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河月夜電影院第一次舉辨,明晚七點關店看電影了,映後舉辨 詹正德 (Dennis Chan) 看電影的人電影座談。參與影展活動當天在書店購買《查令十字路84號》電影原著,贈飲料一杯。
限座30名,避免向隅請填寫線上報名表: http://t.cn/RkF5NGW
活動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85423312055375/
查令十字路84號電影 在 RBR-Ryan讀書房- 【關於閱讀】 《查令十字路84號》的續集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關於閱讀】 《查令十字路84號》的續集中文版在昨天上市了— 《重返查令十字路84號》! 《查令十字路84號》是一本被眾多愛書人推薦的經典書籍,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 ... ... <看更多>
查令十字路84號電影 在 [心得] 翻閱《查令十字路84號》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圖文版無音樂網頁:
https://kaiandgreen.pixnet.net/blog/post/28592242
第一次看到《查令十字路84號》的書名,是在一位我很喜歡的作家果子離的著作裡看到的
。後來在逛書店時,偶然看到,便隨手拿起來翻閱一下,不敢說讀得很細,但至少有大致
看過一遍。回家後,又拿起果子離著作的《一座孤讀的島嶼》,重看了裡頭提到《查令十
字路84號》那篇文章,才比較了解果子離大哥想表達的。
翻譯的問題,我想他是指由時報出版、陳先生翻譯的這版本。就像他說的,有許多的地方
處理不好,相當可惜。說白一點,有些東西是作者自己添加進去的,也許對有些人來說,
或許真有一些趣味。但我認為在翻譯這本書之前,必須要了解,這本書的精隨,就是它完
整而真實的保存了一個可愛的故事。了解這樣的精髓,就能體會到這本著作不應該做那些
翻譯上的更動。讀者若對於自己一時看不懂的名詞或事物,有興趣了解的人,自然會去找
出答案,這也是閱讀的一種樂趣:藉由一項喜歡上的東西去認識更多的東西。尤其這本書
在台灣目前似乎也沒有其他版本可供選擇,時報這一版有著許多台灣口語與名詞的書,一
定讓許多想原汁原味收藏這本經典書籍的人有些失望。不過後來我也在網路上搜尋到關於
譯者自己對這件事的說法,大致上譯者已收到許多讀者的來信與問題,也了解大家所在意
的事,基本上他承認當時的自己所做的策略和翻譯功力都不是很理想,還希望若有再版的
機會,願意從善如流並做得更好。既是如此,我想那也就不需再多說什麼,只好引頸期盼
此書還會出現不同版本的那一天來到。
話說回來,《查令十字路84號》的確是一本經典書籍。但我認為它之所以經典,是一些其
他特色的關係。若認同傳統文學書籍是由文章為主體所構成的話,那麼此書優劣,實在無
關乎原作者筆力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查令十字路84號》是一本「最初沒有打算
變成書的書」,它是由一堆二十年間於紐約和倫敦兩地往返的書信所構成的,其中書信也
並非是作者一人所撰寫。它的本質,其實是在呈現一個最真實的故事紀錄,一個訴說生活
與思想以及友情的故事。在「真實」這個前提下,它顯得可貴而不宜變動。然而它還是成
為一本書了。雖然是身為當事人的一方──作家海蓮女士所做的決定,但這決定的前提一
定是必須做到尊重當時已不在人世的法蘭克以及書店裡的其他人才行,
想必海蓮女士在「篩選」和「完善保存」這兩件事上一定做了許多慎重的思考。一方面要
挑出她認為那些書信的當事人都會認可的可公開內容,一方面又要盡可能的保留最完善、
最真實同時又能讓閱讀的第三方理解的情況,所以整本書的信件內容恐怕也無法擅自更改
或做任何文學考量上的修飾吧。讀完書籍,了解整本書的背景和來龍去脈後,不難體會此
書為何會成為當時愛書人所傳頌的經典。裡頭有原作者同時也算女主角的海蓮女士熱情又
慷慨的人生觀點綴著整個故事,教人看了心生嚮往。雖然從頭至尾都是一些生活瑣事,但
也因為一連串,才顯得出這事件的真善美。
假如說在翻譯之外,還有著什麼因素會讓人覺得閱讀起來沒有想像中美好的話,我在想,
會不會是「難以代入並感同身受」的關係?
一如我們讀古典漢詩,會看到離別詩裡總有人淚水潸潸,甚至濕透襟袖,在現在我們多少
會覺得誇張。但文字裡的那個時空,確實存在著這樣的事情。古代中國版圖遼闊,又沒有
現在的交通工具和通訊科技,一旦別離後,要再聽到對方聲音、看到對方模樣,不知要等
到什麼時候。就算是最簡單的想了解對方音訊,也不是一件易事。真的處於那樣的環境,
當你與人分離時,那種感受是絕對和現代人不同的。又或者不用說到古代,我們就拿現在
的臺灣來說,偏遠地區的人對於「信件」、「電話」、「網路」甚至是「道路」的種種感
受也一定和都會區的人有所不同。也譬如同樣是接一通遠方打來的電話,七、八十歲的老
人家和拿著智慧型手機的年輕學生,對這通聲音訊息必然有著不同的重視感以及不同的珍
惜程度。要完整投入進去《查令十字路84號》的故事情境裡,必須是要有一點同樣生活感
受的人才能做到,但無奈的是如今科技發達、幾乎年年都有影響人群的重要新事物誕生的
現在,如不是有一點年紀的人,要體認那種純靠書信往返聯絡友誼的感覺,實在有一些些
難度。而偏偏這本書除了這點和構築出愛書族群欣羨並認同一個美好故事之外,可以說沒
有其他賣點了。因此自己若恰好不是能投入書中時空的人,或是非愛書一族,或是對男女
主角信中話題內容不感興趣的人,大概是不會去喜歡上這本書的。這書雖說經典,但可能
也就這樣一直是個「小眾經典」。
《查令十字路84號》的故事,後來也有翻拍成電影,如果是想純粹感受當下那個時空、氣
氛的話,我想訴諸於視覺的電影會比書籍略好些。難得的,會有這種認為翻拍電影比原著
小說還好的期待感,翻完這本書後,我的確有股想找電影來看的衝動。但想不到,台灣版
的電影譯名,似乎也不盡理想,居然翻了個:《迷陣血影》。「迷陣」若是說男女主角僅
靠書信溝通,彼此未能見著的情況也就罷了,那「血影」兩字卻是莫名其妙至極,恐怕也
讓不少人誤會了該片劇情。我想,如果要舉例一本經典著作因為翻譯問題不巧讓它的書和
電影同時都讓台灣讀者只想草草看過而不想收藏的,那大概非《查令十字路84號》莫屬了
。
至於《查令十字路84號》這一本一書要評斷好不好看,我認為,這已是一個會被時空變化
給影響的事情了。另一方面來想,這書本來是一段書信紀實,既沒有設計過的劇情,也沒
有精心雕琢的文字,成書的目的也是為了紀念、流傳與方便保存而已,要從書評的角度來
評論它,自己在想是不是也殺風景了點?好似用評論文學的文字去給人情味打分數,兩者
本該是風馬牛不相干的東西,是要怎麼連結在一起呢?明明是文學書籍,怎麼又好像跳脫
文學批評的範圍?總覺得要評它,像是老鼠拉龜不知如何下手,想來這也算是此著作的一
個特點吧。
--
我的企業形象設計工作室相簿與粉絲團,歡迎來逛逛 ^_^
https://fotologue.jp/BANNIC/#/12996128/13002836
https://www.facebook.com/BannicDesignStudio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75.181.123.216
... <看更多>