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的鹽
一如往常的膠.
金門立委陳玉珍,自稱中華民國福建省立委,並在台灣的國會殿堂,直斥「台灣不是一個國家,只是一個地名」,在這全台防疫的時候,大搞意識形態.
所以並不是台灣人強加「台灣認同」在金門人身上,而是金門立委企圖以自身扭曲的認同,破壞台灣的認同.
而有趣的是,她的背後站著是一干國民黨人,認同這樣的思想,並進行政治操作.
國共內戰,金門成為前線,無論是雙方的炮擊響徹20餘年,中國在金門烙下47萬枚砲彈,或是十萬大軍抵達金門,進行高度軍事化管理,徵收住宅、民生用品,或者金門不分男女,國中小學生、長者,都要編入民防自衛隊,或是限制金門對外通訊,連收音機內容都要被管制,儘管戰爭結束,金門仍不改軍事管理,兩地不同時段解嚴-
這都是中華民國與中國施加的,和提倡獨立自主的台灣認同無關.
「台灣人歡慶解嚴,金門卻是持續戒嚴」
在這邊必須說,這段話在這裡是很有問題的,就像過去犯的謬誤一樣,提二二八,不提蔣介石血腥鎮壓,把真實閹割掩蔽,要人們自行去理解意會,去「思考」,這是去語境的謬誤,是誰在實施戒嚴?中華民國政府,中國國民黨,如果不強調這個始作俑者,就變成黨國戒嚴,台灣人必須要承擔的隱喻,不但要負責,甚至得同理金門扭曲的認同,在一個金門立委貶低台灣認同的時候.
台灣人解除戒嚴,並不只是「歡慶」而已,而是付出無數的血和淚水,甚至是生命,第一次戒嚴,是在二二八事件發生之時,解嚴也不是突然發生,或是黨國恩賜,而是無數個黨外人士高喊「只要解嚴、不要國安法」、「百分之百解嚴」,用肉身進行衝撞,更別提先前付出龐大犧牲和代價,台灣人承受的恐怖,白色恐怖.
解嚴以後,也不是真的解嚴了,那只是一個形式,一個象徵,不自由仍然持續,甚至變得更加合理,因為都「解嚴」了,也就不存在人民自由和人權的限縮,也就不需要反抗了.事實上,集會、結社、言論、出版、旅遊,甚或言論自由,仍然控制在黨國體系手中,於是,解了繼續解,鄭南榕焚起言論自由之火,燃起台灣獨立的意識,「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然後一個少女,在台大的樹下,戰戰兢兢的悼念他,恐懼的看著情治單位對著他們按下了快門.
而後野百合開滿荒野.
這是因為那犧牲太慘絕人寰,那苦難過於泯滅人性,掙脫沉重的枷鎖好不容易得以喘一口氣,而不是台灣人得到自由歡慶,無視於金門人仍陷於枷鎖之中,「爽的是你,甘苦到我」.而是中華民國施加枷鎖於兩地,讓人們同樣受害,再使得他們互相嫉恨,這個不平等,在金門與台灣造成的等差,由中華民國政府和中國國民黨施加,更顯得陳玉珍背後站著一干國民黨人,共同打壓台灣,吹捧中華,無比諷刺.
你不能把不正常的當作正常,去合理化不正常,要正常的去理解、遷就,甚至理所當然地被遷怒.這是一種同理心的濫用,你應該問的是,這一連串中國國民黨的集權統治,中華民國政府的惡行,為何歡慶823砲戰的時候,沒有人提出,那是對金門人剝削的歷史,對金門人殖民的表徵?為何迷思,會成為一種正確,甚至進而成為理所當然的認同?同為被殖民的不同群體,為何是「金門走過戰火的那段日子,是台灣島上的人民難以想像的」、「回頭望向他們守護的國家,卻越來越陌生?」
八二三砲戰,為多數的是台灣充員兵,在前線死傷慘重,如今,被簡化為一個提倡統一,台灣的命運由全體中國人決定的軍頭所獨攬的功績,充員兵搶灘運補、搶修陣地,砲彈的碎片,在他們身體各處留下烙痕,好的詮釋,留給中華民國認同,說是保衛台灣,壞的詮釋,卻留給台灣認同,為何台灣島上的人民會難以想像金門走過戰火的那段日子?難道那砲彈炸的不是台灣兵嗎?忽略被徵召去金門當兵那段共同記憶,或者,形成一種奇異的標準,台灣人必須去想像,而中華民國人不用,他們只要愉快收割,每年的八二三,集體的美化與詮釋成永恆的功績,卻不用分擔他人的苦痛,連二二八都可以念成八二三,然後金門人,令人憐憫的金門人,回頭望向他們守護的「國家」,卻越來越陌生,陌生的,是台灣,而不是中華民國,曾被守護的國家,是台灣,而不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成為永遠的施恩者,加諸的壓迫都不存在,反成為分離金門的藉口.積欠的人情與債務,也是台灣島上的人民,而不是中華民國,是說,不斷強調台灣與金門的遙遠,可是這金門立委卻抱著中華民國如膠似漆,難道中華民國距離金門不遠嗎?
有欠的,台灣償還,有賺的,中華民國領取.
Then,一個金門立委說,台灣不是國家,中華民國才是,台灣只是地名而已.
多麼的錯亂.
中華民國,令人多麼的錯亂,在我看來,陳玉珍只是把金門的處境,框架在台灣身上,金門不是國家,只是個地名,我們的國家,是共同殖民我們的中華民國,寧可一起接受,同樣的殖民符號,殖民的過往,而不許台灣脫離,寧可在兇手旁邊成為一個工具,黨國的喉舌,打壓台灣的認同,在神父看來,若陳玉珍真的代表金門人的認同,不過是種囚徒的困境,相敗的思維,寧可一起受壓迫,不願一起迎自由,把歷史的創傷,當作藉口,逼迫台灣人接受,不去找加害人清算,而去找同為受害者的人鬥爭,站在加害者身旁,以為傷痛就會消失,傷痛就不算傷痛了,當其他被害者試圖自立的時候,創傷又浮現出來,成為阻卻他們的理由.
「因為我被中國的砲彈砸了,我被中華民國限制自由,所以台灣不是個國家,中華民國才是國家,我是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人,一國兩制棒棒.」
金門往昔由金門副縣長吳典成提出,以金門做為從「金廈雙子城」過渡為「一國兩制」試點的構想,得到洪秀柱的贊同,又有金門縣長楊鎮浯表示,對大多數的金門鄉親來說,「金廈共同生活圈」早已形成,金門要成為兩岸的橋梁.
如今中國的疫病蔓延,這個金門縣長還想要成為兩岸橋樑嗎?看看香港,還想著要被中國統一,實施一國兩制嗎?要回歸去吸祖國充滿病毒的空氣嗎?
陳玉珍在2019年6月,即提出,台灣只是個地名,早就一國兩制了,又稱大陸客去金門,是靠他們去跟「北京中央」爭取的,在防疫的時候,稱口罩7元運費不合理,這些人,真的能代表金門人的想法嗎?若被中國統治,你有多少口罩可以拿?要繳多少運費?若陸客佔滿金門海灘,豈不是防疫的破口嗎?
我們應該問一個嚴肅的問題,
「中國47萬枚砲彈,是否一杯水就可以化解?而台灣不論為金門做什麼,挹注多少資源,在金門人眼中,都只是塊次等殖民地?」
不要把不正常的,當成正常,去壓迫正常,這是典型的依附性思維,顯著的公正世界觀偏誤,甘願在兇手身旁,自願成為流氓的籌碼,跟著恐嚇自己人,或者要脅幫助者,通常我們會稱,這種情結叫做斯德哥爾摩.
「因為我是金門人,所以台灣不是個國家.」
何其荒謬.
我們期盼金門人能覺醒,不要被這種立委和民意代表綁架,到底他們真的在意金門,明白金門的歷史和傷痛,還是只是在執行統戰而已?金門人的疑惑,應該只是個簡單的思維缺陷,誠如同九州人和日本本島的區隔,日本有地名含國家的屬性,九州人可以依此區隔我不是日本島的人,但是,不會有九州人說日本只是個地名而已.
台灣也已經有地名以上的國家認同,和國家成份,而金門的這個思維缺陷,顯然被有效利用,誤導成否定台灣,支持一國兩制.
這並不是「每個人會因其身處的環境,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血緣、地緣、經濟、生活經驗、教育、現實趨勢等等,而有其獨特的認同」,而是金門的立委,將其淺薄的認知,不正常的認同加諸在台灣身上,若把她指稱為只是一種「獨特的認同」,則是一種合理化,無論如何,「中華民國」與「福建省」,是兩個不同的現實概念,後者是歸屬於集權國家,並且正在統戰台灣,危害整體台澎金馬的安全與福祉,陳玉珍的認同是將自己的幻想加諸在2300萬人的意志上,本質上,就是一種侵略.
以管窺天,以假亂真,夜郎自大,井底之蛙.
如是屬於前者,那就代表著他的中華民國與中國互相混淆,並且排除台灣,自絕於台灣命運共同體之外,讓台灣與金門,都淪為古老的中國的一部分,成為殖民地,而非現代民主過渡時期的「中華民國台灣」,或者,「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正在獨立的國家,尚未獨立的台灣國,早已經擁有的,台灣人參與的國家成份.
在這疫情嚴重的時刻,與中國混淆的概念尤其危險,中國隱匿疫情的責任,由台灣承擔,歐洲各國對於台灣(Taiwan)的感謝,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份的地位,來接受.
我們應該做的,不是藉由陳玉珍,去理解金門,或者由金門的迷思,部分否定整體,拿著一個錯誤而且有害的例子,去說「我們又該怎麼說自己是什麼人?」
當一個金門立委否定台灣人成為台灣人的正當性,我們必須去跟著懷疑自己,這叫偽冒理據.關於陳玉珍個人扭曲的認同,並不是「該怎麼理解與自己不同的認同?」,而是去了解她背後是否有什麼特殊目的,藏著什麼樣的惡意,甚至,服從怎樣的指令,是不是假定整體金門人的意志.
我們應該做的,是去懷疑這個體制,而不是懷疑自己,中華民國體制是不是造就了其他人陷於錯誤,而反過來把這個錯誤當成正確,企圖使每個人都陷於無道之中,我們應該做的,是去改善他,而不是附和他,跟隨錯誤,讓全世界都把我們當成中國人,隨著陳玉珍的口吻奉行一國兩制,交出自己的民主,喪失自己的自主,自己打壓自己,成為善良而且愚蠢的共犯.
至少我們知道一件事,金門不屬於福建,中華民國沒有統治福建省,而是中國在統治,台灣是台灣,不是中國的一省,而我們正在試圖獨立而且成為一個新的國家,脫離殖民的符號和歷史,脫離被世界的錯認,黨國的陰霾,中國的殘酷,中華民國人的妄想.
「強加『臺灣認同』在金門人身上有正當性嗎?」
不如我們這麼說,中國對台灣本島統戰,一路延伸到金門,反共前線變成中國統戰的跳板,這有什麼正當性嗎?就連陳玉珍的辦公室主任都承認,
「『小三通後和對岸交流很頻繁,這些年金門人心變化很大,統戰可說是很成功,』立委陳玉珍辦公室主任翁明振說.
他觀察早期兩岸對峙, 統戰主要是以滲透、間諜方式,也因此60、70年代民防隊、五戶聯保等保密防諜做得嚴密.
2001年小三通後 ,以交流之名的統戰方式很多元.最初涉台單位先是經營社團,發現成效不彰後,轉移到真正有動員能力的宗親.近年則著力宮廟系統和村里長聯誼會,影響金門民意很深.另一方面,金門也是中國對台灣統戰的跳板基地.」
又有媒體如此敘述,
「一條線是來自台灣本島的『中華民族致公黨』(簡稱致公黨).主力在經營基層民代和陸籍配偶,並以協會、政黨、民調、學術討論及選舉等多重佈局,準備一場『兩岸和平實驗區』公投.」
當我們在躊躇台灣認同對於金門人是否有正當性的同時,更無正當性的東西已悄悄滲透金門,台灣與金門,擁有民主自由的共識,金門立委,參與台灣的政治,單單看地方稅收與支出比,台灣的稅收,支援地方的支出,金門之醫療,學校,甚至所受到現代民主思潮與公民教育,無一不是與台灣息息相關,金門每年都在進行民主選舉,進行自決的過程,難道要舉辦一國兩制的公投,讓金門人投票決定自己放棄民主?把被紅錢干涉的民意,看成是獨立,被洗腦,當成是自主,如同,把生病的人看成是健康的,染疫的人看成是正常的,放任統戰的病毒四處傳播,害己害人,於是由中國傳染到台灣,台灣散播到金門,由一群左膠,當成是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正當性,然後中毒甚深的金門立委,到台灣國會聲稱台灣不是國家,侵害台灣的獨立自主.
台灣難道不是金門的母國嗎?為何要一同服膺錯誤的憲法,歷史和現實不分?民主與獨裁不能並存,沒人告訴他們什麼是正確的信念,民主自由,就是自我實現的過程,公眾利益的具體實現,與生俱來要與獨裁抗爭,不證明民主的優越性,卻要放任金門被獨裁者侵蝕,成為愉悅的奴隸,自由最苦澀的敵人.
你不向獨裁積極抗爭,專制獨裁就會侵蝕民主的政體,將台灣認同視為一種罪惡,金門認同卻如此曖昧不明,然後中國認同卻理所當然的騎劫其上,我們要問的只有一件事,我們因著鄉愿,放任金門自生自滅,任由中國統戰,金門人的認同沒被建構起來,反而改往依附共產獨裁,假仁假義的結果,就是朋友變成敵人,同胞變成刀刃相向,抗中的前線變成侵台的衛哨,如同克里米亞被俄國併吞,到那個時候,左膠們敢不敢對金門人開槍?
明明能成為命運的共同體,能成為共存共榮的同伴,卻捨近,求遠,因著自我中心的慈悲,造就互相毀滅的未來,愚蠢、愚蠢、愚蠢,罵三次愚蠢,都不足以形容之,亦是一種殘酷.
民主,總要在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貴,家族地緣血親,總是要災難來臨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真正的家人、族人、親人是誰,就看看如今武漢肺炎蔓延的現況,假設金門成為了中國的衛星國,依照著陳玉珍跟一干金門政客的主張,實行一國兩制,金廈共同生活圈,今天的金門,早就肺炎肆虐了,早就給中國人吃乾抹淨了,我們就看看香港吧,香港是在爭取「真正的一國兩制」,如今連疫病來襲,香港特首還得看中國的臉色,第一時間不封閉關口,引起香港醫護罷工浪潮,醫護沒有N95口罩,連外科口罩的口罩盒也長期是空的,他們說「不怕殉職但不願白白葬送」,市面上,充斥中國流來的黑心口罩,薄薄的一層,被揭發生產口罩的工廠不但沒有消毒,而且口罩是使用回收物料製成,人民買不到口罩,引發搶購潮,藥房紛紛坐地起價,甚至還有二手的口罩,用過的,再包裝出售.
林鄭月娥拒絕「全面封關」,稱封關構成「歧視」,並稱要跟隨世界衛生組織的條文,譚德賽說不可以歧視,黑警穿的裝備比醫生好,疫情當頭還在打擊香港人.
如今金門確診數0人,口罩從台灣配送到金門,人人有得領,各種醫療資源和來自台灣中央的防疫措施,台灣的健保制度,這難道不是金門與台灣命運共同體的體現嗎?
台灣政府該做的,是廢除福建省的偽名,而不是跟隨陳玉珍的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台灣應該持續在金門深化台灣民主,而不是任由家族宗親壟斷,國民黨一黨獨大,任由中國腐蝕金門人的認同,難道金門人裡沒有認同台灣的人嗎?難道金門人出國不會自稱台灣人嗎?當外國人以Taiwan看金門人,而不是Republic of China,就代表台灣絕非只是個地名而已.
而當民進黨李問於馬祖得到史上最高的票數,蔡英文總統在連江縣得到1226票,就代表民主制度的架構底下,認同是可以改變的,不是中國國民黨那種強加的威權遺緒,也不是中國的金錢統戰利誘,而是自發自願的,典範的轉移.
陳玉珍說的,是危險而且離譜的謊言,而我們正在讓它發生,我們要做的是釐清,而不是理解,我們要做的是捍衛,而非濫情,brother.
本篇文章感謝 #jylintw 的贊助
【贊助神父的菸 確保台灣命運共同體】
http://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梁榮武年金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神父的鹽
一如往常的膠.
金門立委陳玉珍,自稱中華民國福建省立委,並在台灣的國會殿堂,直斥「台灣不是一個國家,只是一個地名」,在這全台防疫的時候,大搞意識形態.
所以並不是台灣人強加「台灣認同」在金門人身上,而是金門立委企圖以自身扭曲的認同,破壞台灣的認同.
而有趣的是,她的背後站著是一干國民黨人,認同這樣的思想,並進行政治操作.
國共內戰,金門成為前線,無論是雙方的炮擊響徹20餘年,中國在金門烙下47萬枚砲彈,或是十萬大軍抵達金門,進行高度軍事化管理,徵收住宅、民生用品,或者金門不分男女,國中小學生、長者,都要編入民防自衛隊,或是限制金門對外通訊,連收音機內容都要被管制,儘管戰爭結束,金門仍不改軍事管理,兩地不同時段解嚴-
這都是中華民國與中國施加的,和提倡獨立自主的台灣認同無關.
「台灣人歡慶解嚴,金門卻是持續戒嚴」
在這邊必須說,這段話在這裡是很有問題的,就像過去犯的謬誤一樣,提二二八,不提蔣介石血腥鎮壓,把真實閹割掩蔽,要人們自行去理解意會,去「思考」,這是去語境的謬誤,是誰在實施戒嚴?中華民國政府,中國國民黨,如果不強調這個始作俑者,就變成黨國戒嚴,台灣人必須要承擔的隱喻,不但要負責,甚至得同理金門扭曲的認同,在一個金門立委貶低台灣認同的時候.
台灣人解除戒嚴,並不只是「歡慶」而已,而是付出無數的血和淚水,甚至是生命,第一次戒嚴,是在二二八事件發生之時,解嚴也不是突然發生,或是黨國恩賜,而是無數個黨外人士高喊「只要解嚴、不要國安法」、「百分之百解嚴」,用肉身進行衝撞,更別提先前付出龐大犧牲和代價,台灣人承受的恐怖,白色恐怖.
解嚴以後,也不是真的解嚴了,那只是一個形式,一個象徵,不自由仍然持續,甚至變得更加合理,因為都「解嚴」了,也就不存在人民自由和人權的限縮,也就不需要反抗了.事實上,集會、結社、言論、出版、旅遊,甚或言論自由,仍然控制在黨國體系手中,於是,解了繼續解,鄭南榕焚起言論自由之火,燃起台灣獨立的意識,「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然後一個少女,在台大的樹下,戰戰兢兢的悼念他,恐懼的看著情治單位對著他們按下了快門.
而後野百合開滿荒野.
這是因為那犧牲太慘絕人寰,那苦難過於泯滅人性,掙脫沉重的枷鎖好不容易得以喘一口氣,而不是台灣人得到自由歡慶,無視於金門人仍陷於枷鎖之中,「爽的是你,甘苦到我」.而是中華民國施加枷鎖於兩地,讓人們同樣受害,再使得他們互相嫉恨,這個不平等,在金門與台灣造成的等差,由中華民國政府和中國國民黨施加,更顯得陳玉珍背後站著一干國民黨人,共同打壓台灣,吹捧中華,無比諷刺.
你不能把不正常的當作正常,去合理化不正常,要正常的去理解、遷就,甚至理所當然地被遷怒.這是一種同理心的濫用,你應該問的是,這一連串中國國民黨的集權統治,中華民國政府的惡行,為何歡慶823砲戰的時候,沒有人提出,那是對金門人剝削的歷史,對金門人殖民的表徵?為何迷思,會成為一種正確,甚至進而成為理所當然的認同?同為被殖民的不同群體,為何是「金門走過戰火的那段日子,是台灣島上的人民難以想像的」、「回頭望向他們守護的國家,卻越來越陌生?」
八二三砲戰,為多數的是台灣充員兵,在前線死傷慘重,如今,被簡化為一個提倡統一,台灣的命運由全體中國人決定的軍頭所獨攬的功績,充員兵搶灘運補、搶修陣地,砲彈的碎片,在他們身體各處留下烙痕,好的詮釋,留給中華民國認同,說是保衛台灣,壞的詮釋,卻留給台灣認同,為何台灣島上的人民會難以想像金門走過戰火的那段日子?難道那砲彈炸的不是台灣兵嗎?忽略被徵召去金門當兵那段共同記憶,或者,形成一種奇異的標準,台灣人必須去想像,而中華民國人不用,他們只要愉快收割,每年的八二三,集體的美化與詮釋成永恆的功績,卻不用分擔他人的苦痛,連二二八都可以念成八二三,然後金門人,令人憐憫的金門人,回頭望向他們守護的「國家」,卻越來越陌生,陌生的,是台灣,而不是中華民國,曾被守護的國家,是台灣,而不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成為永遠的施恩者,加諸的壓迫都不存在,反成為分離金門的藉口.積欠的人情與債務,也是台灣島上的人民,而不是中華民國,是說,不斷強調台灣與金門的遙遠,可是這金門立委卻抱著中華民國如膠似漆,難道中華民國距離金門不遠嗎?
有欠的,台灣償還,有賺的,中華民國領取.
Then,一個金門立委說,台灣不是國家,中華民國才是,台灣只是地名而已.
多麼的錯亂.
中華民國,令人多麼的錯亂,在我看來,陳玉珍只是把金門的處境,框架在台灣身上,金門不是國家,只是個地名,我們的國家,是共同殖民我們的中華民國,寧可一起接受,同樣的殖民符號,殖民的過往,而不許台灣脫離,寧可在兇手旁邊成為一個工具,黨國的喉舌,打壓台灣的認同,在神父看來,若陳玉珍真的代表金門人的認同,不過是種囚徒的困境,相敗的思維,寧可一起受壓迫,不願一起迎自由,把歷史的創傷,當作藉口,逼迫台灣人接受,不去找加害人清算,而去找同為受害者的人鬥爭,站在加害者身旁,以為傷痛就會消失,傷痛就不算傷痛了,當其他被害者試圖自立的時候,創傷又浮現出來,成為阻卻他們的理由.
「因為我被中國的砲彈砸了,我被中華民國限制自由,所以台灣不是個國家,中華民國才是國家,我是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人,一國兩制棒棒.」
金門往昔由金門副縣長吳典成提出,以金門做為從「金廈雙子城」過渡為「一國兩制」試點的構想,得到洪秀柱的贊同,又有金門縣長楊鎮浯表示,對大多數的金門鄉親來說,「金廈共同生活圈」早已形成,金門要成為兩岸的橋梁.
如今中國的疫病蔓延,這個金門縣長還想要成為兩岸橋樑嗎?看看香港,還想著要被中國統一,實施一國兩制嗎?要回歸去吸祖國充滿病毒的空氣嗎?
陳玉珍在2019年6月,即提出,台灣只是個地名,早就一國兩制了,又稱大陸客去金門,是靠他們去跟「北京中央」爭取的,在防疫的時候,稱口罩7元運費不合理,這些人,真的能代表金門人的想法嗎?若被中國統治,你有多少口罩可以拿?要繳多少運費?若陸客佔滿金門海灘,豈不是防疫的破口嗎?
我們應該問一個嚴肅的問題,
「中國47萬枚砲彈,是否一杯水就可以化解?而台灣不論為金門做什麼,挹注多少資源,在金門人眼中,都只是塊次等殖民地?」
不要把不正常的,當成正常,去壓迫正常,這是典型的依附性思維,顯著的公正世界觀偏誤,甘願在兇手身旁,自願成為流氓的籌碼,跟著恐嚇自己人,或者要脅幫助者,通常我們會稱,這種情結叫做斯德哥爾摩.
「因為我是金門人,所以台灣不是個國家.」
何其荒謬.
我們期盼金門人能覺醒,不要被這種立委和民意代表綁架,到底他們真的在意金門,明白金門的歷史和傷痛,還是只是在執行統戰而已?金門人的疑惑,應該只是個簡單的思維缺陷,誠如同九州人和日本本島的區隔,日本有地名含國家的屬性,九州人可以依此區隔我不是日本島的人,但是,不會有九州人說日本只是個地名而已.
台灣也已經有地名以上的國家認同,和國家成份,而金門的這個思維缺陷,顯然被有效利用,誤導成否定台灣,支持一國兩制.
這並不是「每個人會因其身處的環境,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血緣、地緣、經濟、生活經驗、教育、現實趨勢等等,而有其獨特的認同」,而是金門的立委,將其淺薄的認知,不正常的認同加諸在台灣身上,若把她指稱為只是一種「獨特的認同」,則是一種合理化,無論如何,「中華民國」與「福建省」,是兩個不同的現實概念,後者是歸屬於集權國家,並且正在統戰台灣,危害整體台澎金馬的安全與福祉,陳玉珍的認同是將自己的幻想加諸在2300萬人的意志上,本質上,就是一種侵略.
以管窺天,以假亂真,夜郎自大,井底之蛙.
如是屬於前者,那就代表著他的中華民國與中國互相混淆,並且排除台灣,自絕於台灣命運共同體之外,讓台灣與金門,都淪為古老的中國的一部分,成為殖民地,而非現代民主過渡時期的「中華民國台灣」,或者,「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正在獨立的國家,尚未獨立的台灣國,早已經擁有的,台灣人參與的國家成份.
在這疫情嚴重的時刻,與中國混淆的概念尤其危險,中國隱匿疫情的責任,由台灣承擔,歐洲各國對於台灣(Taiwan)的感謝,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份的地位,來接受.
我們應該做的,不是藉由陳玉珍,去理解金門,或者由金門的迷思,部分否定整體,拿著一個錯誤而且有害的例子,去說「我們又該怎麼說自己是什麼人?」
當一個金門立委否定台灣人成為台灣人的正當性,我們必須去跟著懷疑自己,這叫偽冒理據.關於陳玉珍個人扭曲的認同,並不是「該怎麼理解與自己不同的認同?」,而是去了解她背後是否有什麼特殊目的,藏著什麼樣的惡意,甚至,服從怎樣的指令,是不是假定整體金門人的意志.
我們應該做的,是去懷疑這個體制,而不是懷疑自己,中華民國體制是不是造就了其他人陷於錯誤,而反過來把這個錯誤當成正確,企圖使每個人都陷於無道之中,我們應該做的,是去改善他,而不是附和他,跟隨錯誤,讓全世界都把我們當成中國人,隨著陳玉珍的口吻奉行一國兩制,交出自己的民主,喪失自己的自主,自己打壓自己,成為善良而且愚蠢的共犯.
至少我們知道一件事,金門不屬於福建,中華民國沒有統治福建省,而是中國在統治,台灣是台灣,不是中國的一省,而我們正在試圖獨立而且成為一個新的國家,脫離殖民的符號和歷史,脫離被世界的錯認,黨國的陰霾,中國的殘酷,中華民國人的妄想.
「強加『臺灣認同』在金門人身上有正當性嗎?」
不如我們這麼說,中國對台灣本島統戰,一路延伸到金門,反共前線變成中國統戰的跳板,這有什麼正當性嗎?就連陳玉珍的辦公室主任都承認,
「『小三通後和對岸交流很頻繁,這些年金門人心變化很大,統戰可說是很成功,』立委陳玉珍辦公室主任翁明振說.
他觀察早期兩岸對峙, 統戰主要是以滲透、間諜方式,也因此60、70年代民防隊、五戶聯保等保密防諜做得嚴密.
2001年小三通後 ,以交流之名的統戰方式很多元.最初涉台單位先是經營社團,發現成效不彰後,轉移到真正有動員能力的宗親.近年則著力宮廟系統和村里長聯誼會,影響金門民意很深.另一方面,金門也是中國對台灣統戰的跳板基地.」
又有媒體如此敘述,
「一條線是來自台灣本島的『中華民族致公黨』(簡稱致公黨).主力在經營基層民代和陸籍配偶,並以協會、政黨、民調、學術討論及選舉等多重佈局,準備一場『兩岸和平實驗區』公投.」
當我們在躊躇台灣認同對於金門人是否有正當性的同時,更無正當性的東西已悄悄滲透金門,台灣與金門,擁有民主自由的共識,金門立委,參與台灣的政治,單單看地方稅收與支出比,台灣的稅收,支援地方的支出,金門之醫療,學校,甚至所受到現代民主思潮與公民教育,無一不是與台灣息息相關,金門每年都在進行民主選舉,進行自決的過程,難道要舉辦一國兩制的公投,讓金門人投票決定自己放棄民主?把被紅錢干涉的民意,看成是獨立,被洗腦,當成是自主,如同,把生病的人看成是健康的,染疫的人看成是正常的,放任統戰的病毒四處傳播,害己害人,於是由中國傳染到台灣,台灣散播到金門,由一群左膠,當成是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正當性,然後中毒甚深的金門立委,到台灣國會聲稱台灣不是國家,侵害台灣的獨立自主.
台灣難道不是金門的母國嗎?為何要一同服膺錯誤的憲法,歷史和現實不分?民主與獨裁不能並存,沒人告訴他們什麼是正確的信念,民主自由,就是自我實現的過程,公眾利益的具體實現,與生俱來要與獨裁抗爭,不證明民主的優越性,卻要放任金門被獨裁者侵蝕,成為愉悅的奴隸,自由最苦澀的敵人.
你不向獨裁積極抗爭,專制獨裁就會侵蝕民主的政體,將台灣認同視為一種罪惡,金門認同卻如此曖昧不明,然後中國認同卻理所當然的騎劫其上,我們要問的只有一件事,我們因著鄉愿,放任金門自生自滅,任由中國統戰,金門人的認同沒被建構起來,反而改往依附共產獨裁,假仁假義的結果,就是朋友變成敵人,同胞變成刀刃相向,抗中的前線變成侵台的衛哨,如同克里米亞被俄國併吞,到那個時候,左膠們敢不敢對金門人開槍?
明明能成為命運的共同體,能成為共存共榮的同伴,卻捨近,求遠,因著自我中心的慈悲,造就互相毀滅的未來,愚蠢、愚蠢、愚蠢,罵三次愚蠢,都不足以形容之,亦是一種殘酷.
民主,總要在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貴,家族地緣血親,總是要災難來臨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真正的家人、族人、親人是誰,就看看如今武漢肺炎蔓延的現況,假設金門成為了中國的衛星國,依照著陳玉珍跟一干金門政客的主張,實行一國兩制,金廈共同生活圈,今天的金門,早就肺炎肆虐了,早就給中國人吃乾抹淨了,我們就看看香港吧,香港是在爭取「真正的一國兩制」,如今連疫病來襲,香港特首還得看中國的臉色,第一時間不封閉關口,引起香港醫護罷工浪潮,醫護沒有N95口罩,連外科口罩的口罩盒也長期是空的,他們說「不怕殉職但不願白白葬送」,市面上,充斥中國流來的黑心口罩,薄薄的一層,被揭發生產口罩的工廠不但沒有消毒,而且口罩是使用回收物料製成,人民買不到口罩,引發搶購潮,藥房紛紛坐地起價,甚至還有二手的口罩,用過的,再包裝出售.
林鄭月娥拒絕「全面封關」,稱封關構成「歧視」,並稱要跟隨世界衛生組織的條文,譚德賽說不可以歧視,黑警穿的裝備比醫生好,疫情當頭還在打擊香港人.
如今金門確診數0人,口罩從台灣配送到金門,人人有得領,各種醫療資源和來自台灣中央的防疫措施,台灣的健保制度,這難道不是金門與台灣命運共同體的體現嗎?
台灣政府該做的,是廢除福建省的偽名,而不是跟隨陳玉珍的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台灣應該持續在金門深化台灣民主,而不是任由家族宗親壟斷,國民黨一黨獨大,任由中國腐蝕金門人的認同,難道金門人裡沒有認同台灣的人嗎?難道金門人出國不會自稱台灣人嗎?當外國人以Taiwan看金門人,而不是Republic of China,就代表台灣絕非只是個地名而已.
而當民進黨李問於馬祖得到史上最高的票數,蔡英文總統在連江縣得到1226票,就代表民主制度的架構底下,認同是可以改變的,不是中國國民黨那種強加的威權遺緒,也不是中國的金錢統戰利誘,而是自發自願的,典範的轉移.
陳玉珍說的,是危險而且離譜的謊言,而我們正在讓它發生,我們要做的是釐清,而不是理解,我們要做的是捍衛,而非濫情,brother.
本篇文章感謝 #jylintw 的贊助
【贊助神父的菸 確保台灣命運共同體】
http://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梁榮武年金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是1989年3月14日星期二晚上9點3分在台視首播的教育文化節目《孫叔叔說故事》第一集「鵷鶵與貓頭鷹」(鵷鶵音同鴛雛,為鳳凰的一種),由孫越主持。
1988年,洪建全文教基金會決定將其出版的《創意童話》(榮獲1988年金鼎獎優良兒童讀物獎)拍攝成電視兒童戲劇節目,由緯來公司製作、政大哲學系主任沈清松擔任顧問、藝人孫越主持,節目名稱定為「孫叔叔說故事」,第一季共十三集,取材自《創意童話》中國篇之春秋戰國時代寓言。
《孫叔叔說故事》找來小朋友喜歡的「孫叔叔」孫越主持,每一集開頭先以皮影戲搭配孫越的旁白作為楔子,然後以戲劇演出的方式表現,最後再由孫越闡述故事之意涵。
第一集「鵷鶵與貓頭鷹」描述莊子和惠施原是好朋友,兩人雖常各據己見,相持不下,但事情過後,兩人又和好如初。後來惠施出任梁惠王的宰相。莊子知道後,十分高興,計畫到梁國去看他。豈知,莊子在途中,惠施就得到消息,並誤聽讒言,以為莊子來搶他的職位,因而懸賞捉拿他。莊子用計進城見惠施,告訴他鵷鶵和貓頭鷹的故事來表明自己的行意。
此集的演職員如下:
主持:孫越
演出:謝祖武、鄧安寧、曾國城
製作人:陳繼業、玉笠人
企劃編劇:徐忠華
執行製作:盧竹錕、徐忠華
助理:錢志偉、鄧福昌
攝影:周定國、劉文良、蔡添財
燈光:沈源
剪輯:林玲娟
皮影師:陳光華
顧問:沈清松教授、洪建全文教基金會
導演:井迎瑞
製作:緯來公司
監製:公共電視小組
公視片頭製作:賈成達
影片來源: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VHS錄影帶數位化:張哲生
1989年3月14日起,緯來製作、公共電視小組監製的兒童教育節目《孫叔叔說故事》於每週二晚上9點在台視播出。
1989年暑假,深受小朋友喜愛的《孫叔叔說故事》之收視率不斷上揚,在8月上旬已升至百分之廿六,居公視節目第二名(第一名為《愛的進行式》)。
1991年元旦起,中影文化城內的街道廠租漲價35%,而燈光、佈景租金也一併漲價,由於漲幅超高,立即造成公視節目《孫叔叔說故事》出現緊急狀況,而向公視要求追加製作費以反映成本,同時製作單位也慎重考慮是否停播,若就此停播,將創下收視率高達25%的節目卻主動叫停的紀錄。
最後,播出長達3年4個月,期間曾獲行政院新聞局選為78年(1989年)優良電視兒童節目與80年(1991年)優良電視兒童節目的公視節目《孫叔叔說故事》,在1992年7月28日播出了最後一集。
然後,由已播過一季且頗受歡迎的國人自製木偶動畫片《阿公講古》第二季接檔,於1992年8月4日播出第一集「老鼠嫁女兒」。
下面是我特地到國家圖書館所蒐集的一些和《孫叔叔說故事》有關的媒體報導,讓大家得以一窺這齣優質戲劇的來龍去脈。
第一篇:1988年12月4日《民生報》第11版
公視櫥窗
創意童話 即將立體化
「孫叔叔」要在螢幕說給小朋友聽
【本報訊】榮獲今年金鼎獎優良兒童讀物獎的「創意童話」即將「立體化」為電視兒童戲劇節目--公共電視「孫叔叔說故事」。
由洪建全文教基金會出版的「創意童話」十集,分中國篇及西洋篇;而公視兒童節目「孫叔叔說故事」第一季十三集多取材自中國篇的春秋戰國時代寓言,「吹牛的丈夫」(不食嗟來食)、「心裡有鬼」等。
以「創意童話」作為「孫叔叔說故事」的取材資源,使得製作單位可以得到更便利的製作資源,省事不少;再則明示取材來源也是重視版權觀念的正確作法。
「創意童話」立體化為緯來公司製作的「孫叔叔說故事」,其間最居關鍵的是同時擔任「創意童話」策劃及「孫叔叔說故事」顧問的政大哲學系主任沈清松。
「孫叔叔說故事」昨天邀請了一百五十位國小三、四年級的男女學童試片及問卷,反應熱烈,不過洪建全文教基金會的人員及三位國小老師倒認為:對白仍應力求淺顯,否則對於目標觀眾來說稍嫌深奧。
「孫叔叔說故事」由小朋友最喜歡的孫越主持,前面以皮影戲搭配孫越的旁白作為楔子,後續再以戲劇演出的方式表現。
第二篇:1988年12月4日《聯合報》第24版
公視孫叔叔說故事 問卷百餘位小朋友
【台北訊】公視節目「孫叔叔說故事」昨天舉行製作階段試片,邀請百餘位小朋友填寫問卷。
「孫叔叔說故事」是一向頗受公視當局支持的緯來公司製作,發問卷作節目是緯來公司一貫手筆。緯來公司此一新作係以孫越為重要賣點;前數集內容,公視曾要求製作單位重新修改。昨天針對國小中年級所作的問卷調查,也將做為節目發展方向之參考。
節目內容藉皮影戲和真人演出,表達中國古代思想家的言行風範,觀賞層次定位在國小中、高年級,劇本由金鼎獎兒童優良圖書「創意童話」改編,播出日期目前尚未敲定。
第三篇:1989年3月2日《民生報》第10版
公視「孫叔叔說故事」
十四日起播出
【本報訊】公共電視兒童節目「孫叔叔說故事」,將於三月十四日,星期二晚上九時,在台視播出。
「孫叔叔說故事」是一個古裝兒童戲劇節目,以中華文化為主要內容。為免節目枯燥無味,製作單位特別設計了主持人、皮影戲、古裝真人戲劇的型態,來吸引小朋友。
製作單位將於三月十一日上午九時,在久大書香世界,舉辦高年級小朋友說故事比賽。活動一律通訊報名,來函請以明信片,寫上自己的學校、地址、電話,寄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三一一號五樓,「孫叔叔說故事」收即可。
第四篇:1989年3月14日《民生報》第12版
公視‧兒童
孫叔叔說故事 今晚開講 掌中乾坤 外江戲開鑼
【張夢瑞】
●台視「孫叔叔說故事」,將於今晚九點零三分播出第一集「鵷鶵與貓頭鷹」,這一個由孫越主持的十三集節目,接替已播完的「小冬瓜的世界」。「鵷鶵與貓頭鷹」描述莊子和惠施原是好朋友,兩人雖常各據己見,相持不下,但事情過後,兩人又和好如初。後來惠施出任梁惠王的宰相。莊子知道後,十分高興,計畫到梁國去看他。豈知,莊子在途中,惠施就得到消息,並誤聽讒言,以為莊子來搶他的職位,因而懸賞捉拿他。莊子用計進城見惠施,告訴他鵷鶵和貓頭鷹的故事來表明自己的行意。
●華視「花的禮讚」,晚上九點零三分播出「踏出芳香的步履」。由於現代人越來越重視休閒生活,因此,大型花園的照顧就成了一項專精的技藝。通常休閒場所的花卉,最好選擇好種易活,花色豔麗,花期長的最理想。如九重葛,榕樹適合室外栽培。
●華視「掌中乾坤」,晚上十一點零三分播出「外江布袋戲」;外江布袋戲就是移植了平劇音樂而形成的布袋戲;由此可見,布袋戲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兼容並蓄,具備了求新求變的活潑性格。
第五篇:1989年8月15日《民生報》第12版
公視櫥窗
孫叔叔說故事 小朋友愛看 收視不斷上揚 躍居公視第二
【張夢瑞】拜暑假之功,深受小朋友喜愛的公視「孫叔叔說故事」,收視率不斷上揚,上周已升至百分之廿六,居公視節目第二名(第一名是「愛的進行式」)。
造成「孫」劇獲小朋友青睞的最大原因,是製作單位不斷修正腳步,以符合小朋友的口味兼教育功能為主。
據該劇製作人陳繼業表示,「孫」劇初期是以古聖先賢為主,全劇沒有一位女演員,陽剛味甚濃。許多家長經常向製作單位反映,劇中的故事太深,不適合小朋友看,小朋友即使看了,也不瞭解其中的道理。
製作單位接受建議,在第二季即換上一些言簡意該的警世故事,甚至還加上一些懸疑推理的情節,立刻吸引小朋友的注意,許多家長甚至與子女一道觀賞這個充滿趣味的節目。
根據聯廣廣告公司近日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公視「孫叔叔說故事」,已被列入公視五個叫座又叫好的節目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其他四個節目,播出時間均超過二年,只有「孫」劇播出尚不滿半年。
第六篇:1990年1月3日《民生報》第11版
孫叔叔 向第四季邁進
【記者 尚孝芬/報導】公視兒童節目「孫叔叔說故事」播映3季,收視與口碑都建立了不錯的基礎,因此製作單位提出第4、5季企劃案,公視一口氣便先通過兩季的案子,讓製作單位有較充裕的時間拍攝,不過,公視要求該節目在演員知名度上能夠加強,更能擴展收視階層。
公視發現「孫叔叔說故事」觀眾訴求面雖然定在國小至國中階層,但是也能吸引一般青少年與成年觀眾,因此公視與製作單位簽約,再提高製作費用來支付演員酬勞。
昨天,「孫」劇第4季第1集在中影文化城開拍,邀請楊光友、「帥哥綜藝團」劉爾金、杜滿生、王德志、鐵孟秋等人演出,另有馬景濤、溫懷智、陳慧樓等演員陸續加入陣容。
第七篇:1990年2月23日《民生報》第10版
新聞局公布78年電視兒童節目獎 “72變”獲最佳製作 “兒童天地”等獲優等製作
【本報訊】新聞局昨天公布78年優良電視兒童節目獎,華視的「72變」獲得最佳製作獎,優等製作獎則有3名,分別是民生報製作的「兒童天地」節目、緯來傳播公司的「孫叔叔說故事」及中視的「童話世界」。
新聞局表示,根據評審委員的意見,「兒童天地」充分利用生態資源及環境保護素材,引導兒童走向戶外探索大自然的奧妙,並藉機誘導小朋友關注生態環保,節目具真實感。
新聞局指出,「72變」製作單位華視可獲得獎金20萬及獎牌一面,民生報、緯來傳播公司及中視則分獲獎金5萬元及獎狀一紙。
第八篇:1991年1月14日《民生報》第11版
孫叔叔說故事 付不起“房租”?
中影文化城廠租調高 使公視問題浮現
【記者尚孝芬/特稿】中影文化城內的街道廠租自今年元旦起漲價35%,其餘燈光、佈景也一併漲價,由於漲幅超高,立即造成公視節目「孫叔叔說故事」的緊急狀況,並向公視要求追加製作費以反映成本,而製作單位同時也慎重考慮停播,因此也可能創下收視率高達25%,節目卻主動叫停的紀錄。「孫叔叔說故事」是公視唯一常態製作的古裝戲劇,目前將進入第7季。由於背景需求,「孫」劇幾乎每場戲都租用中影廠棚、街道,所以造成極大影響,成了中影漲價下首當其衝的節目。
而台視「中國民間故事」雖然也常租用中影拍片,但是該劇可以回台視攝影棚內拍攝,並非全部外景,但公視尚未建台,因此「孫叔叔說故事」在沒有電視台現成攝影棚、佈景、頭套、服裝的支援下,一切必需品都是直接費用,所以中影一漲價,便使該劇吃不消。
公視建台計畫拖延再三,公視製播組以「試播」名義,一試便試了6年之久,既是過渡組織,建台計畫又銜接不上,於是公視節目便只得在困難中前進。
「孫叔叔說故事」停播的考慮只是公視「既缺硬體又缺軟體」窘狀冰山之一角,而欠缺完整前瞻的規劃,公視建台牛步化、政策不明確卻使公視累積了不少人為的「暗礁」,大問題還待解決,而基層問題卻紛紛不斷,公視的包袱真是愈來愈重了。
第九篇:1991年12月29日《民生報》第10版
優良兒童節目出爐
"兒童天地"等4節目獲獎
【本報訊】行政院新聞局昨公佈80年優良電視兒童節目得獎名單,由本報製作的「兒童天地」、及華視製作的「神仙指頭」、中視製作的「童話世界」、與「孫叔叔說故事」分別獲獎。
依據兒童節目輔導獎勵辦法,「兒童天地」製作單位民生報、中視及緯來傳播公司,因獲優等獎,可分別獲頒獎金5萬元與獎狀乙張;而「神仙指頭」製作單位華視,則因獲最佳製作獎,可得獎金20萬元及獎牌一面。參與此認評審的委員有皇甫河旺、柯平順、林美珍、廖峰香與繆亞君,得獎的4個節目,賽容與表現形態雖不相同,但都製作嚴謹、內容充實。
第十篇:1992年6月26日《民生報》第12版
《螢幕情報》
公視招牌節目 和你說拜拜
製播多時翻不出新點子 "法窗"﹑"孫叔叔"﹑"愛的進行式"不如見好就收
【記者陳民峰/報導】經常位居公視節目收視率前三名,也是「常青樹」型的三戲劇節目──「法窗夜語」、「孫叔叔說故事」、及「愛的進行式」,在分別播出三到六年之後,終於敵不過求新、求變的壓力,將在一個月內陸續下檔。從在文化唸書起就參加「愛的進行式」演出的鄭宜雰覺得,「好像在跟童年說拜拜!」
這三個戲劇節目是公視的招牌節目,「愛的進行式」播出已超過六年,預定播到309集結束;「法窗夜語」已播出四年半,共224集,定本月29日下檔;「孫叔叔說故事」已播三年多,定7月21日結束。
公視製播組表示,「愛」劇及「孫」劇收視率平均都在22%到23%,有時達25%,比有些八點檔的連續劇的收視率還高;「法窗夜語」也都在20%以上。收視率高連帶廣告也創佳績,由於三個節目都安排在台視播出,另外兩台早有意見,但製播組表示,當初誰也料不到!目前台視尚未接到「孫」劇也要下檔的消息,製播組擔心「台視知道後可能會叫。」
「孫」劇昨天錄最後一集,孫叔叔(孫越)將工作人員請到鏡頭前向小朋友道別,現場氣氛感傷。孫越錄完後即將啟程赴衣索匹亞了解世界展望會的活動。製作人徐忠華表示,很遺憾不能與小朋友共度暑假,不過將與孫越再度合作,開闢新的兒童節目「案子會更大」。
鄭宜雰六年前剛出道就接下「愛」劇,飾演此一「模範家庭」姊姊的角色,由於「乖女兒」角色一演六年,使她很難扭轉既定的形象,接其他戲時也很難突破,目前只等華視拍攝中的「軍官與淑女」播出時,她才有機會以「年輕媽媽」的角色呈現新形象。
公視製播組表示,同一節目做久了,製作單位就技窮無法翻新,加上庫存節目多,品質也不錯,因此換新。不過,「孫」劇是製作單位主動要求下檔的。
製播組舉例指出,如「愛」劇經常在室內拍攝,公視要求出外景以增加變化,但頂多只「出」到公園,且牽涉到預算,劇中爸、媽永遠不出外景,變化有限。
第十一篇:1992年7月10日《聯合晚報》第14版
孫叔叔最後一集報‘知遇’之恩 徐華鳳、鄧安寧友情演出
【記者唐在揚/台北報導】公視招牌節目之一的「孫叔叔說故事」,昨天錄製最後一集「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演員徐華鳳、鄧安寧未成名前都參加「孫叔叔說故事」的演出,他們對這個節目感情深厚,兩人擔任最後一集的主角,現場氣氛溫馨感人。
三年前鄧安寧尚未走紅螢幕,只演舞台劇,但製作單位「慧眼識英雄」邀他在「孫叔叔說故事」的第一集中飾「莊子」,而後就成為該節目中的「基本演員」。
同樣的,一年半前,徐華鳳剛踏進演藝圈不久,知名度也尚未打開,製作單位提供她演出機會,頻頻亮相,終被其他製作單位看上。
徐華鳳與鄧安寧皆表示,近一年來因演出機會增加,較少再在「孫叔叔說故事」中出現,不過昨天卻主動報到,並以半價方式演出,為的就是要報製作單位知遇之恩。
第十二篇:1992年8月4日《聯合晚報》第16版
阿公今晚又要講古囉!
國人自製動畫 陪小朋友快樂過暑假
【記者唐在揚/台北報導】公視「孫叔叔說故事」上周下檔,今晚公視將推出另一頗受歡迎的「阿公講古」接檔。公視表示,往後周二晚間9時台視頻道的公視時段,歸劃為兒童專屬時段,將持續播出國人自製的動畫或兒童節目。
「阿公講古」已播過一季,觀眾對此國人自行製作的木偶動畫片反應熱烈。今起播出的第二季,仍將以西方與民間傳奇故事為題材,今晚播出「老鼠嫁女兒」。
公視表示,國人愈來愈重視兒童節目,加上國內製作水準也不斷提升,因此決定周二晚間此一公視時段,今後闢為兒童節目時段,播出國內自製的卡通動畫或民間故事,讓國內自製的兒童節目有充分發揮空間。
目前公視已排妥在「阿公講古」播畢後,緊接著由「中國神話故事」以及「陶叔叔的卡通世界」接檔。公視說,根據試片帶看來,這兩部國人自製卡通無論線條與內容都在水準以上,國人可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