齊,再次固定黏合後,逐一分層分梯次上四次漆與補土。其中最關鍵的是,最後一次保護漆前,那道手工銅綠色的工序,必須作舊而且有層次感,經數次來回的討論及試作後,最終團隊裡的美術專職人員,果然不負眾望的精準達標!
.
米芾體合字裡的偏執
為達到原設定將歌詞文字作出石刻碑文的質感,首先必須開始進行書法集字。這《東風破》歌詞,連同詞曲作者與歌名等,總字數205。我工作團隊將這205個字,以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精神,翻遍所有能找到的書籍與字帖跟網站,原預計全數以米芾的行書集字取代,但最終只能找到193個字。這193個字分別來自三十餘幅有名有姓的傳世字帖與拓印法帖,如:《蜀素帖》、《向亂帖》、《跋殷令名碑》、《苕溪詩帖》、《致伯修帖》、《天馬賦》以及《彥和帖》…等等。其中《蜀素帖》就集字了15個歌詞單字,如:「口、地、重、一、還、聲、破、葉、將、結、連、分、山、走、古」。另外還創造了米芾體合字12個:「傑、琵、琶、你、們、沒、苛、怎、剝、楓、笆、很」。原因是我們找遍所有能找到、買到的書法帖與書法相關的字典辭書,就是找不到這12個米芾的行書字。這些字,有可能米芾一輩字根本沒寫過,譬如:「你、們、很、沒」,這種現代用語。就像杰倫同學的「杰」字,是現今流通的俗體字。北宋時期的米芾行書體找不到,是能夠理解的,所以,杰字也是米芾體合字,其中的「木」字來自《行書明道觀壁記》而火字部首的四個點,來自《行書淡墨秋山》裡的「照」字。再則某些字應該有寫過,譬如:「琵、琶、楓、笆」,但偏偏在傳世的紙本真跡,以及拓印的法帖中沒有流傳下來。所以最終我只能拆解米芾的不同字體,再重組合成一個我所欠缺的歌詞集字。
在此,也就姑且名之為米芾體合字。此篇《東風破》歌詞,雖然少了12個米芾行書集字,但這12個米芾體合字的線條,也還是米芾的行書體,而且都有法帖來源依據。也就是說,《東風破》裝置藝術底座上的歌詞文字,每一個字都有所本,底氣足,全都經得起一路追溯。可以說這205個字,全都是來自米芾傳世碑帖的歌詞集字。
這些來自古代碑帖的書體,如要轉用在平面印刷物上,稍事微調排版即可使用。但如果要以3D列印成立體字,就必須修補字體邊緣的鋸齒狀,如此電腦作業時解析度上才能判讀,機器才能列印。因為這些古代的書法字,不論是否為後世流傳的拓印法帖,一開始都是以墨寫於紙上。紙有紙的纖維,有肉眼無法判讀的凹凸面。這些字體一旦進入電腦螢幕放大,字體幾乎都會有墨色不均,邊線不規則的問題。所以《東風破》底座這205個字,我們是一個字一個字從碑帖裡找出來,然後再一個字一個字,用電腦修補它的邊線。最終3D成形後,再以人工手繪出其字體的岩石感,對米芾行書歌詞集字的要求與嚴謹,已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接近偏執的地步。
.
關於菊花台的今生
古琴,原稱琴,是中國原生的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絲竹之音。古琴形制為七弦十三徽,初為五弦,漢代起定為七弦。徽位,為古琴之音位,其徽位常以螺鈿、玉等標示。古琴之出聲法主要有三種,即散音、泛音和按音。古琴除作為樂器彈奏外,亦為禮器之一種。古琴在中國古代文化地位很崇高,位居琴棋書畫四藝之首。現存最早的古琴手抄本文字譜為唐代的《幽蘭》(其調名為碣石調),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為日本國寶。它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傳世琴曲樂譜,距今一千三百多年!
《菊花台》這件歌詞裝置藝術上的古琴《減字譜》,是由年輕一代的古琴演奏家張璐協助採譜。張璐,2005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古琴演奏專業,2011年保送升入中央音樂學院。榮獲第三屆中國古琴”幽蘭陽春獎”金獎,曾任職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鈞天坊-鈞天琴院,擔任該院的執行院長。現為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理事。
《減字譜》的琴譜字體,取自明代的《清湖琴譜》,此善本琴譜,編者佚名,琴譜上記載由古杭人惠寀所校正,現傳世版本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嚴鴣(嚴嵩之孫)所出資的重刊本,共收錄琴譜三十八首,曲目名稱都頗有詩意畫面感,如《莊周夢蝶》、《御風行》、《屈原問渡》、《漁歌》,以及《昭君引》等,清湖琴譜屬浙派七弦琴譜,現藏於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此琴譜為僅存的傳世孤本。
將距今四百五十多年前的古琴《減字譜》,取其琴譜構字,採譜成可實際彈奏出《菊花台》的減字琴譜,並將譜字以環氧樹脂包覆,以現代社會才具備的化合物技術,透過聚合物間的重合反應或者聚合的作用,形成透明膠狀物,一段時間固化後即變成所謂的水琉璃。這件作品的主體就是透明的環氧樹脂包覆著琴譜構字;文青一點的形容是,這《菊花台》首座的古琴減字譜,被封存在水琉璃裡;再詩意一點的說法是,如同凝固一段歷史記憶般,《菊花台》淒美的今生,將凝固成永恆。
.
《菊花台》詞/ 方文山 曲/ 周杰倫
你 的淚光 柔弱中帶傷
慘白的月彎彎 勾住過往
夜太漫長 凝結成了霜
是誰在閣樓上 冰冷的絕望
雨輕輕彈 朱紅色的窗
我一生在紙上 被風吹亂夢在遠方 化成一縷香
隨風飄散 你的模樣
菊花殘 滿地傷 你的笑容已泛黃
花落人斷腸 我心事靜靜躺
北風亂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斷
徒留我孤單 在湖面成雙
花已向晚 飄落了燦爛
凋謝的世道上 命運不堪
愁莫渡江 秋心拆兩半
怕你上不了岸 一輩子搖晃
誰的江山 馬蹄聲狂亂
我一身的戎裝 呼嘯滄桑
天微微亮 你輕聲的歎
一夜惆悵 如此委婉
菊花殘 滿地傷 你的笑容已泛黃
花落人斷腸 我心事靜靜躺
北風亂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斷
徒留我孤單 在湖面成雙
.
愁莫渡江 秋心拆兩半
《菊花台》這首歌是五聲調式的創作,五聲音階是中國古代的音樂旋律主架構,一般而言,偏哀傷的曲式,可用小調;而一些比較明朗歡樂的曲式,通常為大調。這首歌裡的古箏很對味,很中國風,可以說,古箏就是專為五聲調式所發明的樂器。但古箏的音域範圍並非只能彈五聲調式,就像音域寬廣的古琴一樣,也並非只能彈五聲音階。
順帶一提的是,這首歌的副歌「北風亂,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斷。」裡的夜未央,詞彙發想自1959年鹿橋所著作的小說名《未央歌》。「央」的含義除了中央跟央求之外,還有終止、完結,所以未央就是未到一半的意思,夜未央也可以說是夜晚將盡未盡時。另外,《未央歌》就是還沒有唱到一半的歌,指的就是故事還沒結束。
另一段也頗值得在此分享的歌詞段落為「愁莫渡江,秋心拆兩半,怕你上不了岸,一輩子搖晃。」這句歌詞我以拆字的手法,去鋪陳歌詞的含義。因為「愁」字拆開來看,便是秋與心,所以我將「愁」字比擬為一個人——他渡過了不該渡過的河,招惹了不該招惹的紅塵,於是上不了人生的岸,無法了斷塵緣,反而落得一輩子搖晃動盪,不得安寧的結局。
這首歌也是張藝謀導演2006年的電影作品《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片尾曲,當年得到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也入圍第十八屆臺灣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還有2006年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年度十大優良單曲等音樂獎項。還記得電影上映時,有北京朋友跟我說,因為《菊花台》這首歌在片尾時才播放,雖然劇情已放映完畢,但很多觀眾都坐著沒走,想完整聽完《菊花台》。這麼多年過去了,偶而思及此景,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會心一笑。回憶就像發酵的酒,越放越醇,越醉人。
.
鴻溝般的文化隔閡
古代中國並無發明如西方世界所盛行的五線譜,也無近代所流通的簡譜,那麼古代琴人樂師要如何彈奏樂器?師徒間莫非僅依賴口傳心授,然後一代接一代將彈奏撩撥樂器之法傳承下去,非也!古代中國早已有承傳千年的記譜法,分別為《減字譜》與《工尺譜》。其中《減字譜》專為古琴所使用,這源起於唐代的《減字譜》,為古代中國所特有的記譜法,屬指法譜的一種,這裡所謂的「減」指的是,為彈奏識別之便,減其漢字筆畫,其演變由更早的古琴文字譜而逐步發展而來。此《減字譜》通常會在曲名下標示調名,正文則由譜字組成,再以小字為旁註。
這《減字譜》對現代人而言,無疑猶如魔幻天書般的艱澀難懂。或者說,絕大多數的人都知道五線譜與簡譜,因為學校音樂系教五線譜,年輕人自學音樂看簡譜,但了解古代中國,有自己一套行之千年的減字記譜法的人,恐怕為數不多。甚至現今一些流行音樂的年輕創作者,對其也極為陌生,如此鴻溝般的文化隔閡與斷層,促使了我此件的歌詞裝置藝術的發想,決定將古代的《減字譜》琴譜與現代流行音樂的歌詞相結合,試圖透過通俗文化的強大散播與影響力,讓年輕一代最起碼能知道,在君臨世界樂壇的五線譜面前,也能挺起脊梁的說,咱們也有《減字譜》!
.
文人墨黑與時尚金黃
《菊花台》此歌名中的「菊」與梅、蘭、竹合稱「花中四君子」,這四君子頻繁地出現在中國古詩詞的創作中。其中菊花象徵著脫俗絕美、遺世獨立,不與群芳爭豔,是高雅純潔的象徵,受歷代文人墨客所偏愛。可以說,花中四君子是中華文化裡,獨有的植物情感聯繫。另外,雖然櫻花幾乎等同於日本文化的象徵,但菊花紋章,才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圖騰,日本護照封面上的徽章,即是十六瓣的菊紋。也因此,菊花此一花卉在東亞文化中,具備著一定地位的文化象徵,雖然菊花品種繁多,但其主要色調與文化聯繫還是設定為黃。菊花之古稱別名即為「黃華」(華為花之古字),四季的花卉代表裡,菊亦被列為象徵泛黃的秋,謂之秋菊。
所以,此裝置藝術的展座底盤色調,我把它定義為貴族黃,其黃偏金,其色多層。也就是,裝置著機械結構的展座底盤,整體色調偏金黃色,這金黃色調,為手工調色,帶著深淺不一的層次感,是謂貴族黃。這貴族黃裡的機械結構,其繁瑣交錯的線條,對應的是上方透明樹脂裡,橫豎線條繁複的減字譜字;以金黃的機械結構線條,對比墨色的琴譜體漢字筆畫;這是二種不同時空,不同文明間的相互對比與映襯。制式的機械線條,凸顯手寫漢字筆畫的溫度;都會時尚感的金黃,對比文人墨黑的沉穩。同樣的,文人墨黑的低調,也映襯出時尚金黃的自信;琴譜字中不規律的手寫感,也彰顯了機械線條的穩定與秩序。二種迥異的創作形式與物質文明,在此裝置藝術的作品中,卻如此和諧的、同時是對方的紅花與綠葉,對比與映襯出雙方在此創作中的存在價值與意義。
.
所有的技術都是不摻水的乾貨
此《菊花台》歌詞裝置藝術的減字譜透明樹脂展座,製作上非常繁複與耗工,但完成後的成就感也最大,首先必須將減字譜展座建成特製石膏模,等脫模成形後,再開始依序倒入環氧樹脂,此樹脂需先抽真空以防氣泡產生,而且需在密閉室空間作業以防灰塵沾染。此環氧樹脂倒入的時間與厚度,是此作品成敗與否的關鍵之一,每次調配一定的量倒入模具,經反覆實驗後,此單層厚度有一定的限制。每一層所需乾燥與硬化之時間,視天氣而定,若天氣晴朗、濕度低則需費時5-6小時,若陰天或夜晚則可能需要10個小時左右,但若下雨天濕度高,光等單層乾燥就需24個小時以上。此減字譜展座,總計倒灌填充了24層透明樹脂,而且需在展座中間層時,將事先製作完成且已上色之減字譜立體字,經特別技術置入,以防字體間的筆劃不規則與滑動。待所有譜字位置都正確了,才能繼續倒灌填充透明樹脂。等整體倒灌完成且硬化後,再反覆施行鏡面拋光。所有的製作層面都需反覆討論與實驗,所有的技術都是不摻水的乾貨,因為幾乎少有人挑戰如此大型(高87 cm、長160cm) 的透明樹脂作品。
另外,此《菊花台》歌詞裝置藝術的底座,金黃色的機械構件,製作上一樣耗時費工,這長方形的金黃底座(長170 0cm、寬23 cm、高14 cm),四邊都崁入機械構件,這些機械感十足零件,總數近900多個獨立的零組件。這些機械零件來自八十幾組的3D電腦模,等列印完成,再以手工逐一組裝黏接。這近千個各自獨立的機械零件,等組裝完後,先噴三道補土漆,再一層底漆後,最後的工序則是以手工調配十多種漆料合成的特別漆,再分層分次噴上這獨一無二的菊花台特別漆,所謂的貴族黃。
.
◾️關於東風破這件作品
一開始的構想,就是以蒸氣龐克的機械山水對比捲軸上的青綠山水,再以書法家的碑帖集字去表現歌詞文字。當時整個創作狀態是亢奮的、是迫不及待的!!因為將不同文化間的美學或藝術,給予一個動機及概念,然後將其顛覆或融合,再創造出炯然不同的觀點,是我極其感興趣的事。但構想完此作品後冷靜下來,發現所謂的機械山水其實只有山而沒有水,那到底要用何種元素去呼應青綠山水裡的水!?於是我將創作的思維再次重整,尋求概念上的突破。最終的設定是將所有的山,都變成了島,將所有的土地都化為水,於是,此刻的每一座山,如同創作的概念與動機,都自由了!
東風破裝置藝術
Overall:長180x寬81x高48cm 版數:1/4
作品材質: 玻璃纖維,聚氯乙烯,多媒材
簽名:方文山 2020年10月創作
.
◾️關於菊花台這件作品
因為音樂是聽覺,不是視覺;是流動的,不是固定的。也因此,初衷發想此件作品概念時,雖早已設定以減字譜去表現菊花台,但又給自身一個限制,就是這減字譜,不能是立體雕塑,也不該書畫於紙上。此作品不能是雕塑,也不應是繪畫作品,更不可能以音樂或舞蹈的形式出現,最理想的狀態與面貌,就是當代多媒材的裝置藝術。最終,將減字譜字以透明樹脂層層包覆,如此一來,因為透明感強化了字體在視覺上的懸空,如音符般的漂浮,此刻的每一個譜字,都離開了琴譜,跟愛情一起,被永世封存。
菊花台裝置藝術
Overall:長175x寬28x高104 cm 版數:1/4
材質: 環氧樹脂,鑄模樹酯,玻璃纖維,聚氯乙烯,多媒材
簽名:方文山 2020年10創作
.
🔸【邦瀚斯-八音克諧:中國音樂藝術片羽錄拍賣會】
時間:2020年12月1日PM 2:30
地點:香港金鐘邦瀚斯拍賣會
網址:https://www.bonhams.com/auctions/25938/
梁玉潔舞蹈學院 在 陳詠燊 Sunnyhahah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劇場工作者對「警方濫捕」的嚴正聯署聲明
為虎作倀 可鄙 !鬻寵擅權 可恥!
濫捕成風 公理何在!
打從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閉門場合表示「不會出賣警隊」後,警方暴力行為明顯升級,說是有恃無恐亦不為過!從武器裝備到施暴方式,警方的表現不單與「克制」相去甚遠,違反指引的情況更加罄竹難書。
昨晚至今晨(6/8 晚上至7/8 凌晨時分)於深水埗一帶,警方再次盡顯其驚弓之鳥的本色,竟視平常生活/工作用品為攻擊性武器,出動防暴隊濫捕學生、市民之餘,更大放催淚彈,殃及周邊住宅,嚴重擾亂社會安寧。
一般尋常工具,竟成罪證,使得業界工作者惶恐不已。作為專業舞台及表演藝術工作者,黑衣是我等日常衣裝,更是演出時指定的後台人員工作服;鑽鑿剪刀等器具是我等必備謀生工具,更是籌備製作不可或缺的伙伴。若購買「工具」已可視作收藏有攻擊性武器,那麼,我等攜帶工具外出工作,又該當何罪?世道荒謬若此,教我等如何安心!
近日,在被濫捕的市民中,包括了專業舞台工作者及主題公園職業舞蹈員。對此,我們表示深切關注,並承諾盡一切能力為被濫捕的同業提供協助及適切的支援。
我等現聯署強烈譴責警方濫權瀆職的行為,如發現被捕同業在過程中受到任何不人道,甚或違法的對待,我們定必追究到底。
發起團體:
香港演藝學院校友會 (召集人)
香港舞台技術及設計人員協會
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校友會
藝界起動
香港戲劇協會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
香港專業戲劇人同盟
2019年8月7日
聯署名單(將不斷更新):
Max Lee / 獨立編舞
冼振東
Yu Siu Kei / Director
Tiffany Wong
Yu Chun Kau
Karina
陸昕/藝術行政
胡境陽/編劇
Julia Mok / Musician, Choreographer, Arts administrator
Mary Lee/ 演員
蘇青鳳
Ho Wai Lok
Shu Ning Presentation unit
Samantha Yeung (Actress)
Ronald Lam
Kiki Cheung actress
Debra CHAN
馬志豪 / 劇場導演
楊秉基 舞台編導
Ray Tsang/ production managment
石偉楠(黑痴)
簡立強
李君衎(劇場人)
龍溥廷/學生
Miu Mok/ Filmmaker
周偉強
Boolu Hui
Hung Ling Sze Stage Manager
程筱筑 / 演員
Leem na
Mo ka man/Set and costume designer
Judy / 舞台劇創作演員
CHAN, Wai Yee
Yuen kin man
程美彤
章佩佩/舞台佈景及服裝設計師
江月屏/道具技術人員
Wu Lui Fung
Doris Tai / Set and Costume designer
Ivy Lam
余星蔚 演員
黃哲希 (演員)
連樂君/劇場愛好者
邵子風 演員
Hui Kwan Wai/ 自由身音樂及藝術工作者
Jamie Wu - Producer
黎宇文 / 影像藝術工作者
Wong Hiu-yee
Chan cho kin/ Applied Drama Facilitator, Psychotherapist
梁承謙 / 劇團總監
彭展鏗/演員
鄭永強
黎玉清
譚安婷Pearlmi / 舞台工作者
Ebona Yeung
李灝泓 舞台劇演員
Michele Chung Theatre Artist
Ip Ka Yan/演員
譚芷翎/ 演員
蕭新泉
繪景員 Simpson Chan
eva for stage
歐珮瑩/舞台工作者、導演、演員
Virginia
HO MING FAI
Charmaine Chan / Stage Management
Angle Kwok
胡麗英/ freelance actress
Ernest Leung
張力行/佈景設計師
Chan hui yan candy
Fanny Wu (業餘後台工作者)
Poon kimyau / Freelancer
邵美君
Kwan Ho Ming / HK Disneyland Production Manager
葉穎君/ 舞台佈景及服裝設計師
陳敏斌/ 戲劇工作者
Tsamchan
蔡玟軒
Wingo Chan - Producer
李足兒/ scenic artist
Tanya Lin
Zoe YIM / Stage Manager
Baochow / Stage & Events Mgt
Maggie Pong
Kwok Wing Hong / Playwright
Adonic Derek Lo
Lau Hon Wah / 製作經理
Laetitia Lee
郭翠怡 劇場工作者
Law maggie
李樂欣/ 舞台監督
何家昌/自由身演員
沈詠淇/ 劇場工作者
Nancy Lee
Karen Chan 演員
Crystal Wong
Leung Chi Chung
陳焯威/劇場導演及燈光設計師
Amy/ stage manager
路懿 舞台劇編劇
何翠雯 藝術行政
Tai Nga Chun
江倩瑩 (戲劇教育工作者)
Joanna
cissy ma
Angela Lam / 舞台工作者
Candy Lau / Production stage management, PR
Lam Pui / Sound Engineer
成博民 影像設計師
羅妙妍 / 藝術行政、獨立創作人
梅卓燕
衞如欣/藝術行政
Yau Man Shing
Kendenly Fung / 自由身藝術工作者
Luther Fung
Sham Chung Tat
Yuen Wai Ying/Drama
L Chan / Theme Park
Joey Kwok
Hamlet Yu
方俊杰/導演
楊溢淙 演員
Ruby Kwan / 戲劇教育
許毅進/戲劇教育工作者
Donna Chu
Willis Wong / 演員 / 戲劇教育
胡詠恩/ 舞者
Hilda Poon
李頊珩/演員及戲劇導師
Miyuki Mak / 劇場工作者
Juk Cheung/ Production Manager
陳振雄
Canny law ( Event Management )
Pearl Chow / 後台工作者
彭珮嵐(演員)
Jo Leung / Dance Artist
戴采倩
Karen Wong
梁景堯 / 演員
葉曉彤 /燈光部
Chan Lik Hang Jacky - STAGE TECH
Wing Wong (藝術行政)
王敏豪/ 劇場導演
Kennie chan/ 戲劇教育工作者
尹偉程 / 演員
鄧冠恒 / 劇場工作者
Lam Wai Yan /Actress
梁家維 劇場工作者
Eva Poon / Technical Direction
Li Tin Wai
余菁華/音樂劇演員
Iris Tang/ Rehearsal Mistress
Fong lai , dance teacher
戴俊笙(表演藝術工作者)
Sang Lam
鄺天恩 / 藝術行政
郭小杰
Pui Yan Kwok / 獨立劇場創作人
Allison
Wan yuk yu
MAK P T / 藝術行政
leung wai king/劇場工作者
cheukyin / lighting design
Connie Lau
Wong Tsz Ching
林川
Ben So(演員)
Anthony Yeung
Elaine / 編劇
Rebecca Po
吳嘉欣/香港演藝學校舞台製作學院學生
Lo kwun yi /Dance teacher
Katherine Leung / 節目製作人員 & 舞台工作者
Bob
胡俊謙 戲劇工作者
羅靜雯 / 劇場工作者
葉志偉/編劇
Wong Suet Ip 演員
Ip chi yan (stage management)
Jessica Yeung / 自由身表演工作者
丁美森 劇場工作者
CK Leubg/業餘舞台工作者
梁芷茵/編舞/老師
蘇榮亮/全衣櫃得黑色衫身上有工具嘅舞台技術員
Ivanhoe Lam Chun-ho / Choreographer
Charlie Lai/ Project Manager
Apple Ng dance teacher
Olivia Tse / Stage Management
張鼎丞/藝術教育工作者
胡海輝/劇場工作者
Doris Yu / 舞台工作者
Fanny Ho, Costume Designer
Kathy Lee (Stage Management)
黃碧琪 舞蹈
阮漢威/舞台工作者
李采妍/劇場行政
Ruth Lo/音響技師
Yau ting fai/ actor
Allen Fung / Lighting designer
Bobo Chan Po Yu / Production Manager
徐偉賢
Malvina Tam
Vicky Wong
張貴娣
蔡忠廉(舞台監督)
Yeung Tsang Yuen(Event/Stage management)
Szeto Wai Yin
Cynthia Lam
Anna Lo / 戲劇工者
利湛求 / Technical Director
Wong Chun Bong
Jessie ip / Event Producer
Mic Wong
Chung Lee Fei/ set designer
Yip Hong Ting
Chio Ho Lun
Leo Siu
梁佩儀
楊家豪 劇場工作者
Venus Ip/ Musical actress and teacher
Simon
張學良/演員及編舞
Ada Cheng / 化妝師
林宏璁
Teresa Kwan / Events production, Sound Designer
Annie Wong
Queenie Wai / 音響
陳秀嫻 / 教職員
Jonathan Wong / Designer
林子揚/音樂
魚旦
彭浩基/劇場技術人員
Becky Wong, 藝術行政
Tam hung man
Candace Tse
盧偉力 香港藝術發展局民選委員
郭麗詩/演員
Steven Law / 自由身演員及戲劇導師
Justyne Li/編舞, 舞者
Lawrence Tang / RSM
Cecelia Cheung / Set & Costume Designer
古卓明/ 製景師
梁曉端/演員及戲劇導師
吳少岳,待業
梁嘉進
Joanne Tsang / 舞台工作者
Vicky Tang
周文鏗/舞台工作者
Carman ho
Mak Shu Wing Theatre Technician
何綺微/自由身劇場工作者
Wong Yee Mun (藝術行政人員/演員)
楊穎欣 set and costume designer
Melody Yuen
Rachel au/舞台監督
陳海恒 / 演員
Yue fung kit, set and costume designer
岑明珠/舞台工作者
馮志佑/演員
周育良 兼職舞台技術人員
Joel Ma / Sound Engineer, Production Manager
Leung Hei Yu 劇團-主辦單位CueReady成員
Frankie Ho / Composer
陳頴業 - 舞者 / 清潔工 / 高達RX-78-2駕駛員
李俊亮 (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及戲劇組主席)
Alice Cheng/ Dance
martin lai / sound designer
薛海暉/劇場工作者
潘浩鵬 演員
Bibi Yiu
Jacob Wan/ Lighting design
張石青 / 舞台工作者
Cho Ka Kei/Choreographer
Tony Lam/演藝畢業生
Phoebe Fung /Actor
Henry Chung
黃少川 現正就演藝方面作進修
Wong on ting /Actress
Ken Tang/ 演藝學生
施淑婷(演員)
Amy Cho / dance teacher
鄭秋文
Lau Pui Yu Lighting Designer
鍾景曈
derek chan stage manager
Chow Wai Chuen
Lauren Ho
李國威
黃宇恒
Lai Chai Ming
曾韋迪/演員、表演導師
徐碩朋/舞台設計師
Isabella Suen / Resident Stage Manager
Ka Chak Lun
Lo Sau han Clarence/ 場地技術人員
Lily So / Wardrobe
Pang Siu Kuen/音樂人
譚智樂 劇場工作者
Jacqueline Li / 藝術教育工作者
Ricky Lau
Seesy Chow
April To 演員/戲劇導師
Ringo Wong, 後台技術人員
Anna Chung 演員/戲劇導師
Jennifer Chiang / 藝術行政
Ivy Wong
鄭頴/ 藝術行政, 沙畫師 及後台工作人員
HA TZE HANG / Stage Management
Yem Yuen, 演員
Leung King Yan
Chan yik kei / actor
滿道 編劇2
黃樹輝/劇場導演
Crystal / Costume
陳秄沁 / 舞台劇演員
張惠婷/舞台監督
So So chan
Bebe Lam
唐曉楓/演員
Wong Wing Yan
Timmy , audio op
Kenny Poon / 戲劇教育工作者
Owen Kwok
Wong Ming Chung
黃秋生 / 演員
Masu Wong / Freelance actor
甄拔濤,劇場編導
kwong yan lok/舞蹈導師,表演者
張珮華 / 劇場監製
Alz Ng
LAW SAU WAI/舞台工作者
Virginia Kam / Lighting Design, Production Manager
郭穎東 演員/導演
王雅文/舞台燈光設計畢業生
Helen Wu, Stage Manager
Johnny Fung
Jarita Wan
Wan Mei Mei
Ho Wing yu / props maker
黃曉初/導演、演員、作曲
譚伊淋
Emily Wu / Drama Tutor
盧可欣
胡景瀧/ 燈光設計
Nicola Cheung Stage management
陳仕文/演員、編劇、導演
蘇勝展
Chow Tsz Ling/Stage Management
Helen Or
楊淑雯 舞台工作者
Ha Yan Pui sound designer
Elsie Sit, stage manager and producer
Winnie Ng /Stage Manager
陳彥聰
Mok sio chong/critics
Kenneth
Lo Chi Kin
Sara Hui/ 大學導師
nancy lam
孫詠君 /佈景及服裝設計師
HO CHING MAN 專業舞台工作者
Kate Mak - stage manager
Fanny cheng
卓靈/填詞人
蕭俊傑/劇場工作者
Leung yin to/ stage lighting specialist
Guthrie Yip
梁永能 / 導演
Kit Chung Man
Benny Mok
Linus Kwok - PRINCIPAL/ARTISTIC DIRECTOR
Wilson Ng
Louisa Yau/ SM
Shasa Sha / 服裝部
陳玉蘭 香港演藝學院高級講師
趙浩然
Do To/ Event Producer
Li Kit man , 另類劇場演員
Tunes Ting / 演員
梁達明/舞台管理
余慧琳/舞台監督
Michael Lee
Liu Albert / 演藝公司行政總監
Eve Lee / Event & Production
Chu Wai Yip
Teby wong/服裝主管
李綻容
李菁菁 (劇場監製及製作經理)
陳湛文
陳文剛(糊塗戲班藝術總監)
馮曉嘉/ 舞蹈導師 舞者
Jessica Shum / Stage Management
Leo Li
Rebecca Cheung
Lam ho wai
Hui Siu Yuk / Theatre Technician
Alex Ho舞台工作者
Tsui Tsz Yee 西九文化區
Winnifred NG / 化妝服裝
韓家宏 舞台工作者
Martin Lau / Technical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鄧安迪
Cecile Lam
Billy Chan Cheuk Wah / Lighting Designer
Chris Cheng
英文瀚 / Artist
Chan Chu Hei
Heidi Ng
Wai Yick Tung/Freelancer
Mazy Li/ theme park entertainment
Mung Kit
Edith So
Noelle/Wardrobe
Ship Ip (戲劇工作者)
Hanz Wong - Venue Operation
Kenneth Cheung
Cheung Hoi Ying , Wardrobe supervisor / costume designer
高翰文
陳皓雲 /演員
Sandy Chan
Simon Leung
Wun chun sze
Joey Chan
eric choi
Cindy Leung / Ballet & Yoga Instructor
孔偉賢/駐場舞台監督/燈光設計
陳柏濤/舞台技術工作員
楊國明 戲劇工作者
KWAN MEI HANG MIRIAM - 舞台工作者
Wong chiu yum / actress and drama teacher
陳小東/編劇,演員
閻韻 / 音樂
Shirlee / 演員
Jessie Young / Actress
張至煒/自由身演員
陸萱凌(舞台管理)
Gary Chan / Video Designer
Rockson CHAN / Freelancer
麥智樂
黎浩然
林董佩雯/ 退休演藝教育工作者
吳家浩/演員
Chan Ping Chiu
李穎蕾
周家輝
Alex Siu / Visual Management
Shandy Leung / Chief Technician
胡浚浩
Athena Yau
Lina Lee / Event Producer
Vanessa Lun / 服裝部
Cecilia Ng/劇場導師及演員
鄧先生/自由身工作者
羅瑞麟 / 燈光設計
Louie Chan
Carvid Ngai / Stage Manager
Kinphen leung / lighting designer
Cheng yee chai/ art administrator
邵偉敏 舞台設計師
Wong Po Yin / Freelance performer
Alfie Leung
梁煜星
盧潔怡(舞台監督)
Kim Lau / freelance
Cheung Ka Man/ Theatre
Donald Chan / Theatre Projects
李凱欣/演員
袁曉敏/演員、行政
Kay/演員
陳裕恆 / 獨立創作人
關逸揚 / 製作總監
Koobe (舞台工作者/藝術教育工作者)
Chung chung
馬振庭 劇場工作者
Alison Law / 演員
蘇文晞
張德賢/劇場工作者
Chong Sai/ Stage Manager
Stephanie Hung
Vicky Cho/ Show Producer
龍文康/編劇
Law Man Wai, Theatre Lighting designer
Hedy Chiu
kwok yi kwan
kenji_lin
謝徵燊 燈光設計
黃詠琴(戲偶工作者)
Janet Wong / Stage & Event Management
李俊良 香港舞台劇工作者
Kwok wai lun
Rocky Wong
Mei Li / 藝術行政
Lok Kan Cheung 劇場工作者
Yeung Wai Lun
蕭沛欣/舞台管理
鄭曉桐 / 演員,戲劇導師
Jo Chui/ Show Lighting Design
鄭佩欣 / 藝術行政
廖淑芬 舞台演員
Wyee Lee/musician
廖展邦/舞者
Wan Lok Lam
Lianna / singing coach and actress
俞若玫,編劇
Edith yeung / Wardrobe
Wing Sze Tsang / Stage Manager
Leung Suet Yin
Anton Chan
Bettina So
彭芷蕙
Yvette Lau
Nancy wong / Audio and Stage
周貞/舞台設計
Wendy Yuen / Stage Manager
黃恩童
Cheung kwan yu
Wan Fung Chan
何敏文 演員,編劇
Lee Yan Ho Jonathan
Chips YEUNG Siu-wo
湯靜恩(劇場經理)
Lai on kei
Henry Fong / 導演
Debbie Kwan
吳穎璋 / 舞台管理
Peggy Ng/音響技師
kitkit sound designer
wayne wong
Carmen Cheng
Karen Leung/Social worker
Lo Wan Ki / pratitioner
Jo Chan/Slasher
劉穎霖 / 舞台管理
Li Sincere /音響設計師
Wong Kwok Kei ,Lighting Designer
HoHo ~ Technical Manager
lee yeuk hei
曾慧筠/舞台工作者
Siuyee Mak / Stage manger
Sien Lee
Lau Tak Kwan / CCDC-ASM
Jimmy Ng
Li Kwan Ho Henry / Freelancer
馮世權
Katy
Sylvia Lau / 編導
阿橋 前台票務
Alice Tang / Technical Manager
Louis Chui
方浩賢 劇場工作者
Cassandra Shum
ABBY LAU
萬啟曦
Raymond Mak (教職員)
Axel Kwok
Carmen Suen / Stage Management
Lawrence Lee
Vince Lau / 劇場工作者
KingMaud Lai / 演員
楊慧嫻
周冠誠
蘇巧珊 / 演員
Hebe Tong
Abby Chan
胡希文/ 演員
林英傑 / 劇場工作者
Frankie Hung.音響設計/混音師
Ling Manlung
Po Ng /舞台設計師
Chiang Tak Chun Dickson
陳錦龍~另劇場
洪節華
徐兆康 導演
彭思瑜/ 主修人類屠宰(aka燈光)學生,現役激光炮(aka追光燈)操作員
Issac keung (lighting)
Jo Ngai. 戲劇
Pooh
花道/音響技術員
Lam Long Fung / Stage Manager
Carmeb Lee
黃穎敏 / 舞台管理
Anthony So
戚俊豪/舞台技術員
呂偉基/老師
Doris Chen
Mon Ning 編舞、舞者、演員
Ling Tse/Performer
Carol lee costume manager
蔡琬安 舞者
Lo Cheuk WIng
Thianika Wong
Chris Lam 演員
Jelly Tse
袁富華 (演員/導演)
陳詩勤/舞台工作者
莫家欣 演員
Poon Chan Leung / 劇場工作者
陳巧欣
孫惠芳 /演員
Stephanie / audio crew
Lo Chi Sun
何翠盈 / 藝術行政人員
鍾秉澍
Sunny Lam
Keo Chan/舞者技術人員
許遠光 業餘劇社社員 退休教師
Toffee Chui
Priscilla Lai / theatre practitioner, drama teacher
Lkk
Edison So(後台人員)
陸穎欣
Tam Wing Lam / Backstage
Bonnie Kuan / performer n producer
Hon Helen
張仲雯
Lam Ching Yan Yanki
Cheung Mee Fu. ASM
Mandy ng
Quinny Wong/freelance dancer
Yeung Hiu Ying /Scenic Art and Props Making
Wong Ching Chun Alan
鄧煒培/燈光設計師
Laina Chan/演員
San Wong
Wong Choi Ling , Carol 舞台劇演員
葉俊霖
Shelagh Poon/Sound Technician
Vicki Leung
Gloria Ngai/ Stage Management
Stephanie Tang / Theme Park Project Manager
San KWONG
Loraine Chan / Event Manager
王耀祖
梁倬榮 / 製作電機師
May Au / lecturer
Fai Chen, Audio Visual Technician
陳健迅 劇場工作者
Cally Yip/ dancer
Bonnie Wong / 舞台工作人員
蘇玉華
Moon wong
葉正行 / 戲劇教育
唐藝婷/劇場行政
Ching Chin Ming
Shih wing yi/ 演員
Chan Chun Ngai / Sound Technician
李煥林(劇場工作者)
Olivia Lau
Esther Lo
Queenie Chan/ Dance teacher
李子建/劇場工作者
Alice Lau
王丹琦
鍾寳儀/燈光設計師
張妙妙/演員
湯時康 普通人
Fung Chin Lung
由美
Vic Chan
daphne
Chu Pui Yan
Judy Lau
Iris Tsang
Foo su yi
ALEX SOO
Kaka
Cathy
Seese Lam
Bonnie leung Admin
Ophelia Chan
Daisy Yu
Parco
Teresa Lo 主婦
HUI KAM PUI / Actor
Cathy Chan / FTM
Fong
陳志嚴
鍾明格
Miss cheung
Chi Chung Yan
Carmen Wong
Carman/Nurse
moon
李惜英 / 劇場工作者
Iris Ho
Mandy Yau / Housewife
Kathy cheung
Utena Sheung
Cheryl Ng
Ng Ling ling
Midco Ng
Miss Mak
lam
Phoebe Chow
Garet LOU
Kathrnyn Lai / SM
Ken Chiu /Air Steward
Carmen Lam
Eddy Lai
Jay leung
Chan Ming Kin / Sound Designer
Michael Hui
Wendy so
Anda
Chan Chun fai
Rain
David Chan
Elle H
Man Yiu Choy / Photographer
Angela
Dopey
Hui Wing Sze Venus
Felix Lam/Designer
Mr. Yip.W.W IT Manager
Sze
Kaman
NG LUT YAU
Pinky shek
Hao Xian Kong
Tse Sau Mui
Joyce Tsang/ Engineer
Joey
Joannie
Letitia Fok, sourcing and procurement
Kary Wong
Li Wickey
rachel
maggie
Hoi ching
Walter Wong
Jane chang
Cheng TC
江子慧
Kathy Wong
Lee Na /文員
JessieYiu
Noel Lung / 迪士尼員工
Alexander Ng/社褔界
Chu man yee / technical officer in civil
Amy Tam/ education
Christy so
Zoe/ tourism
Chu wai ki
Shirley / 社工
Wong pui Ching tutor
Wong man wai/一般打工文職人員
YIP KIN YEE
Samantha Lee
Lam Wing Shan
Ricky
Inga / Banking
Hui Mei Ki
fong yan ting 教育
Yau Ka Wa
Isabella Tam
Eddie Lau
Emily Chiu
Dabera Yu
Nicole
Chan Queenie
Mini
Josephine Choi
Ann So
莊靜儀
鄧潔儀老師
yangchingyi
Alvin CHong, designer
Bell Wan,clinic assistant
Zoe/公務員
Angela Wong
Derek tang
Sharon Lo
Joanne
stan
Lee
P chan
Andy Wong 舞者
Ed
Sharon Yau
Mandy Lau
Gloria
Dalton Kwok
Wong Sze Lam
Daisy Ching (education)
鄭卓思(教師 + 業餘劇團)
Naomi Hui. Sound technician
Tung LongSang
Ip wa yan
梁锦兒
Sulia Chen / 劇場工作者
王文津 舞台劇演員
Ms Ho
Eva Wong - Accountant
Henry Cheung
Becky Yam
Carman Wong Ka Man/teaching tutor
ChoCo Chung/Technician
Max / Pianist & Composer
Lam Yuen Shan/ Lighting Designer
Magic fok
Bryan Leung/音樂及音響技師
李朗軒 劇場藝術工作者
Snow Lo/業餘劇場人
魏漢強/Stage technician
Lee Sum Yu/戲劇學院4年級生
CHAN YEUK SZE
cheung sinman
Catherine C. / Assistant Art Director
張衍彤/演員
Billy Sy / lecturer
湯駿業 風車草劇團行政總監
Wan Fung Chan
Heidi Lam
Tam Hoi Wai / SM
鄧彥邦
Shaw Mei Kwan/ 演員
Ivan Yau/Venue Technician
Chan nga wun /自由舞台工作者
Tiffany Wong/ Audio Technician
Wong Ka Po/攝影工作者,亦需要常穿黑衣服
孫少文 音響設計師
Stellar Chow / Lighting Design
陳明朗/化妝師/教師
(更新於2019年8月13日 下午02:36:54)
請登入以下連結聯署:
https://docs.google.com/…/1FAIpQLSfzac5SWQXukauR3…/view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