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德勒心理學來看:競爭意識是不幸的根源】
最近一直不斷地在思考「如何用身體的移動理論來推導出心靈的自由根源?」這個問題,理清思路的最佳方式就是書寫,本文試著從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姿勢跑法與康德的自由主義來思考這個問題。
第一次接觸阿徳勒的哲學是因為《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書裡的每一個概念都環環相扣,書中提出的論點看似都不合乎世間常理,但在嚴謹的論述下卻都能從反面證得論點,自成體系,就像老子用「正言若反」的語言來講述道理一樣。
首先,阿德勒極力反對佛洛伊德對於心理創傷的看法。他認為心理創傷會導致疾病與行為失常的觀點是「因果決定論」,這會讓人陷入困境,進而失去改變的勇氣。
阿德勒認為決定論把人當作Input→Output的機器,而非把人當成具有絕對價值的最終目的,所以阿德勒否認決定論的存在,進而提出「目的論」。他認為人在心理上其實已經選定目的(目標),精神疾病與不當的行為只是人為了達成既定目的的手段,過去的創傷也被拿來當作達到目標的工具。
比如小時候常因跑步很慢被同學嘲笑,被老師評為不及格,心裏對跑步有陰影,所以長大後會不自覺一直逃避需要跑步的運動。但以阿德勒的觀點,「逃避跑步」不是小時候陰影的結果,而是目的。因為已經先設定了「不想跑步」的目的,才把過去關於跑步的記憶與討厭跑步的情緒拿出來使用。
這就是阿德勒的目的論吊詭的地方。人在心裏先決定好目的後,接著會選擇性地汲取過往的記憶與經驗作為達成目的的材料,同時把情緒當作行動的燃料。要賦予記憶什麼意義,以及把情緒發洩在何處都取決於心中已經決定好的目的。
因此,阿德勒認為人具有決定目的的自由。他認為佛洛伊德的論點使人陷入宿命的決定論,人等於是被過去的經驗與當下的情緒牽著鼻子走。阿德勒認為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
而且阿德勒更進一步指出:人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爲心裡已經作好「不改變」的決定,會決定不改變是因為缺乏勇氣,因為安於現狀比較輕鬆,比較不用面對風險。
反之,如果有勇氣改變目的,一切都會跟著改變。但獲得自由的前提是這個目的不能只是為了順從人的「傾向性」(即康德說的「他律」),例如食、色、逸樂等欲求即是動物天生的傾向,順從傾向就像球從坡道向下滾一樣,這不是自由,而是墮落。自由是一種控制或對抗自然傾向的能力,那麼該怎麼辦才能獲得自由的能力呢?
拿身體來比喻:為了使身體可以自由移動,我們必須利用支撐點來對抗身體的墜落,進而轉移體重,移動的行為才能發生。
為了長久健康地保持平衡與移動,我們需要正確的支撐姿勢。假如我們身處十樓,十樓的地板支撐著我們的身體,站立時的支撐點是腳掌,倒立時的支撐點是手掌。長期歪斜的支撐-體態-將使人失去健康,就像長期駝背的人,不只脊椎會出問題,肌肉、筋膜、甚至循環系統都會生病。
人體失去支撐,將從高樓墮落導至受傷或死亡;人心的墮落,也正是失去穩定的支撐之故,精神問題也出自失去支撐或是姿勢歪斜掉了。人體向下墮落的傾向來自地心引力;而人心的墮落來自100%順從動物求生與延續生命的天性。
所以人心也必須要有支撐,不能完全順從天性,才能脫離他律,獲得自由。康德認為人心的支撐點即是「理性」。唯有將人心立足在理性之上,心靈才能自由移動。
但自由不保證健康與幸福,那人心的支撐姿勢(心態)是否也有標準存在呢?阿德勒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認為長期歪斜的支撐(心態)會使人失去心理上的健康,也會導致不幸。他的結論是:
人與人之間必須像夥伴一樣互相支持,若只是順從本能、情欲與經驗式的目標行動,或以歪斜的心態倚靠著他人都不會帶來幸福,唯有把心態調整成「人人都是我的夥伴」才有辦法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幸福。
「夥伴」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裡面最關鍵的概念之一,它內含兩層重要的特徵:
一、夥伴沒有上下的階級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都是橫向的,沒有上下之別。如同《海賊王》裡的船長魯夫曾說過的一句話:「我的船上沒有手下……祇有夥伴」。
二、因為人人都是夥伴,所以不會有競爭意識。
阿德勒認為「競爭意識」是無法感受幸福的最大原因,而競爭意識是從上下的階層關係而來,如果每個人的關係都是橫向的夥伴關係,就不會產生競爭意識。人際的關係軸上一旦變成上下的關係,就會形成「競爭意識」,有了競爭意識之後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也就無法逃離不幸。
「因為競爭的最後一定會有贏家和輸家,一旦意識到競爭或勝負,別人就會變成競爭對手,甚至被視為敵人。競爭的可怕就在這裡,心裡會一直必怕別人嘲笑自己是『魯蛇』,一有機會就會攻擊、陷害我,別人變成不可掉以輕心的敵人。就算你不是輸家,一直獲得勝利,但只要存在競爭意識,內心就無法獲得片刻安寧。因為不想成為輸家,,而且為了不成為輸家,就必須不斷贏下去,也沒辦法完全相信別人。社會上有許多人雖然獲得成功,但同時卻無法感受到實質的幸福,就是因為他們活在競爭之中。對他們而言,世界是一個危機四伏、草木皆兵的地方。」(岸見一朗:《被討厭的勇氣》,頁99~100)
總覺得自己的身邊有很多「討厭鬼」的人,他/她的競爭意識通常十分強烈,這種意識時常會設定「討厭某人」的目的。書中有段精彩的陳述:
「你並不是因為無法容忍A的缺點而討厭他。你是先有了『討厭A這個人』的目的,才找出可以滿足這個目的的缺點。……這是因為當事者在某個階段『想要終止這段關係』,為了尋找可以結束關係的理由,於是有了那樣的感受。對方其實一點也沒變,只是自己的『目的』改變了。你明白嗎?只要有那個心,人要找出對方的缺點或瑕疵都是輕而易舉的,要多少就有多少。人可以說是非常任性自私的生物,就算對方像個正人君子,都可以輕易找出討厭他的理由。也正因為如此,世界隨時都可以變得險象環生,其他人都可能馬上變成『敵人』。」(岸見一朗:《被討厭的勇氣》,頁123~124)
健康的身體來自於正確的體態(姿勢);同理,精神的健康狀態(幸福感)來自於正確的心態: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我有能力幫助夥伴
「一旦脫離了競爭模式,就沒有勝過別人的必要,也就可以從『可能會輸』的不安中解脫,打從心底祝福他人,甚至為他人的幸福提供更積極的貢獻。當對方陷入困境的時候,總是讓你想伸出援手的那個人,對你而言,就是『夥伴』。……只要能感受到『人人都是我的夥伴』,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岸見一朗:《被討厭的勇氣》,頁102)
我們再重新整理一下思路:失去支撐的自由落體,只能100%順從地心引力(重力),所以沒有自由。就算有了支撐,只要沒有意志就無法自由移動,像無機物與植物;唯有動物具有意志,能「對抗或利用」重力來移身體,所以動物比植物多了身體的自由度。為了對抗或利用重力,身體需要支撐才能移動,支撐是自由移動的關鍵元素。最後,為了健康的移動身體,關鍵在於正確的支撐姿勢(體態)。
但意志只能讓身體自由,無法保證心靈的自由。因此,所有的動物都有移動身體的自由,但康德認為只有人類才能有獨立自主的心靈,因為只有人類具有理性。只有立足(支撐在)理性上,我們才能「不受他律所擺佈(這必然始終歸因於理性)」,解放心靈。
如果我只是經驗動物,就不具自由的能力。意志每有發揮,勢必受制於某種利益或欲望。所有的選擇都是他律,是為了追求某種目的。意志無法成為初始因,只是某種前因之果,只是某一衝動或喜好的手段。(邁可.桑德爾:《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頁143)
人類比其他動物多了「自由的」意志,因為只有人可以運用純粹理性「對抗或利用」天生的欲望、本能與情感來追求心中自訂的目標;對抗與利用本能達成預訂目標的過程即是精神上的自由。
立基於自身的理性即能獲得「自由」,但自由不保證幸福;唯有消除競爭意識,在心態上與他人成為夥伴,在精神上互相支持且採取確切的支持行動之後,「幸福」便會隨之而來。
==
PS 後續又買了阿徳勒親著的書,對阿德勒哲學體系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阿徳勒心理學講義》(The Science of Living)
→《自卑情結:你的困境,由你的認知和生活風格決定》(Social Interest: A Challenge to Mankind)
→《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ould Mean to You)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趙氏曾任教於美國Bryant University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深圳大學、香港樹仁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多間學府,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客座教授、高級訪問學者; 2018年獲中國經濟思想史優秀(一等)著作獎,研究題目包括經濟思想、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出版著作二十一部,論文...
桑德爾正義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康德哲學來看:只有人類才能「自由」奔跑】
在研究所期間曾經試著研究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與《實踐理性批判》(牟宗三譯註的版本),但就像直接生吞白米一樣,實在難以消化吸收,到現在都忘得差不多了……直到最近讀了桑德爾教授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後才對康德的哲學有了較為精準的掌握,而且竟發現康德的「自由主義」竟與莊子追求精神自由的語言相通,也能把我心中原本對於「自由跑者」的模糊想像定義清楚。希望透過桑德爾對康德哲學的詮釋把心中對自由奔跑的定義梳理一遍:
一般所認為的自由是:只要我喜歡的事都能去做,沒有任何阻礙。所以有錢人、健全的人、能力強的人可以做的事情比較多,他們比窮人、殘缺的人、無一技之長的人還要自由。但康德認為「隨心所欲」的能力並不是自由的標準,他的定義更為嚴格,卻也更為合理。在他的定義下,殘缺之人也可以體驗到極度的自由,甚至比常人更自由,這個觀點跟莊子裡許多寓言故事的旨意相互輝映。
康德認為:只要受到「他律」驅使就不能算是自由。「他律」(heteronomy)一詞是康德發明的,意指:外在的自然定律,包括物理定律、動物天生的生理欲求與人類的情感都是無法改變的「他律」。
趨樂避苦的本性、喜好與食色愛欲都是「他律」。由他律所驅使的行為都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是出於服從,就像雪碧的廣告名句:「順從你的渴望」(Obey Your Thirst)。當我們為了滿足個人欲望(渴望)而行動時,我們就會變成聽命於渴望的奴隸。
依據行動本身以外的目標所採取的行動,也會被排除在自由之外。例如:
朋友問你,為什麼要早起練跑。
你回答:「因為今天很忙,只有晨間時光可以練跑。」
朋友問:「但是,你為什麼要練跑哩?」
你回答:「因為想變強,想要在下一場目標賽事破PB。」
朋友問:「但是,為什麼要變強?為什麼要破PB?」
你回答:「因為我想當國手。」
朋友問:「但是,為什麼想要當國手?」
你回答:「有一天想要代表國家出去比賽。」
朋友問:「但是,為什麼要代表國家出去比賽。」
你回答:「可以光宗耀祖,可以讓我爸媽以我為榮。」
朋友問:「幹嘛要光宗耀祖?」
你回答:「你很煩唉。因為這是我的夢想啊,我就是想要跑出一點名堂,讓那些看不起運動員的人之後都能尊敬我!」
一心想著設定的目標賽事、破PB與變強的跑者,是沒有自由的。因為當我們做一件事只是為了滿足特定的目標時,就是被「他律」牽著走,做一事只是為了要做另一事,而做另一事又只為了另另一事,另另另下去。當行事出於「他律」,為的就是外在給予的目標。人成了追求目標的工具,而非追求的發動者,因此失去了自由。
康德提出「他律」的對立概念是「自律」(autonomy)。當行事出於自律,其依據就是自訂的定律,做一事就是為了做這件事,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人不再是用來追求外在目的之工具。人有尊嚴,正是來自這種自律能力。這種能力標示了人與物之別。
當跑者一心想著變強與破PB時,人就變成了追求強與破PB的工具,人變成工具就會失去自由。這就解決了訓練營學生問我的問題:「國峰教練,你的課表雖然不多,但每天都被跑錶裡的訓練計畫追著走,壓力好大,好像變成正職以外的另一份工作。跑步不再自由了。怎麼辦?」
要成為自由的跑者,就要找到跑步本身的樂趣,而不是去追求跑步這項行為以外的目標(像成績或變得比別人或自己更強),專注在每次的訓練中的各種元素,這些元素可以是快樂的感覺也可以是痛苦的感覺,或是跑姿,或是心率或是配速。但就是不設定目標。
當我們出門跑步就是為了跑步,跑步本身就是目的時,我們才有辦法獲得自由。
康德這種嚴苛的自由,只有「人」才能獲得。因為康德認為自由是跟理性綁在一起的。唯有透過理性才能不被天生的欲望與外在的目標給綁架;唯有透過理性才能自訂法律,而不是按照天性指揮或社會習俗。變強與破PB的目標也是從跑圈裡學來的他律,唯有回到跑步本身才能不被他律牽著走。
當然康德並不是說人不能設立目標,或是要人撇除愛欲,他的意思不是這樣。康德是說人除了愛欲與目標之外,還有獨一無二的理性。這兩者是人生在世所共有的。
目標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感官的目標,一類是經驗的目標。前者最典型的就是追求逸樂/逃避辛苦,所以跑馬拉松絕不屬於這一類的,像破PB就是從經驗學來的目標。
人本來就有時理性,有時不是,只被感官(或經驗)的目標所驅使。康德的意思是:(感官與經驗的)目標當然是人生中許多行動的主人,但(先驗的)理性也可以是主人。當理性支配意志時,人就不會一味趨樂避苦,也不會只想著特定的目標,人可以「無為而為」。
當跑者動用了純粹理性出門跑步時,也就與其他也會跑步的動物有了區別。我們可以為了跑步而跑步,而動物只能受到食色愛惡的驅使而跑。以我們最親近的動物--狗為例,狗在跑步可能是因為喜歡你所以跑向你,或是被人追打所以逃跑,或是獵狗追補獵物以討主人歡喜,或是跑向母狗以求交配……等,狗這種動物(還有除了人以外的所有動物)都無法單純只是為了跑步而跑步。
理性與自由,使人脫穎而出,異於一般禽獸。理性與自由把人變得不再停留於「食色,性也」的等級。我們可以在理性的選擇下不為任何目的而吃苦,而且在吃苦的過程中獲得自由。例如,跑馬拉松。
村上春樹曾寫過下面一段話:「所謂『苦』,對馬拉松這種運動來說,就像前提條件一般。如果和痛苦無關的話,到底有誰會特地來挑戰鐵人三項或全程馬拉樣這種費時又費事的運動呢?正因為苦,正因為自己甘願通過那樣的苦,至少在那過程中,我們才能找到一些自己正活著的確實感觸。生活的品質,並不在成績、數字和名次等固定的東西上,而是流動地包含在行為本身中,我們也可以找到這種認識。(村上春樹:《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台北市:時報文化,2008年11月出版,頁194)
村上這段話跟康德哲學互相呼應的關鍵句是:
「生活的品質,並不在成績、數字和名次等固定的東西上,流動地包含在行為本身中。」
或者可以這樣說:一位自由的跑者,絕不會為了成績、秒數、名次和各種變強的名目而跑,當他為了那些跑步本身以外的東西而跑時就瞬間失去了自由;一位自由的跑者,只是在循環流動的單純步伐中履行自己所選定的義務而已!在履行義務時,或苦或樂、或成功或失敗都只是結果,出門跑步沒有動機,練跑本身就是目的。跑者也因此獲得了正真的自由。
從康德的觀點來看:在奧運會場上為了替國家爭取榮耀而跑的跑者,當然值得稱讚和鼓勵;但唯有自由的跑者才值得尊敬,跑者才能從本質上獲得尊嚴。這種尊嚴無須他人認可。
==
PS 若有研究康德的同好能給予批評與指正或是提供意見,筆者會非常開心。
==
主要參考資料:桑德爾:《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次要參考資料: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
桑德爾正義 在 賴芳玉(生活與法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伊朗一名26歲女子賈巴里(Reyhaneh Jabbari),奮勇抵抗一名欲強姦她的男子,最後賈巴里把男子刺死,但女子竟遭伊朗當局絞死。...伊朗當局判斷,賈巴里的小刀是案發2天前買的,認為賈巴里是「預謀殺人 "
對於這則新聞報導,你為賈巴理感到憤怒嗎?那麼你的正義思辯是否建立在賈巴里只是正當防衛,不該判死刑? 或者強暴犯被殺是罪有應得,死亡是實現正義的期待?
那麼再看這則新聞:
http://www.appledaily.com.tw/…/…/headline/20120510/34218579/
"屏東曾姓女子不堪被父親長期家暴、性侵,前年三月與弟弟及男友共謀弒父焚屍,先於茶飲裡下藥迷昏父親後,再將他活活燒死,曾家姊弟因殺人罪各被判刑十七、十六年定讞已服刑,同樣被判十七年的邱男,昨也被最高法院駁回上訴定讞。"
那麼2012年判決確定的這則新聞,你怎麼看?因為姐弟倆未被判死刑,所以你覺得還好嗎?如果用桑德爾正義~思辯之旅第一講,你的道德立論在此是否轉彎?轉彎的原因又是甚麼呢?
(以上僅供各位朋友思考....我思故我在)
桑德爾正義 在 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趙氏曾任教於美國Bryant University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深圳大學、香港樹仁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多間學府,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客座教授、高級訪問學者;
2018年獲中國經濟思想史優秀(一等)著作獎,研究題目包括經濟思想、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出版著作二十一部,論文三十餘篇。英國權威出版社 Routledge給予 "中國和西方頂尖學者(leading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 的評價。
《趙氏讀書生活》,一個歷史學者的視頻,分享學術、社會、政治經濟觀察
收費平台可獲參考資料和專欄分享,請以每月5元或更多的美元支持:https://www.patreon.com/Chiusreading
或於YOUTUBE 上按加入成為會員,可獲影片的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i1257Mo7v4ors9-ekOq1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drgavinchiu/
PayPal.me/chiusreading
工作洽談:higavinchiu@gmail.com
#桑德爾正義
#美國民粹主義
#左派右派
桑德爾正義 在 從心開始1080p 線上看- 電影- Gimy 劇迷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狀態:HD · 類別:電影 · 主演:亞當·桑德勒 唐·錢德爾 賈達·萍克特·史密斯 羅伯特·克萊恩 Melinda Dillon · 年代:電影 / 2007 / Mike Binder · 導演:Mike Binder · 國家/地區 ... ... <看更多>
桑德爾正義 在 一場思辨之旅》。 這本書是Michael Sandel將自己在哈佛大學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書籍介紹】 書名:正義: 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作者: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 索書號:570.16 9083(中文) 172.2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