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又來了,業配服飾我也是可以的哈哈,天氣冷必穿的衝鋒衣
繼上次按摩槍,同一家廠商又來了CP值超高的外套!團購價一件只要1390免運👉👉https://cashinc.ltd/BUY
老師來說個小故事~
從小我就喜歡看星星,但是因為平地的光害嚴重,所以要往高山移動。可是以前我是高職教師,只有寒暑假才有長一點的假期到山上觀星。
高山上的風比較大,如果是寒假上山,低溫加上風吹很容易失溫,特別是山上氣候不穩定,經常突來一陣暴雨或是露水…。
讓我一直在找一件可以防風、保暖、防雨的外套。而且帶著望遠鏡上山,裝備的重量已經夠嚇人了,所以外套的重量一定要輕,才能夠符合我的需求。
廠商開發了這一套『零負重衝鋒衣』,寄來給我試穿,首先我就老實不客氣的對它潑水,真的有如廣告般的『荷葉效應』,水滴迅速排除完全不會沾上表面。再來就是測試保暖性,我真的覺得非常的暖和,比我以前帶上山的大衣都還保暖。
冬天上山除了大衣之外,還要帶毛帽跟圍巾來避寒,這件衝鋒衣有可拆式的帽子,而且頸部可以束緊來避免冷風吹入,一件就抵得上以往大衣、毛帽、圍巾的組合,而且防潑水的功能還可以當成緊急的雨衣使用,加上保暖與重量輕的特性,實在是非常的便利。有了這件衝鋒衣,讓我有點期待今年冬天上山觀星了!
而且這款男款女款大童都有,共有20款,尺寸最大有到6XL。
好東西也要跟好朋友分享,目前還有不少的優惠活動,歡迎參考看看。
老師真心推薦,團購價一件只要1390免運👉👉 https://cashinc.ltd/BUY
滿兩件輸入折扣碼 Buy50再折50元
想試穿購買的也可以到這裡購買~
📍桃園|大江購物中心 |3FNIKE櫃位旁
📍新竹|Big City巨城購物中心 |H&M戶外廣場旁
📍高雄|左營新光三越 |8F古拉爵旁
-
📍桃園|總公司地址:中壢區新興北街22號 一樓
週一到週五9:30-18:30(中壢後火車站10分鐘內)
桃園高職推薦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跨越一甲子 愛永不止息
第60屆嘉新清寒獎學金暨第55屆中華嘉新體育獎學金頒獎
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60週年頒獎典禮,基金會董事長張安平先生以三段工業革命時期的故事與學生分享,鼓勵學生利用時間多讀書,汲取知識、努力創新。
基金會一共嘉惠550位學生 總獎助達新台幣657萬5千元
2019年財團法人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第60屆嘉新清寒獎學金」暨「第55屆中華嘉新體育獎學金」聯合頒獎典禮,於8月25日(日)上午十時三十分於頤品大飯店新莊七樓宴會廳舉行。
嘉新清寒獎學金從1960年創立至今已走過一甲子,補助大學與高中職清寒及身心障礙學子,本屆總計獲獎人數為426位優秀學生、核發金額為531萬元。而中華嘉新體育獎學金也已邁入第55屆,計有國小、國中、高中、大專、體育專業、教練獎及特別獎共7個組別共124人脫穎而出,總計核發金額為126萬5千元。
適逢嘉新清寒獎學金60周年,基金會特別以象徵平實、堅定、穩固的水泥打造甲子特別貢獻獎,感謝曾擔任基金會的數位董事與委員為基金會的長期付出;同時,基金會更本著關懷教育、為國舉才的心,培育國家優秀潛力選手,獎助學術優異的青少年桌球國手張佑安,規劃長期訓練計畫並頒發甲子特別體育獎予以肯定。
在頒獎典禮上,以影片緬懷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創辦人張敏鈺先生,張敏鈺先生一生充分利用時間與生命,始終認為教育對每個人極為重要,在有能力之後為周圍的人與社會貢獻,因而成立基金會。
基金會董事長張安平先生以工業革命時期英國陶藝之父韋奇伍德(Josiah Wedgwood)、美國石油大亨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美國鋼鐵大亨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三人促成對社會更大利益的事業故事做分享,創新的基礎是知識,知識不是從網路而來,而是從書本裡得到,而且鼓勵年輕人成為一個做決定者,無論決定是對是錯,做完決定後把事情變得完美。
他並以美國最偉大的科學家與發明家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一段話作結語,時間就像風中的花瓣,柔和的流動,隨著舊生命的始末有新的開始,一個不停的生命鏈在永恆中持續著,每一個生命可能只有一分鐘,但都是有同等的重要,鼓勵學子們一起決定做值得做的事情,創造精彩人生。
傳承分享 患漸凍症的吳韋諒成功心法
今年基金會特別邀請1960年第1屆獎學金與2015年第56屆身障組的嘉新獎學金得主分享過去的努力、內心的感動,以及未來的期許。邱創權先生是民國50年代師專畢業的高材生,經學校推薦他成為嘉新水泥獎學金的首屆得主。
現年80歲活到老學到老的邱先生是位受人尊敬的退休老師,回憶當年獎學金不僅是金錢的補助,更是溫暖的鼓勵,激勵他的意志從此更加用功學習,進入社會努力工作,畢業後投身教職作育英才。邱先生以影片勉勵今年得獎的同學效法張敏鈺先生誠信勤勉的信念,在平凡中創新機,對社會做更大的貢獻。
另一位是目前就讀師大國文系的吳韋諒,自幼罹患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俗稱漸凍症),克服健康狀況不佳與升學壓力兩頭燒的問題,走過艱辛的求學路於建中以第一名畢業,至今更在文學領域有優秀的表現。吳同學蒞臨現場分享個人生命經歷,以「迎接挑戰」、「訓練專業」與「表達感謝」三項要旨來克服生命中種種困難,樂觀積極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命價值。
兆福60 以水泥打造甲子特別貢獻獎
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秉持嘉新水泥集團創辦人張敏鈺先生「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無論景氣好壞,持續提撥獎學金鼓勵學生與體育專才學子。為感謝歷任董事與委員為基金會的一切事物盡心盡力、無怨無悔的付出,基金會董事長張安平先生特頒「甲子特別貢獻獎」給已故閰振興(曾任教育部部長和國立台灣大學校長)、楚崧秋(曾任中華日報董事長和社長),及曾任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董事與現任最高顧問的郭為藩、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董事吳清基、中華嘉新體育獎學金召集人詹德基長年對基金會的支持與貢獻。
獎座由張安平親自設計,以水泥塑造山形登封為概念,搭配無限符號做出細膩刻紋,隱喻追求目標無限無盡的用氣與力量。
展望下一甲子 Garage+新創基地協助社會青年創業
主持兩項獎學金評審工作的基金會財務長張小平說,每年審核超過一千份的申請資料,這麼多年來看到非常多的成果、非常優秀的人才,感到格外高興與欣慰,並鼓勵現場的同學只要肯努力、有創意、有理想、有熱情,人人都可以上學、出人頭地,更上一層樓,在逆境中出類拔粹。
嘉新兆福基金會會幫助有理想、肯努力的年輕人,持續支持這些優秀的孩子。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為提升國家國際化競爭力及創新發展盡一分心力,2014年與時代基金會在嘉新大樓成立Garage+新創基地,協助社會青年創業。透過頒獎典禮分享Garage+近年的成果,鼓勵青年學子勇於創新、拓展視野,秉持創業精神,讓未來更加美好。
2019年第60屆嘉新清寒獎學金申請收件計有大學校院106校/466人,高中、高職暨專科213校/710人寄件。茲經本會獎學金委員會於5月22日召開評審會議,入選大學校院計83校/105人,其中低收入戶78人,身心障礙27人,每人獎學金新台幣2萬元;高中、高職暨專科計173校/321人,其中低收入戶265人,身心障礙56人,每人獎學金1萬元。本年度嘉新清寒獎學金得獎人總數為426人,總計核發金額為5,310,000元。
2019年度第55屆中華嘉新體育獎學金計有國小組158人、國中組113人、高中組86人、大專組48人、體育專業組45人、教練獎30人及特別獎2人,共計482人寄件申請,其中不符資格者合10人。
經中華嘉新體育獎學金委員會於7月15日召開審查會議,其得獎結果國小組23人(田徑10人,游泳10人,身心障礙3人),每人新台幣6千元;國中組24人(田徑10人,游泳10人,身心障礙4人),每人7千元;高中組22人(田徑8人,游泳8人,身心障礙6人),每人1萬元;大專組12人(田徑5人,游泳5人,身心障礙2人),每人2萬元;體育專業組17人(田徑5人,游泳7人,身心障礙5人),每人2萬元;教練獎5人,每人4萬元﹔特別獎1人,獨得8萬元。本年度中華嘉新體育獎學金得獎人總數為124人,總金額為126萬5千元。
以鼓聲振奮正向能量 用料理喻人生創造不凡
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不僅每年辦理獎學金,更協助國小學童課後輔導計畫,桃園市大園區后厝國民小學便是補助計畫其中之一的學校。典禮會後,基金會邀請受獎學子一同欣賞由桃園市大園區后厝國小獅隊帶來的表演,希望透過隆隆的鼓聲振奮人心,也從觀眾給予的鼓勵中,帶給獅隊學童積極正向的循環。
今年適逢60周年,透過午宴客製化的巧思,運用寧波料理、沖繩料理、義大利料理及中式料理來勉懷張敏鈺先生的德澤,四種不同特色的餐點也象徵不同的人生際遇,勉勵學子創造不凡價值。
「財團法人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是台北市立案的第一個文化基金會,提供獎學金給予各界傑出學人,作育無數英才,前教育部長吳清基、前東森電視台副董事長朱宗軻、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林肇堂等都是基金會獎學金得獎人。
嘉新兆福文化基金會創辦至今已成立五十幾年,以獎勵田徑及游泳選手為主的「中華嘉新體育獎學金」也獎勵過無數莘莘學子,「亞洲鐵人」楊傳廣、「飛躍的羚羊」紀政都是得獎人,六十多年來,兩個獎項皆嘉惠許多清寒學生、重度傷害或身心障礙學子,以及優秀體育人才。基金會董事長張安平、財務長張小平與家族第三代成員─嘉新水泥董事長張剛綸,仍秉持嘉新水泥集團創辦人張敏鈺先生「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
基金會不論景氣好壞,持續提撥獎學金鼓勵學生與體育專才學子,基金會更想要傳達給社會的是「鼓勵的意義遠大於給予的意義」,希望能夠幫助及鼓勵更多家境清寒、身障學子勤奮向學、實現夢想,也期望受獎助的學生能保持感恩的心情,未來努力回饋所學予社會,發揚光大張敏鈺先生創辦基金會的理念。20190826(黃旭昇)
桃園高職推薦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王立談工輔法。這篇有五千字左右,長得要命,但是一口氣看完後,真的非常有共鳴。有理有據,是集合站在產業第一線的人的意見,最鞭辟入裡的分析。我們推薦大家看一看這篇文章。
還台灣一個乾淨的農業環境,是 #道德問題。
怎麼在環保與經濟、就業之間權衡,拿出一套可行的制度,讓以前擺爛不解決的違章工廠問題,找到一個漸次納管的出路,這是 #技術問題。
就像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裡面說的,不能老是拿道德情操來解決技術問題。環保的理想雖好,但是產業、社會與經濟的運作,顯然不允許你跳過必要的步驟,一步登天。撇開技術與制度,光講道德,就好像明末的東林黨,個個都是道德標竿,但是大明帝國可說就是亡在他們手上。
來講一個剛退流行的話題,問了一群產業界的前輩,不然很多東西我自己也沒那經驗。
5k字,超長慎入
==========
終於要處理工廠管理輔導法,這個台灣最大的坑了,為何說是坑?因為這是幾十年的歷史累積,馬政府時代給了十年改善,不過法案沒有、執行手段也沒有,想也知道就是什麼都沒有的過十年。也好啦,總是要處理這個問題,面對總比逃避好。
工輔法整套看下來,重點大概兩個,一個是輔導原先的違章工廠低汙染的合法化,第二個就是中高汙染的,協助降低為低汙染後納管比照處理。這兩個若在時限內做不到,就會斷水斷電改善到拆除為止。不過今天又多了一個落日條款20年,明擺著是受到壓力去制定的,理由後述。其實還有兩個極重要的點,一個比較明顯的已經有人提,就是對於低污染工業的認定標準,這還有得吵。另一個不明顯的還沒看到人講,最後面再提。
有跑過傳產的應該都知道,現行的高汙染產業,像是電鍍、化鍍類的,大致上都在工業區內,不會在路邊一片農地上。現在講的農地工廠主要兩種,一種是在農地上鐵皮搭建的小工廠,雇傭人數沒幾個,像是在台南、嘉義土地比較開闊的偏僻鄉鎮。另一種是早期城鎮擴張,多餘勞力吸引工業,農地搭建鐵皮屋後出租為輕工廠,長期以降成為產業聚落,例如新北的五股、樹林一帶。其他較少的像在產業道路邊,或是地圖上沒有的小路轉進去,整片樹中間有一棟工廠的,這數量也不少,像是桃園的龍潭楊梅之間。
這種工廠的汙染形式,硬要切開有兩大類。粉塵類的只需要集塵設施,酸洗類的通常都會有一個小儲存槽(坑),定期叫車來抽走。這兩類的汙染程度都不高,就算需要改善,也都在可以負擔的範圍內。這類工廠為何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不純粹是和氣生財的理由,以前亂七八糟的年代,地主隨便收租金是一回事,近年新的工廠,要不是農地地主繼承後不想耕作,就是產業聚落擴張後,耕作農地的價值差太多。
會被檢舉的高汙染小工廠,其實你法令也管不到。這大概也分兩種,一種是農地租一間鐵皮屋,然後堆積大量高汙染廢棄物,堆到廢水外流或是臭味太重被抓,老闆反正早就跑路。另一種是擺明就是要開非法的,接高汙染也高利潤生產流程的單,跑去租便宜的農地鐵皮屋,用很簡陋的設備,也不安裝任何處理設施,賺幾年是幾年。利潤很高,也懂得用人頭,被檢舉後關廠跑到隔壁縣市繼續租,看這次可以撐多久。這些老闆沒在管你法規的,真要比喻就是超大型跑給警察追的攤販,要拿這種案例去指控其他工廠,只不過證明自己對工業的完全無知。
關鍵在哪?在用電量,後面會提到。
說到底,農地會有這種問題,就是相對務農來說,改建或是出租作為工廠,還比較有利可圖。出租者想多賺一點,自然不會去舉發,附近的鄰居比照辦理,也沒多少理由想去舉發。幾十年下來,形成一個多重疊合的奇怪結構,然後沒有人能夠處理。
在你罵非法就該關掉前,有些數字要冷靜點看。
閒置工業區大概沒有2,000公頃,而根據政府正式的統計,農地的違規工廠佔地約14,000公頃,若非正式的統計,我個人了解應該是超過30,000公頃。
簡單說,你要他搬家去合法工業區,先不管他有沒有錢應付工業區超麻煩的規定,光看土地面積就知道,要輔導全部工廠都搬家,這一點都不現實。除非你認為,現在開始規劃新的中小工業區,然後就近要求他們搬家,不過這是另一回事,而且這其實鍋更大,連住宅區都要一併處理,經典案例就是整個桃園市的發展軌跡,(不懂我在講什麼的,可能很難理解這怎麼回事)。
因為,之所以形成產業聚落,通常都是有區位優勢,設想一下你家住在新莊,卻要跑去汐止的工廠上班,在二十年前沒有捷運的狀況下會有多痛苦。沒有鄰近高速公路,隨便在一塊空地規劃工業區,是有哪個天才老闆會進駐啊,台灣的代工型態,太多加工的半成品,體積根本不適合長途運輸,大概只有像是電路板,高雄的楠梓電會下單給樹林的晟鈦去做,畢竟表面處理之後,板子還是薄薄一片,體積小裝載密度大而且單價高。然後你去看表面處理後的上件廠,幾乎無一例外都離港口較近,想想就知道為什麼,還是不懂的想一下塑膠射出廠,新北跟台南一樣叫做塑膠射出,做的東西一樣嗎,多想想會想通的。
簡單說,大型工業區的出現是政府規劃,給大型工廠進駐用的,但是一家大工廠很難有全製程的能力,多半都得要發包出去給其他廠代工。若此產品有運輸跟勞工成本的問題,那麼不意外的中小型的代工聚落,就會出現在交流道附近,或離人口密集區不會太遠的地方。這些地方,也早就因為人口擴張需要住宅,農地被蓋的亂七八糟,各位知道新莊輔大附近一圈的加工廠嗎?當年響應謝東閔「家庭即工廠」口號,三層透天厝一樓變身為小工廠,後來成長為三層代工廠的有幾間?這些都是蓋在原本的農地上喔,現在你經過新莊,會知道這邊原先全是良田嗎?
另外,政府的推估現行違規工廠大概有38,000家,我個人了解應該多個兩成跑不掉。每一家的平均雇用人數,小間的應該落在7~10人上下,產業聚落中大一點的大約30-50人,也就是說扣掉老闆,大概有約保守估計近100萬的就業人口,而且這些勞工平均都算是學經歷較弱勢的。
這些勞工,我不客氣說都是過去被政府放生的,年輕朋友可能不知道,我們當年有分A、B段班的年代,多少B段甚至是被稱為放牛班的同學,學校完全是放置不理,畢業後跑去你聽都沒聽過的高職高工就讀,三年下來也沒學到什麼技能,人生的出發點就是活在這種被放棄的環境,他能幹嘛?幾乎都到這種工廠去,男生當學徒,女生當行政跟倉管,三十年過去熬成主管,他們對政府的信任度是非常之低。
也就是說,今天你把這些工廠全部都關掉,先不提經濟上的損失,瞬間有幾十萬的失業人口,而且都是弱勢勞工,沒有學歷也沒證照,技能只能因應這一行。我想很多人對這類人的認知不夠清楚,弱勢勞工的能力真的不好,但花時間熬出的經驗,至少在這一行可以混的下去。見過那種到水果攤幫忙削水果,時薪有夠低,還要天天被老闆罵的那種嗎?因為真的連削皮的技巧都學很慢,十年前金融海嘯掃到一堆工業區的低層勞工,有些連開計程車的能力都沒有,世界上是有這種人存在的。
更不要提,其中不少工廠,老闆跟勞工之間是一路拚上來的戰友關係,也許才十幾個人,常常要在大廠之間被砍價,但至少在產業鏈上有一個位子,接單養活員工一家老小沒問題。對這些老闆來說,員工不僅是下屬更是親友,年輕朋友的同學就不少這種家庭出身,父母拚了一輩子買了房子,把小孩拱去大學,房貸還沒清,小孩還有學貸,老闆不是不知道員工的辛苦,但自己也不是慈善事業,你真的逼到他要賠本經營,幾乎都是收掉不幹。
那些還有貸款要繳的員工呢?各位,你們真的認為50歲失業,還有10年以上貸款要繳的勞工,有多少能力接受轉業訓練?訓練了,就有與年輕20歲的少年仔同等競爭力?別鬧了,真的別天真了。
另外,這些違規工廠,其實肩負台灣代工大國的重責大任。產業聚落的意義我就不提了,不理解產業聚落的優勢者,跟他講再多都沒用。這邊要說的是,許多代工是大廠轉單小廠,一層一層的轉包出去,把多餘的產能吸收掉,有些甚至會轉到很偏僻的小廠。若沒有這些鐵皮小工廠,很可能有連鎖效應,小廠會因為產能不足,接不了大廠的臨時單,景氣很好的時候就罷了,不景氣時利潤很多都靠這種急單來撐。
此外,各位可能不知道的是,這些所謂農地蓋違規的工廠,該繳的稅都有繳。已經形成產業聚落的,政府其實是裝死不管,因為不同的用地跟需求,能申請到的電就不一樣。怎麼解決?一種辦法,把三四塊農地合成一塊,中間蓋一棟工廠,等於把電集合起來使用,但這也不能裝置太高用電的設備;另一種是當初申請時就以輕工廠的名義,不然電根本不夠用,也就是說這都限制的工廠的營業種類跟規模,想像的那種超高汙染工業,很難出現在這種地方。
高汙染往往等於高耗電,新聞上趁颱風天亂排廢水的工廠,幾乎都在工業區,農地上蓋一間電鍍廠,然後亂排重金屬廢水到田間?你開玩笑喔,一甲地給你併用都不夠電啦,還排廢水勒。跟文青想像的完全不同,高汙染工業的廢棄物,經過處理設施後通常剩下很小一桶,只要處理廠不要黑心拿去山裡面挖洞埋了,高毒性廢棄物沒那麼多。反倒是低汙染工業甚至就是農業,汙染物毒性低但是量很大,處理起來才夭壽麻煩,只是因為不會偷排一次整條溪變紫色,才會覺得好像沒汙染,這一塊納管後才能想辦法。
至於,違規工廠怎麼繳稅?就十家工廠共同租用一間商辦啊,接單出貨跟會計都在這一層樓,國稅局才不會管你工廠在哪,只看你註冊地以及營業額來收。換句話說,幾十年來政府都是放任不管,但該收的稅都要收,有些微妙的法規邊緣地帶,甚至是黑白道尋租的空間。要解決?好啊,以後收稅用工廠所在地收,違法不違法公務員親眼見到,沒有裝死空間,超棒的。但台北市稅收剩下三成不到,如何?(那種已經變成產業聚落的,就是大家都裝死啦,假裝沒看到一起踩在農地上)
這還不提,查緝工作是地方政府的權力,中央只是設置法規,並沒有多少辦法直接干預。你選了一個不會查的首長跟議員,再來靠么政府都不管,會不會太機車?不然就下次大選,堅持合法的民眾,請逼議員表態,我們來看最後得票數如何。國民黨是知道這爛掉了,根本上就不想管,反正裝死沒看到,出事再去表態查緝就好,民進黨從賴清德開始,一路堅持要推工輔法,對幹黨內左膠覺青到1124翻船,直到蘇上來還繼續到完成,為的是什麼,只為了要讓非法變合法?
經濟部的公開說帖,太過冠冕堂皇,但雖不中亦不遠矣。
不用擔心合法工廠權益受損,因為比例上低的可以,理論上違法但實際上跟合法沒兩樣的工廠一大堆。真正因為違規可以降低成本的,反倒會因為合法化後墊高成本,降低原先的競爭力。合法的工廠,也會因為產業鏈全線都合法可查後,列入生產履歷跟碳足跡,未來要銷售到歐洲之類的機車國家,難度也會比較低。
除此之外還會有受益的產業。
法條修正的第一個受惠產業,就是顧問業。
不用懷疑,這些工廠老闆並不是想一輩子違法下去,很多人是真的不曉得怎樣合法,因為當年就是「大家都這樣做,我也這樣做」,然後政府裝死沒管,就跟中國這十幾年的狀況一樣。幾十年後的今天,有機會合法的話,多數是願意的,最大的門檻是在「不知道怎樣去合法」。
也就是相關文件跟工廠需要改善的點,大部分老闆是不清楚,就算政府講了,細則部分也需要人去盯。地方政府只需要提供資料,顧問業者就會去把輔導合法的工作做到好了。
第二個受惠產業,是被創造出的環保商機。畢竟大部分這些違規工廠,最多的汙染就是廢水跟粉塵,因為工廠規模不大,高價的環保設備買不起,低價的拼裝版效能沒有很好,所以輔導轉型的這幾年,應該會有不少小型或是微型的污染處理器,甚至是回收業者都會獲利。(跟貸款有關)
第三個受惠的,是這些輔導轉型的工廠跟金融業,從非法轉為合法,有一個最大的重點,卻沒人提到的,叫做「銀行貸款」。合法才能跟一般銀行,或是政府提供的專案去申貸,這是多數人都沒想到的一點。這些老闆不見得是不願意出錢,而是因為工廠非法的狀態下,想去貸款購置新的機器或是汙染處理設備,都是不可能的。以往只有面臨倒閉危機,才有去二胎或是地下錢莊冒險的機會。
提供數千到數萬家業者,有合法申貸的機會,才能讓他們申請到足夠添置新的機具跟污染處理設備的經費,不管是要後續的擴張還是發展,這都至關重要。
你說,違法的關掉就好,多找一些人去檢查不就得了?
呃,勞基法那時候也是一樣的講法,完全昧於現實。你要關掉一家違規工廠,可不是去開張條子,人家就乖乖的關門大吉。你得要有常設人力,緊盯關廠進度,甚至是拆除時也得要人盯著。你有看過就曉得,絕對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搞定的,出動三五個人,費時十天八天,才可能弄好一家。請人搬家到合法的工業區,時程也是一兩個月起跳,絕對沒有鐵皮工廠三天蓋好這種事。(還不包括遇到黑道,需要找警察來一起處理的狀況)
推估超過三萬家的工廠,想要一兩年內就全部幹掉,想也知道你不可能有足夠人力,也不會有夠多經費去增聘。再說,兩年後全部取締完畢,多餘人力怎麼辦,開除?做之前麻煩想一下後果。
我是覺得,後面的關鍵在於經濟部、環保署相關單位,能不能對低汙染有個明確的定義,因為標準訂出來,後面的環保產業才會知道該怎麼做,學術單位也才曉得怎樣幫忙把機器小型化。
以往對污染的定義不夠清楚,一般人在意的都是金屬類的廢棄物與紡織類廢水汙染,但各位知道像是食品加工的有機廢棄物,以及小型金屬表面處理工廠的廢水,看似無害其實蠻高的,但要處理也不需要太高價的設備。眼見不見得為真,請相信專業,但這就是下一次的法案攻防了,在意環保的覺青請去注意這一塊,一個污染標準沒列好,後患才是無窮盡。
另一個重點,就是要儘速納管,這樣才能讓工廠有合法去貸款的空間,想要轉型合法經營的老闆,才有動力去改善自家的環境。把這三萬多家工廠的老闆,都看成只想破壞地球賺錢的王八蛋,無助解決現狀問題。
其實到頭來,就是一個怎樣具體解決的老問題。
我也知道違規就抓啊,但你看違章建築拆了幾棟?台北市當初信誓旦旦講了那麼久,現在誰還記得這些事?你訂了一個不可能做到的高標準,弄了一堆理論上很棒的措施,但全部是逼人走絕路,他們一定在政治上懲罰你。
順便說,去年1124執政黨大敗的主因之一,就是賴院長想要處理這塊,但一堆小清新進步派堅決反對。等到選舉崩掉,檢討原因之後,蘇院長上台才去忽略這些反對意見,堅持要納管再說。
有實務經驗的執政者,很清楚政府解決問題就兩種。一種是直接依法抄掉,另一種是納管輔導。違章工廠這個超大的歷史問題,第一種絕對沒有用,有用早就做了。你只剩下納管輔導轉型這條路,在我們可以做的範圍內,慢慢去轉變,反正現在這種不告不理不管的狀況,也不會更糟了。
當然你有第三種選擇:繼續擺著,吵著不可能做到的全部抄掉,每天詛咒這個世界沒有照自己想的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